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谈如何建立信仰?

普门品 | 作者:明荙法师 [投稿]

明荙法师:如何建立信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菩萨号为观世音,神通无碍难可量,摇山竭海震大地,悲愍众生同一体。记忆名号福不虚,是故常应称念彼。”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下午吉祥!末学明荙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建立信仰”,所依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是出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是宣讲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妙智,普门示现,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三十二化身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于菩萨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认可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早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之说,可见观音信仰之盛行。

  纵然盛行归盛行,但是从真信和正信的角度考量,我们又不得不说的是,难道每个人的信仰都是正确的吗?我们又该如何去建立它呢?今天我将依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信仰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一、什么是信仰,二、信仰的价值体现,三、如何建立信仰?

  首先来看第一点、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力量,是精神的寄托,是对对境坚信不疑从而牢固内心思想的一种内在精神体现。在信仰自由的当今时代,不同思想的人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信仰追求,但是我们须知道,信仰是架起我们与对境之间的一座桥梁,而所信对境的正确与否,才是我们信仰的关键所在。

  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所信的对境是否正确呢?《成唯识论》卷六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深信的是真理、是因果、是三宝的真实功德,以及对善法的爱乐希求。而不是对一些邪教组织的盲目追随,与迷信的邪求。

  如果有人说,凭什么让我去相信观世音菩萨呀?《大悲心陀罗尼经》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早已成佛,佛号是“正法明如来”。因大悲愿力,为了令一切的菩萨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了安乐救度一切众生,令一切的众生速登觉岸,所以倒驾慈航,现作菩萨身。而且《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也说: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大誓愿,当他成佛之时,国无声闻众,亦无缘觉乘,纯有诸菩萨,其数无限量。如此面对生命的引领者,面对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道心圣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她呢?

  不仅要相信,我们还要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才是,《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悲智双运,现种种神通方便,来救度我们的目的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通过借助感应对她生起的信心,再引领我们逐渐认识因果,改邪向善,醒悟自心,最终获得自在解脱。所以对于观音信仰,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把希望寄托停留在对菩萨的感应上。如果只是求感应,这样不仅违背了菩萨救世的本怀,同样也会给佛教贴上迷信的标签,甚至更会让自己退失信心,这样岂不让自己信的很愚昧吗?

  所以我们要树立起对菩萨的正信,明确菩萨有求必应、慈悲我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而不是觉得菩萨灵了就欢喜,不灵就抱怨伪信仰。因此,对于信仰,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信仰,而不是盲目的追随;我们需要的是清净光明的正信,而不是愚痴邪见的迷信。现在我们已经对信仰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再来了解信仰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我要讲释的第二部分内容。

  二、信仰的价值体现

  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能让心灵不再孤单,能让人们消除怖畏,能使众生得到解脱。《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仰的建立,不论在世出世间法中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我们发愿求生净土的修行者来说,往生净土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信就为第一资粮。又如在世间法的角度,国家所倡言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等等,无不是在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记得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可见,立国的根本都离不开建立信仰的高度,更何况在修解脱道的我们呢?那么没有信仰的人此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该转变自己固执、守旧的观念了呢?如果一个人连信仰都没有,那么这个人是迷茫的、是可怕的,因为他不信因果,没有畏惧心理,就会无恶不作,愚痴的造作,将来等待他的也只能是品尝自作自受的苦果罢了。因此,我们需要信仰的指引。

  在迷茫危难之际,我们尤其需要观世音菩萨的救护。因为菩萨福德无量,智德广大,誓愿宏深,悲心似海,只要我们肯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信仰,去诵持“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那么菩萨就会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如佛陀在《普门品》中说:“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或许有人怀疑,会有这么灵吗?那我就与大家分享两个我身边发生的故事吧。

  记得在我大学毕业那年,路上遇到一位南方的阿姨,她送给我一张观世音菩萨的卡片。我很喜欢,于是就拿回去每天盯着菩萨看。正好那段时间我出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梦魇,就是睡觉时明明感觉自己是醒着的,可是怎么动也动不了,特别害怕。一害怕我就喊菩萨,结果一喊菩萨我就醒来了。由于菩萨的这种感应,我就更喜欢看她了。有一天我看着看着,忽然一下子进入到了一种无比清净自在的境界里,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太舒服了,于是我产生了贪恋。可是呢,在我执著的时候,菩萨却没了,因为小偷把我钱包偷走了,菩萨也在里边呢。那时我是一边埋怨小偷,一边想念菩萨。最后没办法了,我只能往湛山寺跑,去看湛山寺的菩萨了,不过我的学佛之路也从此开始了。

  直到出家后才明白,那个小偷不正是菩萨派来的吗?因为在我还没有学佛,也没有教理支撑,更没有师父指导的情况下,去独自贪着那个境界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精神失常的。而且要不是他的出现,我也不可能去湛山寺接触佛法了。当然,更不可能有现在的我站在这里与大家相聚了。

  可见菩萨的慈悲,真的是用心良苦啊。曾经我也听一个居士讲过她亲身经历的故事。有天她和同学去唱歌,无意间看到有个人正给一个女孩的杯子里偷放东西。毕竟跟人家不认识,她和她同学两个又是女孩子,比较胆小,也不好直接跑去揭穿,于是她俩就在那儿心里使劲默念观世音菩萨,祈求菩萨保佑。结果等那个女孩把饮料喝了后,难受的竟是害人的那个。

  对于菩萨这种如此令常人不可思议的感应来说,不仅让那两个居士对菩萨更有信心,而且这不更是验证了《普门品》中所说的“诅咒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是真实不虚的吗?同时,这两个故事也不再次证明了经文所说的“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的真实性吗?

  由此可见,菩萨的大威神力根本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思议到的,不仅如此,就是菩萨的大慈大悲也不是浪得虚名来的,她是真正的慈悲,为了消灭我们炽盛的烦恼火焰,为了让我们远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折磨,故以佛身倒驾慈航,于九法界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施法雨,高树法幢,做众生生死的依怙,真正地从根本上拔苦予乐,带我们走向解脱。

  我们所念名号背后有诸佛菩萨兆载永劫之修行功德,所以《普门品》告诉我们,称念圣号福不唐捐。为此,我们因拥有这神圣而高贵的信仰感到自豪。然而对于这神圣的信仰,我们又该如何去坚固他呢?这也就是我要讲解的第三部分内容“如何建立信仰”。

\

  三.如何建立信仰

  我们要知道,信仰不是在对境上停滞不前,不是有了信仰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象现在我们的习主席,他坚定着自己心中的信仰,时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哪里有困难就去哪里现身;哪里有不平,就去哪里施无畏,惩恶扬善,不忘初心,带领大家走向中国梦。他不断地满人民群众的愿望,对人民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意志,如此一来,他不就是红尘中现身的活菩萨吗?他不正是因信仰的力量,勇于承担、敢于面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迎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吗?同时他不也因人民的掌声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了吗?所以说,信仰是用来实践的,如果是没有实践的信仰,那么这个信仰将会是一个空壳。

  面对观音信仰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前面对它的认知,我们已经知道熄灭贪嗔痴,获得清凉自在,是观音信仰的引领给我们指明的方向,也是需要我们去落实的。如果对于信仰,止于信而不去行,那么信仰对于我们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自然这种信力也会逐渐消退。因为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所以我们要通过实践来发挥它的价值,来稳固它的存在。

  至于该怎么做呢?《普门品》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要想从观音信仰中摆脱贪、嗔、痴三毒的缠缚,那就要对菩萨常常一心称名,常常恭敬礼拜,念念不生疑惑。也就是说在行动的过程中不仅对观世音菩萨要做到恭敬礼拜,还要保持一颗旺盛的恒心,以“常常”做基础。如果没有“常常”做基础,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恭敬心很强,念的也很专一,或许在这期间,内心会有一丝的法喜与觉醒。比如当菩萨化作恶友故意以恶语来触恼我们时,我们不仅不会起嗔心,反而是以了旧业看待。当我们做错了事,因为果报不爽向菩萨抱怨时,我们会从难过中清醒地认识到,菩萨并不会因我们爱她、信她,就会成为我们过错的保护伞,反而是让我们深刻自醒:“因果不虚,无人能代”,从此我们不敢再做坏事。

  尽管在这期间会有一丝清醒,但是等一旦过了这个时间段,当心也散了,恭敬心也退了,佛号也可念可不念的状态下,再去面对境界考验时,我相信大多数人遇到违缘,应该是不会找自己的原因的,更多的应该是对他人的抱怨与嗔恨。如此被烦恼充斥的我们,内心又怎会清净的了呢?不仅不会清净,反而令贪嗔痴更加重一层才是。

  所以《普门品》告诉我们要对观音菩萨要具足真信、常念和恭敬,念念勿生疑方能于苦恼死厄中做生死的依怙。至于能不能跟菩萨感应道交,这要看自己的愿行,这个是有标准的,是绝对做不了假的,如果轻慢佛像,怀疑圣号,念得有口无心,做事与菩萨行愿相违,因地不真,自然果招迂曲。

  那么经文之所以让我们持之以恒地去系念菩萨、恭敬菩萨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要忘记,菩萨因地所发的誓愿是:将来他成佛的国土中,无有声闻、缘觉众,纯有诸菩萨。从这点可以看出,其实《普门品》对我们是一种既权巧而又高尚的引导,通过观音信仰引导我们远离贪嗔痴的过患,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换一种说法就是通过我们常常称念菩萨,在菩萨的加被与影响下,来间接地开发我们自身本具的慈悲与智慧,让我们从信菩萨到学菩萨,再到最后做菩萨。正如那首歌所唱的:“你的美是来自菩萨的智慧,你的美是来自菩萨的慈悲,你的美是来自菩萨的愿行,你的美是来自菩萨的加被。”

  当我们不再与众生产生敌对心理,把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众生都看作是菩萨为成就我们而化现的,对一切众生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修诸胜行无退怯,安住菩提不动摇。通过在实践的证明下,我们的信仰岂不是更有价值、更有力量了吗?有道是:“信仰在实践中达成心愿,实践在信仰中绽放光芒。”

  通过上面的讲述,从对正信的树立,以及对信仰价值的认知,再到最后信仰心愿的圆满达成,由此可以看出信仰的对象来自于智慧的抉择,信仰的价值来自于真理的认可,信仰的建立离不开行愿的支撑。因为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灵隐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