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道源)

四十二章经 | 作者:道源法师 [投稿]

第三十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夫为道者,如被干草」,学道的人,好像身上披着干草。「火来须避」,遇见火,得赶快避开。火能够烧草,你身上的草是干草,遇到火就燃烧,会烧坏你的身体。「道人见欲,必当远之。」所以学道的人,要是见到欲境现前,一定要远离,不可以接近。接近,等于披着干草接近火一样,一定会烧坏你的身体。

第三十一章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我们是凡夫,烦恼各有偏重,有的人偏重于淫欲,道心虽有,但淫欲烦恼太重,怕控制不住,自己发了狠心,想要断其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佛告诉他说:你患淫不止,与其断阴,不如把你的心断掉。为什么要断心呢?「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功曹」就是官长。心就如官长,「阴」等于随从的人,他是听官长的命令。你把淫欲心断掉,等于官长息止了,随从的人也跟着都息止了。「邪心不止,断阴何益?」「邪心」就是淫欲心。病根在你的淫欲心,淫欲心不停止下来,还是在打妄想,断阴有什么利益呢?

  「佛为说偈」,佛为想断阴的人,前面讲了一段开示,再说个偈颂,这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因为这个人虽然淫欲烦恼偏重,但他的道心很可取,所以他才会发狠要断阴,佛就开示要他断心,这个人还是个可教之才,所以佛再跟他说个偈颂,教导他。「欲生于汝意」,淫欲是由你的淫欲心生起来的。「意以思想生」,淫欲心是由思想分别心生起来的,你因为思想分别,这是男人,那是女人;女人又分这是老女人,那是年轻女人;年轻女人又分这个长得美,那个长得丑,淫欲心因此生起。「二心各寂静」,你把两个心寂静下来,先要寂静你的思想心,不要起分别,因为你打妄想才起分别。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你不起分别,就不起思想心,思想心寂静下来,就不会起淫欲心,淫欲心也寂静下来。分别心不起分别,淫欲心自然不生。「非色」,你见了女色,她不是女色,等于镜子照影子一样。「亦非行」,「行」是行动、行为,你把女色看作不是可爱、真实的女色,你自然不会有淫欲的行为。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佛佛相传,释迦牟尼佛的上一代是迦叶佛,迦叶佛把这个偈颂传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又传给我们。谈玄说妙,再玄再妙,不能够停止你的分别心,不能停止你的淫欲心,所以如果你能把分别心寂静下来,淫欲心寂静下来,这就是妙法,佛佛相传,也不过传你这四句偈颂。如果是女众,你把这偈颂反过来用到自己心里,对于男众不起分别心,就不起淫欲念。

第三十二章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凡夫都是本来没有烦恼找烦恼,爱欲虽有爱欲之乐,不过爱欲之乐会生出来忧愁恐怖的苦恼。怎么由爱欲而生忧忧愁恐怖的苦恼呢?譬如:你特别爱财,得不到就生起忧愁,想如何才能得到财呢?等你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你得到的财丢掉,或者被贼偷去,或者被土匪抢去,或者被人骗去,生起恐怖之心,患得患失,忧愁恐怖,都是由于爱欲钱财引起来的。「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假若没有爱心,不会患得患失,哪有忧愁恐怖呢?

第三十三章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鬪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烦恼多得很,等于一万个敌人,我们要修道,等于一个人与一万个敌人作战。「挂铠出门」,「挂铠」是披上铠甲。一个人要跟一万人打仗要打起精神,披上铠甲作战。「意或怯弱」,心里或者胆怯懦弱,害怕打不过他们。「或半路而退」,或者半路就退下来。「或格鬪而死」,或者失败被打死了。「或得胜而还」,或者打胜仗回来。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我们凡夫想学佛道,心一定要坚持,用戒、定、慧三种力量,决定可以战胜诸魔。前面讲打仗,要披挂铠甲,等于严持戒律。你想要降伏诸魔,先要严持戒律,不能令心意动摇。心要是坚持起来,就不会有怯弱之意,这是譬如持戒的力量。「精进勇锐」,心坚持不会动摇,精进之力、勇锐之气发出来,只有往前精进,不会半路而退,这是譬喻定力的力量。「不畏前境」,想打胜仗,不可畏惧前面的境界,假如你把一万人不当一回事,决定不会战败,这是譬喻智慧的力量。

  「破灭众魔」,烦恼各式各样,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五个。枝末烦恼无量无边,烦恼魔,加五阴魔:色、受、想、行、识,再加天魔、死魔,叫做「众魔」。众魔虽然很多,等于一万个敌人,你用戒、定、慧三种力量,结果把众魔破灭了。「而得道果」,证得佛道之果,就是合着戒、定、慧三种力量,结果打胜仗回来了。

第三十四章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有一个比丘深夜用功,诵迦叶佛的《佛遗教经》,迦叶佛是过去佛,是释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这里有一个疑问:每一尊佛出世都讲经说法,说的法叫经,这一尊佛涅槃了以后,佛经就流传后世,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等到末法时代过去,佛经都没有了。过了很久的时间,另一尊佛又出世,再重新说法。如上面讲的,迦叶佛涅槃之后,他说的经不是都没有了,怎么这位比丘会诵到迦叶佛的《佛遗教经》呢?这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叫「佛佛相传」。第三十一章有一个人要断阴,佛跟他说你断阴不如断心,说了一个偈颂,那个偈颂也是迦叶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流传下来的。

  现在《佛遗教三经合订本》,其中《佛遗教经》,是释迦牟尼佛临涅槃的时候说的,文义非常恳切。这个比丘深夜在诵迦叶佛的《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越诵心里越觉得悲痛、紧张,心想出了家,一定要破无明、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想到自己做不来,产生后悔之心,想退道还俗。比丘都受过比丘戒,想退道还俗,就得舍戒还俗,这个比丘就跟佛说,他要舍戒还俗。佛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舍戒还俗呢?他说:我诵迦叶佛的《佛遗教经》,感觉悲痛紧张得厉害,因为断烦恼、了生死,做不到,想要还俗。「佛问之曰」,佛知道他诵迦叶佛的《佛遗教经》紧张过度,要舍戒还俗,但是佛有大智慧,善解方便,不问他要还俗的事。而是问他:「汝昔在家,曾为何业?」「昔」是从前。你从前在家的时候,曾经做过什么事呢?「对曰:爱弹琴。」他回答:我在家的时候喜爱弹琴,佛就依着弹琴给他说法,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佛言:弦缓如何?」「弦」是丝线做的,「缓」是松的意思。佛就问他:琴上面的弦太松会怎样?「对曰:不鸣矣!」他回答:弹不出声音来。「弦急如何?」佛问他:弦太紧会怎样?「对曰:声绝矣!」一弹,弦就断了,声音断绝了。

  佛再问他:「急缓得中如何?」弦调得很适中,不太松、不太紧,会怎样呢?「对曰:诸音普矣!」什么音声都可以弹得出来。「佛言:沙门学道亦然」,佛说:出家人修学佛道跟调弦一样。「心若调适,道可得矣!」假若把你的心调好,不要太急,不要太缓,再去修学佛道,一定可以得到佛道!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暴」是急躁。修道要精进,不杂谓之精,不退谓之进。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你不能一下子修八万四千法门,一次只能修一个法门,看哪一个法门应你的机,就修那一个。你不要太急躁,保持着修行的功夫,慢慢往前进步,只要不退,就叫做进。要是你精进过度,太急躁,身体受不了,会产生疲倦。「其身若疲,意即生恼。」你身体一疲倦,心意上就生起忧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心意一生忧恼,想这佛道难行,就退道修不下去了。退了道,有什么不好呢?「其行既退,罪必加矣!」退了道不得了,你一退下来,要增加罪过。我们凡夫只有精进办道,才有了生死、成佛道的希望,你退下来到哪儿去?诸位想想看,退到凡夫位上,只有造业造罪,所以你不能退下来。「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你用功修行,应当绵绵密密往前进,修得你的心清净安乐,道就不会退失!

  大家听了经要学着修行,我们不发心修行则已,一发心修行,功夫慢慢增加,不要太急躁,太急躁身体受不了,身体一疲倦,道心要退下来。所以前面提到调心,要先调身,身体要调好,我们是凡夫,身体要负担得了。譬如你发心拜佛,起先不要拜太多,然后慢慢增加。有的人拜佛精进用功,今天拜三千拜,明天一拜都不拜了,因为身体受不了,心意自然生起忧恼,不想再拜了。所以你要会用功,慢慢精进,只要不退步就是进步,身心清净安乐,你一定可以得道。

  拿道源作例证,我民国十九年腊月初八,在湖北省武昌洪山宝通寺闭关,要精进修行,自己不会调适,一进关,用功太急,没有三个月就得了吐血病,大口吐!一吐就吐了半个痰盂,我在关房里没有镜子,这时脸是什么颜色,我不知道。但是我看见自己的手,像黄纸那样黄,差不多身上都没血了。三宝加被我、怜愍我,后来血不吐了,慢慢又活过来。要不是三宝加被,那次闭关三个月就死了,这就是自己不会用功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我们修行用功,好像用火锻炼铁一样。因为铁里面含有杂质,要用火来烧,用铁锤来打。把铁里面的杂质去掉,就可以做成器具。「器即精好」,去了杂质的器具,非常精妙。「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我们修行佛道跟锻铁一样,把心里面垢染的烦恼去除,行门就清净了。

  前面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要断欲去爱,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都要去除得干干净净,才能够修道。拿我们现在说,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五欲不断除,一方面贪念五欲,一方面念阿弥陀佛……,你阿弥陀佛能念得清净吗?我们修净土法门,《阿弥陀经》上说,念七天,念到一心不乱,决定可以生极乐世界。《十六观经》上说,念十念,就是念十声,可以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也说,念十念就可以生极乐世界。那么念佛很简单,结果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生极乐世界的人很少,是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念佛的心不清净。现在念佛决不会只念一念,或念十念,或念七天,是天天在念,而且念的佛号很多,可能一天念三千遍,或五千遍,甚至一万遍、二万遍都有,结果还是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因为不管念多少声,都是在那儿数念珠,心里并不清净。为什么念那么多佛号,心里还不清净呢?因为五欲没有办法断除干净,等于铁没锻炼,里面有杂质,打出来的铁决定不精妙。你的心不清净,就是五欲打的闲岔,一定要把五欲断除得干干净净,你念佛决定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第三十六章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第十二章说人有二十难,等于二十个难关,要是把一个一个难关透过去,决定得道。这章有九种难关,要把它都透过去,决定可以得道。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这是第一种难,人生难得。佛经上讲要得人身,转生为一个相貌庄严,富贵、长寿的人,一定要没有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如果有做一种,就会转生为贫穷下贱,或者诸根不具的人。「恶道」是三恶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牲道。你造了恶业,才堕落到三恶道里面。你到三恶道把罪受满,等于监牢的罪犯服完刑,把你放出来。所以一定要没有造杀、盗、淫、妄的恶业,才能转世为人,这很难很难!

  这里有一个疑问,杀、盗、淫、妄是我们受的五戒,全是净戒,是不是现在世间的人,都是前生前世的五戒弟子转生的呢?不是这样讲,因为杀、盗、淫、妄本性是恶法,叫性罪。佛叫我们修行,先要把这四种重的恶法戒掉,所以无论你是出家弟子、在家弟子,都要断除杀、盗、淫、妄这四种性罪。你不是佛弟子,没有受五戒,造了杀、盗、淫、妄的恶业,一样会堕地狱。你不是佛弟子,没有造杀、盗、淫、妄的恶业,一样能转为人。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人分男女,既得为人,不转女人,转为男人,这也是很难的。看见这一句,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重男轻女,这样你就误解了。释迦牟尼佛是就事实阐述,女人的果报比男人不好,在生理上赶不上男人,心理上也赶不上男人,所以佛男众排在前面,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就果报应该这样。

  「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转为男人身很好,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要完具才好。六根不完具,你是个男人还是苦苦恼恼,所以要六根完具很难。

  「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有佛法的国家叫中国,没有佛法的地方叫边地。中国不要解释为中华民国,印度也称为中国。六根完具,生到有佛法的国家,实在很难很难!

  「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然生到有佛法的国家,与佛同时出世,这更难了,我们不是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后,佛前佛后是八难之一。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弥勒菩萨尚未下生之前,所以要与佛同时出世,这是很难的。

  前面二十种难里面,也有这一种,我们既然生在释迦牟尼佛之后,这一个难关过不去。那么要方便解释,「佛世」,就是佛的法运还在世间,我们中国佛教历史才三千年,就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过去了,末法一万年才过了一千年,还有九千年的法运,这样算,我们还是生在佛世。

  「既值佛世,遇道者难。」「道者」是二十种难里面的善知识,是修学佛道的人。你遇见修学佛道的人很难,那是善知识,解行并重,佛经解释得很好,而且依着佛理修行,也修得很好,这叫良师善友。你不懂佛理,他可以讲给你听,让你了解佛理;你不会修行,他能告诉你怎么修行,要遇到这样的修道者,这样的善知识,很难很难!

  「既得遇道,兴信心难。」已经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兴起信仰心很难,就是佛经听了,修行也修了,但是信心很难发起来。

  「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已经兴起信心,相信佛道,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很难!

  「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无修无证」,修即无修,证即无证,这是大乘圆教的道理。修,不着修的相,证,不着证的相,这个心很难发。一般学佛道的人,发了菩提心,又着发菩提心的相,不能无修无证,所以要无修无证很难!

  这九种难,以最后一种最难,你把最后一关透过去,前面八种难,都不算难关了。你一定要无修无证,假若不能无修无证,发了菩提心等于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发,等于没有生信心,这九种难关要一个一个回复。

第三十七章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三十六章讲有九种难,第八种发菩提心难,第九种发了菩提心以后,无修无证难。无修无证前面已经讲过两次,恐怕你落入偏空,怕你着相,才说了再说。但是你不要会错意思,以为持戒就是着相,那你大错特错,所以此章特别告诉我们,要注意持戒。

  「佛言:佛子」,「佛子」指大乘弟子,因为大乘弟子能够担荷佛法,等于佛的孩子。「离吾数千里」,「吾」是佛自称。你离开我数千里之远,「忆念吾戒」,你跟我出家,我传给你的戒法,你心里要常常忆念不忘。「必得道果」,虽然你离我很远,没有关系,一定会得道的。

  大乘佛法难学就在这里,听了后面忘了前面,这就是我们听经的毛病。你听说这也空、那也空,因为持戒修定太麻烦,你不愿意持戒修定,所以听见谈空理,特别合你的心意。《四十二章经》第二章:「内无所得,外无所求,……非修非证。」就是谈空理,不能着相。第十八章:「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说不要着相,着相就错。第三十六章,说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还要无修无证,就是不着相。要了解不着相,是要你脚踏实地持戒修定,而不可以着相,不是不持戒修定是不着相,如果不持戒修定是不着相,社会上不学佛的人,不都成了佛吗?

  《金刚经》专讲空,我也空、法也空、空也空,但是你要是错会了经意,落了个「豁达空」,就是一切都空,结果你什么也不修,这样学佛法,一定会学到三恶道里去。因为你不脚踏实地修行,不持戒修定,顺着你的烦恼天天造恶业,一定堕三恶道。《永嘉禅师证道歌》说得好:「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豁达空,也叫做恶取空,一切不在, 乎,什么因?什么果?一切皆空嘛!不晓得因果是天然的法律,你空不掉因果,造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你造了恶业,一定会得恶果。莽莽荡荡叫做莽荡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冒失鬼,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做。莽莽荡荡造些恶业,你还能比阎罗王厉害吗?最后你逃不出阎罗王的势力,阎罗王一定抓你下地狱。

  你说一空一切空,什么都不着相,你这个道理从哪里学的呢?你说从《金刚经》学的,这样你连《金刚经》都毁谤,《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不要着相呢?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之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就是那些虚妄之相。在那虚妄之相之中,你能够见到「非相」,见到不是虚妄的真实之相。「即见如来」,你就见到法身如来。须菩提尊者听到这里就大彻大悟,但是他关心其他的众生,恐怕领略不到这甚深的道理,所以须菩提问:「颇有众生,闻是章句,得生信否?」「颇有」是轻疑之词,须菩提替众生担心,有没有众生,闻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章句,能生起信心来呢?释迦牟尼佛当下就制止他,佛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你不要讲这样的话,「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不要说我在世,就是我涅槃以后,正法时代、像法时代,乃至于末法时代,一万年过了九千五百年,到了最后五百年。就是佛法的法运快结束的时候,要是有一个佛子能够持戒修福,对于这个章句,还是能生信心。

  《金刚经》上「持戒修福」四个字,你怎么没有注意到呢?你不持戒、不修福,《金刚经》上的空理,你根本不会悟到,所以修行,你得脚踏实地修,得先戒律持清净。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到了临入涅槃的时候,问诸大弟子还有什么疑惑要赶快问。阿难尊者趋前请问:世尊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世尊为师,世尊涅槃以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开示他:「以戒为师」。我在世的时候,以我为师,得顺守我的戒法。我涅槃以后,你必须以戒为师,要是你不持戒,就是无师之徒,是没有师父的徒弟,如何能修得好呢?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这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三大纲要。佛弟子分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定学、慧学不分出家、在家弟子,一样修定,一样开智慧。但是戒律则不同,受了在家戒,成为在家弟子;受了出家戒,成为出家弟子。按戒学分为四众弟子,要是你不持戒,要修定、修慧,根本得不到定,也得不到慧。《楞严经》上讲得很明白:「依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以戒学为基本,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发慧。你不持戒,根本不会生定发慧,因为你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一天到晚为非作恶,怎么能得到无上的禅定呢?得不到无上的禅定,如何能开般若智慧?所以定慧二学,以戒学为基本,你不持戒,想要修定得智慧,是自己在作梦。要把第三十七章记清楚,如果不持戒,你给佛当侍者也没有用。

第三十八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此章要作无常观。「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佛问出家弟子,人的生命在几何之间?人的生命在几十年左右,也有活到一百多岁的,但是佛问这话,一定不是说人的生命在几十年之中。「对曰:数日间。」有一位出家人回答:寿命很短,只有几天的时间,因为几天前我还见到这个人,几天后这个人不在了,可见人命很短促,这就是作无常观。「佛言:子未知道。」佛说:你不知道我的道法。

  「复问一沙门」,佛又问一个出家人,「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第二个出家人听见第一个出家人,受到佛的呵斥,所以回答:人的寿命,在一顿饭的时间,因为吃饭以前还活着,吃饭以后就去世了,可以说真的无常,但是还是遭佛的呵斥!「佛言:子未知道。」佛说:我的道法,你还是不知道。

  「复问一沙门」,佛再问另外一个出家人,「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问到第三人,第三人回答人命在呼吸间,人的生命非常脆弱,一口气呼出去,吸不进来,这个人就去世了,所以人的生命无常到了极点。「佛言:善哉!」佛大加赞叹说:你讲得太好了!「子知道矣!」你知道我说的无常之道。

  第十九章,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时间,念非常。」「非常」就是无常,一切都是无常,都不是常住之法,刹那刹那都在生灭。这章专讲无常观,你要观到人命,念到无常,讲这个作什么呢?修行用功要了生死,生死是个大事,其他都是小事。你怎么好拖延时间呢?有人说:说实在的,佛学太好了,生死一定要了,不过我现在事情还没有办好,过几年再说。生命能等你几年吗?一口气不来,你就来生来世再说了。你今生今世不了生死,要等到哪一生才了生死呢?

第三十九章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你学佛道,佛说的经,你都应该信仰、顺受。「譬如食蜜,中边皆甜。」等于吃蜂蜜,吃到第一口是甜的,吃到第二口、第三口,甚至最后一口还是甜的。中间是甜的,两边也是甜的,因为蜂蜜本来就是甜的。「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也是如此,中间、两边皆甜。

  这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没有哪一个时间说的法,不是善法,因为都是佛说的法,所以你学佛法,只要是佛说的经都应该信受。不过佛说的法,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说「有」,他是应机说的。佛涅槃了,你自己看哪一部经应你的机,你就学哪一部经。但是除此以外的经,还是要信受,因为都是佛说的。一部经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你以为正宗分才是重要的道理,序分不要信,流通分更不必信,那你就大错特错。食蜜中边皆甜,正宗分中间是甜的,序分、流通分两边也是甜的。所以你学佛说的法,要完全接受、信受。

第四十章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在机器做面粉之前,都用石磨磨面粉,当时麦子如何磨成面粉呢?必须用牛来拉石磨。「磨牛」,就是拉石磨的牛,它不走,磨就不会转动,就不能磨面粉。所以拉磨的牛,身体在行道,心可没有行道。佛说:我们出家人要行道,不要学磨牛,身体虽然行道,心里不行道。「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佛道在哪儿?佛道在心里,你心里要是与佛道相应,何必用身体行道呢?

  这两句话不要错会了意,以为我要修「心道」,身体不必行道,不要修行用功。我们现在要身心相应,晓得佛道不在外,在心内,不只身体行道,心里也要行道。

第四十一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夫为道者」,修行佛道的人。「如牛负重,行深泥中」,好像一头牛,背负很重的东西,走在深泥中间。「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它的身体疲乏到了极点,但是不敢左右张望,只能努力一直往前走。「出离淤泥,乃可苏息。」等到离开淤泥,才可以休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出家人修学佛道,应当观想断除情欲,要是情欲不断,比牛陷入淤泥里面还可怕。「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你不要打妄想到情欲上面,直心念着佛道,像那头牛不敢左右张望,一直努力往前走,才能免除堕落恶道之苦。

第四十二章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这是本经最后一章,「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过隙尘」就是浮尘。门窗有一个隙缝,阳光从隙缝射进来,在一道光线之中,你能看见很多的尘土飞扬,这叫浮尘。它的份量轻于空气,不会沉落下来,要是没有缝隙,阳光透不进来,还看不见浮尘。

  我们凡夫有二种执着:我执、法执。前面告诉我们破我执,要先破身见,观想我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假合而成,四大种把它分开,身体没有了,当体就空了,等于变化的假东西,不要执着。把身体观空了以后,再观察我们的妄想心,不过是受、想、行、识四个法,把这四个法分开,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妄想心一空,外面身体也空了,我执就空了。我执空了,还要晓得一切法都是空的,连地、水、火、风都是空的,连受、想、行、识也是空的,叫做破法执,要观想法空。

  我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把它观空,阿罗汉只把五蕴里面的假我观空,五蕴里面没有我,但是他认为五蕴是实在的。大乘菩萨把五蕴再观空,所以观自在菩萨是大乘菩萨,他照见五蕴皆空,我也空,法也空。第四十二章是观法空、破法执,前面先观空世间法,后面连佛法都要观空。

  先破世间法,「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国王、诸侯是人间最富贵的人,你想得却得不到。你把它观空,不要起执着,王侯之位,没什么了不得,都是世间法幻化不实在。所以佛说:我把王侯之位观照到像浮尘一样,有什么可以执着呢?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前面是把功名看空,这里再把金银财宝观空。「瓦」是瓦片,「砾」是沙子。金银七宝之类,在佛眼看来像瓦片、沙子一样。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纨素」是绸缎之类。「敝帛」是破布。看见绸缎的衣服,好像破布一样。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大千世界很大,一诃子很小,诃子的样子不常见,像一个桂圆。这就是要破房舍、财产这些执着。一栋房子,你放不下,看大千世界好像一诃子,你还有什么可以执着呢?

  「视阿耨池水」,「阿耨池水」,也叫阿耨大池,翻成中国话叫无恼热,按文义上的意思,叫清凉水。阿耨大池,在大雪山上面,周围八百里,很大。「如涂足油」,印度的比丘出去托钵,不许穿袜子、鞋子,要赤脚走路。托钵化饭回来,用完饭要打坐,脚上有尘土,一定要先洗脚,洗了脚,得抹油,叫「涂足油」。因为印度是热带地方,赤脚走路,很容易受热,洗了脚,把涂足油抹一抹,就不会受热。涂足油,只用一个小杯子装着,很小。我把很大的阿耨大池,看成像涂足油般很小。

  讲到这里,世间法不起执着,都观空了。下面的佛法也不能执着,也要观空。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度众生要善解方便,方便法门才能度一切众生,但是你一起执着,变成法执。「化宝聚」,一大堆的七宝,都是变化出来的,不是真实的。你要观方便的法门,如变化出来的七宝一样,不要起执着。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超过权教的大乘,叫一乘,或者叫「无上乘」,或者叫佛乘,就是最高的佛法。众生没有成佛,需要用无上乘,等你成了佛,无上乘等于你作梦,梦到的金帛一样。因为众生本来是佛,用不着无上乘。所以众生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无上乘是最高的佛法,等你成了佛,佛法本来具足,不是从心外来的,等于作梦,梦到了金帛一样。

  「视佛道,如眼前华。」我们尚未成佛之前,要求佛道,等到成佛以后,佛道本来现现成成,不是你修来的,佛道好像眼前的空中花,不是常住的。你看见空中有花,空中本来没有花,所以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你看到有一个佛道;等你成了佛,哪有佛道可成呢?

  「视禅定,如须弥柱。」我们这一个小世界,东、西、南、北四大部洲,中间有一个中心点,叫须弥山,翻成中国话叫妙高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这一个小世界,都由须弥山支撑着,等于一根柱子一样,叫「须弥柱」。须弥山很重要,但是须弥山是金、银、琉璃……七宝所成,也是无常之法,须弥山也有空的一天。我们现在要降伏自己的烦恼妄想,需要禅定,等烦恼妄想息灭以后,禅定也是空的,像须弥柱一样。

  「视涅槃,如昼夕寤。」梵语「涅槃」,翻成中国话叫寂灭,就是把无明烦恼都灭除,湛寂不动,证得圣果,就证得涅槃。「昼夕寤」,「昼」是白天,「夕」是晚上,「寤」是睡醒。你尚未证得涅槃之前,无明用事,感觉白天是醒着,实际白天还在睡觉,晚上也睡觉。等到你把无明破了,证得涅槃,不睡觉了,白天醒着,晚上也醒着。

  「视倒正,如六龙舞。」凡夫法叫「倒」法,圣人法叫「正」法。凡夫六根「背觉合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背了自己的觉性,合了尘劳烦恼,就起了颠倒,叫做「倒」法。等到听到佛法,不起颠倒,六根「背尘合觉」,背了尘劳妄想,合了自己的灵知灵觉,叫做「正」法。实际上还是那六根,等于六条龙在那跳舞,只是头跟尾巴互换而已。

  「视平等,如一真地。」「平等」是对着「次第」说的,不执着次第,一切法完全都平等。对着次第讲平等,还不是真平等。平等不要对着次第讲,才是真平等。「如一真地」,如真如实地一样,真如不是离开一切法,另外有一个真如。一切法皆以真如为本体,所以平等就在次第之中显平等,好像在一切法上显真如实地。

  「视兴化,如四时木。」我们教化众生,要兴起佛法,教化众生不要执着,像四时的花木一样。到了春天,它就发芽生出树叶;到了夏天,它就开花;到了秋天,它就结果,它是顺着时间走的。我们去度众生,也是应众生之机说法,众生的善根成熟,你一说他就得度,并不是你逼他得度,是他的善根成熟,好像树要开花结果,是时间到了,所以用不着执着。

  佛法难学就在这里,你没有破我执之前,先破我执。破我执,得用佛法来破,但是佛法也不能执着,执着就起了法执。所以一切法都要观空,世间法观空,佛法也得观空。你把世间法观空,执着佛法,还不是法执吗?所以要把我执、法执都破掉,一切法都要观空。

  《四十二章经》说听圆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