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Sati”(梵文:smr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vipassana”(梵文:vipasyana)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为了观察某个对象而深入其中”。当我们完全地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这就是禅观的本质。只有当我们契入某个对象并与它成为一体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站在外面去观察某个对象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经提醒我们要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心观心和即法观法的原因。
“正念的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Sati”(梵文:smr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vipassana”(梵文:vipasyana)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为了观察某个对象而深入其中”。当我们完全地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这就是禅观的本质。只有当我们契入某个对象并与它成为一体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站在外面去观察某个对象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经提醒我们要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心观心和即法观法的原因。”
念(巴利文:sati,梵文:sm?ti,英语:Mindfulness 或 awareness),又译为念根、系念,佛教术语,五根之一。《清净道论》认为,念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不忘失的忆念,以保持思虑的稳定、不飘荡。因为念的稳定,使得修行者可以执持(upaganha)善的念头与行为,放弃恶的行为。形成一种精进、不放逸的力量,这就称为正念。 正念(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ti),是通往成佛的八正道之一修行者的念,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备正知来分辨,以正知来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来观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处,或称四念住。以正念来修行禅定,称为正定。
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On Purpose)、活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及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是意识不在虚拟的思维世界里发散、徘徊,而是专注于现实的事物。
首先,正念意味着“有意识地觉察”。有时我们把“正念”(Mindfulness)和“觉察”(Awareness)这两个词当作通用的。这并不是什么好习惯。我也许觉察到自己有些急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有意识地觉察急躁。为了保持正念,我需要有意地觉察自己,而不是隐隐约约习惯性地觉察自己。例如,知道我们在吃东西,并不等于我们在吃的时候念念分明。
让我们以吃为例子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若在吃时保持正念,我们将主动感觉吃的过程,并留意吃的感受以及我们的反应。我们还会注意到自己是否正在专心吃饭,一旦发现自己走神了,就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带回到吃的过程。若没有保持正念,表面上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但也许我们同时在思考一百零一件无关的事情,也许还在看电视、谈话或阅读——甚至同时在做这三件事情!这样,我们并没有在用心吃东西。我们也许只是隐约地感觉到身体,而对心念和情感知之甚少。
当我们对心念只有模糊的感觉,它们就会随意攀缘,不会主动将注意力带回到吃的过程。它们没有目的性。而目的性是正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我们致力于体会当下,无论是呼吸、某种情感或就像吃这样简单的行为,我们就在积极地培育心。如果让心任意攀缘,各种心念都可能生起,包括那些反映恼怒、贪爱、忧愁、报复、自怜等非善巧心态的心念。若放任这样的心念,我们将强化相应的情感,并给自己带来痛苦。当我们有目的地将意识脱离这些心念而带往某个“停泊点”时,我们将削弱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力,并为培育平静和愉悦的心境创造了条件。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Vipassanā)。
正念在产生后,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被广泛传授,它在传承中因为地区和文化的原因逐渐演化为正念禅、禅、大手印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相当一致的。
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并因此诞生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实现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等当代著名心理疗法。
正念的练习和正念的广泛运用,包括正念在焦虑、抑郁、疼痛情况下的运用,同时包括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正念在婚恋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衰老、死亡等方面。
当下,你身心中,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正在发生?
或许忘记了。但不要紧。认识和接受目前这种状态,仅仅了解它,不要评判它,如其所是的轻轻接触它,你的正念或许正在开始。一种新的生命视角会渐渐为你打开。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我们讲慈悲心、利他心,前提都是要对自己的心、他人的心,以及各种时空因缘有把握,不计较一时一地的是非对错,不去追逐所谓的完美。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会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事情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一切了然于胸。
邪色、淫念,有多少人不会去想呢?真是万万中难有一人。可怜苦海众生时刻总被邪色淫念扰动,意念常生起邪念,习气、邪气缠绕。意念被邪念拉着胡思乱想,身躯上时刻被邪气包围,真是内外夹攻,在这情形下,如何可以做正德君子呢?
什么是正念?简单的理解,正即正直的、向善的、好的、积极的;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念头。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要有正确的念头,如果念头错了,出发点就错了,那么所有的的努力就白费了。般若是最高的正念,《六祖坛经》将这种最高的正念称为“无念”。给大家先分享一则故事。
正念就是四念处的修行,要精进的、勤奋的觉知当下,保持觉醒明了的心,时时彻知诸法的无常。对身体的无常生灭要觉醒了知,而放下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对感受的无常生灭要时时彻知,保持觉醒明了,而放下对感受的执着,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如何在病苦中提起正念?觉火法师开示: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病苦时当依此教理。又说称念“普贤菩萨”能在病苦中做良医,常念佛菩萨圣号!阿弥陀佛!
首先对这个正念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正念有两种:一种就是无我,进而更圆满的要做到无我利他。这个无我的概念,怎么更简单的去理解呢?就是所有事情的发生,你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以法的准则来衡量,排除了那个我执,这个就是叫无我的正念,进而,能以法客观的衡量当下发生的一切事情,而且你又能站在利他的角度善巧方便,那这个智慧就会更
这两者其实是有必然联系的。其实,我们日常最严重的损耗,就是妄想的损耗。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做重体力活的人,譬如说在工地上工作的这些建筑工人,他们每天干的体力活其实是非常重的,但你会发现他们晚上睡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仍然可以精神焕发,精神抖擞地继续从事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
不宜执着,并非人生不必努力。随遇而安,亦不是人生悉由天意。人生的修行,一分付出,便有一分收获,只是慧眼未开,不知福报,以为努力皆是徒劳。千里之徒,积于跬步,不执着于一路的艰辛,不畏惧前路的未知,心守正念于光明的彼岸。
所有的磨难与境遇,不过是对我们心性的考验,在消昨日的旧业障,如果心随境转,只会造业,新造的业因,以后会结果,善业,增福报,利已利人利后代。反之,恶的因当然结恶果。比方说,在困苦的环境里,你经受不了折磨等境遇,你接纳不了无法容忍的人、事、物,从而条件反射,犯下过错,而这有时并非人的本意。
正念这个词语在西方日益普及,主要原因来自于当代心理学领域对基于正念的心理疗法的研究。根据巴利文《阿含经》,正念修行是佛教的核心,因为仅凭正念就可以觉悟,然而问题是,正念修行的当代解释和传统解释中是否采用的是相同的方法呢?心理学领域的正念现代定义中,遗漏了传统定义中最重要的特性,特别是遗漏了正念(sati,萨提)定义中忆念(recollection)部分,以及进行正念修行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