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什么叫清净梵行。
佛说:善男子。一切法是。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如来如今说一切法是净梵行,都是什么一切法呢?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微妙大涅槃经才是一切善法的宝藏。比如大海是众宝藏,此涅槃经也是如此,是一切字义的秘藏。善男子。比如须弥山是众药根本,此经也一样是菩萨戒之根本。善男子。譬如虚空是一切物之所住处,此经也一样是一切善法住处。善男子。譬如猛风不能系缚一切菩萨行,此经也一样不被一切烦恼恶法所系缚。善男子。譬如金刚不可被摧毁此经也一样虽有外道恶邪之人也不能破坏。善男子。比如恒河沙无人能数清,此经之义也是一样,无人能数。善男子。此经典为诸菩萨作法幢,如帝释天之幢。善男子。此经即是趣涅槃城之商主,如大导师引领商人去大海。善男子。此经能为诸菩萨作法光明,如同世间的日月能破黑暗。善男子。此经能为病苦众生作大良药,如香山中微妙药王能治众病。善男子。此经能成为一阐提的拐杖,犹如瘦弱的人依靠它站起。善男子。此经能为一切恶人作桥梁犹如世间桥能渡一切。善男子。此经能为行二十五有者遇烦恼热时作为阴凉,如同世间伞盖能遮酷暑。善男子。此经即是大无畏王,能坏一切烦恼恶魔。如同师子王能降伏众兽。善男子。此经即是大神咒师,能坏一切烦恼恶鬼。如同世间咒师能驱除魍魉。善男子。此经即是无上霜雹能坏一切生死果报。如同世间雹雨能摧毁各种果实。善男子。此经能为坏戒目者作大良药,犹如世间安阇那药善疗眼痛。善男子。此经能住一切善法,如世间大地能住众物。善男子。此经即是毁戒众生的明镜,如世间明镜能见色像。善男子。此经能为无惭愧者作衣服,如世间衣裳能蔽体。善男子。此经能为贫善法者作大财宝,如功德天能利益贫者。善男子。此经能为渴法众生作甘露浆,如同八味水满足口渴的人。善男子。此经能为烦恼之人作法床,如世间人遇到舒适的大床。善男子,此经能为初地菩萨至十住菩萨作璎珞香花涂香末香烧香,清净种性具足之乘,胜过于一切六波罗蜜受妙乐处。如同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善男子。此经即是刚利智斧能砍伐一切烦恼大树,即是利刀能割习气,即是勇健能摧魔怨,即是智火焚烦恼薪,即因缘藏出辟支佛,即是闻藏生声闻人,即是一切诸天之眼,即是一切人之正道,即是一切畜生依处,即是饿鬼解脱之处,即是地狱无上之尊,即是一切十方众生无上之器,即是十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父母。善男子。所以此经能摄一切法。如我先说此经虽摄一切诸法,我说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法。善男子。如果离开三十七品终不能得声闻正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不见佛性及佛性果。因此因缘的梵行即是三十七品。因为三十七品性非颠倒能坏颠倒,性非恶见,能坏恶见。性非怖畏,能坏怖畏。性是净行,能令众生毕竟造作清净梵行。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有漏之法也能作无漏法的因。如来为何不说有漏为净梵行?
善男子。一切有漏即是颠倒。所以有漏不能叫清净梵行。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世间第一法是有漏还是无漏?
佛说:善男子。是有漏。
世尊。虽是有漏其性非颠倒。为何不叫清净梵行?
善男子。世间第一法无漏因所以好像无漏。因趋向无漏所以不叫颠倒。善男子。清净梵行发心相续直至最终,而世间第一法只此一念。所以不叫净梵行。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众生五识也是有漏,非颠倒,也非一念。为何不叫清净梵行?
善男子。众生五识虽非一念,却是有漏也是颠倒。因为增长漏所以叫有漏。因为本体非真实执着于想所以颠倒。为何叫作体非真实执着妄想所以是倒?比如在非男女中生男女想,乃至舍宅车乘瓶衣也是一样,则叫做颠倒。善男子。三十七品性无颠倒,所以叫做清净梵行。善男子。如果有菩萨于三十七品知根知因知摄知增知主知导知胜知实知毕竟,此菩萨则得名为清净梵行。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什么叫知根,乃至知毕竟呢?
佛说:善男子。善哉善哉。菩萨发问为二事:一为自知,二为他知。这个问题你自己知道,是为无量众生启请此事。所以我再次赞叹你。善哉善哉。
善男子。三十七品的根本是欲。因名明触,摄取名受。增名善思。主名为念。导名为定。胜名智慧。实名解脱。毕竟名为大般涅槃。善男子。善欲即是初发道心,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所以我说欲为根本。善男子。如世间说:一切苦恼爱为根本,一切疹病宿食为本,一切断事斗诤为本,一切恶事虚妄为本。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来之前在此经中说: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现在又说是欲,为什么呢?
佛说:善男子。如果说生的因善欲就是。如果说了因那么就是不放逸了。如世间说一切果,子为其因。也有说子为生因,地为了因。道理是一样的。
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来之前在其余经中说三十七品,佛是根本。是为什么?
善男子。如来以前说众生初知三十七品,佛是根本。如果靠自证而得则欲为根本。
世尊。什么是明触名之为因?
善男子。如来有时说明为慧,有时说为信。善男子。信的因缘所以亲近善友,叫做触。亲近因缘得闻正法,叫做触。因闻正法身口意净,叫做触。因三业净而获得正命,叫做触。因正命而得净根戒。因净根戒而乐寂静处。因乐寂静则能善思惟。因善思惟则得如法住。因如法住则得三十七品。能坏无量诸恶烦恼。所以叫触。善男子。受叫做摄取。众生受时能作善恶。所以受为摄取。善男子。受的因而生诸烦恼。三十七品能破坏之所以以受为摄取。因善思惟能破烦恼所以叫增。因为勤于修习得如是三十七品。如果观能破诸恶烦恼要依赖专念。所以以念为主。如世间中一切四兵随主将之意。三十七品也是如此。都随念主。善男子。既入定后三十七品能善分别一切法相,所以以定为导。三十七品分别法相,智为最胜。所以以慧为胜。智慧知烦恼后,因智慧力而烦恼消灭,如世间中四兵坏怨,或一或二勇健者能。三十七品也是如此。智慧力能坏烦恼,所以以慧为胜。善男子。虽因修习三十七品而获得四禅神通安乐,也不叫真实。如果坏烦恼证解脱时才叫真实。三十七品发心修道虽得世间乐及出世乐四沙门果及以解脱也不能叫毕竟。如果能断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则叫涅槃。所以我说毕竟即大涅槃。
另外善男子。善爱念心即是欲。因善爱念而亲近善友所以为触,这叫做因。因近善友所以为受,这叫做摄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这叫做增。因这四法能生长道,欲念定智。这就叫主导胜。因此三法得二种解脱:除断爱所以心得解脱,断无明所以慧得解脱。这是真实。如此八法毕竟得果叫做涅槃。所以是毕竟。
另外善男子。欲即是发心出家。触即是白四羯磨。这是因。摄受二种戒:一波罗提木叉戒,二净根戒。这是受,叫摄取。增即是修习四禅,主即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导即是阿那含果。胜即是阿罗汉果。实即是辟支佛果。毕竟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另外善男子。欲就是识。触叫做六入。摄叫做受。增叫做无明。主叫做名色。导叫做爱。胜叫做取。实叫做有。毕竟叫做生老病死。
迦叶菩萨说:世尊。根本因增。此三法为何不同?
善男子。所说的根即是初发。因即是相似不断。增即是灭相似后能生相似。另外善男子。根即是作因即是果。增即可用。善男子。未来之世虽有果报,因现在未受所以叫做因。等到受时就叫做增。另外善男子,根即是求,得即是因,用即是增。善男子。此经中根即是见道。因即修道。增即是无学道。
另外善男子。根即是正因,因即方便因。从此二因而获得果报。叫做增长。
迦叶菩萨说:世尊。如佛所说。毕竟即是涅槃。如此涅槃如何可得?
善男子。如果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修十种想。可知此人能得涅槃。
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厌离食想。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多过罪想。八离想。九灭想。十无爱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习此十种想,此人毕竟定得涅槃。不随他心,自能分别善与不善,这叫作真实。称比丘义乃至得称优婆夷义。
迦叶菩萨说:世尊。怎样才能叫做菩萨乃至优婆夷等修无常想?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初发心,二已行道。无常想也有二种。一粗二细。初心菩萨观无常想时这样思惟:世间之物有二种,一内二外。内物无常变异。我见生时、小时、大时、壮时、老时、死时,这些时节各各不同,所以可知内物无常。又想我见众生,有的肥鲜具足色力去来进止自在无碍,有时见到病苦的人,色力毁悴颜貌羸损不得自在。有时见到财富库藏盈溢,有时见人贫穷缺乏所有。有人成就无量功德。有人具足无量恶法。所以定知内法也无常。再观外法。子时芽时、茎时、叶时、花时、果时,各各不同。如是外法,有的具足,有的不具足。所以一切外物定是无常。观见法是无常后再观闻法。我闻诸天具足成就极妙快乐神通自在。也有五衰相。所以是无常。又闻劫初的众生都具足上妙功德,身光自照,不依赖日月。因无常力而光灭德损。还闻曾经有转轮圣王统四天下,成就七宝,得大自在。仍不能坏无常之相。再观大地,往昔之时安处布置无量众生,地上没有车轮大的空地,具足生长一切妙药。藂林树木果实滋茂。众生薄福令此大地不再有那种势力。所生之物逐渐虚耗。可见内外之法一切无常。这叫作粗无常。
观粗后再观细。什么叫细?菩萨摩诃萨观一切内外之物乃至微尘在未来时已是无常。因为具足成就破坏之相。如果未来色非无常,则不能言色。有十时的差别:一膜时,二泡时,三者疱,四肉团时,五肢时,六婴孩时,七童子时,八少年时,九盛壮时,十衰老时。菩萨观膜如果不是无常则不应变成泡,乃至盛壮如果不是无常则永不会老。如果诸时非念念破灭则永远不会长。应当在一时间成长具足。因为不是这样可知定有念念微细无常。又见有人诸根具足容颜焕发,后来变得枯悴,心想此人定有念念无常。再观四大及四威仪。再观内外各有二种苦因:饥渴、寒热。再观此四大若无念念微细无常也不能说此四苦。如果有菩萨能这样想就是菩萨观细无常。如内外色,心法也一样。因为行六处。行六处时或生喜心或生嗔心或生爱心或生念心,展转相生,不只一种。所以可知一切色法及非色法都是无常。善男子。菩萨若能在一念中见一切法生灭无常,叫做菩萨具备了无常想。善男子。智者修习无常想后远离常慢常倒想倒。
然后修苦想。思索因何因缘而有此苦?深知此苦是因无常而生,因无常而受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因缘叫做无常。因无常而受内外苦饥渴寒热鞭打骂辱,这些苦都是因无常。另外智者深刻的观察此身即是无常之器。此器即是苦。因器之苦所受盛法也是苦。善男子。智者再观生即是苦,灭即是苦。苦生灭即是无常。非我和我所,因此修无我想。智者又观苦即无常,无常即苦。如果苦是无常,智者怎么能说有我?苦不是我,无常也一样。如此五阴也是苦无常。众生怎么会说有我?再次观一切法有异和合,不是从一种和合生一切法。也不是一法是一切和合的果。一切和合都无个性,也无普遍性,也无相异性。也无物性,也无自在。诸法如果有这些相。智者如何说有我?再想一切法中没有一法能做为作者。如果没有一法能作,那么众法和合也不能作。一切法性终不能独生独灭,因和合所以灭,因和合所以生。此法生后众生颠倒的认为:和合是从和合生。众生颠倒的见解没有真实,怎么能有真实的我呢?所以智者观无我。又谛观因何因缘众生说有我?我如果有,是一还是多?我如果是一,为何有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人天地狱饿鬼畜生大小老壮的分别?所以我不是一。我如果是多,为何说众生是我?是一、是遍、无有边际。无论一还是多,二者都无我。
智者这样观察无我后再观厌离食想。说如果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的。为何为了食物而起身口意三种恶业?如果有众生为贪食而起身口意三种恶业,所得财物众人共享,后受苦果则无人分担。善男子。智者又观一切众生为饮食而身心受苦,如果要靠众苦才得食,我怎么会对食物起贪着心?所以对食不生贪心。
然后智者当观因饮食而身体增长,我现在出家受戒修道,是为了舍身。如今贪此食,怎么能舍此身呢?这样观后虽还会受食,却如在旷野吃孩子的肉,心中厌恶毫无味道。深刻观察食有这些过患,再观触食,如被剥之牛,被无量虫所唼食。再观思食如大火聚,识食犹如三百钻矛。善男子。智者这样观四食后对食物再也不生贪乐之想。如果仍然生贪应当观不净。是为了离食爱。对一切食物善能分别不净之想。把食物想成之相似的不净之物。这样观察后无论好食还是恶食,接受都如同涂痈疮药,永不生贪爱之心。善男子。智者如果能这样观察就叫成就厌离食想。
迦叶菩萨说:世尊。智者观食作不净想。是实观,还是虚解(曲解)?如果是实观,所观之食就确实非不净。如果是虚解,此法为何叫善想?
佛说:善男子。此想也是实观也是虚解。因能坏贪食所以叫实。非虫而见虫所以名虚解。善男子。一切有漏都叫作虚,却可能得实。善男子。如果有比丘发心乞食,应预先想我当乞食,希望得好的食物,不要得到差的。希望多不要少。希望速得不要晚得。那么比丘不是对食得厌离想。所修善法日夜衰,不善之法渐当增长。善男子。如果有比丘欲乞食时,先发愿令乞者都能吃饱,施食者得无量福。我如果得食,是为治疗毒身,修习善法,利益施主。这样想时所修善法日夜增长。不善之法渐当消灭。善男子。如果有比丘能如此修当知此人不白吃国中信施。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此四想。能修世间不可乐想。这样说一切世间无处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无处不生。如果世间无有一处能离生老病死。我为何乐于世间?一切世间无有进得而不退失,所以世间定是无常。若是无常为何智人乐于世间?每个众生周遍经历一切世间,具受苦乐。虽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后还会堕三恶道中。虽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终也会生于畜生道中,为师子虎豹豺狼象马牛驴等身。次观转轮圣王之身统四天下豪贵自在,福尽贫困衣食不供。智者深刻观察这些事后,对世间生不可乐想。智者又观世间的有法,所谓舍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璎珞种种伎乐财物宝货。这些事都是为了离苦。而这些物体即是苦。怎么能用苦离苦?善男子。智者这样观后对世间的物不生爱乐,而认为这就是快乐。善男子。譬如有人身患重病,虽有种种音乐倡伎香花璎珞也不生贪爱乐。智者观后也是一样。善男子。智者深观一切世间非归依处,非解脱处,非寂静处,非可爱处,非彼岸处,非是常乐我净之法。如果我贪乐如是世间,我怎么能离开?如同人不乐处在黑暗中而求光明,还会回到黑暗。暗即世间,明即出世。如果我乐世间增长黑暗远离光明。暗即无明,光即智明。智明因即是世间不可乐想。一切贪结虽是系缚,可是我今贪于智明,不贪世间。智者深观此法后具足世间不可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已修世间不可乐想。再修死想。观此寿命常为无量怨所围绕。念念间损减,不会增长。犹如山上的瀑布不会停下。也如朝露不会停留。如同囚人步入刑场,步步近死。如同牵着牛羊去屠宰场一样。
迦叶菩萨说:世尊。智者如何观念念灭?
善男子。比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个方向都说我们的四箭,同发同落。有一人说此四箭未落地时我能同时用手接住。善男子。此人是不是很快。
迦叶菩萨说:是。世尊。
佛说:善男子。地行鬼疾比此人还快。有飞行鬼比地行更快。四天王的速度比飞行鬼还快。日月神天比四王快。行坚疾天比日月快。众生的寿命比坚疾更快。善男子。一息一眴众生寿命有四百生灭。智者如能观命如此,就叫能观念念灭。
善男子。智者观命属于死王。我如能离死王则能永断无常寿命。另外智者观此寿命如河岸边上的随时欲堕的大树。也如有人犯了大罪,受刑法时没有怜惜的人。如同师子王非常饥困时。也如毒蛇吸大风时。如渴马找水时。如大恶鬼发怒时。众生死王也是如此。善男子。智者如能作此观叫做修习死想。
善男子。智者又观我现在出家就算寿命只有七日七夜。我应当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这叫作智者修死想。而且更以七日七夜为多,就算得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乃至出息入息的瞬间,我也当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这叫作智者善修死想。
智者具足以上六想,即是七想之因。哪七种:一常修想。二乐修想。三无嗔想。四无妒想。五善愿想。六无慢想。七三昧自在想。善男子。如果比丘具足七想则叫做沙门,婆罗门,寂静,净洁,解脱,智者,正见,到彼岸,大医王,大商主,善解如来秘密。也知诸佛七种之语,叫做正见知断七种语中所生疑网。善男子。如果人具有如上六想,可知此人能呵责三界,远离三界,灭除三界。对三界不生爱着。叫做智者具足十想。
若有比丘具十想即可称为沙门之相。此时迦叶菩萨即在佛前用偈赞佛:
怜愍世间的大医王,身及智慧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所以敬礼无上尊。发心、毕竟二者无别,此二心前者更难。自未得度也应当先度他人所以我敬礼初发心人。初发后为人天师,胜过声闻和缘觉,此发心超过三界,所以是第一无上。世间救人要请求才会得到,如来无人请却甘愿做为三界的老师。佛随顺世间如同犊子所以得名大悲牛。如来功德满十方,天下无智的人不能赞。我如今赞叹慈悲心,为了报身口二种业。世间常乐自身的利益,如来永不作这种事。能断众生世间果报,所以我礼自他利。世间只对亲人作利益,如来利益却没有怨亲区别,所以其心平等无二。世间说的不同,作业也不同,如来说法如如,业无差别。所修行是为了断诸行,所以叫做如来,已经了知烦恼的过患,为了示现给众生看,早已得到解脱,为了慈悲而处于生死。虽示现天身和人身,慈悲随逐如犊子,如来即是众生母,慈心对待小犊子。自受众苦念众生,悲念时心不后悔。怜愍心盛不觉苦,所以我稽首此拔苦者。如来虽作了无量福,身口意业却永远清净,常为众生不为己,所以我礼清净业。如来受苦不觉苦,见众受苦如己苦,虽为众生处地狱不生苦想及悔心。一切众生受到不同的苦,都是如来一人的苦,觉后其心更坚固,所以能勤修无上道。佛具有一味大慈心,悲念众生如亲子,众生不知佛能救,才谤如来和法僧。世间虽具众烦恼,也有无量的过恶。如此众结及罪过,佛初发心已能坏,只有诸佛能赞佛,除佛无人能赞叹。我今只赞佛慈心游世间。如来的慈是大法聚集,此慈也能度众生,即是无上真解脱,解脱即是大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从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个因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大般涅盘经》略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略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六祖惠能大师与《金刚经》及《涅槃经》有大因缘。《金刚经》是他转凡成圣的根本,他的禅道却与《涅槃经》有很多的贴合之处,值得研究。 禅宗的禅定与一般的禅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的禅定讲的是四禅八定,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大般涅槃经后分 卷上 憍陈如品之末 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见法清净,爱护正法,已舍邪见,于佛法中深信坚固,即从如来欲求出家。 佛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善来比丘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为新。此经乃于非始之始。分别佛性三因之殊。还就无终之终。辨于涅槃三德极果之别。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则因如不异果如。果如不异因如。若因如不异果如。非止涅槃之
大般涅盘 (mahaparinivana) 的意译是大灭度、大圆寂,乃是指佛陀圆满诸德,寂灭诸恶的解脱境地。 有关佛陀大般涅盘的经典有三种:(1)小乘的《大般涅盘经》:此经在南传巴利藏中称为 maha-parinibbana suttanta, 收于长部尼柯耶 (digha- nikaya) 第十六经, 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的《游行经》。现存有三个《游行经》的异译本:(a) 《佛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