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四)

  「别序」是这部经与别的经不同的地方。好象《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佛说阿弥陀经》以及其他经典没有这种讲法,这是每部经不同的地方。佛陀说法,观机逗教,都有一定的因缘,别序普遍都是佛讲这部经的因缘,所以也叫做「发起序」。

  「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平时我们会问:是不是?是。是不是?不是。英文所谓的yes或no,yes就是:是,具有信的条件。每部经都用「如是我闻」开始,这含有四个意思:

  1、遵佛遗嘱:佛陀将入涅槃前,阿难特别悲伤,独自一个人,躲到旁边哭得很伤心。阿那律看见了,劝他说:「阿难,世尊快要离开我们了,现在不是伤心痛哭的时候,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请示佛陀,你应该赶快提出来,趁现在佛陀还没入灭,请他老人家解答,让我们将来有所遵循。」

  阿难抑制悲痛的心情,向佛陀提出了四个问题:

  (1)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依您而住;您涅槃以后,我们应该依谁而住呢?

  (2)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们以您为老师;佛离开后,以谁作我们的老师呢?

  (3)僧团里面有些调皮捣蛋的恶性比丘,佛陀,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可以制伏他们,一旦您离开后,我们要怎样对付他们呢?

  (4)将来我们要把您讲的佛法结集起来,每一部经的开头应该怎样写呢?

  佛陀听后,很慈祥地对阿难说:「阿难,你问得太好了,我现在就告诉你吧!

  (1)我离开以后,你们不要怕没有地方安顿,应该以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为住。

  (2)关于以谁为师的问题,应该『以戒为师』。不要以为你们没有师父,大家只要守持戒律,就等于我还在世间,不然的话,就算是我常住世间,也是没有用的。

  (3)至于那些恶性比丘,就以默摈(不要理睬)来对待他们。一些捣蛋的恶人,存心跟大家过意不去,跟他们是无理可讲的,不理睬他们,让他们感到无趣,那是最好的方法。

  (4)结集经藏时,就用『如是我闻』开始吧。」

  从此,遵照佛陀的慈嘱,一切经典的开始都用「如是我闻」。

  2、断绝众疑:佛涅槃后,阿难升座结集经藏。他那福德善根,种种相好的庄严法相,大家一看,以为佛陀复活;或有人以为是他方佛到娑婆世界来说法;也有人怀疑是阿难已经成佛而为大众说法。因此,在结集每一部经的开始,阿难诵出「如是我闻」,即是向大众说明:以下的佛法是我阿难亲耳听释迦牟尼佛讲的,并不是我说的,如此一来,一切的疑问都没有了。

  3、息灭争论:阿难跟所有师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只是罗汉的境界,有些比丘的境界比他还高,假如看他升座说法,人人议论纷纷,不肯服从,如果一开始就表明是自己听佛讲的,就不会有人跟他争论了。

  4、简别外道:当时印度有许多其他的宗教,也有各自的经典。有的用「阿」(无),有的用「忧」(有),作为经本的开始。「无」是断见,「有」是常见。外道思想,认为世间不是无,就是有,遵照释迦牟尼佛的叮咛用『如是我闻』,一看就知道是佛说的法,是佛教的经典。

  依照字面的解释,「如是我闻」是:这一部经所讲的内容,是我阿难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来的。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难才出家,有些经他根本没听到,怎可以说,他是「多闻第一」的弟子呢?关于这个问题,佛经上曾记载过:当佛陀要阿难当侍者的时候,阿难曾经向佛陀提出三个要求:(1)他不能穿佛陀穿过的旧衣服;(2)虽身为佛陀的侍者,为佛陀的常随众,他可以单独接受信众的供养,而不必时时刻刻跟随在佛陀身边;(3)出家前佛陀所讲的法,他没听过,佛陀得重新为他讲一遍。对这三个要求,佛陀一一答应了。因此,他听过佛讲的一切法,才被称为「多闻第一」。总之,他具有广记博闻的智慧,有足够的能力胜任从事结集经藏的工作。

  「一时」:时成就。每一部经,必定要有一个讲经的时间。为什么经中没有固定指明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要知道,佛陀说法,不一定在人间讲:有时在天上,有时在人间,甚至有时在龙宫讲。按照佛经上说,天上的时间与人间不同,比喻四天王天一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再说,就算同是我们这个世界,东西方的时间也有差距。菲律滨现在是中午十二时,刚好是美国纽约的半夜十二时,地点方向不同,时间就没有固定,所以佛经只用「一时」,而不用固定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一般来说,「一时」也代表「师资道合,机教相扣」,老师正要教学生,学生也正需要老师教导的时侯。机是一般众生的根机,教是佛陀的言教,「一时」就是佛陀为众生说法,机缘成熟的时候。

  「佛」:主成就,《佛说阿弥陀经》的主讲人,指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处成就,佛讲经的地点。舍卫国是憍萨罗国的首都,是城名而不是国名,应该叫做舍卫城,可是一般都用舍卫国。「舍卫」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闻物」。这地方出产丰富,物资充足,闻名于世界,是憍萨罗国政治、教育、经济、文化的中心点,所以叫做闻物。「祇」是祇陀太子,他是波斯匿王的太子。波斯匿王出兵打仗,胜利凯旋归来的这一天,正逢太子诞生了,所以赐名祇陀,译成中文是「战胜」的意思。「给孤独」是一个人的德号,他本名须达多长者。平时有一句话:鳏寡孤独,是人生最痛苦凄凉的。(男的老了而失去妻子叫鳏,女的死了丈夫叫寡,小孩子没有父母叫孤,年纪大了没有儿女,自己一人叫独。)须达多长者是当时有名的慈善家,对鳏寡孤独非常同情,常常救济照顾他们,因此,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有一天,他为了替儿子完婚,到王舍城去。在王舍城遇见佛陀,听佛陀讲经,法喜充满,非常感动,却婉惜舍卫国的百姓没有这种福报,就礼请佛陀:「请您老人家也到我们那里去讲经,可以吗?」

  「可以。」佛陀一口就答应了:「只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只是我自己一个人去,还有许多弟子常随着我。必须有一个大环境,建立一座精舍,有了居住的地方,我随时都可以去讲经。」为了让舍卫国百姓有机会亲近佛陀,听闻佛法,长者答应了要建一座精舍供养佛陀及佛弟子们。佛陀更指派舍利弗跟他回去找寻合适的地方。

  长者高兴地返回舍卫国,到处寻找清净而优美,适合建精舍的地方,结果在舍卫城南方五、六里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祇陀太子的花园。他立刻去拜访太子,想向太子购买这个地方。

  「我想请佛陀到我们舍卫国来说法,需要一个清净的地方建筑精舍,你的花园最适合,请你成全我的愿望,把花园卖给我。」

  太子有的是财产,根本不需要钱,那有卖私人花园的道理,硬是不肯卖。可是长者非常有诚意,一再地要求,太子为了打消他的念头,半开玩笑地说:「既然你认为佛陀那么伟大,非要用这个花园来供养他不可,好吧!假使你用黄金铺满花园,我就卖。」

  「好,一言为定,你可不能反悔喔!」长者一听,高兴极了,只要有价钱就好办,立刻回家,打开宝库,把家中的黄金搬到花园,真正用黄金把花园的地铺满了。

  祇陀太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深深地受到感动,心想:世界上那有这么慷慨的人,他所要供养的佛陀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于是亲自跑到花园去,并对长者说:「好吧!既然有这么好的功德,咱们两人一人出一半,一起来供养佛陀吧!」

  「不行,我自己发心的,你已经提出了卖价,我也照你的要求做到了。你可不能反悔!」长者一听,以为太子反悔不肯卖,急忙回答说。

  「我不是不卖,只是想到花园里有树的地方,你还没铺上黄金,难道说让你把树砍掉,铺上黄金后再重新栽种吗?倒不如我们合作,你买我的地,我用我的树供养佛陀,岂不是两全其美。」长者听了,觉得蛮有道理,就欣然答应了。即按照舍利弗的规划,着手建筑了庄严的精舍,恭请佛陀到这里来为百姓说法,并命名为「祗树给孤独园」。

  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处成就是如此殊胜。有此因缘,才有后来佛陀在这里讲了许许多多的佛经。(根据统计,佛陀在这里一共讲了二十五年的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其中之一。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一些有修证、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僧,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在一起。

  从「与大比丘僧」起,一直到「诸天大众俱」,这一段是说明一般听《佛说阿弥陀经》的听众,也就是六成就中的「众成就」。「与」是跟的意思。「大比丘僧」,大,拣别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而是一些有了修证,为人天敬仰,德高望重的出家人,所以叫做大。「比丘」,简单说,就是受了二百五十戒的出家人。「比丘」是梵文译音。翻译佛经有五种不翻的规矩,其中之一是「多含不翻」,含义太多了,翻译出来的名称不能概括整个意思,所以保持原来的名词,比丘就是这样。比丘翻译成中文,包括了乞士、怖魔和破恶三种含义:

  1、乞士:乞是乞求、乞化的意思。乞士就是乞化之士。我们知道,一般向人讨钱要饭的叫做乞丐,出家人称乞士,跟一般叫化子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在世间时,规定所有的出家人要行乞(沿门托钵)。这种行乞的制度实在有五种利益:(1)可以消除我们的骄慢心:因为我们希求人家的布施,求助于人,就得降服骄慢心;(2)让施主多种福田:一般施主喜欢种福田,供养出家人,是种福的好机会;(3)不必受生活所累:生活需要随时向人乞化,每天不必为衣食住行而忙碌不已,不会为生活所累;(4)不生积蓄贪求之心:如果为了生活,都希望有点积蓄,这样会产生贪求的心理,如果每天随需要去乞化,就没有积蓄的必要,也就不会有贪求的欲望;(5)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无所牵挂,一心修行,办道用功。因此,佛陀提倡比丘常行乞食制度。

  乞士又含有外乞与内乞两种意义:外乞,向十方施主乞食,以资养色身;内乞,向如来乞求佛法,以资养慧命。

  2、怖魔:怖是恐怖、畏惧,魔是一种魔鬼,也就是坏人。比丘发心出家,内心正直守戒,一切行为都是循规蹈矩,坏人对他无可奈何,遇见正人君子,邪魔外道都会生起一种恐惧心,俗语说:「一正改百邪」,所有比丘行为都是正正当当的,行得正,做得正,一切邪道对他敬畏,也都受到他的影响,变更不良的行为。

  3、破恶:受比丘戒要遵守二百五十戒,再也不会去做坏事,一切恶事都破除了,所以叫做破恶。

  能够具备乞士、怖魔、破恶这三个条件,才能叫做比丘。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为气候、环境、风俗、习惯、人情各方面等等的关系,并没有实行乞食制度,而是实行丛林制度,所有的出家人都住在寺庙里,没有出去托钵。如果你们到泰国观光旅游,上午时刻,就会看到满街都是披着黄袈裟的出家人,沿门托钵。总说一句,以中国的传统佛教,只要能做到怖魔、破恶这两方面,就已经是标准的出家人了。

  「僧」:也是印度话,全名是「僧伽」,译为中文是「和合众」。什么是和合众?有「理和」与「事和」两种意义。所谓「理和」,就是做-个出家人,大家住在一起,共同为求证无漏的真理精进,以期免除生死轮回的痛苦。

  「事和」是指在事项方面所表达出来的和谐,要做到:(1)身和同住:出家人在身体方面所表现的,大家和和气气住在一起;(2)语和无诤:有几千几百个出家人,同住在一个丛林里,大家一团和气,没有争执;(3)意和同悦:出家人意见相同,在心理方面,大家从内心中感到很欢欣快乐;(4)见和同解:一个团体,怕的是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出家人住在一起,意见一致,彼此的见解没有分别;(5)戒和同修:住在一起,共同持守戒律,大家都以戒为师,团体一定很和谐,很团结的;(6)利和同均:出家人住在庙里,实行的经济制度是: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用,利益是非常平均的。比如施主到庙里来供养出家人,一向是提问共有多少僧众,所谓见相结缘,十个出家人就分十份,五个出家人就分五份,利益是均衡的。所谓僧团就必须具备这样多的条件。所以说,做一个出家人,并不是那么简单,在道理方面,大家要共同修持,为证无漏的真理而努力,生活起居方面,也要彼此照顾,具足这「六和敬」的条件。

  其实这「六和敬」是每个团体,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参考这道理,我想,所有的家庭也一定能和和洽洽,平安无事。

  「千二百五十人俱」:说明佛在讲《佛说阿弥陀经》时,有多少听众。有多少呢?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些人是谁呢?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第一群是迦叶三兄弟,师徒一千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共五百人;伽耶迦叶同门徒二百五十人;以及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译成中文为「木瓜林」,当时他是带着徒众,在一个很大的木瓜林修行,所以用地名为名。伽耶即是「象头山」,师徒在象头山上修行,所以也就用山名为名。那提译为「河」,他是带着徒众在河边修道,就以河名为名。有关他们的故事,佛经上提到:佛陀知道度优楼频螺迦叶的机缘成熟,先以神通变化去感化他,接二连三的再去度化他的兄弟。再来,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所讲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俩是很要好的朋友,也是受到佛陀的感化,带领各自的徒众二百人,一起跟佛陀出家。另外有耶舍长者子跟他的同学五十人,也一起跟随佛陀出家。我们知道,佛陀初成道后,立刻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真正算起来,常随佛陀的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为了方便,说一个整数,所以都说千二百五十人。

  大家都知道,佛的弟子很多,是不可算计的,为什么许多佛经的开首,都只举出这一个数目呢?应该有两个意思:(1)他们是最先归投佛陀的;(2)是佛的常随众。这些弟子本来都是学外道的,得到佛陀的教化后,相继断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果。因为感念佛恩深厚,所以发愿尽此一身,常随在佛陀身边。也就是说,佛陀每次讲经说法,这一班人都跟在一块,永远追随在佛陀的左右。

  「俱」:是同住在一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都是德高望重,有声望、有地位,大家都认识的大阿罗汉。

  「皆是大阿罗汉」:我们免不了想问,这一千二百五十多位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的弟子,他们的修养,他们的程度,他们的地位,究竟是怎样呢?阿罗汉,就已经说明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并非普通的出家人。这里的大,表示不是小。《金刚经》讲到小乘的圣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阶次。初、二、三果、都不能称为大,换句话说,这些弟子,都是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大圣人。阿罗汉可分「定性阿罗汉」和「回心阿罗汉」两种。「定性阿罗汉」──小乘圣人证得了罗汉果位以后,在寂灭的定中感觉到非常快乐,于是安于定乐,不想进步;「回心阿罗汉」──证得了罗汉果以后,更发菩提心,回小向大,要做菩萨,不但为自己的利益,还要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是大阿罗汉。这一千二百五十位佛陀的常随众,都有回小向大的决心,不以做罗汉而感到满足,将来还要做菩萨、成佛呢!所以称为大。

  阿罗汉也是梵语,译成中文有「应供」、「杀贼」和「无生」三个意思。现在我来说明一下:

  1、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罗汉在当比丘时,专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贪瞋痴,不造杀盗淫,超出三界,堪受人天尊敬供养,所以称为「应供」。

  2、杀贼:贼,盗贼的意思。世间的盗贼,专抢人家财物。这里所谓的贼,是指烦恼贼。烦恼贼会劫掠功德法财。比丘严持佛戒,证得了阿罗汉果以后,贪、瞋、痴等所有的烦恼都消灭了,好象将盗贼杀死,不再受它扰乱,故称为「杀贼」,也就是杀烦恼贼。

  3、无生:不再受生死了。比丘奉行佛戒,净修梵行,已断去了生死的根苗,证得了阿罗汉果,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不再来六道轮回,故称为「无生」。

  比丘是罗汉的因,罗汉是比丘的果:在比丘是「乞士」、在罗汉是「应供」;在比丘是「怖魔」、在罗汉是「无生」;在比丘是「破恶」、在罗汉是「杀贼」。

  「众所知识」: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都是大阿罗汉,人天大众,没有一个不知道,没有一个不认识的。「知识」,知,知道,听到他的名,慕名是知。识,认识,比较深一层的了解。要认识一个人可不容易,单知、听说还不够,要真正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一切,才叫做识。有时候我们听到那个人的名声很好,对那个人很敬仰,可是见了面,相处交谈以后,会发现这个人不过如此,正所谓是见面不如闻名,所以这个「知」和「识」的分别就在这里。这里所讲的「众所知识」,指这些比丘,不单是名声好,他们的道德学问也很高,才可称为「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

  这些大阿罗汉包括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等十六位尊者。

  我们要问,这许多大阿罗汉,都是大家所熟悉,所知道的,那么他们究竟是那些人呢?《佛说阿弥陀经》由长老舍利弗以下,举出了十六位尊者做为代表。现在一一介绍如下:

  长老舍利弗──这是佛常随众的第一位尊者。

  「长老」,「德长腊高」的意思。(出家一年、叫一腊。有时也叫一夏。)年纪大、修行久、道德高超,学问、修持都是一等地位。平时你们看到出家人,称呼某某法师,请问他的僧腊是多少(出家多久)?戒腊是多少(受戒多久)?

  长老又分四种:出家已经很久的称「法腊长老」(以出家时间来讲);学问非常渊博的称「学德长老」(从学问上来讲);很有道德的称「法性长老」(从道德上讲);年纪大的称「生年长老」(以年龄来讲)。

  可见本经所提出的,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尊者,都被称为「长老」。并不单指他们的年龄,如舍利弗、罗侯罗,他们都还很年轻,而是以道德行持方面来说的。大家曾经到大陆去朝山,许多大丛林,大雄宝殿两旁,供奉了十八位罗汉,一般都称为尊者。为什么称为尊者呢?因为他们的人格尊贵,修持不比寻常,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所以在佛教中称为尊者。

  诸位长老中,以「舍利弗」为首。他是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父名提舍,母名舍利。我们讲译者的时候,曾经提到当时印度有采用父母的名字,为孩子取名的习惯。舍利弗就是用母亲的名字来取名。「舍利」是印度文,是一种鸟的名,译为中文叫鹙鹭。这种鸟生长在印度、南洋群岛一带。依据佛经上的记载,鹙鹭的颈和脚都很长,眼睛红红的,非常漂亮。舍利弗的母亲,眼睛长得特别美丽,所以叫舍利。「弗」也是印度文,是「子」的意思。舍利弗即是舍利的儿子。翻译佛经,有时把名词全翻,有时只翻一半,叫做「华梵并举」,心经就是这样,所以把舍利弗译为「舍利子」。舍利弗有时也译为「身子」,因为他母亲长得非常庄严,容貌端正,所以叫做「身子」。

  舍利弗,天生有过人的智慧,以现代的名词来说,可说是天才儿童。当他妈妈怀孕时,就显得特别聪明。何以见得?他母亲一向喜欢跟她哥哥(舍利弗的舅舅──俱絺罗尊者)辩论,通常都辩不过哥哥。直到怀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辩论,她都能侃侃而谈,把哥哥辩得哑口无言。所以说,舍利弗还没有出生以前,就能以他的智慧来帮助妈妈了。根据佛教史记载,舍利弗八岁时,就已经把全印度的经典学完了,曾经跟十六国的学者辩论,没有一个人能辩得过他。他跟随佛陀出家七天后,就精通佛法。所以在佛十大弟子中,被尊为「智慧第一」。

  舍利弗没出家前,跟目犍连同拜婆罗门学者──册阇耶为师父,是最要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互相研究学问,共同修道,直到师父逝世后,还继续留在山林中自己用功修持。两人更彼此约定,任何一个要是遇到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可以当他们师父的,一定要互相通知。

  有一天,舍利弗下山,在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行动举止非常端严,态度非常慈祥。舍利弗见了,自然而然生起了一份仰慕之情。他立刻上前请问:「请问您的大名?看您的样子,好象是传教士。您有这样了不起的表现,这样伟大的风度,我想,您的老师一定更了不起,请问您究竟是谁的学生呢?」这位出家人就是阿说示──五比丘之一的马胜比丘。

  「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

  「您的老师,我早已闻名,只是没有机会相见,他所教的道理,您能告诉我吗?」

  「佛陀所讲的道理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一时也讲不了。我简单的说一首偈,你就可以知道,老师所讲最基本的道理是什么了!『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吾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意思是说佛陀所讲的道理,非常多,但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一天,因缘散了,一切自然都会消灭了,你问我师父讲什么,师父最常讲的道理就是这个了。

  舍利弗听后,豁然觉悟欢喜赞叹,觉得佛陀非常了不起,赶快辞别马胜比丘,回去通知目犍连,各自带着弟子二百人,一同去拜佛陀为师,一起跟佛陀出家。

  阿含经中说:「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佛法真理,具足无穷无尽的智慧,能够了解这些真理,不会对佛法产生怀疑的,舍利弗可以算是智慧第一。现在《佛说阿弥陀经》,所说净土难信的妙法,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不能深信无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所以推为首席代表。

  舍利弗,不以小乘学者,自证圣果,断烦恼,了生死为满足,还要发菩提心,救度众生,希求成佛,决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就要行六波罗密,六波罗密以布施为首,舍利弗因此发愿要布施。不仅要布施身外财物,必要时,甚至连身体毫发,只要是人家需要的部份,随时都可以慷慨地布施给人家。这个大愿心一发,天人认为了不得,存心要试探一下,就变成一个年轻人,蹲在舍利弗经过的路边大哭。当舍利弗路过看见了,觉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问他:「年轻的朋友呀!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你不要管,我的事太艰难了,纵然告诉你,你也没有办法帮我的忙。」年轻人不经意地说。

  「那可不一定。我是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只要你需要,只要是我能力办得到的,我一定帮助你。你告诉我好了。」舍利弗很诚恳的说。

  「好吧!既然你这么说,我就告诉你好了。」年轻人擦擦眼泪,低声说道:「我妈妈得了一种绝症,医生说需要用一位行菩萨道的眼睛作药引子,母亲的病才有希望。你想想,一般人的眼睛都不容易求得,何况是行菩萨道、发大心的,你叫我到那里去找呢?」

  「我就是行菩萨道的人,正适合你的需要。我可以把一只眼睛布施给你,请你把我的眼睛拿去吧!」舍利弗想到能救助他人,高兴极了,很慷慨地说。

  「动不得,你假使要布施的话,就自己把眼睛挖下来给我,不然,我把你的眼睛挖下来,这是犯法的,岂不是要坐牢。」

  舍利弗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忍痛用左手把自己的左眼挖下来给年轻人。

  「糟了,我需要的是右眼,你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急性!也没有问清楚,就把左眼挖下来呢!」年轻人看了,不但不感激,还责怪他没有问清楚。

  舍利弗一想,既然发心要帮助人,就帮到底吧!又忍痛把自己的右眼挖下来给年轻人,让他好快点拿去救妈妈。那知年轻人拿了眼睛以后,就用鼻子闻了一下,说道:「不对啊!你说你是修行人,真是冤枉,修行人的眼睛一定是清净,是很芳香的,你的眼睛那么臭,怎么可以给我母亲作药引子呢?」说着,一面又把那眼睛摔在地上,并用脚出力地踩。舍利弗眼睛虽然看不到,耳朵可没有聋,还是听得很清楚。年轻人的举动,实在太伤他的心了,不禁叹了一口气。心想:众生实在难度,发菩提心真不容易,我还是做个小乘的自了汉算了。

  这时,天人变的年轻人才现出本来的面目,对舍利弗说:「舍利弗尊者,您太伟大了,您应该继续发菩提心,难行能行,将来一定会成佛的。」舍利弗从此以后就发菩提心。这是佛经上记载,有关舍利弗六十小劫以前,因地行菩萨道的故事。

  摩诃目犍连──这是佛常随众的第二位尊者。

  「摩诃」这两个字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大小的「大」。目犍是「菽氏」,「连」是「釆」,合起来称为「釆菽氏」;这是他的姓。为什么用这个姓呢?他的祖先曾经在深山上修道,不食人间烟火之食,专门采一些菽类(绿豆)的植物来充饥,因此以「釆菽氏」为姓。他名叫「拘律陀」,也是印度话,译成中文叫「无节树」:是一种没有节的树名。为什么会用一种树来取名呢?据说当时他父母向树神祷告,要求神树赐给他们一个儿子,不久就生下了目犍连,总算满了他们的心愿。为了感恩、为了纪念,就用这棵树(拘律陀),作为儿子的名字。出家众当中,佛陀有许多位姓「目犍连」的弟子,为了拣别不是其他的目犍连,同时他的学问和道德都比别人高超,所以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摩诃」,叫做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译成中文就是「大釆菽氏」,平常简称「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他是「神通第一」。什么叫神通?神通的解释是神妙莫测,通达无碍。意思就是说他的行动,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变化无穷,令人莫测高深。

  以佛教的看法,神通可分为六种:

  (1)如意通──按照每人的心意,想到什么地方,就立刻到达那个地方。比喻说我现在有一个想到马尼拉,或是想到美国去的念头,随时都可以到达那里,所以也叫做「神足通」。

  (2)天眼通──以一般的现象来讲,如果手上隔着一张纸或是东西被手遮着,都看不过去,如果是近视,就算是没有隔着东西,稍微远一点,也是视蒙蒙,看不清楚的,何况是隔着一堵墙,更是不用说了。如果证得了天眼通,无论是隔着什么东西,也不管距离有多远,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亳无障碍。

  (3)天耳通──凡人的听觉是有限的,最多只不过是几尺远吧!如果具足了天耳通,那可不一样了,不管是多遥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得到。

  (4)他心通──俗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内心的思想,是最不容易捉摸的,可是有了他心通,我们随时就可以知道别人心中的念头。

  (5)宿命通──我的前生是怎样?将来又如何?有时看到某一些人发生一段特别不可理解的事情,我们总免不了会想,前世到底是什么因缘,今生才有这种情况发生。对前生业力引来今生如何的命运,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具足了宿命通,就能知道过去和未来,不但是前世的点点滴滴非常清楚,更可以预知将来死后,会到那儿去,会受到什么样的果报。

  (6)漏尽通──漏就是烦恼,得了漏尽通的人,各种烦恼都已经断尽,可以脱离生死,免受轮回的痛苦。

  以上六种神通,前面五种,天仙鬼神都可以有这样的本事,只有证到圣果阿罗汉,或是佛、菩萨,才可能证得第六种漏尽通。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自称有大神通的人,说他们可以看到什么,还说可以知道人家的起心动念,大家就对他敬畏不已,当成是天神下降!其实,这不算什么,有的是现生修证得来,有的是宿慧,也就是过去世已经具备了。目犍连尊者就是证得了这些神通,所以在佛的大弟子中,被称为「神通第一」。

  目犍连尊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神通呢?佛经上记载着一段这样的历史:目犍连尊者过去生中,曾经是一位捕鱼人,专干杀生害命的营业,有一天忽然觉悟了,心中想:我每天捕杀这些鱼虾,杀生害命的罪过太重了。因此忏悔,决定改行,不再做捕鱼的工作。改行以后,正好是机缘成熟的时刻,偶然遇见一位罗汉。这位罗汉为了要度化他,故意在他的面前显现神通。一下子飞到天上,一下子又扒在地下,有时站在他前面,有时躲在他的后面。渔夫看到这种情形,非常钦佩。暗暗想道:喔!这个出家人的功夫太好了!假使我也能有神通,该多好哦!就发心向罗汉学习,专心苦修,最后,终于如愿了,自己也得到了神通,而且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以下我再举几个小小的故事,来证明目犍连尊者的神通,是如何广大。首先要讲的是他曾经降伏毒龙。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到忉利天,去为他的妈妈讲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地藏经》),当佛陀要到忉利天去时,目犍连尊者也跟随着他去。按照佛经上记载,佛陀要上升忉利天时,必须经过须弥山。须弥山的山脚下,当时住了一条很大的毒龙,因为嫉妒佛陀而发出强烈的瞋恨心,随时找机会想伤害佛陀。当佛陀经过它住的地方时,从嘴里喷射出毒沙,想要陷害佛陀。目犍连尊者就以他的神通,立即把许多毒沙变化成一朵朵的鲜花,在空中飞舞。毒龙感到非常惊讶,法术比不上目犍连尊者,输了。第一招伤不了佛陀,毒龙仍不甘心,接着再施出第二个毒计:把身体变得特别粗大,而且出奇的长。有多长呢?照佛经上说,它的身体居然把须弥山绕了三匝,目的是要阻碍佛陀到忉利天去。谁知道目连尊者的神通法术,比毒龙还要大,他也将身体变大,变长,而且比毒龙长一倍,竟然把须弥山绕了六匝。这样一来,毒龙斗不过他,又输了!这时目连尊者就说:「好,现在看我的吧!」他立刻反守为攻,采取攻势,一下子变成一只很小的虫,钻入毒龙的身体中去,从眼睛钻进去,从鼻孔里跑出来;从鼻孔里跑出来,又钻进耳朵里去,更从嘴中跑出来,……就这样的钻来钻去,弄得毒龙又痒又痛,苦不堪言,只得求饶,认输而投降。毒龙因此被降伏了。

  目连尊者出家时,他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证得罗汉果以后,为了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想救度他们,就运用证得的道眼,观察父母死后的去处,看到他妈妈堕在饿鬼道中。佛经上记载,堕落在饿鬼道是非常痛苦的:肚子胀得像鼓一般大,喉咙像针孔一般细,吃不下东西,可是肚子很饿,甚至东西拿到嘴边,都会变成火炭、浓血,也没有办法吃下肚去。目连尊者看到这种情形,伤心悲泣,虽然有心要救妈妈,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太簿弱了,无从救度,他就去求佛陀慈悲济度。佛陀为他说:《盂兰盆经》,告诉目连尊者利用众僧结夏安居,完满结束的佛欢喜日(七月十五日),供养圣僧,依靠他们修持的功德力,超度母亲脱离饿鬼道的痛苦,才能生往善趣。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法会,就是因为「目连救母」的孝心而流传下来。这故事也说明了目连尊者的神通法力。

  又有一次,有些外道要把一座山移动,他跟外道斗法,就在山头上打坐,山就移不动了。我们念过佛教史,知道有一个琉璃王要消灭释迦族,目连尊者以他的神通,把所有释迦族中,佛陀的亲戚故旧,完全装摄在他吃饭用的钵里,然后送到天上去,可是到了天上,把钵打开,准备放他们出来,所有的释迦族人都已经化为血水,虽然他的原意是要救释迦族,但是他们的业力太重,还是逃不了这劫数,可见神通是敌不过业力的。

  摩诃迦叶──这是佛常随众的第三位尊者。

  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前面讲过,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是他的姓,译为中文是「饮光」。他的名叫「毕钵罗」,译为中文就是「菩提树」。跟目连尊者一样,也是他的父母为了求得一个儿子,向菩提树神祷告。后来生下了迦叶尊者,为了纪念他出世的来历,就替他取名「毕钵罗」。为什么叫做「摩诃迦叶」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称呼他为大迦叶,以拣别不是其他五位。

  这位尊者为什么姓「饮光」呢?据说,过去生中,他曾经做过冶金的技术师。当时,有一位贫苦的女孩子,时常到佛塔中礼佛,看见佛像金身掉了一块金片,感觉有失庄严,就发愿说:可惜我太穷了,没有能力,要是我有钱,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块金块,我一定要为佛像的金身,重新装饰一下。俗语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个金钱。这种天掉下来的褔报,令她兴奋极了,急忙到处打听,那里有高明的冶金师,可以为佛像装金呢?

  「听说你是冶金师,拜托你把这块金钱锤得薄薄的,我想用它来重新修补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师,正是前世的迦叶。当冶金师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动,就说:「好,没问题!这样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钱,就由你出金钱,我出工夫,咱们合作,一起来庄严佛像吧!」就这样,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钱弄得薄薄的,与女孩共同发心装饰佛像。由于共同种植下这种功德的关系,他们俩九十一劫以来,都成为夫妇,同心学佛,一起修道。迦叶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发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饮光」。

  迦叶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他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为中文就是「抖擞」或「苦行」,是随时随地都振作精神,不怨不悔专修苦行的意思。有关头陀苦行,佛教从衣、食、住三方面,分十二种修行的方法。我们先从衣方面来讲,在穿著上首先要:(1)着粪扫衣:专门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来,洗干净后缝成衣服穿;(2)除了五衣、七衣和大衣(三衣)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他的,也不能多穿。从饮食方面讲:(1)要常行乞食:每天都要到外面去讨饭吃;(2)次第行食:不能专向有钱人或专向贫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3)日中一食:真正守头陀苦行的,只是中午吃一餐,过了午就不能再吃了;(4)节制量:食量要节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这样可以减少贪心的烦恼;(5)过中不饮浆:过了中午不仅不能吃饭,就连粥浆、牛乳等流质之类的东西,都不可饮食。在住方面要做到:(1)住寂静处:所谓住阿兰若。寂静的环境,使人心情宁静,容易用功办道。所以修头陀苦行的,必须离开热闹的城市,住到山洞、水边等,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2)树下坐:头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气凉爽,而且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3)露地坐:坐在没有遮盖的嚝野露地上,晚上可以抬头看看月亮、看看星星,跟自然接触,自然会产生一种清凉自在的感觉,藉此可以获得光明的启示。释迦教主就是睹明星而成正觉的。(4)冢间坐:常常到义山、坟墓旁边静坐修行。每天面对白骨,能体会无常的真理,深切感觉到人生几十年,在呼吸间很快就过去了,因此不能荒废时间,要赶快用功修行。(5)但坐不卧: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着,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经常坐着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这种不倒单的工夫。大迦叶之所以被尊称为「头陀第一」,连释迦牟尼佛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离不开这十二种道行,随时注意,从未间断,精进不已的修持着。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尊重迦叶尊者的呢?有一次,迦叶尊者去拜望佛陀,释迦佛特别让半座给他坐。试想想,释迦牟尼佛已经是佛的身份了,自己的弟子来了,特地让半座给弟子坐,佛陀对迦叶尊者尊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时还劝他:「你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不要太辛苦,不必这么认真了!」虽然佛陀是这样慈悲地劝勉他,可是他并没有听佛的劝导,仍旧辛勤不辍地修持苦行。他常说:「我既然发心修头陀行,就不能因年纪大而不遵守。」因此,佛陀赞叹他说:「有头陀行在,我法久住!」意思是说:假使我的弟子能够经常修持这种头陀行,佛法就能够长久住在世间了。从这点可以看出,释迦佛是如何重视头陀行,又是如何器重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所以能成为「头陀行第一」,就是有这样的苦功。

  我们经常听过,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这个典故,就是说明迦叶尊者,当初在灵山会上,怎样体会释迦佛的圣意,而流传下来的。有一次,释迦佛在灵山会上对人天大众宣讲佛法的时候。佛陀一上座,没有开腔,只是拿了一朵梵王献给他的金钵罗华(紫色的金莲花),默默地示给大家看,当时在座有百万听众,看到佛陀没有出声,只拿着花对着大众,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奇怪释尊今天在打什么哑谜,只有迦叶尊者会意了,向着佛陀微微地笑。释迦牟尼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传心印。释迦佛指明有一个不生不灭,无形无状的真心。当时他把这佛心印付嘱传给大迦叶,大迦叶受了这心印以后,就可以把佛法永远的流传下去。佛陀把心印传下来后,大迦叶成为西天(印度)禅宗的初祖。而后传给阿难(二祖),这样一代一代的传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把禅宗传到中国来,成为东土(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慧能禅师。

  从「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叶尊者是释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其次,迦叶尊者对佛教还有一件很大的贡献。那就是领导众弟子结集经藏。

  佛法能够常住世间,三藏经典是最根本的。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他所讲的佛法,就是由大迦叶召集五百位大阿罗汉,由阿难照文宣讲,复述一遍,经过僧众加以印证,结集而成三藏经典。佛经能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有佛经读诵,有佛经可以研究,完全是迦叶尊者当年领导结集的功劳!

  按照佛经的说法,迦叶尊者还没有圆寂,还住在世间。这怎么说呢?当释迦佛涅槃时,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嘱给大迦叶,将来弥勒菩萨会继释迦佛到这娑婆世界来成佛,在龙华三会度众生,大迦叶秉承佛陀的遗命,现在还在南天竺鸡足山的深山中入定,保管着这件袈裟,等待弥勒佛下生到这世间来时,亲自把袈裟交给他,并把衣钵传下去,他的责任才算完成。从这件事,再次证明世尊是怎样器重迦叶尊者,对正法的住世,尊者又是负了多大的责任!讲《佛说阿弥陀经》,讲到佛的大弟子,十六位尊者,我们了解到摩诃迦叶个人修持的工夫,为佛教的一片苦心,对佛教的贡献,真是值得我们永远的敬仰与学习!

  《佛说阿弥陀经》假使不讲,大家按照正文去念诵,是很容易了解的,十六位尊者,四大菩萨,就像大家的名字一般,也可以轻易地念过去。如果大家稍微追问一下,舍利弗是何许人?目犍连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摩诃迦叶的历史又是怎样?为了给大家对佛学有一点基础,知道一些佛教的掌故,我们就当讲故事,象话家常一样的跟大家讲,让大家对本经增加一些兴趣。

  摩诃迦旃延──这是佛常随众的第四位尊者。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摩诃」译为「大」;「迦旃延」译为中文是「文饰」。是婆罗门十种姓之一。这位尊者是以姓为名。在佛弟子当中,他是「议论第一」。迦旃延尊者,辩才无碍、善于辩论,可谓出口成章,讲出来的话,具有文采,说得非常巧妙,使人听了,觉得他所讲的不但动听,而且理由也十分充足,令人心悦诚服;所以世尊在经中曾经赞叹他:「说法人中,迦旃延为第一」。就是说明,若论宣讲佛法,迦旃延列为第一名,是当之无愧的。

  怎么知道迦旃延尊者说法是辩才无碍呢?我们可以从一些实例来说明:

  曾经有一位无神论者的外道,不相信善恶果报,他认为「人在生时,不管是行善,还是作恶,死了就如灯灭,什么也不存在」的这一套理论,不承认人死了还有什么后世。于是诘问迦旃延:「恶人如果死了会受苦,按理他应该回来;可是从来就没有人回来过,可见后世受生的道理是不可靠的!」

  「譬如人间犯了罪的坏人,被抓去了,已经判刑,关在监牢里,甚至加上钮械、枷锁等种种的刑具,试问,他还能逃脱,回来告诉我们吗?」尊者答道:「同样的道理,作恶的人,死后堕到地狱去,失去自由,又怎么能回来世间,告诉我们他受苦的情形呢!」

  「你讲得有道理。可是我再问你,做善事的好人,依照你的主张,死后能生天,在天界,他们行动自由,总可以回来看看,告诉我们一些在天上享乐的情形。可是也不见他们回来!可见是没有后世的。」外道不服,又提问。

  「譬如一个人不小心堕入粪坑,全身好骯脏、好臭,既然被人把他救起来,全身洗干净后,你想,他还会再回到臭秽的地方去吗?当然不可能!」迦旃延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要知道:我们生在这个五浊恶世,是受苦的地方,想脱离委实不容易,一旦能够上生到天上,谁又肯再回到世间来呢!」外道听后,真是哑口无言。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知道迦旃延很有智慧,他用了两个譬喻,就把外道降服了,他精辟的议论,实在令人佩服!

  有一次,迦旃延到外地去弘法,途中,经过一条河边,看见一位老妇人,手持水瓶在河边大哭。愈哭愈激动,竟然萌发投河自杀的念头,迦旃延尊者看到这种情形,急忙上前把她拉住,很慈悲地对她说:「老婆婆,你为什么想不开呢?人身是难得的,有什么困难,可以慢慢解决。请你告诉我,说不定我可以帮你的忙。」

  「没有人可以帮我的。」老婆婆坚决地回答说:「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为了生活,从小就被卖给一个大富豪作奴隶,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做苦工,三餐不得温饱,做事稍有差错,还得挨主人的打骂,这种苦罪真是生不如死。想想,还是死了一了百了,免得在这世间活受罪!」

  「你如果是为了这个原因而自杀,真是太不值得了。你要明白,今生你会受到这种种的痛苦,都是贫穷所致,如果你把贫穷卖给了别人,脱离了贫穷,就不必再受这些痛苦了。」尊者开导她说。

  「穷也可以卖吗?」老婆婆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疑地问。

  「可以卖!」

  「你别开玩笑吧!」老婆婆说:「贫穷怎么能卖呢?要是能卖的话,那世间不就没有穷人了吗?再说、贫穷是这么痛苦,又有谁肯买呢?」

  「卖给我,我肯买!」迦旃延尊者肯定地回答道。

  「奇怪,贫穷可以卖,你又肯买。」老婆婆还是不肯相信,想了一会儿,半信半疑地说:「可是,我不懂该怎样卖?」

  「布施。」尊者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就开示说:「要布施。你应该知道,人生在世,贫富的遭遇各有因缘。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今生才会贫穷。你如果能够行施,就是广种福田,能种福,贫穷痛苦都可以卖出去,也就可以获得富贵的人生。佛陀常说:布施得大褔。布施的确是卖穷致富最好的方法。」

  老婆婆听后,高兴极了,她现在才知道致富的道理,立刻就想要把贫穷卖出去,免受衣食不足的痛苦。但是想一想,又苦着脸问:「我已经一贫如洗,两手空空的,连手上拿的水瓶也是主人的,我那有能力布施!你叫我用什么布施呢?」

  「你能的。布施不一定要用钱。我渴得很,你现在就用这个干净的水瓶盛水,放到我的钵里来,以净水布施我,这就是无上的布施,一定可得到很大的褔报。」

  老婆婆了解了布施真正的意义后,明白这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就依教奉行,很虔诚地把水拿给尊者。她以净水供养尊者的功德,后来,非但脱离了贫穷的苦报,还生到忉利天去享乐。

  从这个布施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迦旃延尊者实在会讲理,他能够把一个想自杀的老婆婆救回来,实行不花钱的用水布施,结果还可以生天享福,这是种方便教化。所以在佛弟子中,被誉为「议论第一」,实在是名不虚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