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
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
《礼记·檀弓下》:“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
《汉书·武帝纪》:“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
《宋史·乐志十四》:“帝受内禅,纪元 绍熙 ,钦崇慈亲,孝心肃祗。”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孩儿,你今日为我两个庆寿,这便是你的孝心。”
茅盾 《子夜》一:“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是不妥当。这也是儿子的孝心。”
指对官长孝敬的心意。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这是卑职的一点穷孝心,求大人赏收了。”
1、学会节日的问候,懂得在节日时要向长辈送上一份祝福。
2、初步学会帮助父母排忧解难,如当父母吵架时怎么办?妈妈和奶奶吵架时怎么办?
3、初步学会和父母沟通,懂得要虚心接受长辈的批评。
4、初步学会保护自己,让父母放心。
5、掌握基本家务技能——洗碗等。
确定了“孝敬日”,把每周日、学生父母的生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和国际老人节作为全校学生的孝敬日,要求每位学生用劳动向父母、长辈献一份孝心,表一份爱意。学校还通过开展知心家庭学校、制作“家庭生日卡”、“给父母过生日”和亲子乐园等活动,沟通家长和子女的亲情,使孩子和家长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在知心家庭学校之中,我们引导家长和孩子开展同写知心家信、同读好书好报、同诵中华美文、同做环保益事、同做孝敬标兵、同练强健体魄活动。制作“家庭生日卡”活动,通过问、写、记、做、想、搞、评七步曲展开。“问一问”就是每人了解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生日、岁数、属相;“写一写”就是把了解到的情况写在纸上;“记一记”就是把生日时间记在心里;“做一做”就是人人动手制作“家庭生日卡”,上面写上全家人的情况,周围画上精美的图案;“想一想”就是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给长辈过个好生日的金点子;“搞一搞”,就是通过搞生日祝福活动把金点子变成现实;“评一评”就是家长和老师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和反映一起评评“十佳小孝星”。
1、挖掘典型,树立榜样。
2、正面引导 让孩子理解父母谋生的艰辛。
3、肯定好行为 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4、父母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5、坦然接受孩子表达孝心的行为。
6、 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吸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如今,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形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7、 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注意天气变化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让他知道父母养育了他,他应为父母多做事。
中国自古有教导人们要行孝道的美德,故出现了三不孝的教育格言,从而奠定了行孝道的基本规则。
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这是教导我们要深明大义,博学广闻,才能指导父母向善为本的孝道。
二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办事挣钱得到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这是教导我们要自立自强,勤于业务,不要依赖他人,才能有能力养活父母和自己的孝道。
三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男育女,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这是教导我们要有责任之心,结好良缘,娶得贤妻共同孝养父母的孝道。
三不孝教育理念妙不可言,为中国历代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故古今人们都非常推崇“三不孝”教育理念为孝道的法则。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大志,七岁就出家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儿子吃饱饭了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回答说:“我已经吃饱了。”
2012年6月26日,陈佩斯父亲陈强离世了。相知相伴62年,母亲李玉洁面对如此变故,情绪剧烈波动,三天三夜不曾合眼。送别丈夫,老人反复念叨再也回不来了,之后便整天沉浸在怀念与悲痛中。老爷子刚走,母亲就患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王少元的孤儿。他是个遗腹子,当年父亲为乱兵所杀,弃骨荒冢。 王少元长到十几岁,知道真相,小小的心中只有一个悲哀的愿望:到荒野中去找回父亲,重新安葬。可是,他连父亲的面都不曾
去同事家玩时,同事正在打电话。只见他拿起电话,拨了号码旋既放下了听筒。过了三分钟,他又重新拨号码。这次电话通了,看他那嘘长问短的样子,猜想电话那头一定是他的亲人。 放下电话后,他笑着说:是我
鲁迅(1881—1936)的母亲姓鲁,出生于绍兴乡下一个封建家庭。鲁迅去南京求学时,母亲给他订了亲。女方叫朱安,是个没有文化的缠足姑娘。鲁迅请求退聘。但他母亲坚决不同意,说退聘有损两家名声,会给女方造
2004年5月,由歌手王嘉铭创作、以一对驴母子的故事为蓝本的音乐电视短片《驴子孝》制作成功,并在网上广为流传。同年底,该作品在第3届全国动画短片奖评选中,摘得了“最佳动画音乐电视片奖”的桂冠。《驴子孝》靠什么打动众人?它的背后是一段怎样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可每次一提起心中还是会隐隐地痛……驴宝宝含泪求主人距敦煌绿洲100多公里、玉门关20多公里的大漠古道,是前往罗布泊探险的必经之路。2001年5月底,古道旁竖起了一座不同寻常的坟墓,墓
公元一世纪最初十年中,王莽篡位,夺取了汉室皇朝统治,改国号为新。 中国全国各地陷入惶恐状态,到处动乱不宁。农民们因田地被战车和马匹跺躏破坏,不能再事耕耘;商人们害怕抢劫,闭门不敢营业;年轻人
男孩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他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他也很争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母亲更是疼爱他,从来不让他做家务。为了供儿子上学深造,她兼了几份工作,努
16年前,宜宾市民李彭川、李德玲夫妇的独子李靱在车祸中不幸身亡。两位老人忍受丧子之痛时,儿子李靱的5位同学毅然承担起了照顾二老的义务,而且这一照顾就是16年! 16年,李彭川和李德玲夫妇,失去了一个
31岁的山西小伙子李杰,自幼丧父,母亲为了拉扯大他们兄妹几个,饱尝生活的艰辛。老人生病后,在外闯荡的李杰,不忍心抛下生病的老母亲独自在家,就带着母亲找工作。雇俺必须先接受俺母亲!这是李杰找工作的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