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寺
宋咸淳《临安志》:「寺名云栖(出「寺观类」第十五叶),在钱塘五云山后,详具《云栖碑记》。治平二年,改名栖真寺。」今曰「云栖」,复其旧也。
知所先后
《大学·圣经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守约施博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注》:「守约,是修身。施博,是天下平。」
与知与能
《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即本智而求佛智
《华严玄谈》云:「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本智者,即众生本有之智。佛智者,即究竟果佛之智。
画虎不就
东汉光武时,伏波将军马援征蛮,遗书诫子曰:「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反落一筹
筹,算也。张良云“请借前箸筹之」,是也。又古人饮博,以筹记罚。杨纂怒尹君不同己判,欲更之。执笔沈吟,久之,曰:「纂输一筹。」
嫂溺援之以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倚门而望
王孙贾,齐愍王臣。淖齿弒愍王。王孙贾未有讨贼意。归宁其母,母曰:「汝朝出而晚归,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汝今事王,王出走,汝不知其处,何面目立天下乎?」贾于是与国人攻淖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论语》。
事必师古
傅说对商高宗:「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父曰吾怙,母曰吾恃
《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覆冒之意。恃,倚赖之意。
劬劳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螟蛉异姓
《诗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怀慕终身
《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左右无方
《礼记·檀弓篇》:「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
定省不违
《礼记·曲礼上篇》:「凡为人子者,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既竭心思
《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又曰:「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心之官则思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孟子》。「官」,犹「司」也,职掌之谓。「得」,得其理也。)
精诚之极,鬼神与通
《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通之,精诚之极也。」
孺子封侯
汉高帝初起时,魏无知荐陈平才可用,以为护军中尉。及得天下,封功臣,陈平封曲逆侯。平曰:「臣非魏无知,何由得进?愿让封。」帝曰:「陈平可谓不背本矣。」乃更官魏无知。陈平微时,为里社分肉,甚均。社老称:「孺子善宰。」平曰:「使平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孺子遂以此知名。
用蠡测海,恃管窥天
东方朔答客难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梃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浅深,发其音声哉?」
蚁山风水
《莲宗宝鉴》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
田蛙井鲋
《庄子》曰:「田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墟也。」《易经·井卦》九二爻:「井谷射鲋。」
曝腮
《华严玄谈》云:「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积行菩萨,曝腮鳞于龙门。」言积行菩萨不能入华严大道。如禹门三级,鱼跃不过者,曝腮而还。
永嘉拟之萤光
《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不净错施炉韛,数息不利冢人
舍利弗教二弟子修不净观,及数息观。久之无益,心欲反道,往见佛。佛问:「在家业何行?」修数息者曰:「守坟冢。」修不净者曰:「治金器。」佛令二人易观修之。不久,皆证道果。
三心圆发
《观经》上品上生章:「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干曰大生,坤曰广生
《系辞》云:「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宝镜遁妖
隋王度得宝镜。为县令。县中有大树,树有神,令至者必祭,否则为祟。度令人夜悬宝镜于树,其夜大雷雨,则晨视之,树粉碎,有大蛇死树下。又遇逆旅,见其家有女殊色。主人云:「数月前有客携至此,云续当来取,迄今杳然。」度心疑其非人,潜出镜。女即惶骇请死,曰:「我乃狐也,惑人多矣,今死于君手。乞藏镜,即当受死。」度曰:「藏镜,汝得无遁乎?」妖曰:「神物所烛,何处隐形?愿得一醉而死。」与之酒,大醉而寝。就视之,老狐死于床上。其余种种灵异,不可尽述。
七年之病
《孟子》曰:「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如牛坏车
如牛以牵车为苦,便坏其车,主人复造。如人厌身为苦,速灭其身。不知此身虽灭,复受余身。
生身、尊特,犹待辩疑
有言六十万亿那由他之身,乃是生身。盖净土之身,胜于秽土。秽土生身丈六,净土生身,宜尔许高大也。知礼法师以十三重问答,辩此决是尊特身也。(出《妙宗钞》)
菩萨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佛者,慈悲导师。念法者,三世佛母。念僧者,人天福田。念天者,长寿安乐。念戒者,清净身心。念施者,普济贫穷。
十心向往
一、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二、于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三、于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不贪利养敬重,净意乐心;六、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于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于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诸天共器,食有精粗
《净名经》云:「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食色有异。」
三兽同河,渡分深浅
《永嘉集》云:「譬夫象、马、兔渡河,足有短长,而分深浅。」
十门推本
一、音声语言;二、名句文身;三、通取四法;四、诸法显义;五、摄境唯心;六、会缘入空;七、理事无碍;八、通摄所诠;九、事事无碍;十、海印炳现。
香饭作佛事
《净名经》云:「众香国中,香积如来,以香饭而作佛事。」
尊者无说,我乃无闻
空生晏坐石室中,空中帝释天散华供养。空生曰:「散华者谁?」曰:「我天帝释也。」「何以散华?」曰:「以尊者善说般若。」尊者曰:「我本无说。」帝释曰:「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乃真说般若也。」
宗有十门
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无;三、法无去来;四、通现假实;五、俗妄真实;六、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绝相;九、空有无碍;十、圆融具德。
支娄谶等五译人
支娄谶,后汉时人。光武中兴,故名后汉。明帝,光武子也。 康僧恺,魏人。曹丕继汉,国号魏。 支谦,三国孙吴时人。 宋法贤,赵宋时人。 元魏菩提流支,南北朝魏人。拓跋氏,改姓元,国号魏。
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
周时有非子者,伯益之后,善养马。周平王爱之,封于陕,国号秦,是为嬴秦。嬴,其姓也。 苻秦,东晋时氐种也。苻坚强盛,据关中,国亦号秦,是为苻秦。 姚秦,羌种也。姚苌为苻坚将。后坚为晋所败。苌遂据关中,传子兴,是为姚秦。
周礼掌四方之语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皆官名。寄,言能寄寓风俗之异于此。象,言能仿象风俗之异于彼。鞮,则欲别其服饰之异。译,则欲辩其语言之异。周官通谓之「象胥」,而世俗通谓之「译」也。又「译」,「释」也,犹言「誊」也,谓以彼此言语,相誊释而通之也。
遣将吕光
秦苻坚建元十三年,使吕光伐龟兹,破之。拥众归,至凉州,因据州称「凉王」。光死,侄吕隆降晋。乃迎什师入关,居逍遥园。
孤山十疏流通
《文殊般若经》、《佛遗教经》、《般若心经》、《瑞应经》、《四十二章经》、《不思议法门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阿弥陀经》、《首楞严经》。世称「十经疏主」。
其丽不亿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宝王论》
草堂飞锡法师,作《念佛三昧宝王论》。
龙舒等
龙舒居士王日休,作《净土文》。无尽居士张商英,有《求生净土文》。侍郎王古直,作《净土决疑集》。吴郡沙门大佑,作《净土指归集》。无功居士王阗,作《净土自信录》。慈云忏主遵式,作《净土略传》。
径路修行
善导和尚偈:「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云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神栖安养
永明寿禅师,作《神栖安养赋》。
诸家怀净土诗
宋中峰本禅师、元西斋楚石琦禅师等。
枝低只为挂金台
「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云云)。」
空谷、毒峰、天奇
皇明空谷隆禅师,有《空谷集》。毒峰善禅师,有《语录》。天奇瑞禅师,号茕绝老人,有《茕绝集》。
群星悉皆拱北
《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圆照标名莲境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雷峰材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禅师。」盖师虽在宗门,兼修净土,后临终坐逝,谥圆照。
僧睿莲华出榻
僧睿,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睿榻前一金莲华,倏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文潞公、苏长公
文彦博,为宋宰相,封潞公。苏轼为翰林学士,与弟辙俱有盛名,故号长公。
岐黄
岐伯与轩辕黄帝问答,作《内经》等书,为医家祖。
清照说偈西归
宋,慧亨,住武安,称清照律师延寿。初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六十年。临终,集众念佛。为说偈曰:「弥陀口口诵,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
舍仙学而回心净业
宋,葛济之,句容人,世事仙学。妻纪氏,独精诚念佛。元嘉三年,方在机杼,忽觉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见西方有佛现身。宝盖、幢旛,映蔽云汉。喜曰:「经言无量寿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礼。济之惊异,就之,纪氏指示佛所,济之亦见半身,俄而隐没。祥云五彩,亲里咸睹焉。自是归佛法矣。
焚《仙经》而专修《观经》
后魏昙鸾,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昙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
冥君敬礼
永明寿禅师入灭后,有僧自临安来,经年绕师塔。人问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敬。密询其人,则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皆经冥府,此师已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以其德,故敬礼也。』」
罗剎休心
有罗剎在一聚落,其民人日送子与食。有子归信三宝,一心念佛,遂不能食,得归。
拟议
《易》云:「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唐太宗为秦王时,与太子建成相忌,欲举兵。众议恐不胜,命卜之。张公谨取龟投地,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天台六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二、名字即佛。知识经卷,闻名知字。三、观行即佛。依教修行,即五品位。四、相似即佛。相似解发,十信位。五、分证即佛。分证分破,初住至等觉位。六、究竟即佛。智断圆满,妙觉位。
《华严》明十身佛
一正觉佛,二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三昧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
当暗中有明,当明中有暗
南岳石头和尚《参同契》曰:「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读古
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曰:「君之所读者何书?」公曰:「古人之书。」曰:「古人存乎?」公曰:「往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也。」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生,无说则死。」曰:「请以臣之业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心而应之手,有数存焉。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夫古之人,其不可传者已往矣。然则公之所读者,其古人之糟粕也已。」
《瑜伽》四义
《瑜伽》第六云:「略由四义,故称『我闻』。一为世间语便易故;二为随顺世间故;三为断除定无我怖畏故;四为宣说自他得失,令生决定信解心故。」
弘广菩萨之所流通
《涅槃经》第四十卷:佛告文殊师利:「阿难比丘,是吾之弟。给事我来,二十余年。所可闻法,具足受持。喻如泻水,置之一器。是故我今顾问阿难,为在何所,欲令受持是《涅槃经》。善男子,我涅槃后,阿难比丘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能流布。」
阿难求三愿
一、不受佛故衣;二、不随佛受别请;三、二十年法请重说。
周正建子,夏正建寅
今之正月初昏时,斗柄指寅。十二月指丑。十一月指子。夏时取人生于寅,故以建寅为岁首。商取地辟于丑,故建丑为岁首。周取天开于子,故建子为岁首。而建寅为正。
三三昧
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百八三昧
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狮子游戏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乃至离着虚空无染三昧。
孔恩周急
《论语》:孔子云:「君子周急不继富。」
岐政先茕
《孟子》举文王治岐之政,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曰:『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四邪命食
一、方口食,曲媚权势,通使四方;二、维口食,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三、仰口食,仰观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种植田园,和合汤药。
千里面谈
唐太宗为秦王时,在军中,使房玄龄入奏事于高祖。高祖笑曰:「玄龄为吾儿奏事,虽隔千里,犹如面谈。」
久在泗滨,相依陈蔡
山东泗水之滨,有杏坛,是孔子与弟子谈道处。孔子将适楚,道过陈蔡。陈蔡大夫发徒围之。此时十哲皆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十六大国
五天竺国,如舍卫、王舍等。
颜闵无文,游夏缺行
颜闵,即颜渊、闵子骞,列在德行之科。游夏,即子游、子夏,在文学科。
目连化身降龙
难陀、跋难陀兄弟居须弥边海。佛尝飞空上忉利宫。是龙瞋恨:「云何秃人从我上过!」后时佛欲上天,是龙吐黑云暗雾,隐翳三光。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听。目连云:「我能降是龙。」佛即许之。其龙以身绕须弥七匝,尾拖海水,头枕山顶。目连倍现其身,绕山十四匝,尾拖海外,头枕梵宫。是龙瞋盛,雨金刚砂。目连变砂为宝华,轻软可爱。犹瞋不已。目连化为细身,入龙身内,从眼入耳出,从耳入鼻出。龙受苦痛,其心乃服。
外道移山,制之不动
外道师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峨已动。目连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于山顶结跏,山还不动。外道相谓:「我法山动,计日必移。云何安固,还若于初?必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法。
一城释种,举之梵天
琉璃大王灭释种。目连欲救,佛以定业难逃,不允其请。目连以神力,将钵盛五百释种,托至梵天。琉璃王灭释之后,举钵视之,唯血水而已。故知业力,佛亦不能救也。
止车烧堂
耆域善知方药,生忉利天。目连因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游,耆域乘车不下,但合掌而已。目连以神力驻之。耆域云:「诸天受乐,匆匆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目连具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前。 帝释与修罗战胜,造得胜堂,楼台七宝,庄严奇特。梁柱支节,皆容一綖,不相着而能相持,天福之力能如此。目连飞往,帝释将之看堂。诸天女皆羞目连,悉隐避不出。目连念帝释着乐,不修道本,即以神通烧得胜堂,赫然崩坏,仍为帝释广说无常。帝释欢喜。后堂俨然,无灰烟色。
子系母故
尊者幼丧父,母欲改适。因子系故,不遂其心。犹绳系扇,故曰「扇绳」。
马麦之报
佛与弟子,三月在毗兰邑食马麦,以偿宿报。独憍梵于天上受供。
尸利沙国
大国名。
塔犹却贝
阿育王礼诸罗汉塔,次至薄拘罗塔,而说偈言:「虽自练无明,于世少利益。」因供二十贝子。而贝子从塔飞出,来着王足,诸臣惊怪。以生平闲静少欲,其塔犹有是力。(又外国用贝,如此土用钱。人以贝供尊者塔前,贝即落地,以示不受。)
不假玑衡
璇玑玉衡也。注:璇,美珠也。玑,机也。以璇饰玑,所以象天之体转运也。衡,横也,谓衡箫也。以玉为管,横而设之。所以窥玑,而齐七政之运行。犹今之浑天仪也。
比之螺蛤
阿[少/兔]楼驮听法之次,多昏睡。佛责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难兄难弟
东汉太丘长陈实生二子,曰元方、季方,俱有俊才。二子之子,各论父功德,诣祖决其优劣。实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文殊十瑞
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娩龙豚;七、马产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变金粟;十、象生六牙。
详有五名
一云尊重,一名威猛,一云降伏,一云 一云
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无着禅师礼五台,遇文殊化老翁问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着云:「末法僧尼,少持戒律。」无着云:「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云:「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命在呼吸
《四十二章经》云: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答言:「数日间。」曰:「子未知道。」又问:「人命在几间?」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又问:「人命在几间?」答云:「人命在呼吸间。」佛言:「子知道矣。」
十种权实净土
《华严合论》:第一《阿弥陀经》净土,第二《观无量寿佛经》净土,此二是权未实。第三《维摩经》净土,是实未广。第四《梵网经》净土,是实未广。第五摩酰首罗天净土,第六《涅槃经》净土,此二是权未实。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亦是权未实。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是实非权。第九唯心净土,是实净土。第十毗卢所居净土,是实净土。
《楞严》深呵
《楞严》破想阴文云:「都指见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多歧亡羊
《列子》载: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子共追之。杨子曰:「一羊,何追者之众?」曰:「多歧路。」已而返,竟不得羊。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不知所之,故也。」故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专注中鹄
鹄,皮革中之的也。射候用皮,其中画鹄以为的。
见卵而求时夜
《庄子》曰:「且汝亦太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时夜,鸡也。见卵而即望其报晓,甚言欲之极也。
体露金风
僧问云门:「树雕叶落时,如何?」门云:「体露金风。」
《瑜伽》一百一十苦
详具论中。
二十四乐、三十益
详具彼钞、彼论。
圣解还成魔境
《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佛见早堕铁围
经云:佛言:「文殊昨夜起佛见、法见,被吾贬向二铁围山。」
牛羊绝牧
《孟子》曰:「牛山之木,非无萌檗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谓牧养牛羊,而戕其芽也。
过迦旃邻陀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
庭前柏树
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
槛外药栏
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花药栏。」
八种清风
世间八风,谓: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然彼土无四时,或应八方,或对八卦,或自有八种,不必强为之说。
尧处茆茨
唐尧为天子时,宫室俭素,茆茨不剪。谓以茆茨草盖屋,而不剪齐其檐。极言其朴陋也。
箕谏象玉
箕子,纣之叔父。纣作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则远方珍怪之物至矣。」遂入谏。纣不听,囚之。
舜在畎亩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书》曰:「帝耕于历山。」
警跸冕旒
天子出陈警,入陈跸。天子仪仗也。冕,冠也。天子十有二旒。
有天下不与
《论语》云:「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注》:「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诵斯偈者,尚致口出青莲华香
昔有女尼,日诵《法华经》「青莲华香,白莲华香」二句,后世因感口有莲华香之报。
营修世福,为有漏因
达摩初见梁武帝,帝问:「寡人造寺、写经,度僧无数,有功德否?」祖云:「实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答曰:「净智妙玄,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埙鸣篪奏
埙土、篪竹,二器互相唱和。《诗》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玉振金声
《孟子》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注》:「金,锺也。声,宣也。八音未作,则先击镈锺以宣其声。玉,磬也。振,收也。俟其既阕后,击特磬以收其韵。」
哀矣不伤,乐而不泆
《论语》: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泆即淫也。
羽寂宫沈
宫、商、角、征、羽,号为五音。
当平心地,则世界平
持地菩萨,于普光佛时,为比丘,平填道路。至毗舍如来时,国大王延佛设斋,尔时菩萨平地待佛。佛摩顶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平。」
心有高下,丘陵坑坎
《维摩经》云: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大千世界,珍宝严饰。
夜气清明
《孟子》曰:「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谓一日之间,汩没于物欲,其气昏浊。平旦之时,其气清明,所好恶与人相近,不至大背于人情也。
三种意生身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属声闻;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属菩萨;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属佛。
四种三昧
一、常行三昧,《般舟》九十日为期,专念彼佛,亦云佛立三昧。二、常坐三昧,《文殊问般若》九十日为期,专缘法界理,不兼余事,亦云一行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方等」、「法华」等忏,限期不定,或三七日、七日、十日等。上三实相理观。四、非行非坐三昧,诸经行法,不专行坐,并属此摄。即随自意三昧。此一唯事观。
释迦、调达宿因
释迦佛,与调达,往昔为共命鸟。一为调达者睡,一为释迦佛者醒。醒者因取香果而食,香气芬然。睡者觉而恶曰:「何瞒我而食也?吾当以毒果害之。」遂食毒果,二命俱丧。
由之瑟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注》:「言其声之不和,与己不同也。」
郑之声
孔子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黄锺大吕
乐有十二律:黄锺、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六律。大吕、夹锺、仲吕、林锺、南吕、应锺,为阴六律。
二十二根
信、进、念、定、慧、忧、喜、苦、乐、舍、眼、耳、鼻、舌、身、意,共十六根;男根、女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命根、具知根。
五邪命
一、为利养诈现异相;二、为利养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得供养,以动人心。
扞格
《礼记·学篇》:「扞格而不胜。」《注》:「扞,拒扞也。格,读如冻[冫*各]之[冫*各],谓如地之冻,坚强而难入也。」
一暴十寒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六律交唱
阳六、阴六,同前。
八音克谐
此《书经·舜典》后夔之语:「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者,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谐,和也。)
三法忍
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
忉利天鼓
《华严经》云:「忉利诸天,着五欲乐,行放逸时。天鼓之中,自然出音,告彼天子:『此乐无常,莫行放逸』等。」
雷音宝林
雷音,例忉利。宝林,例天鼓。
虚空及性功德
虚空功德者,《往生论》颂云:「无量宝交络,罗网虚空中,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性功德者,颂云:「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
犹是王老师儿孙
黄檗到南泉,一日斋时,捧钵向南泉位上坐。南泉下来见,便问:「长老什么年中行道?」师云:「威音那畔。」泉云:「犹是王老儿孙。」
三转四谛
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洛闳、一行
洛闳,汉武帝时人,精于历数。汉时改正朔,其所定也。算周天数云:「后几百年,当有差讹。必有圣人出而正之。」唐玄宗时,僧一行果出,复定历数。
九章
一方田,二粟布,三差分,四少广,五商均,六均输,七当程,八盈肭,九勾股。
置子庄岳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庄岳,齐街里名。
愿受天乐
昔有贫女,处于粪聚,以人民所弃残余滓汁为食。迦叶从乞,以汁供养。尊者问其所愿,云:「欲生天。」数日命终,生忉利天,福胜余天。
愿作冥王
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如。因立誓言:「愿我来世,为地狱主,治此罪人。」十八大臣亦复如是。今地狱主,毗沙国王是。十八狱主,十八大臣是。
若合符节
《孟子》论舜与文王:「得志,行于中国,若合符节。」《注》云:「符节,以玉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相合为信也。若合符节,言其同也。」
登龙与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阿弥陀经原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阿弥陀经讲解
阿弥陀经译文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