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宝积经》有大小之分:《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只有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有二十七会新译,其中多数还是参酌旧本重出的,纯粹的初译本只有十一会。
小本《宝积经》是《大宝积经》中的一品,原名叫『迦叶品』,后来为了与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区别开来,所以改名为『普明菩萨会』。
大本《宝积经》就是以『普明菩萨会』为核心,将主题思想相近的几部经典汇集在一起形成的。小本《宝积经》,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叫做《佛遗日摩尼宝经》(佛遗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后来晋译的版本叫《摩诃衍宝严经》,译者的名字没有记载;姚秦时代译为《大宝积经》,也有直接叫《迦叶品》,同样没有留下译者的名字;最后译的名叫《迦叶问正法经》。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
小本《宝积经》是继《般若经》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内容比《般若经》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然不离《般若经》的思想。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了定慧学,通过对大乘和小乘的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指出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
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经》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经》。具有智慧,就能掌握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了『中道』的概念。『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可是将『空』作为实有也不对,只有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方能行于『中道』。
『中道』的概念,原本在部派佛学时期也会偶尔谈到,可是将它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则是从小品《宝积经》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品《宝积经》还特别指出:『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执著有『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经》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摘自:觉醒《宝积经》讲记
《大宝积经》,又称《宝积经》。一二○卷。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是集录诸经编纂而成者。为五大部之一。内容主要叙说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宝积,是“积集法宝”的意思。以其为大乘深妙之法,称之为“宝”;聚集无量法门,称之为“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诸译经家以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
原经文(《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 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
1、【极乐世界人的寿命】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滴之水;余不测者,犹如大海。诸菩萨摩诃萨众亦复如是,非以算计之所能知。阿难,彼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知其劫数多少;声闻、菩萨及诸天人寿量亦尔。”
暂无简介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诸大声闻众所知识。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马胜。大名有贤。无垢。须跋陀罗。善称圆满。憍梵钵提。优楼频蠡迦叶。那提
《大宝积经》完整介绍极乐世界!往生极乐净土4种方便法 1 【极乐世界人的寿命】 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著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在现实生活中,破戒的比丘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可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做得很好,可事实上却是在破戒的人,却不容易被发现。在《宝积经》里,佛陀为我们列举了四种破戒比丘的行为。第一类破戒比丘他们能够全面地受持戒法,对于犯戒的大罪小罪,一律小心冀冀,心常怖畏,凡所受戒法都能够谨慎履行,做到了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其谋生活命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生死疲劳」,我们生了要死,死了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流转轮迴,辛苦又疲劳。人生就像一个车轮,在生死大海裡轮转不已,备受劳苦。「从贪欲起」,人是贪欲的奴隶,为了贪财好色、贪享受、贪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个也想、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