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一卷,净土三经之一,姚秦鸠摩罗什译。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
在平常的课诵或法会里头,当我们诵完《阿弥陀经》后,紧接着便会诵念《往生咒》。一般人总以为《往生咒》只有帮助亡者往生西方的功能,所以在《弥陀经》之后接着念诵。或者为了回向亡者而单独念诵之,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事。若于平时持诵此咒,则是大大地不妥,恐会招致不幸之事。这么想的人,一来对《往生咒》有很多的曲解;二来则是对佛法有很深的误会。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阿弥陀经》疑难点解析 庐山东林寺祖庭 释明灯集述 (全文9100字) 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如何修持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成就往生呢? 论点:称念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论据一 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后,佛紧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
莲池大师 △第一卷 云栖寺 宋咸淳《临安志》:寺名云栖(出寺观类第十五叶),在钱塘五云山后,详具《云栖碑记》。治平二年,改名栖真寺。今曰云栖,复其旧也。 知所先后 《大学圣经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守约施博 《孟子》曰:言
师父您好,我想请教几个问题,我知道现在要专修净土专念阿弥陀佛,只要信愿行做到就能去西方级乐世界,净土门有些书我也看过,比如印光大师的《文抄》《嘉言录》等,还有您主讲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碟片。我现在早晚课是:《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阿弥陀佛十念法。
信众提问:末学想在早晚都持诵十小咒、楞严咒和弥陀经,请问师父,这样可以吗?大师开示:这一点没什么问题。诵佛经即是扫一切相,也可以说是离一切相。而且越晚诵经效果会越发的殊胜,为什么呢?因为晚上我们都想入睡了,人难免觉得有些昏沉,诵经就能克服此时的昏沉,故晚上诵经更有利修行。佛驻世时,出家人均是中夜休息的,前后夜基本不休息,都在精进修行。佛陀每日就睡一小时,那时僧人是休息四小时,其它时间都在修行。
释尊行化,垂四十九年。讲经三百多会,内容丰富。依据释尊体验到的真理,生命轮回延续,决不只一期存在。
一、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山西太原崇善寺《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太子断发,天人捧金盘 农历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释迦牟尼,佛名,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姓乔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自在王佛世时,有一个国王,他听了佛的道理,心里很向往,产生了无上的向佛之心,就抛弃王位,当了法门(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派中出家者,统称沙门。佛教盛行之后,专指佛教僧侣),他的法号叫法藏。
“执持名号”,元照大师在《阿弥陀经义疏》设了四个问答,来显示执持名号的道理,这四个问答设问得很好。元照大师《阿弥陀经义疏》,有不少的地方是显示佛力思想。元照大师的净土思想有偏向善导大师,所以在著作之中,也处处鼓励专心念佛,仰仗阿弥陀佛的佛力。所以
阿弥陀佛,我现在所要讲的题目是--一心念佛一生成佛。我所要讲的内容是:一说《阿弥陀经》五个疑问,二说《阿弥陀经》五大殊胜。五个疑问,解决对净土信心不足的问题;五大殊胜,增上念佛者往生净土的信心。总之一
莲池大师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幽溪法师所著《弥陀略解圆中钞》,蕅益大师所著《阿弥陀经要解》,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
微友:阿弥陀佛,师父好!弟子以前跟师父讲要读《无量寿经》,后来一直没时间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一样吗?请师父开示。仁山法师:阿弥陀佛,您好!读经很好,能进一步理解佛陀的教诲,而后在生活中逐步落实,能够学以致用就更好了。至于读哪一部经,
我们上晚殿主要是念佛,念阿弥陀佛。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念《阿弥陀经》时要诚恳,出声诵念比不出声好,因为心比较容易专注。不论是诵经或是持咒,往往熟了就不摄心,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那有什么用呢?
《阿弥陀经》选 【题义】 《阿弥陀经》是早期的大乘经典, 主要宣扬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 鼓励我们发愿往生和说明往生的方法。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 净土法门也随着流转起来。 根据大乘的教义, 宇宙广大而无边际, 其中佛、菩萨的净土更是遍满十方的。 不过
七九阿弥陀经译者 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法门重要经典之一。是罗什法师翻译所有经典中的一部。 鸠摩罗什,华译为童寿。因他童年非常聪明,一天能诵一千首偈颂,二天能背诵一部《法华经》,虽然他年纪很小,可他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寿。 法师父亲叫鸠摩罗炎,
文 慧伯 一、序言 疑点 《阿弥陀经》的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 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阿弥陀经》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
原 文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①,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②,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蕅
阿弥陀佛,以法界藏身,示居西方乐土。只此微尘乐土,含摄华藏无边刹海,不可思议。所谓:权实不二法门,遍入众生心想,不堕一切众生情计者也。十方诸佛,同共称扬;宝积大会,叮咛劝往。别本流行,凡经四译。有宋王龙舒居士,未睹宝积善本,軏会四译,弃短取长,名大阿弥陀
《阿弥陀》,又称《小无量寿经》、《小经》、《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经》、《四纸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344-4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
净土三经,讲的道理都一样,但具体实行时就各有重心。《无量寿经》重六度万行,所以详细陈述功过,列举五受、五痛、五烧等等。《观无量寿佛经》重在观想,所以详细陈述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列举观音、势至以及九品莲花等等情况。《阿弥陀经》重在念一句佛号,所以只提阿弥陀佛,而不说其他了。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弥陀导师,演畅于释迦世尊。十方诸佛,出广长舌以赞扬。两土圣贤,发金刚心而流布。总而论之,一代时教,百千法门。无非令人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既证实相般若,则心净土净,情空境空。如一月普印于千江,若万籁
1)佛:佛陀之略,译作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乃一切智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名觉悟,乃一切种智也。觉复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自觉者,简别于凡夫、外道;觉他者,简别于二乘;觉行圆满者,简别于菩萨。又,经
余昔讲习华严法华楞严圆觉诸大乘经论三十余年,始澈悟净土法门为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圆成佛道之不二法门。深体大小二本,原是一切诸佛如来彻底悲智,究畅无极,称性畅怀所宣演之无上至真第一经也。若准究竟方便求之,则唯独佛说阿弥陀经耳。古人所
莲池大师 《疏钞》既出,有不惬者,致辞诘难。其可从者,忻然从之。不可从者,一一辩正。太无紧要,则置弗录。研几析理,不得不然。非曰尚争,是名法喜。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
[隋]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 ○第二、辨体 ○第三、宗致 ○第四、力用 ○第五、教相 △序分 ○初、法会时处 ○次、比丘众 ○三、菩萨众 ○四、同闻列众 △正宗分 ○初、明彼佛依正二果 ●初、标果 ◇初、标依果 ◇次、标正果 ●次、
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义极宏深。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每有普通善信,文理不深,纵看古德著述,依旧莫知其义。黄涵之居士欲一切人同沐佛恩,俱获实益。以白话体而为解释。俾稍识文字者,悉可了然。初次印千部,未久
佛说阿弥陀经,合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经的能说者──释迦牟尼佛。故在讲经之前,在会大众须志心诚意的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佛,而且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质量的差别。只
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2010年12月4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下午十六时,阖寺大众云集法堂,翘首企盼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执事们学习《阿弥陀经要解》汇报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佛前高设法座,大众分设两序。虽然没有钟鼓齐鸣、幢幡飘动的迎请队伍,却更显肃穆、庄严。
在二〇〇一年下半年,末学刚学佛不久,当时我还没有归依三宝,想诵经却又不知该诵什么经。那时我住民政局光荣院宿舍,同事的夫人教我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念了几天佛后,有一天我躺在床上想阿弥陀佛长得怎样,心中特别专注地想佛、忆佛、念佛,不知不觉入于半睡半醒像似做梦,梦见我来到了一个非常广阔一望无际的道场之中。那里全都是出家僧人,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将释此经。三门分别。初述大意。次释经宗致。其第三者。则入文释。第一述大意者。夫众生心之为心也。离相离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无相不融。何有东西之处。如海之故无性是守。岂无动静之时。尔乃或因染业随五浊而长流。或承净缘。绝四流而永寂。若斯动静皆是大梦。以觉望之无流无寂。秽土净国本来一心。生死涅槃终无二际。然无二之觉取之良难。
佛说阿弥陀经,合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经的能说者──释迦牟尼佛。故在讲经之前,在会大众须志心诚意的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佛,而且都是平
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佛法者何?净而已矣。所净者何?根尘识皆是也。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然三藏烟海,畏繁求专,得阿尔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古德汇而辑之,曰‘净三经’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阎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众生。所有身心。刹那生灭。原本无常。众苦交煎。原本无乐。四大假合。原本无我。血肉脏腑。原本无净。众生不悟。妄希常乐我净。故起颠倒。然终不得。是以忧苦。惟有证得真如。于此四者。一时俱足。名曰净德。释迦世尊。悲悯众生。沉沦苦海。头出头没。不能出离。特现于世。亲作慈航。广说八万四千法
阿弥陀经白话解 上集 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
阿弥陀经约论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述 释此经进略开四分:一明经中要领。二明往生利益。三别申问答。四说偈回向。 是经以一心为宗,以持名为行,以信愿为导,以不退为径,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究竟。云何以一心为宗。唯此一心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迷之故流浪三涂,悟之故,
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宝静法师讲述 学人逸山、性明记录 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序 经题 译经师 解经师 正序 解经玄义 正释经文序分 正宗分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正宗分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正宗分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流通分 跋语 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序 际此五浊炽盛三灾猛烈
阿弥陀经讲话,乃余因应电台广播之须要而作,出版以来,已不知重印过几次了。按阿弥陀经之注解,以莲池大师之疏钞,藕益大师之要解,为典型之作,阳春白雪,后人所为,无有逾于此者。余之讲话,亦不能例外。然下里巴音,或为普通初心学佛之士所易接受,多次再版,或以此也。
将释此经,略开二门:一者,略释名题;二者,广诠文句。略释名题者,经题有人、法、喻之别。今此经师有显、密二释;显义说者,谓就人立名,以弥陀为西方如来故;密二释;显义说者,谓就人立名,以弥陀为西方如来故;密义说者,经题不标佛字,即是显示以法标称。何以故?此经净土法门,令受持者随愿往生,即得无量寿故。又复如来出世为一大事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会性法师讲述 民国八十年四月启讲于屏东普门讲堂 绪言 总释名题 明译史 甲一、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 壹、绪言 阿弥陀经是佛一代时教中的胜异法门。古来禅宗被誉作教外别传,我则赞净宗是教内特传,其胜妙利益,八万四千法门中,无出其右。因此,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缘不能来,或缺少善根而不肯来。又有人虽有因缘善根,但缺少福德,想来而临时发生障碍而来不成。可见在座诸位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特来赞贺,随
各位善知识,今天在沙田大会堂讲经是宝莲禅寺主办,何故只讲三晚?因为初时发起人是说讲开示,后来觉光法师说:何不讲经,我随口答曰:若讲经就讲阿弥陀经。三日时间讲完此经,惟有简略而说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90年讲于净律寺) 第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因缘,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
《弥陀经》中所体现的往生方法 《阿弥陀经》在佛一代时教中,不仅是最为特殊的法门、而且还是最为简捷易行的方便法门,其殊胜的功德、微妙的利益,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无出其右者。《阿弥陀经》在我国从古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学人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本经不管是在大乘的经典,或者是在净土的经典当中,都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阿弥陀经》论要 文定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一些人,对于某些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
《阿弥陀经》中的善根福德因缘 朗明 万善同归,千经共赞,诸佛舍此不能广度众生,众生离此无能一生成就,方便中方便,直捷中直捷。这就是净土法门,有关净土法门的殊胜,不需要再加说明了。净土宗经过
无尽的悲心——《佛说阿弥陀经》学记 来定 当我们走进这样一个神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战火纷飞的杀戮,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没有饥寒交迫的苦难,也没有生离死别的怆悲。有的,是流光溢彩的
《阿弥陀经》略释 果也 在我们教内,一般来说,不管遇上什么人,什么事,都会非常自然地合掌,然后自然地念一句——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几乎是所有佛弟子们的习惯。这常常让我想起中国著名的一个谚语
净土与秽土,未来与当下——由《阿弥陀经》说起 印恒 净土法门可以说是目前佛教界最具影响的法门,在居士团体当中尤其受到重视。净土宗的经典我们大多耳熟能详,而《阿弥陀经》是其中最流行的一部,由
《佛说阿弥陀经》研修心得分享 宽寂 《佛说阿弥陀经》(以下简称《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也是佛陀教化众生、普被三根的圆顿法门。念佛法门属于易行道,摄***最广,也比较适合末法时代大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 正信 滔滔苦海中,弥陀作慈航; 八万恶病中,弥陀作医王; 生死恐怖中,弥陀为守护; 冥冥暗夜中,弥陀为明灯; 烦恼恶道中,弥陀作桥梁。 末学正信,带着一份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红螺比丘 达默 造钞 资福沙门 达林 参订 弥陀要解便蒙钞序 切以。诸佛心要者。乃净土妙门不可思议之境也。亦复法藏秘髓菩萨之司南。诚然众生迷背本有故缚安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及《阿弥陀经》对照阅读(上) 马明博 《阿弥陀经》乃世尊不问自说之心要,十方佛赞之深经,究竟方便之妙法,最极圆顿之指归。早经姚秦罗什大师译为华文,即今流通最广之小本《弥陀
净化身心,转染成净——《佛说阿弥陀经》的启示 成峰 序?言 在中国,一个普通民众可能不甚了解佛教的思想,也不知道其创始人释迦牟尼,可对于阿弥陀佛的大名却耳熟能详。日常生活中,在内心欢喜的时
天住探考 ——《阿弥陀经》三种版本的对比 释界文 在净土宗根本经典《阿弥陀经》的汉译本中,现存的有两种不同的译本,一个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下文简称秦译),另一种是唐玄奘所译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一 此经疏钞。大文分三。初通序大意。二开章释文。三结释咒意。为顺诸经序正流通三分。亦顺净业信行愿故。 ○初通序大意(五)。 初明性二赞经三感时四述意五请加。 ○初明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
阿弥陀经疏 刻弥陀经义疏序 孤山圆师撰弥陀经义疏。后又钞之名曰西资。吾邦未见流行。学者憾焉。比偶获义疏。订正镂刻。使学者免传写之劳。他日若有得钞者。与此疏并行于世。则在西刹行者。岂不大资哉
阿弥陀经通赞疏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荫四生。洒法雨而湿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于觉树。
阿弥陀经义述 慧净述 阿弥陀经(此云无量寿后秦罗什师元译小无量寿元寿求那跋陀法师重译)窃以。法身无像像。因有像之机。净土无方。方因有方之感。虽复至理凝寂道绝名言。大悲善巧随□□□□□□□□□
解读《阿弥陀经》 慧闻 说起《阿弥陀经》,诸位不是很陌生的,其为什么如此让大家这么熟悉呢,其功那就归于阿弥陀佛了。 阿弥陀佛何许人也。他非人,是佛,何方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三教主,本师为
为什么说《阿弥陀经》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指南针 一、殊胜地位 今日佛教在世人中最普及的宗门无过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而为净土行人最熟悉的佛经无过《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其他两部,一是称为大经的《
我记得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曾说过《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我细读《阿弥陀经》真是由衷的感叹,佛在这部篇幅不长的经典里,以通俗易懂的话语,清晰的语言层次,为众生传授了普被三根,利钝兼收,了脱生死轮回的方便易行之法——念佛法门。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佛(1)说阿弥陀经(2)【解】释迦牟尼佛说的一部经,叫做《阿弥陀经》。(这一句是这一部经的名目。)【释】(1)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这释迦牟尼佛,本来早就已经成了佛的,因为要劝化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特地来投胎做人。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居士:请问法师,如何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缘? 法师:《佛说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加以理解。 有些人会自然的从通途教理来理解善根福德,认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吾人自无始以至今生,迷真认妄,背觉合尘,起诸烦恼,造作恶业,沉沦生死,枉入诸趣,轮回六道,无有了期,所幸大觉释尊,垂无缘慈,示同体悲,应现世间,成无上觉,五十说法,化导迷情,从迷向悟,返妄归真,超出生死,解脱轮回,契悟无生,永证真常,唯因众生,根性非一,受度因缘而有差别,如来施教,八万四千,法门虽多,均可入道,方便有多
前 言 《阿弥陀经》(简称《小经》)是净土三经之结经,亦即净土宗结论之经,于净土宗之重要性不言可知。 此《经》大意有三:一、目标;二、方法;三、证明。一、目标,首先赞叹极乐庄严,以劝众生往生。二、方法,接着说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三、证明,最后十方恒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一九九八年农历三月于西昌市泸山光福寺) 释昌臻 《阿弥陀经》是净土法门的纲领,《阿弥陀经》的纲领就是“信、愿、行”。“行、愿、行”也就是净土法门的纲领,所以一部《阿弥陀经》就将净土法门的纲领性的内容都包括完了。我们都知道,
在会集本系列研究之一的“《阿弥陀经》‘脱文’考辨”一文中,我们主要从夏莲居居士补入的廿一字“脱文”的来源及其内证、外证等方面,论证了“脱文”说的不成立。同日本学者一样,高观如先生在比较了现存于世的梵文原本和藏文译本《阿弥陀经》之后,也总结说:
因为这个法门太深了,没有人能够问。而这个法门是能够通于一切修学的,所以佛陀主动告诉长老舍利弗。 说什么事呢?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这个是指我们娑婆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这个西方是指方向,它的距离是十万亿佛土。 这个地方有二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先解释《弥陀经》法会说法的时间跟处所,这个地方先标出五种成就,先说明前面的五种成就。 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段经文是先说明《本经》的五种成就, 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一页。这以下的《补充讲表》是学
附表八──征释名号。 《本经》的修行,它的重点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 谁代表阿弥陀佛呢? 你说阿弥陀佛的法身是没有形象的,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是存在十万亿佛土外的,那我们怎么去归依阿弥陀佛的功德呢? 从《本经》的开示,就是以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这一句经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临命终时不是指在死了之后,而是在接近命终时,所以念佛法门是今生的解脱。平常人都是好生恶死,其实在凡夫的阶段,生和死完全
经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今天我们讲的是,莲池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此疏钞通序大意中,首先谈得是明性。第一句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湛寂常恒,如果说这个东西不长久有什么意思?我们自性,本性是没有生灭的,是永存的。譬如说,大地还是要坏的,大地并不清净,所以不能称为湛,它还有所动。刚才说了,地球它有一天烧得连灰都没了,就是毁了,完全消灭了
信愿行:完美人生之路 ——重读《宗要:信愿持名》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刘元春 在当代着名佛学家黄念祖老居士往生十五周年之际,重读他的着作,心中无限感慨!二十多年前,聆听老人家谆谆教诲的情景,宛然眼前。当时,我在古柏繁茂、丁香花开的法源寺里求学,黄老居士教授我们净土宗课程《净土资粮》,其中就有《宗要》。那时,已是古稀之年的黄老居士,鹤发童颜,目光如炬,声如洪钟。每周三节课,他都挤坐公交车,准时到来。课堂上,常常是声情并茂,广征博引,风趣幽默,笑声朗朗。至今,我仍然被深深
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曾琦云 《阿弥陀经》是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一部经,其根本宗旨可用信愿行三个字概括,被称之为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一、如何解决深信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蕅益大师提出了六信,从一切众生的心性本源和所产生的现象阐述了信的本质,以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圆满地阐述了理(本质)与事(现象)辩证关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告诉一切众生为什么应该深信净土法门是挽救众生走
这是可以的,《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你把念《普门品》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可以的。
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义极宏深。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
十念法可以往生,何以《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呢?就是说十念少。善根少,福德也少。你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功德,不要说念十念,你哪怕是临命终时一念具足,就多善根多福德。为什么?是看你的心一不一。你每天十念法不间断,临命终时决定往生的原因在于你的心归一了,而且你念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是万德庄严的圣号,怎么会是福德少
南无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有人曾经在佛像前发愿
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定期七天,那是平素健康时的用功,并不是对临终来说的。到临终时,片刻难待,怎么还能有七天呢?临终时如果能够忆佛想佛,就是心不颠倒,一定能够往生。否则即使口在念佛,心不在佛,就没有什么作用。
处是指佛位,补就是候补。其他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必须经历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就能证到候补佛位。
早晚功课做完以后,念诵回向文,就是发愿。但这种发愿还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才是真发愿,因为它出自内心。此外,还有在特殊的仪式中,用口头的形式或者书面的形式发愿。
问:净土法门主要敬重西方三圣,《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必要的经典,而且定为每天念诵的功课,为什么经中没有提到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呢?答:净土三经,讲的道理都一样,但具体实行时就各有重心。《无量寿经》重六度万
《 佛说阿弥陀经 》原经、白话及注释 姚秦 三藏 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
《 阿弥陀经 》三种合印序 夫圣教之血脉在于法,大法之宏传系于人。人因法悟,法赖人宏。于兹法乳恒流,慧灯踵继。今我林诸居士,感恩思报,踊跃宏经。去夏以来,除共修课仪、常诵密 咒 外,印
佛说阿弥陀经 秦译 一名称赞 净土 佛摄受经 唐译 姚秦 三藏 法师鸠摩罗什译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僧 千二百五十人
阿弥陀经 三种合印序 夫圣教之血脉在于法,大法之宏传系於人。人因法悟,法赖人宏。於兹法乳恒流,慧灯踵继。今我林诸居士,感恩思报,踊跃宏经。去夏以来,除共修课仪,常诵密 咒 外,印有普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
宗舜法师:《阿弥陀经》夏莲居会集本商兑 《阿弥陀经》夏莲居会集本商兑 --夏莲居《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会集本系列研究之二 宗舜法师 在会集本系列研究之一的《阿弥陀经》‘脱文’考
◎慎独 《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重要经典,是净土三经一论之一。本经是现代净业行者修行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晚课必诵的经典。本经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众弟子而讲说。在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候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
作者:乃 济 在平常的课诵或法会里头,当我们诵完《阿弥陀经》后,紧接着便会诵念《往生咒》。一般人总以为《往生咒》只有帮助亡者往生西方的功能,所以在《弥陀经》之后接着念诵。或者为了回向亡者而单独念
尊敬的诸位法师慈悲,尊敬的老师、居士大德:大家阿弥陀佛! 今天有此殊胜的因缘,来到四川乐至报国寺,参加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倍感珍惜与感恩。珍惜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日日谛听法语;感恩上昌下臻老法师的威
刻较正《大阿弥陀经》后序 (摘自《灵峰宗论》藕益大师著) 阿弥陀佛,以法界藏身,示居西方乐土。只此微尘乐土,含摄华藏无边刹海不可思议。所谓权实不二法门,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不堕一切众生情计者也。十方
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出甚难希有之事。能即上能为之能,于者在也。娑婆此云堪忍,为本师释迦所统三千大千世界。
问。小乘且置。只如诸大乘经。广如山积。云何妙用偏赞此经。 答。修多罗中虽具有此义。未有如此经之明且简者。故夫称性而谈。正直而说。非不圆顿。而澄浊返背。方便未彰。其餘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
[说明:以下括号()内为说明,不念]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
窥基大师:阿弥陀经通赞疏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荫四生。洒法雨而湿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于觉树。良以群生业惑魔
窃闻。三宝之宝理超系象之表。三乘之乘事涉名言之迹。原夫真际之理平等性空。赴机启权实之门。接凡施净秽之土。识其路者即语默一途。迷其趣者则理事天隔。故身子以高下之累则镜地而见丘陵。梵王以彼我俱亡则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求其摄机最广者,莫过于净土宗。净土宗所宗之三经,求其文义简要者,莫过于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之注解,虽有多种,求其文字浅显明白易懂者,莫过于黄智海居士所着之白话解释。民国十六年在上海出
梵名Sukhavatyajrta-vyuha。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经》、《小无量寿经》、《小经》、《四纸经》。汉译本於姚秦弘始四年(西元402)由鳩摩罗什译出,全一卷。译文简洁流丽,故诵读者最多。收录於
△第一卷 云栖寺 宋咸淳《临安志》:「寺名云栖(出「寺观类」第十五叶),在钱塘五云山后,详具《云栖碑记》。治平二年,改名栖真寺。」今曰「云栖」,复其旧也。 知所先后 《大学·圣经章》:「物有本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其中即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者,止此一生,即补佛位;如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当
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见者:释迦以佛眼观见。是利:即是持名念佛,临终往生之利。故说二字,承上句,因佛鉴机已定,了知持名念佛法门虽是
西方世界,有恒河沙数诸佛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
圆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圆瑛大师著 圆瑛法汇序一 圆瑛法汇序二 圆瑛法汇序三 圆瑛法汇序四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上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下 民国三十六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圆瑛老法
在二〇〇一年下半年,末学刚学佛不久,当时我还没有归依三宝,想诵经却又不知该诵什么经。那时我住民政局光荣院宿舍,同事的夫人教我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念了几天佛后,有一天我躺在床上想阿弥陀佛长得怎样,心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 第一天讲禅,禅是要明心见性;第二天讲空,空是非常玄妙。现在我们不谈难懂的禅,也不讲玄妙的空,今晚我要从当前我们
现今流通的《阿弥陀经》,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经名虽然简略,却隐含原本的经题。经文中「六方佛出广长舌」段,在「汝等众生当信是」之後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原本的经题。鸠
别则专就此经。復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為作津梁故。二特於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叁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
石头里的水 我十几岁的时候在课堂上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开始读佛教经典《阿弥陀经》 (以下简称阿经) 。现在,我把这两个题目放在一起研究,粗看起来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这样做并不只是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夹注: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
蕅益大师开示: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黄念祖大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阿弥陀经》和《金刚经》都好。佛说的每一部经都好。《阿弥陀经》和《金刚经》都有各自的领域,所以凡是修行中的佛教徒,学习《金刚经》和《阿弥陀经》都是很适合的。原则上说,主修一种佛经,附加修多种佛经,是可以的。多修多得功德,种类多了也是能得到更为丰富的功德。
佛经上讲,业障从心而有。“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阿弥陀经》是最上乘的经典,如果持诵,必能心悟大乘,心开义解,回归自性,恒沙业障也就可以消除。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夹杂力量最大,你能不间断,念上三年,无量劫的罪业统统消尽,自在往生。
这部《阿弥陀经》讲的利,利在什么地方啊?我们有时候真的是无动于衷哪!如果是有大的利益,跟我们密切相关,那我们这种求往生的心、肯切念佛的心,那就“如决江河,沛然莫御”呀;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说明我们对于这个净土之大利还是隔膜的。
杨嘉祎,字邦华,吉安(江西)泰和县人,明神宗万历年间中秀才。年少时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后来,专心钻研佛教经典。年十三岁,持不杀戒,连跳蚤虱子等小动物也不敢伤害。到了二十多岁时,进入南京最高学府国子监。不久疾病发作,梦中神游地狱,见到地藏王菩萨于冥阳殿。梦醒后即从事放生之业,且延请僧众诵经,唱念佛号。不久之后告诉众人说:“我将
☆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
莲友问:请师父给我们开示一下《佛说阿弥陀经》的念佛意义。常敏法师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我们闻名念佛之时,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之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都会护念我们,一直护念我们至临命终。舍命之时,南无阿弥陀佛手持金台,与诸菩萨圣众,就会住在我们面前,接引我们往生净土。虽然我们还是凡夫,在此娑婆世界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一、《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
第一,佛说这部经典,为了大悲悯念末法众生为作津梁。 这是什么意思?大悲就是佛的慈悲心,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时在成道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已经进入到浊世了。 人寿在二万岁的时候,开始进入劫浊,就
《佛说阿弥陀经》是佛亲自开金口所讲、无问自说的妙经。其他经典都是有请问而说的,唯独这部经是佛不问自说。 为什么?因为这部经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只能听佛讲
《阿弥陀经》流行的外在因素 自东晋高僧慧远法师率123人在庐山念佛求生极乐,开创净土宗以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发展期中,净土宗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从最初的依凭《无量寿佛经》,发展到现在
所谓“少善根”,依字解义即是薄少的善根,又作少善。出自《阿弥陀经》,在其它经论还未发现“少善根”一词。一般传统经论典只谈到“善根”或“三善根”,如《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善根有三种。一无贪是违贪法。二无瞋是违瞋法。三无痴是违痴法。即前所说慧为自性。如是三法是善自性。亦能为根生馀善法。故名善根。”
说到这里,佛就又招呼舍利弗,跟舍利弗说;跟舍利弗说也就是跟我们娑婆世界里的众生说了,假使说能够听到极乐世界这么大的功德,你应当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愿得真诚,所谓心诚则灵,愿真则灵,愿要发的真,不是虚假的。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候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这是“十门开启”的第四段,主要讲在净土法门中,《阿弥陀经》所被的根机和往生的品位。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结构段:第一是“料简”,料简哪种是根器,哪种不是根器。第二是“总收”,就是从净土法门的普摄、普门的立场来谈其收机甚广的特点。
净土三经指的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和《佛说观无量寿经》三部净土宗所依之经典。阿弥陀佛之梵文语译,有无量、无量光、无量寿之意,故此三部经是同指阿弥陀佛净土之经典。“净土”一词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是清净功德所庄严的处所。因佛教有十方三世诸佛之思想,故净土亦有十方三世之多,而较为吾人熟知的有:弥勒兜率净土、药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 经文 〗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池流法音分第二十二 佛言。诸宝池中其水转相灌注。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作说佛声。或作说法声。或作说僧声。或说寂静声。说空无我声。说大慈悲声。说波罗蜜声。说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说诸通慧声。说无所作声。说不起灭声。说无上忍声。乃至说甘露灌顶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