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即非修道,只是假名为修道。因为不是我做主而修道,而是我无为而道自为之。任道自然运化于身中名为修道。修道是人在入定中见性直至打成一片的过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若未到铜墙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
修道,即非修道,只是假名为修道。因为不是我做主而修道,而是我无为而道自为之。任道自然运化于身中名为修道。《悟真篇》曰:“谩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入药境》曰:"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道德经》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修道是人在入定中见性直至打成一片的过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若未到铜墙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
悟道是修道的基础,见性是悟道的最基本证明。道只可以自修自证自见自明,不修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也不可能相信的,即使是相信,也不过是迷信,唯有见性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道的存在。
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六祖开示: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大通经》曰: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
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一谈到修道很多人就会想到道家,但事实上修道不是哪家哪派专有的,而是一切有自性的动物或非动物都可以有的,比如在我们华夏僧人得道叫得道高僧,而不是叫得佛高僧。
黄檗传心法要曰: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富贵的人群对修道这个目标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多,很难成就,所以说富贵修道难。富贵的人有两个特征:第一个,他一生当中因为福报大比较快乐,所以他感受到的苦难比普通人来说要少得多。他的生活过得安逸,比较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热衷于世俗当中的天伦之乐或者是情爱之乐,所以这类人群他很容易有宗教信
有一天,修学律宗的有源律师前去请教禅门的大珠慧海禅师。他对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请问您修道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有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密行。」有源律师接著问:「请教您是怎么样祕密用功的呢?」
我们在提倡不脱离身心、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的即世修行;我们在提倡不脱离生活、不脱离工作、不脱离事业的菩萨修道。发了大心而出世修道者,毕竟只是少数人。
清净我们都知道,是心清净,心无污染、无挂碍、无分别,这个清净是一尘不染,远离污浊。这个清净是相对的清净,清净和污浊是相对的。但佛法讲的清净是远离相对,远离分别,远离污染,它是无分别的状态。世间人一说清净,肯定要相对于污染,就像有黑有白、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天有地,都是相对的,我们要远离于相对。世间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为什么修道的人气色很好?觉火法师答:佛在《正法念处经》中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颜色净故,端正无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见心得清净,爱乐瞻仰”。要想身体好,气色好,重在净心。
“十心向往”,就是具足十种心,向往一个对境,命终就必定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心向往”就是随一一心,专念向往阿弥陀佛,命终一定得生彼国。这“十心”表明一个修道人要存哪十种心。这是菩萨发心的内涵了,我们了解一下,十心向往。
定业就如是在梦中,若是用依苦而生的觉悟开始修解脱道,那定业就渐渐开始转了。用苦的觉悟念佛的功能力来求生净土带业往生。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伽获法身。
我们今天分享的一个公案,也是希望大家在这个公案当中,明白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禅的一些道理。公案是这样子讲:峨山慈棹禅师(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这个印可就是认可的意思)。月船就对他说到:“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解脱的道心是修道的根源,内心的调柔柔软是修道的必须,佛法的融入是修道的根本。具备解脱心、柔软心、佛法融入心才是不退道心增长道业的必然。
人们在意识中有所缘,这便是攀缘的缘。修道切记不可有攀缘心,若有攀缘心,便生障碍,与第六意识一同作怪,则很不容易修道。用攀缘心来做善事,都是假的,用攀缘心来度众生,亦是无用。攀缘是一种分别心的表现,我们修行人,应做到随缘而不攀缘。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