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指闭塞关口,比喻不跟外界往来。佛教用语,指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语出《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闭关,指闭塞关口,比喻不跟外界往来。佛教用语,指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语出《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1. [close the frontiers]∶封闭关口,比喻不与外界交往。
闭关锁国
2. [live in seclusion]∶佛教中指僧人独居,一个人专心修炼佛法,与外界隔绝,满一定期限后再外出。
1. 闭塞关门。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闭关守险,以自娱乐。”《宋书·朱龄石毛脩之等传论》:“若负其岨远,屈强边垂,则距险闭关,御其寇暴。”
2. 闭门谢客,断绝往来。谓不为尘事所扰。
《文选·颜延之》:“刘伶善闭关,怀情灭闻见。” 李周翰注:“言伶怀情不发,以灭闻见,犹闭关却归而无事也。” 宋·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衣食虽足,闭关常不与人相接可乎?”《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其年,楚怀王自秦来奔,惠王与群臣计议,恐触秦怒,且主父远在代地,不敢自专,遂闭关不纳。” 清·梁章钜 《归田琐记·和卓阁老纪恩诗》:“云龙追逐当时志,愧我衰龄独闭关。”
3. 泛指断绝某件事情。
明·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叶少蕴云:‘某五十后不生子,六十后不盖屋,七十后不做官。’夫子女多寡,听之可也,五十之年,岂遽能闭关乎?”
4. 蛰伏。
宋·黄庭坚 《谪居黔南》诗之二:“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5. 谓佛教徒闭居一室,静修佛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弟半年前听说圆通长老在嵩山少林寺闭关,何时来到这里?”
6. 闭关自守的略语。
陈毅 《初游青岛》诗:“晚清势衰颓,无复自闭关。”
又称“坐关”,语出自佛教。“闭关”在佛教中指个人或数人结伴,闭门专心结期修禅或数人结伴,闭门专心结期修禅或学经、忏悔、写作等,断绝一切事务与人事交往。结期的时间,最短者为三天、七天,中等者为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三个月,长者可达一年乃至三年。闭关一般是独居一室或一座小院,藏传佛教的瑜伽行者则多独居山洞。有专人照料其生活起居称为“护关”,在武侠小说中则称为闭关者“护法”。入关之后,洞口或门户须封闭,仅留一送食物的小窗口,待修炼期满,才能打破关口出关。结期闭关专门修禅,对于一般散乱多的人来说,显然易闯过散乱关,使修行功夫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乃至深入各种禅定。
小说家笔下的武学大师闭关修炼,多是为了突破练功中的难点或潜心修炼某种新奇武功。据说此种闭关必须经过“风、喘、气、息”四个大关。闭关之初,幻觉较多,静坐人会突有“万窍洒洒生清风”的感觉,是为“风”关;在这一阶段,最易走火入魔。到了第二阶段,真气充满四肢百骸,练功者自然会发生深长而急促的呼吸,是为“喘”关;到第三阶段因喘急而发奇声,是为“气”关;在通了气息之后,转为宁静和平,便是过了“息”关。四关过后,大功告成,闭关人恢复正常。闭关期间,人体处于非常状态,不但毫无拒敌之力,而且极忌干扰,否则后果不可设想。闭关练功在许多武侠小说中无多有述及,皆以其小说家言,未可轻信。
佛家、道家修持均须经过闭关阶段,简单地说,修持者把自己在关房内关闭起来,除护持者外,不与他人、外事接触,摒绝一切,自己进行长时间的静坐和入定,就叫做闭关。但这只是世俗对闭关的精浅的表象看法,实际上佛家闭关的解释是另有深义的。佛家认为,闭者,乃是超出三界染污的行为;关者,指其行为乃是关系整个法界及其修证体系而毫无颠倒,即修证要依一定的次第。
显教、禅宗、密宗的闭关条件有区别。显教闭关最重要的须有“四念处”作为思想基础,思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因为观身不净,生起无常心,精进修持,减少染污,以防因无常而横死;观受是苦而了知凡受皆苦,要把觉受空掉,以免烦恼和执着;观心无常,不随之乱走,以减轻散乱和昏深之心;观法无我是为了证入空性。具备了这些条件,闭关才有习定的正当动机,才能坚持下去。禅宗则在未开悟前要参访行脚,不许闭关。开悟后要住房子闭关,称为初关;破了初关,要住山,但可在山中自由往来,称为重关;破了重关,则住闹市,在声色场合中调练,称为牢关,直至破了牢关后才算成佛。密宗闭关的重要条件则是四根本,即以上师、本尊、空行母、护法四者为根本,下文再详述。总而言之,闭关能否成就,最主要的是否发了普度众生的大菩提心并身体力行。
闭关分为正式闭关和方便闭关。正式闭关是真正的闭关,或广义的闭关;方便闭关是非真正的闭关,或狭义的闭关。
从闭关时间来看,正式闭关是为真正的出家人而设,它不但要出家人不受生死涅盘一切戏论放逸的染污,而且要按次第修持以完成修证体系。也就是说,正式闭关解决出家人如何达到究竟,证得最高成就,解决生死大事,突破生死关的问题。所以,其闭关时间必须是长期的,从数年至数十年甚至终生不等。但是,方便闭关就不同,它是为在家居士或初学者,或忙于上班和日常工作的人而设,闭关的时间可以短到几个月、几天,例如寒暑假期或其他假期都可用于闭关。
从闭关的地点看来,正式闭关所规定的地点是很严格的。米拉日巴祖师规定只有尸陀林(陈尸场、坟场、岩洞与高山三种地方可以闭关。在尸陀林闭关可以修施身法和证空性,并可修惊骇与空性的配合。在岩洞闭关,要选洞口向南的,此种关无门可闭,岩洞应在人迹罕到之处。在最高雪山闭关,全年是无云晴空,因山经云高,有大风或落晴雪,便于修大手印和大圆满。方便闭关则不必如此讲究,在住家、机关、工厂等处设个关房,就可以闭关。)
从闭关的目标来看,正式闭关的目标已如上述,是解决生死大事,是要达到究竟,一直闭到死或成就,不达目标则不出关。方便闭关只是短期离开染污,是出离的一种锻炼,并解决修持次第上的一些问题。
至于闭关中的生活情况,按传统规定,正式闭关中的饭食,是荤是素,要按所修法而定;不能看一般的书籍,只能看与所定目标有关的经书;不能与外界通讯、通话;而且关中不许有侍者。方便闭关则自由得多,随各人自主,也可读书,也可有侍从,也可请医师诊病等。但至少要做到禁语、禁足和立功课表。对并未出家的现代人来说,当然以实行方便闭关为宜,但开始闭关时,仍须考察自己的动机是否正大纯洁,不能含有私人欲望,要以救护一切众生为目的,这样才能避免魔障。
一、白关:即关房可开门窗,见天日,一般密宗闭关,皆为此类。
二、红关:即关房通气,但不见天日,房内只点一盏灯。行者已得普贤王如来灌顶,能于白关中得见刚链,则可进修此关,务使在白关中能见之金刚链,在此红关灯光中亦可见到。
三、黑关:即关房能通气,但丝毫不见光,目的是使在红关中能见金刚链的行者,在全黑中亦能见到,并能见佛像、坛城等。行者在黑关中须能将空色引入自身内,如果不能引入自身,则不必闭黑关。可参阅拙撰《藏密大圆满法选集》、《藏密大圆满心髓探奥》二书所载黑关七日成佛之法。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闭关,顾名思义就是关闭一切外缘,以此安心办道。闭关主要有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关闭一切人情世故的应酬,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特地的环境里,杜绝一切人为的来往。由此,而安心办道。这一类闭关的人一般都是应酬过多,事务繁忙,平时根本就没空修行。所以,必须要单独归定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来安心办道。
很多人以为修行嘛,就是把门关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然后过段时间出来宣布,说我成佛了,以为这样就叫修行。这多半是对修行理解产生误会,才会有这样的观念。刚才有个同修很着急,联系我,说他们那个佛堂,有个同修出问题了。我说出什么问题呀?说这个同修很认真,发心闭关,闭了一个半月,今天一早把门打开,说他开悟了,要求所有人对他要
感恩阿弥陀佛慈悲!感恩恩师上人慈悲!感恩诸位法师各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上午好!我上次去了一趟佛山,在那边有几个同修问我:“师父,你看我能不能辟谷?”关于辟谷,我也见过很多人在说这件事情。我就问他:“你自己对辟谷了解吗?你为什么要辟谷?”
闭关是佛教修行法门之一,主要目的是要修行人,将妄动散乱的身心关闭凝注起来,断除纷扰俗念,养深积厚,将来能够利益群生。但是有些人才初学道,就马上要到深山闭关,逃避人间责任,成为懒惰的藉口。或者,也的确有人闭关悟道,可是他却不管世事,不发心弘法,不愿广度众生,维摩诘居士批评这类的行者叫「焦芽败种」,佛陀喝斥他们是「自了汉」。
闭关,必须具备许多因缘条件。一、闭关者的禅定功夫,“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这是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话,可见当时对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虽然现在闭关不是硬性要求要开悟,但是闭关修行依然需要一定基础,否则,很容易进入魔障。
西安城南的终南山是一个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终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称中南山。《诗经》、《山海经》称其为南山。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祀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因此可说,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闭关;相反的,闭关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闭关可能是渊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还冷。古人说:不到开悟不住山,不破本参不闭关。像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到深山里边怎么能行呢?你就说你有那个道心,你这个身体他也吃不消。到山里面住,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
所谓「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人间佛教修行者不要一开始修行就想闭关、住山。本身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未具足,纵使闭关,仍然烦恼不断,一旦出关面对境界,烦恼即现行。此类闭关之举,对世事不闻不问,生活所需又赖大众供养,岂不成了社会的寄生虫?所谓修行,充其量只是懒惰的代名词,不值得鼓励。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