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闻记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圣一老法师讲述
众弟子闻记
序
稽首观世音,慈悲誓宏深,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若人称念观世音,远离灾难恼逼身;若人称念观世音,逢凶化吉乐有情;若人称念观世音,业尽情空,超凡入圣,证入涅槃城。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属法华部,释迦世尊在法华会上,洞察二乘人根基成熟者,即为大演开权显实之妙法;促使回小向大,奔出火宅,授记成佛,以畅世尊之本怀。而观世音菩萨,本为古佛再来,以十二显力,寻声救苦,现身说法,解脱贪、瞋、痴三毒之苦。只要能闻普门品自在之法,皆能令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吾人三生有幸,若非前世善缘,何得闻此普门善法?既得闻已,应发菩提心,继承诸佛志,尽此一报身;出世必先入世,自利必须利他;如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圆满菩提之大愿矣!
去年九月,我寺僧众恭请 老法师光临,宣讲「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八永日,僧俗四众弟子,海会云集,法雨恩沾达千余人次,可谓人山人海,万众一心,全神贯注;老法师虽年届古稀,仍精神抖擞,法音宏亮,阐扬精义,启迪智慧,深入浅出,切入人心,福田造就,佛根广植,悲智双运,诚不可思议。
近日欣闻老法师的讲演,已由弟子记录成书,并将出版问世。庆幸之余,深感实为佛法之大宝,亦为众生病苦得乐之指引。学人识浅,笔墨笨拙,信遵嘱缀数语,是为之序。
湖北武昌洪山宝通禅寺学人 道根 敬撰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九日
妙法莲华经
道根老法师慈悲,昌明法师、宽明法师、明如法师、诸山长老慈悲:今日法会乃八年前,道老嘱我来武汉结结法缘。当时没暇,迟至今日,心甚惭惶。本人身居香港,冗事纷繁。今秋应九华山开戒,及云居山开戒之期,道老即派知事僧来邀请,圆满后赴武昌宝通寺讲普门品。予即应诺。不期法会拥挤,四方云集;本人有幸得向诸山长老学习,及为圆道老多年公案,宣说此经。
今也献曝众前?希垂指正。我国丛林常讲楞严、法华;所谓成佛法华,开悟楞严,二经并重。而观音菩萨在二经中充重要地位。楞严二十五圆通,文殊独选观音耳根圆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而观音菩萨说耳根返本归元,说得非常洽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修行第一要亡尘。「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此时六根泯迹。「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六识亦尽,内脱身心,外遗世界;经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所谓「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谓「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大用现前,悟齐诸佛,世尊赞为得圆通根本。虽说方便有多门,而归元无二路了。
法华经是成佛的法华,若想早日成佛,就读法华经。法华经讲:「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有已成,就有今成佛,有已成,就有未来成佛。不论你未来成佛,现在成佛,过去必是佛。过去不是佛,何来有现在成佛?所以话:「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古人又讲:「不诵法华,不知佛恩广大;不诵华严,不识佛法富贵。」如果诵华严经,则知佛因佛果,因修万行,果具万德;诵法华经就知道,佛为度众生成佛而出世。
所以,法华经是开佛的知见,华严经是佛的境界。你想知道佛的境界,就诵华严经;想开佛知见,就要诵法华经。我们现在是人,所以就有人的知见,见到人的境界;假如是鬼,就有鬼的知见,见到鬼的境界;若是声闻缘觉,就有声闻缘觉的知见,见声闻缘觉的境界。佛大慈大悲,叫我们不要开众生知见,要开佛知佛见。从众生知见开佛知佛见,佛知佛见一开就见佛境界;若欲见佛的境界,一定要开佛知见,开佛知见一定见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华严经。
华严经有八十卷。讲华严经就不容易,最低限度要讲一年多;若讲法华经就比较容易,三个月就讲完了。讲法华经能开佛知见,就见佛境界,那就是华严经;见佛的境界,必开佛知见,就是法华经。法华经与华严经是平等的,不相昆仲;不是说华严经高过法华经,亦不是法华经高过华严经。有些人疑惑,法华经云此经是经中之王,是如来无上之说;但华严经文中未有自称是经中之王,亦无第一之说。华严经是佛在华藏世界讲,只讲了此一部,无第二部;那里有王与不王,第一不第一。
但是,妙法莲华经不是在华藏世界讲,而是在娑婆世界讲。佛在娑婆世界说法四十九年,先讲了很多阿含经,亦讲很多方等经,也讲了很多般若经,因缘成熟才讲妙法莲华经;前四十年讲的一切都是带权说实。妙法莲华经呢?舍权说实,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所以世尊讲,法华经在娑婆世界,是经中之王。世尊在娑婆世界所说一切经,以法华经最为第一。
法华经是实,是根本。从实施权,流出一切经;一切经都尽皆是权,是方便,是枝末。开权显实就是法华经,从实说权流出一切经典,是以法华经为经中之王。
法华经是开佛知见。华严经修万行,证万德;万行就是菩萨的境界,万德圆融就是佛的境界。华严是一乘因果,佛因佛果都是一乘;法华经开权显实亦是一乘因果。所以,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是以佛的智是真的,声闻缘觉的智慧是不究竟的。我们凡夫连智慧都没有,只有聪明;聪明敌不过生死。我们要求佛的智慧,佛的智慧不但可了生死,亦能令我们成佛道。所以说「诸佛出于世,为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以佛的智慧是真实,除了佛的智慧,声闻缘觉的智慧,都不是真的。声闻缘觉的智慧是方便,随方取便,那里是真实呢?所以在法华经里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声闻缘觉智慧都不要,要佛的智慧。于是声闻缘觉见到佛的智慧,舍三归一,佛便为他们授记作佛。所以法华经度众生成佛,华严经一乘因果也是度菩萨成佛。
华严经最重要是阐释菩萨的四十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住是法慧菩萨说,十行是功德林菩萨说,十回向是金刚幢菩萨说,十地是金刚藏菩萨说。法华经亦有四十地,法华经有无量的地涌菩萨从地涌出,涌出之后用菩萨的赞叹法赞叹如来,一赞就赞了五十小劫;佛以神力将五十小劫变为半日。地涌菩萨之中有四个导师:第一位是上行菩萨,第二位是无边行菩萨,第三位净行菩萨,第四位安立行菩萨。安立行菩萨等如华严经里的十地菩萨,净行菩萨等如华严中的十回向,无边行菩萨等如华严经中的十行,上行菩萨等如华严经中的十住;所以华严经与法华经是互为含摄,实是昆仲之经典。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诵法华经诵到悟道;智者大师诵法华经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释迦牟尼佛现在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因为我们有无明烦恼,所以见不到。我们如果精进勇猛,一旦见思尘沙熄灭,无明亦顿灭,我们就可以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
讲法华经是开佛知见。佛是大慈悲,希望我们开佛知见,不要开众生知见。开众生知见,是非人我就无有了期,轮回生死受无量苦。如来觉知我们人人都有佛知佛见。为什么不开佛知佛见呢?若开了佛知佛见就能见佛的境界,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所以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欲令众生悟佛之知见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若果众生入了佛知见,就见佛境界,见诸法实相。那个时候,青青翠竹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那时候,既开了佛知见,见诸法实相;有什么办法如来不授记你当来成佛呢?
佛说法华经是想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不想我们受生死轮回之苦,不想我们做声闻缘觉住在化城里面;故佛开权显贾,欲令我们离化城到宝所。法华经不离八个字:「开权显实」,授记作佛;「开迹显本」,增道损生,增这个菩提道,损这个无明生。简单说一句,无明份份断,法身份份证;这便是开权显实的宗旨。因为如来所得的法是实相法,是甚深法,众生不能接受;所以如来就从实施权,以种种权宜的方便度众生离生死苦。有权宜的方便,众生就容易接受,便能离生死的苦海。但是,权宜之法并不是佛的本怀;所以,如来便开权显实,令众生开佛知见,见诸法实相,授记作佛,满佛本怀。
在法华经开权显实,第一个以罗汉权宜之身得授记将来成佛的,就是舍利弗,如来授记他将来成佛,号华光如来;第二位迦叶尊者得授记将来成佛,号光明如来;第三位须菩提尊者得授记将来成佛,叫做名相如来。同时,五百罗汉亦以权宜之身得授一乘佛果之记,皆号普明如来。阿难尊者乃至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亦得闻这个开权显实的一乘法而舍了罗汉的知见,不再执二乘的境界,成就了佛知佛见,得见佛的境界。而阿难尊者成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二千个眷属都同时得授记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世尊还普授一切人记,若有人闻法华经,一念随喜者,皆授记他将来成佛。
所以法华经是成佛之经。何处见得呢?经文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这个是人天乘的修行,属缘因佛性。若用一朵花供养佛,就能与佛结缘;与佛有缘,常常见佛。闻法见佛性,属了因佛性;了因佛性须靠缘因佛性来助成。从了因佛性得见佛性,名正因佛性;有正因佛性,就一直修行乃至成佛。所以,一称南无佛,就种下缘因佛性。顶礼佛、供养佛、塑佛像,乃至用一朵花来供养佛,亦是缘因佛性。「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所以,成佛有三个佛性:第一个名为正因佛性,第二个了因佛性,第三个缘因佛性。法华经云举手低头供养佛,皆成佛道,这是缘因佛性;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这是了因佛性;「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是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人人有,我们所欠就是了因,因此未能了了见佛性。了因之生起,皆由我们闻法,闻法就能了了见佛性。与佛有缘,才能闻法;与佛无缘,怎能闻到佛法呢?所以供养佛,名为缘因佛性。只要向佛一拜,念一声佛,便得见无量佛,闻无量佛说法。闻法就能了了见佛性,见佛性就从佛性起修,一超直入如来地。见佛性的人举手低头都是佛事,焚香扫地,献花奉水,粗言及细语尽皆佛事;既然有佛事,将来一定成佛。
什么叫做「开权显实」,授记作佛呢?如来所得的法是实,是甚深。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悟道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释迦牟尼佛那时思维:我说一乘法,他们不懂;不懂就会谤法,谤法就堕落恶道。不如我不说法,入涅槃。但是,「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趋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所以,世尊从一乘开三乘,开三乘不是直度众生成佛,而是度五比丘,证阿罗汉果;后来才开三显一,直显一佛乘。开三显一度众生成佛,就是法华经;从一施三度众生证阿罗汉果,就是阿含经。若没有三乘的方便,众生就在苦海中浮沉,又那里会相信自己即心是佛?所以先开三乘度众生离开苦海,根基成熟才开三显一,那时他就相信自己是心作佛。
法华经有个譬喻:有一长者,宅内有五百人的大家庭;其中三十个是长者的儿子;而诸子在大宅里头贪着五欲,爱乐嬉戏。一日,大宅忽然失火就烧着。长者想救诸子出火宅,若不救出,诸子必为火所焚。这三十个儿子如何得离火难?长者说:「我身手有力,可以用几案,放诸子在几案上,用手推出去;又可以用衣祴,将几个孩子放在里面,背他们出去。」但是这些儿子不相信火宅危险,贪着三界五欲之乐,不肯出三界火宅。这个长者想到诸子各有所好,就对孩子说:「门外有羊车、鹿车、牛车,你们肯出来,三架车就送与你们玩。」孩子想:「牛车、鹿车、羊车都好玩,比三界五欲之乐好。」于是为了三车,就舍三界五欲之乐,竞共驰走争出火宅。出火宅后向长者问:「牛、鹿、羊车在哪里?你说走出火宅,就与我们三车,为何不见车?」长者笑问:「你们骑什么车出火宅?」诸子说:「我们身手有力,竞共驰走争出火宅。」长者再问:「身手有力是什么车?」诸子即时觉悟过来,身手有力就是大白牛车;骑大白牛车出火宅而不知,经长者一提就觉悟过来。
身有力就代表佛性的神通妙用,手有力就代表是佛性的智慧;有神通,有智慧,就是大白牛车。诸子见到大白牛车,就舍三车,乘大白牛车;乘大白牛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直至道场成等正觉。羊车、鹿车、牛车就是三乘权教;权是方便,有名无实,是为哄诸子出火宅而方便假设。大白牛车才是真实,从大白牛车示羊、鹿、牛三个权,又以羊、鹿、牛车显出大白牛车之实。诸子坐这个大白牛车成佛,这名为「开权显实」,又名「从实施权」;从一乘之实,示三乘之权,以方便度众生出生死苦海的火宅;最后才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授记诸子作佛。
妙法莲华是个譬喻,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莲花譬喻妙法,莲是为莲子而开花,又以花来养莲子,养到成熟时,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花落果熟;一乘的妙果—莲子—就得显现。莲子是实,花是权;舍花见子,开权显实,就是妙法莲花了。所以,如来所得的法是实,为实而施三乘之权;又以三乘之权养一乘之实。开三乘之权,实就能显出来;实一显,三乘的权就舍了。所以,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就是开权显实,舍权立实;以实法才能修行成佛,权法只能了生死。但权里有实,因权中有实,所以开三乘之权,众生便得见一乘之实。
再举个譬喻:若石里头有玉,破石就见玉;如果石中无玉,破石不能见玉。石中有玉,破石见玉;如权中有实,开权便见实。什么是权中有实?如来从实施权,从一乘法开示出三乘法。所以权中一定有实,权不开就见不到实;权一开就见到实。例如,玉从石来,石中有玉;若果石中无玉,破石不能见玉。石中有玉,所以破石就见玉;见玉就舍石。开权见实,以一乘实法修行成佛。
所以,妙法莲华经讲:如来是用方便来说法,所讲一切法,都能契应众生之机,令成佛道。经云:「如来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所以各位来听这部一佛乘的佛法,闻法而修行,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这名为「开权显实」,授记作佛。
第二个问题呢?就是「开迹显本」,增道损生;增菩提道,损无明的生长。法华经有廿八品,前十四品就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就是开迹显本。开权显实讲完之后,有缘者皆得授记作佛。他方世界有过八恒河沙数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若佛答应,我们就在娑婆世界受持读诵,宏扬妙法莲华经。」世尊说:「你们有你们的事,不需要你们来此土宏扬。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地涌菩萨,一一菩萨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他们自会护持此经。」
这些地涌菩萨其中有五万恒河沙眷属,或有三万恒河沙眷属,或有一万一千一百乃至五、四、三、二、一菩萨眷属。又有些地涌菩萨乐远离行,故无眷属的;此等地涌菩萨是破了无明,是从心地涌出的法身大士。无量的地涌菩萨一涌出来,就用种种的菩萨法来赞叹释迦牟尼佛:「世尊啊,您老人家在人间说法,少病少恼,众生容易度否?」世尊就答:「容易度!有些初见佛身,闻华严经便入佛慧;有些小乘的人,我用三乘法度,待开权显实,便得入佛慧。如是两种人都能够得入佛慧。上根利智,闻华严经即入佛慧;中根下智,闻阿含、方等、般若、法华等经就入佛慧。先闻三乘之权,后显一乘之实,就能证入佛慧。」
此时,弥勒菩萨有疑,问佛:「世尊,地涌菩萨个个都是无量劫修行成就的大菩萨,他们住在什么地方,我从来都未曾见过?其中人我都不相识,谁人教他们发道心啊?是从谁学?所习何佛道?」世尊回答弥勒菩萨:「这些地涌菩萨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我的弟子,是我教他们发道心,是我教他们修菩萨行,从我而学习。所以这些地涌菩萨全是我的弟子,是我成佛后而教他们发道心,教他们修菩萨行。他们将来都会成佛。」弥勒菩萨生疑,世尊成佛始过四十余年,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不过四十余年;以四十余年的功德与神力,如何度这么多人悟道?于是世尊就开迹显本,解释四十年前在菩提树下成佛,那个是迹佛。
迹必有本,从本垂迹;无迹何以显本?无本不能垂迹。迹佛是四十年前成佛,本佛是无始劫以前成佛。世尊即时开近成佛的迹,显久远成佛的本:「我在无始劫以前成了佛,常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也到别的世界教化众生,乃至今日;所以这些地涌菩萨全是我教化的。我自从成佛以来,不但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又在十方国土教众生。从本垂迹,有时讲自己是佛,有时讲是他佛。示现自成佛,示现他成佛;示现我身,示现他身。或说己事,或说他事。其中所有一切佛,都是从本佛流出。」
世尊开近佛之迹,显久远成佛之本。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迹,不过我们不肯开,不肯舍;若开了迹,就能显本。本就是我们的法身佛,生生世世轮回的幻身就是迹。我们有一世做鬼,鬼也是迹;我们有一生做畜牲,畜牲也是迹;我们有一世做人,做人也是迹;做比丘、比丘尼也是迹,证了阿罗汉果也是迹;乃至成佛都是迹。开暂成佛的迹,显这个寿命长远的本;开声闻缘觉之迹,开人天之迹,得见如来寿命长远之本。但迹是不容易开,不容易舍。你看僧公在苏州虎丘山说法,有个鬼现人身来听法,但不肯舍鬼的迹。这个鬼对僧公禅师说:「我做鬼来五百秋,又无烦恼又无忧。僧公劝我为人去,恐怕为人不到头。我宁愿做鬼不做人啊!做人很难做到底,做人每每半途就起变化,所以我愿意做鬼。」这个迹是最难舍。
释迦牟尼佛这一次成佛是迹佛,他开近成佛之迹,显久远成佛之本。世尊开迹显寿命长远之本,令人人见到如来的寿命长远;见到寿命长远就是我们的本。所以世尊显如来寿命长远。有些菩萨见到寿命长远,才觉自己还有一品无明未破;破一品无明就能成佛。所以分别功德品云:「如来说寿命长远时,有壹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菩萨见如来寿命长远,即觉自己有两品无明未破;破了两品无明就能成佛。文中又云:「有两个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四个壹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见如来的寿命长远便开悟,悟后才修。不悟云何修?开迹显本悟到如来的寿命长远,就能一生成佛或二生成佛或三生成佛。有的悟到如来的寿命长远,就能得清净不退转法门;有的悟到如来寿命长远,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有的悟到如来寿命长远,得乐说无碍辩才陀罗尼;有的见到如来寿命长远,得闻持陀罗尼;有的见到如来寿命长远,住不退地;有的看到如来寿命长远,得无生法忍;八世界微尘数众生见到如来寿命长远,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们见到如来寿命长远,就见到过去一切佛、现在佛、未来佛,皆从本地流出;一切佛说法,一切佛度众生,我们也知道。从如来寿命长远的本,垂过去成佛的迹,垂未来成佛的迹,垂现在成佛的迹。从本垂迹庄严净土,从本垂迹度众生,从本垂迹说一切法。那时,你自己与如来同一鼻孔出气,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我与诸佛不一不二。所以最重要是悟到如来寿命长远,在寿量海中修行。
我举个譬喻:例如天上的月,无古无今。我现在掘地,掘地就有水。凿池本非邀明月,池成明月自然来。我凿一个池,池中有水就有月;他又凿一个池,池中有水就有月。水中之月就是迹,天上的月就是本。你池中的月什么时候有?今日有。他池中的月昨天有,汝池中的月前天有;如是天上的月是本,水中月是迹。水中的月有今日、昨日、前日;有古月、今月;天上的月无古无今。从无古无今天上之月,垂有古有今池中之月。我们开水中有古有今之迹月,显天上无古无今之本月。若人看到天上的月,地下所有古今的月都在其中。不过水清月现,水浊月隐罢。
从本垂迹,众生有烦恼,如来灭度;众生心清净,如来出世。这样,佛就有生有灭。但是本佛是无来无去,所以世尊就开今成佛之迹,显如来寿命长远之本。是以如来过去是佛,现在是佛,未来是佛,十方也是佛。三世佛、十方佛都是迹;本佛无三世、无十方。因此,如来开迹显本,众生才得悟见寿命长远的本;在如来寿命长远海申,才能反照自己有几多烦恼未曾断,几多功德未圆成。这名为悟,悟后就修。烦恼未断就要断,功德未圆就要圆。所以开迹显本,增菩提道损无明生。故云:「开权显实,授记作佛;开迹显本,增道损生。」
观音菩萨得如来寿命长远的本,从本垂迹,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佛身得道者,现佛身而度之;应以菩萨身得道者,现菩萨身而度之,应以童男童女身得道者,现童男童女身而度之;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道者,现四众身而度之;应以天龙八部得道者,即现天龙八部而度之。三十二身都是迹,度完就烟消云散,开迹显本。观音菩萨的本,不生不灭常住世间;观音菩萨的迹,到处来现身。所以观音菩萨得到如来寿命长远的本,能现三十二相的迹来说法度众生,这个就是妙法莲华。
「经」名为契经,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机。如来说法不深不浅,不深下契众生之机,不浅上契诸佛之理。所以,方便品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上契诸佛之理;「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下契众生之机。古人解释经字,经就是路径,修行之路径也。从凡夫到佛的地位,需要一条路径的。我们诵法华经,能知道成佛的路径,所以能过五百由旬到宝所,无量珍宝不求自得。这个岂不是修行之路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此乃品题之名。观世音菩萨是人,将来成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现在在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度众生,亦到我们娑婆世界助释迦牟尼佛转大*轮。观音菩萨是人,人必有法,普门就是法。这个法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候所得之法,是一乘之法。普门示现,现一切身,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归无上道,就名为普门。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第二十五品是普门品。物以类聚名为品。方便品就开权显实,如来寿量品就开迹显本,安乐行品教我们修行用功,从凡夫位入一乘法就受持四安乐行品,而普门品就以一乘之法来广度众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此乃人题之文。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成佛,而经典是以梵文为主,后来传到中国才译为华文。姚即是姚兴,国王之名。秦是国号。三藏者经藏、论藏、律藏也;经、律、论就是诠释戒、定、慧。有戒、定、慧三无漏学,就能度一切众生到彼岸。持戒圆满就不漏落生死。持不杀生戒不作杀生业,杀生是有相、有漏,故入生死。第一持戒,止一切恶,可漏落地狱、饿鬼、畜牲三途的生死。第二修定,修定就离欲,离欲就得禅,便可以出离欲界,生到色界四禅天。第三修慧,有智慧就断惑,断了二十五有的惑,便出三界之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修戒、定、慧三无漏法便能出离。
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度一切众生成佛,与佛无异无别。我们是未来的佛,释迦牟尼佛是现在的佛,毗婆尸、迦叶佛是过去佛;不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皆是依无漏法修行而证无上菩提。戒,不漏落三恶道;定,不漏落欲界;慧,不漏落色界无色界。戒、定、慧就是三无漏法,能度众生出离三界。所以我们要尊重这个法,要说法,要听法,要解法;依法修行,得成佛作祖。佛以法为师,得法成佛,成佛说法。若果无法就无佛,若果无法我们不能了生死;无法我们永远是凡夫。有法就能转凡成圣,故应以三藏之法为自度之师,也以三藏之法为度人之师,故名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是魏朝人,出生于龟兹国。法师通达大小二乘,他七岁出家,先跟蒲达多尊者学小乘,再跟苏摩尊者学大乘;后到中国长安草堂寺翻译法华经、金刚经、维摩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及梵网经等。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经典,人人都喜欢受持。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清净,感得天人送供,他问天人:「为什么鸠摩罗什翻译经典这样好?」天人答:「鸠摩罗什源远流长,不是第一次翻译经典;过去七佛如来,鸠摩罗什已充任翻译法师。」什么叫七佛如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虽然苦恼,但过去已有七佛如来出世: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将来还有弥勒佛出世,在龙华三会度人无数。鸠摩罗什既为七佛如来翻译之师,所以他就精通翻译。他所翻译的经典甚合佛意,护法神都拥护他所翻译的经典。他临命终时表示,他说:「若果我所翻译的经典合乎佛意,火化荼毗后舌根不坏。」果然荼毗后,唯舌根不坏。后来,鸠摩罗什的舌根是供奉在长安草堂寺塔内。鸠摩罗什翻译经典的功德是常住不灭。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
第一就是经题,第二是人题,第三就入正文。「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尔时」,即说法时候到了。前一品是妙音菩萨品,这一品是观音菩萨品;妙音菩萨品就上供诸佛,观音菩萨品下化众生。一乘法就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妙音品上供诸佛已毕,便讲下化众生的普门品。时节因缘是很重要,春天兰花开,秋天菊花开,夏天是荷花,冬天就是梅花;时节一到,就有种种应时的花开放。古人云:「欲知佛法要义,当观时节因缘;因缘若至,其理自彰。」所以孔子就称为「圣之时者也」,时至不可失,未至急不来,过时也成虚;故时节因缘一到就要把握机会。
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时即现。所以无尽意起来问佛。无尽意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是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世界的人。释尊在娑婆世界讲法华经,普贤如来派无尽意菩萨来参加法会,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派观音菩萨来参加法会。因此,无尽意菩萨就即从座起,起来问法;问法就应有恭敬的礼仪,表示敬法。所以无尽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披搭袈裟,露出右肩执劳侍役,行弟子礼;弟子对师父应执劳侍役,执劳侍役就要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这个是问法之词。
「世尊」,称赞之词。佛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十号俱足,世、出世间唯佛独尊,故名世尊。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一切诸佛菩萨以德立名,正直为弥陀,能仁号释迦,喜舍为势至。观音菩萨以何因缘而立名呢?古人说:慈悲是观音。慈悲的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弟子,修慈悲应跟观音菩萨学习。慈就与乐,悲就拔苦。观音菩萨先拔众生之苦,后与众生之乐。与众生人天之乐,与众生出世涅槃之乐,与众生无上菩提之乐;以无缘大慈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是大慈与乐。还有大悲拔苦;拔众生水灾、火灾、风灾的苦,也拔众生牢狱、刀杖之苦,又拔众生冤家之苦,更拔众生烦恼之苦;烦恼之苦一拔就出三界。还有与众生种种功德之乐,而最重要是开显本迹功德之乐。如是拔苦就究竟,与乐也究竟;拔苦,与乐都究竟,所以名为观世音。以文字解释,观是用神力来观,用智慧来观;智慧能知道众生受什么苦,神力能拔众生的苦。所以用神力来观世界的音声,拔一切众生的苦;寻声救苦,故名为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
善男子是称赞之辞。众生有无量无边,一亿的众生、万亿的众生、千万亿的众生、百千万亿的众生,俱是淹没在苦海中。若众生无苦,就不用求解脱;众生无苦,就是解脱。诸佛如来度众生,是度众生的苦;如医生是医我们的病。无病就是康健,如果众生无苦,法身就是康健,慧命就增长;法身与慧命增长,就是成佛之道。所以诸佛菩萨是度众生之苦,若众生无苦,就不用度。
所以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苦,他有他的苦,各人有各人的苦;各人的苦自己知道。平常所说的苦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还有五阴炽盛、三苦、八苦、无量之苦;如是种种苦,怎样可以解决呢?众生未能解决自己之苦,唯藉诸佛菩萨悲愿得以拔除。大悲观音菩萨有能力拔众生的苦。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以一乘法来修行,能拔一切众生苦,能与一切众生乐。所以受苦的众生闻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一心」来「称名」。一心就无妄,无妄就一心;一心就清净。妄想心与观音菩萨的心合不来,一心清净与观音菩萨心相应相合,清净心与观世音菩萨的心就相合;相应即沟通也,犹如打电话驳到线了。所以,众生欲想与观音菩萨感应,一定要一心清净,不打妄想。以清净心念菩萨名号,就得到感应,观音菩萨的神力就加庇他。若以妄想心念菩萨名号,就不相应;观音菩萨神力想帮助,也帮不到。所以百千万亿的众生想离苦,就要一心清净称观音菩萨名号。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的神力,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菩萨的神力是无漏的神力,众生的苦是有漏的苦。有漏的力不能灭有漏的苦,世间的鬼神是有漏的,不能拔自己的苦;何况拔众生苦呢?唯有菩萨的神力是无漏的,不漏落生死。所以,无漏的神力能拔众生有漏的苦;因此一切众生一心清净称名,便能与菩萨的神力沟通了。菩萨无漏的神力到来,众生有漏的苦就解脱了。例如:光明来,黑暗就灭;良药一吃,病苦就除。无论何种苦,都能够得到解脱;百千万亿众生的苦,都得到解脱。菩萨的神力是遍法界,一念观音菩萨名号,神力就发起作用,消除众生种种痛苦,令得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前是总说,后是别说。「持」就是受持:信力为受,念力为持。念念相信及不忘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的神力便来加庇;念念加庇,昼夜六时都加庇。念就是念观世音菩萨的神力,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里面有观世音菩萨的神力;菩萨的神力一加庇就能保护。假如跌入大火,火是世间有漏的火,菩萨的神力是无漏的神力,无漏的神力能够灭有漏的火。
所以在观音菩萨无漏的神力加庇下,虽跌入大火,火也不能烧。菩萨这个无漏威德神力,能够令火不能烧。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能灭火难,能灭人间的火难,能灭饿鬼的火难,能灭地狱的火难;一切火都能灭。三界火是有漏的火,有漏即有生死也;菩萨的神力是无漏的,无漏即不生不灭也。以不生不灭无漏的神力,灭有生有灭的火,就如光明来黑暗灭,这便是免火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段文是免水难。假如任何一个众生,跌落大海,为流水所漂。这时他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心无妄,一心清净,念菩萨的名号,那与菩萨的神力就沟通了。他仗菩萨的神力,由深水就漂到浅处;浅水不能溺,当下得解脱。过去有些人跌落大海,念菩萨的名号,脚底下有物乘住他的脚,殊不知是只大鸟龟;这样就得解脱了。有些人跌落大海,他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即时得到感应,脚底下有物乘住他的脚,原来是一条大鱼。不论是乌龟或是大鱼,都是观音菩萨的神力所化。浅水不能伤人,于水难即得解脱。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
这是风灾的难。火能够烧人,水能够溺人,风也能坏人。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个个都贪,求财心切。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谓财是万能。财不是万能,得了财,只是生活自在些。所以众生都是求财,有了钱财,生活就得解决;所以人人都喜求财,年初一见面就恭喜发财,大家恭喜发财。求财向什么地方求呢?向大海求,大海有黄金、有白银、有琉璃。琉璃宝是青色,你不知道琉璃就望望青天,青色的天就是琉璃宝的色。
我们南阎浮提在须弥山之南,须弥山南是琉璃宝,映到整个虚空都是青色,所以琉璃就是宝;砗磲也是宝,砗磲是白色;码瑙也是宝,码瑙也是白色的;珊瑚,海底有珊瑚;琥珀是天然的松脂所成;珍珠,海蚌有珍珠。如是等七宝,入大海去求。
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
但求宝要有福气,有福就清风来吹,乘顺利风,顺利而行;无福就被黑风所吹。其实,有福气的人求什么都求到,有福的人做什么生意都赚钱。若无福的人,做什么生意都不能发财;因为他无福,黑风来吹,黑风即罪障。有福就清风,无福就黑风。他有业障,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大海里头有好多势力,有些水域是龙王的势力,海边是人的势力,有些水域是罗剎鬼的势力。黑风一吹,将船舫吹到罗剎鬼国,入了罗剎鬼的水域,罗剎鬼就将你来吃。罗剎鬼是吃人肉,饮人血。罗剎鬼国称为食人国。这样无福求财好危险;求财求不到,掉了生命,藏身鬼域了。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一人有福,全家得福。若一班人,被黑风吹堕罗剎鬼国,若多人念观音菩萨,或乃至一人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神力是无分彼此,一保护就全体保护,除非你不相信。看看地藏经中婆罗门女,她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救她的母亲出地狱。殊不知无毒鬼王对她说:「不单止你的母亲出地狱,所有地狱的人都出地狱,生到天上去了。」所以救一人,多人都得救了。佛法是平等,无分彼此;有缘的皆得救。因此一人称名,能令大众离风灾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上来讲完三灾之难,观世音菩萨神力能离一切难,再讲刀杖之难。若复有人,这个人或有罪,或无罪,判了死刑。古时之国法,春天不杀人,夏天不杀人,秋天才杀人;到秋天,犯死罪者就杀。临当被杀之时,未死以前,还有念念相续的命根;一念善就善,一念恶就恶,一念佛就佛,一念空可以悟道。所以人命最宝贵,若念念能够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的神力就加庇。
观世音菩萨的神力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法,遍一切人。不过你不求,就不能加庇;你求,观音菩萨的神力就在你眼前。观世音菩萨的神力在你心里,全个身体未曾离开观音菩萨的神力。正如我们全个身体未曾离开这个虚空,身外虚空,身内又是虚空,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虚空。观音菩萨的神力亦复如是,身外又是观音菩萨的神力,身内也是观音菩萨的神力,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观音菩萨的神力。不念观音菩萨,神力隔千里;若念观世音菩萨的神力,神力就加庇,全身都在神力之中。所以临当被害的时候,所有刀杖,借着观音菩萨的神力,令刀杖寻段段坏;也可以说观世音菩萨代这个人受苦,刀杖斩在观音菩萨之金刚不坏体上,刀杖就坏成一段段。监斩官看见刀杖坏了,就对国王说:「这个人是冤枉的,可能这个是好人。」就赦你的罪,免你的罪,减你的罪,你就得到解脱了。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剎,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什么叫三千?一个壹四天下就为四天下,一千个壹四天下就名为小千,一千个小千就名为中千,一千个中千就名为大千;三千者,大千也。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就名为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满中很多夜叉、罗剎;夜叉就是捷疾鬼,罗剎是食人鬼。夜叉、罗剎都属鬼,大千世界满中都是鬼。何以这么多呢?因为人福就不及天福。人比天多,畜牲比人多(大海几多鱼,山上几多蚂蚁,空中几多飞虫;畜牲就比人多),饿鬼比畜牲更多,地狱比饿鬼更多。所以大千世界满中都是夜叉,满中都是罗剎。罗剎食人,亦来恼人。
夜叉亦来恼人。夜叉行得迅速,日间不出,夜晚才出来,天未亮他就回巢。他回巢的时候走得快,如一阵阴风吹过,那些鸡一碰到阴风,就「咕咕咕」叫起来。罗剎是以肉为食,饮人的血;喝人血如喝酒,食人肉如上餐。无罪的人它食不到。罗剎鬼是怕光明的。过去有一个人行路,走得好疲倦。罗剎鬼变成一个人,就说:「我背你吧!」这人被背起来时望,见罗剎鬼的背很黑,便说:「为何你的背这么黑?」他说:「我怕日光,背日光而行。」这个人聪明了,知道他是罗剎鬼,说:「我要小解。」罗剎鬼就放下他,他马上向日而跑。罗剎鬼一见日光,眼睛就打不开,这人就解脱罗剎的难了。若使他被罗剎鬼背到罗剎国,他就没命了。
所以,夜叉同罗剎都是怕光明,怕日月的光明,何况观音菩萨的光明?假如我们见到夜叉、罗剎,我们马上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音菩萨的光明一来,夜叉、罗剎的眼就撑不开。
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你念观音菩萨名号,鬼就看不到你;你念观音菩萨名号,鬼眼就撑不开,见你不到,何况加害?这就是免鬼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
这一段文是牢狱之难。所谓坐牢,就是坐监。坐监若有罪,若无罪,有罪犯了国法,无罪人家冤枉,或者别人加害你。所谓「黑狗得食,白狗当灾」。若有罪,若无罪,一样要去坐牢。罪器在手名杻,在足名为械,在颈名为枷,在身为锁。杻、械、枷、锁就是牢狱器具,令身不得自在。坐牢、坐狱很苦,就想解脱。知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也知道观音菩萨有神力能救我们之苦,只要我们称观音菩萨的名号,求观音菩萨救我,菩萨就救我们。若不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欲救不能;你不给菩萨救,菩萨怎样救呢?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现在坐牢的罪人,想观音菩萨来救他,因此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不打妄想,无妄一心;以这个清净心来称菩萨名号。菩萨名号也是清净心,菩萨也是清净,我们一心无妄,清净心称菩萨名号就得到感应;得到感应,菩萨的神力就到来。力是无漏的神力,能够断坏有漏杻、械、枷、锁的牢狱。此时监狱官对县官说:「这个人的杻、械、枷、锁自断,可能他的罪不是真罪,应该赦他的罪,减他的罪,免他的罪。」若减罪,免罪,赦罪,即时就解脱牢狱之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
怨贼就是怨业。我们的怨业好多,杀生的怨业最多;早晨就食几条鱼仔,中午就食几只蛋,晚上就食羊肉、牛肉。食肉杀生就结怨,偷人的物就是结怨,恶口骂人就是结怨,两舌是非就是结怨,诳人骗人就是结怨,绮语、无义语、以怨报德就是结怨。我们的怨业好多,一日的怨业,一月的怨业,一年的怨业,一世的怨业;生生世世的怨业,这大千世界都充满了。
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都是我们的业,有怨业就有报;命有命债,血有血债,肉有肉债,财有财债,色有色债,害有害债。冤家路窄,这怨在生死海中寻仇。我们未出生死,怨业就无了期,有时做牛做马来报,做奴做婢来报,做畜牲来受报;所以,做人都受这怨业来寻报。这个怨业可不可以解脱呢?闻佛法觉悟就可以解脱。业由自己作,以前身、口、意作业;现在身、口、意去忏悔。以身、口、意修行,修善就灭恶,修正就灭邪,修觉就灭迷,这样便能解决怨业。
有一商主,将诸商人,
商主是指第六识心王。众生有八个识:眼识心王、耳识心王、鼻识心王、舌识心王、身识心王、意识心王、末那识心王、阿赖耶识心王。第六识心王譬喻商主,第六识正就正,六识邪就邪,六识善就善,六识恶就恶,六识出家就是出家人,六识不出家就是在家人,六识杀生就是屠夫。所以这商主是指我们的第六识心王。六识心王闻到佛法,知道生死海中好多怨贼,就想出离生死,离开种种的怨贼。
商主就是六识心王,「将诸商人」就是心所;唯识宗讲心王与心所。心所有善心所、恶心所、无记等心所。若欲出生死,离诸怨贼,第六识心王就要与善心所合作,远离恶心所。善心所有十一个:信、精、惭、愧、不害、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六识心王同心所来商量:「我们要出离生死苦海,远离无始劫来的怨业。怨业坏我们的法身慧命,怨业就是怨贼。怨贼劫我们的重宝,不让我们出生死。」
赍持重宝、经过险路。
出离生死要靠资粮,资粮就是赍持重宝。这个资粮,就能令我们出生死,所以称为重宝;没有资粮不能出生死。我们大家一齐修资粮。资粮就是戒、定、慧,资粮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就是出苦海的资粮。有了三十七道品出苦海的资粮,就可以出生死的险道。但是,那些怨业就是不喜欢我们出生死。怨业要报仇,他怎肯让我们出生死呢?出了生死,他们就没仇报了。所以我们修行用功,什么都不怕,最怕有怨业。业障到来,欲升反坠,欲洁反垢。所以这个怨业的力量好大,皆由我们过去结怨结得多。怎么才能解决这怨业呢?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
这人就是信心所,这个信心所就作是言。
诸善男子,勿得恐怖,
对六识心王,及十一个善心所讲:「我们不要恐怖怨业,怨业不能坏我们戒、定、慧及三十七道品的资粮。我曾经听到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讲观音菩萨以一乘法修行,有大悲的愿力,无漏的神力,能灭我们无始劫以来有漏的怨业。只要我们一心无妄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与观音菩萨的神力沟通;犹如电线驳通了,驳通有电,电灯就放光明了。如果能够与观音菩萨的神力沟通,菩萨的神力一到来,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怨业都冰消瓦解。」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汝等」是指六识心王(眼、耳、鼻、舌、身、意等心王),及十一个善心所。观音菩萨是无漏,是至善的。「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圣号」,就是心王与善心所一起合作;也就是眼识需观菩萨圣容,耳识闻菩萨的圣号,鼻识嗅菩萨戒香,舌识称菩萨的名号,身识礼菩萨圣像,意识修观音菩萨的法门;如是心王与心所都与观音菩萨合一,便得观音菩萨无漏的神力加庇。我们怕业障,观音菩萨的神力不怕业障。观音菩萨的神力是无漏的神力,能够消灭业障,解除业障。
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众商人指六识心王。昔日迷就作业,就有无边的业障;今日悟就称菩萨的名号,与菩萨合作。这个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能消除业障。六识心王念观音菩萨,恶心所灭,善心所生;烦恼妄想,念观音菩萨,烦恼妄想就自己灭了。烦恼灭,善心生,业障消除;当然「即得解脱」。有业就有生死,有生死,我们就受苦;所以业障名为怨贼。我们闻佛法想出生死,有戒、定、慧资粮就可以出生死。只要业障消除,任何一个佛弟子有戒、定、慧的资粮都可以出生死。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你们看,观音菩萨威德神力,能够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业障消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好多,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如果有形相,虚空都装不下,大地都载不起。但是,观音菩萨的神力能够灭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业障,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比须弥山还高,比虚空还大;所以「巍巍如是」,巍巍是形容词。这段文讲观音菩萨能够消除我们的业障。一切业从惑而有,惑就是烦恼。烦恼虽然有八万四千,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所以,观世音菩萨帮助我们消除这个根本烦恼。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欲界的众生是有淫欲的,但是不能多;一多就作业,多就造罪。若有众生多于淫欲,淫欲多就作杀、盗、淫、两舌、绮语、恶口、妄言、一切罪;所以淫欲多就作无边的罪。如何能够消灭这个淫欲烦恼?淫欲烦恼是迷佛性而有的,悟佛性则无。但我们现在可以消灭这个淫欲的烦恼吗?自己的力量不够,请人来帮忙。谁人愿意来帮助我们消灭淫欲烦恼呢?观世音菩萨愿力大。我们怎样求观音菩萨呢?应以惭愧心及不念淫欲的事。
当常念观音菩萨,常常口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常常心恭敬观音菩萨,常常以意观想观音菩萨,常常用身体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口念心恭敬,意常观想,身常礼拜,这样我们身、口、意都恭敬观音菩萨了;这样三业清净便得菩萨神力加庇。三业清净就是自力,观音菩萨的神力就是他力;自力、他力和合便得离欲。离欲就得定,得四禅的定,出离欲界的火宅。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瞋心也是不好,小事瞋,大事又瞋。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瞋心。瞋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这个瞋心害人害己,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我们要消灭这个瞋心。瞋心令我们做罪,瞋心令我们作业,种种恶业由瞋心而作。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也由瞋心而作的。我们要消灭这个瞋心,请观音菩萨来帮忙。我们口要常念观音菩萨名号,心要常常恭敬观世音菩萨。口常念,心常恭敬,身体常礼拜,日久有功,渐渐这个瞋心就减少,乃至远离瞋烦恼。瞋烦恼消灭了,就远离三界中色界的火宅。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有些众生这个愚痴心好重,愚痴到善恶都不分,愚痴到邪正不辨,是非不明。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邪为正,以正为邪,以恶为善,以善为恶;善恶颠倒,事理不明,邪正不分,是非不辨,这个名为愚痴。
愚痴能够令人做一切罪。有一个小孩子,见到父亲睡眠,有一只苍蝇在爸爸的头上。他说要代爸爸驱走这苍蝇,一棍把苍蝇打下来,谁不知连爸爸的头也打破了。这是愚痴!愚痴无性,从缘而起,忏悔可以消除,改过也可以消灭。所以,若果想聪明,就多诵经典;欲想离开愚痴,多念佛经,求观音菩萨帮忙。心常念,身常恭敬,口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三业常恭敬观世音菩萨,自然远离愚痴烦恼,便出无色界的生死了。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观音菩萨古佛再来,具足法、报、应三身。法身是无相,无相便有大神力,能度众生离生死苦。生死属于果报,众生果报有风难、水难、火难、修罗难、恶鬼难、牢狱等难。
念观世音菩萨名,菩萨法身无形无相威神之力加庇,众生得离诸难。所以,只有法身具足的佛菩萨才有大威神力,能够究竟解除众生种种难;其余一切鬼神不能为众生解决种种难。解决众生种种难,全靠法身无相神力。法身遍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斯菩提座」。法身在众生眼前,在众生六根之内,一求就得到感应;如丢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即变成池。法身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涅槃相。法身虽然无相,恒遍一切处,有大威神力;不但能拔众生六种之难,也能令众生离无始劫以来种种业障,令消除得清清净净。业从惑生,无始烦恼惑使众生作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所以,烦恼惑就是造罪之源。观音菩萨法身具足,能消灭众生三毒及烦恼惑。无惑就无业,无业就脱离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所以说有大威神力,能多所饶益,能度众生脱离生老病死,离开三界火宅,出六道轮回。是故众生未能离苦,应当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因此文中说:「是故众生常应心念」,六道一切众生也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到解脱生死,出离三界火宅,到涅槃彼岸。
出生死到彼岸是究竟吗?出生死到彼岸,做阿罗汉,做辟支佛,做权教的菩萨;此三乘未得究竟。三乘只不过是出生死而已,未曾成佛!三乘人未曾见佛性,又怎可以成佛呀?所以,未见佛性,还未究竟。涅槃经讲,声闻缘觉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也不见佛性。因此,观音菩萨也帮忙三乘众生修定修慧。修德有功,性德显现,即见佛性;见到佛性就能开三显一,开权显实;开佛知见,成一乘菩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男子代表禅定。三乘人求禅定,能成就一切世间福德;若三乘人求禅定,亦要礼拜观世音菩萨。外以灯、涂、果、乐,五尘供养菩萨,内以至诚心恭敬菩萨;这样观音菩萨法身以无比的神力加庇,令生福德智慧之男,成就禅定。女人代表智慧。智慧具足,能成就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如何是智慧具足?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方称具足,才能了了见佛性。以清净身、口、意三业礼拜观世音菩萨能成就定慧。凡夫的身礼拜,心、口未必礼拜。若心礼拜,身、口就必礼拜;真正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同时礼拜观世音菩萨,则能成就定慧。定慧等持,则见法身,了了见佛性。所以礼拜供养观音菩萨,以定慧力庄严,成就大人相,便是生端正有相之女;能生端正有相之女,必需宿植德本。甚么是宿植德本?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诸善根,这就叫做宿植德本。有智慧又成就福德,得众人爱敬。慧具足就有定,定具足就有慧。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慧等持,修德有功,性德显现,佛性就现前!见到佛性就不是三乘;开三见一,就是一乘菩萨。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若有世间在家众生,假如无男女拟求男女,观世音亦满其世间求子之愿。三业虔诚,感应道交,便生智慧福德的男女。世间法如是,出世亦然。所以观音菩萨帮忙三乘人求定,求慧,以定慧庄严佛性;如方便品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所以,若有三乘、五乘的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求男女得男女,求福得福,求慧得慧,求禅定得禅定,求三昧得三昧,求辩才得辩才,求陀罗尼得陀罗尼。以如是等功德庄严佛性,故云福不唐捐。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此段是一乘菩萨境界。非唯三乘人是众生,一乘菩萨也是众生;功德未究竟,无明未尽之故。一乘菩萨如何修行呢?不离从本垂迹,开迹显本;开迹显本就是上求佛道,从本垂迹就是下化众生。「乘菩萨修行时,观世音菩萨乐助其成。「若有人受持」,此人是指一乘菩萨。因为一乘菩萨才可以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皆未能做到;惟有实教一乘菩萨才做到。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皆是从心地里涌出;从心地涌出的就是恒河沙清净功德。一个菩萨就是一个功德,无量菩萨就是无量功德;从本垂迹,自性流出恒河沙清净功德。恒河沙菩萨名字,名字就是功德;一个功德就是一个菩萨名字,无量功德就是无量菩萨的名字。若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观音菩萨名号就是本。从观世音菩萨名号甚深之本,然后涌出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的迹;开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的迹,显出观世音菩萨名字甚深之本。若无观世音菩萨名号为本,便无法涌出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迹!所以,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所以,「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是故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之福,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之福,也是正等无异;迹福和本福,是正等无异。所以,法华经文中,以释迦牟尼佛甚深之本,垂无量地涌菩萨的迹;开地涌菩萨广大之迹,显释迦牟尼佛甚深之本。所以,一乘菩萨修行的本与迹是互为因缘;从本垂迹,度无量的众生,开迹显本,增菩提道,损无明生,便能早成佛道。所以,念观世音菩萨是本,开涌出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是迹;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之迹,显出观世音菩萨甚深之本。所以本与迹虽殊,二人之福正等无异。
「尽形寿」即尽菩萨之形寿。尽形寿是迹,迹从本生,就是从「一时」之本。若无一时之本,何来尽形寿之迹?开尽形寿之迹,显出一时之本。从本垂迹,开迹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一时之福,与尽形寿之福,是正等无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是本,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是迹。如果无礼拜供养之本,何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之迹;故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之迹,能显出礼拜供养之本。非礼拜供养之本,则无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之迹。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如是,迹之福,百千万亿劫不灭;本之福,亦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一时礼拜观世音菩萨之本,其福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尽形寿供养之迹,其福也是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所以,此段文是观世音菩萨助一乘菩萨;从本垂迹,涌出自性无量无边恒河沙功德,开迹显出受持观世音菩萨甚深之本。「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是迹,「复尽形供养」也是迹,「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也是迹;「一时礼拜供养」就是本。上来之文是世尊解释观音菩萨能以种种方便,究竟利益六道群灵远离生死苦,为三乘人开三显一,复开迹显本,助一乘菩萨圆满菩提。
例如:父母有福,有道德,就有千子万孙。从父母之福,垂千子万孙之迹;开千子万孙之迹,显出父母之本;这就是本迹。再举一个譬喻:莲花为甚么茂盛?因池深,池深莲茂,开莲茂之迹,显出池深的本;从池深的本,显出莲茂之迹。所以,一乘菩萨修行,从本垂迹来修行。因此释迦牟尼佛从本垂迹,有无量地涌菩萨;开地涌菩萨之迹,显出释迦牟尼佛久远成佛之本。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菩萨的法身无相,无相就有威德神力;令众生离六道苦,令众生由三乘入一乘,令众生从一乘开迹显本,早成佛道。所以,「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观世音菩萨法身无相神力,能利益众生;前已说。但如何从法身之本,垂应身之迹来利益众生?法身是应身之本,应身是法身之迹;迹多本一,法身只有一个,迹有无量无边之多。法身无相,迹就有相;观世音菩萨从无相法身之本,垂应身有相之迹。观音菩萨的应身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呢?如何对众生说法呢?方便即权智,随方取便就是权。现一个身或现无量身?说一种法或说无量法呢?方便之力,其事云何?用何种身?说何种法?度众生之事又如何呢?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你问得好。观世音菩萨从法身而垂应身,应身有形相,帮忙众生。待众生善根成熟,观音菩萨即现身来帮忙;如果众生善根未成熟,观音菩萨不会现身。众生善根未成熟,观音菩萨现身,得不到利益;等于瓜未熟不可以摘,刚刚熟的时候,就要摘。是以观音菩萨度众生亦复如是,善根未成熟,观音菩萨不现身,现身无用;众生善根成熟,观音菩萨就现身说法。
一切国土众生,皆需要闻佛法。众生闻佛法,就能种善根,令善根增长。善根增长是众生自力,种善根也是众生自力;菩萨不能代众生种善根,菩萨亦不能令众生善根增长。种善根由众生自己种,善根增长亦要靠自己来长养。善根成熟,观音菩萨才来帮忙,令得悟道。观音菩萨用权智来观机,观诸国土众生之机,观其善根及得度因缘;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用神力来现佛身,以智慧说法,令闻法而悟道。因为众生善根成熟,才能闻法悟道;如果善根未成熟,闻法也不能悟道。有多人问:观音菩萨为甚么不现身?那就应问你自己:为甚么善根未成熟?若善根成熟,不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亦会来帮忙。观音菩萨观你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对你说法;你闻法就悟道。假如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善根成熟,观音菩萨就现佛身成佛,将来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为大众说法,令无量无边众生悟道。假如只有一个众生的善根成熟,观音菩萨也能现化佛身,对他说法,令他悟道。
所以龙华三会,众生善根成熟,弥勒菩萨现佛身来度。第一会说法,九十六亿人悟道;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悟道;第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悟道。弥勒菩萨现佛身来度众生,因为众生善根成熟,应以佛身而得度;所以弥勒菩萨即现佛身,在龙华三会说法度无量众生悟道。弥勒菩萨何故现在又不现佛身啊?弥勒菩萨知道现在众生善根未成熟啊!树上木瓜未熟,摘下来吃,一入口就觉苦。如果熟呢?就甜。因此,应以佛身得度者,众生善根成熟,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令闻法悟道。菩萨想众生悟道,不是想众生继续留恋生死;不是想众生做大富翁,(大富翁享福享尽又会堕落);亦不是想众生生天,(天福享尽还是下堕);菩萨想众生悟道,悟了道就解脱生死。因此,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令众生悟道。迷时就菩萨度,悟了就自度;菩萨说法令你悟道,得了道自己就识得修行。度自己成佛,也可以度他人成佛。所以,菩萨说法,令我们悟道。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又有国土众生,种了善根,精进修行,善根就会增长;再精进来修行,善根就会成熟。观音菩萨见到这个众生应以辟支佛身方能度,现声闻现缘觉身不能度,佛菩萨身也不能度,唯有辟支佛身方可以度;观音菩萨即时现一个辟支佛身。用神力来现身,用权智来鉴机,用智慧来说法;神力能够现种种身,智慧能说种种法。这一个众生善根成熟,一闻法就悟道。甚么叫做辟支佛?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独觉,又名为缘觉;缘觉出有佛世,独觉出无佛世。出无佛世都可以悟道,他独宿孤峰,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观万物生灭之理,悟无生之理,就悟道。出无佛世就名为独觉,出有佛世就称为缘觉。
缘觉亲近佛,佛教他观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甚么叫无明?佛性不明,不明就迷失佛性,不明就动,一动就行。一动不是善就是恶,善就是善行,恶就是恶行;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行是业,有业就有识;有人的业就有人的识,有天的业就有天的识,饿鬼的业就有饿鬼的识,畜生的业就有畜生的识。例如,有狗的业就有狗的识;狗的识共人的识不同,人的识闻到屎是臭,狗闻到屎是香。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行就属业,业牵识走,走去投胎。如果有狗的业就投胎做狗,人的业就牵去做人,男的业就拖你的识做男,女的业就拖你的识去做女;男女身属于业报,业牵识走,就去投胎。识缘名色:一投胎就有名色;识但有其名而无形体可见,故云名,父母精血和合,就名色。名与色合,七日就一变;七七四十九日,就成六根。名色缘六入:六根入六尘,所以称为六入。六根成就,一出胎就与六尘相触。六入缘触:与外景相触。触缘受:六根与六尘相触就有受,受就不离苦受、乐受。受缘爱:从受就生爱。爱缘取:由爱取境。取缘有:一取就作业,一作业就有种子。有种子就有未来世,有生及老死苦。所以就有十二因缘。
佛如是教,行者就如是修。先观无明。无明从那个地方来?不从东西南北来。无明从哪个地方去?亦不从东西南北去。无明住在哪个地方?不住内外中间。这个无明来无来处,去无去处,住无住处;无明当体就即空。无明灭就行灭,行灭就识灭,识灭就名色灭,名色灭就六入灭,六入灭就触灭,触灭就受灭,受灭就爱灭,爱灭就取灭,取灭就有灭,有灭就生灭,生灭就老死、忧悲苦恼灭;解脱生死,证辟支佛果。所以,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即以权智来鉴机,而知声闻身、梵王身、佛菩萨身也不能度这位众生,而是应以辟支佛身而得度。故此,神力现辟支佛身,用智慧来说法,这位众生闻法就悟道。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十方国土众生,若有善根成熟者,观音菩萨用权智来鉴其根机。若应以声闻身得度,观音菩萨用神力现声闻身,用智慧说法,令闻法悟道。甚么是声闻?声闻就是罗汉。罗汉闻佛音声而悟道,悟四谛之理。第一就苦谛,此是苦,逼迫性。众生一闻到,相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荫炽盛皆是逼迫;逼迫就是苦。所以,先说苦谛,谛是真实不虚也。苦的确是苦,不可以令乐。无人讲生、老、病、死是乐,无人讲怨憎会苦是乐,所以苦就是逼迫性。第二集谛,集就是招感性;第三灭谛,灭可证性;第四道谛,道就可修性。此名为四谛,谛即谛实之理。苦从何来?从集来。集就是由烦恼作业,招集感苦;所以集是招感性。道就是修行,道就是戒、定、慧。持戒清净是无漏,不漏落生死,杀生就有漏,漏落生死;持戒不杀生,不种有漏因,不漏落生死。修禅定成就便是无漏,不漏落生死。智慧具足亦是无漏,不漏落生死。有戒、定、慧,就不起贪、瞋、痴。如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消灭烦恼,无烦恼就不作业,无业就无苦。苦又灭,烦恼又灭,业障又灭,惑、业、苦俱灭;即是灭谛。生死烦恼灭尽就是涅槃。因此,声闻人知苦就断集,慕灭就修道。灭生死,灭烦恼,灭业障,成阿罗汉,得灭谛涅槃。所以应以声闻身得道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又有国土众生,所种善根成熟。此等众生与菩萨身不相应,用声闻、缘觉身也不能度,唯有用梵王身才能得度;所以观音菩萨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用神力来现身,用智慧来说法,令他闻法悟道。甚么是梵王身?四禅天中,初禅就是梵王。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离欲得禅,梵行清净。以梵德教天子,所以他本人称为梵王;大梵天王盖覆一四天下。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帝释天是欲界天子。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中间是善见天,是帝释天王所居。俗称玉王大帝,佛教称为帝释天王。帝释天王修十善,十善功德所感,报在天上做帝释天王。善男子,善根成熟时,观音菩萨用权智,观到应以帝释身而得度;观音菩萨神力就现帝释身,以智慧来说法,令他一闻法就悟道。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自在天身就是欲界最上第六层天。第六层天为他化自在天,他以五欲得大自在,他人化种种五欲供他享受;不劳自作,故云他化自在天。十方国土有一众生修行善根成熟,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观音菩萨神力就现自在天身说法,令闻法悟道。过去有个和尚,问宝寿和尚,甚么叫做佛性?宝寿和尚话:「谁无啊?」那和尚就当了自己明白。后来首座和尚知道,就话:「和尚讲法,你会不会意啊?」「我会啦。」「作么生会?」「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狗子有佛性,谁无佛性啊?所以和尚讲:『谁无?』」首座就话:「你错解啰!你误解啦!你未明白啊!」那么,这个和尚又问啦:「首座和尚,你又点样讲啦?」答:「你来问我。」呢个人拜三拜,长跪合掌:「请问首座和尚,如何是佛性啊?」首座和尚话:「谁有呢?」啊!此和尚马上就开悟。所以,说法是无一定。观音菩萨说法令人悟道,或说三乘法,或说一乘法,或说人天法。悟了道后,无三亦无一,无五亦无三;未悟道以前,有三,有五,有一。所以文中讲观音菩萨说法令人悟道,是无有定法可说。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大自在天身是色界极顶天。色究竟天,也就是四禅天。四禅有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即阿迦尼咤天,色界之顶天。色界之顶,就有一个大自在天王,骑白牛,执白拂,三目六臂,一弹指顷就能周游大千世界。他以禅定得自在,称为大自在功德天。做佛事供天,此天王就有一份。若众生应以大自在天而得度者,观音菩萨神力就现大自在天身说法,令闻法悟道。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天大将军身即是韦驮菩萨,统领一切天兵;天上的兵都由他统领,所以称为天大将军身。观音菩萨见到有众生善根成熟,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观音菩萨以神力现天大将军身说法,令闻法悟道。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须弥山腰高四万二千由旬,东、南、西、北有四大天王护国安民: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梵语毗沙门,此云多闻,就是北方天王。四大天王,以手托宝塔的北天王最为第一。每个天王都有九十一个孩子。北天王有个孩子叫哪咤,哪咤就悟了道;割肉还母,削骨还父,现本来身,为父母说法,父母就悟道。孩子度父母好容易度。释迦牟尼佛度净饭王悟道,证得阿那含果;度他母亲摩耶夫人悟道,亦证阿那含果。孩子度父母最容易。
观世音菩萨不是四大天王,他怎能现四大天王身呢?因为观世音菩萨修行,证到如来清净法身;法身无身亦无不身,能现一切身。我们未能证法身,就不能现毗沙门身;观世音菩萨证清净法身,从法身而现毗沙门身。观世音菩萨在常寂光净土,以权智来鉴众生之机。有因无缘,未能悟道;善根属因,诸佛菩萨助缘属缘。例如世间草木,种子属因,无太阳助缘,花果不能成熟。众生亦复如是,善根修行办道属因,还要靠菩萨的助缘;菩萨为说法,因缘具足就悟道。因此观世音菩萨从法身垂迹,垂种种迹,有时垂毗沙门身的迹,帮助众生悟道。若有众生应以毗沙门身得道者,观音菩萨即现毗沙门身。神通现身,智慧说法;现身说法,众生闻法就悟道。所以观音菩萨能帮一切修行人悟道。这个名为大慈与乐,与菩提之乐;悟道就是菩提之乐。还有涅槃之乐,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提乐称为觉法之乐,能觉一切法,得大法喜,无一法而不知,无一法而不成就,更以法为身。凡夫可怜,以四大为身,四大调和就健康,四大不和就受病苦。诸佛菩萨不以四大为身,以法为身,以慈悲喜舍法为身,以十力四无畏法为身,以八万四千波罗密法为身。因此观音菩萨法身能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帮助众生悟道。
应以小王身得道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又有众生善根成熟,应以小王身而得度,观音菩萨对机,现小王身说法帮助悟道;故云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甚么叫做小王身呀?转轮圣王是大王身,王四天下、王三天下、王二天下、王一南赡部洲的天下等,皆叫转轮圣王。现在末法时候,没有转轮圣王出世,祇有粟散王,粟散王就是小国之王;现在世界各国也是小王之国。观音菩萨的法身也能现小王身,以小王身助人悟道。清朝有个雍正皇,在皇宫里办一个禅堂,请全国大德高僧坐禅,条件好严格。禅堂门口挂一支宝剑,七日不悟道就斫头。如是一个七,二个七。第三个七,就有高僧悟道。这位大德就是高旻寺的开山祖,是雍正皇帝迫他开悟。这个就是以小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长者,就是大富长者。释迦牟尼佛时,有给孤独长者,叫须达多,又有珊侯罗舍长者,还有好多长者。长者是有钱、有名望、有道德、有学问,为大众尊敬才可以称长者。所以观音菩萨看见众生闻法修行,善根成熟,他把握时机,即现长者身为其说法,闻法就悟道,悟出世间之道,证声闻乘、缘觉、菩萨三乘之道。若开三乘显一乘,就是开佛知见,见佛境界,蒙如来受记作佛。成就一乘佛果有两个条件:第一是成熟有情,第二是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将来成佛时,国土甚清净;成熟有情善根,将来成佛时,无量众生来生其国。如极乐世界,就是由阿弥陀佛为接引一切众生而庄严的。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居士不是出家众,而是在家修行之士。佛法是平等的,出家也可以修行悟道,在家亦可以修行悟道。如果在家不能修行悟道,佛法就不能称平等;关键是悟与否,不论在家与出家。所以佛在世时,有位维摩居士病了,大众向他问疾。他藉此因缘,就演释三乘法不及一佛乘,「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三乘人转入一乘,令声闻缘觉回小向大。维摩居士是古佛再来,是金粟如来现居士身,他亦知道以居士身得度者,应以居士身而为说法。中国亦有一个庞缊居士,他是湖南人,很有钱,发心在家修行,常参善知识。先问石头禅师:「不与万法为侣是甚么人?」未问完,石头禅师就一手掩住他咀巴,他即时就悟道。最后参马祖,又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是甚么人呀?」马祖不掩他口,曰:「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道。」庞缊居士当下大彻大悟。他有偈赞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庞缊居士又度自己亲人,庞婆、庞女、他的孩子耕田皆悟道。有日庞缊曰:「修行好难:『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庞婆就话:「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风吹草动,当下也是祖师意。草无执着,随风而转,或东或西。无我随缘,能在百草头上会得祖师意。灵照女就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睡毕自然醒,就是道;道在平常日用中,不认识就当面错过。庞缊悟道之后,以道为贵,不以金银财宝为贵;他将所有钱财掉落湖南的湘江,叫女儿织竹笠来卖,叫孩子耕田。庞缊讲:「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所以全家都悟道。庞缊居士临命终时候,有两句话讲得好好:「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此两句话我觉得好大受用。「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心空自然灵、虚则妙。
所以观音菩萨见到众生「以居士身得度者,即以居士身而为说法」。众生善根成熟,一闻法就悟道;我们不能悟道,皆是由善根未熟故。观音菩萨是过来人,他知道众生善根成熟未成熟,善根成熟时,即现身说法,如瓜熟蒂落。所以一切法都从因缘而生,悟道亦是因缘,说法也是因缘,度众生亦是因缘。
应以宰官身得道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宰官身是官员,做官也不碍修行,修行不碍做官。中国唐朝有位丞相名裴休,当了丞相,还念念求佛道。有一日,入到佛堂,见到祖师画像,就问:「真仪可观,高僧何在?」知客师答不出来,裴休曰:「这里莫有禅师么?」知客师:「有一位好似禅师。」「请他出来相见。」知客师带黄檗禅师来。裴休丞相问:「壁上真仪可观,但是高僧何在?」黄檗禅师大声叫:「裴休!」裴休大声答:「啊!」师问:「何在?」裴休当下就悟。裴休丞相后来又亲近沩山老人,帮他建丛林道场。沩山老人叫丞相送子出家,他说送儿子出家是好事,但很难开口。后来送子出家路上闻鸟啼,裴休吟诗曰:「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茫茫出虎溪,行到山穷水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儿子出家后亦悟道,后为金山寺的开山祖法海禅师。杨大年宰相亦悟道,李驸马也悟道。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悟道就见性,。谁无佛性呢?拨开浮云见月亮,拨开烦恼见佛性;烦恼盖覆佛性。若能修行用功,将烦恼拨开,马上见性成佛;从本有的佛性,修行成佛。所以观音菩萨观众生修行办道,善根成熟,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婆罗门种是在印度才有,中国无。婆罗门是印度上等种族,他们的族例好严格,十五岁出家,诵四韦陀经,四十岁就还俗,生两个儿子,然后再出家。他们出家又非尽出家,在家又非尽在家。佛在世时已有婆罗门种,即现在印度教徒。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观音菩萨用权智鉴机,以神通现身,现婆罗门身,以智慧说法,令他们闻法悟道。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两众,在家两众。男子出家,受沙弥戒,名沙弥。沙弥戒有十条戒。十条戒是离六尘;初出家就是离六尘之家,六尘之家离了,生死之家未曾离,所以如来教授比丘戒。比丘戒名为具足戒,具足如来清净戒,不作生死之业,无生死业就能证阿罗汉果;所以出家目的,就是了生死。了自己的生死,就称为阿罗汉;愿了别人生死,就称为菩萨;自度度他,觉行圆满,自度亦圆,度他亦满,那时便成佛。所以比丘是佛弟子,佛是觉满,比丘是自觉,菩萨就是觉他,自觉觉他,圆满便成佛。观音菩萨也现比丘身,在普陀山观音菩萨现比丘身做饭头。五百罗汉大闹普陀,观音菩萨煮饭,食到他们饱;别的人煮饭他们不够食,观音菩萨煮饭罗汉就食不了。观音菩萨在天台山又当过饭头师。天台山有五百罗汉,五百罗汉跟观世音菩萨斗法,五百罗汉说:「天台山是好,但欠一栋桥。」观世音菩萨说:「天台山是好,但无宝塔。」五百罗汉说:「你能一夜做一栋桥,我们就一夜做个宝塔。」这样,观世音菩萨就同五百罗汉比赛。五百罗汉显神通,取了天台山家家户户烟窗之砖拿来做宝塔。观音菩萨做桥,用手一拉,石头就拉长了,好似拉面粉一样,一剎那间就做成一座桥,便学鸡啼起来,五百罗汉就停手。那时宝塔顶还未做完,但观音菩萨的石梁桥就做好,罗汉斗输了。菩萨度众生有大功德,五百罗汉度自己不度人,得小功德,所以小功德不及大功德。观音菩萨在苏州慕林寺又做过饭头师,诵半卷金刚经,就令到范仲俺宰相母亲生天。
在清朝康熙皇帝的时候,北京有个西域寺。西域寺里面,有个圆通和尚,又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当时康熙皇帝要拜国师,他拜迦那法师为国师。迦那法师前身为狮子,康熙皇帝是个罗汉转世。罗汉的福好大,拜国师时,第一拜迦那法师就震动;如果再拜,恐怕迦那法师的狮子尾都露了出来。圆通和尚知道,即时企在迦那法师后面加庇,又叫康麻子(康熙皇帝是个麻子)拜多几拜。皇帝说:「我拜国师,不关你的事啊!」,他拜完国师,就到西域寺里面访问圆通和尚。皇帝问:「圆通和尚,你西域寺有几多个和尚?」他答:「有无数咁多。」皇问:「我想来供斋。」和尚说:「你供不起呀!」康熙皇帝话:「西域寺极其量有二千个和尚,我做二千个饱,一个和尚一个,供养你们出家人。」果然康熙皇帝做二千个饱,怕和尚偷龙转凤,派御林军守着门口,出一个和尚给一个饱。二千个饱派完,还有和尚出来。圆通和尚对皇帝讲:「我说你供不起。」这样,康熙皇帝无面子,后来派人来查看,西域寺里面梧桐树叶,每一片梧桐叶挂一个饱,康熙皇帝就发脾气说:「寺中有这么多饱,不用出外化食。」就封了寺的大前门。那么圆通和尚就封了康熙皇帝的后门,他说:「你封我前门,我封你后门。」圆通和尚封康熙皇帝的后门,康熙皇帝好辛苦,那康熙皇帝话:「好啦,好啦,请你快打开我的后门,我解你们前门。」因此观音菩萨现比丘身,圆通和尚就是比丘。有人说达摩祖师,也是观音菩萨化身,将禅宗法传到中国来;有人说志公禅师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作梁武帝的师父。所以观音菩萨应以比丘身得度,而现比丘身度之。
观音菩萨又能现比丘尼身。有一位末山比丘尼,又有一位总持比丘尼。总持比丘尼度一指禅和尚悟道,所以比丘尼也可以悟道。悟道就能了生死,未悟道以前有生死,一见道就无生死。迷就有生死,生死灭就见道。生死中有道,污泥中有莲花;生灭中见不生不灭,当下见道,所以称为「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居士,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佛弟子。甚么叫做优婆塞?男子皈依三宝,受了五戒(杀、盗、邪、妄、酒),叫做优婆塞,此云亲近侍奉三宝的男子。女子皈依三宝,受五戒称为优婆夷。假如受四戒也是优婆塞。佛很慈悲,不一定要受足五条戒,受三条、两条都是优婆塞,都是在家亲近三宝的男子。优婆夷是女子,在家信佛,皈依三宝又受五戒,或者受三戒、四戒、两条戒都是称为优婆夷。他们搭的是鬘衣,所谓「善哉解脱服,砵叱礼忏衣,我今顶带受,世世不舍离。」优婆塞、优婆夷搭鬘衣,比丘、比丘尼搭的是袈裟。有五衣、七衣、大衣,还有一个砵,三衣一砵是出家相;在家受了五戒,搭鬘衣就是在家相;这便是佛门四众弟子。观音菩萨皆能示现。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菩萨能现妇女身。在法华经里面,有妙庄严王品。妙庄严王有个夫人,叫净德夫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净藏,一个叫净眼。他们三个皆是菩萨,净藏、净眼是药王、药上菩萨,净德夫人是妙音菩萨。她与她两个儿子共度妙庄严王见佛;妙庄严王得见佛,就信佛学佛。这就是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度之。中国唐朝,是佛教黄金时代。但是黄河边,有一条乡村,村民醉生梦死,贪求功名,不舍五欲,不闻佛法,不懂修行。观音菩萨悲悯,化现一个少女来化度,手上拿着竹篮,载着两条鲤鱼来卖。人人就问:「你这两条鲤鱼卖不卖?」少女答:「卖是卖,但有条件。」问:「甚么条件呀?」少女答:「买来放生就卖,买来食就不卖。」村民无善根,说:「买来放生,不如将钱掉落黄河里好。」黄河出金丝鲤鱼,买来放生就无人买。一天、两天、三天都无人来买。这两条鲤鱼也不死。青年男子觉得奇怪,他们说:「美女呀,你不如嫁人?」她答:「我嫁人都有条件。」问:「甚么条件呀?」她答:「我有一部经叫普门品,若果有人能一日内读熟,我就嫁给他。」这个美女就做老师,村内少年男子做学生。那知一夜有四十个人皆能背得流利爽脆。「这个美女应该归我。」美女说:「你们不要争,我一个身不能嫁四十个人。我还有一部经,名金刚经,你们回去读,一日能读熟,我就嫁给他。」这样四十个男子就拿金刚经回去读。金刚经有五千多个字,竖起床板昼夜来读,天亮只有四个人背得到。他们说:「美女呀,我们四个人都背熟金刚经,我们四人不争,随你嫁那一个。」美女说:「要我选择不公平。我还有一部经,名妙法莲花经,是佛教的大乘经,成佛的经。读法华经的人,将来个个都成佛。你们四个人拿回去,给三天时间,日夜来读,如界那个读熟我就嫁他。」四个人又拿妙法莲华经回去读,读了三日三夜,只得一个人读熟,其人称为马郎。美女说:「今晚婚娶。」拜完堂就洞房,一入房,美女就死了,而且臭烂有味。即埋在山坡。过了一个月,有持锡杖的老和尚来问:「我的妹妹到你们这地方,现在何处?」「你妹妹是那个呀?」「卖鲤鱼的少女。」「你妹妹已嫁给马郎,做马郎妇了,但是一拜完堂就死了。」这个老和尚说:「死了都要看看。」马郎用锄头将坟墓掘开,见到骨头系黄金骨;黄金锁骨是菩萨的身相。这个老和尚对马郎讲:「你们这地方的人醉生梦死,不识修行,辜负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观音菩萨来化度你们,教你们念金刚经、法华经,想你们成佛呀!你们大家要觉悟过来,不要辜负观音菩萨一番心血。」那个老和尚将柱杖,把黄金锁骨挑起来,腾空而去。所以古人有一首偈,赞叹这一件事:「窈窕风姿鬓倚斜,赊煞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不知道观音菩萨又到那个地方度人,故名不知明月落谁家。马郎感动,自己出家修行,终身受持妙法莲华经,不久就悟道。所以观音菩萨好慈悲,现妇女身来度众生。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童就是童真,善财童子就是童男身,善财童子是福城东人。文殊师利菩萨当时在福城东说法,五百个童子来听法,五百个童女也来听法,五百个优婆塞又来听法,五百个优婆夷也来听法,个个都悟道。文殊菩萨对善财童子讲:「你们悟道,发菩提心,得如来的根本智而未得后得智。你们应该向南方参学,亲近善知识,广学差别智。」善财就向南方参学,亲近了五十三个善知识,后得智圆满成就。所以善财童子二智圆满,一生成佛。龙女是娑竭罗龙王的女儿,八岁就发菩提心,到灵山会上听法华经。用自己最爱的龙珠供佛,释迦牟尼佛接受龙珠,龙珠价值娑婆世界,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说:「我献龙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龙女说:「以你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即时大众遥见龙女,到南方无垢世界,现男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等正觉,说法度众生。所以童男修行亦容易,童女修行亦容易。龙女修行,八岁成佛,善财修行,一生事办,因此,观世音菩萨也现童男童女身来度众生。
应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这就是天龙八部,观音菩萨亦能现;好象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山河大地来就山河大地现,日月星辰来就现日月星辰。清净明镜空无一物,能现一切物。观音菩萨法身是清净,无身能现一切身,「应以天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天有二十八层天,六欲天有天王、天子、天女,观音菩萨都能现。
「龙」,指龙王。龙王有四种:天龙王、海龙王、地龙王、守宫殿龙王。龙王是有福的,能及时行雨。龙王未除瞋心,若除了瞋心,就不做龙;虽然有瞋心,但是龙王有福。龙吟致雨,龙王一吟,就落雨;落多少雨是奉帝释天王之命。龙宫里有如来舍利,有藏经。所以,印度有龙树菩萨,跑到龙宫里看藏经、看华严经。上品华严,一个世界微尘数品;中品华严,一四天下微尘数偈;下品华严经,十万颂。龙树菩萨将下品华严经从龙宫带到人间来,就有八十卷华严经。龙王供养藏经,所以龙王的福报好大。
第三讲夜叉,夜叉称为捷疾鬼。它是跑得很快的,比飞机还快;一剎那间绕四天下三匝。夜叉有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人间比丘、比丘尼一白三羯磨受具足戒时,地行夜叉就欢喜赞叹,空行夜叉继续赞叹,空行夜叉又对天行夜叉讲,天行夜叉又对四天王讲;帝释天王就欢喜,魔王闻到就忧愁。所以,比丘受具足戒时,魔王是很恐怖,恐怖比丘出生死,又度无量眷属出生死,魔王子孙就减少。所以比丘戒又称为怖魔。
干闼婆,此云香阴,以香为食,是帝释天的乐神。帝释享世间乐时,干闼婆就奏音乐。
阿修罗称为非天,有天之福,无天之德。无天之德,就喜欢斗争;斗争时,杀一个头,就马上再生一个头。断一只手,就再生一只手。他们有福,所以打不死;有瞋心,所以欢喜斗争。
迦楼罗,此云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紧那罗,此云疑神,是帝释天王的法乐神。帝释天王想闻法,紧那罗就以音乐奏出法音来,一乘法同三乘法都能奏出来。紧那罗头上有一个角,众人皆疑是人还是非人,所以,他就被称为疑神。摩侯罗伽称为大腹神,他有五百由旬那么长,麟甲上内有虫,是大蟒蛇神;所有的蛇都以它为王,是蛇王,故此名为摩侯罗伽。
「人非人等」,人就是指人类,四天下都是属于人。非人就是龙王现人身,但它不是人;鬼亦能现人身,也不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
Mio Fǎ Lin Hu Jīnɡ Guān Sh Yīn P S Pǔ Mn Pǐn 妙 法 莲 华 经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ěr Sh W Jn Y P S 、 J Cnɡ Zu Qǐ , Piān Tǎn Yu Jiān , 尔 时 无 尽 意 菩 萨 、 即 从 座 起 , 偏 袒 右 肩 , H Zhǎnɡ Xinɡ F 、 r Zu Sh Yn : 合 掌 向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观音发愿文: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忏悔。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
1、香赞(一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详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2、杨枝净水赞(一遍)【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裸露右肩,双手合十向释迦牟尼佛致礼,开口言道:“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立名为观世音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他们遭受到种种苦恼现在听说过观世音菩萨之后,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这音声,使那些身处苦恼的人都得到解脱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解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
每天诵经的数量,应视行人的情况而定,有时间尽量多诵。《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种种功德。行人持诵观世音名号应对菩萨的功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培养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是有巨大帮助的。
学《普门品》,最好能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行住坐卧都可以诵。比如在乘车时,走路时,无聊时。或者遇到大危难时,一定要诵《普门品》。《普门品》是一部救命经,不仅救我们的色身,而且救我们的法身。要切记。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诵《普门品》时也一样。
今天我们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本《普门品》从古至今都把他单独流通出来,原因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受到老百姓极力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有众多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一堆说不出的苦。这些苦难自己又不懂得靠内在的修行来化解,所谓内在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等。一个真懂佛法的人他
末学明荙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建立信仰”,所依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是出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是宣讲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妙智,普门示现,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三十二化身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于菩萨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
以前讲过很多法,息灾、增益,包括求子婚姻、事业、钱财。乃至对这些的看法。其实这都属于理性的部分。感性的比它们重要,那就是慈悲心,人和人之间的慈悲相对。我们这时代,人和人接触很多,都是陌生的。那么,如何跟陌生人相处。甚至会碰到很多不讲理的,那怎么办?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定合同,还是签字,等等。甚至律师行业也特别发达。
说起观世音菩萨,通常大家能想到的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我们诚心忆念,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帮助我们。但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的能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影响这么深广,几乎全球各地都有观音信仰?为什么是观音菩萨而不是其他菩萨?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经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的别目。「妙法」:妙法是微妙、深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非常宽广、无穷无尽的法。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救众生的七种难:水难、火难、黑风难、枷锁难、刀杖难、怨贼难、罗刹难);解三毒(解除三种毒:贪、嗔、痴);应二求
普门品感应故事一: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科举考试未能成名,清朝末年兴办学堂,又改为研究医学。一日,忽被恶风所吹,双瞳(音同,瞳孔)反背,经一年多医治,始终不见效果。李自寻思,两眼是终身残废了。一日,想起某书上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四句话,治眼疾有灵验,我何不至诚念诵。
刚学佛时,我都会跟大家说,要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每天在观音菩萨面前念一卷普门品。为什么呢,因为普门品里面有大秘密。我们虽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缘成熟了,我就把普门品的秘密告诉大家。 普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许多人都知道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殊胜。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呢?最简单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菩萨,也是最多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