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汉臣在回国时,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也应邀一起来到中国,他们居住在洛阳白马寺从事佛经翻译。
迦叶摩腾(-73),又称摄摩腾、竺摄摩腾、竺叶摩腾,中印度人,印度著名高僧。迦叶摩腾出身中印度婆罗门家庭,原是在印度宣扬佛法的佛教高僧,曾游西印度一小国,应请讲《金光明经》。其时适有邻国起兵来攻,师据经典云:『能说此经,地神为护,所居安乐。』遂使该国免于兵祸,师因而声誉大振。汉朝廷遣蔡悟等人邀请其进入汉地,与竺法兰等一同携经卷、佛像至洛阳,在汉明帝所建的白马寺中合译《四十二章经》,为汉传佛教译经之初。
永平十四年(71)正月初一日,五岳八山之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请帝以火验佛道二教之优劣。同月十五日,帝集众于坛上,验烧二教经典,道教之书尽成灰烬,而佛经完好无损。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于是出而宣扬佛德,凡见闻者,皆相率皈依佛门。永平十六年(73),迦叶摩腾圆寂于洛阳。
竺法兰,意译为『法宝』,中天竺(今印度)人。东汉高僧。东汉明帝时到中国传授佛教,成为汉地沙门之师。他所译经文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高僧传》将其排列位首,可见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永平十年(67),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一起来到中国,很快学会汉语,在京都洛阳传授佛法,翻译佛经。两人同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圆寂后安葬于洛阳白马寺。
竺法兰本为天竺国学者之师,他自言能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汉明帝派蔡憎一行十二人出使其国访寻佛法时,竺法兰正好与摄摩腾一起游化。他们受到中国使臣的邀请后,准备相偕同往东土,却被其学徒尽力挽留并设法阻止。无奈,竺法兰只得从间道潜行,最终到达东汉京城洛阳,与摄摩腾一起同住白马寺。
竺法兰博闻强记,在洛阳不久就能说汉语,并着手翻译蔡憎等人从西域带回的佛经,曾先后译出《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数部,还与摄摩腾共同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卷。后因经历多次战乱,前四部经书均遗失,只有《四十二章经》传世,中国后代诸经都以它为始。
早在西汉时,汉武帝穿过昆明池底,身上有黑灰,当时曾问于东方朔,朔云不知,让问西域人。竺法兰至洛阳后,众人遂追问其事,他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就是见证。竺法兰的说法印证了东方朔的预言,因而信众遂多。竺法兰后来圆寂于洛阳,春秋六十有余。
摘自:觉醒《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化它呢?首要先发心。发慈悲心,人我的计较、比较、是非会消失;发喜捨心,欢喜帮助人,贪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生死疲劳」,我们生了要死,死了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流转轮迴,辛苦又疲劳。人生就像一个车轮,在生死大海裡轮转不已,备受劳苦。「从贪欲起」,人是贪欲的奴隶,为了贪财好色、贪享受、贪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个也想、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