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阿弥陀经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90年讲于净律寺)

  第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因缘,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我们在正式讲这部《阿弥陀经》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研究这一部经的目的。基本上我们学习佛法,虽然我们每一个人进入佛门,各有各的因缘不同,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希望我们今生,乃至来生的身心,能够离开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我们依止这样的目的来到佛门,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来修学佛法。可是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离苦得乐?这个痛苦是怎么产生的?安乐又是怎么样产生的?从佛法的因缘观来说明,这一切的痛苦,是由于生死轮回而引起的──「生是苦本」。换句话说,我们在轮回当中的每一次受生,都结集了很多的痛苦──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乃至五蕴炽盛苦。换句话说,当我们在三界一旦受生,这个痛苦就不能避免,每一期的受生,都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说我们讲息灭痛苦,就必须息灭生死的轮回,达到无生的涅槃彼岸,这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主要宗旨。至于这个方法,道绰大师在《安乐集》当中,他把佛陀的教法作一个判教,他说佛法当中主要有二大门:一个是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这个圣道门的方法,就是以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就是你必须仰仗你内心的戒定慧,来消灭你无始劫的烦恼跟罪障,仰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个方法,这个叫做圣道门。第二个,你可以选择净土门,仰仗佛力的接引往生西方。我们一念真诚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名号、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相好,跟弥陀感应道交以后,我们到净土去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一个是在秽土断惑证真,一个是在净土断惑证真,有这样的差别。这二个差别,印光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二个法门的差别,就像是「蚁子登于高山」,以及「风帆扬于顺水」。说我们假设选择圣道门,就像是一只蚂蚁在登高山,这整个过程是非常辛苦,有很多的障碍:烦恼障,你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烦恼会障碍你修学圣道;业障,你无量劫来所积集的业力,它障碍你修学圣道;报障,你的生命体有老病死,老病死一出现的时候,障碍你修学圣道。就像一只蚂蚁,它要经过很多很多的波折,才能够到达山顶。入道多辛苦,这个叫做难行道,这是一个方法。第二种方法,就是你可以选择到净土去,这种情况就像是「风帆扬于顺水」,像一艘船,在顺风的情况之下,你坐上弥陀的大愿船,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这当中在弥陀大愿船的摄受下,你就比较容易成就。在净土当中,有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的摄持,你能够在那个环境「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二个法门所成就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过程就不一样。如果我们站在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福慧浅薄这样的一个根性来说,净土法门对我们来说就是比较契机的法门。在整个净土当中,主要有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印祖说:这部《阿弥陀经》的特色:「文简意赅,词约理富。」文字简要,但是义理却是非常的详细丰富。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透过《阿弥陀经》的学习,我们的确能够正确的掌握净土的理论跟它的方法,作为我们未来自利,乃至利他的一个基础。这是我们共同研究这部经的目的。好,我们现在打开《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我们是根据蕅益大师的「《要解》」来解释《阿弥陀经》。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分为三。

  我们这次分成三大科,来解释这部经。

  ┌壹、自序

  │

  ├贰、解经

  │

  └参、跋语    今初。

  「壹、自序」,蕅益大师自己作了一个序;「贰、解经」,正式解释经文;第「参、跋语」,蕅益大师写完《要解》以后,他的一段跋语。「今初」,先看第一科「自序」:

  ┌?总序多门

  ┌?序法门┤

  │    └?别显净宗二

  │

  │    ┌?序古疏

  └?序注疏┤

  └?序今解二

  「自序」我们分成二大科:第一个是「序法门」,先说明佛陀所施设的这些差别法门;第二个是「序注疏」,讲到蕅祖个人著作这部《要解》的一个因缘。先看「序法门」。「序法门」当中分成二科:「一、总序多门;二、别显净宗」,先笼总的说明佛陀说法的原则,是一个总说。

  壹、自序二

  ?序法门二

  ?总序多门

  ┌虽归元无二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

  └而方便多门

  这个「原夫」是发语词,没有意思的。这三世「诸佛」在自受用的甚深法性三昧当中,以这个大悲心,怜悯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随机施化」为众生说法。这说法的原则有二个:第一个站在契理的角度,「虽归元无二」;第二个站在契机的角度,「而方便多门」。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归元」的「元」,跟根源的「源」是同一个字。这个「归元」,指的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一个目标,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究竟的真理。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所追求的真理,以天台宗来说,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真如佛性」。在经论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说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是怎么有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由于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执着,所谓的「无明」,「无明」一动就是「行」,「行」就有「识」(凡夫的情识),乃至于各式各样的业力,就有「生、老、病、死」。所以无量无边的罪业,是由我们的妄想所创造的。所以息灭我们的妄想、恢复我们清净的本来面目,这是所有佛弟子究竟的归依处,所以这样的一个目标是一致的,「归元无二」。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你只要成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他们内心当中所安住的真理,是同一味、同一法性,就是佛性,所谓的「一如无二如」。我们就着众生的根机,他所采取的方法,这就有一些差别相。我们讲禅、教、律、密、净,你可以参禅来对治妄想,你也可以持戒来对治妄想,或者是修止观、或者是持咒、或者是念佛,来调伏你现前的妄想,恢复你本来面目。所以说,站在方便契机的角度,就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它的会归处,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清净光明的佛性。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消息──学佛它是一个心地法门,法法消归自性。

  在《了凡四训》里讲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女居士,这个女居士很贫穷,她对三宝有信心,经常到寺庙里面礼拜、赞叹、供养三宝。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积集了二文钱,就拿到寺庙去,很虔诚的供养寺庙。这个方丈看到以后,非常感动,就亲自为她诵经、为她回向。过了几年以后,这个女居士福报现前,被国王选为贵妃,住到宫里面去,那当然是一个荣华富贵的境界。这个贵妃有一次她又回到这间寺庙,她拿了千金来供养寺庙。但是这次方丈和尚并没有亲自为她回向,他叫旁边一个徒弟,代他诵经回向。这女居士就觉得很奇怪说:师父啊!我以前只供养二文钱,你亲自为我诵经回向;我现在供养千金,你却叫你徒弟为我回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方丈和尚说:你当初供养二文钱,内心非常的真诚,你这一念真诚心的功德太大,我一定要亲自为你诵经回向。而你现在虽然供养千金,但是你这一念心充满骄慢,所以我找小徒弟代为回向就可以了。所以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就是说我们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现前一念的心是不可思议的,心力不可思议。

  印光大师《文钞》也讲到一件事,说:印祖有一个徒弟,他每天念佛念很多,拜佛也拜很多。他写信给印祖说:师父啊!我每天拜了很多佛、念很多佛,但是我怎么越念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印祖说:你的修行只是在事相下功夫,没有把这些法门用来对治你心中的妄想,你只是说「我今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心外求法。所以这样子跟整个佛法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慈悲,一开始就标出了「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是说不管你修行任何的法门,你一定要往你的清净心的目标去会归,这是三世诸佛施设教法的一个原则,这是一个总原则。这一段是「总序多门」,笼总的把佛陀施设教法的原则先标出来。再看第二段「别显净宗」,特别把净土法门的特色讲出来。

  ?别显净宗二

  ?净土横超胜

  净土的特色,蕅益大师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分二段:第一个「净土横超胜」,看这一段:

  然於一切方便┌至直捷┐     ┌念  佛

  ┤   ├者,则莫若┤

  之中,求其 └至圆顿┘     └求生净土

  在一切的禅、教、律、密的方便当中,我们希望能达到二个目的:第一个「至直捷」,第二个「至圆顿」。这个「至直捷」指的是在因地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必多生多劫的修持,就在一生当中成就生死的大事。这个「至直捷」,我看古德的注解解释说:「直捷」就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个叫做「直捷」。你不必去消灭你的罪业,带着你无量无边的业种往生净土,这叫「直捷」。前面「至直捷」是约因地,这个「至圆顿」是约果地。那你果地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圆净四土,圆证三不退。」你到了净土以后,它的功德不是人天的功德,也不是二乘的功德,是大乘的功德。圆净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四土是互含互摄的,是横具的,你同时可以受用四土;能够成就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个叫做功德的「圆顿」。如果我们今天要求在一切方便当中,要满足它的「直捷」性,又满足它的「圆顿」性,那「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是因,「求生净土」是果。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说「方便有多门」,这个佛法的修持,都是在对治我们现前的妄想执着。这个法门的施设,有通也有别。通相来说,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一定要持戒,特别是四根本重戒,「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之根本」,这是通于一切法门,持戒为本。其次,止观双运。任何一个法门,它在安定内心的时候,它不是止就是观,不是观就是止,没有其它第三种状态,「善巧安心止观」。这个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一切法门的总相。但是它有它的别相,这个止观的别相,就是它的所缘境有所不同。这段我们解释一下。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的经题「妙法莲华经」,他解释这个「妙法」,说妙法有三种法妙:第一个是众生法妙。这个众生法,就是众生有无量无边的惑业苦,有各式各样的烦恼,这烦恼一动,就是一个罪业,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有这个罪业,就会有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所以众生法妙。第二个、佛法妙。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正报庄严、依报的庄严,这件事也是妙。第三个是心法妙。前面的众生法是约着杂染的境界来说;这个佛法界是一种清净的法界;现前的一念心性,智者大师的意思:它有染有净,有净有染,一念具足十法界。它迷惑的时候,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杂染的法界;它觉悟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清净的法界:染净不二,所以这个现前一念心性也是不可思议,也是妙。

  我们一般在修止观,就是三种所缘境:或者你观察众生法界。一般南传佛教,它的止观就是观我们的五蕴身心──色、受、想、行、识,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所招感的现前色受想行识,是我们的所观境。不过观察众生法,一般我们的心情,那是否定的,用不净、或者是苦、无常、无我这四种智慧来观照它,基本上我们对它是厌恶的、否定的,是要把它息灭掉的,是这样的一种心态。第二种的所观境是佛法界。这个净土宗跟密宗欢喜用这种观法,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直接去观察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或者观想佛菩萨的正报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或者去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琉璃地、莲华、宫殿、楼阁。我们去观想佛菩萨庄严时,内心是肯定的,这个时候所缘境,这种佛菩萨的本尊相现前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是赞叹、礼拜、供养的一种归依的心情。若按密宗的道次第来说,密宗认为:我们直接观佛菩萨的这种功德庄严,这是最直捷、最圆顿的方法,就是成佛最快。印光大师讲出一句话来形容这种观法,他说:我们这一念心直接观察佛菩萨的这种庄严,就像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现前一念无量无边这种烦恼的心,去观察佛菩萨的庄严,是就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投入佛菩萨的功德大海去,一念的相应就是一念的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说在无量无边的所观境当中,你用众生法为观境、以心法为所观境、以佛法界为所观境,这当中以佛法界为所观境,是最直捷、最圆顿的成佛法门,是这个意思,叫「净土横超胜」。这当中牵涉到有佛力的加被,本尊相应,密宗讲,就是我们跟佛菩萨这样一观以后,我们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功德就接触了,蒙佛加被,这当中有佛力的力量加持进来,所以这个地方就有直捷跟圆顿这二种功德。这是讲到这个法门的一个比较性,有横超的、有竖出的差别。其次,我们再看下一段:

  ?又显持名胜二

  ?正显

  在整个净土当中,这个「持名」又特别殊「胜」,有二段,第一个「正显」。

  又於一切念佛法┌至简易┐     ┌信  愿

  ┤   ├者,则莫若┤

  門之中,求其 └至稳当┘     └专持名号

  念佛法门,我们讲本尊相应,它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令你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那一念大悲心能够接触,就是感应道交。这当中基本上有三种的方法:第一个,观想佛菩萨的相状,观想、或者观像、或者持名,你忆念它的名号。就是说你去观想、观像、持名,都能够跟佛菩萨的大悲心相接触。但是这三个「法门」当中,我们如果要加以简别的话,就是它要能够「至简易」,下手最简易,它的成就最「稳当」,万修万人去,成功率最高,那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执持名号,它有简易跟稳当的二种功德。

  简易跟稳当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说,第一个从平时的修学方面来说。在丛林古时候有一个叫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欢喜吃冬瓜,所以人家称他叫冬瓜和尚。这个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购,古时候的丛林,「天下名山僧占多」,这高山上,从山上走下来四个小时,上去四个小时,来回八个小时,他哪有时间去念佛堂用功呢?他整天都在外面跑来跑去。但是他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有一天,隔壁来了一个参学客的比丘,他就去找他说: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来跑去,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方法能够修持。这个客比丘说:你好好的专心念阿弥陀佛。这个人也是老实、厚道,他一听就相信了。他就在这个工作当中跑来跑去,心中就好好的念阿弥陀佛,「信愿专持名号」。有这么一天,大家早课做完要下殿,冬瓜和尚就站出来说:大众师慈悲,我今天要往生净土,请大家先不要下殿,送我一程(呵──)。大众师心想:你平常念佛堂也没看到你来参加,你现在说你要往生净土?大家半信半疑。大家想:好嘛,看看嘛。那冬瓜和尚就在中间坐着,大家为他念佛。念一段时间以后,冬瓜和尚就讲了一个偈颂:「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讲完以后,就安然坐化。这当中就把他一生的修因,因地的修行跟他果地的功德表达出来。看他的因地是怎么修的?他的因地是「终日走街坊」,我这个人工作随缘尽分,我的工作范围是一天到晚在外面跑,在街坊、在菜市场当中跑过来跑过去,不像你们有这个福报在念佛堂、禅堂用功。当然这是我身体的状态,我的身体在这个街坊当中跑过来跑过去,终日走街坊。但是我内心是什么境界呢?「心中念佛忙」,内心当中念念的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我们看《释禅波罗蜜》,任何止观的修学,一定要闲居静处、息诸缘务,把所有尘劳的事情都要放下,没有说什么终日走街坊的。因为净土法门它的所观境最简易,因为你这个佛号一现前,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经过这三个次第,这个佛号从你信愿的心里生起,从嘴巴的震动产生一个声相,再把它听回去。诶!这件事就相应了,就跟你的本尊相应了。所以说他最后成就了,「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你看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来跑去,我内心的境界、我心中的佛号是什么境界,「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所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个净土法门的方便。你在佛堂用功当然是好,但是你在动中也可以跟弥陀相应,那这是约着平时的用功来说。

  第二个约临命终,这个临命终就是我们一生最关键的时候,古人说:「腊月三十算总帐」。印祖说:我们一个人,平常什么事情都能够作假:你没有修行,也能够装出有修行的样子;你造了很多罪业,也能够现出慈悲善良的样子。平时是可以作假,但是临命终的时你作不了假的。临命终你现出什么相貌,善业起现行、恶业起现行,你作不了主,你没有办法作假,那你这个叫算总帐了。那这个算总帐就会影响到我们下一辈子的投胎,善业起现行,或者恶业起现行。这当中有二个因素会决定我们来生的果报:第一个随业往生,我们会随顺过去的善恶业去投胎,如果善业起现行就到人天法界去,恶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法界去,随业往生;第二个随念往生,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能够栽培一个强大的心念,去改变你的业力,在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之前。比如说你忆念你一生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善法,那以这个强大的善念,能使令这个善业先得果报,随念往生。或者你在这个净土法门当中,你这时候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时候会有这样明确而坚定的心念,这个时候也是随念带业往生。但是这个随念的标准,这个念力一定要能够强过你的业力,这个念力一定是非常明确、非常坚定的念力。那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这样一种散乱心的状态,我们要栽培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念力,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最简易、最稳当,因为它的所观境最简单。你在临命终的时候,色身的败坏、内心的散乱,你要去观想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可就不容易了,不像平常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在念佛堂当中那么容易。所以站在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至简易、至稳当就非常重要。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我们讲这个下手最简易、成功最稳当的,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把这个念佛当中加以简别。蕅益大师讲完这一段话以后,他又加以「引证」,把他的理论作一个「引证」。

  ?引证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

  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        ├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摄事理以无遗┐│

  └┤      ├┘

  └统宗教而无外┘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页:

  ?引证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

  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        ├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摄事理以无遗┐│

  └┤      ├┘

  └统宗教而无外┘

  这个「净土三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这「三经并行于世」,同时在世间流通。但是「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古大德在三经当中他单独以《阿弥陀经》列为丛林的晚课。这是什么理由呢?「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在三经当中,古德特别重视《阿弥陀经》,乃至于整个三经当中,以《阿弥陀经》列为晚课,这当中的理由是:第一个,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净土三经」,这《观经》看经题这个「观」字,看得出它的修行方法是「观想」的法门,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观琉璃地、观莲华;或者观察正报的庄严,观察弥陀白毫相光、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个是观想、观像,这是利根人。这个利根人他的烦恼淡薄,他的心容易寂静,心寂静的人,他有堪能性,他能够观察很复杂、很微细的境界,这当然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环境也单纯、天生的烦恼也淡薄、也不容易昏沉、也不容易掉举,这个观想就适合他。其次,这个《无量寿经》,它虽然也是持名,但是它还兼带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可能出家人比较容易做到,特别是年青出家占了便宜,他要发菩提心,思惟如母有情,发起大悲心,修六波罗蜜;但是年纪要大一点就可能会有困难,身心的羸弱;或者在家居士,那更有困难,发菩提心,在家人心中所缘的境界,那是一个家庭,妻子、儿女、先生这种境界,他怎么能够广泛的攀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呢?怎么去修习六波罗蜜呢?所以说这个《无量寿经》它的标准又稍微高了一点,「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经》的特色,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二话不说,他但是要你执持名号,看这经文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你是男人、或者是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听闻阿弥陀佛这种功德境界。「执持名号」,你经常的去忆念他的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阿弥陀经》当中,它对于其他的方便法门二字不提,单单要你「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这样的行持,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法门,上根人修,那当然是好;钝根人修也可以;乃至一个人,他一生造了五逆十恶,他临命终时才开始觉悟、才开始忏悔、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时候他怎么发菩提心、怎么修诸功德都没有办法,他不可能观想、观像。这个时候,他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忆念十句,转地狱的火成金莲华。所以这个「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就是这种境界。「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这当中有事、有理,它能够统摄宗门、教门一切的修行方法。这个「摄事理以无遗」这一段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蕅益大师后面会提到,就是念阿弥陀佛有事持、有理持。这个持名是讲得比较简要,事实上具足来说,应该是信、愿、持名。那这当中,按蕅益大师的意思,「信愿」又特别重要。蕅益大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说你内心当中对弥陀归依的心不够坚定,虽口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打妄想:阿弥陀佛真的能够救我吗?你对弥陀的信心不够,对往生的愿力不具足,纵使这句佛号能够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功夫成片,亦无得生之理。这个关键在这个「信愿」。这个信愿的栽培就跟这个「观想」有关系,你平常的观想。如果你是从事相上去栽培信愿,这个时候从缘起上来观察,你观察娑婆是苦恼的,在娑婆世界受生,有烦恼障碍你、有罪业障碍你、有老病死的果报障碍你。假设你下辈子选择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正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五种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依报呢,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各式各样宫殿楼阁的庄严。你从这样的事相差别,生起信愿,这个时候你对弥陀通身靠倒,这就是事持。

  那这个理持呢,就是你有一种理观,这个理观就是你能够明白万法唯是一心。前面的事观多少有一点心外有法,认为这一切跟心没有关系,这些法是业力所成的,都是真实的,不过当然也是好。那这个理观,你能够观察:所谓的「娑婆世界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是你一念颠倒无明所变现;所谓的极乐世界也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是你的信、愿、持名所成就。」这样子你能够法法销归自性,「我虽是业障凡夫,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内心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这个时候,你以这种「万法唯是一心」的思想,来开展你的佛号,这个就是理持,一切法不离开你这一念心。这样的厌离娑婆,娑婆世界是心中的杂染境界,所以应该厌离;极乐世界是心中清净的信愿心所成就,所以应该欣求。以一心的角度来厌离娑婆,以一心的角度来欣求极乐,那这样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就不可思议了,这个叫做理持。这蕅益大师后面会提到。所以说如果不明白实相道理的人,他从这样的一种业感的杂染跟清净的差别来持佛名号,也可以。如果你能够通达《法华经》《华严经》,从诸法的实相,从一心缘起万法的角度来开展你的信愿,也是可以。这个净土法门有浅有深、有事有理,所以总说一句话:「尤为不可思议也哉!」不管事持、不管理持,都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都能够在往生净土,这件事情不可思议。这个是蕅益大师「序法门」,先把佛陀所有的法门,先作一个笼总的介绍;再把净土的特色,它直捷、圆顿的特色,乃至持名简易、稳当的特色标出来。再看第二段「序注疏」,这以下蕅益大师讲出他著作《弥陀要解》的一个心情。先看「序古疏」,看古德著作的情况。

  ?序注疏二

  ?序古疏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

  ┌着为《疏钞》┐

  ┌云栖和尚┤      │

  │    └广大精微  │

  ┤           ├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    ┌述《圆中钞》│

  └幽溪师伯┤      │

  └高深洪博  ┘

  ┌文富义繁┐

  ,特以┤    ├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边涯莫测┘

  蕅益大师先讲到古代大德对《弥陀经》注疏的情况,「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中国佛教这二千多年来,祖师大德辈出,有很多人对《阿弥陀经》都很重视,也有很多的注解;但是「世远就湮,所存无几」,时间一久,「世远」就是时代太久,早期这些《阿弥陀经》的注解就消失了。到了明末蕅祖的时候,所存的注解就不多了。不多中蕅益大师就提出二个代表:第一个「云栖和尚」──莲池大师大师,他的《阿弥陀经疏钞》,「着为《疏钞》广大精微」,文字广大,义理特别的精微。我们看《阿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讲得很广,就像一个佛法广论一样,把《阿弥陀经》开展的非常详细。那「幽溪师伯述《圆宗钞》,高深洪博」。幽溪大师是蕅祖的长辈,他称他为师伯。那他作的《弥陀圆中钞》高深洪博,他老人家用一心三观来开展这句佛号,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妙。这二部钞,蕅益大师赞叹「盖如日月中天」,有如一片黑暗当中太阳现前,这是正法的住世。那有正法太阳出来,有眼睛、有智慧眼的人,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就是有教理基础的人,去看《弥陀疏钞》《圆中钞》,都能够得到利益。但是这当中有一个问题,「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致使「初机浅识信愿难阶」。因为莲池大师的《疏钞》太广泛了、幽溪大师的《圆中钞》太深妙了,故「边涯莫测」,不管是文字、不管是义理,对我们「初机浅识」,末法时代根机浅薄的人来说,就很难栽培信愿了。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去看莲池大师的《疏钞》,他老人家以《华严经》的思想,「重重无尽,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思想,来开展净土的依正庄严,讲得非常详细。他偏重在所缘境,就净土的依正庄严有广泛的介绍。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他偏重在能缘,偏重在能缘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圆中钞》对于现前一念心性开展得很详细。一个是以《华严经》为主,偏重在佛菩萨的庄严;一个是以《法华经》为宗旨,偏重在心性的功德。那蕅益大师呢?如果我们今天把《弥陀疏钞》跟《圆中钞》看了以后,你再看《阿弥陀经要解》,你就会知道蕅益大师的智慧不可思议。他能够融通这二部著述,一方面赞叹净土的依正庄严,一方面要你处处销归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事实上是把《弥陀疏钞》跟《圆中钞》加以融和。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弥陀要解》,你有空时你还要去看看《弥陀疏钞》、看看《圆中钞》,你就知道蕅益大师的思想根源,是从这二个著作开展出来的;不过他老人家讲得简要,所以叫做《要解》。他能够在短短的文字当中,使令我们这些初机浅识的人,能够建立信愿,这是《要解》的特色。这是讲到古代二位大德的著作,各有各的优点;下面一段就讲到蕅益大师他著作的心情。

  ?序今解二

  ?正述作疏缘起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前面二位大德的著述,对上根利器的人,当然是得到利益;但是对于「初机浅识」,就「信愿难阶」。所以蕅益大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弗揣庸愚」,我不测量我自己是一个平庸根性的人(这是蕅祖的谦卑),所以我在二位大德之后,「再」着「述」这个「《要解》」,因为考虑到「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所以我不得不再做这个《要解》。

  ?自陈同异俱非

  ┌不敢与二翁竞异─┐

  ┌┤        ├┐

  │└亦不必与二翁强同┘│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

  ┤          ├

  │┌譬如侧看成峰┐  │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

  └┤      ├──┘

  └横看成岭  ┘

  ───壹自序竟───

  那我做这个《要解》是一个什么心情呢?「不敢与二翁竞异」,但是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不尽卢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卢山而已。」那我作这个《要解》,我站在个人的立场,我「不敢与二翁」有一种争高下的心情。佛法讲无我、无我所,我的心情没有「想要比古德强」这一念分别对立的心,没有。如果你没有想要比古人强,你干嘛作这个注解呢? 「不必与二翁强」。站在法的立场、站在弘法利生的立场,有些众生必须要依《要解》而得度,也不是每一个人的思想要完全一样,也「不必与二翁强同」,站在弘法利生的角度,那也「不必与二翁强同」。我们看古大德,是依法不依人,他不必在人中争高下;但是为了法的弘传,所谓的「名利不可争」,但是「义务不可辞」。个人的名利,这件事情不是我们所计较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弘扬佛法呢?「义务不可辞」,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因缘不同,谁会因谁而得度,各有各的差别。所以我们对佛法的弘扬,个人也有一分的承担,「义务不可辞」,这是蕅益大师的心情。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一部经有各式各样的注解,这个是很合理的。多元化的社会,各有各的思想。譬如说「侧看成峰」,同样是一座山,你从侧面看,开展出来的是一个绵延的山峰;从横面看,合起来就是一个岭。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面貌。总之,「纵皆不尽卢山真境」,没有一个人真正看到卢山真境,卢山在这个大雾当中,但是要紧的是,你能够透过你语言文字的善巧,引导众生去「亲见卢山」。这意思就是说:经典是佛大智慧的境界所表达的,那是无量义,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把佛陀的真实义全貌表达出来,从契理的角度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从契机的角度,每一个不妨站在你的角度,来引导众生了解这部经。我们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只要你有一个门就能够进入房间,不一定要把房间全部打坏,其中有一个门就可以进去了。所以说「纵皆不尽卢山真境」,但是「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卢山而已」,是这种情况。那这是蕅益大师著作《要解》的一个心情。

  蕅祖的《要解》,如果我们只是这样读过去,你也就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但是你要是能够把心静下来,很虔诚的把蕅益大师的《要解》,特别是前面五重玄义,一次一次的读诵,你会发觉这里面的文字不可思议。你一次一次读诵,真正能够灭罪,可以把你无量的罪业灭掉,真正能够开展你的智慧,把你无始劫来的疑根拔掉,所以印光大师赞叹蕅益大师说:「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高出此矣。」印祖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说:就算是古代的佛陀释迦牟尼佛出世,重新为他讲的这部经作注解,「亦不高出此矣」,整个义理、整个行持的开展,大概也就是这样子了。所以这一部《弥陀要解》,我们要花多一点时间慢慢去体会、去品尝,你再来念这句佛号,那感觉就不一样了。你过去在念佛的时候,你这一念心跟佛号有很多很多的障碍,总是觉得:怎么念半天没有味道?你要把这《弥陀要解》背一背,细心的体验,你这一念心再跟佛号一接触,前面的那些乌云就全部消灭掉,灭除你的罪障。所以我们有些东西都要诸位会背,像这个序就是要背的,下礼拜我们就抽背。那这是讲到「序」的情况。好,我们看第二段「解经」,正式的解释本经,「分二」段:「初五重玄义;二、正解经文」。

  贰、解经 分二:初五重玄义,二正解经文。

  今初。

  贰、解经二

  ?五重玄义五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蕅益大师是天台宗的学者,他根据天台宗的家风,在解「释经」典前先解释「五重玄义」,这「五重」就是五个层次,用五个层次来解释,把经典玄妙的道理先表达出来,叫做「五重玄义」。

  ?释名二

  ?总标立题

  第一重是释题,解释经题。解释经题分成二段:「一、总标立题;二、别释通别」。先看「总标立题」:

  ┌能说┐

  第一释名。此经以┤  ├人为名。

  └所说┘

  解释经题,有人、法、喻三种的差别。这部「经」完全是人,单人立题。这个人当中,有「能说」的,就是这是谁说的呢?「佛」。这第一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他是能说的人。这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谁介绍的呢?不是阿罗汉、也不是菩萨,他们二个都没有资格介绍净土;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有资格、才有条件来明白的介绍净土。所以这个能说的人是「佛」。那他介绍谁呢?「阿弥陀」,这是所说的佛,他也是佛,是西方的佛。一个是能说,一个是所说,那这个单人立题。这是「总标立题」,再看「别释通别」:

  ?别释通别二

  ?释别名三

  ?释佛字

  这个经题有别题跟通题,这个「别」就是别于一切经典的,「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是不同于其他经典;这个「经」字是通的,任何一部经都叫做经,这是「通」题。我们先看别题,别题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是「佛」,第二是「说」,第三是「阿弥陀」。先看第一「佛」:

  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

  ┌以先觉┐

  ┌┤   ├─┐

  │└觉后觉┘ │

  生五浊恶世─┤      ├者也。

  │┌无法不知┐│

  └┤    ├┘

  └无法不见┘

  这个「佛说阿弥陀经」第一个「佛」字指的是谁呢?「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不是业力来投胎,他是「乘大悲愿力」而来「生五浊恶世」。这个佛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这当中有三个功德:第一个站在自觉角度,「以先觉」;第二个「觉后觉」是讲觉他;第三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是觉行圆满

  这个佛啊,佛当然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境界,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三昧、神通、陀罗尼,但是他根本的功德,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所以我们一般在解释「佛」,简要的讲什么是「佛」呢?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众生,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因为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从智慧生起的,它是根本,「但得本,不愁末」。所以蕅益大师以这个智慧,来总持佛陀的功德。那这个智慧有三种:第一个「自觉」。佛陀的智慧,觉悟生命的真相,这当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先明白业果的道理。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刚开始内心是颠倒的,对于生命「生从何来,死将何去」是不明白的。我们刚开始认识业果的道理,我们就能够知道「生命相续」,看到了无量生命,原来我们的生命就像这水流一样,「恒转如瀑流」,由过去的生命引生现在的生命,由现在的生命这个水流会继续延生到无量的生命。而这整个生命的变化,是由我们的业力所构成的,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生观就会有变化。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断灭见」,人死如灯灭。一般人是这样的思想,一个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消失掉了,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如果我想得到安乐怎么办呢?那就即时行乐吧!因为没有来生,断恶修善、皈依三宝都没有意义。这个思想会让很多人造很多很多的罪业。所以我们心中第一道的光明就是明白业果、明白生命的相续、明白业果的相续。我们想追求安乐,我们就要避免去累积罪业,而且要积极的去积集善业。所以我们明白第一个业果的道理以后,由这个道理的摄持,我们就能够勉强自己,去断除身口意的恶法,勉强自己去积集善业,因为为了追求来世的安乐,这是第一层觉悟。

  第二层,我们从业果当中,还可以再进一步观察空性,这无我的道理。当我们明白业果以后,虽然慢慢慢慢罪业减少,慢慢慢慢善业增加;但是我们这种自我意识、这个无明在心中活动,人跟人之间接触就会有得失心,就有比较的心,就使令我们「弟子心不安」。虽然我们积集了再大的善业,总觉得我们被境界这种赞叹、毁谤、得失,这个风一吹的时候,心中还是飘动。所以我们人总是想要进步,想要再追求更精致的安乐,这个时候我们修无我观,观察这个生命体,是由五个成分所构成的,是由色、受、想、行、识所构成,而每一个成分都剎那剎那生灭,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透过无我观,我们来修习善法的时候,那完全是一种大悲的愿力,就不是以前以自我来断恶、以自我来修善,而是以愿力来修善。这个时候,在这修善的过程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这个时候,外在的境界不能障碍你,别人对你的赞叹、毁谤,你的心还是安住,安住在空性。这个时候,你的安乐就不可破坏了;不像前面的「依止善业」,别人一句话就让你倒下了,很脆弱的,这个安乐是脆弱的。当我们明白第二个空性的道理,这时候我们的安乐就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精妙。

  第三层,还可以进步,观察到现前一念的佛性,这个时后我们会生起同体的大悲心,积集更广大的功德。

  所以说,佛法的觉悟有三个层次,从业果的道理,到空性无我的道理,到真如佛性的道理,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它有一定的次第。那这样子完成自我的觉悟,是一种自受用。有这种自我觉悟以后,站在大乘的角度,我们有一分的责任来帮助一切有情,使令他也能够觉悟。当然佛法也同意你没有饭我给你饭吃,你生病我带你去看医生;但是这样子不能够彻底的使令众生离苦得乐,因为他痛苦的根源是来自心中的愚痴。你不能更解释佛法道理给他听,你给他饭吃、给他钱、给他看医生,暂时得到安乐;但是终归来说,他还是会去造业、还是会受苦。所以我们真正帮助众生,最后就是要为他说法,使令他也觉悟,「觉后觉」。最后,我们自己从自利利他当中,最后「觉行圆满」。这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唯独只有佛陀。前面的自觉、觉他通于阿罗汉、通于菩萨,但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只有佛陀。所以你看经论,你问一个阿罗汉,他不敢说他什么都知道,他知道的他告诉你,他不知道的他就说他不知道。但是你要是问佛陀啊,没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没有一件事情,「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这个是觉行圆满,唯佛与佛才能够彻底觉悟。这一段是介绍「佛」字,这个「佛」字主要是指释迦牟尼佛。看第二个「说」字。

  ?释说字

  ┌佛以度生为怀┐为说难信法,令究

  说者,悦所怀也┤      ├

  └众生成佛机熟┘竟脫,故悅也。

  这个「说」,蕅益大师的解释是「悦所怀也」。这个「悦」指的是心中的欢喜。为什么心中欢喜?因为他「所怀」,满足心中的愿望。我们凡夫的心中有二个愿望:第一个是上求佛道,第二个是下化众生,上求、下化,这是我们的菩提本愿。但是佛陀只有一个愿望,因为佛陀自利已经成就了,佛陀所有的愿望,就是以度众生为愿望。那现在「众生成佛机缘」成熟了,所以佛陀为说这个净土「难信」之法,使令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究竟」解「脱」,所以佛陀当时的心情是欢喜的。所以这个「说」,有欢喜、演说的意思。这个地方讲到「众生成佛机熟」,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缘,「一大事因缘」。说你这个人往生天界的因缘成熟,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说你这个人成就阿罗汉的因缘成熟,这个也不是很难得;但是说这个人要成佛的因缘成熟,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了。我们看《法华经》《华严经》,这个成佛那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的积功累德;而这个地方「众生成佛机熟」,蕅益大师解释说:这里的众生指的是谁呢?他说:乃至一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他能够信、愿、持名,就表示这个人成佛的因缘成熟了。问题就是说,它这是一个难信之法──信、愿、持名,我们如何对这句名号生起坚定的信心,生起坚定的愿力呢,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学习、透过明白道理,来破除我们的疑惑。所以这个「说」,就是众生听闻净土法门的因缘成熟了,换句话说「成佛的因缘成熟了」。佛陀在那个时候,以大欢喜心来介绍阿弥陀佛,所以叫做「说」。第三个「阿弥陀」,这当中分二段,先解释「导师」。

  ?释阿弥陀二

  ?明导师

  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

  ┌生极乐世界┐

  」众生┤     ├者也。

  └永阶不退 ┘

  这「阿弥陀」,就是「彼土」,就是他不是在我们娑婆世界成佛的,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那他以「四十八愿」来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到哪里去呢?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呢?「永阶不退位者也。」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我们入经文,会有详细的介绍──依报的庄严、正报的庄严。这当中,蕅益大师把极乐世界的功德,特别以「永阶不退」做代表,可见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我们凡夫的修学,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退转」。所以我们打一个佛七,以一句佛号来熏习我们的身口意,慢慢慢慢内心能够寂静光明;等打完佛七的时候,再与人世的尘劳一接触,又恢复了这种散乱昏沉的境界。就是我们曾经得到的功德容易退失,没有办法坚固的保存下来,没办法累积起来,这是我们凡夫修行最大的困难。你说你今天将《无量寿经》背起来,但是你三天不背就忘掉了;你说你能够拜《八十八佛》,今天拜、明天拜,要拜十几年,乃至尽形寿,就不容易了。就是说我们任何的功德,在环境的障碍当中很容易退失。但极乐世界它有这个好处──不退转,环境使令我们不退转。

  《阿含经》有一则故事:有二个比丘,他们是二兄弟。哥哥很努力的修学圣道,成就了阿罗汉果;弟弟欢喜为人说法、欢喜攀缘信徒,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还是一个凡夫。他哥哥成就圣道以后,经常用神通来观察弟弟:唉呀!我弟弟内心还是一个烦恼的境界。就劝他弟弟说:你不要一天到晚在那里跑来跑去,你要好好的修习止观。他弟弟不听,好乐修行福报、好乐广结善缘。结果没多久就死了。死了以后,他哥哥用神通观察:还好,得了人身,生为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有一天大富长者请了一个褓姆来照顾他,这个褓姆抱的时候,不小心掉到地下,掉到地下,这个脑袋撞到石头,脑就碎掉就死掉。因为临命终时起了瞋恨心,就刺激他过去的罪业到地狱去了。所以说,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人身,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决定我们来生要去哪里。诸法无我,这个「无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没有主宰性。所以印光大师提出一个警告,他说:「三世怨。」说你今生积极的修福修慧,但是假设我们今天没有成就圣道、也没有到净土去,来生会因为善业的因缘得到大福报──国王、大富长者。但是这个福报现前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心中有烦恼,我们这一念烦恼的心跟福报境界接触的时候,烦恼就开始活动。一个没有福报的人,要造罪业,是没有多大的力量;但是一个国王、一个大富长者,「君王一怒,血流成河」,那还得了!一个大福报的人要造罪,那个势力就大了,今生修福,来生受福报,第三生就投到三恶道去了,就是「三世怨」。这是说明我们凡夫的心情,在没有入正定聚之前,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今生是一个比丘,如法的持戒、如法的忏悔、如法做五堂功课;但是来生就忘了我是谁了,就开始享受今生所积集的功德,开始放逸、造业,第三生就堕落了。所以说,到极乐世界的重点还不是要去享受这样庄严的境界,重点在「永阶不退」,因为极乐世界环境的摄持,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使令我们成就不退转。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标出来,「永阶不退者也」。接下来看:

  ?明华梵

  ┌功德智慧┐

  │    │

  ┌此云无量寿┐  ├神通道力┤一一無量

  梵语阿弥陀┤     ├要之┤    ├

  └亦云无量光┘  ├依正庄严┤也。

  │    │

  └说法化度┘

  「阿弥陀」这句话,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解释说:是「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明。「阿弥陀」这句话本来是梵语,我们讲「南无阿弥多婆夜」,「阿弥多」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无量的意思。那这个「无量」怎么去体会它呢?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二个代表:一个无量寿命,一个无量光明。所以蕅益大师就说: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招感无量正报的寿命?为什么能够招感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因为这句佛号本身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如是因,就有如是果。无量寿是代表一种正报的功德,你这一念心跟佛号一接触,你就成就无量寿的功德;你这一念心跟无量光一接触,就能够成就这样广大依报的国土。把这二个开展出来,就是无量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度化,一一皆无量也。」这是解释「阿弥陀」的意思。「佛说阿弥陀」是一个别题,这以下讲「经」通题:

  ?释通名

  ┌通┐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 ├合为题也。

  │              └别┘

  │

  │         ┌通┐

  └教、行、理三,各论┤ ├广如台藏所明。

  └别┘

  「一切金口」,这个「经」有不变义,佛陀所说的法是真理、是不随时空改变的叫做「经」。这个「经」对前面的「五字,是通别合题」,前面是别题,那这个「经」是通题,合起来就是一个经题。智者大师把这个「经」分成三段,就是教经、行经、理经。这个「教」指的是语言文字,这个「行」指修行方法,这个「理」是它的实相道理。这当中有「通」有「别」,每一部经有共同点、有差别点,详细的内容可以看天「台藏」《法华玄义》,智者大师有详细的说明──教经、行经、理经。

  关于这个「经」蕅益大师讲的比较省略,我们可以补充一下。根据《阿毗达磨杂集论》,这个经有五个意思:第一个经叫「结缦」。就是说佛陀的这些法语就像花一样,能够放出很多的香味、放出很多的功德。佛陀灭度以后,由弟子把这个线,把无量无边的花串起来,就构成经,就是结集所成的经,结缦,就像一个线把花串起来一样,所以这个经有结缦的意思。它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后世的弟子把佛陀的言教结集而成的,这是约教经来说。第二个经有「显示」的意思,这文字它能够显示种种的真理、显示种种修行的方法,叫做显示。第三个「绳墨」,这个绳墨它是我们整个行为善恶的标准。这个显示跟绳墨是约行,这些文字它的记载,是我们整个修行的标准。第四「出生」,这是约理经。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经典文字接触的时候,法语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我们不断的读诵、不断的忆念,它能够使令我们内心生起很多的功德──信、进、念、定、慧等种种的功德,成就五根、五力。所以这个经有出生的意思,本无今有,叫出生。本来我们内心当中是没有功德的;但是我们这一念心去读诵经典以后,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的运载,我们能够生起功德,生起对三宝的信心、精进心、念心、禅定心跟智慧心,所以「经」有出生的意思。第五「涌泉」,这个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像泉水涌出,今天涌出、明天涌出、白天涌出、晚上涌出。这个经典,经过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每一次每一次有不同的功德,功德一次一次的深入,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就像涌泉一样,它是没有停止的,这是约理来说。所以这个《阿毗达磨杂集论》说这个「经」有五个意思──结缦、显示、绳墨、出生、涌泉,故名为经。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三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页。

  ?辨体二

  这是「五重玄义」的第二科,这是辨别本经的体性。「体性」这句话,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一切法,我们可以分成体、相、用,来观察这一切法的差别。比如说,我们可以用黄金来做一个杯子。这个杯子有杯子的相状、有杯子的作用。或者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椅子,这个椅子就有椅子的相状、椅子的功能作用。或者我们用黄金做一尊佛像,佛像有佛像的相状、有佛像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体性都是黄金。就是说,能够做的这个杯子、椅子、佛像,它的体性都是黄金,这个就是体性。本段的「辨体」,主要是要说明:本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它的体性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讲一句白话说:这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是怎么来的?它的体性是什么?是讲这件事情。这当中我们分成二段,「标名」跟「正辨」。先看「标名」:

  ?标名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这以下「标」出「体」性的「名」称。一切的「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本经的体是「实相」。这个「实相」是蕅益大师根据《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本经的体性,先把本经的体性标出来。以下我们正式的说明,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明性量无相」:

  ?正辨三

  ?明性量无相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

  │└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

  │

  │┌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

  │└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

  │┌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

  ├┤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

  「吾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是本经的体性。这个「现前」简单的说就是「当下」,我们现在当下这一念,能够明了分别功能的这个心性。现前一念心性开展出来,就是见、闻、嗅、尝、觉、知,有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以下有五段来说明这个心性的相貌。先看第一段:「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这一段主要是发明我空的真理──我空真如。我们现前这一念身心,这个五蕴的身心,我们找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说这个「不在内」,我们在这个身心世界当中找不到我,「在外、在中间」都找不到常一的我,可见得我们这一念心里面是无我、无我所的,没有一个常一的自我。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明白,过去也讲很多了,不再说明。这是约空间上来发明我空的道理,这以下约时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这个自我的体性,它也不是属于过去,过去已经消失了,未来未成,所以从过去、现在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念心,是没有一个常一的我,这个很容易明白的。现在心为什么没有我呢?因为现在心是剎那剎那生灭,剎那剎那变化,「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在整个变化当中,我们没有主宰性,我们对于这样的变化性没有主宰性,所以说现在心也是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约时间上来发明「我空」。前面是约空间上觅之了不可得,这个我的相貌是不可得,不管是内、外、中间,找一个常一主宰的相貌不可得。这一段是在说明我们这一念心里面,常一的我是不可得,我空的真理。再看第二段:「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这一段是说明法空。法空,蕅益大师主要是约六尘的境界来解释。先讲这个色尘,「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能够变现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但是它所变现的这些法,都没有常一的体性,所以说「非」,这是因缘而生的。也不是「香、味、触、法」,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省略了声音,当然这个六尘都是因缘生,本性都是空性的。这是发明法空的道理。这个法空的道理,在唯识学有一个譬喻说:比如说我们看这个水。我们「人」看这个水,就着人法界的这一念心性来观察这个水,我们看到这个水有水的体性、水的相貌、水的作用。鬼神的世界他那一念心性有罪业,因为有罪业,所以它看到的水是火。这就表示说这个水是无自性的,它会随顺个人的因缘业力而变化,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法是空性的,容易明白,它是自性空,因缘有的。如果说这个水有独立的体性,任何一个法界的心性去观察这个水,应该都是水,因为它的体性是常一主宰的,它能够决定它的性质;但是事实上不是。所以说,我们这一念心性里面,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因缘生,它的本性都是空性的。这二段是发明我们这一念心性,有法空的真如跟我空的真如,这二个真如相应。再看第三段,第三段是很重要的观念:「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这个地方就把整个心性的相貌全部标出来。我们这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觅之了不可得」──我空、法空。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这个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但是你也不可以说完全没有,因为这个不可得指的是自性不可得,我们不能否定它一种相续的作用,它随顺因缘有各式各样相续的作用。所以说,你不能够说它完全的断灭,这个「不可得」指的是自性不可得,我们观察它常一的自性是不可得,这个是约体性。约作用来说,「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这个作用,按天台的思想「即空、即假、即中」,前面是发明即空,这个「具造百界千如」是约即假。这个「具」就是理具,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我们是不能受用的。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有事「造」,要有这种造作的因缘才能够出现,事造法界、理具法界。「具造百界千如」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念心,这种清净本然、这个无我无我所的心,你动一念头,它就能够创造十法界的依正果报出现。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讲到当时的一个情况,他说:杭州有一个居民,这个居民的祖先留下几亩田地给他耕种,他这个人很老实,每天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耕田为生。但是没多久,这个田地被当地的一个地主大富长者,用非法的手段把它抢过去。抢过去以后,他没有田可种,这个农夫很生气告到官府去,请官府主持公道。但是这个地主用钱贿赂这个官府,那官府就把这个田地判给了地主。这个农夫非常的生气、非常的伤心,说:好,你啊欺人太甚,我死了以后饶不过你,我要变成一条毒蛇来咬你。他起了这个恶念。起了这个恶念以后,没多久就生病,非常的严重。生病以后,他看这个情形是好不起来,就把他的儿子叫过来说:我这个病是治不好了,那你要帮我办后事。办后事的时候,那个棺材不要完全封死,留一个小洞。他儿子问说:留一个小洞干什么呢?他说:这个地主欺我太甚,我死了以后要变成蛇来报仇,所以你留个洞让这个蛇好跑出去。那他儿子就遵命照办。那这个做棺材的就问说:诶!你留这个洞干什么呢?这个儿子就如是如是的说。后来这件事情就传出去,传到这个地主耳朵里面,知道了。这个地主也是有一点良心的,知过能改,他听了以后良心发现:别人好端端的种田,我把它抢过来,害他含恨而死!他就拿了地契,准备了一些礼品来拜访这个农夫说:我过去对不起你,希望你能原谅我,过去的事我们就化解掉吧。就请他喝酒、吃饭。那这个农夫看到对方有惭愧心,把土地归还,心里一高兴就喝酒。一喝酒的时候,喝太多就吐,就从嘴巴里面吐出一条毒蛇来,从此病就好了。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明朝,蕅益大师说当时有的一个实际情况。他肚子里的毒蛇是怎么来的呢?他怎么会有毒蛇呢?是一念的瞋心啊!这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具造百界千如」。当然我们平常起的念头,若不是很强烈,还不至于有这样的情况。这在唯识学上说:强者先牵、强者先牵。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人」的果报,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是把人的果报寿命结束以后,才会创造一个新的果报。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你在现前起了一个很大的念头,或者是善念、或者是恶念,这个念头的力量太大,虽然你这个「人」的果报还有,但是它可以把你的果报先抢过来,先让这个强大的念头先得果报,强者先牵。他后来忏悔了,改变心意了,所以这个果报又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就着我们内心的作用,你动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十法界的因缘、就是一个十法界的因缘。我们平常不断的动念头,它就不断的累积,一直到临命终的时候再算总帐,「腊月三十算总帐」,把你一生当中所有的善恶念头都加以归类累积,看哪一个念头最强──强者先牵,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它本性是即空,它本身是没有一个决定的体性。随着我们不断的造作,念念的造作,念念之间就有十法界的差别出现。这个就是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即空、即假、即中。这里是把我们内心体性的相貌全部讲出来。再看第四段:

  │    ┌缘虑分别

  │    │

  │┌离一切┼语  言

  ││   │

  ├┤   └文 字 相

  ││

  │└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

  有自性。

  我们这一念心,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啊,这个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当然我们现在的心是经常打妄想,我们要从这个妄想的心恢复到本来面目,这个次第,天台宗讲「六即佛」。我们刚开始从「名字位」到「观行位」、「相似位」的时候,去明白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我这一念心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是觅之了不可得,但它可又是「具造百界千如」;虽然具造百界千如,可又是觅之了不可得,「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刚开始明白这个相貌的时候,是假藉语言文字的;但是遇到「分证即佛」,这一念心跟我们本来面目一相应以后,那个现量的境界现前的时候,那是「离一切的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心中没有文字相、没有名言的。我们中国佛教到了唐朝以后,有各式各样宗派。有宗派就会有很多争执,尤其是中观跟天台的思想有很多的争执。中观批评天台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思想有自性执,安立了真如。但是我们看这一段:「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天台宗所谓的真如,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啊,那心中是没有名言的、没有名言的。按照唯识学的思想,这个破遍计执,远离遍计执,开显圆成实。心中没有名言,怎么会有自性执呢?我们凡夫的执着一定要假藉名言,你不动名言,你怎么会有执着呢?所以说这个真如法性的境界,那种即空、即假、即中,它是离一切的名言的、离一切的名言。我们刚开始在修观的过程当中,是假藉名言,但是真正悟入的时候是「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的,远离一切的遍计执,是这样子的。最后一段把前面的四段总结:

  │   ┌离一切相┐┌离故─无 相┐不得已強名

  └─要之┤    ├┤      ├

  └即一切法┘└即故─无不相┘「實相」

  简单的说,这个诸法实相、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离一切相的,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它是「即一切法」。你动了一个念头,它就有十法界的依正诸法,循业发现。「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所以说,我们为了要形容这种「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这种心性,形容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安立一个假名,这个就是实相,这是假名安立的,或者讲真如、实相、或者一真法界,都可以。这一段是笼总的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性跟作用说出来,所以讲「性量无相」,这种相貌的本质是离一切名言的,这种「即空、即假、即中」是离名言的,叫做「无相」。这一段是总标,总标体性跟作用;第二段就是约体性来发挥,我们这一念即空的体性来发挥。我先念一遍:

  ?明性体圆成

  ┌非寂

  ┌┤

  │└非照

  ┌实相之体┤

  │    │  ┌寂而恒照

  │    └而复┤

  │       └照而恒寂

  │

  │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

  │┌─┤

  ││ └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

  ││ ┌照寂─强名法身

  │├又┤

  ││ └寂照─强名报身

  ├┤

  ││ ┌性德寂照─名法身

  │├又┤

  ││ └修德照寂─名报身

  ││

  ││ ┌修德照寂─名受用身

  │└又┤

  │  └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

  │ ┌寂照不二┐

  │ │    │

  │ ├身土不二┤

  └又┤    ├无非「实相」

  ├性修不二┤

  │    │

  └真应不二┘

  「实相」的自「体」,先看它的体性。它是「非寂、非照」,它不是决定的寂灭,也不是决定的觉照;但是它可以又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它不是单一的寂,也不是单一的照,而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这个空性的清净本性,它的相貌,天台宗讲出二个相貌。第一个「寂」,它是一个寂灭的状态,这个寂灭就是我空、法空的境界叫做「寂」;那第二个它有「照」的功能,它有灵灵觉觉的明了功能叫做「照」,就这二个。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自体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一段是把我们的体性标出来。

  第二段,讲依体起用。在这个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出现。如果讲「照而寂」(佛法的这个名相,都是偏重在下面那一句话),就是照而寂,如果我们强调这个「寂」的功能,就显现「常寂光净土」,这个「土」有不动义、有不变义。「寂而照」,如果强调这个「照」的功能,那就是「清净法身」了。这个「身」是约正报,「身」比较有随缘的意思。这个是讲到有所偏重,它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个「寂」的功能强,就偏向于「法身」,法身也是有不变义,三世诸佛的法身是相同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报身,阿弥陀佛的报身,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报身,就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照」就有随缘义。「性德照寂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约「性、修」来说,性德就是偏重在法身,修德偏重在报身,这个容易明白。因为这个法身是本具的,你不管修不修都是有的;这个报身你不修还是没有的,要有六波罗蜜的修德,这个报身才能出现。「修德寂照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约修德来说,又有差别了。如果偏重在「寂」这一面呢,就是「受用身」,这个受用身就是报身,报身又名受用身,唯识叫做受用身,天台叫做报身。我们修行的功德偏重在「照」这一方面是「应化身」,那千百亿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而为说法」。他在这个娑婆的应化身,是丈六比丘相,到其他国土可能更高大,相貌又不同。所以这个「修德」,如果偏重在「照」随缘这一部分,就是千百亿应化身。这一段都是在讲我们这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体性。当它依体起用的时候,是无差成差,因为寂跟照的差别有所偏重,所以就有各式各样三身、四土的出现,这是讲这个观念。

  那第三段就是摄用归体了。当我们把这样的差别摄用归体的时候,「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当我们把这样的随缘差别会归到体性的时候,那就是现前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无差别的心性,这个是摄用归体,差即无差。

  看这一段的意思,蕅益大师所要强调的观念是在第三段,就是「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的这个现前一念,这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个心体。这个观念对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还是蛮重要的。这个观念是说:我们修习净土法门的人,看到极乐世界种种的功德庄严,会有好乐心。看到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我们也想要去受用这样的依正二报。当然我们会开始修行,用信、愿、持名这三种资粮,来熏习我们内心;但是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的体性没有具足这种功德,你再怎么修行都不能出现。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因果的相应,说:你用沙要煮成饭,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沙你用火去烧,只能够说是热沙,不能说把这个沙煮成饭。为什么呢?「沙非饭本。」这个沙不是饭的因缘,你怎么煮,它顶多是个热沙。你要煮饭,要用米去煮。虽说这个米要转成饭,它须经过这个电锅的热量,但是它主要的还是米是饭的因缘,它是一个亲因缘,就是米有可能会做成饭,这个饭才会出现。如果这个米根本就不可能做饭,你再怎么煮,它也不可能变成饭。这个意思是说什么道理呢?说:我们现前一念打妄想的心,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烦恼、很多很多的业障,变现很多老病死的果报,那是从因缘上;从作用上,那是无差成差,各式各样因缘的熏习,才有我们现在这样的境界。但是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就是我们这一念灵灵觉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体性,跟阿弥陀佛的体性是无差别的,这是我们成就净土的主要因素,叫自性功德力。所以蕅益大师他到了经文的时候,会解释「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说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是怎么成就呢?是怎么会有这些七宝池、八功德水呢?就三力不可思议。第一个,你的自性功德力,你的内心当中那一念灵灵觉觉的本性,本来具足这种功德──自性功德力,这是亲因缘;然后你念阿弥陀佛名号,名号功德力不可思议;还有弥陀本愿的加持,佛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三力所成。天台宗有一个叫「体真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这个从假入空观,观我们这一念心,它的观心法门,观现前一念,「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内心当中安住在这个空性,把心中这些名言、戏论都停下来。这个时候,你那灵灵觉觉的佛性,就会有少分的相应。我们如果有这种体真止的经验,我们能够肯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能够肯定。就是你把心中的名言、戏论都停下来,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会发觉:我们跟佛陀的心,不像你过去所想的距离那么遥远。所以说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一种不二的境界,这是蕅益大师所要说的一个道理,就是自性功德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约体性来说。这一段是偏重在这个「体」。以下第三段是偏重在作用,看蕅祖的《要解》:

  ?明性具遍作二

  ?承前启后

  ┌不  二

  实相┤

  └亦无不二

  ?正显

  ┌作依┐

  ┌───┤  ├┐

  │   └作正┘│

  │       │

  │   ┌作法┐│

  ├───┤  ├┤

  │   └作报┘│

  │       │

  │   ┌作自┐│

  ├───┤  ├┤

  │   └作他┘│

  │       │

  │   ┌能说┐│

  │  ┌┤  ├┤

  │  │└所说┘│

  │  │    │

  │  │┌能度┐│

  │  ├┤  ├┤

  │  │└所度┘│

  是故举体┤  │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  │┌能信┐│

  │  ├┤  ├┤

  │  │└所信┘│

  │  │    │

  │  │┌能愿┐│

  └乃至┼┤  ├┤

  │└所愿┘│

  │    │

  │┌能持┐│

  ├┤  ├┤

  │└所持┘│

  │    │

  │┌能生┐│

  ├┤  ├┤

  │└所生┘│

  │    │

  │┌能赞┐│

  └┤  ├┘

  └所赞┘

  这段文就非常重要,这个观念如果我们不明白,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操作,那你就是处处障碍了。这个道理你若明白,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那是入不可思议境啊、入不可思议境。我解释一下,我先消文,再说它的道理。是「实相无二」,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这个体性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是无差别的境界。但是随顺染净的因缘,就有很多的差别了,就作用上来说,「亦无不二」,就是很多很多的差别,有十法界的差别。这个是约现前一念心性的体用。约它的作用来说,现前一念心性它约著作用呢,约着我们染净的不同,「举体作依、作正」,现出各人的依报、正报,每一个人各式各样依报的国土、正报的身心,现出「法、报」二身。当然法报二身是约佛陀,佛陀的法身、报身。或者「作自、作他」,你自己的身心世界、他人的身心世界,乃至于现前一念心性。因为每一尊佛的愿力不同,有「能说、所说」,有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这个二尊佛都是依止清净的法身。但是因为愿力的不同,就有各式各样的因缘。「能度、所度」,有能度的佛陀、所度的众生。「能信、所信」,能信的我们这一念心,所信的一个净土法门。「能愿、所愿」,能愿的是欣厌之心(欣求的欣,厌离的厌),所愿的是极乐世界。「能持、所持」,能持的是我们的三业,身口意三业;所持的是名号。这都不离开一念的心性。「能生、所生」,能生的是信、愿、持名三资粮,所生的是四种净土。「能赞、所赞」,能赞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赞的是弥陀的依正庄严。这些各式各样的差别,都是现前一念心性所显现,「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随顺各式各样的因缘所表现出来。那这一点是偏向于作用。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一段的大观念再作一个整理。蕅益大师要我们在了解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之前,先了解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的理解,这个现前一念心性,我们可以分成体性跟作用这二个方向。这个古德讲一个偈颂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是「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这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差别,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就是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法界圆融体」它的会归处,「作我一念心」,就是我这一念心寂照不二的心性,这是无差别的境界。但是我们不是老是安住在无差别,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造作因缘,所以说「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我们每一个众生随顺个人的染净因缘,就创造了很多很多的差别法界,每一个人各式各样的正报、各式各样的依报、各式各样的内心状态,这个就是因缘上的差别。现在我们所要关心的是它的作用,就是「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在唯识学上说它有二个主要功能:第一个它有异熟性,第二个它有等流性。这个异熟性跟等流性,我们可以从十二因缘来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十二个因缘的运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句话怎么说呢?这异熟性跟等流性是说:比如说,我们今天起了一个贪烦恼去造作一个罪业。这个贪烦恼就是无明,这是一个烦恼。当我们这个烦恼一活动,就落入「行」,这是一个业力。你依止贪烦恼去造作身口业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会有一种果报体出现──名色、六入、触,一种生老病死的果报出现,但是这时候还没有表现出,一种功能,异熟性。那你不断的造作,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这个时候它的等流性,「此有故彼有」,在内心当中你一次一次的造作,它累积一次一次的功能,到临命终时就表现出来,到铜床铁柱去受果报了。反过来说:你今天忏悔,就是你在这一口气还没结束之前,临命终之前你忏悔了。你忏悔以后,你依止烦恼去造作的这个罪业,惑业苦这个相续,你开始忏悔,当然忏悔还是从烦恼开始下手,你诃责这个烦恼,思惟它的过患,诃责它的烦恼,修不净观、修无常观来对治这个烦恼的相续。哦!这个烦恼不活动了。这个时候你内心的状态有变化,「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就是你那一个有得果报力量的业力,就在你心中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所以我们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二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说这个罪业,是你一念心的烦恼活动才有;我们没有烦恼,这个身口所造的不叫罪业;一定要有烦恼的活动。烦恼驱动你的身口去造业力,「罪从心起」,所以说罪业的根源啊,我们讲忏悔业障,怎么会有业障呢?身体跟嘴巴是不会造业的,就是有烦恼的驱动。所以追根究底啊,还是要去找这个对治烦恼,所以「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说怎么知道你这一部分的业被忏清净了呢?就是你心境相应的时候,你这一念心跟你过去的境界、你所贪爱的境界一接触,这一部分的烦恼不活动了。你过去心境相应的时候,有这个烦恼;你现在这个烦恼被你调伏了,这个时候「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过去所累积的这个业力啊,没有力量了,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因为这个恶念的相续被你破坏了。「心亡罪灭二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是真实的忏悔、真实的灭罪。所以说当我们这一部分的烦恼还在,这一部分的业力一定还在。这个观念就是说:我们祈求临命终时候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不想在三界投胎,这个时候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今天的业力是趋向极乐世界呢?就是在你的内心的状态当中,你的信、愿、持名的力量,那个等流力量是强过你对三界的贪爱。就是说,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势力,强大的势力,都有得果报的力量;临命终的时候,真妄交攻啊,所有的势力──善的势力、恶的势力都现前,各凭本事,看谁的势力大。这些当然都是你平常栽培的。你要能够带业往生,你一定是在佛堂当中,你栽培信、愿、持名这个等流性,是所有心的势力里面最强大的、最强大的。换句话说,我们想往生极乐世界,除了你栽培信、愿、持名以外,你还要对治你三界的爱取烦恼。否则这二个势力都很大,如果我们对于三界贪爱的势力强大,那就是「强者先牵」,先在三界得果报了。所以这句话是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性,随着染净的因缘(当然这个因缘有强弱的不同),举体作依报、正报各式各样的因缘,就从心性里面出现,就这样出现了。所以说我们在栽培资粮的时候,一方面要栽培信、愿、持名,一方面要对治我们三界的烦恼,忏悔业障,使令三界这种业力薄弱,使令这个净土的业力强大,是这个意思。这个就是我们讲这一部经的体性。这一段你要了解,你才知道怎么修行。蕅益大师这一个观念我们不了解,我们不知道念佛干什么!嘴巴念佛,法门没有往内心的深处去会归,「口念弥陀心散乱」,你内心对弥陀的归依没有生起,你临命终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讲「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你这一念心根本从来就没有归依弥陀,怎么会变现弥陀的依正庄严出来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这个「辨体」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知道:这个世间有很多的果报,有地狱的果报、有饿鬼的果报、有畜生的果报,有极乐世界、有天堂。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他会到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个人会到地狱去?这都不是上帝的安排,「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就是你平常栽培什么样的心情,你内心当中的状态,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所以临命终就各式各样的业力去投胎。所以我们这一段文,你明白以后,你才知道要怎么去栽培往生的资粮,从心地上去栽培,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有没有问题?

  我们讲禅宗开悟,其实禅宗开悟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明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叫做开悟,说这个人有资格修行了(呵──)。你不明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你拜佛、持咒、布施、持戒,不能讲修行。为什么?因为在生命的本质当中,你要产生生命的增上,一定要先明白道理,「佛者,觉也。」我们讲:「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不能真实明白「缘起的道理是内心的迷悟」,不能往这个地方会归,虽然你偶尔也会造一点善业,说这个人他不学佛,他不明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也是造善业。没错,他会依止这个善业,暂时的到人间、天上得暂时的果报,如果这个善业强的话。但是就着整个生命的增上、这整个大方向呢,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这个人一定要等到他接触佛法,明白这个道理、觉悟了这个道理,这个生命才真实有决定性的变化。因为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造善业,以后堕落,还是会造恶业,因为你在随业飘转,你想离苦得乐,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下手。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虽然我们的进步是缓慢的、累积的,但是你这个大方向知道了,哦!我应该要好好的去消灭我心中的恶念,增长我心中的善念。这个时候对你整个生命的大方向,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定要能够先明白佛法的道理以后,这时候生命才有决定性的变化,应该是这样子的。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第六页是讲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作用,就是我们动一个念头,就会有很多很多差别的果报在心中显现。在净土当中,我们在内心的修行这一方面,我们要做二件事情:第一个就是要破恶,对治三界的烦恼,使令我们三界的业力降低;第二个能够栽培往生的业力,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生善。这二种,一方面破恶,一方面生善。这个破恶,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这个念头,一天当中这种数数现行的念头,这是很重要的势力。说这个念头,你每天都起这个念头,你一天当中一定会起这个念头,或者是贪、或者是痴、或者是慢、或者是疑,因为每个人过去所栽培所熏习而不同;但是你每天要有一种审察的功夫,就是回光反照。就是说,诶,我们每天都有这个念头出现,你就要注意这个念头了。就是这个念头在你心中,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势力了,临命终时会要你的命的就是这个念头。因为这种数数现行的念头,它都是强大的势力,那是一个熟境界。所以说,我们除了平常每天数数熏习清净念头以外,你还要注意去破坏这个恶念的势力。否则你一方面增长恶势力,一方面增长善势力,你善的势力肯定抵不过你的恶势力;因为恶势力是一个熟境界,我们善的信、愿、持名是一个生疏的境界,今生才栽培的,那肯定抵挡不过它。那临命终的时候,「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临命终起恶念,那就随业流转,全体就是三恶道的法界。所以说,我们平常要经常反省自己:我今天动了什么念头?每天观察。如果观察自己每天都经常起这个恶念,那你就要注意了,你就要很认真的面对它。不只是强迫自己不去犯,你要去观察这个恶念的过患:我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流转?为什么每一次受生都累积这么多的老病死的苦恼?就是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虽然让我随顺自己的习气,暂时得到安乐,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暂时的安乐,但是使令我长劫的受苦。当你去思惟它的过患,你痛苦的根源就是由于这个念头而来。你呵责它,然后对治它,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佛法很多的法宝,直到这个念头不再活动为止,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明体」,表面上是讲本经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体,事实上这个体是十法界的自体,十法界所依止的自体,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好,我们看第「三、明宗」。那这个「宗」分成二段:第「一、统论宗义」,第二、正明经宗。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明宗二

  ?统论宗义

  ┌修行要径──┐

  │      │ ┌提纲则众目张┐

  第三明宗。宗是┼会体枢机  ├也┤      ├

  │      │ └挈领则襟袖至┘

  └而万行之纲领┘

  ──故「体」后应须「辨宗」。

  「第三、明宗」,这个「宗是」一个「修行」的重要途「径」,就是修行主要的途径,「宗」就是修行的主要方法。「会体」之「枢机」,契「会」我们这种清净「体」性的「枢机」,这个「枢机」就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而万行之纲领」,一切修行法门的大纲。这个「纲」是一个大的绳子叫纲,「领」就是衣领,这个万行的一个纲领。「提网则众目张,契领则襟袖至。」打渔用的网子,我们把大绳子一提,这个「众目」(这个目就是小绳子)就能够顺利开张了。「契领」,我们拿一件衣服,把这个领子一拿起来,它的「襟袖」就能够自然显现,所以「体后应须辨宗」。这个「宗」主要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前面的体性是现前一念心性,是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一个亲因缘;但是这个心性怎么能够显现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呢?必须有增上缘,有加行。前面是讲理论所依止的理性;这个地方就讲修行的方法,是假藉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显现极乐世界?是这个意思。

  ?正明经宗二

  ?略标三资

  「正明经宗」分二段:「略标三资」跟「广释三资」。先简略的说明三资粮的名称跟相互的关系。

  ┌信─┐   ┌非信不足启愿。

  │  │为修行│

  ┌此经以┼愿 ├   ┼非愿不足导行

  │   │  │之宗要│

  │   └持名┘   │     ┌不足满所愿

  │          └非持名妙行┤

  │                └而证所信

  │

  │   ┌先陈依正─以生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