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来讲,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 善恶 】 《佛学大词典 》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清·田兰芳《叙袁仲方(袁可立孙)甲子秋冬诗》:“余虽不敢致怨吾友,窃以为春秋善恶并纪,梼杌专以治恶。”
净影寺慧远于大乘义章卷十二中,就人、天、二乘、菩萨、佛等五乘,以阐释善恶之名。即:(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即以五乘所修之善法为善;能招感三途果报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等,称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指无相空性。佛、菩萨及二乘所修之善法为善;人、天所修之善法是为有相行,故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为己之自体,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义,五乘所缘修之一切善行皆为恶。
天台宗所立之善恶有六种,即:(一)人、天之善。指五戒、十善等之事善。但因于人、天之果报尽时,仍将堕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之中,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人能远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苦,故为善;但二乘人虽能自度,而不能度他,故亦为恶。(三)小乘菩萨之善。小乘菩萨慈悲兼济,故为善;但因于自身之中,未断任何烦恼,故亦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故为善;但因未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别教菩萨能见中道之理,故为善;但因所见之中道为隔历之中道(隔离而不融通之中道),而非圆教之圆融中道,故其所行带有方便,不合于理,是亦为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教菩萨所见之圆妙之理,本为至极之善,但由‘顺、背’及‘达、着’等二义而言,则亦为恶。‘顺、背’,谓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则为恶;‘达、着’,谓达此圆理为善,而于圆理生起执着,则为恶。其中之第二义,系以达、着二者判别善恶,为天台宗独特之说。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古代印度波罗奈国有一位富人,他的妻子怀胎期间,性情忽然变得比平常慈善柔和。十个月后,妇人生下了一个男婴,相貌端正,深获众人喜爱。高兴之馀,夫妇俩决定设宴招待亲友,并且礼请全国最有名的相师来为儿子取名字。在亲友的祝贺声中,相师问富人:「这个孩子出生前,家中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吗?」富人于是述说了妻子性格的转变。相师听后,就为这个男子取名为「善求」。善求长大后,心地善良,经常救助小动物,看到病苦之人,也常会央求父母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佛教对善的定义是:不仅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众生;不仅有益于现在,也有益于未来。经典中主要说到十种善行,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反之则是恶行。但十善的重点在于不作恶,属于消极的善。此外还有积极的善,不仅不杀生,还主动放生、救命;不仅不偷盗,还主动布施、利他。
从前,有一位跛脚的修行人。他身残志坚,精进修持,克服行脚的困难,到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他日日夜夜,劳碌奔波。善良的百姓看到他为法忘躯的身影,都暗自落泪,感动得众生都树立了坚定的信仰。有一家人,信奉佛法。家中主人善根深厚,慈悲心广。他见修行人长期艰难奔走,心生悲悯,恭敬地求修行人接受他一年的供养。
幸福源于善因善缘的和合,我们若想获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学习明辨是非善恶,心智清明,止恶修善。因此,学法懂法,尊法守法,敦伦尽分,宁静知足,惜福勤敏,诚信友爱,敬业乐群,时刻保持自省自觉,自律自强,慎始慎终,是实现幸福的基石。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为什么要隐恶扬善?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我们的这个世间是无数个错综复杂的因果交缠在一起,看似偶然的事,实则存在必然因果。就像一个人行善造恶,要是为恶而畏惧人知,那说明恶中还有善路,所以你要给他人留有改过向善的机会。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坏人还长寿?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佛讲因果通三世。现世,过去世与来生。人们眼前看到的只是今生这个人如何,事情如何,殊不知:每个人身上所背负的因果无数条。经中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造业,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一念向善时,福报便已种下;一念为恶时,恶因便已埋下。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便是如此。修行者千万不能小看这一念之差,善恶之念哪怕再小,经过助缘的催化,后果难以估测。所以在一念升起时,我们就要及时的自我观照——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
有的居士说,“师父啊,我也没做恶,也没干坏事,还行善,为啥还有这么多障碍,这么多问题?”其实我要告诉你,恭喜你,这就对了!你要是一帆风顺的情况下,有吃有喝,天天美滋滋的,哪还有心情修学啊!不遇到痛苦,不遇到磨难的情况下,你怎么会亲近佛法,亲近佛陀啊,对不对?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