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里的水
我十几岁的时候在课堂上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开始读佛教经典《阿弥陀经》 (以下简称阿经) 。现在,我把这两个题目放在一起研究,粗看起来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这样做并不只是我喜欢这两篇文字,更主要的是,我从中看出了它们的共同之处。
一篇是佛教经文,一篇是山水游记,共同之处何有?
首先,这两篇文章都是在战火纷纷、军阀割据的东晋时代出现的。翻开阿经,在标题下 赫然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后秦姚兴所建之国,以区别于前秦符苌所建之秦国,故名姚秦。在中国历史上,姚秦属“东晋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时间上处于公元304~439年间。这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除东晋外,匈奴、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前赵、成汉、前凉等近二十个小国。政权更迭频繁,战争此起彼伏。这些小国为了争取土地和财富,不断 役使民众投入 战争,使中华大地弥漫着血腥和哭泣。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鸠摩罗什走上了中国宗教历史的舞台。他的父亲本是天竺人,后来到了西域的龟兹国,和国王的妹妹结了婚,婚后生下了鸠摩罗什。可以说,鸠摩罗什生在富贵人家,是一国公主之子。但是不久,他的母亲出家,他也随母亲一起信奉佛教。那一年他只有七岁。母亲的入教使他得以和佛教结缘 。此后,他随母亲遍游西域,通诵佛藉,最善于大乘之学。一国公主之子终于成长为一代高僧。
但是,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贵为公主之子的鸠摩罗什也是不得安生。秦主符坚于建元十九年,派大将吕光攻伐龟兹,俘获鸠摩罗什到了凉州。不久,后秦姚兴攻 伐凉州,又把鸠摩罗什带到了长安。姚兴信奉佛教,知道鸠摩罗什的价值,以国师之礼待之。为昌兴佛教,就给他提供条件,让他翻译佛经。就这样,这部对中国宗教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阿经就在中国最为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译成了汉语 。
无独有偶,《桃花源记》也是在这个时期,在中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笔下出现了。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421年。从时间上比较,和阿弥陀经来到中国相比,晚不了几年。此时正是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那几乎是一个让百姓无法生存的社会。但他已经辞官在家,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他只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去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应当说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时出现在中国最为黑暗的年代里,是偶然的。但是,他们书写的对美好世界是向往则是必然的,息息相通的。
另一方面,两篇文字都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梦想世界。当然,用梦想的世界来形容阿经,似乎有些不合适。阿弥陀经是释加牟尼对舍利弗等佛的宣讲辞。他在描写西方极乐世界时,用了十分淋漓尽致的笔墨: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绒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世界是一个黄金为地、天花缤纷、众鸟翔集、宝树罗列、珍珠围饰、雅音流注的世界,称之为极乐世界是不为过的。后来,法师慧远在庐山之上集众僧俗,发誓要往生西方,无疑是受到了鸠摩罗什译出的阿经的影响,受到了释加牟尼描绘的美好的极乐世界的召唤,这才为其后的净土一宗打开了修行的法门。
和阿经不同的是,陶渊明的文笔则简约得多。《桃花源记》写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这一天,“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只寥寥数语,他就写出了一个远离战乱、宁静怡然的世外桃园。两相对比,阿经中的西方世界显得庄严、神圣、阔大,但缺少人性的气息。这并不奇怪,因为那是一个众神、或者说是众佛的世界,不是人人去得成的,必须苦心修行,才得以一睹真颜。而陶渊明的桃花园则十分亲切普通,这里落英飘飞、芳草鲜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况有良田美池桑竹,鸡犬相闻。唯一没有的就是战乱。因为这里的人就是为了躲避战争才来到这里,远离人世而居。这真是一个人人得以居之的世界,它近在咫尺,似乎触手可及。
我们下面要说一下,这两篇文字的最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阿弥陀经提供的是一个人人可以在修持后得以往生其中的世界,是一个人得以免坠地狱之苦、拥有净土的世界。而桃花源记则是一个永远迷失的世界,是一个童话一样存在,却又像梦境一样无法找回的家园。
阿经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里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智之名,即无上正等正觉之意,说白些,就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舍利弗,若是有人已经发愿,现在发愿,将来发愿,要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里去,这些人,无论已经,无论现在,无论将来,都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且获得永不退转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舍利弗,各位善男子、善女人,若是有信念的,应该发誓愿心,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里去。
我们可以把这段文字概括成一句话:只要你发誓愿心,只要你诚心修持,就一定会升华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到达的目的地。
我们再来看桃花源记。结尾是这样写的:“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打鱼人并不是一个愚蠢之辈,发现了新大陆他也知道“处处志之”,他做好了标志,准备回到战乱频仍的世界后,好带着这些渴望美好平安生活的人们一起再来寻找。但结果是,太守派人来寻,无果。刘子骥来寻,也是无果。最后竟是“无问津者”。这样美好的地方,再也没有人去打听探说,桃花园记也就成了一个安慰乱世中人的白日梦 。
在文字写法上,这两篇也是各有所长。我们一般认为,经文艰涩曲奥,难以卒读,但是阿经行文却十分流畅,引人入胜。文中不断地用“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一句来强调西方世界的成因,同时又很音乐性,循环往复,曲曲相接,一层层地让我们领略西方世界极乐的美好。
桃花源记则朴素得多,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了一个寻求家园的故事。它只是一个小故事,没有过多的修辞方法。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但写出的却是一个永远无法接近的世界。
总之,桃花源记给人的是深深的失望,虽然那个世界看起来伸手可得。而阿经中的极乐世界华丽而遥远,但却让人觉得心诚则至。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阿弥陀经原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阿弥陀经讲解
阿弥陀经译文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