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5课丨这种话千万别说,千万别信!

第15课丨这种话千万别说,千万别信!

  侥幸是妄念的出路,功德漏掉的地方是名有漏。我们昨天还是前天也讲过,行善固然好,所有真正的自我改变是从行善开始的,但是众善奉行的前提,是诸恶莫作。你要把坏的习气、坏的毛病改掉,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否则你想通过行善来代偿、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是不对的。

  善唯一的理由只能是塑造自己,利益他人,它不能说因为我做了一件坏事,就再做一件好事来弥补。它没有代偿性,你不能因为你为小孩子好打了他,然后你还对他好,可是小孩子内心当中阴影已经造成,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生活当中有太多的这样的事情,而生活当中很多修行人常常是这样想的,只要我在修行,佛菩萨会加持我的,然后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极其僵化,这是要不得的。出家人的首要任务是把寺院管理好,统领大众,一切无碍。居士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佛化家庭,让身边的人都能为你的学佛竖起大拇指。如果有人觉得你学佛像着了魔一样,请你警惕。这并不是那个人没有智慧,而是你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修有漏法,要修无漏法。

  发愿与菩提心是具有同一属性的,堵住所有漏洞的前提,最好的实践的方式,就是发愿和发心。发心是什么?发心是我们想做好一件事情,想方设法去做好;而妄念呢,我们想做一件坏事,无论是以正当的理由还是扭曲的心理。而发愿则不一样,发愿是我们想做好一件事情,然后想方设法,没有能力找能力,没有资源找资源,没有方法找方法。

  在信仰这条路上,实践信仰的前十年,在没有方法的时候,在没有经验的时候,甚至在没有知见的时候,知见就是对法义的认知,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发菩提心。

  因为菩提心一旦生起来了以后,你会像街上开着的一种面包车,那种专门堵漏、修漏的,你会修住所有漏掉功德的缝隙。为什么?因为这是你生命当中最为可贵的事情。所以发心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发心,对学佛的人来讲,是极其难成就的。

  上面我们讲了有漏法,为什么讲这一点,就是讲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他有很大的危险。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话说起来难吗?好像有点复杂,其实不难,我给它翻译一下就不难了,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人你不能说鬼话,见了人说鬼话,你这个人格调太低,不入流;见了鬼,你不要说人话,说人话,你这个人太清高,玩都不跟它们一起玩,还交什么朋友,做什么业务?不可能。

  问题来了,人话也说了,鬼话也说了,请问修行人,你是人还是鬼?这就是信心对人的塑造性。无论我们说人话还是说鬼话,在弘法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是想做人,也不是想做鬼,我们是想成佛。成佛这条路你定下来,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妥协,还是方便,还是奔向究竟,你的品格才不会因为你的行为发生变化。

  这是很要紧的,这就是说漏的一个原因。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有烦恼的人,你一天到晚为了度化鬼话连篇的人,结果自己也变成了鬼话连篇的人,然后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品格。这个特别重要。

  一定要明确未来在哪里。信仰首先是解决人的未来的问题,如果没有未来,不知道自己想成就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的修行是没法修的。你只能凭一己的一腔热血,结果别人认为你是洒狗血,你只能默默地努力,可是你看不见希望,你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但如果大家念过《弥陀经》,你就知道,极乐世界是那个样子,我们就要准备那个因缘。《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你就是这个样子,没福德找福德,没善根培养善根,这是一个大前提。

  因为观世音菩萨六道当中作如是千百亿变化,她为什么能保持一如既往的品格?这个品格后来变成了品牌,说观世音菩萨能救苦救难。可无论是我们认为观世音菩萨能救苦救难,或者观世音菩萨她宣称自己能这样,那她为什么没有落难?为什么没有落苦?这是由品格决定的。

  特别现在是出家师父的各位,我们将来都是要到红尘当中去干一番事业,度脱有缘众生的。特别对做业务的朋友来讲,怎么样能把业务伙伴变成志同道合的师兄,这就厉害了。你的就是你的,他的还是你的,那不是开玩笑的。最好的业务是,在做业务的过程当中,带他进入佛门,让他看到从没看到过的世界,你成为领他入门的那个人,他一辈子感恩你。

  对他来说,跟你做业务亏了不要紧,他都给你都不要紧,为什么?因为有解脱,还有什么事情比解脱更重要的?他从来不知道解脱是什么,然后你让他感受到解脱的滋味,他对你一辈子感激。这跟去做业务已经没关系了。所以做点业务只是因缘,要把这个因缘发挥好。观世音菩萨就是发挥了这个因缘。她是怎么发挥的呢?经文当中是这样念,我们把下面的经文念一念。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昨天讲了中间那一段,“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今天讲“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刚才我们讲的这点是前提,如何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会失去自己的品格。刚才中午出坡的时候,有医生朋友说,做医生其实是很辛苦的事情,每天面对的都是负能量,内心就很容易处于忧郁、抑郁当中,有的医生甚至还得了抑郁症。

  观世音菩萨比医生还要厉害,她救苦救难,面对的全不是人干的事儿。地藏菩萨更是虐待狂一样地虐待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满世界的垃圾当中。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他们怎么不得抑郁症,他们怎么不受负能量的影响,一直像一个黑夜当中的烛光一样熠熠发光,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看看。

  在三十二应身当中,经文大概的分八类。第一类,是以三圣、以解脱者的身份说法;第二类,以六欲天说法;第三类,能够以五种人形说法;第四类,是能够以佛弟子的身份说法,或者为佛弟子说法;还特别讲到怎么样给女人说法;还有讲怎么跟小孩子说法;还有给十类的非人说法,应该怎么说;还有对护法神、金刚力士应该如何说法。我们一项一项地看。

  有一个前提,要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说法者要有一个能力,这个能力是,你说法是为了弘法,而不是为了排解自己内心当中的空虚寂寞无聊冷而说的。所以说法者不能因为空虚而选择孔雀炫耀羽毛一样的生活,你不是在炫耀,而是在陈述。不是因为想通过说法想获得佛法的信心,而是看到众生的确需要佛法。

  我很长时间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能走上讲台的人,当走上讲台以后,大家鼓掌的时候,自己心里好像很陶醉的样子。那实际上呢,这是自己非常自卑的地方,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走出自卑的这种情形,甚至现在还有一些这样的问题。

  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为了救度众生,让自己内心当中首先完成自觉、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自我完善了的基础之上再去帮助众生。如果自己没有达到某种程度的完善,你去帮助别人,可能是个陷阱,因为帮着帮着,自己可能会帮进去。

  因为如果讲法者内心当中是因为需要听众,听法者是因为不知道人生的方向,所以这堂讲座很可能是彼此需要,这种彼此需要可能会演化成某种心灵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并不是真正的法义。

  所以解脱之道和世间人内心当中的,所谓感情的依赖,它们之间泾渭分明的点到底在哪里?其中就是,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为什么无法可说?因为这不是对自己说的,而是怜悯众生故。他知道自己需要走向解脱,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可能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不具有力量,这只船虽然在开,但却没有锚。

  在三十二应身当中,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如何以三圣者的角度来为众生说法。三圣是首先是佛陀,老佛爷总是排第一,佛陀是圆满的圣者。辟支佛,是自觉的圣者;声闻,是听闻了佛陀教义而得到解脱的圣者。当然这三者应该具体如何区别,我们今天不详细讲。

  这里面我们说一个以圣者身,以圣人的面貌来说法的原则,这一点关乎于佛教的未来。为什么说得这么耸人听闻?因为这在佛教传播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隐含在四大根本戒当中。

  经常有人在受妄语戒的时候说:师父啊,不说谎话好像做不到,怎么办?妄语有两大类,一是小妄语,一是大妄语。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小妄语说了没关系,小妄语是我们的习气,“是言不是,不是言是”,是名妄语。恶口是中伤人的话;绮语是让人生起贪念、生起淫欲心的话。这是我们的习气,我们可以忏悔。

  但是根本戒当中有一种妄语是不通忏悔,叫大妄语。大妄语是什么意思?你不是佛,你没有解脱,你没有神通,你说你是佛,你得解脱,得神通,并且说给你身边的人听,结果听到的人——“哇,你好厉害呀。哇,你是佛,那我应该供养你吧。”如果说这样的大妄语,那你立刻永远失去做佛弟子的资格。

  这专业的术语,叫“不自言圣”,不能自己说自己是圣人。这一点是佛陀在弘法初期就定下来的基本原则。只要坚持这一点,它就能保证佛教能够在人世间不歪不倚,正法得久住。如果偏离了这一点,和尚很容易变成神棍,只讲感应,只讲自己有修有证,讲自己得解脱。

  这一点可能汉传的佛教要好得多,很好地遵守了这个原则,甚至演化出了一个俗语,民间流传,你一旦知道或是见过某人是菩萨,那这个菩萨,他会立马圆寂,立马离开人世间。《西游记》当中也是这样的,有人帮助唐僧师徒,悟空突然一下:啊,原来是菩萨!他一发现是菩萨,菩萨就不见了。

  实际上这是古老的佛陀的训导,就是不能自言圣。如果你说你是圣人,你有修有证,实际上你没修没证。你认为自己是解脱者,说自己是佛、是菩萨,马上失去佛弟子的资格。因为这与佛教的根本教义不一样。

  佛教的根本教义讲如实,如实有两方面,一是真实的表达;二是朴实的表达。离开了这个根本原则,所说的法不是佛法,是鼓动人心的法。所以,妄语戒与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看上去是冲突的,事实上,如果你只按照它的形来做的话,如果内心当中没有能照见五蕴皆空、得解脱,很容易自言圣,很容易妖言惑众。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众生是无知无觉的,是喜欢被鼓动的。我们喜欢被调动情绪,我们喜欢结果,不喜欢修行的过程。这是现实佛教当中我们作为佛弟子一定要,切记切记再切记的。特别是在座各位将来要弘法,或者将来你能了解一些法师,他们弘的法到底是正法还是邪法,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他的风格。

原标题:《大悲如观音》第15课丨这种话千万别说,千万别信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