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八)

  阿那律尊者经过佛这一番训斥后,惭愧得无地自容。他自责地想:当时出家是为了学佛,为了要了生死,怎么可以这样贪睡?耽误了修持的时间,恐怕会遭受堕落的苦果。从此,发愤精进,不仅是白天没睡,连夜晚应该休息的时间,他都忍住不睡,就这样不眠不休的用功。我们知道,过犹不及,他这样蛮干,结果把一双眼睛搞瞎了。

  佛陀看到阿那律双目失明,觉得怪可怜的,除了安慰他以外,更教他一心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他天天按照佛陀的指示去修习,不久居然证得了罗汉果,得了天眼通,不再需要肉眼,不管多远他都看得见。他观察大千世界,就好象是看手掌中的一粒庵摩罗果(译为「无垢清净」,形如槟榔),一目了然。在佛的弟子中,他被称为「天眼第一」。

  讲完了阿那律尊者,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国《论语》中,也提到孔夫子有一个名叫宰予的学生,每当孔子讲课的时候,他也是不停地打磕睡,孔子见了,当然非常生气,就严厉的训斥。孔子说:「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你们都看到大殿两旁所雕刻的佛传,那是质料坚固的那拉木雕刻而成的,这样才会庄严雅观。朽木,就是生了蛀虫的烂木头。腐烂的木头,一雕就烂了,是不能作为雕刻用的。一定要先把墙壁弄得很平整,才可以粉刷,如果用臭泥巴涂墙壁,就没有办法再上漆了。这两句都是孔子对学生的指责,训导学生如果太贪睡,就像朽木及粪土之墙一般的不成器,没有前途,太没出息!以上两则历史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圣人对教育弟子执善的态度,弟子们经过老师的教训,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的!

  佛在《遗教经》中,对睡眠也有恳切的开示,他说:「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你们身为比丘(佛陀虽然是讲比丘,实际上是包括佛的四众弟子,也就是所有的佛教徒),白天要很勤劳,很专心的修持所学习到的善法,要好好把握时间,不要让它空过了。晚上睡觉,也应该有限度,上半夜(初夜),下半夜(后夜),要参禅静坐,不可以贪睡而把道业荒废了,中夜(十点至二点)睡觉前还要诵经,因为人身难得,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应该懂得把握时间,不要因为睡眠的缘故,使我们一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空过而无所得!

  平常有两句俗语:「早起三光,晏起三慌。」一早就起床,精神饱满,任何事一下子就办完了,如果睡到日上三竿(十一、二点)才起床,事情积得一大堆,慌慌张张地,不知该从那一件做起,很多事因此被耽误了。附带要劝告各位,睡觉固然需要,如今实行三八制度,每天定时睡八小时,已经非常充足。可是好多人经常睡到上午十点或是中午十二点才肯起床吃饭,晚上反而睡不着,这样晨昏颠倒,会把身体弄坏。学佛的人,对日常生活起居应该要有规律,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讲到这里,算是把《佛说阿弥陀经》十六位尊者都向大家介绍过了,佛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举出这十六位,作为一切罗汉的代表。

  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包括了以上十六位等许多的大弟子。

  这是总结上面所介绍的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经文。

  「如是」,就是指上列十六位尊者。「等」是包括其余所有的闻法大众。「诸大」拣别不是小,这一些并不是普通的,都是有资格、有声望、了不起的,许许多多的大弟子。「弟子」──简单地说是学生、门徒、学徒。依字面解释,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做老师的先念书,先学习,而后他才做老师,教导学生。以学习的程序讲,老师学在前,学生学在后,就像是哥哥对弟弟,兄先弟后一般,学生比老师迟一步学习,才被叫做弟。学生的一切智慧都是由老师的启发而产生的,好象儿女是父母所生。学佛的人,听佛开示,启发的智慧,正知正见,依教修持,步上成佛的大道,这一切都是依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生起的,所以叫做子。(平常我们对师父或任何出家人,自称弟子,就是这个意思)。

  这许多弟子,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说明白一点,这十六位尊者,表面看来,他们是罗汉,实际上,他们都是大菩萨,有的是古佛再来,有的是菩萨示现,隐本垂迹;有的甚至是他方圣众,作不请之友,为了拥护道场,特别来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总而言之,这许多的常随众,都是来帮助佛,作教化众生的弘法事业。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大家都喜欢看戏,不管是京戏、是歌仔戏,或是电视连续剧,只有一人在台上唱独脚戏,会闷死人,除了主角以外,还得有配角,有跑龙套的,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成佛也是一样,一尊佛到这世间来应化、来教化众生,千千万万的佛、菩萨,也会跟着到这个佛土来帮忙教化。正如俗语说:「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是同样的道理。牡丹称富贵花,是百花之王,非常娇艳,但不管它如何娇美,如果没有绿叶的扶持,只单独一朵花,也显不出它的高贵来。

  人世间是讲缘起的,譬如说一个很会唱戏的主角,不管是中国过去的梅兰芳,或是台湾现在的杨丽花,虽然说他(她)们都有精湛的演技,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只是他们独自一人唱独角戏,会精彩吗?一定会让人觉得单调无味,必须有其他人陪衬,许多配角一起合演才好看。同样的道理,一个道场,一个普通的团体,或是一个家庭,主而外还要有宾。我们做人,千万不要骄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任何事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忙,样样都以自己为是。要了解,人,不是万能的,一个人不管怎样能干,总是有所欠缺,免不了会有需要别人的时候,了解了这个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才能与人和乐相处,人生也才会圆满自在

  到今天为止,《佛说阿弥陀经》我已经讲了十二次了。实在说,「六成就」和十六位尊者,一个钟头就可以讲完。讲了十二次,《佛说阿弥陀经》可以讲好几遍了。但是我不那么讲,却像讲故事一样的闲谈闲谈,还有像刚才所讲的噜苏话,是希望大家互相勉励,在做人方面可以作为参考,不然,就算你把佛经研究得再怎样精通,人做得不好,学佛有什么用呢?我是抱着这个观点讲经,佛法的内容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学佛先从做人起」,把人先做好,进一步再学佛,因为这样,才拖拖拉拉的,直到今天才把十六位尊者讲完。

  并诸菩萨摩诃萨。

  当时听佛讲本经的听众,不只是前面介绍的那十六位尊者大阿罗汉,同时在座还有许多大菩萨,他们也都来参加这个殊胜的讲经法会。

  「并」,是同的意思。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翻译成中文是「觉有情」,或者称为「大道心众生」。

  觉、觉悟;有情,包括六道所有的众生。换句话说,不管任何众生,只要是自己能够在佛道上用功,追求觉悟(上求佛道──自利),又能够把所觉悟的道理弘化,使一切众生也都能够觉悟(下化众生──利他),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中国儒家所谓:「以先觉、觉后觉」。就是世间圣人,将自己所懂得的道理,及一切的经验,去教导其他人。孔子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望自己能觉悟、能成贤成圣,也希望别人跟我们一样,达到这高超的境界。这也是表现菩萨一部份利他的精神。但是佛教菩萨所化度的对象,他的范围不仅是人类,而是包括了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所希望达到的境界,不仅是人间的圣贤,而是了生脱死的涅槃

  「摩诃萨」,「摩诃」、译为「大」,「萨」、就是菩萨,合起来讲就是「大菩萨」。他们的根机大、智慧大、悲愿大、境界大、能力大、所证悟的真理大、所表现的行为更伟大,所以称为「大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在弥陀法会上,究竟有那些大菩萨来参加呢?现在推出四位代表来: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以及其他诸位大菩萨。

  第一位、文殊师利法王子。

  「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都是印度音,译成中文,根据华严宗的说法,有「妙首」、「妙吉祥」、和「妙德」三种意义:

  一、「妙首」,是属信仰的。平常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好象大海一般,广大无边,怎样才能进去呢?唯有依靠信仰,才能进入。所以信仰是一切功德最主要的条件,有了信仰,才能亲近佛法,进而产生一切功德。所以叫「妙首」。

  二、「妙吉祥」,是属修行功德方面的,文殊菩萨多生多劫,都很虔诚地去亲近、去赞叹、去供养一切诸佛,同时也受一切诸佛所称赞。一切的众生也都乐意、欢喜亲近、供养他。学佛的人,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要具足亲近、赞叹、供养等行动,就等于具足了微妙吉祥的圣德,所以叫「妙吉祥」。

  另有一种说法,当文殊菩萨出世时有十种不可思议的瑞相发生:(1)光明满室,(2)甘露盈庭,(3)地涌七珍,(4)神开伏藏,(5)鸡生凤子,(6)猪生龙豚,(7)马产麒麟,(8)牛生白泽,(9)仓变金粟,(10)象生六牙。因为有这种种的祥瑞产生,所以叫「妙吉祥」。

  三、「妙德」,是代表智慧的。我们平常总是称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在所有的菩萨当中,是「大智慧第一」。佛经上说:「般若(智慧)是诸佛之母」。文殊菩萨具足大智慧,在过去生中曾经做过七佛(包括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因为他的智慧能够成就一切功德,所以叫「妙德」。

  根据《悲华经》的记载,文殊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曾经对宝藏佛虔诚地发愿,要救度众生,蒙佛授记,为他取名叫文殊。我们如果再进一步,详细地研究他的历史,实际上他早已成了正觉。也就是说,他在过去世已经成佛,佛号「龙种上尊王佛」,现在世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也要在南方离垢世界成佛,佛号叫做「善现如来」。

  你们听了这许多的介绍,就知道他是古佛再来,倒驾慈航,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示现为菩萨,跟普贤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手,为的是要辅佐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华藏寺大殿中央供奉的就是毗卢遮那佛,两旁分别是大行普贤菩萨和大智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法王子」,是菩萨的别称。世间称国王的儿子叫王子。《法华经》云:「我为法王,得法自在」。佛被称为法王,菩萨是将来佛位的继承者,所以称为法王子。

  以定义来看,所有的菩萨都可以称为法王子,为什么特别强调文殊菩萨为法王子呢?因为他的道德、智慧最高,所以得到这个称号。荆溪大师云:「于法子中,德推文殊,诸经常为上首」。

  罗汉中的舍利弗,菩萨中的文殊,都属于智慧第一。在《弥陀经》最后,佛陀表示:「在五浊恶世,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可不是吗?单凭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西方,见佛闻法,得不退地,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容易接受、不容易相信的。本经特别介绍出舍利弗尊者和文殊师利菩萨,这两位具有大智慧的弟子,而为上首,作为佐证,说明念佛法门的殊胜。

  第二位、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译为中文是「无能胜」。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胜过他的。《悲华经》上说:「慈氏菩萨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这位菩萨常常修「慈心三昧」,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都没有可能超过他的,所以叫做「慈无能胜」。

  他是谁呢?他就是坐在我们山门口的那位「弥勒菩萨」。「阿逸多」是菩萨的名,「弥勒」是他的姓,弥勒译为中文是「慈氏」。为什么会被称为慈氏呢?研究了几部经典,归纳起来,具有三种意义:

  一、从他的母亲方面说,「母性慈故,因名慈氏。」本来他母亲的性情很暴躁,自从怀孕了弥勒之后,性情变得特别亲善、慈悲,为了这个缘故,弥勒称为慈氏。

  二、从他的父亲方面说,《弥勒上生经疏》云:「其慈者,父王本姓。」他的父亲本来就姓慈氏,从父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从他本身方面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云:「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弥勒菩萨为了要教化,救度众生,免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从最初发心就持长斋,从来都不食肉,多生多劫都是这样修持「慈心三昧」的法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才称为慈氏。

  我的老师慈航菩萨,有一个别号叫慈氏,他的相貌、体态,都跟弥勒菩萨相似,也许是弥勒菩萨再来。当时我们所住的寺院,就称为弥勒内院、即是现在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地方。

  弥勒菩萨现在居住在兜率天内院,他的地位是「补处菩萨」,当来下生继承释迦世尊的佛位,为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当第十减劫(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人寿八万岁时,才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次大法会,度脱上中下三类根机的众生,这是一般所谓的「龙华三会」。这在《弥勒下生经》及《增一阿含经》(四十四)中有很详细的叙述。

  目前我们所供奉的弥勒菩萨,都是他的应化相。梁武帝时代,他应化为傅大士,武帝非常尊敬他。中国五代时,他应化于浙江奉化县,绰号布袋和尚。他的个子大、肚皮大、耳朵大,手里经常拿了一个大布袋,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人人都称呼他为布袋和尚。他逢人就乞化,化来的东西一股脑儿装进他那口乾坤袋,遇到小孩子就分散给大家结缘。

  弥勒菩萨的禅机很多,曾经做过好多偈颂。他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世间就有这么多是非憎爱的现象,仔细的想想看,对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计计较较,又有什么用!倒不如放宽肚皮,豁开心胸,万般烦恼都不必去管,任由它去好了!上次我们拜千佛,听过浩霖法师讲:「皆大欢喜」,他为我们详细介绍弥勒菩萨肚皮大,总是脸带笑容的原因。这就是他忍辱的功夫,修持的法门。所谓大肚包容,肚大包容量也大,总而言之,世间的是非人我,一切叫我们难忍的,他都能忍;难受的,他都能受。谈到忍辱的功夫,这倒是一个处世的好法门。

  我们佛门中有寒山和拾得这两位出家人。有一次,他们的对话中谈到弥勒菩萨,说明弥勒菩萨是怎样做人的,值得我们作为参考。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所写的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寒山问拾得做人的道理:「世间的人实在太不象话了,明明没有那样做,却要毁谤我、有的欺负我、有的侮辱我、讥笑我、轻视我、甚至对我非常的作贱、讨厌我、欺骗我、这么多的人都在打击我,我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呢?」拾得回答说:「世间一般人遇到这种遭遇,一定会想到报复,这个要不得。学佛的人,千万不要有报复的念头。不管人家是骂你也好,打你也好,都不要怀着报复的心态。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忍他!要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世间人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因为不能忍的缘故,弄得不可收拾。遇到被人欺负的时候,让他三丈远、由他去、还是躲避他、忍耐他、不要理他,试试看特别尊敬他、让他自己感到惭愧。老实说,你这样做并不是吃亏。他现在有钱有势,有优越的条件,但是世间是无常的,他现在可以欺你、打你、骂你、等过几年,再看看,看看他的收场如何!是不是还这样气焰凌人呢?佛教是讲因果的,我们不可能永远这样受人欺侮,永远吃亏的!」

  寒山说:「你说的这几个办法实在是太好了。可是你叫我躲他,有时真是麻烦,明明不去惹他,他却要欺上头来,你叫我怎样躲呢?你还有没有更好的秘诀?」

  拾得回答说:「我过去曾经看过大肚子的弥勒菩萨写的一首偈,你就听我念吧:『我这个不中用的老人,穿得破破烂烂的,每天粗茶淡饭,混饱肚子就够了,更别说是山珍海味。衣服虽然破,补好后依旧能遮寒,不受冻就满足了。世间一切是非人我都随缘,什么事都无所谓,不必太计较。有人骂我老粗不中用,我就欢欢喜喜地告诉他骂得好!有人想打我,我就自己倒在地上,任由他随意打,打到他手酸无气力,累了,自然会自己停下来不再打。有人把囗水吐到脸上来,不必去擦它,任由它干掉就算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你跟他相打相骂,两个人都辛苦,真是自寻烦恼。任别人打也好,骂也好,吐口水也好,我就是无动于衷,他自然会感到无趣,而自动停下来,这样他既不辛苦,我也没烦恼,这样的人生不是很自在,很痛快吗?佛教的六波罗密中,忍辱波罗密是最高的境界。你修这种到彼岸的功夫,是最宝贵、最微妙的,如果能修到这种程度,那里还愁不能够了道呢?』」

  学佛办道,不一定要拜佛念佛、念经、持咒,先把人做好,把忍辱功夫修习圆满,再进一步学佛、觉悟、断烦恼,成佛也就快了!大家可能会说:话虽然是这样说,可是「说时似悟,对境还迷」。大话谁都会说,假如真正被人家骂一句,一定要回他两句。奉劝各位学佛的人,要时时学习弥勒菩萨的大肚包容,能容忍,能忍让,身心自然舒泰自在!

  因为讲到弥勒菩萨,所以把弥勒菩萨讲过的话,做人的作风介绍给诸位。虽然说,弥勒菩萨还有千千万万年才会到人间来成佛,其实弥勒菩萨经常在人间示现,我们常念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弥勒菩萨时常应化世间,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他经常在我们的身边示现,只要有人跟他一样,具有无上的包容雅量,就是菩萨的化身,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

  第三位、干陀诃提菩萨。

  「干陀诃提菩萨」,译为中文是「不休息菩萨」。为什么叫做不休息菩萨呢?学佛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佛,佛道深远,绝不是一般小小的根机,或是微小的行持,就能轻易达到目的的。干陀诃提菩萨为了完成佛果,自从发菩提心以来,经历恒河沙劫,每天不休不息地广修六度万行,救度一切众生。

  在《思益经》中对干陀诃提菩萨的介绍说:「恒河沙劫为一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过千百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号为干陀诃提。」假使把恒河沙劫这么长久的时间当成一日一夜,三十天是一个月,一年有十二个月,经过了千百万亿劫久远的时间,才有遇见佛出世的机会,渐渐地一天天修持净法,及积集功德,再经过了无量数的佛为他授记,最后才能成佛。这种不休不息、无懈无怠的精神,所以叫做「干陀诃提」。

  圆瑛大师所着《圆瑛法汇》,其中有一部《弥陀要解讲义》讲到:「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故此菩萨不休息。」无量无边的世界,被许许多多的尘埃(烦恼)扰扰不息。六道中无尽的众生,从早到晚不停地起惑造业,所造的业犹如大海一般地苍茫无际。俗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众生受到无底江河般的爱欲无明烦恼所迷惑,在滔滔大浪的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轮回不息,没有了期。干陀诃提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早成佛道,就不能休息了。

  第四位、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菩萨」,「常」,是恒常;「精」,是精而不杂;「进」,是进而不退。这位菩萨从早到晚,都是专心一意地用功、恒常不断地为自己、为别人,实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所以叫「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有两种意义:

  一、自利,利益自己。从自修方面说,要修善去恶。时时向好的方面去修持,让所有罪恶的行为都停止下来。佛教有一个术语叫「四正勤」:没有生起的善心,要令它增长;已经生出了善心,要好好保持;没有生起的恶念要预防;已经生出的恶念,要赶快消灭。

  二、利他,帮助他人。对别人方面说,要度生不倦。时时刻刻都要救度众生,从不会觉得疲倦,不会感觉辛苦。《宝积经》说:「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这位常精进菩萨是怎样不倦地救度众生呢?为了要度化任何一个众生,虽然经过了无量无数劫的时间,仍然穷追不舍,永远跟随着众生。纵然这个众生仍顽固地不受教化,一般人总会退心,但是菩萨还是不忍生起一念弃舍心,还是时时刻刻想尽方法去教化他。这种度生的精进心,可算达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常精进菩萨」。

  上面讲到的这两位菩萨,一位名「不休息」,一位名「常精进」;常精进,必定是不休息的,因此,这二位菩萨,名称虽然不一样,而他们的德行,可算是一致的!

  参加弥陀法会的菩萨很多,为什么只列出这四位菩萨作为代表呢?《弥陀经》是提倡念佛,求生极乐的净土法门。念佛,说起来虽然简单,行起来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讲到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更是不可思议,最为难信,一般人极不容易接受,必须具备很大的智慧,才能发起真实的信心,因此,正如阿罗汉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上首一般,菩萨就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首席代表。弥勒菩萨曾经历劫修持,而且证得「慈心三昧」,他发大愿要救度众生,更是位居补处地位,将继释迦牟尼佛下生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基于这个原因,所以第二位就以他为代表。净土法门不仅是口头上讲,或是信仰、发愿就能够有成就的,最主要的是能切切实实地力行,所以第三、第四位就以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做为代表,告诫我们只要具备不懈怠、常精进、不休息的精神,一心一意地,时时刻刻不停地念佛,将来一定能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往生净土,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确定可能往生西方。四位菩萨正好是三资粮的实行者,所以才特别举出他们做为代表。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与其他的跟他们一样的大菩萨们。

  介绍了四位菩萨,就来个总结。「如是」,是承接上面的文字,指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而言。「菩萨」,是指其余一切在座的诸大菩萨:如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等」,包括了诸位大菩萨。

  弥陀法会的听众,前面已经讲过的十六位尊者是小乘声闻众;现在又讲完四位菩萨,属大乘菩萨众,接下去我们再介绍第三类的听众: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还有释提桓因等无量无边,不可计算的诸天大众。

  「释提桓因」,也是印度文,译为中文是「能天主」。他就是佛经中常常讲到的忉利天的天主,平常我们简称为「帝释天」,是世俗所称的「玉皇大帝」,也就是一般宗教所谓的「上帝」。他过去生中,修集了许多褔德,具足了能为忉利天天主的德行,所以叫「能天主」。

  佛教所讲的天,计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名叫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忉利,译成中文是「三十三天」。所谓三十三天,不是指三十三层,而是从平面说,须弥山顶中是善法堂天,为帝释天主所居住,就是忉利天,东、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天,合起来共有三十三,所以叫做三十三天。

  佛经中有一段典故:过去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女子,非常贫穷。(相传是摩揭陀国婆罗门,名憍尸迦)。她在迦叶佛将入灭度时,生出善心,发愿要造塔供养迦叶佛,只是她太穷了,经济能力不够,到处请人帮她完成这个愿望,刚好另外有三十二位女人,也有这个愿望,就共同发心,出钱出力,集合大家的力量,终于完成了她建塔供佛的心愿。由于这种善业,不可思议的功德,她死后就升到天上,做了忉利天王,其余的三十二位女人,也环绕在她的四周,各自成了三十二天的天王,一切都归帝释所统领管辖。「等」,就是指这三十二位天王。听了这段典故,我们可以知道,建塔造庙的功德,是何等地不可思议!平常我们听到人家要建塔造庙,如果能发心随喜,功德也是不可限量的。

  「无量诸天大众俱」,佛教讲到天,真是太多了,简直是不可计算的。刚才所讲的三十三天,只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层而已。不过总结说来,就是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六天:是一层一层上去的。包括:一、四天王天(根据佛经上说,是在须弥山半腰):中国大陆的大丛林,第一殿普通是供奉「哼哈二将」,第二进是「天王殿」,供奉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等四大天王。平常我们普佛,称念「护世四王」,就是指这四位保护世间的大护法神。二、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就是刚才讲过释提桓因居住的地方。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都属「欲界」,因为生到这六层天的人,具有男女的情欲,所以叫做「欲界」。

  「色界」分四禅十八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初禅三天);四、少光天、五、无量光天、六、光音天(二禅三天);七、少净天、八、无量净天、九、偏净天(三禅三天);十、福生天、十一、福爱天、十二、广果天、十三、无想天、十四、无烦天、十五、无热天、十六、善见天、十七、善现天、十八、色究竟天(四禅九天)。大凡生到这色界十八层天的天人,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自然没有男女情欲的存在。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颜色和形状仍然可以看得见。

  「无色界」有四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住到这最高的四层天上的人,已经没有形色可见,完全是精神状态,所以叫做「无色界」。

  以上统计有二十八天,都叫做「天道」。佛经中所说的三界,就是这里所说明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无量诸天」,是指天的数量多得很,从竖的方面说,有二十八重天;从横的方面说:忉利天就包括了三十三天,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天道,真是不计其数,所以叫做「诸天」。

  「大众俱」,来听《佛说阿弥陀经》的,除了无量诸天的天王、天人以外,还有无数的「大众」。包括了「天龙八部」和「六道」。

  「八部」:包括:一、天:就是前面讲到的三界二十八层天,是光明自然的意义。二、龙:龙有很多种,这里是指兴云作雨对世间有益的龙。三、夜叉:勇健鬼,(身体强壮的鬼),能在天空飞行,是看守天宫的神。四、干闼婆:嗅香神,他不啖酒肉,以闻香为食。他是帝释的音乐神,专管天上的音乐。五、阿修罗:无端正,就是丑陋的意思。又译为非天。有天人的褔报,没有天人的道德,常与帝释战斗,在胎、卵、湿、化四生都有种族,分归人、鬼、畜、天四趣所摄。只要是有很大的瞋心,都属于这一道。平常人类中瞋心比较重的,我们就会说他是阿修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一举能飞万里,以龙为食。七、紧那罗:疑人、非人似人,头生一角,亦为帝释的歌伎神。八、摩侯罗伽:大蟒神。这八部都是属于善良的护法神,每当佛陀讲经时都会到场,一方面是听佛讲经说法,一方面是来护持道场。

  「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关于六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就不再多讲了。

  你们也许会怀疑,人听经是可能的,但是堕到地狱中的众生,被业报所系,那里可以出来听经呢?这疑问是对的。可是你们要知道,佛讲经说法时,他的音声,他的光明,是通达无碍,无处不到的,所以佛陀讲经,在地狱的众生也是可以听到的。佛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明也会照到地狱去,使地狱的众生也有闻法的机会。

  以上已经将弥陀法会所有代表性的听众,不管是小乘的十六尊者,大乘的四位菩萨,所有的天龙八部、六道众生,都一一介绍过了。以下我们就要正式讲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及那里的弥陀教主和人民等等一切的情形了。

  (二)别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那个时候,佛陀是这样告诉长老舍利弗的。

  「尔时」,那个时候。每部佛经开始六种成就之一的「时成就」。当具足了有讲经的佛陀、有时间、有信仰、有闻过法的、有听众、有处所等六种成就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集合在一起,准备听释迦佛讲《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六成就是通序。所有佛经都是以这种形式为开始。

  从这里开始是「别序」,也称为「发起序」。提出了发起讲《佛说阿弥陀经》的因缘。每部经都有发起的因缘,例如:《法华经》开始时,释迦佛从眉间放白毫相光,现一种祥瑞的光明而启开一乘大教;又如《维摩经》因维摩居士自己称病示疾,佛陀派遣弟子及诸位菩萨去慰问而展开了《维摩经》中「不二法门」的说法;我们平常常念的《金刚经》因须菩提启请佛陀,佛为他说法。很多经典都是弟子请问在先,然后佛陀才宣说,唯有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例外,既没有任何弟子们请问,也没有任何信徒的请教,而是释迦佛自动地讲了出来,所以是一部「无问自说」的经典。

  「佛告」,告,告诉。一切佛经中,上对下说话称为「告」,下对上说话称为「白」,如「须菩提白佛言」,这是文言文表示尊卑的分别。为什么没有人请问,释迦牟尼佛会自动说这一部经,直接告诉舍利弗这一个法门呢?念佛往生是非常殊胜、非常不可思议的圆妙法门,可以说是三根普被,横超三界。末法时代的众生,一般对这法门,既不容易接受,也不知道从何问起,自然不容易解脱。释迦牟尼佛深具大悲心,怜悯众生根机太钝、智慧浅薄、业障深重,所以自动提示这个方便法门,因此不等待弟子请问,而自动宣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

  前面介绍听众时,不只是大阿罗汉,还有许多大菩萨在座,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单独告诉舍利弗,而不告诉其他的声闻弟子或菩萨呢?持名念佛的殊胜法门,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容易接受,不容易信仰的,舍利弗年高德劭,在僧团中他是一位资格最老的大阿罗汉,在十大弟子中列为「智慧第一」,具备了这么优越的条件,所以释迦佛才特别很亲切地呼唤他的名字。本经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全部经的结束,释迦佛曾经一而再、再而三,亲切地呼唤他三十六次,主要是提醒他注意听,在座的大众当然也同样听到。为此舍利弗算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当机众」,不必再叫别人了。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往西方太阳落山的地方过去,经过十万亿佛土这么遥远的地方。

  这是标明极乐世界的方向和距离。

  「从」,「自」或「由」的意思。

  「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中文是堪忍的意思,就是生在这个世界的人,堪能忍受一切的痛苦)。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叫做「从是」。

  「西方」,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位置,向太阳落山的西边过去,就是往极乐世界的方向。

  「十万亿」,是说明极乐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有十万亿佛土这么遥远。十万亿: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数下去,应该是一列十四位数的数字,简直是一个天文数目了,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所能了解的。

  「佛土」,每一尊佛所教化的一个世界。每一尊佛都有各自所教化的教区,平常我们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即是每一尊佛教化的范围,这里是指阿弥陀佛教化的极乐净土,与我们这个世界的距离。

  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这是佛教专有的名词。佛经上告诉我们,以须弥山为中心,四边环绕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同一个日月星系所成的范围,称为一小世界。(须弥山是佛教专有的名词,又称为妙高山,是由四宝所成,高度达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十华里,属于佛教的世界观。佛诞生于印度,当佛未成佛前,印度就有这种传统的说法,佛陀为了方便教化众生,时常利用印度当时的名词,现有的说法,来解释佛法,让听众容易了解。须弥山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有关这种种问题,我们只能以信心接受,不一定完全承认,也不可以完全否认,我只是以一般的说法,来提供大家了解一下。)集合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说明白一点,一千个小世界,累进千倍成为一个中千世界,再由中千累进千倍而成为一个大千世界,所以大千世界是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因此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佛土,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

  宇宙间,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区域,以竖的来说,是三界导师。(不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都是他教化的对象。)从横的来说,包括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我们所居住的南赡部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释迦牟尼佛以及其他佛教教主所教化的对象,是那么多,所教化的范围,又是这么大。佛陀们的教区,又是如何的广博。过十万亿佛土,就是从我们这个世界,一直向西去,经过十万万万个三千大千世界,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可见极乐世界是在一个多么不可想象的、遥远的地方。

  有世界,名曰极乐。

  有一个名叫极乐的世界。

  「世界」,「世」,是世代,约时间而言,是竖说,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际。「界」,是界限,约空间而言,属横说,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的国土。有时间所累积起来的历史,有空间所容纳的山河大地,便成为一个世界。

  「极乐」,梵语是「须麾提」,译为中文是「极乐」。或者译为安乐、安养、清泰,虽然各位法师翻译的名称不一样,但意义却都是差不多的。

  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不管是阿弥陀佛,不管是国中的人民,不管是国土环境,都是非常清净殊胜而且庄严的,永离众苦,人间天上所有的快乐,都比不上它的万分之一,是极安乐的胜境,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本来十方的佛土,都具备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都有净秽的分别。唯有极乐世界的四土,都是属于清净的。这完全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信愿和功德所感而成就、独一无二的,所以称为极乐世界。

  这一个极乐世界离我们的世界,有十万亿佛土的遥远。可能有人会认为,极乐世界既然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想生到那个国土去,岂不是太远了吗?是的,以我们凡夫的肉眼和心境来说,的确是这样的。凡夫的心胸太狭小,以一般肉眼所见的距离,对十万亿佛土,难免不感觉到遥不可及,可是当我们有修持,净业成就时,临终一心不乱,如入禅定,极乐近在咫尺,眼前就是乐邦。所以古德说;「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那里会远呢!我们再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来说,那更谈不到什么远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得到,譬如说:现在我们要到碧瑶去,坐车需要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如果意念一想,就不需要那么长久的时间,只要闭目一想,碧瑶的景色、一草一木,仿佛就在眼前。又如我只要提到南海普陀山,相信南海普陀山的景象,立刻就会浮现在曾经去过南海朝山的善友眼前;进一步说,如果到过美国的善友,一想到美国,心中必定会立刻现出美国的形形色色。无论什么地方,一念之间,随时都能到达。这种「唯心净土」的现象,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微的体会。深一层来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想到西方,随时就到了,那里会远呢!

  有一些没有善根,毫无信仰的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难免不打个问号,感到好笑。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神话、一种理想。将这种理想国虚构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谁见到?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谁能相信?对,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可是我们举一个例来讲:大家念过历史,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史实,当哥伦布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谁相信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有一个美洲的存在呢?可以说谁也不相信吧!从前,当海陆空的交通尚未发达时,彼此不相往来,有谁相信世界上有五大洲,恐怕也认为是虚构的吧?现在科技进步、交通发达,不但知道有美国、有德国、有法国,还可以坐飞机、乘总统号轮船,到美国、到德国、到法国去,甚至可以环游世界。因此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固执:「因为看不见,我们就不能相信。」许多科学家、学者,凡事都要有证据,才肯相信。看不见的,就不肯相信。人生在世,没有见过而的确存在的,实在太多了。请问,你们如果没有见过曾祖父、高曾祖父、以及世世代代的祖先,难道就不承认所有的祖先吗?有人说,美国有一个城市叫纽约,那里都是高楼大厦,有一幢一百一十层的摩天大楼,坐电梯一眨眼间就立刻上到顶楼,如果没有亲身经验过,难道就可以以为是神话,就不相信吗?可是到过美国的人,经历了那种境界,就知道的的确确是事实。

  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说:宇宙间有无量无数的世界,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的微虫。从前科学尚未萌芽的时代,这种惊奇的说法,有几个人相信?也一定会讥为神话,是迷信。可是科学发达以后,天文学家透过望远镜,证明太空中有无量无数的星球,每个星球都是一个世界。生物学家从显微镜去观察水滴,也肯定了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千千万万的微生物存在。我们以这种新知识,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释迦佛的智慧、眼光,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凡人的眼光太短,智慧有限,那里了解佛陀看到的境界呢!在太空中,整个宇宙间,离我们十万亿佛土这么遥遥的地方,真正是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只是我们的智慧浅薄,不能了解,如果我们成了佛,就一目了然。佛是先知先觉,一定不会错的。

  讲到离我们十万亿佛土,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身为宗教徒,尤其是学佛的人,只有以信心来接受,不可怀疑。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有的,释迦佛是真语者、实语者,绝对不会欺骗咱们。大家只要深具信心,虔诚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达到一心不乱,有了这份本钱,将来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不过,我们纵然相信有极乐世界,假使没有修持,没有念佛,也无法往生的。正如你相信有一个纽约,也知道有那么一幢摩天大楼,但是没有旅费,也到不了那里。所以学佛修净土的人,必须虔诚地念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毫无疑问的。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