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
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章,讲“能观行”;后一章讲“所得果”。
该经传入中国后,成为法相宗主要依据的经典。该宗依据“无自性相”章认为释迦牟尼所创原始佛教可以用有、空、中道这三个时期加以总结概括。该宗依据《解深密经》“心意识相”章和“一切法相”章,以三性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及唯识说、阿赖耶识和缘起说,作为基本教义。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囧珐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一切义利。
我所听到的教化是这样的:当时,佛陀(那已与真理绝对契合的觉者)住在净化了的佛国世界褃,佛的智慧和功业散发出巨大的光明,光明所及之处,到处珍宝罗列,璀璨夺目,交相辉映。那光明无边无际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仅笼罩著有欲望的生命世界、没有欲望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既无欲望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而且从三重世俗生命世界穿
解深密经白话文
88年底来到闽南佛学院,一直从事唯识教学,其中着力最多的要算是《解深密经》了。为了讲好这门课,我认真研读了《解深密经圆测疏》,在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都沉浸在《解深密经》的研究、教学、思考中。
解深密经讲解
《解深密经》,略称《深密经》。五卷。唐代玄奘大师译。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精通经、律、论三藏,世称唐三藏。是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
将欲释经四门分别。一教兴题目。二辨经宗体。三显所依为。四依文正释。第一教兴及题目者。窃以。真性甚深。超众象而为象。圆音秘密。布群言而不言。斯乃即言而言亡。非象而象着。理虽寂而可谈。即言而言亡。言虽弘而无说。故嘿不二于丈室。可谈。故辨三性于净宫。是故慈氏菩萨。说真俗而并存。
暂无简介
佛陀转正*轮 ,三时判教。其二时般若,虽显大乘,然属秘密言教,非真了义,有容有上。而三时之方广,普摄一切乘,开显甚深密义:“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此显了相而转正 法 轮 ,乃无上无容之真了义教。
《解深密经》有两大特点: 一,唯识经典:这部经主要讲唯识。 二,经中之论:这部经虽然称为经,但内容很像论。 首先要了解解深密经的含义。 深密,有接头、结节,关结、联接之义。进一笔引申为烦恼
(一)释十一地名义 经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徐绍强) 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 徐绍强 序言:《解深密经》与玄奘之翻译 《解深密经》从境、行、果三个方面论述了瑜伽行派的佛学理论,组织严谨
庚午春以来,笔者(济群法师)担任《解深密经》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研读了圆测《解深密经疏》,并其他瑜伽论典,对该经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讨,写下一些心得笔记,现将它整理出来,敬请大德们指教。
《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三时所说的教法,从《解深密经》上释迦牟尼佛自己判别教来看,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就是声闻藏法,属于阿含教,这是第一阶段称为初时说教;第二就是为舍小转魇诸大菩萨讲的,是般若教,如《金刚经》佛陀给须菩提讲,《心经》是给舍利弗讲的,可见般若经是二时给诸大菩萨说,属于二时教;第三时就是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 编辑:释道满 来源:闽南佛学 在印度大乘佛法中,与中观学派并称为二大学派的是瑜伽行派,它是一门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同其他佛教学说的发展
《解深密经》的阿赖耶识 性空 闽南佛学 一、引言 阿赖耶识是大乘唯识宗建立的基础,也是区别大小乘唯心思想的根本论点。在唯识宗的发展史上,各种唯识论典从不同的角度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皆渊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当推《解深密经》。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都渊源于此,所以说,《解深密经》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解深密经》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二种:一、广本,有十万颂;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颂(见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汉地但传略本,先后有四译:
《解深密经》略称为《深密经》,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sandhinirmocana,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声含于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三种并名珊地。为最早提倡「唯识」、「阿赖耶识」、「三自性、三无自性」等唯识概
庚午春以来,笔者担任《解深密经》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研读了圆测《解深密经疏》,并其他瑜伽论典,对该经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讨,写下一些心得笔记,现将它整理出来,敬请大德们指教。一、净土庄严:净土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佛教中有净土宗专谈净土,其他宗派也谈净土,唯识宗就是一例,在本经《序品》说到如来讲经处所时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生死疲劳」,我们生了要死,死了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流转轮迴,辛苦又疲劳。人生就像一个车轮,在生死大海裡轮转不已,备受劳苦。「从贪欲起」,人是贪欲的奴隶,为了贪财好色、贪享受、贪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个也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