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善恶观的根本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学常识 | 作者:觉真法师 [投稿]

觉真法师:佛教善恶观的根本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恶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有善就有恶,无恶就无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单独存在。而且,善恶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先前的善人,变坏了,可以变为后来的恶人。恶人也可以改正,向善,成为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善恶的二元对立,仍属于世间法,是世俗层次的伦理。《法句经》中著名的“七佛通诫偈”云: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首名偈正代表了佛教善恶观的根本精神。前两句,止恶行善,去恶从善,是做人,做一个规规矩矩、堂堂正正、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人。这是要求我们保持人品道德和行为规范。

  后两句,自净其意,牢记佛的教导,学佛证道,这就要求见自本性,出离善恶二元对立,断除无明,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亦即佛的境界了。前两句,佛家语,叫“有漏善”,后两句,才是“无漏善”。所以,这首通诫偈,真正涵括了佛教的完整的善恶观。

  由此可见,佛教的“善”,既包含了入世的善,也包含了出世的善。佛教的正道是善道,佛教的法门是善门。佛陀曾经说:“一人行十善,则一人得清凉;一家行十善,则一家得安乐;一国行十善,则一国得安定;世界行十善,则世界得太平。”

  佛陀把道理全说透了。佛教劝人为善,教人去恶从善,对人类社会有著普遍的教育意义,具有改善世风,反对罪恶,端正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普世价值,对建设人类的社会伦理,世界伦理是有极为重大的积极意义的。

摘自:去恶从善(五)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觉归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