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阿弥陀经 | 作者:太虚大师 [投稿]

太虚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二十五年五月在上海丙子息灾法会讲──

【悬 论】

  一 释名题

  佛说阿弥陀经,合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经的能说者──释迦牟尼佛。故在讲经之前,在会大众须志心诚意的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佛,而且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质量的差别。只要成就福慧二足,到究竟圆满觉悟的地位,都堪称曰佛。佛以大悲愿力而普度众生,使各个众生离苦得乐,有了利他觉他和自身充分的自觉力;到了佛位,觉悟究竟,福慧亦究竟。一切佛皆具有十种德号,佛、只是十号中的一个。这十种德号,都是从修证诸功德所成就。这本经,为什么不标明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因为在这时代,在这世界里为大众广说教法的,唯有释迦牟尼佛是独一无二之本师,故不另举其名。而亦可通摄于其余诸佛,因为释迦佛所成就的福德智慧,与十方诸佛平等无别,所谓佛佛道同。故举释迦,亦即举十方诸佛。牟尼──法身报身功德,即诸佛功德,此经为牟尼佛说亦即是十方佛说,十方佛说亦即牟尼佛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二无别。

  佛因何而说此教法?诸法真实相性,本无可说。不可说而说法者:一方面,佛在因地中有大悲愿力,要令众生得乐离苦,出生死海;这是佛以大悲心为本因。一方面呢,因众生机缘成熟。有了这两种而发生说法的作用,从无可说中而方便说。佛运用方便善巧的智慧,宣说无上妙法。机有千差,法有万别,应种种机,说种种法。要看闻法者思想环境如何,确定说法的中心的问题。

  此经的中心问题,以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为主旨,就是阿弥陀经的特点。无量寿佛经里面的无量寿佛,即是此经阿弥陀佛的译义。阿弥陀的本义,即是无量的意思。无量、包含很多的无量义:如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人民、声闻弟子菩萨;还有无量相好庄严等等。故阿弥陀所以为阿弥陀,一方面以无量义立名;一方面包含有种种庄严功德成就。现在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宣说阿弥陀佛的依报和正报所成就的功德,依此功德而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得不退转。此为此经所诠的中心意义。经是佛所说的经文。梵文‘素怛缆’,译为契经,本是‘线’义,一线贯摄诸法不失不散故。所谓契经者,有契理、契机二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推及十方诸佛所说的教法,无不如此。还有许多虽非佛说而为佛弟子等所说的,既蒙佛之印可,得到佛之同意,亦名佛说的经。

  佛在印度舍卫国说此经法,以具足一切微妙音声之言语而说,当时并无文字发表。到后来,弟子们才以印度的梵文结集记录。至于翻译成为中国文字,更不是一次一人的工作了。在藏经中尚有玄奘法师等翻译的,名称上稍有不同,但究其经文的真理实际,并没有什么不同。

  现在讲的经,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罗什的历史,在三藏记里有详细记述。鸠摩罗什,译曰童寿。因其人虽在年事幼稚时代,而其学问道德如同老年人一样。罗什父名鸠摩罗炎,印度中天竺人。出家至龟兹国,即现在新疆库车县地方。婚娶国王之妹,生罗什。年七岁、随母出家,遍游西方诸国。总贯群籍,善于大乘。这时、在东晋时代。北方符坚称秦,即中国历史上所谓前秦。建元十九年,使吕光带兵讨伐龟兹,为的是要得这道学俱优精通三藏的罗什法师。果然、获得罗什,而归到了凉州地方。吕光听说符坚败了,于是自立为王。其后、后秦姚兴兴师伐凉州,罗什法师才入长安。姚兴事以国师之礼,出入皇家的西明阁及逍遥园,率领弟子致力于翻译。共译三百八十余卷。阿弥陀经、就是在这时代翻译的。在译经史上作考据,极其重要。不然、释迦以梵语说法,佛弟子以梵文结集;若无人翻译,怎么会变为中国文字的经典?若佛经没有历史的根据,殊难令人起信。故在释名题的范围中,翻译人的历史地位不得不提出说明。

  二 提教纲

  甲 教

  古来的佛教大德,对于佛的教法或开或合,其见解各有不同。在施设教法之能诠的方面,除有经、律、论三藏之外,还另有杂藏。溯此教法之源流,推观流传转变种种差别之分判,可作如下的观察。这教法源泉,是释迦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在菩提树下觉悟证得的证法。因有利他觉他本愿之心力,故以所证的法应众生机宜,方便善巧而说。然法性无差别,诸佛所以出现于世现身说法者,无非开示诸众生令入佛之知见;觉佛之觉,证佛之证,以显现诸法实相。故虽所说法有千差万别,从佛的立场上看,无非令众生辗转得无上菩提的妙法。但从众生立场上看,却有大小、顿渐、显密的差别了。再从教法原则方面去探讨,都是以佛智所证诸法相性为本质。如是教法,因为众生根性及时地因缘之不同,故在流传上有转变差别的形态,遂成了佛教中分宗判教的风尚。

  在佛灭度后不久,有迦叶、阿难、优波离、富楼那等,结集经、律、论三藏圣典,为宏扬教法之中心人物。在此初期五百年的教法大势上看,一切大乘显密的教法,都隐含其中。此时为三乘共法的时期。第二五百年,有马鸣、龙树、无著、天亲,他们都是主张大乘,对破二乘。故三乘共法,有附属大乘法的形势。到了第三五百年,在教法本质上愈形发达。对于教理研究得已很精细,信佛者和佛弟子趋求实验修行,乃有龙智等以真言密咒的行法昌明于世。整个佛法,完全在真言密咒中生活著,大乘、三乘都附在密法中。到此密法发达时代,大乘尚可同时流传,而三乘共教却完全隐没了。此为佛灭度后在教法的本质上、外表上有这三阶段的分别,这是印度佛教的史乘。

  第一时期的三乘共法,流传在锡兰、暹罗、缅甸。现在整个国家政教之设施,仍多以佛教为标准,而国民与佛教徒有同一之步骤。第二时期的大乘性相法,流传到中国,而朝鲜,而日本,而安南,现在也还有蓬勃的气象。第三时期的真言密咒的教法,传入西藏、蒙古、西康、青海,也都能发挥种种的特征。所以、这三个时期的教法,可考之于以上三处的流布区域。

  由流以溯源,西藏、中国、锡兰三处的教法根源,都是佛运用善巧方便应机而说的。判定这是什么教,那是什么宗,是没有绝对性的。因为在佛法流行的时代和区域上,虽有大小、显密之不同,而教理都是互相关联的。

  乙 理

  佛法中最普遍共同之理,就是五乘共法。破邪因果,明正因果,世出世间人天四圣善因果,皆从此建立。于此先要明白人天十善法,以二乘贤圣、菩萨、佛果,均由此法做起。此人天乘法,讲明善恶因果之俗谛理,教人止恶行善;由此以建立真谛理的基础。故明白了五乘共法破邪因果、明正因果的人天善法,然后才可以此为根基而建立出世圣人之三乘共法。三乘共法是什么?即知三界有漏因界皆是变迁无常,皆是苦,一切法无造作者、亦无受者,毕竟是空的、无我的。有漏法是苦,有为法是无常,一切法空无我。以解脱生死烦恼的涅槃寂静为究竟。这、比较前面的五乘共法是进了一步。

  再进一步说,大乘教理明一切法不离一法,一法不离一切法。众生与一切众生亦然,平等同体不二。故以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为原则之大慈大悲心为根本,起正信解,发大誓愿,同证究竟真如。这就是所谓大悲菩提心。不以个人超出世间、脱离生死为满足,这是大乘学佛人对于佛法之根本观点。如能于诸法如理如量普遍觉悟,随顺法性,断除烦恼;修行菩萨六波罗密,四无量心,修到所谓‘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满足。因此、诸佛之所以能成佛,我等之所以要学佛,不为自求个己解脱,是要度尽一切众生。大乘教理就是如此。

  丙 行

  在佛法里所谓修行,有种种底型态和种种底方法,可归纳为数种如下:

  1.戒律行,或曰律仪行:包括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和真言密戒。普通人都知道佛教要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三皈依由师传授。既受三皈,进而受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短期加受八关斋戒。或进至沙弥等出家戒,再增上为通于在家出家之菩萨戒。真言密戒,是密宗特殊底戒条。比丘戒为具足戒,依此戒行而生定发慧证果,为锡兰等处佛教徒修行之特色。

  2.禅定行:由四禅、八定、五停心,以至如来禅、祖师禅,总名禅定行。修五停心观,为声闻乘入道之最初法门。一、不净观:观身不净之相,对治贪欲而心得停止。二、慈悲观:对治嗔恚而心得停止。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相续之理,对治愚痴而心得停止。四、数息观:应用计数呼吸,对治散乱而心得停止。五、念佛观:念佛功德,对治业障而心得停止。由心得停止,而发色界之四根本禅,或无色界之四空定,则为修习禅定的过程。更有三乘大乘所修之种种三昧。至于如来禅,如楞伽经里说:‘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圭峰在禅源都诠序也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此以如来禅为至极之禅法,即是达摩所传的宗旨。到了唐末,仰山更于如来禅之上立祖师禅的名目,以祖师禅为达摩所传的心印。祖师禅又是什么?不立文字,心心相印,祖祖相传。以如来禅为教内所传之禅,别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之禅。传灯录仰山章云:‘师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说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祖师禅,是中国佛教徒修行之特色。

  3.密咒行:这是真言秘密之法。中日所传的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法,建立曼荼罗;以修到三密、三业相应,即身成佛为旨。但西藏所传则于此之上,更立无上瑜伽之五大金刚,而统以金刚大持为究竟。故密咒行为西藏佛徒修行之特色。

  4.净土行:普通一般人,认为净土,必就是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然这不过是十方净土中之一种净土。凡十方诸佛、诸大圣菩萨都有摄化有缘之净土,故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净土,乃至兜率内院弥勒净土等。依诸佛菩萨依正庄严而起信发愿修行者,皆名净土行。于弥陀净土行弘盛修习者,遍于中国、朝鲜、日本,而尤为日本佛徒修行之特色。

  丁 果

  由行到果,依上面的教理行可有四种:──

  1.信果:‘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而且、信为十一善心所之首。我们修学佛法,首先生起的就是决定究竟坚固的信心。由信心故而一心皈命佛法僧三宝为佛弟子,这是成为佛徒的共同基本。通于在家出家七众。

  2.戒果:学佛人先具信心皈依三宝,进而依法实行,必须受持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比丘僧戒。严净毗尼,净修梵行,实践躬行;而以比丘僧为能具足戒德,故由前面信果有了信佛的徒众;由此持戒果,才有了住持佛法的僧宝。

  3.定果:学佛法不是有了信心和戒行就算完成了,还要有禅定。由散心而定心,要修习禅定。由天乘禅定而三乘、大乘种种止观,故成就定果之三贤、七贤行位。此为成就出世圣果的必经阶段。

  4.慧果,一名智果:再进一步说,出世圣人不是平凡的,要有特殊的超人的智慧发明才行。所谓由加行无分别慧,进而成就三乘共般若慧、大乘不共般若之圣智;证得初果以上及初地以上的果位,乃至成佛一切智智果。

  综合以上所述的教、理、行、果,可以知道一切佛法的纲要。故大觉世尊一代言教,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无所不尽。

  三 显经宗

  从各种佛经的意义,来观察弥陀经的宗旨。特从天台宗、贤首宗中所谓体宗用三方面,提出其重要的意义为证。

  甲、弥陀佛土为体:在古来大德门,多以真如实相为经体,然这等于是通明一切法之体;实在不能表现出此经特殊精神来!此经应以阿弥陀佛所成就正报依报功德庄严为主体。或曰弥陀佛土为体。

  乙、往生不退为宗:根据此体而显示一种趋向的目标,那就以往生西方得不退转为宗。因往生西方,永断生死,灭除烦恼,得到不退转位。盖以彼土的环境增上、人事殊胜故也。净土法门的真实不可思议,就在此。

  丙、信愿行为用:再从用的方面讲,即信愿行三个字,完全显出净土法门的重要事行。若没有信心,则不与弥陀佛土发生关系,亦不能接受此法之意旨。所以修净土法门,先从“信心”起。有了信心必须要发愿,没有坚决的志愿,则不易成功其往生。同时还要有行。这行,即是恶止善行,持名念佛。有此力行,则可以达到最高目的地,以完成所信愿之事。

  盖从印度流传到中国的第二时期大乘佛法中之弥陀净土法门,称为难信之法。若无信心与志愿,任凭如何行持,亦与西方弥陀本愿无关。故总合信愿行,以表明此经之最究竟的功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