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什么意思?关于大般涅槃经的解释和意思

涅槃经 | 作者:网络 [投稿]

大般涅槃经什么意思?关于大般涅槃经的解释和意思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八)梵行品, (九)婴儿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三)憍陈如品。

  《大般涅槃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本经系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与西藏译本之经末所记载,本经之梵本原有二万五千偈。西藏译本共有两种译本,两本皆题为大般涅槃经(藏Yon%s-su mya-n%an-las-h!dus-pa chen-poh!i mdo ),一本译自梵本,相当于本经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则转译自汉译本,相当于本经及‘大般涅槃经后分’。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槃经。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国学者比尔(S. Beal)曾将本经之卷十二、卷三十九译为英文出版。

  《大般涅槃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涅槃论一卷(元魏达磨菩提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陈·真谛译)、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梁代宝亮等集)、涅槃经义记十卷(隋代慧远)、涅槃经玄义二卷(灌顶)、涅槃经疏三十三卷(灌顶)、涅槃经游意一卷(吉藏)、涅槃经疏十五卷(唐代法宝)、涅槃经宗要一卷(新罗元晓)等。[梁高僧传卷七慧严传、出三藏记集卷八、卷十五、法经录卷一、大唐内典录卷三、阅藏知津卷二十五](二)凡三卷。东晋法显译。又作方等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入灭前后之情况。属小乘涅槃经。本经缺少大乘涅槃经所说之‘佛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论旨。其异译本有三:(一)西晋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二)东晋译(译者不详)之般泥洹经二卷,(三)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之长阿含游行经三卷。此外,今人巴宙亦译有大般涅槃经,系从南传巴利文经典译出。[开元释教录卷十三、出三藏记集卷二、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六、法经录卷三](参阅‘大乘涅槃经’819)

  隋代智顗依据此经立五时教判,又广泛运用此经中的法义名相,开显天台一宗的教义,其后章安灌顶又以天台宗义疏释此经,为后世学人所传习。而中国古来学者在研究讲习中,对于此经文义的章段分剖,最早有「河西五门」说,是初期诸师讲习此经的指南。其后陆续有梁武帝萧衍的「两段」(中前、中后)说、开善寺智藏的「二分」(序分、正宗分)说、光宅寺法云的「三分」(序、正、流通)说等。至六世纪间,因元魏达摩菩提传译印度婆薮槃豆(世亲)的《涅槃论》而又有了的「七分」说,成为北方地论学者讲述此经所依用,与此相对的则是在江南有山门法朗的「兴皇八门」说。但后世传播较广的,则为章安灌顶的「五门分科」说,即(1)召请涅槃众(序品),(2)开演涅槃施(纯陀品至大众问品),(3)示现涅槃行(现病品至高贵德王品),(4)问答涅槃义(师子吼品),(5)折摄涅槃用(迦叶品、憍陈如品)。此五门分摄全经始终文义,而广为后来学人所依据。

  另外由于此经宣说半满二字、牛乳五味等形容佛所说法的深浅先后,因而启发了中国佛教对释迦教相判释的施设。最初有道场寺慧观立顿、渐、不定三教(一说顿、渐二教),以此经为渐教中最高的第五时常住教;随后虎丘笈师在这三教的基础上,于渐教中立三时教,宗爱立四时教,均以此经相当于最后时的常住教。另在中国北地,慧光立四宗,以此经为第四常住宗。至隋天台智依此经〈圣行品〉义而立五时教,以此经为第五时教,味当醍醐;又立四教,以此经为非顿非渐非祕密非不定而追说追泯的圆教。由此可见本经在中国佛教流传史上,均被认为佛陀最后最高的教说。

  中国佛教历来对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的有元魏达磨菩提译《涅槃论》一卷、陈真谛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梁代宝亮等集《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隋代慧远《涅槃经义记》十卷、灌顶《涅槃经玄义》二卷、灌顶《涅槃经疏》三十三卷、吉藏《涅槃经游意》一卷、唐代法宝《涅槃经疏》十五卷、新罗元晓《涅槃经宗要》一卷、净挺撰《涅槃末句偈》一卷。

《大般涅槃经》分十三品,以下略述各品大意︰

  寿命品第一(卷一至卷三)

  述说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接受优婆塞纯陀的最后供养,并为他说施食的果报。又告诸比丘应受持大乘,自他安住解脱、法身、般若三法;宣说无常、苦、空、无我,了知常、乐、我、净,离四颠倒。更为迦叶菩萨说佛身长寿的菩萨因行,以平等心视诸众生,如来常住不变易法,世出世间的差别,涅槃即法性义,佛法僧三归依处等。

  金刚身品第二(卷三)

  佛为迦叶宣说如来法身常住、金刚不坏,及成就无量微妙功德,并说成就此金刚身是由于护持正法的因缘。

  名字功德品第三(卷三)

  宣说此《大般涅槃经》的名义和所具的功德等。

  如来性品第四(卷四至卷十)

  佛先为迦叶开示大般涅槃的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四义,次说如来常住不变易义;如来随顺世间,神通变化示现种种色相化众;如来所说实无祕藏,只因声闻少慧,为说半字九部经,机缘成熟便说大乘毗伽罗论。次述大般涅槃百句解脱义,四种人应持此经为世间依及比丘当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佛说与魔说种种差别,众生悉有佛性,九部经中未说犯不犯戒的区别。并分别四圣谛法、四颠倒相、我与无我、三归依处、如来祕藏、众生皆有佛性、十四音字义、一切异法常无常等、佛性常住真实无变等义。乃至闻此经得菩提因,重罪众生得灭诸恶,唯除一阐提。最后又说此经是如来密语,唯有菩萨知其实义,为文殊师利说佛性非「本有今无」偈,及为迦叶说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同一佛性无差别等义。

  其中释尊举贫女金藏喻,涂乳洗乳喻,力士额珠喻,雪山乐味药喻、二三指之喻、见性少分喻、梦语刀刀喻、二鸟双游喻、月无出没半满喻、日出三时长短喻等种种譬喻以说明。

  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卷十)

  佛受纯陀最后供养,又以化身受大众供养,为纯陀说除一阐提、一切布施的功德;又为文殊说如来说法有馀、无馀之别;更为迦叶说无馀义及此经所得的功德。最后佛为此三人授记,自现身疾,右胁而卧。

  现疾品第六(卷十一)

  迦叶菩萨劝佛起坐,放光遍照,利益一切。佛为迦叶广说秘密教并说实无有病,大般涅槃是诸佛的甚深禅定。又三种人(谤大乘、五逆罪、一阐提)非声、缘、菩萨所能治,有五种人(四果及辟支)于大乘涅槃有病行处,而非如来

  圣行品第七(卷十一至卷十四)

  佛为迦叶说菩萨应修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五种行。并广说菩萨的圣行,应于大般涅槃闻思修行,护戒如护浮囊,得四念处,住堪忍地,观四圣谛,乃至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又为住无垢藏王菩萨说从牛出乳喻,以形容佛说法次第增胜乃至说大般涅槃。迦叶称讚此经并愿捨身书写流通,佛说往昔为雪山童子,捨身求半偈的因缘。

  梵行品第八(卷十五至卷二十)

  佛为迦叶说菩萨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七善法即:一知法,谓知十二部经;二知义,三知时,四知足,五知自,六知众,七知尊卑。又说慈、悲、喜、捨四无量心的梵行,更说菩萨能得四无碍,名无所得。又重释「本无今有」偈义及说三乘、一乘、常、无常等义。并说明佛所说法,菩萨能知见觉,是由于菩萨念佛、法、僧六念处等。次述阿闍世王归佛的因缘,也为一阐提说法,并为阿闍世王说应索心观身二十事等使发菩提心。最后结说〈天行品〉「如杂花(即《华严经》)说」。

  婴儿行品第九(卷二十)

  说明如来如婴儿不起(不起诸法相)、不住(不著一切诸法)、不来(身行不动摇)、不去(已到大般涅槃)、不语(虽为众生演说诸法而实无所说),故菩萨应修婴儿行。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六)

  佛为高贵德王菩萨说修行《大般涅槃经》得十事功德︰

  一者有五:一所不闻者而能得闻,二闻已能为利益,三能断疑惑之心,四慧心正直无曲,五能知如来秘藏。

  二者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昔所不闻而今闻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三是捨世谛慈,得第一义慈。

  四有十事:一根深难可倾拔,二于自身生决定想,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四修佛净土,五灭除有馀,六断除业缘,七修清净身,八了知诸缘,九离诸怨敌,十断除二边。

  五有五事:一诸根完具,二不生边地,三诸天爱念,四常为天魔沙门刹利婆罗门等之所恭敬,五得宿命智。

  六得金刚三昧。

  七知四法 (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为大涅槃近因。

  八除断五事(五阴),远离五事(五见),成就六事(六念),修集五事(知定,寂定,身心受快乐定,无乐定,首楞严定),守护一事(菩提心),亲近四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信顺一实(一道大乘),心善解脱(贪恚痴心永断灭),慧善解脱(于一切法,知无障碍)。

  九初发五事(一信心,二直心,三戒,四亲近善友,五多闻),悉得成就。

  十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若四果辟支菩萨信是语者,悉得入大涅槃;若不信者,轮迴生死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二)

  师子吼菩萨问佛性义,佛讚其具二庄严,并细答释。

  其中阐明观十二缘智,共有四种:下者得声闻道,中者得缘觉道,上者住十住地,上上者得无上菩提,是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即第一义空,名为中道,即名为佛,名为涅槃。又凡有心者,定当得成菩提,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可以有退心故言无佛性,若有修集三十二次明真修戒定慧相,答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之因及何等比丘庄严双树之问,又答涅槃无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故名为无相,时时修习定慧捨相,能断十相;而成就十法,能见涅槃无相:一者信心具足,二者净戒具足,三者亲近善知识,四者乐于寂静,五者精进,六者念具足,七者软语,八者护法,九者供给同学,十者具足智慧。

  又说明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能令重业轻受;不修身戒心慧,名为愚痴,能令轻业重受。并说恆河七种人喻,众盲触象喻以明菩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而以大海有八不可思议,说明大涅槃经亦复如是。最后说如来示现胎生不受化身的意义,而师子吼说偈讚佛。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八)

  佛为迦叶演说三子、三田等譬喻,譬说如来先教菩萨,为菩萨说十二部经中微细义;次教声闻,为声闻说浅近义;后教阐提,为一阐提说可生诸善等世间义,并述说善星比丘的因缘故事,说一阐提尚未断未来世善根,故得成就菩提。而且如来具知诸根力,为调伏诸众生故,对于有智的不作二说,无智的人作不定说,更列举诸弟子众所怀的四十种疑执的见解,一一加以解说摧破,而劝诫弟子生决定想。

  继之则说断善根人非是下劣愚钝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恶道。而佛性中道,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次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等。而如来说法为众生故有七种语。并以恒河七众生喻,说明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必成菩提,四果、辟支必当成道;又众生佛性常如虚空,非三世摄,遍一切处以及烦恼因果乃至梵行、无常等十想。

  最后迦叶说偈讚佛。

  憍陈如品第十三(卷三十九至卷四十)

  佛为憍陈如说五蕴无常乃至非寂静,五蕴灭可得解脱常住乃至涅槃寂静,知道这个道理名具足沙门婆罗门法。这时有诸外道听闻此说,与阿闍世王同来佛处问难,婆罗门闍提首那、梵志婆私吒、先尼、迦叶、富那、清静、犊子、纳衣、婆罗门弘广等次发问,佛一一为之说法解答,令得正果。其时阿难在娑罗林外为魔所挠,佛讚阿难为多闻藏,具八善法,能持十二部经,令文殊摄归阿难,并令与梵志须跋陀同来见佛,佛度须跋陀得阿罗汉果,大众皆得法益。

  附:《大般涅槃经》原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