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ukhavatyajrta-vyuha。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经》、《小无量寿经》、《小经》、《四纸经》。汉译本於姚秦弘始四年(西元402)由鳩摩罗什译出,全一卷。译文简洁流丽,故诵读者最多。收录於大正藏第十二册,经号366。
本经内容叙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清净庄严,诸佛真诚讚叹眾生之往生净土、六方诸佛之印证,及持名念佛等,使净土信仰明确而平易,后来成為中国佛教净土宗依据的三部主要经典之一。(《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
本经详述,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為比丘们将说在西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另有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那个世界中有一為佛,也正在说法。这个佛名字叫「阿弥陀」。在那个世界中。有大七宝池,池中充满八功德水,池底全部都是金沙,池的四周是用金、银、琉璃等砌的阶梯。池中长满了各色莲花,每朵莲花都大如车轮。到处都是亭台楼阁,它们都装饰著金、银、琉璃、玻璃、硨磲、珍珠、玛瑙等七宝。在那极乐世界中,空中经常奏响著美妙的天乐,地上永远布满了灿烂的黄金。天上还会纷纷扬扬地飘下无数曼陀罗花。许多美丽的奇禽异鸟生活在这里,它们宛转美妙地啼唱著。人们听了他们的唱歌,便不由地讚颂佛、法、僧三宝。这儿还长著无数宝树,每当微风吹动,宝树便发出微妙的声音,就像千百种乐器同时奏响了动听的音乐。释迦牟尼佛解释说,為什麼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位佛要叫「阿弥陀」呢?因為他能发出无限量的光茫,照亮四面八方,又因為这位佛及生活在这个佛国中的人的寿命都无量无边。所以,「阿弥陀」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或者「无量寿」。
只要有人虔诚地专心持念阿弥陀名字,那麼,在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将会亲自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此本经大意主要叙述佛在祇园,与比丘菩萨诸天大眾俱。无问自说,当机者為舍利弗,首先称讚四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依报正报功德,有七宝严饰的树林、楼阁,有八功德水池,诸色微妙的莲花,妙声自然的眾岛;眾生但受诸乐无有眾苦;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执持名号為行,劝人发愿求生,接著引六方各恆河沙诸佛,出广长舌,劝信流通。
汉译的流传大约在五世纪,最早為姚秦鳩摩罗什所译。1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1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讚净土佛摄受经》1卷。其中《阿弥陀经》译文流畅平易简洁故诵读及流传较广。
梵文悉曇字本,较重要的有常明在1773年出版的《梵汉阿弥陀经》(俗称常明本);慈云饮光在1783年的《阿弥陀经》(俗称慈云本);慈云饮光门下法护在1795年的《梵文阿弥陀经诸译互証》(俗称法护云本)。在1880由穆勒参考常明本及法护本而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了梵文本的《阿弥陀经》。在9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近代由马克斯?繆勒与南条文雄在伦敦校刊印行,并於1894年译成英文,刊载於《东方圣书》第49卷。另高煨崇导并将鳩摩罗什的汉译本於1979年译成英文。
日译本,有南条文雄、荻原云来、推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木婉雅等,依据梵、汉、藏文译出的数种日译本。
藏文译本,係由施戒(又作慧鎧日帝)与智军共译出,此经的藏译本虽从梵文译出,但译文已受到西藏原有宗教思想的影响。
此外尚有《佛说阿弥陀经梵文和汉二译对照》本与《无量寿经梵文和汉五译对照》的出版。
本经还有法文、德文、日文、英文、韩文、荷兰文、俄文、波兰文、印马文等多种语译可见其流传之广大。
本经的流传,一般认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於犍陀罗地区,是北印度阿弥陀佛信仰盛行的时代。
由於此经汉译约仅2000字,容易背诵,加上修行方法简便,故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成為净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读的课本。宋明以后成了寺院中每天必念的日课,净土宗也随此经的流传而影响日益扩大。
本经歷代的註疏相当多,现存的主要有:
隋.智顗说;门人灌顶记《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唐.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
唐.沙门慧净述《阿弥陀经义述》一卷。
唐.海东新罗国沙门元晓述《佛说阿弥陀经疏》(海东疏)一卷。
唐.慈恩寺基法师撰《阿弥陀经疏》一卷。
宋.沙门戒度记;释灵芝义疏《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
宋.孤山沙门智圆述《佛说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宋.灵芝元照律师述《佛说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元.越溪沙门性澄解《阿弥陀经句解》一卷。
明.天台幽溪沙门传灯钞;释大佑法师略解《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
明.吴门北禪寺沙门大惠释《阿弥陀经已决》一卷。
明.吴郡沙门大佑述《阿弥陀经略解》一卷。
明.智旭解《阿弥陀经要解》一卷。
明.云栖古德法师演义《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四卷。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祩宏(莲池大师)述《阿弥陀经疏钞》疏钞四卷,事义、问辩各一卷,共六卷。
清.天寧沙门真嵩述。《阿弥陀经摘要易解》一卷。
清.秀水沙门了根《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
清.红螺沙门达默造钞《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三卷。
清.徐槐廷擷《阿弥陀经疏钞擷》一卷。
清.彭际清述《阿弥陀经约论》一卷。
清.慈云沙门续法录註;摘录云栖疏钞《阿弥陀经略註》一卷。
清.闽鼓山西真比丘道霈述《阿弥陀经略解》一卷,鼓山木版。
清.郑澄德、澄源註《阿弥陀经注》一卷。
民国.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一册。
民国.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讲义》一册。
民国.慈舟大师讲《阿弥陀经讲记》一册。
民国.宝静法师讲《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一册。
民国.太虚大师讲《阿弥陀经讲要》一册。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阿弥陀经原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阿弥陀经讲解
阿弥陀经译文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