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一篇经典,它是出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的第二十四圆通。这一篇《圆通章》的内容,在《楞严经》第六卷最末后。
它内容不多,总共就244个字,跟《心经》的260个字,也就差16个字而已。但是,这一篇内容对于念佛的理论方法,都说的极其透彻。特别是教我们修行念佛三昧,应当如何用功?如何在六根门头做功夫?所以,这一篇内容可以称为净土法门的《心经》。
这跟般若法门的《心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般若法门的《心经》就是我们经常念的“观自在菩萨”那一篇,是让我们开悟的。而净土法门的这一篇《心经》呢?那是让我们成佛的。因为念佛可以成佛。所以,在这里面就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因为你念佛了,你的心就跟佛的心相去不远,就很靠近了。然后越念越靠近了,最后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所以,这一篇《圆通章》是极为重要的。也难怪历代净土宗的祖师们,他们每一次弘法的过程里面,都会引用到《圆通章》里面的句子。包括其他各宗各派的法师,他们讲经说法或者著作当中,或多或少都会引用到《圆通章》的内容。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文完整注音版。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从今天起跟大家学习「净土学」的最后一个课程,就是《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也是按照惯例,简单的说明这个课程主要的修学宗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座下的大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回归净土。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但属应身如来,终有尽时。佛灭法尽后,观世音菩萨,即于中夜,在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无量。大势至菩萨,
尊敬的广声大和尚、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很高兴今天晚上有机会来光明山普觉禅寺,与诸位大德共同讨论净土宗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自《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篇,是作为净土宗五种经典当中之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解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土法门精髓所在,感通佛理,阐述净土往生关键秘诀,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论是开智,还是成佛均有显著功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
《圆通章》出自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在经中的第五卷末。近代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非常重视本章的弘扬,曾开示道:《念佛圆通章》专门开示念佛方法,极其简单扼要。由此印祖将《圆通章》纳入净土三经之后,与《普贤行愿品》共合为净土五经。
印光大师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赞叹此《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由此可知,学习《念佛圆通章》是很有必要的,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念佛法门的了解与体会。
忆佛念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把前面的比喻整合成一种法上的落实。首先看众生心,我们是众生——身心五蕴的和合,众缘和合为众生,我们这个众生的心都是生灭心,都是污染心,都是分别心,
知道自己的念头——念佛 在东林寺我们常常会有百万佛号闭关出来谈体会,这一两年我只要在寺院,我都参加谈体会的这样的一个交流。在谈体会的时候,真的是:参加这种修行活动的人,他就直接体会到这种名号功德给
这篇经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开示。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全经共十卷,六万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问诸菩萨及阿罗汉,当初修行,在十八界中,从那一法入门?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阿罗汉,各各叙说自己最初修行入门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
七大次第,先根后识,今识大后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又、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能摄一切三昧故也。十六观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在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二个宗派对我们的影响特别的深远:第一个是禅宗,第二个是净土宗。因为这二个宗派的修学,都是非常的简单扼要,所以它整个法门在推动的时候,很容易让大家接受,所以修学的人特别的多。 禅宗修学的特色,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生死疲劳」,我们生了要死,死了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流转轮迴,辛苦又疲劳。人生就像一个车轮,在生死大海裡轮转不已,备受劳苦。「从贪欲起」,人是贪欲的奴隶,为了贪财好色、贪享受、贪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个也想、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