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讲到:“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娑婆国土,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几个名词虽然不多,但它的意义很深。
“娑婆国土”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世间,包括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娑婆国土,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区域,叫娑婆国土。
“五浊恶世”,是指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是一个善世,而是恶世。恶世里的人,自然是恶人,恶世里面没有善人,所以世间到处都是贪瞋痴的恶人。
我们自己照一照,还觉得自己不错。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都是恶人,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就注定是恶人。五浊恶世的人,不是恶人是什么?
如同我们生在中国,就注定是中国人,即使不登记,还是中国人。我们出生在五浊恶世里,就是一个恶人,因为这个世间就叫恶世。为什么叫恶世?这个世间是由五浊恶世的人组成的。
生在中国的地盘,“中国”这个概念,就是中国人居住的空间,人是其中的主体。五浊恶世的主人就是我们这些恶人,当然,恶人也是相对的,有轻有重,有好有坏,就是矮子里面还有高子。
这个概念一般人可能不容易理解,如果大家了解一点历史就可以知道,孔子生在大约两千五六百年前,他为什么要整理中国的文化?对儒家有了解的人就知道,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礼是礼节、礼仪、礼教,礼没有了,崩掉了;乐是庙堂之乐、娱悦身心之乐,也坏掉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礼崩乐坏了,所以孔子发心要整理遗留下来的夏商周的传统文化、经典古籍,想以此来挽救人心。他四处游走劝说国王、大臣,就是想恢复礼乐,结果没人买账,像丧家之犬一样。
两千五百多年前和我们现在比,是更好了还是更坏了?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感叹礼崩乐坏了,那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是五浊恶世的恶人一点也不假。一千多年前的善导大师给我们贴的一个合适的标签,叫“罪恶生死凡夫”,比“恶人”这个名称好听一点。
《阿弥陀经》这部经典就是为五浊恶世的人说的,“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就是为凡夫,尤其是为我们这些恶人、造罪的人所说的。因为恶人才需要急救。恶人时时在造罪,必须要马上救度,要不将堕三恶道,或者造更多的罪,乃至杀更多的人。
我们看医院里面的急救病房,都是急需要诊治的人,需要派一位高明的医生坐诊,因为病人的生命很危险了。同理,我们这些恶人,如同是需要急救的病人,是诸佛菩萨最关心、最牵挂的人。
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家庭所有的心血,所有的爱,都集中在这一个子女身上。但是在三十年以前,一般家庭里都有两三个孩子,多的四五个,再多的七八个。有七八个子女的家庭中,父母的精力有限,家里的财产有限,在生活安排中,越是最苦的、最小的、最没有能力的孩子,父母就会越牵挂。有能力的孩子,就放他出去自生自立;没有能力的孩子,父母就要多关心、多照顾。
凡是做父母的就能体谅到,父母会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最差、最苦的孩子身上。佛菩萨也是一样的,佛菩萨关心最苦的众生,要给这些众生最好的照顾。最好的照顾就是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十方诸佛对十方众生的呵护。因为我们这些众生在五浊恶世,不知道解脱,不知道还有一个美妙的极乐世界,还在这个世间争得头破血流。其实在这个世间所争的这些名利、衣食啊,到了极乐世界都有了。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
“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恶众生”,这个世间都是恶众生。
“恶见”,知见都是恶的、邪恶的。现在更明显,到处都是自私自利,邪知邪见。
“恶烦恼”烦恼不是善的,是恶的,因为都是贪瞋痴引起的。
“恶邪”,邪念,没有正念,反过来就是邪恶。
“无信盛时”,没有信仰的时代,信仰不盛行。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穷到最后只剩下钱了。
人们常说没有钱是穷,其实有钱也是穷,甚至更穷。因为如果没有别的只有钱,穷到最后只剩下钱,什么都没有了。人死的时候发现家里除了钱,什么都没有,子女都跑掉了,都去抢钱去了,没有信誉,没有道德。我们看有钱的大家族,长辈得了癌症,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龄,要死亡的时候,子女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怎么分财产,没人想去关心老人,照顾他,让他多活几年。这就是穷到最后只剩下财产,没有别的了,这就是没有信仰造成的恶果。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代来“指赞弥陀名号”,“指赞”是指归西方,直指西方,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
“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一是劝,二是励,规劝、激励、激发我们要去往生,凡夫需要规劝、激励。当然,这种激励可能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是反面的。有时候要来一场大病,我们才会求往生。正面劝他“你去往生吧,往生多好”,凡夫当没有听到一样。过了三、五年,癌症来了,家里不顺利的事情也来了,这个时候他才会来求:“师父,怎么离苦得乐?我的日子不好过呀”。这时他才会关心离苦的问题,这是逆度。逆度很痛苦,那也得受,念着佛也非常痛苦,只能忍着念南无阿弥陀佛。
顺度会好一些,就是什么都顺利,又能相应净土法门。
大家是想顺度还是逆度?不要逆境到来的时候才想要得度,顺利的时候,要赶快来闻法。顺度很轻松、很容易度过人生。
“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释迦佛劝我们称念必得往生,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西方。
善导大师的这段话非常重要,是对这部经典的重要性作了一个总的说明。我们处在五浊恶世——恶时代、恶众生,即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都要超越过去,来听闻这个教法。其他世间的东西如果都损失完了,但没有损失这句名号,也就赚了。
选自:《阿弥陀经大义》讲记
原文标题:这是一部“本为凡夫”所讲的经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阿弥陀经原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阿弥陀经讲解
阿弥陀经译文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这里的善根,应该是指菩提的智慧,一种正确的抉择。福德是指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这部经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给比丘们讲了这么一件事。说是在西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另有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那个世界中有一个佛,也正在说法。这个佛的名字叫“阿弥陀”。释迦牟尼解释说,为什么那个世界名叫“极乐”呢?那是因为生活在那个世界中的一切生灵都永享幸福,没有任何一一点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阿弥陀经》一卷,有后秦鸠摩罗什、唐朝玄类法师两种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为通行本。经中发挥瑰奇想象,生动地描述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妙景象。如说:“极乐国土,有七宝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银、琉璃、玻璃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