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道源)

四十二章经 | 作者:道源法师 [投稿]

四十二章经讲记:悬谈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

  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为了要便利初学佛法的人,在一切经中选择出来《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合订成一本。经文虽然很短,文义却很丰富,初学者很容易了解,并且包含一切经的义理,过去的祖师们,为令初学的人了解这三部经的道理,都是三部经一起作注解,今天发给大家的本子是蕅益大师着的,叫《佛遗教三经解》。

  希望诸位要研究这三部经,研究以后懂得佛的道理,再看其他的经典,能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最好,最少要把这三部经研究懂,不然你对佛教的道理,就太不了解了。

  这三部经,第一部是《佛遗教经》,也叫《小本涅槃经》,是佛临涅槃的时候说的,等于佛的遗嘱,经文的义理非常恳切,容易启发我们的道心,所以一定要研究。第二部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佛法传进中国,经典不容易了解,由印度请来两位高僧,在一切经中摘录出来四十二章,简称《四十二章经》。第三部是《佛说八大人觉经》,是印度来的祖师感觉到佛经太多,不利于初学者,所以在一切经中摘录出来八章,简称《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与《八大人觉经》,等于是佛学大纲,你看了这二部经,就了解一切经的纲要。

  最近有人嫌《佛遗教三经》的名字太专门,怕初学的人不容易了解,建议改名为佛教圣经,因为耶稣教的新旧约叫《圣经》,依本人的意思不可以改,因为《圣经》是耶稣教外道的名字,我们不要仿学外道。最近还有人提议,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改名为圣诞节,我也不赞成,因为圣诞节是耶稣教的名称,我们不要模仿外道的名称,我们的《佛遗教三经》,就叫做《佛遗教三经》;我们的浴佛节,就叫做浴佛节。

  现在开始讲经的题目。

经题: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经的题目一共七个字,先讲「佛」字,佛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梵语叫做「佛陀耶」,把尾音略掉,叫「佛陀」,过去翻译经典的大祖师,观察到中国人的根性喜爱简略,简略翻译为「佛」。要解释字义,还是得用「佛陀」来解释,梵语「佛陀」翻成中国话叫「觉者」,「觉」是觉悟,「者」是指人之词。觉悟的人,叫做觉者,等于社会上有学问的人,我们称他为学者一样。佛是大觉大悟的人,所以称他为觉者。为什么不翻成觉者呢?因为梵语「佛陀」含有三觉的意思,中国话觉者没有三觉的意思,这叫含多义不翻,所以保存它的梵音

  梵语「佛陀」,具有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己觉悟,叫自觉。自己觉悟了实相妙理,讲给众生听,令众生也觉悟,叫觉他。觉行圆满,行是功行,他自觉的功行圆满,觉他的功行也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叫做「佛陀」。

  希望诸位要研究佛经,你越研究佛教的教理,越感觉好,不但教理好,每一个名相都好,名相现代叫做名词,每一个名词都好。「佛陀」是佛的德号,只要是佛的德号,都是超九界以独尊。

  佛经上讲,一切凡夫、圣人总共有十个法界,三界以内有六道凡夫,叫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六道都叫做凡夫,因为超不出三界,不了生死,在六道里轮回不息。佛经上讲,小乘圣人有二种:声闻、缘觉。大乘圣人有二种:菩萨、佛。注意佛教讲的圣人,和其他宗教讲的圣人不同,佛教讲的圣人,一定要超出三界,才能称为圣人。

  佛的德号,一、自觉,超出六道凡夫,因为六道凡夫都是迷而不觉。佛觉悟了,就超出六凡法界。二、觉他,超出二乘法界,二乘圣人∥声闻乘、缘觉乘,只能自觉不能觉他,只能自利不能利他。佛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就超出二乘法界。三、觉行圆满,菩萨能自觉,也能觉他,但是他的觉还不圆满。佛的觉行很圆满,超出菩萨法界,所以佛一个德号具足三觉,超出六道凡夫、二乘圣人、菩萨,超九界以独尊。

  再讲佛的为人,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印度在佛出世的时候,国家很多,到了佛涅槃的时候,来分舍利子,有十六个大国。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的时候出家,是什么因缘出家?他是个太子,将来要当国王,在公案上讲,他游四门,第一天游东门,看见一位老人很苦。第二天游南门,看见一位病人很苦。第三天游西门,看见一位死人更苦。太子想:为什么人要老、要病、要死呢?虽然贵为国王,也免不了老、病、死苦,心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第四天游北门,看见一位出家人,他的服装和平常人不一样,手里拿一根锡杖,于是向前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我是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又问:「沙门做什么事呢?」「我们要修行用功。」再问:「修行用功为什么呢?」「要了脱生、老、病、死苦。」这一句话正说到太子心里,他问:「我这三天看见老苦、病苦、死苦,没有看见生苦?」沙门告诉他:「老、病、死苦,都由生苦而来,要是你不出生,哪来老、病、死呢?」这一听更高深了,「那么你了脱生、老、病、死吗?」沙门说:「我了脱了。」太子问:「你用什么证明呢?」沙门把手上的锡杖一振,即腾空而去,不见了。「喔!这个人真的得道了,我非出家不可,不出家,不能了脱生、老、病、死苦。」所以太子十九岁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先去参学仙人。印度的仙人,就是我们中国的神仙,有一位仙人道行最高,会修四禅定,太子去亲近他,把四禅定学会了,觉得不是究竟法。于是再亲近另一位仙人,这位仙人道行更高,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太子又学会了,也觉得不是究竟法。于是再到雪山修苦行,每天一麻一麦,修了六年,感觉苦行也不是究竟法。于是由雪山下来,到尼连禅河去洗澡,洗了澡上来,遇见一位牧羊的女子,供养他一碗乳糜,乳是牛奶,糜是稀饭,他吃了以后,身体有了力气,于是走到菩提树下打坐。坐了七天七夜,到腊月初八,天快亮的时候,忽然间,看见东方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自己的心光,一下子大彻大悟,成了佛道,这叫夜睹明星成正觉,由太子成为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就说法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到八十岁涅槃。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诸大弟子把他所说的法,结集成经藏,流传后世。现在我们研究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妙法。

  我们研究:佛成道是示现的,他过去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把成佛的功夫都修圆满,就等着有缘见佛得度的众生,众生根机成熟,佛就来到人间度化他们。那么我们再研究:佛为什么不示现在天国,而示现在人间呢?这个道理很重要。《圆觉经略疏序》有一句话:「诸天正乐,修罗方瞋,三恶道苦无间断,可以整心虑,趣菩提者,惟人道为能耳。」「诸天正乐」,三界以内的六道凡夫,诸天乐事太多,天上的五欲之乐,叫做妙五欲,跟人间的五欲不同,他享受妙五欲之乐,不肯修行。「修罗方瞋」,阿修罗,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能修行用功。「三恶道苦无间断」,三恶道众生受苦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修行。地狱道的众生,刀山剑树,镬汤炉炭,无间地狱万死万生,苦无间断,哪有时间修行?饿鬼道,常受饥饿之苦,不能修行用功。畜生道,苦少一点,但是愚痴成性,也不能修行用功。比方我们家里养的狗,很通人性,你叫它,它就来,你天天给它吃东西,它跟你很好,但是你给它说佛、法、僧三宝的名字,它都听不懂,怎么能明白佛理,修行了生死?所以生到畜生道受愚痴之苦,不能修行。

  六道凡夫,其他五道都不能修行,「可以整心虑」,可以调整我们的思想。我们人的思想就是贪图五欲之乐,但是人间的五欲之乐,粗而不妙,而且苦多乐少,容易觉悟。觉悟了,可以调整自己的思想,不趣向于五欲之乐。「趣菩提者」,而趣向于菩提之道。「惟人道为能耳」,只有人道的众生,才可以修行,因此释迦牟尼佛不在其他五道成佛,而在人间示现成佛。

  讲到这里奉劝诸位:我们都是人道众生,我们有资格可以修行,可以了生死、成佛道,要是不修行,实在对不起自己,因为人身难得易失。得人身很不容易,必须前生不犯杀盗淫妄,才能得到人身。可是人身很容易失掉,人的生命短促,最多不过活到一百二十岁,转眼之间,人身就没有了。在短促的人生中,应该好好地精进用功,不要辜负这个人身,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释迦牟尼佛。

  再讲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为什么示现在皇宫里呢?这有二种意思,一、表示尊贵。皇太子出家,以他的身份,大家都对他心生景仰。二、为令众生警觉人间没有快乐。释迦牟尼佛示现做太子,他若不出家,以后虽然当了国王,也不能免除人间生、老、病、死苦。所以叫一切人要提高警觉,赶快修行,了脱生死之苦。

  讲完「佛」字,再讲「说」字,悦所怀也。悦是欢悦,佛以度众生为心怀,众生的根机不成熟,佛不能说法,心怀不悦。众生根机成熟,佛可以应机说法,畅达度众生的心怀,所以大生欢悦。

  「四十二章」,「章」是节、段,一节、一段,叫做一章。《四十二章经》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是印度来的两位高僧,在一切佛经当中摘录出来四十二段。为什么冠上「佛说」二字呢?因为没有哪一章不是佛说的,所以冠上「佛说」二字。

  再讲「经」字,梵语「修多罗」,翻成中国话叫「契经」,契者合也,上合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叫契经,简单翻译为经。

  再把经题七个字合起来讲,「经」字是一切经的通名,只要是佛说的教法都叫经,譬如《华严经》、《法华经》。「佛说四十二章」是此经的别名,叫通别一对。再讲别名,「佛」是能说的人,「四十二章」是所说的法,叫能所一对。

  经的题目讲完了,再讲翻译经的人。

译者: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佛教是在东汉时传入中国,东汉的京都,在河南省洛阳。东汉孝明帝,在永平三年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金人,颈项上有日光,飞到他的殿庭里来。皇帝早朝就问文武百官,这是什么梦?太史傅毅回答:皇帝梦见的金人,是西域的佛。永平七年,孝明帝就派蔡愔、秦景和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古时候交通不便,一往一返,花了三年的时间,到永平十年才回到洛阳,请回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还用白马驮回佛的舍利、佛经、佛像。孝明帝非常欢喜,就造白马寺,给二位高僧住在那里翻译经典,这是中国第一座寺院。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在一切经典之中,摘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一部经,流传到全中国各地。

  中国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座大山,这五岳上面都有道士的道场,有个道行最高深的道士叫褚善信,认为道教是中国的宗教,教理很高,而皇帝却信仰外国宗教,很不高兴。于是褚善信等在永平十四年,向孝明帝上一道奏本,要跟佛教比赛,要用火烧经,孝明帝批准许。于是在正月十五日大众集合于白马寺南门,褚善信等道士在东边建筑一个道坛,把道教的经典摆在上面。佛教的经典、佛像、舍利,都摆在西边皇帝的行殿里面。决定用旃檀柴等来烧经典,道士褚善信等,一面绕着道坛,一面恳切地启请他们崇拜的天尊,希望道教的经,火烧不了,没想到道教的经一烧,统统变成灰烬。以前道教使用的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等法术,都不灵验了。

  可是佛的舍利用火一烧,现出五色光,直上天空,像一个宝盖,旋转在空中,使来参观的大众都在宝盖之下。舍利放出五色光,把太阳都障蔽住。这时候迦叶摩腾以神足通,在虚空之中行、住、坐、卧,变化自在。同时天空降下天花,还听见奏天乐,这时来参观的大众都赞叹从来没看见过,这就是佛法进入中国的开始。

  用火烧经,道士出这个主意,违背世间法。因为无论是真经、假经,纸没有不怕火烧的,道士为什么出这个主意呢?因为道教有避火咒,拿纸点火,念避火咒,纸就点不着,很灵验。佛教这二位高僧,怎么敢答应这样的比赛呢?佛教的经典也是纸写的,哪有不怕火烧?因为二位高僧是阿罗汉,都有神通,他们以神通力观察到,用火烧经的时候,会有天龙八部来护法,火烧不坏,还有佛的真身舍利,更不会烧坏,所以他们才敢答应参加比赛。用火烧经的时候,天龙八部都来到烧经的地方,那些道教的小鬼、小神都不敢来,所以道士念避火咒不灵验,用火一烧,把道教的经都烧掉了。佛教的经不但没有烧掉,而且还放光。二位高僧到中国已有四年之久,没有显过神通,因为佛教不许显神通,要在降伏外道的时候,才能显神通,所以迦叶摩腾就飞到虚空里,现种种神通变化。

  道教念避火咒不灵验,把道教的经烧掉了,他们最高首领褚善信当场气死。看见佛教的经烧不坏,迦叶摩腾飞到虚空里显神通,五岳的道士,当时愿意出家的就有六、七百位,还有当时来参观的男女,有好几千位都要出家。于是孝明帝在洛阳城内,建了三座寺院,安顿女众出家人。另外在洛阳城外建了七座寺院,安顿男众出家人。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后汉」就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这二位高僧都是中印度人。「译」是翻译,这部《四十二章经》是他们二位高僧翻译的。

  以上把经题和翻译的人都讲完,下面开始讲经文,在尚未讲解经文之前,先奉告诸位几句话,请诸位留心听到。

  这部《四十二章经》多半是对出家人说法,在家弟子或者认为这一部经不必听。你要是这样想是大大的错误,所以我要先跟诸位讲明白。

  释迦牟尼佛出世,为度众生了生死、成佛道,需要真实的修行用功,就必须要出家,所以佛以身作则,给我们作一个榜样。佛出了家,把全家人除了净饭王以外,都度出家。他的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也出家,太太耶输陀罗也出家,儿子罗睺罗也出家,净饭王因为国家大事没人接手,不能出家,所以给净饭王授三皈五戒,当在家弟子。

  众生要了生死、成佛道,就要断烦恼,断烦恼一定要出家,不出家烦恼难断,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相,把全家人都度出家,才是真实的修行。净饭王的因缘不能出家,释迦牟尼佛才开方便法门,作在家弟子。要知道,在家弟子是开方便法门,不是真实的法门。有人说: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不是一样吗?如果在家与出家修行一样,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呢?所以话不可以如此说,说了会错解。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出家弟子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家弟子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结果不是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你要晓得,事实上不一样。按《十六观经》上说,往生极乐世界分为九品,上三品全是出家人。在家弟子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最高是中三品,所以都是生极乐世界,品位高下不同。《阿弥陀经》上说,念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乱,都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出家人念七天佛,往生极乐世界;在家人念七天佛,也往生极乐世界,哪有两样呢?但是要注意,你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的因缘大不相同。《在家菩萨戒本》最后,释迦牟尼佛有一句话警策在家弟子:「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为不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出家持菩萨戒很容易,在家持菩萨戒很难,因为在家多恶因缘所缠绕,易生烦恼,很多恶因缘缠绕着你,持戒不容易持清净,念佛怎么能念到一心不乱?念不到一心不乱,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

  在家菩萨持戒为何困难?出家菩萨持戒为何容易?就拿吃素来说,出家自然吃素,因为寺院全吃素,根本不能吃荤。出家你不要烦恼不能吃素,出家住在寺院,吃素有什么困难呢?可是在家弟子就困难了,因为你的家庭不见得全家吃素,你一个人吃素可真困难!尤其是家庭主妇,你吃素,他们要吃荤,你得去买肉,还得切肉、煮肉,可真是烦恼!

  这几句话是奉劝诸位,切不可以说:出家人与在家人修行一样,实际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出世,为度众生了生死、成佛道,一定要出家,现在讲《四十二章经》,我们是学佛说法,希望诸位在家弟子都发心出家。听《四十二章经》,先把出家的道理听明白,假若你没有听明白,糊里糊涂就出家,出了家应该做什么事?也不知道,这样辜负了自己出家的善根。不见得在家弟子都能出家,像净饭王就不能出家,在家弟子因缘不具足,不能出家,先发个出家心,叫「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身体虽然没有出家,你的心已经出家了。那么出家的心是什么样子呢?你得听《四十二章经》,听明白了,才好发出家的心。《四十二章经》我讲出家的道理,让在家弟子不能出家的,「取法乎上,适得乎中。」取法取最上等的法,我们修行用功,恰好得到中等的果,不会得到下等的果。所以希望诸位在家弟子,不能出家的也要好好听,切不可误会,这是为出家人讲的经,不要听,那是大大的错误!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讲解经文,「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前面讲过,佛的德号,超九界以独尊,具足三觉的义理。世尊,也是佛的德号,「世尊者,为世出世间之所尊」,世是世间,世间的六道凡夫,都尊敬释迦牟尼佛。出世间,三乘圣人也都尊敬释迦牟尼佛。超过六凡法界、三乘圣人法界,超九界以独尊,所以称为「世尊」。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就是成佛,要说法度众生。「思惟」,平常讲的观想,怎样观想呢?「离欲寂静,是最为胜。」释迦牟尼佛是过来人,他追念成佛以前的功夫,想成道必须「离欲」,就是远离五欲,心才能寂静下来。我们的心就是被五欲所扰乱,白天不寂静,夜晚睡觉还梦想颠倒,所以苦恼。要是远离五欲,就能够得到寂静之乐,这是最超胜的境界。

  「住大禅定」,离欲寂静也是禅定,但是禅定有小乘禅定、大乘禅定之别,恐怕你误解离欲寂静是小乘禅定,所以加一个大字。「住」是安住,安住在大禅定的境界之中,这叫出世间的上上禅定。「降诸魔道」,「降」是降伏,「诸」,不只一种,大别来说有四种魔道:一、烦恼魔,二、五阴魔,三、死魔,四、天魔,把这四种魔道都降伏了。

  一、烦恼魔,就是贪图五欲之乐的贪烦恼,贪不到就动瞋恨,叫瞋烦恼。不应当贪的去贪,不应当瞋的去瞋,叫愚痴烦恼。被贪瞋痴烦恼扰害,无法用功修行,叫做烦恼魔。

  二、五阴魔,五阴《心经》叫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阴,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们的妄想心。不是身体魔,就是妄想心在魔。身体魔,比方你不修行用功,不生病;一旦你修行用功,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使你不能用功。受、想、行、识是妄想心,你不用功,妄想还少一点;你越是用功,妄想越多,扰乱你不能用功,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叫五阴魔。

  三、死魔,有生必有死,尤其我们人命短促,活不到一百年,就算你活到一百二十岁,也是转眼就到。年轻的时候没有闻到佛法,闻到佛法已经中年以后了。你觉得道心真正发起来,一定要了生死、成佛道,认真修行,生命到了,死了!来生来世不晓得转到哪一道?就算你转到人道,修行也间断了。我们前生前世都曾经修行,要是不曾修行,今生今世不会坐到讲堂里来听佛经,那前生曾经修行,是不是今生出了娘胎就接着修呢?不会,一入娘胎就迷糊,间断了,不能接续修行。刚发道心,要认真修行,结果生命到了尽头,要死了,这叫死魔。

  四、天魔,天魔是到你成佛的时候才下来,就是欲界第六层天的天主,叫魔王。他把欲界的众生,都当成自己的儿孙,要是有一个人成佛,他认为儿孙就少了一个,一定要下来魔你。像释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时候,魔王派他三个女儿来魔,魔不了,于是他自己带着天兵、天将,下来要杀佛,这都属于天魔。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作这个观想,要是众生能远离五欲之境,是最超胜的境界,要是住在大禅定,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不是太好了吗?希望众生都得到这个利益。

  「于鹿野苑中」,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场起来,走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转四谛*轮」,真实不虚之理曰「谛」,有四种,叫「四谛*轮」,就是苦、集、灭、道。苦、集二法是俗谛,是世间的真谛。一、苦谛,「苦是逼迫性」,众生得了这种果报,逼迫身心,使你的身心难受,所以叫苦。二、集谛,「集是招感性」,烦恼能招感苦果,所以叫集谛。苦谛、集谛,是世间真实不虚之理。出世间的真谛也有二种:一、灭谛,「灭是可证性」,灭谛是出世间的果,灭是寂灭,梵语叫涅槃,翻成中国话叫寂灭,寂灭者不生不灭,了脱生死证得涅槃。出世间果怎么能证得呢?二、道谛,「道是可修性」,要修道才能够证得灭谛。灭谛、道谛是出世间真实不虚之理。

  应该先因后果,四谛法为什么先说果,后说因呢?因为众生对于果报法容易明白,对于因法很难明白,所以世尊转四谛*轮,先说果法,后说因法,让众生容易了解。众生不知道苦,先告诉众生,除了苦还是苦,苦是由集的烦恼招感来的,烦恼是因,苦是果,先说果后说因。要想证得出世间寂灭的乐果,你得修道,也是先说果,后说因。这叫「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你知道苦,要断集、断烦恼。仰慕寂灭之法,要去修道法。

  「度憍陈如等五人」,度五比丘,一、阿湿婆,二、跋提,三、摩诃男,四、憍陈如,五、十力迦叶。首先说憍陈如,因为他是第一个开悟证果的人。「而证道果」,证得寂灭的道果。憍陈如的前生,就是《金刚经》上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忍辱仙人,歌利王节节支解他的身体,忍辱仙人就发愿:我要是没有瞋恨心,你给我节节支解的身体马上复原,结果他发了愿,身体就复原了。他就告诉歌利王:我要是成道,最先度你。因为憍陈如是歌利王转世,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最先度他得道。

  「复有比丘」,度了这五个人以后,再度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还有其他无量数比丘。「所说诸疑」,这些比丘没有得道之前,都有疑惑,不解佛理。「求佛进止」,求佛开示哪一个法是对的,就精进;哪一个法是不对的,就停止,就是应作则作,应止则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世尊能观机逗教,应机说法,跟名医看病一样,他知道你的病源,因病与药,应众生的根机说法,一个一个都开悟了。

  「合掌敬诺」,这些比丘在尚未开悟之前,他们来请法时,要合掌、恭敬。「诺」是承诺、答应,世尊说什么就听什么。「而顺尊敕」,「尊」是世尊,「敕」是敕命。顺从世尊的敕命,世尊叫他精进就精进,叫他停止就停止。

  这一段是序分,叙述三宝出现世间,「世尊成道已」,说明佛宝出世。「转四谛*轮」,就是法宝出世。度五比丘以及诸比丘,就是僧宝出世,这个时候世间就有佛、法、僧三宝了。

  现在开始讲正宗分,就是四十二章的第一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