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略称为《深密经》,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sandhinirmocana,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声含于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三种并名珊地。为最早提倡「唯识」、「阿赖耶识」、「三自性、三无自性」等唯识概念的现存最古老经典。本经<分别瑜伽品>也是首先使用「唯识(梵vijbapti-matra)」一语的经典。本经属中期大乘经典,是唯识宗及法相宗的根本经典,以解释佛陀自内证的甚深秘密妙义,亦为瑜伽学者所依据的主要经典。除了〈序品〉,全部经文都被编入《瑜伽论》的〈摄决择分〉;〈摄决择分〉更依三相而立五法,对大乘经的义理凡属深奥隐祕的都加以解释决定。经的内容,共有七种要义,大致与《大乘阿毗达磨经》的主题相呼应。
《解深密经》成立于a.d.300年左右,据圆测法师撰《解深密经疏》卷一中说明此经有二种,一是广本,有十万颂;二是略本,有千五百颂。此略经梵本唯一,随译者的不同,汉译有五种。因此,我国流通的几种译本,是依略本所翻译,广本并未传至我国。本经的梵文原本已不存,目前仅有汉译本及藏译本。
1.唐·玄奘三藏译,《解深密经》,五卷,八品,三万多字,收录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流传最广。
2.元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十一品,大藏第十六册,与玄奘译同,而第二品分作四品。
3.陈·真谛三藏译,《佛说解节经》,一卷,四品,大正藏第十六册,为玄奘译的胜义谛相品别译,而分作四品。
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六册(七一四),即玄奘译的地波罗密品别译。
5.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六册,即玄奘译的如来成所作事品别译。
此外西藏文译本有:
1.无著撰,胜友等译,《解深密略释》,二百二十颂。
2.龙幢撰,失译,《解深密经广释》,西藏旧经录或说为四十卷。
3.法成译,《解深密经大疏》,即圆测《疏》,七十五卷。圆测《疏》汉文本今缺后六卷(释经第十品大半),藏译本完全。
1.《解深密经》为中期大乘佛教经典,在《般若》系列经典之后,成为唯识学派重要的经典。
2.《解深密经》是中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经典之一,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思想学说的基础理论。
3.由于《解深密经》除序品外,正宗七品的全文在《瑜伽师地论》中被整篇引用,又《成唯识论》《摄大乘论》也一再引用此经,显示其对瑜伽行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係,可为印度瑜伽行派的重要典据。
4.《解深密经》在六识之外,立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如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为大乘唯识学证知阿赖耶识的理论基础。
5.《解深密经》为确立阿赖耶识说,而有三相三无性说的生起,建立法相宗、唯识宗的基本教义和判教理论。
6.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均渊源于此,故《解深密经》是学唯识宗的必读经典。
7.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十一论」之一。
一、序品:叙述佛陀于十八圆满受用土,现出二十一种功德成就受用身时,无量大声闻众与大菩萨众集会的情况。十八圆满受用土,为诸佛所住的淨土具备十八种圆满的殊胜功德。即:1.显色圆满2.形色圆满3.分量圆满4.方所圆满5.因圆满6.果圆满7.主圆满8.辅翼圆满9.眷属圆满10.住持圆满11.事业圆满12.摄益圆满13.无畏圆满14.住处圆满15.路圆满16.乘圆满17.门圆满18.依持圆满。二十一种功德为显佛陀正报的法身功德。即:1.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2.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淨能入功德3.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4.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5.修一切障对治功德6.降伏外道功德7.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8.安立正法功德9.授记功德10.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11.断疑功德12.令入种种行功德13.当来法生妙智功德14.如其胜解示现功德15.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16.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17.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18.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19.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20.无尽功德21.究竟功德。
二、胜义谛相品:透过如理请问善清淨慧菩萨、法涌菩萨及长老善现与佛陀的问答,说明胜义谛真如是离名言的有无二相,超越寻思所行,远离诸法的一异相,而遍于一切一味相。
三、心意识相品:说明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与心的名相,并阐明其与六识之俱转。
四、一切法相品:说明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等三种法相。
1.遍计所执相: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2.依他起相: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3.圆成实相:一切法平等真如。
五、无自性相品:说明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无自性,明三性三无性相依的妙理,显空有融和的大义,会一乘五姓(五种种性)两门,判三时教的隐密显了、了义不了义。
六、分别瑜伽品:详细说明止观行,阐明识之所缘仅是唯识之所现。这是本经的修行方法论。由广辨止观相,共有十八门即1.分别止观依住门2.止观所缘差别门3.分别能求止观门4.随顺止观作意门5.止观二道同异门6.分别止观唯识门7.修习止观单複门8.止观种数差别门9.依不依法止观门10.寻伺等差别门11.止举捨相差别门12.知法知义差别门13.止观能摄诸定门14.止观因果作业门15.止观治障差别门16.止观能证菩提门17.引发广大威德门18.于无馀依灭受门,最后再结歎劝学。
七、地波罗蜜多品:说明菩萨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萨所应学事,所谓十波罗蜜多行,併明其所对治愚痴粗重,所经三大不可数劫。其大纲如下1.明诸地名义差别。2.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3.诸地是以八种殊胜而安立,并分别诸地的胜劣。4.菩萨受生所以胜过有情受生的四种因缘。5.诸菩萨能行三大愿即广大愿、妙愿、胜愿的四种因缘。6.菩萨所学六事(六度),与菩萨所行三学的相摄法,及修习成就六度的五种相。7.六度的助伴四度,即方便、愿、力、智等四种。8.六波罗蜜多各有三种品类差别。9.波罗蜜多得名的五种因缘。10.一切波罗蜜多的七种清淨相。11.波罗蜜多五种行相的各各业用。12.一切波罗蜜多的胜妙威德之力。13.说明一切波罗蜜多的因、果、义利。14.说明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15.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的意义。16.三种随眠及由断几种粗重,显示彼诸随眠离粗重义,并粗重断时。17.诸菩萨的惑相、过失与功德。18.说明一乘法。
八、如来成所作事品:此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及其化身事业,并别释三藏差别。
世尊为曼殊室利菩萨解说如来成辨的种种事业。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囧珐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一切义利。
我所听到的教化是这样的:当时,佛陀(那已与真理绝对契合的觉者)住在净化了的佛国世界褃,佛的智慧和功业散发出巨大的光明,光明所及之处,到处珍宝罗列,璀璨夺目,交相辉映。那光明无边无际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仅笼罩著有欲望的生命世界、没有欲望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既无欲望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而且从三重世俗生命世界穿
解深密经白话文
88年底来到闽南佛学院,一直从事唯识教学,其中着力最多的要算是《解深密经》了。为了讲好这门课,我认真研读了《解深密经圆测疏》,在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都沉浸在《解深密经》的研究、教学、思考中。
解深密经讲解
《解深密经》,略称《深密经》。五卷。唐代玄奘大师译。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精通经、律、论三藏,世称唐三藏。是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
将欲释经四门分别。一教兴题目。二辨经宗体。三显所依为。四依文正释。第一教兴及题目者。窃以。真性甚深。超众象而为象。圆音秘密。布群言而不言。斯乃即言而言亡。非象而象着。理虽寂而可谈。即言而言亡。言虽弘而无说。故嘿不二于丈室。可谈。故辨三性于净宫。是故慈氏菩萨。说真俗而并存。
暂无简介
佛陀转正*轮 ,三时判教。其二时般若,虽显大乘,然属秘密言教,非真了义,有容有上。而三时之方广,普摄一切乘,开显甚深密义:“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此显了相而转正 法 轮 ,乃无上无容之真了义教。
《解深密经》有两大特点: 一,唯识经典:这部经主要讲唯识。 二,经中之论:这部经虽然称为经,但内容很像论。 首先要了解解深密经的含义。 深密,有接头、结节,关结、联接之义。进一笔引申为烦恼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一)释十一地名义 经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徐绍强) 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 徐绍强 序言:《解深密经》与玄奘之翻译 《解深密经》从境、行、果三个方面论述了瑜伽行派的佛学理论,组织严谨
庚午春以来,笔者(济群法师)担任《解深密经》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研读了圆测《解深密经疏》,并其他瑜伽论典,对该经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讨,写下一些心得笔记,现将它整理出来,敬请大德们指教。
《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三时所说的教法,从《解深密经》上释迦牟尼佛自己判别教来看,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就是声闻藏法,属于阿含教,这是第一阶段称为初时说教;第二就是为舍小转魇诸大菩萨讲的,是般若教,如《金刚经》佛陀给须菩提讲,《心经》是给舍利弗讲的,可见般若经是二时给诸大菩萨说,属于二时教;第三时就是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 编辑:释道满 来源:闽南佛学 在印度大乘佛法中,与中观学派并称为二大学派的是瑜伽行派,它是一门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同其他佛教学说的发展
《解深密经》的阿赖耶识 性空 闽南佛学 一、引言 阿赖耶识是大乘唯识宗建立的基础,也是区别大小乘唯心思想的根本论点。在唯识宗的发展史上,各种唯识论典从不同的角度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皆渊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当推《解深密经》。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都渊源于此,所以说,《解深密经》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解深密经》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二种:一、广本,有十万颂;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颂(见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汉地但传略本,先后有四译:
庚午春以来,笔者担任《解深密经》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研读了圆测《解深密经疏》,并其他瑜伽论典,对该经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讨,写下一些心得笔记,现将它整理出来,敬请大德们指教。一、净土庄严:净土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佛教中有净土宗专谈净土,其他宗派也谈净土,唯识宗就是一例,在本经《序品》说到如来讲经处所时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生死疲劳」,我们生了要死,死了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流转轮迴,辛苦又疲劳。人生就像一个车轮,在生死大海裡轮转不已,备受劳苦。「从贪欲起」,人是贪欲的奴隶,为了贪财好色、贪享受、贪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个也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