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自立法师讲述
佛历二五三o年岁次丙寅七月初一日起讲于菲律滨隐秀寺太虚讲堂
弟子施淑好、蔡仁耐合记
瑞今长老序
于凌波居士序
自序
甲、绪说
乙、解释经题
丙、介绍译者
丁、解释经文—一、序分
丁、解释经文—二、正宗分
丁、解释经文—三、流通分
瑞今长老序
自立法师于一九四九年负笈台湾佛学院,时尚年轻,在慈航老法师座下接受熏陶,精进修学,对佛学、世法,颇有成就。秉承慈老教诫,发挥所长,宣扬佛法,藉以兴隆佛教,淑世利生大事。
菲律滨佛教,于一九五○年以后,渐次成长茁壮,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寺院林立,佛教创办学校,次第展开;华侨信佛人数,亦逐渐增多。瞻望佛教前程,颇有一路平坦,且充满光明之景象。
佛教学校,有普贤、能仁、乘愿、观音、普济等之次第设立,生数亦逐年增加。普贤中学校长刘梅生居士(后来出家法名觉生,已圆寂),为加强教师阵容,与培植学生福慧善根,于一九五八年,特赴台湾聘请自立、唯慈二法师莅菲,分别负责岷市总校及宿务分校佛学课程,接引学生信佛。师与施淑好、蔡仁耐等,即有同事及师生之谊。
一九六二年教师节,自立法师应隐秀寺清和姑礼请为该寺导师,在清和姑鼎力支持下,于课务余暇,出版《慈航》杂志,举凡征稿、编排、印刷、包寄付邮,虽忙得不亦乐乎,但仍心甘情愿,全力以赴,愿力使然也。该杂志内容通俗化,文艺趣味浓厚,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曾陆续出版了九年,于一九七二年,因菲政府实施军统,国内一切报刊、杂志,被逼停刊,《慈航》亦不能幸免,颇为可惜!
清和姑归西以后,自立法师继任隐秀寺住持,任重事繁,颇有一番振作,于是大兴土木,加以重整隐秀寺年久寺貌及结构,改变格局,增塑佛菩萨圣像供奉,设立太虚讲堂,每月初一、十五、廾三日,三次定期法会,举办佛学讲座,礼请国内外高僧大德开示佛法,并且亲自阐释经典,广结法缘,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如此热心弘法,至堪钦佩!
自立法师态度和蔼,说话柔和,不急不慢,声音宏亮,听来有慈祥的感觉。说法讲经,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或引经据典,或说譬喻,或讲故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真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听的人都会即时记得。《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也是在太虚讲堂开讲的,现由其弟子施淑好、蔡仁耐联合记录成书。经文及往生咒,只有二千字,经过详尽发挥,整部讲记凡二十万字,可谓详矣,备矣,堪称无上法宝。佛门弟子,不论修持净土法门与否,应该人手一本,一读就了解,得益非浅。该书即将付梓,自立法师要我作序,不忖浅陋,略说几句,藉以表扬。是为序。
二○○一年八月四日写于岷市信愿寺瑞今时年九七
于凌波居士序
二oo一年春天,我写信给菲律滨隐秀寺的自立长老,请长老赐寄稿子,以充实「弘法资讯」月刊的篇幅。长老慈悲,赐给了我一部《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的讲稿,由我在「弘法资讯」月刊上连载。长老谦虚,在信上说:「这部讲记的稿子,是由本寺信徒施淑好和蔡仁耐两位善友,按照录音带和笔记整理出来的,再经我删改和补充而成。这是十几年前对本寺一般初机学佛的老婆婆们在共修后所讲……,奉上给贵刊作为补白之用,千万请您不要客气地加以斧正和指教。」并且还在信后说:「现在我虔诚的请您惠赐一篇序文……」
自立长老这封信,使我既惭愧又惶恐。长老的佛学及文字修养高过我多少倍,他对于文章一向是「一字不苟」。过去多年,弘法月刊登载长老许多稿子,他常于稿子寄来后,往往为了更正一句话或一个字,会写一封航空快信、或打一通国际长途电话来。以长老的佛学修养、及他对文章认真的态度,找我这个对文字粗枝大叶的人(这是我的由衷之言,我的文章常有疏漏之处)来更动他的稿子,或为他的讲稿写序,岂不使我既惭愧又惶恐。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于本年五月在弘法月刊开始连载,每一期我都细读──我是刊物的编辑,读后才能计算版面、字数,及从何处截断,下期续登。在我读过几期以后,愈读愈想读,何以故呢?原来在我所读过《阿弥陀经》的讲本中,以自立长老这一本讲记最详尽,也最通俗易解。老实说,我开始学佛读到的第一本佛经,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可以说,《阿弥陀经》是我学佛的启蒙课本。四十年前──一九六o年我初接触佛教,到台中菩提树杂志社买佛书,因缘殊胜,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居士也在座,他给我开示,还赐给我一本他注释的《阿弥陀经摘注接蒙、义蕴合刊》,这以后,我每天都背诵:「……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在李老师那本注释本中,有《阿弥陀经接蒙》,《阿弥陀经义蕴》,还附有《阿弥陀经名数表解》。我初学佛,对于佛学名词几乎一无所知,熟读李老师那本《阿弥陀经摘注接蒙、义蕴合刊》后,使我走上了学佛的大道;特别是熟读了《阿弥陀经名数表解》以后,才使我跨入了佛学的门径。不过,容我大胆说一句不恭敬的话,我的恩师雪庐老人那本注释本,只适合知识分子阅读;而自立长老这本讲记,当真是一本「一般初机学佛的老婆婆们」也听得懂、看得懂的注解本。老婆婆们都听得懂、看得懂的讲本,岂不是能使更多的人得到经典的利益?并且,长老的这一本讲记,讲解得最详细,把经中大大小小的名相,都作了最详细的讲解。例如,对于译经者鸠摩罗什大师,对于《佛说阿弥陀经》六字经题,都以数千字来详细讲解,这是别的讲本所无的。
我学佛四十年,自愧俗务繁杂,在修持上少有进益;但是四十年来我修学念佛法门,由早年的晨昏定课,到近年的随时散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伏灭了我心识中多少烦恼,改变了我习性上多少缺点。我因念佛而获得的法喜之乐,不是任何金钱代价所能买得到的。因此,我常在各处讲堂、课堂上,对同修、同学们讲念佛法门的利益。我说:念佛有三种利益:最低层次的利益,念佛可以摄心。原来我们的一颗妄心,像猿猴、野马似的,剎那不停的跳跃奔驰,我们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把这妄心拴在木桩上,使他安静下来,这就是摄心的利益。中等层次的利益,是念佛礼佛可以三业清净。我们的动作、语言、思想,称为身、语、意三行。而行为的后果就是「业」,即身、语、意三业。我们在佛堂念佛的时候,身体拜佛,是身业清净;口念佛号,是语业清净;心中忆佛,是意业清净。一时念佛得到一时的三业清净,终日念佛得到终日的三业清净,常年念佛得到常年的三业清净。一个人如果常年三业清净,那就得到最高层次的利益,临命终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国土。
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通规。亦为末法时代一切众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脱之要觉。」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下四十八项誓愿,目的就在度化众生,往生到他以大愿力造成的西方极乐国土。往生极乐国土有三个条件,就是起信、相信西方极乐国土的存在;发愿、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实行、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我相信,凡是信佛、念佛的人,第一、第二条件必定早已具备了,差的是第三项条件还不圆满。我们果然能身体礼佛,口中念佛,心中忆佛,精进不懈,信、愿、行三者具备,必定往生极乐国土。以上是我修行的经验,说出来供同修们参考。
最后在此介绍自立长老,长老是江苏省泰州人,公元一九二七年出生,他幼具善根,童真入道,九岁时即舍俗出家,拜沛霖法师为师。沛霖法师为泰州第一名剎光孝寺住持,自师也曾在光孝佛学院受学,四七年到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圆具后仍回光孝寺继续读书。一九四八年毕业,当年到杭州武林佛学院继续受学,因受战争影响转学到上海静安佛学院。他在佛刊上得知慈航老法师在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就和慈老通信,要求到台湾入学,慈老覆信应允,他于一九四九年二月来到台湾,先后在中坜圆光寺,汐止弥勒内院,与二十多名同学同依慈老受教。
自师为人老成持重,做事负责认真,在弥勒内院深受慈老器重,命他管理弥勒内院一切事务,他任劳任怨的为同学们服务,同学都称他为「长老」──他那时就有「长老」之名了。一九五四年五月,慈航老法师在弥勒内院示寂,遗嘱请白圣法师代他传法给七个弟子,自师是首席嗣法弟子,为曹洞宗第四十八世法嗣。一九五八年,自师应马尼拉普贤中学校长刘梅生居士之聘,与唯慈法师二人到菲律滨任教,自师担任马尼拉普贤中学佛学导师;唯慈法师担任宿务的普贤分校佛学导师。他二位初到菲律滨时,年方而立,但四十多年下来,两位都年逾古稀,成为名符其实的长老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