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十)

  「四边阶道」:「四边」,是东南西北四周围。「阶」,是池边一级一级的阶梯,可以入池或登岸,互通上下。「道」,是从这里到那里的交通道路。这些阶梯和道路,都是用四宝所砌成的。

  「上有楼阁」:「上」字、有三种解释:一、宝池的上面;二、四岸的上面;三、虚空的上面。「楼」,房屋有了两层以上的,就叫做楼。「阁」,在屋的四角有飞檐的,叫做阁。

  中国古代的建筑,有所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上有楼阁」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建筑物,不是现代化的洋房或高楼大厦,完全是宫殿式、古色古香的。总而言之,不管是楼台亭阁,或是任何玲珑的建筑物,都是用七宝所构成的。是专供念佛往生的诸上善人所居住的地方。如果大家能专心地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那种理想的环境中,可以优游、休憩和聚会。凡是往生西方去的人,在七宝池中的莲胎里静修,等待莲花一开,就直接登岸,住进楼阁,加入法会,可以自修,也可以共修,最后都能见佛闻法了。

  《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此界六欲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乃至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而至。」这一段经文,是说:其中的楼阁,有随意高下、大小,飘浮在空中;也有不能随意而固定在地面上的,这就因为修持者的工夫,精勤或懈怠,而自然有优劣的分别。

  《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中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楼阁,更有详细的描写,更富丽堂皇,譬如说:想住那一间,都可以随我们的意思,而自动变化,楼阁四周,更是挂满了铃子,清风吹来,会发出讲说佛法的法音。

  《观无量寿经》也说:「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光,其光如华,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所成」。《观经》又说:「楼阁两边,各有华盖,无量乐器,八种清风,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我们看过「大本」及「观经」的这些经文,就知道西方有无量诸宝;而《弥陀经》只简单地举出七宝,并没有详细加以说明罢了。

  或许有人会怀疑:我们世间的圣贤,一向只着重精神道德的修养;至于生活起居,非常淡泊,从来是不讲究的;为什么西方的圣人,反而贪图华丽的享受而重视外表呢?

  如果怀有这种想法的人,那是没有能体会到弥陀慈父的一片悲心!阿弥陀佛为了悲悯苦恼的众生,才大开方便,以无穷的愿力,庄严极乐净土,使得所有苦恼的众生,都能了解这个世间充满恶浊,极乐世界又是何等清净,由此引导我们舍弃痛苦,追求快乐,厌秽欣净,而发心修行念佛,同愿往生西方。归根结蒂说来,我们的「真如自性」,本来就具足无量功德法财,什么宝贝都有,那由愿力所形成的七宝庄严,又算得了什么!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只是佛陀引度众生的一种方便,一种妙法而已。

  净土宗袓师,云栖大师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妙喻:譬如我们正面临饥寒交迫的窘境,没有饭吃,也没有衣服穿,忽然听说有一个能满足温饱的去处;又好象徘徊在暗无天日的歧途,忽然见到一线光明,为了争取生存,也为了追求光明,谁都会摆脱一切苦难,而步上光明的求生之路!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那七宝池中有无数的莲华,都开得像车轮一样大,互相映对:那青色的莲华,会发出青光;黄色的莲华,会发出黄光;红色的莲华,会发出红光;白色的莲华,会发出白光,显得五彩缤纷,极其幽微、胜妙,既芬芳又洁净。

  这一段是描写莲华的殊胜微妙。上文所介绍的宝池,是说明生处;这里是标明托胎的莲华,为七宝池中所生,是圣洁的,也是念佛者托质受生的地方。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莲华,是出生在污泥当中,所谓亭亭玉立,一尘不染,有超世拔俗的高洁情操,一般总是比喻为君子,所以佛经中常常引用来说法。这里所说的莲华,它的根是生在金沙之中,花是浮在功德水的上面,光色辉煌灿烂,虽然以「微妙香洁」来形容它,尚不能完全表达它完美的德性,与我们这个世界生于浊水污泥中的莲华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大如车轮」:这是以车轮形容莲华的形状,也藉以表达莲华的德性。车轮有运转的意义,比喻莲华能够运载十方念佛的人,出离生死苦海。当世人念佛有了成就,临命终时,七宝莲台,就会从空飞来,迎接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里所说的车轮,并不是我们普通所见到的车轮那么大。《无量寿经》说:「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观无量寿经》也说:「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它那庞大的体积,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莲华的数量不一样,大小也不相同。这完全凭念佛人的功行而分胜劣。

  当我们念佛,并具足了无比的信心和坚固的愿力,那七宝池内,随时就生出一支莲蕊,同时那念佛者的名字,就显现在上面。如果能精进念佛,莲华就一天天不断地长大,光色也逐日鲜艳起来。不然的话,念佛人如果退了心,或者另学其他的法门,那莲华就逐渐枯萎;所发出来的光彩,也就渐渐消失了。

  还有,念佛而由莲华化生的人,分有许多品级,大致说来,分为九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就以念佛人的工夫浅深,道行高下,来作决定的。如果我们念佛的工夫深,道行高,那将来一定会「上品上生」;假使工夫不到家,道行又不够高,那品级自然就会渐渐地低下来。

  「上品上生」的人,一到西方,莲华就立即会盛开,随时可见佛闻法。「下品下生」的人,虽然托质莲胎,但莲华开的时间,就要等待很长久了!因此,我们要发愿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只要我们精进不退,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将来七宝池中的莲华,一定会有我们的份儿!更期望那是「上品上生」,即刻花开见佛悟无生的境界啊!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莲华的色彩。

  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莲华,只有红白两色,而且是有色而无光的;极乐世界的莲华,此处标明有青、黄、赤、白等四种颜色,同时是有色有光的。其实,光与色错综复杂,交织成无量无边,现在只举出四色,作为代表而已。

  根据《无量寿经》所说:「青色青光,乃至玄黄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烨焕烂,明耀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千六百千亿光。」可见极乐世界的莲华,是由七宝所成,极其晶莹剔透,所以能发出彩色的光芒。

  在《无量寿经》中又说:「从三千六百千亿光,出三千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化百, 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

  这样的色色无尽,光光相照,所谓一色含众色,一光摄多光,在百千亿光明中,有百千亿佛为十方众生说法,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啊!

  「微妙香洁」:这是标明莲华的四种德性。

  一、「微」:包括「微细」及「精微」两种意义。「微细」,在莲华的每一片华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花纹,非常微细。「精微」,每朵莲华,都是七宝组合而成,珍贵精微。

  二、「妙」:自在无碍,十方众生念佛,每一朵华随时标立每一位众生的名字;勤惰一分,荣枯各不相同。专精修持,花色日渐鲜艳光彩,稍微懈怠放松,花朵也随着暗淡无光而枯竭。

  三、「香」:奇异芬芳,香飘十方,四时常开,不谢不变。

  四、「洁」:生于八德池中,洁净无染,没有妖艳的颜色,只有圣洁的芬芳。

  以上是描绘极乐世界的栏楯、罗网、行树、楼阁、宝池、德水、莲华等种种庄严幽美的建筑和风景,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大公园,实在值得我们向往!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迦牟尼佛再呼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你看吧!极乐世界有如上面所列出的种种庄严妙境,你应当知道,这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大行、大愿,无量功德所庄严成就的!」

  这一段,是总结的文字。

  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来庄严极乐国土,广度众生,在他的第三十二愿(国土严饰愿)中说:「愿我作佛时,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

  《无量寿经》也讲到:「法藏比丘,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剎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因此,阿弥陀佛有这些大愿和大行,所以才能成就如此庄严的极乐世界。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佛又叫舍利弗,说道:「舍利弗!我再告诉你,那极乐世界,空中时常演奏天然的音乐,地面铺满了黄金,昼夜不停地,常从天上落下很芬芳美丽的曼陀罗花来。」

  这一段,是说明往生到西方极乐国的人,眼、耳等六根,常常可以享受到殊胜的五尘供养。

  「常作天乐」:「天乐」,是声尘,为耳根所受。天乐可分为两种:

  一、天人之乐:三界诸天,时常献奏妙乐,供养弥陀教主,以及一切圣众。《无量寿经》说:「欲色诸天,百千香花音乐,转相倍胜以供养佛,及诸菩萨等。」《观无量寿经》也说:「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二、天然之乐:不须天人演奏,空中自然发出感人的微妙音乐。《无量寿经》讲到:「亦有自然万种伎乐,无非法音清畅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观无量寿经》说:「乐器悬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曾无间歇。」杜甫有两句诗:「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正是赞扬天乐的美妙。

  「黄金为地」:这是为眼根所对的色尘妙境。《佛说阿弥陀经》说黄金为地,《无量寿经》说七宝为地。七宝是以黄金为首,举出首要的一种,就含摄了其余的一切。实际上西方的大地,是七宝混合铺成,有的是七宝,也有的是一宝。《无量寿经》说:「彼弥陀佛剎,有自然七宝,其体性温柔,相间为地,或纯一宝,光色晃耀,超越十方。」《观无量寿经》说:「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色间错界以七宝。」我们看了以上两种经文的说明,就知道《弥陀经》的内容比较省略。总而言之,不管是省略或是详细,都可以看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地面,都是以种种宝贝庄严而成的。

  「昼夜六时」:「昼」,是白天;「夜」,是晚上。「六时」,昼夜各有初、中、后三时,合起来共有六时。现代通常分为二十四小时。按照我们中国古老的算法,每天有十二个时辰,配合六时,昼三时就是:初日分:卯、辰、(六点至九点),中日分:巳、午、(十点至一点),后日分:未、申、(二点至五点)。夜三时,就是:初夜:酉、戍、(六点至九点),中夜:亥、子、(十点至一点),后夜:丑、寅、(二点至五点)。这是印度对时间的分法。真正说起来,西方极乐国土并没有白天与夜晚的分别,这只是随顺我们这个世界的说法。有的说:西方是以华开为昼,华合为夜,也未尝不可。

  「雨天曼陀罗华」:「曼陀罗」,天花的名称。译为中文是「适意」。这种天花,颜色和香气都非常殊胜,最适悦人意,所以才叫做「曼陀罗」。它的颜色洁白无比,有时又译为「白花」。《法华经》中说:「天雨四花」。下面的经文有「盛众妙华」,应该是指曼陀罗花(白花)、摩诃曼陀罗花(大白花)、曼殊沙花(小赤花)、摩诃曼殊沙花(大赤花)等四花比较相符。这些花,在天花中,是最殊胜的。天人常常散花供养诸佛及菩萨等,表示赞叹、供养、恭敬的意思。所以《无量寿经》上也说:「一切诸天皆赉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养佛及诸菩萨等众。」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所有的人民,每天早晨,各人都用自己的衣襟,盛着许多胜妙的天花,去供养各方世界的十万亿诸佛,他们一清早出去,吃早饭的时候,随即回到本国,大家一起斋食,吃完后,便各自逍遥自在地漫步经行。

  「其土众生」:就是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除了阿弥陀佛以外,从菩萨以下,包括了一切的圣众,都是众生。

  「常以清旦」:时常在清晨的时候。「旦」,象形字,日在水平上,表示太阳在地平线上,是天刚亮的时光。

  「各以衣祴」:「衣祴」(音革),有两种解释:(1)盛华的器具,形状好象函盖,下面有一足,可以高举供养。(2),就是衣服的下襟。《圆中钞》说:「天花飘落的时候,不必用器具,只要用衣襟去盛就好了。」

  「盛众妙华」: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用衣襟盛着许多的曼陀罗华(白莲花),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等种种美妙而高贵的花朵。

  「供养他方」:「供养」有三种:(1)财供养:以饮食、香花、钱财等物质方面奉敬三宝。(2)敬供养:以虔敬心,赞叹礼拜三宝。(3)行供养:又称为法供养,以虔诚坚实心,读诵佛经、依法修持。推而广之,更有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十供养,或是其他种种分门别类的,非常之多。「他方」,简别除了极乐世界为本国以外,其余十方佛土都称为他方。

  「十万亿佛」:十、万、亿,是整数,也是大数目,并非仅指十万亿,表示极多的意思。前面曾经讲过十万亿佛土,这里再讲十万亿佛,正是前后相应。「佛」,指十万亿佛土中的佛。极乐国中的众生,为了广植福德,以天花先供养阿弥陀佛,而后再供养他方诸佛。由近而远,次第供养,以至于十万亿佛的诸佛国土,他们的供养心,实在发得太大了。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说明这些圣众在一顿饭的时间,就往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表明他们的行动是非常迅速。根据玄奘大师的译本中说:「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这样的速度,真是快得不可想象,如果不是神足妙力,根本是不可思议的事!科学家说:太阳光能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一秒钟能行十八万六千哩,如果与极乐圣众盛华去供佛的速度比较,那简直不及其千万分之一呢!这样的神力,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可以想象得到的,固然是极乐圣众的净业所感,同时也是弥陀不可思议的愿力所成就的!根据《无量寿经》所列四十八愿(第九神足通愿):「我作佛时,我剎中人皆得神足,……乃至六通自在。」可见往生西方的众生,不只是具有神足通,而且是具足了六神通

  神足通,是六通之一,也叫如意通,这种神通有三种妙用:一、能运神力:身体能轻轻的,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速度快得真是自在无碍,一念之间就能到十方世界去。二、转变神力:大的能变小,小的能变大;一个能变很多,很多能变成一个,真是变化多端。三、如意神力:不像转变神力那样有大小、多少的限度,这种神力,化现无方,没有固定规则;应变莫测,使人意想不到,不可思议。

  除了神足通以外,还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以及漏尽等五通。顺便解释如下:

  一、天眼通:父母所生的眼睛是肉眼,是物质的。如果修持到家,就可证得天眼通。我们凡夫,只要是隔了一张纸、一道墙,或是黑暗无光,就看不见了。证得天眼通是无处不见的,不论日夜、远近,都一样可以看见。不管离开几万亿里的地方,几千万亿以外的世界,或是重重的高山阻隔着,没有看不到的。

  二、天耳通:无论远到几千万亿里的路程,或是几万亿远的世界,或者是最轻微的蚊虫声音,乃至内心一动念,也都能听到。我们凡夫只能听到近的声音,和大一点的声音;如果稍微远些,或者轻一些的声音,就听不清楚了。

  三、他心通:无论什么人,只要一起心动念,只要打任何主意,没有不知道的。不像我们凡夫,至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彼此内心所想的事,如果不说出来,总不会晓得的。

  四、宿命通:宿命是指过去世。不管是自己的,也不管是别人的事情;不管是这一世、也不管是前一世,乃至千万亿世的事情,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不像我们凡夫,连自己小时候的事,都记不起来。尤其是年纪大,更是健忘,不但昨天的事忘得一乾二净,甚至一掉转头,眼前的事也忘光了,那里还晓得前世的事情呢?

  五、神足通:前面已经讲过了。

  比较有定功的,比如古时所说的仙人,都可能具备这五通。如果善友们看过香港出版的《内明》杂志,就知道有一位居住加拿大的青年作家──冯冯,他具有天眼通,曾经有人从香港写信给他,请他看相,他人虽在遥远的几万里之外,对于居住香港的询问者的事情,都是了如指掌。还有一些修密宗的,会看到一些凡人所看不到的,这也多多少少具有了神通。

  六、漏尽通:譬喻用破瓶子装水,水是会漏了。我们凡夫,内心充满了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这些不良的心理,使我们造下种种的恶业,把我们的宝藏弄了一个洞,就像是破了、会漏的瓶子一样,无量的法财都漏光了,让我们在生死海中流浪着。假使我们把所有的烦恼都消除,打破了无明,断除了生死,就是把破烂修补,使骯脏都去除了,得到了清净。将贪、瞋、痴种种的烦恼完全断尽了,回复到我们本有的清净面目,而能获得种种的神通,那就叫做「漏尽通」。

  佛教流行两句话,所谓「五通仙人,六通罗汉」。一般修成了仙人,就有五种神通,唯有断了烦恼,证得罗汉,才具足六种神通。

  证了六种神通以后,各人的神力,因功行深浅不一样,也有大小不等的差别。唯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仰仗弥陀教主的愿力加持,他们的神通,比一般的罗汉还要大得多呢!因此,本经所说极乐圣众,盛了许多殊胜的天华,在一餐饭的工夫,完成了供养十万亿佛的虔诚敬意,就是因为证得了神足通的原因。一念就可以游遍十方,立刻就可以回来,这种境界,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想象的。

  这里虽然只说了一种神足通,其实西方的圣众,都是圆满具足六种神通的啊!

  「饭食经行」:「饭食」,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我们实在很重要。所谓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一般人整天总是为三餐忙碌不已;极乐世界的众生却可以省掉这些麻烦。饭食都很自然,「思食得食」,心中想要吃什么,就有用金钵、银钵、白玉、紫金钵等器具盛着心想的东西,随意化现到眼前。钵内的食物,不论酸、甜、咸、淡,正适合自己的胃口。既不多,也不少,刚好够我们受用。吃饱后自然消散,一点残渣也没有,连饭钵也随着隐没了,不用我们再费心去清洗。想要再吃时又重新现出来。一切总是称心随意的。这种殊胜的境界,自在无碍的情形,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想象得到的,都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愿行所成;也是因净土行者、海会众生,共同修持的净业所感得的。「经行」,即是循环不断地绕行散步。极乐众生既然吃过了饭,便各自随意在七宝莲池与七重行树之间往返徘徊,念佛用功,逍遥自在。经行,可以说是对修持、调节身心所下的一种工夫。有句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你们可能会怀疑,这是个笑话,那有人活到九十九呢?可是事实的确如此。前天台湾出版的报纸刚好有一段新闻报导,政府资政──张群先生,今年已达百龄高寿,精神还很好。他有一句名言:「人生七十才开始」。前故总统经国先生曾经送一个「三十而立」的匾额,以祝福他如今才三十岁。他如何会如此高寿呢?根据他自己向人说,他每天都要步行三千步。所以说,希望身体健康长寿就要经行。经行时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己为自己加持,才能见效。这样不但符合佛制,同时也能调养身心。我国另有一种说法:「饭后百步走,睡觉不蒙首。」许多人睡觉时,总爱用被把整个脸盖着,这样也是不合卫生的。各位如果希望身体健康,不但饭后要经行一百步,睡觉时也不要盖着脸。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迦牟尼佛又招呼当机的舍利弗,说道:「舍利弗,极乐国土,能有上面所讲的这许多天乐、天华等,种种胜妙境界,完全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无量的悲愿、行持,功德所庄严,所成就的啊!」

  这几句是结束上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接着,佛陀又再一次叫舍利弗,对他说:「舍利弗!极乐世界,常常有各式各样的,像白鹤啦、孔雀啦、鹦鹉啦、舍利啦、迦陵频伽啦、还有共命鸟啦等奇妙美丽的鸟儿!」

  这一段是说明阿弥陀佛,为了让西方极乐世界的圣众,能常常听闻佛法,所以就以他的神通妙力,以他的大悲愿力,变化了这许多的鸟儿来演说妙法。

  「彼国」: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常有」:表示并非偶尔一见,而是经常不间断地,随时都可以看得到的。

  「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种种」,表示种类很多,不只一种。不是普通的鸟儿,所以称为「奇」。更「妙」的是鸟叫的声音不只悦耳,而且是在宣说佛法。「杂色之鸟」,形容那些鸟儿的颜色,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真是美丽极了!其中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白鹤」,鹤的嘴巴和腿子都很长,有玄黑、黄、仓绿和白等四种颜色,以丹顶纯白色的最为贵重。西方极乐世界中就生有这种最贵重的白鹤。「孔雀」,长尾巴,羽毛艳丽,光耀夺目。这种鸟,是产于印度、泰国和爪哇等热带的地方。孔雀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性情更是好胜,看到穿著彩色衣服的妇女时,就会展开美丽的尾巴,叫做「孔雀开屏」,目的就是要与人争艳比美。如果对动物有研究的人,可能会发生一个疑问,娑婆世界的孔雀虽有美丽的尾巴,可是声音却是沙哑难听的,它杂在其他鸟群中岂不是破坏调和吗?大家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都是阿弥陀佛所变化的,与这个世界的鸟儿自然不同,声音必定是悦耳好听的。「鹦鹉」,有红、绿、黄、白、灰、紫等色。以红嘴红羽毛的最为珍贵。鹦鹉善解人意,能仿效人说话,有首古诗说:「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是说明古时候,宫中许多的宫女、嫔妃,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心中虽然充满幽怨,可是这一股怨气,却不敢在鹦鹉前面讲出来,深怕被它们听到后,仿效着讲了出来,被皇帝或大官们听到,秘密泄漏了,会招来杀身之祸。可见这种鸟是很聪明,最惹人怜爱。台湾板桥宏法寺中,养了一只鹦鹉,见到人还会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舍利」,是印度文,译为中文是「鹙鹭」。鹙鸟的双目非常锐利,非常传神。(尊者舍利弗的母亲,两眼如鹙,所以名为舍利;舍利弗是她的儿子,所以名为舍利子。)元朝的梵琦禅师,认为印度的舍利就是中国的春莺(黄莺)。〈西斋诗〉中有:「舍利是春莺,修眉漆点睛。」是用眉目长、眼睛雪亮的文句,来形容舍利的美。古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试闭上眼睛想一想,有两只黄莺在杨柳树上歌唱,一群白鹭从天上飞过去,画面是何等地动人。从前有一位学生交了一篇文章给老师,老夫子一字没改,只在文章后面批了这两句诗,学生不了解老师是用黄莺唱歌,表示「不知所云」,白鹭上青天,代表内容「离题太远」,反而以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得意极了。「迦陵频伽」,译为中文是「妙音」。这种鸟儿在卵中还没有出壳时,就能鸣叫,而且声音非常微妙好听。它美妙的歌喉,超过一切的鸟儿,所以叫做「妙音鸟」。「共命鸟」,梵语「耆婆耆婆」。有各种不同的译法,《胜天王经》译为「生生」鸟;《法华经》称为「命命」鸟;《杂宝藏经》与《弥陀经》名为「共命」鸟。这种鸟有两个头,有各自不同的心识,但同一报命,二条生命共同一个身体,所以叫做共命鸟。这种鸟儿叫的声音,也是非常悦耳好听的。

  佛教有一部专门说明佛陀过去世故事的《本生经》中,记载着这样的一段故事:过去世中,释迦牟尼佛与专跟他作对的堂弟──提婆达多,乃是一只共命鸟。有一天,出外游玩,身为提婆达多的鸟累得陡然睡着了;而身为释尊的鸟却醒着。醒着的在无意中拾到一粒香果,独自吃得津津有味,同时更自言自语道:「啊!好香呀!」沉睡着的闻到香味,惊醒过来,吃不到香果,很生气地说:「哼!你为什么欺负我,竟独自偷偷地把好吃的东西自己享受掉!好,你记住!我不想吃什么香果了;我一定要吃一粒毒果来报复你!」人不能发歹愿,他的愿一发,后来果然找到了一颗毒果,一口吞下去,呜呼哀哉!造成了两命同时死亡的惨剧。从此,生生世世成为缠不清的冤家了。因为前世共命鸟结下冤气的缘故,直到释尊成佛后,还受到提婆达多一再地迫害。可见冤家宜解不宜结呀!

  我们不能少见多怪,以为没有这种共命鸟。其实,不只有共命鸟,还有两头蛇和九头鸟呢!我国古时候有一位孙叔敖,小孩时见到两头蛇,想到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的传说,心里想:「我既然会死,不如把它打死了,免得别人见到,跟我一样死掉!」就抱着杀一救百的精神,勇敢地把两头蛇打死了。他不但没有死,长大后还成为大官。可能有人会问,他岂不是犯了杀生的行为,为什么反而有善报呢?实际上,这种牺牲自己救度他人的行为,不但不是作恶,更是菩萨救世的伟大精神。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