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少年的时候,见有前辈的人妄议佛教,以先入之见为主,跟着作小人的短见,自己还不知错。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的佛经流通处中请得数卷经阅读,大吃一惊。心中暗道:“假如不是读这些佛经,几乎将虚度这一生啊!” 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
损福行为: 1. 【大慎】爸妈责备发怒, 子女生嗔恨是一过, 抵触顶撞是十过. 2. 工作不竭忠尽力, 一事为一过 3. 【大慎】不尊敬先贤和长辈, 一日为一过 4. 【大慎】堕胎为二十过 5. 【大慎】心里计划怎样伤害人, 有这个念头就一过, 如果真的去实施害到了人, 就
1.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一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 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 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定不诬也。 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1、被父母亲责骂,生愤怒或憎恨心,一个过。 2、父母有过失,不能运用善巧的方法加以劝导。每一件事情一个过。 3、诵经每差一字一个过,漏一个字也是一个过。诵经时心中打妄念,五个过。想到恶事,十个过。讲善事一个过。起身迎接宾客,二个过。不依照仪式随便诵经,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①,其次好色②,其次好饮③。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④。又进之,则好读书⑤。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之,则好读内典⑥。又进之,则好净其心⑦。
古时有偈语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供养稀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些人专执著前面两句话,时刻不休的从事募化,说:“我塑造佛像呀,我修建殿堂呀,我供养僧众呀。”这些虽说都是万行中的一门,可是有两种说法:一是因果不可不分明;二是自己的生死大事
1 莲池大师专修念佛法门,传记里面看到,他没有做过佛事,什么都不会,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2 有一年地方上闹旱灾,很久不下雨,有些人说他的道德高,是真正有道的高僧,请他出来求雨。 3 他什么仪规都不懂,“好吧!求雨,你们大家就跟我一起”,他在前面拿着引
修行密码——《莲池大师自知录》 《莲池大师自知录》,是莲池大师在浏览功过格以后,非常喜悦,觉得还不够具体详细,于是补充详细化的短文。我有幸昨天才看到。 《莲池大师自知录》里面对于我们日常所做的大小事情,都有评分,属于善还是属于恶,如果是善,算是多大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文》释义 唐湘清居士 前 言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曾著普劝念佛文,劝导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人人都应念佛?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究竟有什么益
莲池大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往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此有三故。 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惠一
问:“心中妄念纷飞,应当用什么方法对治?” 答:“佛在《遗教经》上告诉我们,只要能把心制伏,使之专注一处,无论任何功德事业都能成就。”或有人说:“这岂不是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一样吗?”我说:“不一样!告子所说的动心,是当心念起时,强加抑止,按捺令静。而佛所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我感冒了,我很快乐。我认为,凡是来了的,都是该来的;不该来的,不会来。既然来了,我都欢迎,非常开心。李:法师,我想这个问题,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却困扰着世间不少的人,我自己都曾经用过很多时间细想。这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站起来,把握平衡,站稳自己;感恩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独立谋生,自己上路;感恩喝骂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感恩黑夜的来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等待明天的日出。
人是常常会做错事的,做了比较大的错事,往往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知道了,会受人蔑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便将那些事闷在心底,使得心里难过、痛苦。这在一般人,以及描写人性的文学小说和感情故事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意识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个圣贤、是个超凡入圣的人,要不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