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菩萨说:世尊。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为何叫做如虚空?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无未来因为无现在过去。如果有现在过去则有未来。因无现在过去则无未来。因此虚空之性非三世摄。
善男子。因虚空无所以无有三世。不是因为有而无三世。如同虚空花不是有所以无有三世。虚空也一样不是有所以无有三世。善男子。无物即是虚空,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无所以非三世摄。佛性是常所以非三世摄。善男子。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因此无有三世,犹如虚空。善男子。虚空是无所以非内非外,佛性是常所以非内非外,所以说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如世间无挂碍处叫做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对一切佛法无有挂碍所以说佛性犹如虚空。因此我说佛性犹如虚空。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来佛性涅槃非三世摄而叫做有。虚空也非三世所摄为何不能叫做有?
佛说:善男子。因为非涅槃而名涅槃。因为非如来而名如来。因为非佛性而名佛性。
什么叫非涅槃?所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为了破除这些有为烦恼而起名叫涅槃。所谓非如来就是一阐提至辟支佛,为了破一阐提等至辟支佛起名叫如来。所谓非佛性就是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开这些无情之物叫做佛性。善男子。一切世间没有不是虚空的,是相对于虚空而言。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世间也无非四大所对,而说四大是有。虚空无相对的,为何不能叫有?
佛说:善男子。如果说涅槃非三世所摄,跟虚空一样,是不对的。因为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是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所以非三世摄。虚空之性没有这些性质所以是无。如果有离开这些法的,还有别法应是三世所摄。虚空如果一样是有法,则不能不为三世所摄。善男子。如世人说虚空为无色无对不可睹见。如果无色无对不可见就是心数法。虚空如果是心数法则不得不是三世所摄。如果是三世摄即是四阴。所以离四阴外无有虚空。另外善男子。诸外道说虚空即是光明。如果是光明,即是色法。虚空如果是色法,即是无常。是无常则被三世所摄。为何外道说他非三世?如果为三世摄则非虚空。也可说虚空是常。善男子。还有人说虚空即是住处。如果有住处即是色法。而一切处皆是无常,被三世所摄。虚空也是常,非三世摄。如果说处则知无虚空。还有人说虚空即是次第(顺序,秩序)。如果是次第即是数法,如果是可数即被三世摄。如果三世摄怎么是常?善男子。如果说虚空不离三法:一空,二实,三空实。如果说是空可知虚空是无常法。因为实在无。如果说是实可知虚空也是无常,因为空处无。如果是空实可知虚空也是无常,因二处都无。所以虚空叫做无。善男子。如说虚空是可作法,如说除去树舍而创造虚空,平作虚空,覆盖虚空,在虚空之上,画虚空色如大海水,所以虚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皆是无常犹如瓦瓶,虚空如果是这样应是无常。善男子。世间人说一切法中无挂碍处叫做虚空,此无碍处对一切法是具足有,还是分有?如果是具足有,可知余处则无虚空,如果说是分有则是可数之法。如果可数可知无常。善男子。如果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说虚空在物中,如同容器里的果子。都不对。因为如果说并合,则有三种,一异业合,如飞鸟在树上聚集。二共业合如两羊相触。三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在在一处。如果说异业共合,异则有二:一物业,二虚空业。如果空业合物,空则是无常。如果物业合空,物则不遍。如果不能遍布也是无常。如果说虚空是常,其性不动与运动之物相合也是不对的。因为虚空如果是常,物也应是常。物如果无常,空也是无常。如果说虚空也常也无常更是不通。如果共业合是不对的,因为虚空是遍布的。如果与业合,业也应遍布。如果是遍布则应一切遍。若一切遍应一切合,不应说有合有不合。如果说已合共合如同二双指合,是不对的。因为先无有合然后才合所以是先无后有,则是无常法。所以不能说虚空是已合共合。如同世间法先无后有则是无常。虚空也一样应是无常。如果说虚空在物,如器中果,也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虚空,之前无器时他在何处?如果有住处,那么虚空则是多。如过多怎么是常、是一、是遍?如果虚空离空还有住处,那么有物也应离虚空而住,所以可知无有虚空。善男子。如果有人说指住之处叫做虚空。可知虚空是无常法。因为指有四方。如果有四方可知虚空也有四方。一切常法都无方所,因有方所以虚空无常。如果无常则不离五阴。要离五阴是无所有。善男子。有法如果从因缘住可知此法是无常。善男子。譬如一切众生,树木因地而住。地无常所以因地之物也无常。善男子。如地因水,水无常所以地无常。如水因风,风无常所以水也无常。风依虚空,虚空无常所以风也无常。如果是无常,为何说虚空是常,遍一切处?虚空无所以不是过去未来现在,也如兔角是无物。不是过去未来现在。所以我说佛性常,非三世摄。虚空无所以非三世摄。善男子。我永不与世间共诤。因为世智说有,我也说有,世智说无我也说无。
迦叶菩萨说: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佛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一信心。二有戒。三亲近善友。四内善思惟。五具足精进。六具足正念。七具足智慧。八具足正语。九乐于正法。十怜愍众生。善男子。菩萨具足此十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优钵罗花。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世智说有我也说有。世智说无我也说无。什么叫世智有无?
佛说:善男子。世智如果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乃至识也如此。善男子。这叫世间智者说有。我也说有。善男子。世间智者说色无有常乐我净。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善男子。这叫作世间智者说无。我也说无。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世间智者,即佛菩萨一切圣人,如这些圣人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如来说佛色身常恒无变?世间智者所说无法,为何如来说是有?如来世尊这样说过,怎么又说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来已离三种颠倒,所谓想倒、心倒、见倒。应说佛色实是无常,今却说是常。怎能远离颠倒不与世诤?
佛说:善男子。凡夫之色从烦恼而生,所以智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如来色远离烦恼,所以说是常恒无变。
迦叶菩萨说:世尊。什么叫色从烦恼生?
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智者应当观此三漏的所有的过患。因为知罪的过患才能远离,譬如医师先诊病脉,知病所在,然后开药。善男子。如人盲目,却带他到带刺的从林中然后扔下他离开。盲人很难再出来。就算出来身体也被刺坏了。世间凡夫也一样,不能知见三漏的过患,随波逐流。如果见到则能远离。知罪的过患后虽受果报,果报也变的轻微了。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作业时重受报时轻。二作业时轻受报时重。三作业时重受报俱重。四作业时轻受报俱轻。善男子。如果人能观烦恼的过患则此人作业受果都轻。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这样想:我应远离这些漏。不应作这些鄙恶之事,因为我今不能脱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报。我如果修道当因此力而破坏诸苦。此人观后贪欲嗔恚愚痴变得微弱,见到贪欲嗔痴变轻则心中欢喜。又想我今天这些好处都是由修道的因缘力令我离开不善之法,亲近善法。所以现在得见正道,应当更勤加修习。此人因此勤修道力远离无量烦恼,及离开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果报。所以我在契经中说当观一切有漏烦恼及有漏因。有智之人如果观漏,不观漏因则不能断诸烦恼。因为智者观漏从此因生,我今断因,漏则不生。善男子。如同医师先断病因,病则不生,智者先断烦恼因也是一样。有智之人先当观因,次观果报。知到从善因生善果,知到从恶因生恶果。观果报后则远离恶因。观果报后也当再观烦恼的轻重。观轻重后先离开重的,离开重的轻的自己就离开了。善男子。智者如果知道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的轻重,此人则精勤修道,不息不悔,亲近善友,至心听法,这都是为了灭除诸烦恼。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轻必可痊愈,虽有苦药也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也是如此,勤修圣道欢喜不愁不息不悔。善男子。如果人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除烦恼所以勤修圣道,此人不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如果不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勤修道,此人则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善男子。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断烦恼而修行道者即是如来。因此因缘,如来色常,乃至识常。善男子。不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所以凡夫色是无常,受想行识都是无常。
善男子。世间智者一切圣人菩萨诸佛说此二义。我也说此二义。所以我说不与世间智者共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三有漏。为何叫欲漏有漏无明漏?
佛说:善男子。欲漏就是内恶觉观,因于外缘,生于欲漏。所以我在王舍城告诉阿难:阿难。你今日受此女人所说偈颂。此偈是过去诸佛所说。所以一切内恶,觉观外缘叫做欲,就是欲漏。所谓有漏就是色无色界内的各种恶法外诸因缘。除欲界中外诸因缘内诸觉观叫做有漏。无明漏就是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叫做无明漏。
善男子。无明即是一切诸漏的根本。因为一切众生无明因缘在阴中入界,忆想作相,称为众生。叫做想倒心倒见倒。因此因缘生一切漏。所以我在十二部经说无明即是贪因嗔因痴因。
迦叶菩萨说:世尊。如来曾在十二部经说:不善思惟的因缘生贪欲嗔痴。今天为何说是无明?
善男子。如此二法互为因果,互相增长。不善思惟生于无明,无明因缘生不善思惟。善男子。能生长诸烦恼者都叫烦恼因缘。亲近此烦恼因缘叫无明。不善思惟如子生芽,子是近因,四大是远因。烦恼也一样。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是漏。为何又说因无明而生诸漏?
佛说: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是漏。是内无明,因于无明。生诸漏是内外因。如果说无明漏就是内倒。不识无常苦空无我。如果说一切烦恼因缘叫做不知外我、我所。如果说无明漏是无始无终。从无明生阴入界等。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有智之人知于漏因。什么叫知于漏因?
善男子。智者当观何因缘生此烦恼?何行为生此烦恼?何时生此烦恼?和谁在一起时生此烦恼?在和何处生此烦恼?观何事后生此烦恼?受谁房舍卧具饮食衣服汤药而生烦恼?何因缘令转下作中、转中作上。下业作中、中业作上?菩萨摩诃萨这样观察时则能远离生漏因缘。这样观时未生烦恼,遮令不生。已生烦恼便得除灭。所以我在契经中说:智者当观生烦恼的因。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众生一身为何能起种种烦恼?
佛说:善男子。如同一个容器中有种种子,得水雨后各各自生。众生也一样。器虽是一,但因爱的因缘而能生长种种烦恼。
迦叶菩萨说:世尊。智者如何观于果报?
善男子。智者当观诸漏因缘能生地狱饿鬼畜生。此漏因缘得人天身,即是无常苦空无我。此身器中得三种苦,三种无常。漏因缘能令众生作五逆罪受诸恶报,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诽谤三宝。智者当观我既受得此身,不应生起如是烦恼,而受各种恶果。
迦叶菩萨说:世尊。有无漏果。又说智者断诸果报。无漏果报包含在断中吗?得道人有无漏果。如智者求无漏果。为何佛说一切智者应断果报?如果断决,圣人们如何有?
善男子。如来有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瓶,缕即是衣。这叫作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比如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我也一样因中说果。先在经中说我从心身(因心运身故名心身)至梵天边,叫做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比如六入叫做过去业,名果中说因。善男子。一切圣人真实无有无漏果报。一切圣人修道果报更不生漏,所以是无漏果报。善男子。有智之人这样观时即得永灭烦恼果报。善男子。智者观后,为断如此烦恼果报,修习圣道。圣道即空无相愿。修此道后能灭一切烦恼果报。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一切众生皆从烦恼而得果报。所谓烦恼就是恶,从恶烦恼所生烦恼也叫做恶。此烦恼有二种:一因二果。因恶所以果恶,果恶所以子恶。如同纴婆果。其子苦所以花果茎叶一切都苦。犹如毒树,其子毒所以果也毒。因众生果也众生。因也烦恼,果也烦恼。烦恼因果即是众生。众生即是烦恼因果。如果这样说,为何如来先比喻雪山也有毒草微妙药王?如果说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即是烦恼。为何说众生身中有妙药王?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无量众生都有这个疑问。你今日能为大家启请求解,我也能断。仔细听好。我来为你分别解说。善男子。雪山比喻众生。毒草即是烦恼。妙药王即净梵行。善男子。如果有众生能修清净梵行,就是身中有妙药王。
迦叶菩萨白佛说:世尊。为何众生有清净梵行?
善男子。比如世间从子生果。此果有能与子作因。有不能的,有能的。能的叫做果子。如果不能,只能叫果,不能叫子。一切众生也是一样,皆有二种。一有烦恼果,是烦恼因。二有烦恼果非烦恼因。如果烦恼果非烦恼因则叫做清净梵行。
善男子。众生观察受,知道其是一切漏之近因,所谓内外漏。因受的因缘不能断绝一切诸漏,也不能逃出三界牢狱。众生因受执着我和我所,生出心倒、想倒、见倒。所以众生应当先观察受。此受为一切爱作近因,所以智者要断爱应当先观受。善男子。一切众生十二因缘所作善恶皆因受时,所以我为阿难说:阿难。一切众生所作善恶皆是受时,所以智者应当先观受。观受后还要进一步观察。此受是何因缘生?如果是因缘所生,那么此因缘又是从何所生?如果无因生,那么无因为何不生无受?再观此受不因自在天生,不因士夫生,不因微尘生,非时节生,不因想生,不因性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非自他生,非无因生,此受是从缘合而生,此因缘即是爱。和合中非有受非无受。所以我当断决此和合。因断和合所以不再生受。善男子。智者观察因之后再观果报。众生因受而受地狱饿鬼畜生乃至三界无量的苦恼。因受而承受无常乐,因受而断善根。因受而获得解脱。这样观察时不作受因,什么叫不作受因?所谓分别受,怎样的受能作爱因?怎样的爱能作受因?善男子。众生如果能这样深刻的观察爱因、受因,则能断决我和我所。善男子。如果人能作这些观,则应分别爱和受在何处灭。见爱和受有少许灭处,则知应有毕竟灭。此时就对于解脱而生信。生信心后观察解脱处如何得道,则知是从八正道处,就立刻修习。什么是八正道呢?此道观受有三种相: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此三种都能增长身与心。因何因缘而能增长呢?就是触因缘。触有三种:一无明触,二明触,三非明无明触。所谓明触即是八正道,其余二种触都会增长身心及三种受。所以我应断除这二种触的因缘。因触断所以不生三受。善男子。此受也叫因也叫作果,智者应当观因和果。什么是因?因受生爱,所以叫因。什么叫果?因触生所以叫果。因此受也是因也是果。智者这样观察受后再观爱。是受的果报所以叫爱。智者观爱还有二种?一杂食,二无食。杂食爱因生老病死一切诸有。无食爱断生老病死一切诸有。贪无漏道。智者还应当这样念:我如果生此杂食之爱,则不能断生老病死。我今虽贪无漏之道却不断受因,则不能得无漏道果。所以应当先断触,触断后受则自灭。受灭后爱也随着灭,叫做八正道。善男子。如果众生能这样观察,虽有毒身,其中也有微妙药王。如同雪山中虽有毒草也有妙药。善男子。此众生虽从烦恼得果报,而果报却不再成为烦恼的因。叫做清净梵行。
善男子。智者应当观察受爱是何因缘所生,知道是因想而生。因为众生见色也不生贪着,以及观受时也不生贪。如果在色中生颠倒想,认为色即是常乐我净,受是常恒无有变易。因此颠倒想而生贪恚痴,所以智者应当观想:一切众生未得正道,皆因为有颠倒想。对非常而生常想。对非乐而生乐想。对非净而生净想。对空法而生我想。对非男女大小昼夜岁月衣服房舍卧具而生于男女至卧具想。此想有三种:一小,二大,三无边——小因缘而生小想,大因缘而生大想,无量缘而生无量想。还有小想所谓未入定,还有大想所谓已入定,还有无量想所谓十一切入。还有小想所谓欲界一切想。还有大想,所谓色界一切想。还有无量想所谓无色界一切想。三想灭所以受自灭,想和受灭所以叫解脱。
迦叶菩萨说:世尊。灭一切法叫做解脱。如来为何说想受灭叫做解脱呢?
佛说:善男子。如来有时因众生而说闻者解法,有时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也解说于众生。什么叫因众生说闻者解法?比如我先前为大迦叶说:迦叶。众生灭时善法则灭。叫做因众生说闻者解法。什么叫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也解说于众生?比如我先为阿难说:我也不说亲近一切法,也不说不亲近一切法。如果法近后善法衰羸、不善炽盛。此法则不应亲近。如果法近后不善衰灭善法增长,此法则应亲近。这叫作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也解说于众生。善男子。如来说想受二灭就是总说一切可断。智者观如此想后再观想因,此无量想因何而生?知到因触而生,此触有二种。一因烦恼触,二因解脱触。因无明生叫做烦恼触,因明而生叫做解脱触。因烦恼触生于倒想。因解脱触而生不倒想。观想因后再观果报。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若因此烦恼之想而生倒想。一切圣人就只有倒想而无烦恼。这是为何?
佛说:善男子。为何圣人有颠倒想?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圣人牛作牛想,也说是牛。马作马想,也说是马。男女大小舍宅车乘去来也都(跟凡夫)一样。这就是倒想。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世流布想,二着想(执着)。一切圣人只有世流布想而无着想。一切凡夫因恶觉观所以对世流布而生着想。一切圣人因善觉观对世流布不生着想。所以凡夫叫做倒想。圣人虽知却不叫倒想。智者如此观想因后再观果报。此恶想的果在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受,如我因断了恶觉观所以无明触断,所以想断。因想断所以果报也断。智者为了断此想因而修八正道。善男子。如果有人能作这些观,则叫作清净梵行。善男子。这就是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也有妙药。
另外善男子。智者观欲,欲即是色声香味触。善男子。即是如来因中说果。从此五事而生欲,其实非欲。善男子。愚痴之人因贪求而受之,对此色中生颠倒想。乃至触中也生倒想。因倒想的因缘而生受,所以世间说因倒想而生十种想。因欲的因缘在世间受恶果报。以恶加于父母沙门婆罗门等。本不应作而故意去作,甚至不惜身命。所以智者观此恶想的因缘而生欲心。智者这样观察欲之因后再观果报。此欲多恶果报,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人中天上,叫做观果报。如果这个恶想得以除灭就永远不生此欲心了。无欲心则不受恶受,无恶受则无恶果,所以我应先断恶想。断恶想后这些法自然消灭。所以智者为了灭除恶想而修八正道,叫做清净梵行。这就是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也有妙药。
另外善男子。智者这样观欲后再观业。因为有智之人应当这样思考:受想触欲就是烦恼。此烦恼能作生业,而不作受业。此烦恼与业共行。则有二种:一作生业,二作受业。所以智者当观此业。业三种:身口意。善男子。身口二业也叫业也叫业果。意只叫业而不叫果。因是业之因所以叫业。善男子。身口二业叫做外业,意业叫内业。此三种业共烦恼行而作二种业:一生业,二受业。
善男子。正业即意业。期业就是身口业。因先发所以叫意业。从意业而生叫做身口业。所以意业叫做正。智者观业后再观业因。业因即是无明触,因无明触所以众生求有。求有的因缘即是爱。爱因缘所以造作三种身口意业。善男子。智者这样观业因后再观其果报。果报有四种:一黑黑果报,二白白果报,三杂杂果报,四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所谓黑黑果报就是作业时垢,果报也垢。所谓白白果报就是作业时净,果报亦净。所谓杂杂果报就是作业时杂,果报也杂。所谓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报就是无漏业。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先前说无漏没有果报。现在为何说不白不黑果报呢?
佛说:善男子。这个有二种意义:一也是果也是报,二只有果而不是报。黑黑果报也叫果也叫报。黑因生所以叫果,能作因所以叫报。净和杂也一样。无漏果是因有漏而生所以叫果,不作其他的因所以不叫报。因此叫做果不叫做报。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此无漏业不是黑法。为何何不叫白?善男子。因为没有报所以不叫白。因为能对治黑所以叫白。我今所说受果报叫做白。此无漏业不受报所以不叫白而叫做寂静。此业有定受报处,如十恶法定在地狱饿鬼畜生。十善之业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缘受地狱身,中因缘受畜生身,下因缘受饿鬼身。人业十善还有四种:一下,二中,三上,四上上,下因缘生郁单越,中因缘故弗婆提,上因缘生瞿陀尼,上上因缘生阎浮提。有智之人这样观察后即想我要如何断此果报?又想:此业因缘是无明触所生。我如果断除无明与触,此业果则灭不生,所以智者为了断无明触的因缘而修八正道。这叫作清净梵行。善男子。这就是众生的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也有妙药。
另外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后再观此二业所得果报。此二果报即是苦,知此苦后则能舍离一切受生。智者再观烦恼因缘生于烦恼,业因缘也生烦恼。烦恼因缘还生于业。业因缘生苦。苦因缘生烦恼。烦恼因缘生有,有因缘生苦,有因缘生有,有因缘生业。业因缘生烦恼。烦恼因缘生苦。苦因缘生苦。善男子。智者如果能这样观,当知此人能观业苦。因为如上所观即是生死十二因缘。如果人能观生死十二因缘,当知此人不再造新业,能坏旧业。善男子。有智之人观地狱苦,观一地狱乃至一百三十六所,每个地狱有种种苦都是烦恼业的因缘所生。观地狱后再观饿鬼畜生等苦。然后再观人天所有苦。这些苦都是从烦恼业因缘所生。善男子。天上虽没有大苦恼,可是其身体柔软细滑,见五相时受极大苦,跟地狱苦没有差别。善男子。智者深刻的观察三界的苦,都是从烦恼业所生。善男子。比如坏器容易破坏。众生受身也是如此,受身后就是苦器。比如大树花果繁茂而众鸟能坏。如同很多的干草,星火能焚。众生受身为苦所坏,也是一样。
善男子。智者如果能观苦八种,如圣行中。可知此人能断众苦。善男子。智者深刻观察此八苦后再观苦的因。苦因即是爱无明。爱无明有二种:一求身,二求财。求身求财都是苦。所以可知爱无明即是苦因。善男子。爱无明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能作业,外能增长。内能作业,外作业果。断内爱后业则断。断外爱后果则断。内爱能生未来世苦,外爱能生现在世苦。智者观爱即是苦因,观因后再观果报。苦的果报即是取。爱的果就是取,是取的因缘。即内外爱则有爱苦。善男子。智者当观爱因缘取,取因缘爱,如果我能断爱取二事则不造业,不受众苦。所以智者为了断爱苦而修八正道。善男子。如果有人能此观就叫做清净梵行。这就是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也有妙药。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从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个因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大般涅盘经》略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略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六祖惠能大师与《金刚经》及《涅槃经》有大因缘。《金刚经》是他转凡成圣的根本,他的禅道却与《涅槃经》有很多的贴合之处,值得研究。 禅宗的禅定与一般的禅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的禅定讲的是四禅八定,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大般涅槃经后分 卷上 憍陈如品之末 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见法清净,爱护正法,已舍邪见,于佛法中深信坚固,即从如来欲求出家。 佛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善来比丘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为新。此经乃于非始之始。分别佛性三因之殊。还就无终之终。辨于涅槃三德极果之别。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则因如不异果如。果如不异因如。若因如不异果如。非止涅槃之
大般涅盘 (mahaparinivana) 的意译是大灭度、大圆寂,乃是指佛陀圆满诸德,寂灭诸恶的解脱境地。 有关佛陀大般涅盘的经典有三种:(1)小乘的《大般涅盘经》:此经在南传巴利藏中称为 maha-parinibbana suttanta, 收于长部尼柯耶 (digha- nikaya) 第十六经, 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的《游行经》。现存有三个《游行经》的异译本:(a) 《佛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