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六)

  当时,摩竭陀国,有一位著名的,裸体外道的传教士,有许多徒众跟他学习,不但有学问,也非常有智慧,经常跟人辩论,每次辩论,都能辩胜,大家都称他为智者。有一次跟舍利弗辩论,结果输给了舍利弗,心想:「舍利弗是佛的弟子,就已经有这么高深的学问,佛陀一定更了不起。」仰慕佛法的奥妙,为了体悟真理,便发心出家。有一天,偶然遇见难陀尊者,觉得他容貌庄严,态度慈祥,深深地为他的仪态所吸引,并从内心发出赞叹道:「啊!那矮小的比丘──舍利弗,尚且有那样高深的智慧;这位相貌堂堂的难陀尊者,一定更是伟大了!」于是,裸体外道怀着欢喜心,跟随难陀出家。

  讲到难陀的出家,有一段很有趣味,具传奇性的故事:孙陀罗难陀,生得是一表人才,娶的又是如花似玉的美女──孙陀罗,夫妇的感情很好,非常恩爱,真是如胶似漆,终日形影不离。释迦佛成佛以后,许多亲属都随他出家,唯独难陀,舍不得离开他那恩爱的娇妻,没有一起出家。佛陀并没有放弃,度他出家的决心,不停地观察时机。有一天,也许是难陀出家的因缘成熟了。当佛陀到王宫去托钵乞食,正逢难陀与他的妻子在吃午餐,佛陀就拿了钵向他化饭,难陀看见成了佛的哥哥回来乞食,正是种褔的好机会,就赶快把钵接下来,盛饭给他,谁知佛陀把钵给了他之后,转身就走。难陀盛好了饭,见佛陀转身离开了,急忙追出去,喊道:「世尊呀!我把饭装好了,您带回去吧!」佛陀不理不睬,连头也不回地,只是继续往回归居住的路上走。难陀就急急忙忙地一路追上去。

  「难陀呀!你要到那里去呢?你的饭还没吃完,赶快回来吃啊!」他太太看到这种情形,着急地喊,想把难陀叫回来。难陀像是什么也没有听见似的,仍旧跑着,追赶着佛陀。说也奇怪,不管难陀怎样追,佛陀总是在他的前面,永远保持着一段距离,让他赶不上。就这样追着追着,一直追到佛陀住的精舍去了。

  「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是想要出家吗?」一回到精舍,佛陀就回头问难陀。

  「不,我不想出家!」难陀慌忙回答。

  「舍利弗,你们大家快来呀!难陀要出家了,你们快来帮忙,准备剃度的仪式吧!」佛陀对难陀紧张的样子,毫不理睬,只是对舍利弗及一般弟子们吩咐着。

  难陀根本就不想出家,心里一直挂念着,留在家里等他回去吃饭的娇妻孙陀罗。无意中被佛陀带回到精舍来,被这么多出家人包围着,他一方面不敢违背兄长的命令,一方面为了顾全面子,在矛盾的心情下,无可奈何,任由舍利弗及其他佛弟子的摆布,接受了佛陀为他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剃度仪式,正式出了家。

  难陀之所以出家,并不是出于他自动自发的本意,虽然勉强地剃光了头,内心却一直不能平静下来,感觉非常的烦躁。人虽然在佛陀身边,心还是跟老婆在一起,整天愁眉苦脸的,自然不能安心修道了。

  佛陀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他深切地了解难陀不安的心情,就算是用千言万语,也说服不了;不管用任何高深的理论来开导他,也感动不了他的。佛陀善用机巧,决定以事实来说明,好让他一步一步觉悟回头。

  「你整天呆在精舍里,一定会感觉到生活太单调,枯燥无味,不如我带你到外面走走吧!」有一天,佛陀对难陀说,并带领他到郊外去散步。走到一处森林中,见到一只既骯脏又丑陋的大母猴。佛陀就指着母猴问难陀:「难陀!你看看,那是什么?」

  「是只母猴。」

  「你的妻子孙陀罗,与这只老母猴比起来,怎么样?」

  「佛陀!请你不要跟我开玩笑!我的妻子,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我们又有难分难舍的感情,她在我的心目中,好比天上的仙女,你怎么可以拿她跟这只老母猴相比呢?」难陀听了满肚子气地回答。心中更是嘀咕着:「佛陀!你未免太侮辱我了!」

  「哦!原来如此,我倒忘了,你的妻子是有名的美女,美得像天女一般,难怪你会生气。」佛陀看他生气的样子,只是微笑地说:「可是,你见过天女了吗?」

  「没有。」

  「你并没有见过天女,怎么知道你太太像她们一样美呢?」佛陀反问:「你想见见天女吗?」

  「当然想!世尊,您能带我去看看吗?」难陀为了好奇,恳求佛陀带他到天宫去见识一番。

  释迦佛就利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忉利天宫去。在天上参观了一匝,眼睛所见到的是:七宝所成,富丽堂皇的楼阁;耳朵听到的是:悠扬悦耳的天乐;鼻子闻到的是:芬芳馥郁的花香。这种殊胜的、非人间的圣境,让难陀觉得心醉神怡,不想离开。

  难陀走到一处别院,看见许多美艳的天女,正在婆娑起舞,难陀专心地欣赏着这班天女,感到眼花撩乱,可是仔细一看,却发现缺少一位天子陪伴。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其他的别院都有天子,唯独这里没有?便问佛陀:「佛陀!这里为什么没有看到天子呢?」

  「是吗?你为什么不去问问那些天女,她们一定知道的。」佛陀回答说。

  难陀听了佛陀的指示,虽然觉得不好意思,可是为了好奇,终于鼓起勇气去向天女探问究竟。「有呀!时间还未到!」天女们给他的答复是:「我们院中的天子,是孙陀罗难陀。他现在还在人间,跟佛出家,以他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后就会生到天上来,成为我们的天子,将来,我们都是他心爱的妃子,每天跳舞作乐,永不分离!」

  难陀一听,真是心花怒放,心中高兴,暗暗得意,嘴里却没有说出来,还装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天女们忽然想到什么似的问:「你是谁,全身臭臭的,一定是凡夫俗子,怎么可以混到天上来呢?」

  「佛陀,我们回精舍去吧!」经天女一问,难陀如梦初醒。拔腿就跑,跑回佛陀身边。

  「难陀,你已经见过天女了,你太太跟天女相比如何?」回到精舍,佛问难陀。

  「佛陀,我实在是井底之蛙!一向自以为自己的妻子,美貌是天下无双的,如今见过天女,才知道跟天女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正好象是山间的母猴,跟我的妻子,美丑根本是不能相比的!」难陀听后,不好意思地说出真心话。

  从此,难陀把元配夫人忘得一乾二净,只是一心一意地期待着,将来到天上去,可以跟那些天女在一起享乐。

  佛陀是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方法度难陀。难陀虽然出了家,可是心思却一直离不开美艳的太太,根本无心修行,释迦佛了解这一点,就利用他对美色的执着,让他了解只要注意修行,还有更美好的天女等着他,暂时稳住了他的心,然后再用别的方法,让他真正进入佛道。

  难陀回到精舍以后,因为有所期待,就实实在在,每天埋头用功修行。不过,他的修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用功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而是为了希望将来可以生天,可以跟天女在一起享乐。这种为五欲而修行的目的,不是终究的,是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舍弃的。释迦牟尼佛又想到用另一种方法来唤醒他的迷梦,好步向正道。

  过了几天,释迦牟尼佛又把难陀叫来,对他说:「难陀,上次我们到天上,今天我想带你到铁围山的地狱去观光!」

  「什么?要到地狱去,那太可怕了!我不去。」难陀感到害怕,不想跟佛陀去。

  「没关系,我们是去观光而已,没什么可怕的。」

  难陀不敢反对,就怀着恐惧的心理,任由着佛陀以他的威神力,把自己带到铁围山,去参观地狱。一踏进地狱门,就感受到一股阴风习习,见到刀山、剑树、镬汤、炉炭、拔舌、剥皮……种种刑具,更见到众生随业力的大小,而感受一切罪刑的凄惨情况。有关地狱中的情景,《地藏经》讲得很详细,那种悲惨的情形,我们念到,都会不寒而栗,何况是难陀,身历其境,更是心惊胆战。佛陀看到他战战兢兢,踟蹰不前的样子,就安慰他说:「难陀,你不要害怕,我们只是来参观,不是业力的牵引,刑罚受罪与我们无关,你可以大胆地到处走走,看到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也可以问问狱卒,他们会帮你解答的。」

  有了佛陀的指示说明,难陀虽然不安,还是听从佛陀的话,好奇地到处走走、看看。走到一个地方,见到两个狱卒看管着一个大锅,锅上虽然装满了油,却是空空的,没有任何受罪的人,两个狱卒只是毫不在意地,不时有气无力的加上一把柴火,有时也把火稍微扇一下。难陀看到这种情形,感到奇怪,这么一个大锅,既然有油,为什么没有东西呢?看狱卒那般懒散的样子,油要烧到什么时候才会滚呢?就算滚了,又作什么用途呢?禁不住好奇,就上前向狱卒问明原委。

  「你不必替我们着急,现在还早着呢!这油锅是替一个叫孙陀罗难陀准备的。他现在还在人间,跟随佛陀出家,为了生天而修行,他修行成功后,如愿生天与那些天女在一起,等天福享尽了,五衰相现,才会堕落到这油锅来受刑。你算算,不是还需要好久的一段时间吗?慢慢来,没有什么好急的。」难陀听狱卒这么一说,原来这油锅是为自己准备的,将来受罪的人是自己,吓得难陀魂飞魄散,天堂的幸福,天女美丽又多情的美梦,被狱卒的几句话粉碎了。他心如刀割,泫然泪下。佛经上说:「观地狱苦,发菩提心。」没有看见地狱的痛苦,还以为人生快乐得很,是不会发菩提心,修菩提行的。难陀在这一刻,才深深地感受到,人生的空幻和无常,更体会到,学道了生脱死,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急忙奔回佛陀身边,跪着向佛陀忏悔发愿说:「世尊呀!我要修行,要用功,要精进,要了生死,不愿在六道轮回中受罪!」

  佛陀知道他真正的觉悟了,就慈祥地,安抚着他的头说:「难陀!你不要伤心,改往修来,现在觉悟还不算迟,我们回去吧!」

  不舍众生的佛陀,观机逗教,沉沦在五欲的难陀,受了他慈祥的教化,从此安心学道修行,最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阿难陀──这是第九位尊者。

  阿难陀,一般简称为「阿难尊者」,译为中文是「庆喜」的意思。他是释迦佛的堂弟,王叔白饭王的第二位太子,提婆达多的同胞弟弟。十二月八日,释迦佛睹明星而成正觉的消息传到迦毗罗卫国的皇宫,正当上自国王,下至臣民为佛陀的成道而举国称庆,博海腾欢时,宫中又传出一位王子诞生的消息,可谓双喜临门,大家高兴极了!所以为他取名「庆喜」。

  阿难陀也译为「无染」。阿难陀出家以后,随侍佛陀身边,经常跟随佛陀,到处说法,不但在人间,有时也到天宫、到龙宫等处去,对于那些富有诱惑性,繁华殊胜的境界,阿难丝毫不动心,对外境一点也不染着,因此叫做「无染」。

  诸位也许会问,佛说《楞严经》的因缘,就是阿难尊者遭受了摩登伽女的迷惑,差一点毁了戒体。岂不是有了染垢吗?其实,那只是方便示现。为了众生,就像是演戏一般,藉此机缘,让世尊宣说一部《楞严经》,而流传下「楞严大定」的修持法门。这正是阿难尊者的苦心,也是他伟大精神的表现!

  阿难尊者二十岁出家,当了释迦佛二十五年的侍者,经常追随佛陀,佛所说的一切法,他都能牢记不忘。迦叶尊者曾经赞叹他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多闻第一」。如今我们能够有佛经读诵、研究,更能够依教奉行、如法修持,完全是当时,迦叶尊者领导,由阿难尊者负责重新诵出,结集而成的。饮水思源,佛法能常住世间,阿难尊者的贡献很大,我们应该感谢他!

  释尊成佛以后,度了无数的出家弟子,全部都是男众。佛的本意,是不允许女人出家的。依佛陀的看法,女人出家,会引起僧团许多问题,正法住世会因此减少五百年。所以,当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几次向佛陀要求出家时,佛陀总是拒绝,不肯答应。但是佛法不离世间法,阿难尊者三番两次地代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向佛陀恳求:「世尊呀!您还记得吗?您妈妈生下您,七天后就去世了,完全是姨母把您扶养长大的,您今天能够成佛,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功劳非常大,为了报答她的恩情,您应该开方便门,允许她出家。」

  阿难尊者的恳求,佛陀觉得有道理,养育之恩不能忘,佛法久住世间的大事,也不可忽视,佛陀因此立下了「八敬法」的严格规矩,如果能够遵守这「八敬法」,就允许女人出家为尼。女众之所以有机会出家,阿难尊者的功劳不小。各位出家的女菩萨,不管是比丘尼或清姑,对阿难尊者,应该作感恩想。

  讲到这里,附带地把比丘尼「八敬法」提出来,让各位了解一下,女众应该遵守的律仪:

  一、比丘尼虽然年龄高达一百岁,见到新出家、刚受戒的比丘,也应当礼拜顶礼。

  二、比丘尼应当恭敬比丘,不能随便轻视、毁谤、辱骂。

  三、比丘尼不能检举比丘的过失;但是比丘可以检举比丘尼的过失。

  四、比丘尼应该请大德比丘为她受具足戒。

  五、比丘尼假若有过失,应该到比丘众中去忏悔、去自首,这样一来,可以除去骄慢心。

  六、比丘尼每月两次,必须向大德比丘求教,在道业上才能有所进步。

  七、比丘尼不能在没有比丘的地方结夏安居。(每年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是印度的雨季,出门乞食不方便,佛制规定,出家人在这段时间内,必须住在精舍里自修,学习佛法,称为结夏安居。)比丘尼应该在靠近比丘的寺庙里静修,才能有所依止,不然,自己盲修瞎练,对道业没有帮助。

  八、比丘尼在结夏安居以后,应该到比丘众中行「自恣法」。(自:自陈己过,恣:恣他举罪。「自恣法」,是佛教自我彻底悔改的一种法门。出家人在结夏安居的这九十天中,检讨自己平日的行为,有任何过失,提出来向大家表白,求得大众的证明,接受忏悔。假使出家人犯了过错,受到别人的检举,反而否认,这是不合佛制的。)

  阿难尊者一生的故事很多,说也说不尽,我现在讲一段他空中入灭的故事吧!

  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是最恭敬崇拜阿难尊者的,常常向他表示:「将来你要入灭时,请告知我一声,让我能够亲眼见到,并作最后的供养。」

  「好的,我一定提前通知你。」阿难尊者一口答应了。

  当阿难将入灭时,立刻派人告诉阿阇世王。当时王正在午睡,卫兵不敢通报。阿难尊者不便久等,就跃身空中,以三昧真火,作自我焚化,舍利好象雨点一般,纷纷地落下恒河两岸。阿阇世王一觉醒来,听到这个消息,万分悲伤,立刻赶到恒河边,已经不见阿难尊者的踪影,不禁嚎啕大哭,只得向空礼拜,拾取舍利,建塔供养。可见阿难尊者的入灭,是怎么样深切的感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讲到阿难尊者,他具有八不思议:

  一、不受别请:追随佛陀左右,不接受施主个别的供养。

  二、不受佛故衣:为了经常在佛陀的身边,恐怕其他弟子说佛陀偏心,所以他从来不接受佛穿过的旧衣服。

  三、见不非时: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跟佛陀见面,而不是随兴而见的。

  四、不生欲心:有高深的定力,不被外境所引诱,而生起贪欲之心,是名副其实的「无染」。

  五、知佛入定:知道佛陀在什么时候入定,了解佛的境界。

  六、知众得益:对于佛陀讲经时的听众,他能了解各人的程度,得到的法益有多少。

  七、知佛说法:预知佛在什么时候要说法。

  八、法不再问:佛所讲的法,一遍就听清楚,而且牢牢记住,永不再问,所以他是「多闻第一」。

  罗侯罗──这是第十位尊者。

  罗侯罗,译为中文是「覆障」。覆,是盖覆、障是障碍的意思。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他为什么取名覆障呢?这包含了障自、障佛和障母的三种意义:

  一、障自──在罗侯罗的本生故事中,有一段这样的传说:他在过去生中,曾经是一个顽皮的小孩,有一天,为了好玩,将老鼠洞堵塞了六天,老鼠因此不能自由出入,找不到食物,而饿了六天,为了这个原因,今生遭受到被困在母胎中六年才出世的苦报。

  二、障佛──佛尚为悉达多太子的时候,曾经游四门,见到老病死等人生种种的痛苦,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道,寻求解救的办法,但是父王顾及大好江山,无人继承王位,不肯答应太子的要求,佛陀则坚决表示,非要出家不可,净饭王无可奈何,提出了一个条件:「好,除非你有个儿子,能继承王位,才让你出家。」太子为了满足父王的愿望,暂时留在宫中,一直到耶输陀罗夫人怀孕后,才悄悄离开皇宫。太子为了传宗接代的问题,延迟出家的时间,从这方面来说是障佛。

  三、障母──前面讲过,罗侯罗受到一种业报,在妈妈肚子里六年,所以是佛出家六年后才出世的。大家不知原委,暗中纷纷议论,为什么佛出家六年后,耶输陀罗才生下太子,到底孩子是不是悉达多太子的亲骨肉,一般都认为耶输陀罗不守妇道,没有贞洁。净饭王也难免不怀疑,一时愤怒得竟想把她杀死。耶输陀罗的声誉受到毁谤,虽然自信问心无愧,守身如玉,但是冤屈难伸,为了表明她的清白,便自告奋勇,要求跳火坑。同时她发誓说:「如果我真是不守妇道,孩子不是悉达多太子的骨肉,我母子就算被烈火烧死,也毫无遗憾;假使这孩子的确是佛陀的骨肉,那么,请上天为我们母子作证吧!」

  当耶输陀罗抱着孩子跳进火坑时,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那烈火竟化为一朵一朵的红莲,天人也随即保护着耶输陀罗,使得母子俩安然无恙。

  此时,净饭王亲眼见到这一幕奇异的情景,心中所有的疑团,都冰消瓦解。满天的谣言,也一扫而空了。为了罗侯罗,耶输陀罗受到莫须有的灾难,所以说是障母。我们平常所唱的香赞─〈戒定真香〉,最后两句:「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以及〈旃檀海岸〉赞内:「耶输母子两无恙」一句,所指的就是这一个故事。

  罗侯罗,在佛的十大弟子中,属「密行第一」。密行是私底下、暗中默默地修行,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释迦佛在法华经中说:「罗侯罗密行,唯我能知之。」(别以为他平日顽皮好玩,不肯用功,他的精进努力,唯有我知道。)

  憍梵波提──这是第十一位尊者。

  憍梵波提,译为中文是「牛司」。「司」,倒嚼的意思,就是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慢慢细嚼后又吞回去。我们看过牛吃草的时候,很快地就将一大堆草吞下去,但吞完以后,又会再吐出来慢慢地细嚼着。在动物学上,指出牛有好几个胃,把这类动物,叫做「反刍类」。

  憍梵波提尊者,在很久以前的过去生中,看到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念佛,那位老人家的年纪很大,牙齿差不多都掉光了,念起佛来嘴巴一努一努的,好象牛反刍吃草的样子,于是他就取笑那位老修行的说:「老师父,你念佛的样子,真是有趣,好笑极了,简直像牛吃草一样嘛!」为了他的一句戏言,侮慢僧宝的业因,遭感到堕落五百世做牛的苦报。他的业报满了,转生为人,虽然出了家,他那「倒嚼」的习气,一下子仍改不了,平常他的嘴巴仍常常转动不息,所以大家就叫他「牛?」。反而把他本来的姓名,给忘了。

  现在,我要提醒大家,对出家人应该恭敬,出言吐语都要谨慎,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相貌、举止行动有所缺憾,而随便说笑话,轻视侮辱他们,免得像憍梵波提的前生一样,为了一句戏言,而招受堕落的苦报。

  憍梵波提的行动举止虽然特别,却极有修持,非常用功,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具足六种神通。佛陀为了避免大家见到他讥嫌取笑,同样遭感苦报,便让他住到天宫─尸利沙(吉祥)花园去,一心修行,不必托钵乞化,常受天人供养,所以他在众多的佛弟子当中,被称为「天供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这是第十二位尊者。

  宾头卢,译为中文是「不动」,是名;颇罗堕,译为中文是「利根」,是姓。根据莲池大师的考证,颇罗堕族中包括这位尊者,共有十八人,先后跟佛出家,先名后姓,才容易识别。其实外国人的姓名,大部份总是这样名先姓后的称呼。这位尊者的智慧高超,聪明过人,根性非常利,遇到任何事都能如理思维,不被外面一切的境界所动摇,所以取名为「不动利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