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0课丨一个不能静下来的人,能改变自己?

第20课丨一个不能静下来的人,能改变自己?

  接下来思法呢,就是听闻了教法,不同的信息进入到自己思维视野当中的时候,我们要去理解、考虑它的合理性。它的合理性,它到底是真的吗?可行吗?我的付出会有回报吗?佛说的话是真的吗?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思考的源头,所以祖师们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当你开始思考的时候,其实正在发生一个化学反应。此前听闻教法的时候,犹如搬砖,这块砖搬进来,那块砖搬进来,结果你搬了很多砖回来,懂得了很多佛教知识,可是佛法是佛法,你是你,没有进步。

  思考是什么?思考你搬回来砖以后,开始盖房子了,你把它有序组合了,这个有序组合的功能,就是把外来的文化、外来的信息在自我世界当中找到它存在的合理性,在合理性当中建立信心。不是只从仰慕、羡慕当中找合理性,在仰慕和羡慕当中找合理性,这是感性。感性如同六月的天气,随时会变化;而理性则不一样,理性是你通过思维逻辑,通过信息的有效加工,找到了它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帮助你再次建立信心。

  学佛有两大阶段,前三年大概是感性认识阶段,念佛一句,福增无量,你好高兴。可是接下来你会发生一个危机,你觉得你以前念经、念佛的时候心中没有妄想,可是现在念经、念佛的时候妄想纷飞,到底为何没有了原来的清净,没有了原来的法喜?你的信心正在退失,你的感性认知正在退失。你不断地修行,实际上是对感性的一种透支,你已经不能够像以前那样坚信。那怎么办?需要加油。在感性认知、感性信念消失之前,让理性认知能跟上。

  感性认知是相信一个你没有经历过的世界,这需要无条件的相信;但是在理性的世界,是你通过你的思维逻辑,把外来的佛法信息加工处理成自我认知的世界,找到佛法存在的理性存在理由。

  而这个存在理由与原来的那个感性存在理由不一样的地方是,原来是无条件地去相信,所以叫不可思议。而这里,你不再是无条件的相信,不是不可思议,而是有能力思议,有条件、有据可循地找到了信仰发生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佛陀说的是如是法,说的是真实法。所以《金刚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是如语者,是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从这一点上来讲,思维佛法、理性认知佛法是如此重要。所以,思维佛法,闻思慧的思慧当中,它可以直接解决信念在消失过程当中生起来的恐惧与焦虑。初学者都有这样的心理,一会儿信心满满,一会信心没了,像得了抑郁症一样,不知道人生该如何是好,被一个无助的、无意的黑洞所吞噬,很可怕。应该怎么样再次生起信心?没把握,如同等着灵感来一样,就拜佛念佛。

  实际上,多读经,多听闻佛法,你就有持续不断的信心。而这个信心,不再是感性的,而有理性的认知,这样就达到了粗浅的大乘佛法当中说的悲智双运。悲是慈悲,感性,智是理性,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一起交错地往前进。

  刚才是讲的是闻法和思法,接下来是修法。如果说,思维是从思维方式、我们精神世界的认知上去验证教义的逻辑可行性的话,那在修法上,就不只是验证逻辑的可能性。从行动上去验证它具体实践的可能性,不再是精神世界的范畴,而是到了现实的场景当中。

  比如说,当你要相信因果的时候,叫付出就有回报。当你付出后看到别人对你微笑的时候,向你表示感恩的时候,你所有的疲劳都消失了,而觉得自己苦点累点不要紧。

  这就是我们这场法会当中,厨房里义工菩萨们的心态。所以大家可以轮流去夸夸他们,他们会觉得,噢,太好了,付出有回报。尽管他不是这样说的,但是他的欢喜所表达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回馈。他的付出在行动当中得到了不断的回报以后,佛法的可行性,一览无余。

  一是从思维逻辑上去验证它,二是从行动上去验证它,那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思维是在脑海当中,行动是全身心的。当全身心改变了以后,佛法就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命。一旦发生这种改变,见证奇迹的时刻就来了,那你就真的成为别人眼中的菩萨,这是闻思修

  再深入地说一下闻思修。为什么这么着重跟大家讲闻思修呢?因为闻思修是所有修行人,无论是菩萨还是罗汉,还是我们初学者的学习路径。

  闻法,它是由兴趣关注信息,获得信息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是由无序的信息由外而内地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当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闻法是随机性的,它不是条理性的,这是碎片的、扁平化的信息,所以它的信息含量很少。

  对初学者来讲,所有听闻的佛法的资料其实只告诉你一个信息,菩萨是灵的,相信就好了,你可以相信他,我是值得信任的。如同一个陌生的朋友跟你打交道的时候,他所有说的话都是在向你表示友好一样,《普门品》就是这一类的经典。

  它抓住了众生的心,告诉你菩萨是灵的,有苦不要怕,有我帮,oh yeah,这样就行了。至于为什么有能力帮,怎么帮,帮到什么效果,这不是我们要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普门品》的特色。

  思法是我们获得信息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当中,从内部消化,我们寻找无序信息当中的规律性,就如同很多佛珠,我们用一根绳子给它串起来,经典的经就是这个意思,把很多的信息串联起来,使得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佛法的人生观。这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逻辑。但逻辑是线性的,我们修法过程,是由线性到全面的尝试。

  所以修法是获得实践认知现实世界的尝试。这个尝试,修行的修,就是从一个点不断去尝试,以能改变自己。这是一个单点突破的逐步尝试。所谓的证法,是获得新的自我认识,立三观,不断在生活当中呈现出来。这是一个以点到面,功夫成片的过程。

  也就是说,闻法,信息是无序的;思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逻辑性、是线性的,但是修法,它是把线性逻辑,把它应用到生活场景当中,由原来的线性,到立体的、生活的、具体的,它不再是抽象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很多法,但修不好的一个原因。

  学法是通过想象完成的,修行不只是要通过想象,而是由想象指导生活来完成的。然后,所谓的功夫成片,让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变成极乐净土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单点突破,以点到面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

  我主要是跟大家说,闻法是无序的,思法是无序到有序的。闻法、思法都是信息的、扁平的,只有修法才是把信息还原到生活场景当中,使得我们在生活场景当中能够进行应用。所谓的证法,在修法阶段是单点的,在所谓的证法解脱阶段,是一切无碍,一览无余,都得解脱。所谓会修行者,处处是道场,就是这个道理。

  简单交代一下三学,三学跟三慧相对,学习教义,从闻思修入门,真正改变自己,所谓的修行要从三学开始。

  所谓众生有三大根本烦恼,贪嗔痴,佛菩萨有三大法门叫戒定慧。戒是自律的生活,它不是以害怕为前提,它是以发愿为前提,要正见解脱。定是由动入静,修行的方法论,一定是要有修定的,它是整个佛教修行过程当中的核心之核心。

  一个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一个不能静下来的人,他改变自己都是说的胡话,不可能,所以叫静以观身,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如果定是由动入静的话,慧是由静发动的,需要在生活场景当中实践我们学来的佛法的智慧。但是生活没有据可循,没有参照,只有用结果来验证过程。

  因为是用结果来验证过程,所以就,生活当中你对某些人需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时候,对方到底是什么人?有的人一半人脸一半鬼脸,你到底应该跟他怎么相处?很难。

  所以,大乘佛法的六度当中有六个法门,但是运用这六个法门一定要有个度,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如同问你烧饭要放多少水?会烧饭的人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多少米放多少水。你的变量没有定下来的时候,水它仍然是个变量,你无法具体。所以面对生活的时候,生活的场景是我们要去判断眼前这个定量到底是怎么样的。

  简单来讲,对于我们弘法来说,你到底要给人家说方便法还是究竟法,还是方便当中有究竟,究竟当中有方便?不一样。还是有人你根本不要跟他说法,离他远一点。这个度要我们自己掌握。这是三学。

原标题:《大悲如观音》第20课丨一个不能静下来的人,能改变自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