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道源)

四十二章经 | 作者:道源法师 [投稿]

第十五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什么法的力量最多?什么法最光明?「佛言」,佛答复他,「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最多,为什么?「不怀恶故」,他能忍辱,不动瞋恨,心中不怀恶念。「兼加安健」,他心里没有恶念,加上安定坚强,生出来一种最大的力量。前面叫我们要忍辱,有人骂我们,我们不要报复他,要安忍不动。他骂我,我不接受,他把骂的恶业,还至自己身上。这章再假藉一位出家人请问,佛再讲,忍辱能发生一种最大的力量。忍辱有三种:一、生忍,就是忍于众生,也叫耐怨害忍,忍是忍耐,有冤家对头来加害我,我能忍耐。加害于我的冤家对头是个众生,叫做生忍,也叫做众生忍。二、法忍,就是心外之法,要是境界逼迫你的身心,你受了苦,能够安受,不动其心,叫做法忍,也叫做安受苦忍。三、无生法忍,这是最高的一种忍。能够对无生法,安忍不动,叫做无生法忍。能够谛察无生法,也叫做谛察法忍。这个意义最高,也叫做第一义忍。

  举一个例证,虚云老和尚发愿要朝五台山,报答母亲的恩,从南海普陀山起拜,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拜了三年之久,刮风下雨他能够忍苦,夏天再热,他还是坚持要拜。冬天再冷,北方会下雪,他还是要拜,这都是安受苦忍。有土匪找他要钱,他没有钱,就把他打了一顿。后来估计他有钱再打,这一回打得更厉害,把他打死了!七天之后,他竟然又醒过来,但是对于打他的土匪,他不动瞋恨心,这就是耐怨害忍,也叫众生忍。他既能安受苦忍,又能够耐怨害忍,自然证得无生法忍。但是他没有讲给我们听,他活到一百二十岁,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和尚。

  还有《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他前生前世当忍辱仙人时,遇见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节节肢解,他不动瞋恨心,才显出他的力量大。他对于歌利王不但恶念不起,还发了愿,得了道要先度他。前面讲五比丘时讲过,第一个开悟的憍陈如,就是那时候的歌利王,佛成佛之后就先度他,这都是忍辱的功夫。

  以上举虚云老和尚,和释迦牟尼佛过去当忍辱仙人时,忍辱的力量,给我们作榜样,我们遇到逆境,要忍辱。比方你想要来听经,这种机会很难得,但天气太热,你不想来;下点雨,你也不想来,一点忍力都没有!到这里来,出家众或者在家信众,说了不如你的意的话就不来,这都是没有忍辱的力量。一点天热,一点下雨,这是法忍。出家众或在家信众,对你说不如你意的话,这是众生忍,所以要学着忍辱。

  再看经文,「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你为什么不能忍呢?你怕不如人,要跟人争强胜,不晓得越争,人家越看不起你。你能忍辱,不怀恶念,自然不做恶事,不说恶话,人家会更加尊敬你。

  再答复第二个问题,什么法最光明?「心垢灭尽」,你的真心最光明,真心现在怎么现不出光明呢?被无明烦恼染垢了。你用功修行,断无明烦恼,把染垢灭尽。「瑕」是玉石有了裂缝。「秽」是清净的镜子,被尘土所染。「净无瑕秽」,就是真心清清净净,等于玉石无瑕,明镜无秽一样。「是为最明」,这时候最光明了。这是讲把心垢灭尽,真心之体最光明,因为真心之体起了妙用,就得一切智。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从没有天地之前,一直到今天,讲的是时间。「十方所有」,「十方」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讲的是空间。一切所有,「无有不见」,眼睛起了智慧,没有看不见的。「无有不知」,心里起了智慧,没有不知道的。「无有不闻」,耳朵起了智慧,没有听不见的。「得一切智,可谓明矣!」为什么眼睛、心、耳朵都起妙用呢?因为证得一切智,真心之体起了光明,所以能够看见一切法,能够知道一切法,能够听见一切法,可以说是最光明了。

第十六章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覩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二章讲「断欲去爱」,第三章讲「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第十六章,「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爱欲」叫你愚痴,叫你蔽覆,你真心具有的光明现不出来,就是爱欲害的,所以你要是怀念爱欲,不肯断欲去爱,你是见不到佛道的。「譬如澄水」,「澄水」指清水,比方我们赞叹佛的偈子:「绀目澄清四大海」,佛的眼睛没有尘垢,叫做澄清。这里念「瞪」,是指有泥沙的水,把它澄清了,但泥沙还在下面。「致手搅之」,「致」是「用」。你不去爱欲,等于用手搅一盆澄清的水,把沉底的泥沙搅起来,清水搅成浊水。

  「众人共临,无有覩其影者。」你把一盆清水搅成浑浊的水,不要说一个人来看他的影子看不到,众人想从这一盆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都找不到,因为水被搅浊了。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交错」是交互错乱。爱欲心是一个妄想,接着一个妄想,交互错乱。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爱欲心生起来,把你的清净心搅成浑浊的心,所以你想见佛道见不到。

  「汝等沙门,当舍爱欲」,《四十二章经》是对着比丘说法,实际包括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过以比丘作当机者。你要修行办道,应当要舍弃爱欲,爱欲是染垢之法。「爱欲垢尽,道可见矣!」把爱欲断尽,佛道就可以见到了。

  你听懂这个道理,再研究经典,随文作观,心里觉得非常的清净,你研究的道理,会记得很清楚。但是当你正在研究经典的时候,忽然打了一个妄想,或者想到贪钱财,或者想到贪男女之色,这时心中的浑浊生起来,你看经看了半天,一句也不记得,怎么能见到道呢?你打坐时,忽然打起妄想,或者贪财,或者贪色,浑浊一生起来,心中乱糟糟的。你平常每次坐一小时,坐得很好。今天坐一小时,坐得身心不安,就是自己把心搅浑浊了。

第十七章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夫见道者」,「见道」,就是见到至高无上的佛道,也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样能大彻大悟呢?就是去除爱欲,断了无明烦恼。这里起了二个疑惑?一、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样子?二、恐怕无明烦恼不容易断掉,因为是无始劫就带来的,怎样能把它断尽呢?这一章就告诉我们。

  「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譬如你拿火把,进入一间黑暗的房间之中,黑暗立即灭掉。「而明独存」,黑暗的房间,变成光明的房间,只有光明独自存在。这就是:「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你不要怕无明烦恼破不了,因为无明烦恼没有本体、自性。譬如这一间房子,暗了一千年,你今天点个灯,那一千年的黑暗,瞬间就破了。就怕你的智慧不现前,智慧一现前,无明烦恼都断掉。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学佛的道,见到真谛之理,智慧现前,无明就灭了,你真心的光明常存不灭。

第十八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言:吾法」,「吾」是释迦牟尼佛自称,「吾法」就是佛的法,佛的法是甚深之法,所以下面四句文很难懂!

  「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这四句就是佛的深法,前面讲,你先要依文解义,了解佛的深理,才能够开悟。诸位静下心来听,决定会叫你听得懂。依文解义,是把文字之中所含的义理,解释清楚。开悟很难,依文解义很容易,我们看这四句,文字不容易了解,道理好像很深,这都是听经太少的缘故。要是你常常听经,常常看经,多闻熏习,名相熟了,义理熟了,就很容易了解。因为佛法是心法,是人人本具的真心、佛性,这些道理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一听就会了解。不过佛经上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你要谛听谛听!谛是详实为义,你要详详细细地听,实实在在地听,这个时候,切不可以打妄想,哪怕你是第一次听到,也可以听得懂。

  这四句经文我作三番解释,第一番先就经文解释,就是叫我们修行用功,不可以起分别心,心里头不可以动妄念,动一个念头就有能、有所,由两个念头再起来很多念头。能是能念之心,所是所念之法,你一动念头,里面有个能念之心,心外有个所念之法,这样起了分别就不是佛法。所以一定要不起分别,能所双亡,亡就是把它空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法,都把它空掉,这个时候就与佛法相应。懂得这原则,这四句经文,就好消通。

  先解释第一句,「吾法念无念念」,佛的法,不是断灭空,没有了的空,也不是虚空的空。佛法是真空,真空不空,还是有个心念,但是不起分别。顺着文解释,虽有心念,但没有能念、所念,不起分别,没有能所,能所双亡。下面两个念字,就是能念、所念,没有能念、所念的分别,所以叫做「念无念念」。

  再说一个譬喻,把第一句解释明白,我们的心念不起分别,就是真心之体现前,真心之体的灵知灵觉有妙用!真心之体,等于镜子的体,镜子有照的功能,起照的妙用,人来照人,物来照物。镜子没有分别,它没有说:我是能照的,人、物是所照的,它能所双亡,能所皆空,但是它有体有用。我们人人本具真心,本具妙用,但不是分别出来的,跟镜子有本体,能够照人照物,而不起分别一样。

  懂得「念无念念」的解释,下面三句就好懂了。第二句,「行无行行」,「行」是行菩萨道,你发了菩提心,要行菩萨道,不要起分别,一起分别就着相,菩萨道就行不好。所以虽然行菩萨道,但没有能行所行的分别,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要是在修行菩萨道的时候,起了分别,你的菩萨道不能普遍实行。因为我们度众生,要冤亲平等,不管他是我的冤家,还是我的亲人,我平等的度脱。你要是一起分别,亲人跟我有缘,我才度他。冤家跟我有冤仇,我怎么肯度他呢?这样你的菩提心就不普遍,你的菩萨道也不能普遍,被分别心障碍住了。所以行菩萨道的时候,不要起分别,不可以有能行、所行之念。

  第三句,「言无言言」,「言」是说法,不是闲言闲语。说法时,你只管说法,不能起分别。虽然你言,无能言所言,才是平等说法。说法不能着说法的相,我能说法,法是我所说的,有能、有所,起了分别。起了分别有什么不好呢?一、用分别心讲出来的法,与佛的深理不能相契合。二、增长我慢的烦恼,以为别人都不会讲经说法,只有自己会讲经说法,我慢增长起来,你以为天天在讲经说法,天天在转*轮,却不知天天在养无明。你讲得时间越久,无明增长得越大,所以有一句土话:「法师的架子大!」就是法师难款待,这样款待也不好,那样款待也不好,因为法师容易发脾气,无明太大了。哪来的无明呢?自己天天讲经养起来的,所以你以为你在转*轮,实际在养无明。
 
  第四句,「修无修修」,修行用功,修的是大乘行门,不是自己断烦恼、了生死的小乘行门。大乘行门要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但是不许起分别心。修善法尽管修,度众生尽管度,天天在修行,但是不许起能修、所修,叫「修无修修」。以上是第一番解释,依着经文来解释义理。
 
  第二番解释,依着《金刚经》来解释,第一句,「念无念念」,就是《金刚经》上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起一个心,就是生起一个念,但是无所住,不住一切法,就无能无所,没有能念所念。虽然生其心,而无所住,这样才是「念无念念」。
 
  第二句,「行无行行」,「行」是行菩萨道,就是《金刚经》上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为什么要行布施呢?行菩萨道。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但是行布施不住于六尘,要内无能布施之我,外无所布施之人,中间自然没有所布施的财物,叫三轮体空。终日行布施,终日行菩萨道,而没有能行所行。

  第三句,「言无言言」,就是《金刚经》上的「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不许执着说法之相,终日说法而不起执着,这样才是真正的说法。虽然说法,没有能言所言,叫「言无言言」。

  第四句,「修无修修」,大乘菩萨的修行,就是修善法度众生,就是《金刚经》上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你要修善法,切不可以着相,要离一切相,虽然修行善法,没有能修所修。行善法要度众生,而不着度众生之相,《金刚经》上讲「度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而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因为你根本不着度众生的相,叫「修无修修」。

  第三番解释,回应前面经文来解释,《四十二章经》第一章讲「有」,我们出家要持戒,要修苦、集、灭、道四真道行,证得阿罗汉,飞行变化,旷劫寿命,能得神通,能得长寿,都说「有」,没有说「无」。为什么第一章讲「有」呢?因为众生把五欲都当成实「有」,才去贪着。你告诉他五欲不可贪,要跟他说「空」,接受不来,先跟他说「有」,拿佛法的「有」,换他世间的「有」。再告诉他世间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贪了五欲之乐,将来要堕地狱,不如把五欲舍掉,来出家持戒,修四真道行,证得阿罗汉之后,可以神通变化,旷劫长寿多好呢!所以度众生要有方便,拿佛法之「有」,换取世间之「有」,众生就容易接受。

  第二章讲「无」,也就是空,讲「内无所得,外无所求」,你想得到阿罗汉,想求得神通变化,那是错误的。「无念无作」,内无能念之心,外无所作之境。「非修非证」,依着性来起修,修即无修,全修作证,证得的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不需要修。第二章用「无」字,把第一章佛法之「有」空掉。

  第十八章透过「有」、「无」两关,会归中道,要修菩萨道,要修中道。「有」,偏到有一边;「无」,偏到无一边,各有所偏,把「有」「无」两关都透过去,才能会归中道。

  这四句经文会归中道。「念无念念」,念,不是无,不是有,没有能念所念。「行无行行」,行菩萨道,不是无,但不许着相,也不是有,没有能行所行。「言无言言」,言,要讲经说法,不是无,但是讲经说法,无法可说,没有能言所言,不属于有。「修无修修」,要修行,不是无,但不许执着,不是有,没有能修所修。

  「会者近尔」,「会」是会悟、开悟,这四句你一定要依着文义,会悟到自己本性上,这个法与你很近,因为是你的心法、本性。「迷者远乎!」你要是一迷,这个法与你不相干,离你太远了。

  「言语道断」,言语之道断灭了,因为佛法不是你讲得出来的,我们能讲的,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你说有,不是;你说无,也不是;你说亦有亦无,也不是;你说非有非无,也不是,乃至于你把这四句,再分成一百句,都不是,这叫「离四句,绝百非」。要把这些对待的假名言相离开。

  《楞严经》上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天天讲经说法,是为使众生了解佛理,依文解义明白了,必须会悟到自己的本心自性。你说的那些语言相,都不是自己的本心自性,说得再玄妙、再高深,还是言语相,不是真实之义。那么佛的法,不是说出来的言语相,怎么能够得到佛的法呢?「唯证相应」,你要开悟,依你所悟的再起修,才能够证得,证得就与佛的法相应了。你开悟,悟得了;你修行,证得了,是什么样子呢?不是言语能说出来的。

  古人有一个譬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喝水,喝的是冷的、暖的,自己知道。你用言语怎么形容,都无法形容水的冷、暖。比方我们饮的是热水,要告诉对方,这水热到什么程度?你怎样解释都不是热水的本来面目,因为你解释不太热,不太热是什么样子?不烫口,不烫口又是什么样子?有人说:现在有温度计,用温度计一量就知道了,比方不太热的水,拿温度计一量,四十度,这温度还是不容易了解。叫对方亲自喝一口,你用不着解释,也不用讲几度,他马上了解了,这叫以心印心。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

  「非物所拘」,「物」包括有情之物、无情之物。「拘」是拘碍,把你系缚、障碍住。有情是众生,无情是一切山河大地等身外之物,都能够拘束人、障碍人。等你开悟之后,它系缚不住你,对你不能生障碍。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佛再警告我们,你会悟佛法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刚才讲的那四句深奥之理,你听懂就以为开悟了,那是打自己的闲岔。你听懂了那是佛的理,你自己并没有开悟,还是凡夫。你的本性什么样子?你自己不知道,所以你「差之毫厘」,就「失之须臾」,还没有开悟,你执着文字相,这叫语言相。心里在那儿想,想这个样子是开悟了,想那个样子是开悟了,这叫心缘相。言语之相不对,你心里攀缘思虑,还是起分别。前面说没有能、没有所,要能所双亡,你说的想的全是错,叫做「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开口讲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全错!你心里动念头,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都是错误。

  第十八章是解理,理要解得圆,解释得深,不容易懂。懂得深奥之理,要依着所了解的理来起修,所以第十九章以后,要脚踏实地修行,属于事相之法,反而好了解。

第十九章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先修无常观,观念「惯」,「观」是观想,观察一切法皆无常,最大的法莫过于天地,莫过于世界。天地,不是常住之法;世界,也不是常住之法,要观想到无常,你才能够修行佛道。世界无常,我们住的地球,你以为长远住世,那是大大的错误。它是无常之法,有成、住、坏、空。从没有地球,到形成地球叫成。暂时有,叫住。慢慢坏了,就没有、空掉了。我们现在住的地球还没坏,但是将来还是要坏、要空。这个世界以外虚空之中,像地球这样的星球很多,都是在成、住、坏、空。我们有时看见虚空之中,忽然划过一道亮光,那叫流星,到达地球上是一块石头,取名叫殒石。殒石就是虚空之中,别个星球爆炸之后,飞到地球,和空气摩擦,放了光落下来。科学家现在可以在太空中,观察到殒石雨,那些碎石头,像下雨的雨点那么多,虚空之中的星球,坏了很多,这是科学家证明的。《圆觉经》上说虚空之内,世界无边,「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生出的世界很多,坏的世界也很多。

  「观灵觉,即菩提。」世间法都是无常的,回光返照,照自己灵知灵觉的心,即是菩提。梵语「菩提」,中国话翻成觉道,就是佛的道。成了佛就证得菩提果,最初发成佛的心,叫发菩提心。我灵知灵觉的心,就是佛的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你能这样观照佛的菩提道就在我心里,不向外求,很快就能得到菩提道。

第二十章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这章更好懂了,要脚踏实地修行,观一切皆是无常,先要破除我执,我执是外面有一个身体,里面有个妄想心,合起来叫我。但是凡夫执着身体,身见重得很,人人都执着有我,以为身体就是我,所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为求衣、食、住、行、育、乐,不了解这个身体是假合的。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破除身见怎么破呢?「当念」,就是观察自己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组合而成。一、地是坚硬之性,我们身体上有骨头,属于地大。二、水是湿润为性,我们身体上有水分、血液,属于水大。三、火是热燥为性,身体上有暖气,属于火大。四、风大是流动为性,我们能呼吸,身体会活动,属于风大。这四大种「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没有哪一个是我,找个我,找不到。假若每一个都是我,变成四个我。「我既都无,其如幻耳!」既然在四大中都找不到有个我,那么我这个身体是幻化,不是真实的,叫四大假我,像变幻术变出来一样,这样就把身见破掉,身见一破掉,我执很容易破掉。

第二十一章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这章劝我们不要贪名。「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世间的人为什么要贪名呢?随他情欲之心起的执着。他要贪图声名,但是不容易得到。他今天贪名,明天贪名,「声名显著」,等到社会上都知道他的大名。「身已故矣」,他的寿命也到了,人也该死了。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世间的声名,是平常的声名,你要去贪;佛道才是真实的,你不去学。你要贪世间的名,世间的名很不容易贪到,要用一番功夫。就算让你贪到了,也是平常的声名,可是你的生命已经尽了。「枉功」,你用这些功都是冤枉的。「劳形」,求声名,奔波劳碌,劳累你的身形,也是冤枉的,得到虚名有何好处呢?所以应该学道。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譬如烧香,虽然人家可以闻见香气,但是香已经烧完了。下面再警策我们,「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你贪图虚名,名声虽然得到了,你的寿命也尽了,像香烧完了一样。危害你身体的火,就在贪名的后面,平常讲「树大招风,名大招祸。」台风来了,把大树先吹倒,因为树大,招的风也大。你的声名大,招来的灾祸也大。危害你身体的火,是在你求声名之后跟着来的,你要注意:不要贪名。

第二十二章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前面劝我们不要贪名,这里再劝我们不要贪财、贪色。众生为什么要贪财、贪色,不肯舍离呢?好像刀刃上有点蜂蜜。「不足一餐之美」,不能当一顿饭吃饱。「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舐」是用舌头舔取东西。小孩子不知道刀刃危险,看见刀刃有蜜,就用舌头舔,把舌头割破了。「小儿」,就是譬喻没有智慧,贪图财色,结果把自己贪图到地狱里去的人。

第二十三章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人」指凡夫,「系」是系缚,「舍宅」,指家产。佛说:凡夫被妻子、家产系缚,「甚于牢狱」,比牢狱还厉害,为什么呢?「牢狱有散释之期」,因为坐监牢有坐满的一天,可以把你放出来。「妻子无远离之念」,妻子永远系缚你,不能远离。

  「情爱于色」,这是对男性说法,就是爱女色。「岂惮驱驰」,「岂」是哪里,「惮」是害怕。「驱驰」,是骑马奔驰,形容奔波劳碌。他贪爱女色,哪里害怕奔波劳碌呢?「虽有虎口之患」,虽然前面有只老虎,走过去,老虎就会吃他,他不怕!「心存甘伏」,为贪图女色,他甘心降伏,被老虎吃了,也不在乎。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自己投到污泥里面,把自己溺死。这不是投水之溺,因为投到水里面,还有浮起来的机会,投到污泥里面,浮不起来,一定要溺死,所以叫做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把妻子、舍宅这一关透过去,你就是超出凡尘的阿罗汉了。

  此经是对男众说法,所以以妻子作对象。你要是女性,把它反过来,女性贪爱丈夫儿女,不怕奔波劳碌,辛苦一辈子,甘心作奴隶。你自己观照:我为什么要为丈夫儿女作奴隶呢?自己要觉悟,女性贪爱丈夫、贪爱儿女,一样等于投泥自溺,一样是个凡夫。把此关透过去,你也是个阿罗汉。

第二十四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下面讲的都是事相修行,没有玄妙之理,玄妙之理已讲过了,依着玄妙之理脚踏实地修行,不必再谈玄说妙了。因为修行要断烦恼,断烦恼就要断欲去爱,你不能断欲去爱,尽谈玄说妙,不是说空话吗?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爱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但是五欲比较起来,以色欲最甚。「色之为欲」,色欲甚大,多么大呢?「其大无外」,没有比它再大的。「赖有一矣」,五欲幸好只有色欲最大。「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假若五欲里面,还有一个像色欲这么大。有二个欲都是其大无外,那么糟了!普天下没有一个人可以修道了。

  色欲,就是男女之色,男女之色是生死的根本,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成了道以后,他就现出家相,要度弟子出家,所以把家里的人,除了净饭王,国家大事没人接手不能出家,其他家人都度出家。为什么要出家呢?因为出了家,男女不结婚,就断爱欲。爱欲是生死的根本,爱欲不断,生死不能了,三界超不出去,证阿罗汉都证不到,怎么能成佛道呢?所以要成佛,必须了生死;要了生死,必须断爱欲;要断爱欲,必须要出家。

  《四十二章经》都是对出家人说法,但是佛教有四众弟子,有出家二众,也有在家二众,那么在家二众不要学《四十二章经》吗?《四十二章经》谈的全是佛法,不学《四十二章经》,就是你不愿意学佛法,那么在家二众没有出家,不能断爱欲,学了《四十二章经》有什么用呢?一、在家二众弟子,听了《四十二章经》,希望你发心出家。二、知道你的因缘不能出家,释迦牟尼佛才开方便,度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受五戒,不邪淫。不邪淫者,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可以再干犯一切男女,你要好好受持五戒,不能出家就够惭愧了,除了夫妻以外,再去找其他的男女,实在太对不起释迦牟尼佛了。再进一步,在家菩萨戒,每一个月有六斋日,这六天过出家人的生活,受八关斋戒,前面八条叫关,第九条不非时食,叫做斋。由前面八条戒关闭邪恶之门,作成不非时食的斋法,就是这六天做临时的出家人,受的八关斋戒是连正淫都不许做。你要好好持六斋日的戒,因为因缘不成熟,不能出家,一个月持六天出家戒,也是种出家的善根,将来因缘成熟,还是希望你们出家。

第二十五章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释迦牟尼佛要我们断爱欲,你不听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不断爱欲,就好像手里拿着火把,逆着风走。「必有烧手之患」,一定有烧到手的祸患,爱欲是害人的,一定会遭爱欲的灾祸。

第二十六章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天神」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魔王。魔王把女儿献给佛,他的女儿相貌美丽,所以叫玉女,把自己的玉女献给佛作什么?「欲坏佛意」,想破坏佛的道心。佛不会让她扰乱,因为佛知道人的身体,只是一具臭皮囊,五脏六腑都是污秽的东西。若依佛经上说,身体内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叫「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佛说:你来做什么呢?「去!吾不用」,去!我不要用你。

  「天神愈敬」,魔王看见佛不接受玉女,更加尊敬他。「因问道意」,就请佛开示佛道的意义。「佛为解说」,佛就跟他应机说法,「即得须陀洹果」,魔王就证得初果,入于圣人之流,这就是佛降魔,把魔王度脱了。

  《四十二章经》是对比丘说法,因为佛示现的是比丘身,所以他要观想女人身体是个臭皮囊,说这个法,就是给我们这些比丘、优婆塞听。我们观想女人的身体是个臭皮囊,就远离爱欲了。那么比丘尼、优婆夷,女众不要去除爱欲吗?把它反过来观想就对了,观想男众的身体是臭皮囊,爱男人作什么呢?

第二十七章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佛先说一个譬喻,下面再说法来合譬喻。「夫为道者」,要修学佛道的人。「犹木在水」,好像一块木材在水里面。「寻流而行」,顺着流水往前走,「不触两岸」,这块木材要流到大海里,得顺着中间走,要是触到此岸,流不到大海;触到彼岸,也流不到大海,要不触到两岸才可以。「两岸」,指此岸、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你触到此岸,就是触到凡夫的生死,你贪爱烦恼不断,流转生死。彼岸是二乘人证得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不发菩提心,不度众生。那么触到此岸,流转生死。触到彼岸,了生死,不去度众生,这块木材不会再往前流走。

  两岸中间是流水,表示菩萨的中道,你不留恋生死,也不贪着二乘的涅槃。你修菩萨的中道法门,既不触此岸,也不触彼岸。「不为人取」,人怎么取呢?用情爱来取。你在修行用功行菩萨道,想入佛法的大海,你情爱心不断,不能断欲去爱,等于一个人把你这块木材取去了,流不到大海里。「不为鬼神所遮」,「鬼神」譬喻一切外道。「遮」是遮挡。你学道,要学佛的正道,你要是学外道,等于鬼神把这块木材遮挡住了,要再往前流,流不过去了,怎么能入佛法的大海呢?现在外道很猖獗,众生真是可怜愍者,他想修道,不修佛法的正道,去修那些鬼神的外道,等于被鬼神遮挡住了,永远流不到佛法的大海。

  「不为洄流所住」,有一种洄流,水打圈转,木材要是流到那里,尽转圈出不去。这譬喻我们要行菩萨道,要直心正念真如,要悟无为法。自己的心不直,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想要这么修、那么修,等于掉到洄水的漩涡里面,转来转去,流不到大海里。

  「腐败」是木材本身烂掉了,譬喻道心退失了。最初发道心,想修菩萨道,想要成佛,这时候把道心退失了,等于木材本身烂掉了一样。「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木材本身没有腐败,譬喻菩萨没有退失道心,上面这些障碍都没有障碍住,我保证木材一定可以流到大海里去。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下面讲佛法,来合前面的「不为人取」,你这木材怎么被人取去?你动了情欲心,被情欲所迷惑。学道的人一定要严守自己的道心,不被情欲所迷惑。「不为众邪所娆」,合到前面「不为鬼神所遮」。你学道,直心正念真如,要悟无为法。你不要弯弯曲曲,学这个道,学那个道,被众多邪知邪见所扰乱。「精进无为」,精进办道,悟无为法,修无为法,证无为法。无为法,前面解释过,无为者,无所作为,不是我们作为出来的法,是本来具有的,就是我们的真心、佛性。「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我保证这个人,决定能证得佛道。

第二十八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此章佛警策我们:你是初学佛道的凡夫,切不可粗心大意,要谨慎小心,慎勿放逸。「慎勿信汝意」,佛先警告你,不要信你的心意。你的心意是凡夫的妄想心,妄想心是有情感的,情感发生,你自己作不了主。「汝意不可信」,你的心不可以相信,因为你的心是妄想心,会动感情,会生烦恼,动了感情,生了烦恼,你控制不住。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这是对男众说法,「色」是女色,你一定要跟女色远离,不可以接近,要是会在一起,一定要生祸害。前面说「慎勿信汝意」,先警策我们凡夫,不要粗心大意,以为自己的道心很坚定,跟女色相会,不会动爱欲心。我要度众生,要度女众,不跟女色相会,怎么度她呢?不晓得爱欲是生死的根本,到了跟女色相会的时候,就迷惑了,感情一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所以生了祸害。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你修行办道,证得四果阿罗汉,你的心才可以相信。因为证得四果阿罗汉,把三界以内的烦恼贼都杀死了,见了女色,不会打妄想,不会生烦恼。烦恼断尽,了脱生死,所以再不会生祸害。你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才可以信你的心意。你是女众,是个比丘尼,当然要度男众,你也要注意保持距离。一、不要跟比丘接近,二、不要跟男居士接近,因为彼此都是凡夫,要保持距离。比丘尼也可以证阿罗汉,你证得阿罗汉,才可以度男众。

第二十九章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这里越说越详细,脚踏实地用功,一步一步走,开步怎么走?远离女色。怎么远离?要把你的眼睛守好,不可以看女色。你眼睛不看女色,就不会打妄想。不要跟女人说话,就不会发生感情。「若与语者」,假若比丘,不能不跟比丘尼讲话,也不能不跟女居士讲话。「正心思念」,讲话的时候,把自己的道心把持好,要端正心念,去除邪念,才可以跟女众说话。

  「正心思念」,就是要起正当的观想,怎样观想呢?「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我出家当比丘,住在五浊恶世,可是我现在要修清净法门,要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你要是位女众,是位比丘尼,把经文反过来,你要把眼睛守好,不要看男众,也不要跟男众多说话。如果一定要说话,要想到我虽然出了家,我是住在五浊恶世,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被污泥所染污,不要跟男众多接近、多说话。不得已要说,要正心息念。

  比丘跟女众讲话,要正心观想,观想这些女众都是我的家亲眷属,就不会起淫欲之念。「想其老者如母」,遇见年老的女众,想她是我母亲。「长者如姊」,比我年纪大的,想她是我的姊姊。「少者如妹」,比我年纪小的,想她是我的妹妹。「稚者如子」,年纪很小的女众,想她是我的女儿。如此观想,「生度脱心」,你对于女众不得不说话,把她观想成你的家亲眷属,我要度脱女众。「息灭恶念」,就能息灭淫欲念。你对你的家亲眷属,能生淫心吗?不能。你要度脱你的家亲眷属,能生恶念吗?不能。这样叫做「正心思念」,才可以跟女众讲话。

  你要是女众或是比丘尼,在不得不跟男众讲话时,要正心思念,观想年老的男众,像你的父亲。比你年纪大的,像你的兄长。比你年纪小的,像你的弟弟。再小的,像你的儿子一样。那么你对于家亲眷属,应该生起度脱心,要息灭淫欲的恶念,才能跟男众说话。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