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三)

  六、极乐世界正报的境界

  按照佛法的术语来讲:极乐国土的环境是属于「依报」;教主阿弥陀佛是属于「正报」。什么是依报?什么是正报?

  一切众生在世间的行动语言,都是造业。不管是造善业,或者是造恶业,只要是造业,将来就一定会招感到果报。善的行为会招感快乐的果报,恶的行为会招感痛苦的果报,善恶报应,因果的道理是丝毫不爽的。造业所感到的果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报的身体,譬如前世所造的是人的业,就会感受到人身的果,受业感而得,身体就叫做「正报」。一种是身体寄以生存的山河大地,家宅器具等,一切正报所依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就是「依报」。前面所讲有关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属于「依报」;接下来我们讲「正报」──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文,译成中文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光:就是光明,代表智慧。表示智慧广大不可思议,是以空间来说。寿:就是寿命,象征福德。表示寿命延续,生命长久不可思议,是以时间来说。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自问自答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充满光明,这种光明是尽虚空、遍法界,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去,所以称为阿弥陀佛。〈三宝歌〉第一句:「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正代表了众生的心声,在茫茫苦海中,谁能给我们光明,谁能指示我们一条脱离黑暗苦海的大道呢?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是黑暗的、是痛苦的,而阿弥陀佛却具足了无限的光明,能破除人生的黑暗,启发无量的智慧。我们唯有持念阿弥陀佛、信仰阿弥陀佛,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光加被,才能够帮助我们解脱愚痴与无明。

  释迦牟尼佛又自问自答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阿弥陀佛本身以及生活在极乐世界的圣众,无论是菩萨也好,罗汉也好,一般人民也好,跟阿弥陀佛一样,寿命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称为阿弥陀佛。人生在世,无论富贵贫贱,都希望得到长寿,但事实上,「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八十岁是非常难得的。希望真正能长寿,能福德无量,就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可以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那里,我们的寿命就可以跟阿弥陀佛以及一切圣众一样:无量无边了!诸位,你们要脱离黑暗,要求得到无限的光明,就要念阿弥陀佛。你要求长命百岁,也要念阿弥陀佛。将来到极乐世界去,寿命就无量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正报,具足了这样的功德。

  事实上,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只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他一切的福德、神通、智慧、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等等,都是圆满具足,无量无边的。绝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认为念阿弥陀佛很不吉祥,只有到临死之前才去念,如果有这种想法,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依四十八大愿修持而建设成的极乐世界,实在是一个最理想、最殊胜、最圆满的世界。何以见得呢?

  人生在世,每天除了三餐,还要点心、宵夜,也得穿衣,整天为衣食忙碌。可是极乐国土却不同,在那里是「思衣得衣」:如果想要有新衣服穿,既不需要找设计师设计,也不必找裁缝订做,更不必到百货公司、服饰店采购,只要动一下脑筋,随时就有合身的衣服穿到身上来;同时也是「思食得食」:如果肚子饿了,只要想到吃,不必到菜场买菜,也不必煮,随时就有好吃的素宴排在面前,用完后就自动消失。在那种情形下,什么都不必烦恼,不必为生活、为经济奔忙、追求。如此一来,就会有充分的时间做修持的功夫。

  我们这个世界有肤色、种族的分别。白种人就瞧不起我们黄种人,也看不起黑种人,常常为了种族、肤色而产生种种不平等的现象。如果能生到西方极乐国土去,每个人都跟阿弥陀佛一样:全身都是黄金色的,没有分别,自然就一律平等了。经上又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同处在一起的都是学佛的人、都是善知识。这么多的善友同住,彼此互相勉励、一起精进,一同向佛道努力,达到了「见和同解」的理想生活环境。讲到正报,大家都是身心净化,既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也没有贪、瞋、痴、慢、疑种种的烦恼,大家只有听闻佛法,为追求真理而努力。因为目标相同,待遇一样,大家同住,一处都是平等平等,一团和气。绝对不像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了生活,大家勾心斗角,找不到一个安宁的角落。所以我们要追求快乐,希望免受人生无数的痛苦,大家都应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我们最理想的归宿!

  七、阿弥陀佛的圣诞

  讲到这里,我顺便介绍阿弥陀佛的圣诞。大家一向都知道阿弥陀佛的圣诞,是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大家也知道,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圣诞是农历四月初八日(南传佛教定为五月的月圆日)。释迦牟尼佛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出生应化,他的生灭日期,有历史可查证;可是,阿弥陀佛不是生在我们这个世界,而是在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的极乐世界,离我们的世界太远太远了;同时他成佛到现在已经有十劫。不管是时间,不管是空间,都是那么久远,我们怎么能知道他的圣诞呢?这必须从中国佛教史上一段公案说起:

  中国宋朝,杭州永明寺有一位延寿禅师,后来成为净土宗笫六代祖师。(本来他是修禅的,后来又修净土,所以是禅净双修,虽然是净土宗祖师,也尊称他为禅师)。他是一位很有道行的高僧,当时朝野都很敬重他,尤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特别礼敬。有一天国王突然发心想设斋供僧,就问禅师:「在我们国中,除了您以外,现在还有谁是特别有修行的高僧?」好象在台湾,今天(七月十五日)有上千的出家人要去受供,叫做斋僧。吴越王也想斋僧,不过他想:只供养一般出家人,并没有多大的功德,需要选择一下,找一些特别有修持的来供养。

  禅师回答他说:「我们国家的高僧太多了,只是你不认识罢了!有些出家人,你看他好象疯疯癫癫的,其实来头可大呢,例如长耳和尚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定光佛再来,你如果供养他,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

  长耳和尚是一位不修边幅、穿得骯骯脏脏,讲话也是颠三倒四的,常常在街头溜跶,游手好闲,游戏人间的出家人。他的两个耳朵生得特别长,大家都习惯叫他长耳和尚,时间一久,反而把他本来的名字给忘了。平日大家总瞧不起他、讨厌他,认为他不像一般出家人那么慈悲、庄重。国王一向敬重禅师,知道他的推荐一定不会错,就赶快吩咐厨房办素筵,并派了许多官员到处去找,恭请长耳和尚回到宫中,并且以上座接待。长耳和尚身不由己,莫明其妙的被国王以上宾款待,问明原因后,知道是延寿禅师多嘴,告诉吴越王真相的,便说:「弥陀饶舌!」说完就座后,随时就圆寂了。吴越王当然感到非常遗憾,感叹自己没有褔份供养定光佛,可是从长耳和尚口中知道延寿禅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算还可以弥补这一份缺憾了。即刻亲自赶到永明寺去,谁知到了永明寺,延寿禅师也已经坐化了。俗语说:天机不可泄漏,他们两人的身份一旦暴露,也正是化缘已满的时节,被人识破后就得离开世间了。

  从这段公案,我们知道永明延寿禅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后人就把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订为阿弥陀佛的诞辰纪念日。

  从这一个故事,我们也可以获得证明,阿弥陀佛并不只是应化在十万亿以外的佛土,他经常在我们的身边,不但永明延寿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中国还有另一则公案,同样说明也是阿弥陀佛再来呢!

  中国浙江台州天台山,有一座国清寺,是一间非常大的丛林。我相信到普陀山去的善友,一定也有许多人去过这个地方。国清寺中住了一位丰干禅师,大家都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只常常看到他独自一人骑着老虎,在国清寺中进进出出的。俗语说,物以类聚,同样程度的高手,都是集合在一起。当时国清寺中还住着寒山、拾得两位出家人。有一天丰干禅师邀请寒山和拾得跟他一起去朝五台山

  寒山问:「去五台干什么?」

  丰干禅师回答说:「去礼拜文殊菩萨呀!跟我一起去的,就是我的同行;如果不跟我一起去,就跟我不相干。我自己去好了。」

  寒山和拾得不肯跟他去,他只得独自一人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了。从天台山下来,途中经过杭州,碰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此事说来话长,我还是从头说起吧:

  中国人一向是学而优则仕,把书读好,考取了功名,就有官做。当时有一位姓闾名丘胤的读书人,虽然考取了功名,却一直没有接到上任做官的公文,就闲着在家里等待。可是坐吃山空,正在为经济发愁时,他接到了省府的通知,要派他到台州去当知府。这个闾丘胤接到通知后,正高高兴兴准备着去上任时,真是无巧不成书,平常在家没事,一旦要他去做官,却忽然间得了种怪病,头痛不止,痛得整个头都快要裂开了,请了好几位医生来看,也吃了好多帖药,都没有见效,只剩下一口气喘息着。丰干禅师知道后,亲自到他家去,要为他医病,可是看门的人不让他进去。

  「你们可要弄清楚呀,我是来替你们的主人看病,来救他的命的呀!」

  守门的一听,急忙开门请他进去。进到屋后,禅师向他们要了一杯水,对着水念念有词,大概是持念咒语吧。念了好一阵子才停下来,拿了一些咒水,在闾丘胤的额头上擦擦,说来奇怪,病立刻就痊愈了。闾知府起死回生,恩同再造,就请问他法号及住处。

  「我名叫丰干,住在台州天台山国清寺。」

  「那太好了,我就是要到台州去的,上任后我一定会去拜望您。再请问您,寺中像大师如此有功夫的人还有多少?」闾知府又问。

  丰干禅师说:「我算什么功夫,比我高的还多着呢,那儿有文殊菩萨化身的寒山、还有普贤菩萨化身的拾得,他们两位都比我高得多啦!」

  闾知府一听,高兴极了。上任三天,把重要的公务交代清楚后,就立刻往国清寺去烧香,感谢佛菩萨庇佑,更要拜访二位大菩萨和丰干禅师。

  到了国清寺后,向知客僧说:「我想拜望寒山、拾得两位大士,麻烦你替我通报一声。」

  「你说的是那两个疯和尚吗?大人先请坐,我找人去把他们叫来。」知客僧回答说。

  「不行,不行,我自己去拜望他们。」

  知客僧把闾知府带到厨房,大声喊:「寒山、拾得,知府大人来找你们,你们快出来呀!」原来他们两人是厨头,正在那里嘻嘻哈哈、自自在在地谈笑风生,闾知府一见,高兴极了,就地礼拜。两人一见,急忙携手往山上跑去,一直跑到一个山洞前才转过身来说:「丰干饶舌!你不去事奉弥陀,来拜我俩做什么?」说完,就往山洞中跑进去了。从他们的话中,知道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闾丘胤急忙转回寺中去找丰干,可是他也不见了。身份一暴露,从此丰干、寒山、拾得都消失不见了。

  讲到化身的事迹,坐在山门口的那位弥勒菩萨,也曾化身布袋和尚,整天拿着一个布袋、一串念珠,一般人也是叫他疯和尚。临命终时他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首偈是说:你们知道吗?弥勒本来就是真的弥勒,时时百千亿化身应世。实际上,所有的佛、大菩萨,为了化度众生,常常会化身应世的。观世音菩萨就是三十二应身。弥勒菩萨是这样,阿弥陀佛也一样,就好象刚才所介绍的丰干禅师、延寿禅师,时时刻刻化身示现到世间来给大家看;可是我们凡夫有眼不识泰山,不知道他就是佛罢了!从他的化身示现人间来看,可以证明阿弥陀佛跟我们特别有缘,常常化身千百亿,你们只要诚诚恳恳的念佛,阿弥陀佛随时都在你的身边,你要是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将来也一定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的。

  讲完「依报」和「正报」以后,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界、人事界、或是身心等各方面,都是非常美满理想,而且庄严清净的。但是要具足怎么样的条件,才能到那里去呢?这就需要「往生的三资粮」了。

  八、往生的三资粮

  什么叫做资粮呢?资、就是川资;粮、就是粮食。比如说:我们要到外国去旅行,就先得有所需要的旅费,更要准备路上要吃的粮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更不能两手空空的,一定要先准备好所需要的资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资粮是什么呢?就是:信、愿、行三种资粮。

  (1)信──深信:要信仰得很深切。无论做任何事,必须有信心。俗语说:「有信仰才能发生力量。」《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是说明大家都需要功德。功德从那里来呢?当然是由修持而来的。怎样修持呢?首先必须有信心,有了信心才能产生道念,然后才能培植一切善根。佛经上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好比要渡大海一般,一定要靠船才能渡过,同样的,在佛法中,想要渡过生死大海,就要有「信」,如果没有信,是无法进入佛教的大门。要信什么呢?对我前面所讲到的「依报」、「正报」: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以及阿弥陀佛,都要切实的相信、不可以怀疑。假使没有信心,对佛所说的话都信不过,学佛是没有用的!要信佛所说的法一点也不虚假,深信《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的:离我们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西方,有一个非常理想的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跟许多菩萨在那里说法,我们只要按照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方法去修持;一心念佛,发愿往生,毫无疑问的,将来一定能往生到那理想的极乐世界。

  (2)愿──切愿:要恳切的发大愿。如果相信有极乐世界、也相信有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但是,不发大愿,极乐世界跟你们也没有什么关系。正如我跟大家说,菲律滨有一个名叫碧瑶的避暑胜地,你也相信,可是,你并不想去,不管那里的风景怎样美,气候怎样凉爽,那跟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我们相信有世界、有佛,进一步就要发愿,对现实世界须有彻底的厌离心;对西方理想世界,须有积极欣求的愿望。发愿一定要往生到那里去!阿弥陀佛曾经发了四十八大愿,才建设成功这一个净土,我们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发愿,将来必定也会跟诸上善人在一起,整日修持佛法,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

  (3)行──力行:就是切实的实践。有了深信心、有了恳切的愿力还不够,还得要表现于行动,能出力地去实践。按照佛所说的话去实行,以念佛为「正行」: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无二用,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死心蹋地的守着一句阿弥陀佛,时刻不离。有人认为只要念佛就够了,其实除了「正行」以外,还得有其他帮助念佛的助缘──「助行」。《佛说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说明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得种善根、培褔德、做很多利益他人的好事;《观无量寿经》中也说要具备:「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深信因果……」等种种善行。总而言之,深固的信念、恳切的誓愿、稳当的力行、老实的念佛。信愿行如鼎三足,是缺一不可的!

  乙、解释经题

  一、七种立题

  身为佛教徒,要研究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三藏十二部内容虽然多,但题目的取材,组织的方式,依据人、法、喻三种,离不开七种立题的方法。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

  单三是:(1)单人立题:如《维摩经》。(维摩居士是「人」,单以人立题,题中没有「法」、也没有「喻」。)(2)单法立题:如《般若经》。(般若是「法」,题中没有「人」、也没有「喻」。)(3)单喻立题:喻、是比喻。如《梵网经》。(用大梵天的网来比「喻」,题中没有「人」、也没有「法」。)

  复三是:(1)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菩萨的名,是「人」;般若是「法」。用人与法来立题,没有「喻」。)(2)人喻立题:如《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佛,是「人」;狮子吼是「喻」。所以这部经是人喻立题,没有「法」。)(3)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没有「人」。)

  具足一是:人法喻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就是「法」,佛就是「人」,华严就是「喻」。题目中人、法、喻都具足了。)

  佛经虽然多,但是了解这七种立名的方法以后,一打开经文,从题目中随时就明白是属于那一种方式立题的了。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在七种立题中,是属于那一种呢?是属于「单人」立题。本经题中一开始的「佛」,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人」;「阿弥陀」,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也是由法藏比丘修持而成佛的。前后二位:一个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都是证得究竟极果的圣「人」,题中既没有「法」,也没有「喻」,所以本经是属于第一种的「单人立题」。

  二、题分通别

  经的题目,除了七种立题之外,还有通题和别题的分别。通、是相通。「经」是通题。在大藏经中的一切经典,如法华「经」、金刚「经」、不管什么经,都叫做「经」。别、是各别的题目。「佛说阿弥陀」是别题,如「法华」经、「金刚」经、表示跟其他经有所分别。正如「先生」是通称;「张」先生、「王」先生、是别称,一样的道理。

  《佛说阿弥陀经》经题六个字,我们就分为四节──1、佛,2、说,3、阿弥陀,4、经──来解释。

  一、佛

  本来「佛」字是通称,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通号。不过,这里所讲的佛,却是专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佛是梵语,是「佛陀」的略称。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是觉悟的意思;「者」、就是人。「觉者」就是大觉大悟的人。可是为什么不译为「觉人」,而要译为「觉者」呢?那是因为「人」的范围比较小,只可以说是人类而已;「者」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知觉的众生。只要有心识、有知觉,都有觉悟的可能。经中说:「凡有心者,皆当作佛」。不只是人类,只要是有心识的,包括一切的小动物,就算是蚊虫蚂蚁,如果能如法去修持,也有成佛的可能。就拿蚂蚁来说吧,它虽然是小小的,因为有贪生怕死的本性,如果我们去打它,它就会急忙地跑开,可以看出它们也是有感觉的。因为有感觉,也就有成佛的可能性。把佛译成「觉者」,就是说明佛不只是要救度教化人类,一切有心识的众生,都是他教化的对象。

  佛教对「觉」可分两方面来解释,首先来讲:一、本觉、二、始觉和三、究竟觉。(1)本觉: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觉性,也就是说每个人本来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为「觉者」。(2)始觉:凡夫本来有一种觉性,只因为无始以来种种烦恼、无明,把本具的佛性蒙蔽了,就迷而不觉,可是听到法师、善知识的开示、或是看经书、研究佛法,对真理有所了解以后,而开始觉悟。(3)究竟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彻底而究竟圆满、大觉大悟的人了。

  觉,又有三种解释:一、自觉、二、觉他和三、觉满。(1)自觉:凡夫未接触佛学前是糊糊涂涂的,现在自己学佛、听讲经以后,对宇宙真理已经有了觉悟了。(2)觉他:学佛的目的,不但是为自己求解脱,进一步也要为别人。自己觉悟,更要教化他人,使其他一切人也都能觉悟。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境界。(3)觉满:自己觉悟了,所有的众生,经过我们的教化,也都觉悟了,这就是觉行圆满。也就是佛陀福慧圆满具足的境界。

  成佛就是觉行圆满:一切福德、一切智慧都具足了,所以说佛就是三觉圆、万德俱的大圣人。凡夫不知不觉,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以佛为模范,遵循佛法的指示,努力修行,希望能自己觉悟,同时也使他人觉悟,最后达到觉行圆满的境界。

  刚才我们是讲佛的定义,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的「佛」,是专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生生世世救度浊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后在我们娑婆世界应化,示现悟道成佛,成为我们的教主。现在将他的历史简单介绍一下: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一样:是人不是神。他是在我国周灵王六年(西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日,诞生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后是印度拘利国的公主摩耶夫人,所以他将是继承王位的太子。出生后七天,他母亲就去世了,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把他抚养长大的。太子未出家前俗名「悉达多」,是一切功德都能成就的意思。悟道成佛后才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族姓,译成中文是「能仁」;「牟尼」是他的名,意思是「寂默」。这都是称赞他具有慈悲、智慧的德性。

  以一个尊贵的太子,他为什么会走向出家的道路呢?其原因应该有下面几点:

  1、印度当时的社会阶级划分得很严格,认为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姓,是分别从梵天的头上、肚子、或脚下生出来的,所以百姓之间的身份非常不平等,为了要革命、要打破这不平等的社会阶级,他立下了要寻找一个解决平等自由真理的决心。

  2、有一次跟随父王到郊野游玩,看见农夫为了生活,在炎热的太阳下耕田时,露胸赤膊、汗流浃背辛苦的样子。犁田的牛稍微不动,就会被农夫用皮鞭抽打得皮破血流,非常痛苦。空中的小鸟,不时从天空飞下来,啄食泥土中翻出来的小虫,因此发觉众生为了生存,互相残杀。太子为这弱肉强食,残酷的现实感到悲痛而整日闷闷不乐,心里不停地想着:「人生为什么是这样呢,难道就没有解救的办法吗?」

  3、净饭王不愿太子终日郁郁寡欢,希望他能散散心,忘掉农耕时所看到人生悲痛的一面,就安排他去游四门,没想到太子竟在无意间觉察到老、病、死种种的现象,了解那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痛苦,为求得解救的办法,他不顾父王的反对,而毅然离家出走。

  太子在二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日,下了决心,拋弃了王位、财富、父母和妻子,半夜逾城出家,为的是追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

  太子出家后,在雪山苦修六年,不能找到答案;后来到摩竭陀国的一个菩提场,在一棵菩提树下设座静坐,并立下誓愿:「如果不能找出一条解脱的方法,誓不离开菩提座!」终于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初八日的黎明前,在菩提树下,看到天上的明星,豁然觉悟到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世人就尊称他为「佛陀」。

  为救度众生,佛陀席不暇暖的到处弘法,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举行了三百多次的讲经法会,度化的信众遍布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有「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的记载。直到八十岁那一年的二月十五日半夜,化缘已毕,就在拘尸那、娑罗树中间安详圆寂。

  释尊虽然圆寂了,但是他慈悲救世的伟大精神,却永远受到佛弟子们的仰慕与崇拜。对跟他有关的这四个节日:农历四月初八日诞生纪念日、二月初八日出家纪念日、十二月初八日成道纪念日、二月十五日圆寂纪念日,我们都会牢牢地记在心头。有关他的生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都说是农历的四月初八日,每年的这一天,信愿寺、我们隐秀寺、以及观音寺等都举行浴佛法会,来庆祝佛陀的诞生。南传佛教国家,订为新历的五月月圆日(相当于中国的四月十五日);台北市佛教会则订于新历的四月初八日举行浴佛节。虽然各地因传统的习惯,纪念的日期不一样;但隆重地举行浴佛节,都怀着同样的心情热烈地庆祝。至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我们这里都煮腊八粥来纪念佛成道日,所以对这一天,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二、说

  说话、说法,讲解的意思。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佛金口亲自所宣讲出来的妙法。说也当「悦」(欢喜)的意思。我们念过《论语》,一开始就有子(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念悦、不念说)。释迦佛观察众生的根性,感觉到末法时代的众生,唯有修持念佛法门,最容易得度,最容易得到解脱。同时世尊也知道机缘已经成熟,于是不等弟子请问,就怀着喜悦的心情,来为我们宣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

  三、阿弥陀

  前面已经讲了很多,现在再简单的讲一下。「阿弥陀」是梵语音译。译成中文有两种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是说这尊佛有无量的光明。有句成语:光明横遍十方,就是以空间来说明。光明也代表智慧:人生有智慧,前途自然光明;愚笨的人,前途必然是黑暗的。「无量寿」是寿命很长。俗语说:寿无量竖穷三际(三际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无量寿就代表时间。就是说明阿弥陀这尊佛,或是以时间来讲,或是以空间来讲,他的寿命无量、他的光明也是无量的。其实、阿弥陀佛何止是光、寿无量;他的智慧、神通、功德、慈悲等等,一切都是无量的。

  四、经

  是中文称为经,梵语叫「修多罗」、「素怛缆」,或是「修拓路」,译成中文是「线」,贯穿的意思。好象一串念珠、一串茉莉花,都是用线把它贯穿起来。经、就是把佛所讲的道理,贯穿起来。一般来说:只有「圣人言教」,才可以叫做经。不仅是佛讲的法叫经,我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也叫经,正如儒家有四书五经。(本来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可是乐经已经失传,目前只保存着五经)。中国古书称为经的,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各宗教家,将他们所崇奉的圣典,也都叫做经。例如:耶稣教、天主教称新旧约为《圣经》,回教亦有《可兰经》。总之「经」为圣人的言教,不管是世间的、出世间的,只要是圣人所讲的话,都叫做「经」。

  「经」、有时也译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真理:十方诸佛所说的真理,都是一样的,所谓「佛佛道同」,不只是释迦佛所讲的法称为经,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也都是真理,也都称为经。下契众生根机:释迦佛讲经都是观机逗教,对什么根基的人,就讲什么样的法,为适合每个众生不同的程度,所讲的道理也得根据他们的程度来讲,才能使他们接受。如果对小学生讲大学的课程,那就不合适了。

  对于经的意义,在讲其他佛经的时候,已经讲了很多,现在再提出几点来说明。《杂心论》把经分为五种意义:

  (1)出生:佛经里面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功德,制止我们造作一切罪恶。(2)涌泉:泉水是不断地向外涌出,经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真理,就好象泉水一般源源不绝地涌出。(3)显示:佛经能显示出种种佛所说的道理,指示我们怎样断烦恼、怎样证菩提、怎样得解脱。(4)绳墨:合于规矩,佛经能指示我们,让我们了解辨别邪正,就好象木匠要锯木时先用绳墨来规画一般。(5)结鬘:在上面已讲过,茉莉花要用线串起来,佛经就是用文字,把散乱的一切法贯穿起来。

  各家对于经字的解释,各各不同,再提出如下几种来加以说明:

  1、镜:我们每天都得照镜子,看看脸上干不干净,整齐不整齐;我们读诵的佛经,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了解因果、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2、径:径就是道路。佛经能指导众生从凡入圣,步上成佛的大道。

  3、门:大家到隐秀寺来,一定要从大门进来,法会结束了,也得经由大门出去。我们希望将来成佛,必须研究佛经、读诵佛经,由佛经的导引而进入佛门;要救度众生,也要从佛经中出来:用佛法去接引、教导他们。

  佛经上说,经是通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为体的。(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研究佛法,只能从色、声、触三尘,就是:文经、语经、触经去了解。)眼睛能看见的东西是色尘,经由文字印在纸上,让我们用眼睛读,属于文经,就是色尘;进一步我们可以用语言说法,属于语经,就是声尘;如襌宗所谓不立文字,不以经文来修持,而是以「棒」、「喝」来教化。襌宗袓师对弟子动不动就打骂、一个耳光、一阵棒打,并不是刑罚,而是用这种方法来令弟子开悟,以「棒」、「喝」为经。棒是触尘、喝是声尘。另外有一个世界叫香积国,那个佛国的教主讲经,就是以香尘为经。生在香积国的众生,只要闻到香味,就能开悟,所以说香尘也可以是经。西方弥陀国土,即是五尘都具备了。我们如果生到西方国土去,看见花开、闻到花香、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中、听鸟音、赏滋味等等,都有开悟的可能,不一定要阿弥陀佛亲自说法。总之、一切见、闻、觉、知,都属于经法,因此,经是可以通于五尘为体的。由此可以知道,不一定文字才是佛经。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世间上一草一木、一色一香、凡是所有能使心悟道契理的,都是经教。

  丙、介绍译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本来是在印度流通的经典,如何会传到中国来呢?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把它翻译成中文的,我们才能看得懂,既然是他翻译的,对他的生平应该有所了解。以下我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分为五段来说明。

  一、姚秦

  打开中国二十五史,非常久远。姚秦是在南北朝时代。当时天下大乱,政权的争夺,非常厉害,先后有五个外族(胡人)在华北建立了十六个小国,中国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那时的五胡十六国,其中有一个国王名苻坚,占领着陕西地区,建都长安,国号秦。苻坚的野心很大,占领了长安还不满足,又出兵南下,攻打建都南京的晋国,但是晋国的实力很雄厚,苻坚不是对手,大败而归。他有一个叫姚苌的大将,乘机会杀了主子,自己做皇帝,国号也叫秦,后来的人为了有所分别,就称苻坚的秦为苻秦或前秦,称姚苌的秦为姚秦或后秦。

  二、三藏

  三,数目字;藏,含藏、收藏的意思。三藏的内容包括了经藏、律藏、论藏。

  (1)经藏: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到八十岁涅槃,在这一段时间中,为弟子们所说,有关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涅槃后,就由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把佛所说的再重复说了一遍,经过大家开会讨论,认为阿难所背诵出来的,的确是佛陀当初所说的,于是就把这些结集起来,叫做经藏。

  (2)律藏:律,是指戒律。佛在世时,跟他在一起的弟子非常多,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生活上免不了犯错,弟子们犯了过失以后,佛陀告诫他们,从此不能再犯,因此一条一条的订下来,成为当时的生活规约,同时也成为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有: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等都包括在律藏里面。

  (3)论藏:佛弟子、高僧大德们对佛所讲的法和戒律,有自己的见解,发表著作、或是加以注解,集合起来就成为论藏。

  三藏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藏经,可以说是佛教的百科全书,含藏了无尽的真理。目前,隐秀寺收藏有六部不同版本的大藏经。

  三、法师

  法是指佛法、方法。佛教中一切的真理、一切指示修行的方法。师是模范、是师长。佛教对法师的定义是「以法自师、以法师人」,身为出家人,传教师,对佛法要有研究,以佛法当自己的老师,自己了解后,再以佛法教化别人,就叫做法师。

  四、鸠摩罗什

  是翻译《佛说阿弥陀经》法师的德号。他是印度人,原名叫鸠摩罗什婆,或者叫鸠摩罗耆婆。鸠摩罗什婆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童寿」(少年老成),意思是指他在童年时,就具备了老年人的德学。外国人,不管是印度人,或是菲律滨人,儿子往往以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取名,越有名望越有这种情形,在他们的风俗中,以为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成为孩子的名字,正可以让人知道那是某某人的后代,是非常值得骄傲的。鸠摩罗什的爸爸叫鸠摩罗炎,妈妈叫做耆婆,所以,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就是把父母的名字结合起来以作为他的名字。

  鸠摩罗什法师是天竺(印度)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世家,他的祖父是当朝的宰相。过去的官位都是世袭的,所以鸠摩罗什的祖父做宰相,当他年纪大了,就要把宰相的位子传给儿子──鸠摩罗什的爸爸鸠摩罗炎。可是鸠摩罗炎很有善根,他认为宰相虽然地位崇高,生活富裕,名望也好,但对他不相宜。所以当他爸爸要把宰相位子传给他的时候,他却悄悄地离开家乡,出家去了。

  他想:如果在国内出家,父母一定会把他抓回去,不如跑远一点。于是,从天竺向东走,经过了葱岭,到达龟兹国(古地名,龟、音「秋」,现在的新疆)。鸠摩罗炎就停了下来,当时龟兹国的国王叫白纯,听到鸠摩罗炎这个从天竺来的青年法师,本来是宰相之才,放弃了荣华富贵而出家修行,所以非常崇敬他,就拜他为国师,鸠摩罗炎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白纯国王有个妺妹叫耆婆,正当双十年华,生得如花似玉,非常漂亮。她脸上有颗鲜红的朱砂痣,拫据相书上说,她以后会生育绝顶聪明的贵子。邻国的王子王孙,慕名而来向她求亲的,真是不计其数,可是耆婆一个也看不上。可是当他看到鸠摩罗炎,竟然一见钟情,认为是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所以,就向哥哥表明态度说:「哥哥,你一向要我出嫁,如果是这个鸠摩罗炎法师,我就答应!」国王本来也非常为难,那有招出家人为驸马的道理,可是妹妹坚持非他不嫁,只得下令要他跟耆婆完婚。鸠摩罗炎因为国王的命令,没有办法拒绝,只好承受下来。两人结婚不久,就生下了鸠摩罗什。

  耆婆自从怀了鸠摩罗什以后,变得特别聪明,有一次到庙里去拜佛听讲经,本来她只懂得龟兹本国的语言,这时连天竺的话都听懂了,证明鸠摩罗什还没有出生,就有一种智慧传给母亲,可见鸠摩罗什是何等的聪明。

  也许是耆婆的善根成熟了,或许是自己强迫跟一位出家人结婚,感到惭愧,生下鸠摩罗什不久,就萌起出家的念头。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后,终于出家了,没有多久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鸠摩罗什善根深厚,七岁时也随着妈妈出家了。

  出家以后,鸠摩罗什每天能够背念一千首《阿毗达磨经》中的偈,每首偈有三十二字,换句话说,他一天能够背念三万二千字,这实在是了不起,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办到的。当时有一位罗汉见到鸠摩罗什,就摸着他的头说:「这小孩很有善根,如果能够注意修持,过了三十五岁,不破戒的话,必定与众不同,度化许多众生。」七岁的鸠摩罗什听到罗汉的夸奖,更加精进了,立志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出人头地的大法师。

  鸠摩罗什经常跟随妈妈到处去参访名师,学习佛法。有一次,他们到莎勒国,在佛寺礼佛时,看到佛殿前面放了一个铁钵,小孩子好奇,感觉很好玩,无意中就把它顶到头上。后来一想:这钵是铁做的,是很重的东西,我怎么把它顶到头上呢?念头一动,钵太重了,就从他的头上滚了下来。当时,他虽然还小,但已经觉悟到「一切唯心造」的真理。——本来不在意钵重不重的问题时,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钵顶到头上;一动了分别心,感到钵太重,立刻就掉了下来,岂不是心念的关系吗?

  鸠摩罗什随着妈妈到处参学,亲近了许多明师,自己也非常用功,在短短的时间中,对佛教的道理,不管是大乘,也不管是小乘,他都有透彻的理解。他妈妈更是学有所成,证得了三果阿那含,可以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他妈妈因为年纪大了,身体衰弱,不想到处奔波,打算回到印度去定居。母子临分手前,他妈妈就勉励他几句话:「你将来可以到中国去弘扬大乘佛法,佛教能否在中国大兴,得靠你的力量。不过,这事对你自身并没有多大好处,可能会为你招来灾难!」

  「我假使有力量可以使大乘佛法在中国大兴,纵然是粉身碎骨,我也在所不辞!请妈妈放心!」罗什法师回答。

  就这样,母子各奔东西,母亲前往印度,罗什法师因为东方的佛教要靠他振兴,就返回龟兹国去讲经说法,等待机会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法。

  龟兹国皇帝对罗什法师非常崇敬尊重,为了请法师讲经,特地用黄金打造一个金狮子宝座,每当法师要升座讲法的时候,皇帝就跪在地上,让他踏着肩膀而升座,可见法师是如何的伟大,才会受到如此的礼敬!

  罗什法师小时出家,拜了般头达多法师为师父,学习小乘佛法,后来,鸠摩罗什弘扬大乘佛法,他的师父也来听讲,跟他学习大乘佛法,最后,对罗什法师说:「你是我的大乘师父,我是你的小乘师父。」师徒两人,互为师徒,为尊重佛法,彼此互相尊重,成为佛门佳话。这一段事实,证明罗什法师的确是学问高深,因此感动了许多学者来跟他学习。

  当时中国正是苻秦时代,那个国家的百姓,每天晚上都看到西南方有满天的毫光照耀着,感觉到非常奇怪,传到国王那边去,就请太史官来卜卦说:「根据方向看,那地方应该是龟兹国,一定有一位大智慧的人住在那里,才会有这种瑞相。」

  「对了,我也听说龟兹国那里有一位鸠摩罗什法师,无论是道德、学问,都非常高超。」国王回应着。立刻派遣大将吕光,带了七万大军,往龟兹国去。用意非常明显:龟兹国国王要是能答应让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是最好的,不然就不惜用武力,总之,非把罗什法师请到中国来不可!

  苻坚的野心很大,所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一方面派吕光去请罗什法师,另一方面自己带了七十万大军,去攻打南京的东晋。东晋的实力坚固,苻坚不但打不赢,反而败了,被手下的一名大将姚苌杀死了。姚苌杀死了主子,自称为王,国号也叫秦,就是姚秦。吕光从龟兹国请到了鸠摩罗什法师,在回归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知道自己的国主被姚苌所杀,就留在凉州,自己也称起帝来,号凉国。罗什法师停留在凉州,用功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历史哲学,奠下了到中国译经的基础。

  姚苌死后,儿子姚兴继位做皇帝,想起当年派吕光去请罗什法师的大事,就出兵消灭了吕光的凉国,把罗什法师请到中国来。可见罗什法师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为了要请他到中国来,竟引起了战争,不知死了多少人!正法得来不易,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罗什法师到了中国以后,国王封他为国师,把他供养在逍遥园翻译佛经,门下三千人,许多有学问的学者都皈依他,成为他的弟子,帮忙他翻译佛经。他六十岁来到中国,一直到七十岁圆寂,短短的十年间,一共翻译了三十五部经,凡二百九十七卷。与玄奘法师、义净法师和真谛法师合称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罗什法师翻译的佛经,非常出色,好象我们念的《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弥陀经》,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你们看看经文,他采用「意译」法,实在翻译得太完美、太流畅了!

  国王姚兴被罗什法师的道德、感化力所感召,对法师非常敬重,每天到译经场帮忙,甚至参与校对的工作。有一天,国王竟然异想天开,心中暗暗打算着:国师这么伟大,每天辛苦的翻译佛经,总有一天他会死的。这样优秀完美的人,没有留下种子,岂不可惜!应该想个办法,让他留下一个智慧的种子才好。

  国王这么一想,于是赶紧在宫中选了十个美女送给他,一定要罗什法师接受,并威胁他说:「你如果不接受,我就毁灭佛教,要是接受了,我依旧大弘佛法。」法师虽然不愿意,可是为了佛法兴隆,只好方便接受了下来,自己带着十个宫女住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么一来,法师周围的人都议论纷纷,说国师怎么可以和宫女住在一起呢?

  罗什法师心中明白,和人家辩白是没有用的,只是经常向大家说一个譬喻:「好象莲花生在臭泥中,你们只要去采莲花,不要去取臭泥。」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一些年轻的弟子们,心中总是不能平衡,认为师父既然可以讨老婆,我们做徒弟的,当然也可以呀!都有依样学样的打算。事实上,罗什法师是大菩萨再世,虽然跟十位宫女住在一起,本身却是清净的。罗什法师恐怕弟子们会破坏了佛教的戒律,为了消除他们的胡思乱想,有一天,正当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自己特别装了一碗满满的、大大小小的针,像吃面一样,全部把它吞了下去。

  「你们想要跟我学,可以,这就要看持戒修养的深浅了。谁能够跟我一样,把这碗针吞下去?这一套功夫学会了,证明你们的功夫到家,也可以讨老婆。假使你们做不到,还是好好地回去,好好地持戒吧!」

  弟子们看到罗什法师的这一招,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彼此心中明白,师父的修养非比寻常,谁能和他比呢?风波就这样平定了下来,从此谁也不敢再提这件事了。这个故事就是佛门中「罗什吞针」的掌故。因此法师直到临圆寂前,还受到七万人的崇拜!

  罗什法师翻译了这许多经典以后,已是七十高寿,知道自己的世缘将尽,在还没有圆寂之前,对着佛发誓:「几十年来,我翻译的佛经,假使符合佛法真义,没有错误的话,但愿我死后火化时,舌头不会烧烂(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结果,他圆寂火化后,其他的肉身、骨头都焚化成灰,只有舌头还是完整的,可见罗什法师翻译的佛经,是很标准、很有功德的。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个说法:鸠摩罗什法师不仅这一世是大译经家,他甚至是七佛的译经师。──他不仅翻译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他都翻译过。

  鸠摩罗什法师对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在十宗当中,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跟四宗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罗什法师翻译《成实论》,依据这部论,后人加以研究发挥,成立了成实宗;法师对三论宗特别有贡献,由于《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翻译,才促成三论宗的成立;法师翻译《妙法莲华经》,《法华经》是天台宗(也叫法华宗)主要的经典;禅宗六袓慧能大师因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的,所以说对禅宗的贡献也非常大。

  五、译

  把印度梵文或巴利文的佛经,翻成中国文字的意思。译,本来是中国汉朝时代,掌管北方的语言官。佛经是从印度(西方)传过来的,为什么用北方的语言官而不用西方的语言官呢?原来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的,当时,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是从北方进入洛阳来翻译《四十二章经》的,因此就一直沿用「译」来作为把梵文或巴利文佛经,翻成中国文字的称谓。

  总而言之,「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意思就是:中国姚秦时代,有一位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他的德号叫鸠摩罗什,是他把《佛说阿弥陀经》,由印度文翻成中文的,所以中国才有这一部经的流传。经过考证,罗什法师是在弘始四年(公元四零二年)二月八日译成《佛说阿弥陀经》的。

  在佛教目录学中,这一部经有三种翻译本:一本就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第二本是宋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的《小无量寿经》,目前已经失传;第三本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比较长,藏经中还保存着。不管是三人中那一位翻译的,在印度梵文都是同一部经,只是三人翻译的手法不同。再说目前保存的有两种译本,为什么罗什法师翻译的比较普遍,而玄奘大师翻译的则不流行呢?这就是罗什法师译经的巧妙,《佛说阿弥陀经》主要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罗什法师用《佛说阿弥陀经》为经名,符合经文提倡圣号的重点,而玄奘大师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单从经名看,《佛说阿弥陀经》就比较吸引人,容易记忆,再加上文字流畅,得到许多人的念诵,玄奘大师翻译的,反而很少有人知道。

  要研究《佛说阿弥陀经》,打开藏经的目录,注解也不少,有好几十种呢!比较有名的有: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蕅益大师注解的《弥陀要解》,都很有名,值得我们研究参考。至于近代的有:太虚大师全书中的《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圆瑛大师、南亭法师、还有最近才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都有有关《阿弥陀经》的著作,同时你们也可以找藏经、净土丛书来研究参考。

  丁、解释经文

  一、序分

  1、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说的,当时佛陀是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里。

  我们前面讲过,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传到中国来,第一部翻译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自此以后,一直有法师陆续把佛经传入中国。一般讲经的法师都是依文释义,只是一句一句的讲,从来没有分科(把佛经内容分几段来研究)的习惯。直到东晋时代,有一位很有名的法师──道安法师,他判定每部经都可以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份。有了分科,研究佛经时就比较容易着手。当时一般的高僧大德们都反对、批评他:「割裂佛经,罪过无边」。认为他自作聪明,把佛经分段是不恭敬的。直到唐朝,玄奘大师翻译《佛地经论》,就是把佛经分成三大段,原来印度亲光菩萨早就有这种分科法。有了这种根据,大家反过来赞叹道安法师眼光独到,有「弥天高判,今古同遵」的赞词。意思是说道安法师的分科法是很高明的,从古至今,大家一致同意遵照这种方法。为什么称呼道安法师叫弥天呢?这里还有一段典故。

  道安法师在襄阳弘法的时候,名气非常高,当时襄阳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习凿齿去拜访他。一踏进山门,就自我介绍说:「四海习凿齿」(今天来拜访你的是四海都认识的习凿齿)。道安法师听了,觉得他太高傲了,有意跟他比一比,就不慌不忙地回答:「弥天释道安」(普天之下,大家都认识我这个道安法师)。从此,大家都以弥天大师来尊称道安法师。

  序分是叙说一部经的缘起,说明佛陀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序分:就像是人的头部,只要看到整个人的面目,就知道他是某某人了。正宗分:是每一部经中最重要的部份,表达出全经的中心思想。等于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包括在内,是人体的主干。没有了它,生命就不存在。流通分:每一部经最后都有「信受奉行」等经句,希望佛所讲的大法,不但使当时的人听了得到法益,而且可以普遍流传。像是人的双脚,可以走动,不断地走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去。

  从「如是我闻以下,一直到无量诸天大众俱」,这一段是序分。序分又分「通序」与「别序」两种。「通序」是通于一切经的。《佛说阿弥陀经》一开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是通序,我们诵念《金刚经》,甚至其他一切经,都具有同样的格式:指出佛在什么地方说法,有什么听众等,具足了信、闻、时、主、处和众等六种条件(六成就),证明这部经是佛亲口所说,不是假的。所以有时也称为「证信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