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亦作“觉寤”,既觉醒之义。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觉悟也是佛教教义名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
觉悟亦作“ 觉寤 ”,既觉醒之义。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另外觉悟也是佛教教义名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由于人的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觉悟也存在个性差异。
1. 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
2. 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
《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向若二书不出,学者为古所惑,则代成聋瞽,无由觉悟也。” 金王若虚《题》诗:“ 靖节 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巴金《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个勇敢的战士那样坚定地演说,解释在时局变乱中劳动者应有的觉悟。”
(春秋战国)韩非 《韩非子》 卷十四 : 遂崇子之 人主无所觉悟方吾知之故恐同衣於族
(春秋战国)孟轲 《孟子》 卷九 : 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觉悟也天欲使先知之人悟後
(春秋战国)孟轲 《孟子》卷九 : 也我欲以此仁义之道觉悟此未知之民非我悟之将
(春秋战国)辛銒 《文子》卷下 : 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烦而不
(春秋战国)荀况 《荀子》卷六 : 亦可以觉矣 以此自觉悟也 百里之国足以独立
(春秋战国)荀况 《荀子》卷十八 : 已覆犹不知戒更何有觉悟之时也○前车已覆四字
(春秋战国)荀况 《荀子》卷十八 : 覆四字句更改也 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汉)班固 《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德论卷第四 : 郊者忠厚之至也兾君?悟能用之所以必三年古者
(汉)班固 《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德论卷第四 : 异露作诗以?之幸其?悟也明王所以立谏诤者皆
(汉)班固 《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德论卷第四 : 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
(汉)班固 《汉书》卷四十五 : 曰见谓显示也 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民心说而
宋司马光《论横山疏》:“安有虏中独不觉寤,寂然无事,曾无诛讨之意乎?”沙汀《医生》:“老医生显得害羞地笑起来,因为他忽然觉悟出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对,实在不该使他为难。”
柳青《铜墙铁壁》第七章:“今儿我和 银凤 一路从四乡回来,我看这个女子很觉悟,很正派。”
《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宋书·范晔传》:“祸败已成,犹不觉悟,退加寻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复补。”《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逞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郭沫若《豕蹄·楚霸王自杀》:“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
《国语·吴语》:“王若不得志於 齐 ,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汉王充《论衡·刺孟》:“谓 孔子 之徒、 孟子 之辈,教授后生,觉悟顽愚乎?”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今麤论事势,以相觉悟。” 宋曾巩《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迩遐,使遍知于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于羣心。”
南朝 宋谢镇之《与顾道士书》:“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於形骸。”《隋书·经籍志四》:“﹝ 释迦 ﹞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你们老爷现在心上已脱尘网,不出三年必弃官学道,他的觉悟在你之先。”
佛教很强调"觉悟",觉悟是指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慧远大师<大乘义章.卷十二>有云:"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正得,所以学佛就是学觉悟,学放下妄想执着。觉悟就要有觉悟的样子,要让自己的心放光,把烦恼、纠结、郁闷、不公平、抱怨、发牢骚从心上清理干净,清理干净了自己的心就是放光。心放进光明,让自己的心亮堂起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执行”,从“学会”到“应用”的距离。知道、学会没有力量,只有用实际行动去做去行,才会产生力量。所有的学问、知识,光学是没有用的,只有用实际行动去用了,才产生价值、成果。所以,世间最高的学问,不是学到多少,学历多高,或者掌握了多少就是你的了,能实用才真正是你的。
真正求生净土不能痴迷于灵感,修行要求感应道交,但是要明白灵感的原理。感应是有感应的因的,要在带着与佛相应的信心和向着觉悟的愿心去一心念佛、诵经、修忏和修种种功德善业的成就和内心的信心恭敬虔诚中而由感而应的。
一定要信得过佛法,常思维苦集问一切烦恼从何来,我真的信得过吗?对这个世间能否看破,不是别立个无常、涅槃去求,而是从能否觉悟这个我是一切的根源。从爱染贪求中看清我是一切烦恼苦的因,从而信得过佛法。这样一遇到任何事你的抉择很自然就向于觉悟。
弟子问:师父,那见到觉性后是指一种想要觉悟的决心,还是已经进入觉悟的状态呢?大寂法师答:见性起修,见性后才真正开始起修,真正摸索出修行的诀窍。
网友提问:阿弥陀佛!弟子顶礼尊贵的师父上人!请教师父怎样可以做到修行勇往直前?我现在总是进进退退,有时候感觉有挺大进步,有时候感觉又回到原地,有点苦恼!悟通法师回复:未到三昧现前、觉性现前,修行就容易进进退退。
我们的功课不仅是念经、念咒、念佛号和看经,心情时刻保持自在,也是十分重要的功课!没有美好的自在心情,必定是死气沉沉、了无生趣。在这样没有生机之下用功,是很难坚持精进的,是很难有灵觉、灵感的。心情美好自在,才会拥有高度的觉悟力。
愿所有众生健康无碍,自己也健康无碍,这样想才是对的。为何说“愿众生个个健康,自己身受苦”呢?这是不合逻辑、令人挂碍的发心。我无苦,众生也无苦;我健康,众生也健康;这不是更好吗?自己缺乏健康,如何能帮助众生离苦呢?
真正求生净土不能痴迷于灵感,修行要求感应道交,但是要明白灵感的原理。感应是有感应的因的,要在带着与佛相应的信心和向着觉悟的愿心去一心念佛、诵经、修忏和修种种功德善业的成就和内心的信心恭敬虔诚中而由感而应的。
自我所蒙蔽,不知皆无常。身处业报处,不知生厌离。道德所蒙蔽,不知何目的。知苦不出离,妆点非实故。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