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课程,我们讲的是“信观音”,是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大乘佛教,或者叫信仰过程当中我们遇到的那些不了解的、神奇的、超乎于我们想象之外的,甚至被别人说成神叨叨的佛教现象?这种现象大家在读《普门品》的时候,会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普门品》,观世音菩萨的这个经典当中,着重是讲感应,在这一点上我们昨天有讲,就是信观音,信仰它如何发生的?
我们提到,在现实佛教它靠着什么顽强的力量,使得佛教经历过2500多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甚至我们这些与观世音菩萨看似无缘之人也成为有有缘之人。为什么?靠的是转化率,就是哪怕你懂一点点,你有一点点的因缘,接下来在这一点的因缘基础之上,会有很大的自我提升、很大的自我改变、很大的享受。当我们心中有苦、有难、有诉求的时候,每当想到观世音菩萨,她是能帮助我们的,我们心中那种焦虑、绝望、不知所措就会烟消云散,心就安乐。所以昨天的副标题叫“信观音,求必应,心安乐”。
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要了解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功效、修行的结果对我们信心的再次触动和信仰过程的再次验证,这个逻辑是需要大家明确的。
今天讲学观音。首先,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她是如何能做到千手千眼神通变化的?观世音菩萨是三十二变,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有七十二变,是谁啊?悟空老兄。悟空老兄的师父叫什么?菩提老祖。菩提老祖从哪里来的?从《金刚经》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来的。所以,一个要通达千百亿如是变化的人一定要通达空性,这个在第一讲的时候也讲了,《心经》当中,开篇明义,第一句就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的这个。
那在讲这个之前,首先要说明一下,这一堂讲座的任务以及方法论。这一堂讲座的任务,是把观世音菩萨为何能做千百亿如是变化这个原理给它弄明白。因为这个原理弄明白了以后,我们也要想七十二变的话,我们也能够呀。
但我们的方法论是什么呢?方法论,我们是不仅仅在《普门品》当中找答案,而是尽可能地在《普门品》以外,或者说所有涉及到观世音菩萨的主要典籍,甚至于在与观世音菩萨没有太大关系的典籍当中去寻求一些蛛丝马迹,或者寻找答案。这个方法,是印顺导师提出的一个方法,叫用佛法研究佛法,用经典诠释经典,而不是用我们的一厢情愿的想象。
比如说你问很多初学者:“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做千百亿如是变化?”“她有神通。”“她为啥有神通,为什么我们没有神通?她的神通是怎么变的?”“哎,这个你要去问菩萨,我不知道!”
说不明白,会让初学者不太容易生起信心,更是让实践观音法门的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所以今天首先依据的经文,是《普门品》当中的这一段很短的经文:“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这是结果,她的能力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成就如是功德”。这句话很熟悉,《弥陀经》里面有念过,说阿弥陀佛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他才能够有这样的极乐净土的道场来成就众生。功德是结果,如是才是修行的核心之核心之所在。这个如是是什么呢?如是可以说是照见五蕴皆空,或者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我们今天的主要的任务是用经文诠释经文,所依据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初学者一门深入,修行者触类旁通。如果修行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在起初的时候你只受持《普门品》是没有问题的,你越念越有信心,越念越有信心。很多人经常说:“师父啊,家里面的媳妇还没有身孕,怎么办?”“没关系啊,你叫她念《普门品》就好了。”他就叫她念,这是我们一般开的药方。你让她受持读诵,她就能够心安乐,心安乐,然后很多事情就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复杂。
我们一门深入《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身形,游诸国土,度化众生”理解这段话,仅凭经文依文解义,或者从经文当中表述出来的结果性的信息,我们是无法知道这个结果是从何而来的。
如果在一部经当中,你看经的时候不能够去找到它的答案,那怎么办?第一,坚持受持,每天要读诵。第二,把问题搁置在那里,要告诉自己,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我们现在所具有的心智能够解答的。假以时日,待自己的学识、眼界、知见更加开阔的时候,你就能够逐步知道答案。这个方法叫存疑。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存疑,你不能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一下子想解决所有问题,或者说一下子认为自己解决了所有问题,那你的心智就处于闭合和自我封闭状态。
再顺便多说一句,佛法与其他的宗教是不一样的,其他的宗教是全知全能的。只要你有信仰,相信神,他能帮你解决一切问题,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陀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他传给我们的方法叫觉悟。觉悟的前提是什么?是无知。无知有两种,有我们愚痴的一部分,需要觉悟,还有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拓展的那一部分。
所以学佛不是让我们生活在已知的世界当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宗教都是全知全能,而只有佛法,只有佛陀的教育让大家面对自己的无知。这个无知,就是我们要觉悟的对象,这非常的了不起。所以大家如果在学佛过程当中遇到了问题,不能解答的时候,要善于做笔记。我们这里做笔记最好的是这个小师兄,他本子上写了很多,很用功,他才读五年级,将来弘扬佛法,一定是个栋梁之才。
所以这一节主要讲的是,对不同法义的汇通,直到我们能理解观世音菩萨是如何做神通变化的。这是方法论。
首先,我们来看,观世音菩萨她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以种种身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乃至解脱。这段经文当中所有都讲了菩萨她修行的果德、修行之后的能力,但是她能力背后是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境界,或者她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呢?这段经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文,《心经》当中,我们一再跟大家提到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段经文应该怎么理解呢?大概有七个内容,一是观自在菩萨,这是菩萨的名字,菩萨的名字又是菩萨的境界,常常是这样的。比如说,普贤菩萨,也是菩萨的境界等等。观世音菩萨是通过修观得到自在的。
观世音,是从菩萨度众生的方式,耳根圆通的角度,说她能观世间众生的疾苦,去帮助众生,这个叫观世音。这是菩萨这个主角的名字。那这个人是什么人呢?是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解释,翻译过来叫觉悟的人,或者走在觉悟路上的人。走在觉悟路上的人,这是他的身份特色、他的信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
也就是,我们要了解观世音菩萨的话,首先要了解佛所告诉大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什么。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大海,修行的法门,是大海里面的流动的力量,潜流、暗流,菩萨的能力是浪花,浪花是结果,我们看到的是浪花。那这个菩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或者她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以及她是怎么样去修行的呢?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修行,深是直达解脱已经非常深。高晓松有一个节目叫做《矮大紧指北》,高晓松说有十大美人,这十大美人,都深深地打动了自己,这个深是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深是深入法味的深。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用智慧的方法到达解脱的彼岸。这除了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法门之外,更是我们自己要去沿着菩萨所走的道路去行进的。
还有一个关键词是“时”。在读经的时候,如是我闻,一时,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除了中文,在其他的语言文字当中,时态都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佛经中的时态也特别重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的“时”是当下的意思,是现在进行时,它不是过去完成时,也不是未来进行时。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理解成过去完成时,把信仰理解成未来进行时、或者未来完成时。而事实上,所有的时态都是现在进行时,只不过是我们心理上心住过去,心往未来。但无论是过去还是往未来,都是在当下发生。所以解脱是当下发生。
原标题:《大悲如观音》第11课丨佛菩萨成就的如是功德,到底是什么功德?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
Mio Fǎ Lin Hu Jīnɡ Guān Sh Yīn P S Pǔ Mn Pǐn 妙 法 莲 华 经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ěr Sh W Jn Y P S 、 J Cnɡ Zu Qǐ , Piān Tǎn Yu Jiān , 尔 时 无 尽 意 菩 萨 、 即 从 座 起 , 偏 袒 右 肩 , H Zhǎnɡ Xinɡ F 、 r Zu Sh Yn : 合 掌 向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观音发愿文: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忏悔。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
1、香赞(一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详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2、杨枝净水赞(一遍)【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裸露右肩,双手合十向释迦牟尼佛致礼,开口言道:“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立名为观世音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他们遭受到种种苦恼现在听说过观世音菩萨之后,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这音声,使那些身处苦恼的人都得到解脱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
每天诵经的数量,应视行人的情况而定,有时间尽量多诵。《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种种功德。行人持诵观世音名号应对菩萨的功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培养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是有巨大帮助的。
学《普门品》,最好能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行住坐卧都可以诵。比如在乘车时,走路时,无聊时。或者遇到大危难时,一定要诵《普门品》。《普门品》是一部救命经,不仅救我们的色身,而且救我们的法身。要切记。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诵《普门品》时也一样。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今天我们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本《普门品》从古至今都把他单独流通出来,原因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受到老百姓极力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有众多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一堆说不出的苦。这些苦难自己又不懂得靠内在的修行来化解,所谓内在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等。一个真懂佛法的人他
末学明荙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建立信仰”,所依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是出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是宣讲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妙智,普门示现,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三十二化身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于菩萨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
以前讲过很多法,息灾、增益,包括求子婚姻、事业、钱财。乃至对这些的看法。其实这都属于理性的部分。感性的比它们重要,那就是慈悲心,人和人之间的慈悲相对。我们这时代,人和人接触很多,都是陌生的。那么,如何跟陌生人相处。甚至会碰到很多不讲理的,那怎么办?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定合同,还是签字,等等。甚至律师行业也特别发达。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经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的别目。「妙法」:妙法是微妙、深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非常宽广、无穷无尽的法。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救众生的七种难:水难、火难、黑风难、枷锁难、刀杖难、怨贼难、罗刹难);解三毒(解除三种毒:贪、嗔、痴);应二求
普门品感应故事一: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科举考试未能成名,清朝末年兴办学堂,又改为研究医学。一日,忽被恶风所吹,双瞳(音同,瞳孔)反背,经一年多医治,始终不见效果。李自寻思,两眼是终身残废了。一日,想起某书上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四句话,治眼疾有灵验,我何不至诚念诵。
刚学佛时,我都会跟大家说,要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每天在观音菩萨面前念一卷普门品。为什么呢,因为普门品里面有大秘密。我们虽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缘成熟了,我就把普门品的秘密告诉大家。 普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许多人都知道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殊胜。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呢?最简单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菩萨,也是最多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过年时,到传喜法师那里,看到法师以前曾经提出,大家一起完成十亿遍的《普门品》的共修。还看到法师对《普门品》十分赞叹。内心很法喜。修行不要搞些很高深的理论,应该脚踏实地一些,每天定时定量的,都能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各家的注疏主要有:《阿弥陀经义记》1卷,隋智顗说,灌顶记。《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