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状。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又称妄想分别。妄念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因为五蕴皆空、诸法无我。旧译《华严经》卷五〈如来光明觉品〉云(大正9·424c)︰‘一切诸世间,皆从妄想生;是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大正9·393b)︰‘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梵vikalpa,藏rnam-par-rtog-pa)
指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状。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又称妄想分别。妄念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因为五蕴皆空、诸法无我。旧译《华严经》卷五〈如来光明觉品〉云(大正9·424c)︰‘一切诸世间,皆从妄想生;是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大正9·393b)︰‘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妄想’是指虚妄分别。《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云(大正16·511a)︰‘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乘义章》卷三云(大正44·523b)︰‘言妄想者,所谓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辨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故经说言︰虚妄分别名字及相,名妄想也。’
此谓凡夫虚妄分别诸法之相,施以名字,更依名字取差别诸相,故称为妄想。
妄想之种别甚多,《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举出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想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等十二种。《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举出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俱相违妄想等八种。《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五种妄想,并谓有妄念、妄执等同义语。如《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6a)︰‘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5c)︰‘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皆为其例。
《佛教哲学大词典》 虚妄的想念。无认为有。假想、不合道理的想法、念头与看法。即错误的想法、胡乱的思考。与“妄心”、“妄念”同义。御书覆松野书其一(第一四五七页)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曰妄想。注维摩三:‘生曰:妄想妄分别之想也。’大乘义章三本曰:‘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同五末曰:‘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楞严经一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伽经四曰:‘妄想自缠,如蚕作茧。’观无量寿经曰:‘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菩提心论曰:‘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止观七曰:‘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所举的十二种妄想。系依妄想分别之自体差别相所作的分类。其异译本《入楞伽经》卷四、《大乘入楞伽经》卷三则称此为十二分别,所列名称亦略异。兹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二(下)所释,略述此十二妄想如次︰
(1)言说妄想︰指计着种种音声词句而妄以为有性。
(2)所说事妄想︰指大凡所说之事,其自性之极致惟圣智能知。凡夫不解,往往仅依其事相而生言说妄想。
(3)相妄想︰指随事起见,如渴鹿望炎阳而生水想;于地水火风执有坚湿暖动之性,而不知其性本融,对于一切法妄计名相。
(4)利妄想︰指世间之财宝本是幻物,但凡夫不知而起贪着。
(5)自性妄想︰指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执而以为是,其余皆非。
(6)因妄想︰指于因缘生之法起有无等之见,妄想分别而成生死之因。
(7)见妄想︰指外道计着梦见的有无一异俱不俱。
(8)成妄想︰指于假名实法之上计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
(9)生妄想︰谓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
(10)不生妄想︰谓一切法皆先有体,不假因缘而生。
(11)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此与彼,递相系属,计着分别,无有断绝。
(12)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着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于此无缚解中而生计着。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云游参学是开阔视野、访道寻根。因此,在云游参学时,真诚恭敬要长存心内。在云游参学中,仍是要念念做到自在、心安无邪。这才对得起自己,无愧于三宝,无愧于众生的供养。云游者,不应贪爱外境,要时刻保持法喜充满,不应被外境种种事物扰乱。
阿弥陀佛,要坚持佛号,不随妄转。坚持佛号:一名弥陀念诵听,单一、专注、摄心念。不随妄转:妄念人人有,个个都不同,随因缘生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又何必跟着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转。印光大师开示:“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
善信问:顶礼师父!妄断真显。是吗?阿弥陀佛!觉火法师答:破妄显真。断惑证真。
诵经过程中被其它事情打断或被妄念带跑,之后要从头开始再诵,还是先诵完中断的后半部分?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妄想,要学会用佛法正确对治妄想,不可随妄想横行,亦不必在妄想来时惶恐不安。
什么是去妄显真? 学佛人常说一句话,叫做"去妄归真"。那么,什么是去妄归真? 所谓"去"就是去除,排除,使之不再有,使之不再存在的意思,这里指从自己心中去除。 "妄"就是凡夫人心中的一切所思
一天,有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双方坐下之后,南隐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一味地请学者喝茶。 南隐提起茶壶为他沏水,茶水不断泻下,很快就注满了杯子,但南隐却视若无睹,继续往下倒茶,以至于茶水溢出了
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但是过去已经不能改变了,因为它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过去只能当回忆。但问题在哪里呢?因为每一期的生命,都会留下些东西下来,当然有好的,我们也不否认,过去有美好的一面,但是从唯识的角度,大部分都是生死业力、都是障碍的多,我们留下的痕迹,坏的比好的多太多了。
指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状。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又称妄想分别。妄念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因为五蕴皆空、诸法无我。旧译《华严经》卷五〈如来光明觉品〉云(大正9·424c)︰‘一切诸世间,皆从妄想生;是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大正9·393b)︰‘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诸位,你们的理想太多了。从你们懂事起,到现在为止,没有改变过理想的举手。有几个?只有两三个。关于这个问题,佛法里面有一种提倡。比如成佛,这是人最大的理想,对吧?它属不属于妄想啊?想成佛是不是妄想,我先不下结论,但要告诉你们一句话:成佛不是想来的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