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十二谷部 麻麦稻类·稷粟类·菽豆类·造酿类

  造酿类胡麻

  一名脂麻、一名巨胜子。补肝肾、润五脏、滑肠。

  甘平。益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可以辟谷。乌须发。利大小肠。疗风淫瘫痪。河间曰:麻木谷而治风、又云: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胡麻入肝益血、故风药中不可缺也、李廷飞三元延寿书云:风病患久服、步履端正、语言不謇、神农收为上品、仙经载其功能、洵奇物也。凉血解毒。生嚼、敷小儿头疮。服之令人肠滑。得白术并行为胜。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皮肉俱黑者良。九蒸九晒。可以服食。陶隐居云、八谷之中、唯此为良。麻油、疗疮滑胎。熬膏多用之。凉血止痛、生肌解毒。壁虱胡麻。一名亚麻。甘微温。治大风疮癣。郑奠一常用壁虱胡麻、佐苦参、蒺藜、治大疯疥癞、屡有愈者。其色似栗。气恶不堪食、止可入药。

  大麻仁

  一名火麻。润燥滑肠。

  甘平滑利。缓脾润燥。治阳明病胃热。汗多而便难。汗出愈多、则精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病、有麻仁丸、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宣风利关节。催生而通乳。陈士良食性本草云。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事。妇人多食。即发带疾。以其滑利下行。走而不守也。肠滑者尤忌。极难去壳。帛裹置沸汤中。待冷。悬井中一夜。晒乾。就新瓦上 去壳。捣用。畏牡蛎、白薇、茯苓。卒被毒箭、煮汁饮、赤游丹毒、捣末、水和敷。

  小麦

  补心。

  味甘微寒。养心除烦。利溲止血。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礼记注疏云:麦有莩、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旺而生、火旺而死、别录云:养肝、与郑说合、孙思邈云:养心、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仲景治妇人脏躁证、悲伤欲绝、状若神灵、用甘麦汤、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一两、亦补脾气、圣惠方、小麦饭、治烦热少睡多渴。面、甘温。时珍曰:新麦性热、陈麦平和。补虚养气。助五脏。浓肠胃。北方者良。南方地暖下湿、便能壅气作渴、助湿发热。市中所卖水面、俱和硷水拌切、不宜食。秆烧灰入药、去虎痣、蚀恶肉。

  浮小麦

  涩、敛汗。

  咸凉。止虚汗盗汗。汗为心液、麦为心谷、浮者无肉、故能凉心。劳热骨蒸。即水淘浮起者。焙用。麦麸、甘寒。麦之凉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热。与浮麦同性。止汗之功次之。醋拌蒸。熨腰脚折伤。风湿痹痛。能散血止痛。寒湿香港脚。胃腹滞气。互易至汗出。并良。凡疮疡痘疮溃烂、不能著席者、用麦麸装褥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麦奴。麦穗将熟、上有黑霉。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

  大麦

  补虚除热。

  甘咸微寒。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益气调中。除热止泄。疗消渴。化谷食。

  石蜜为使。面、平胃宽胸。下气消积。疗胀进食。凉血止渴。宗 曰:大麦性凉滑腻、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气而平。

  麦

  补中除热。

  甘微寒。补中除热。久服令人多力健行。

  荞麦

  泻、利肠下气。

  甘寒。降气宽肠。治肠胃沉积。孟诜食疗本草云:能炼五脏垢秽、 庵曰:亦解酒积。泄痢带浊。敷痘疮溃烂。汤火灼伤。虚寒者勿食。头风风眼、荞麦粉作一钱大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野麦

  古名雀麦。救荒。

  甘平。充饥滑肠。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皆可救荒。苗、下死胎。水煮温服、胞衣不下同。

  糯米

  古名稻。补温脾肺。

  甘温。补脾肺虚寒。坚大便。缩小便。收自汗。同龙骨牡蛎为粉、能扑汗。发痘疮。

  解毒化脓。性粘滞难化。病患及小儿。最宜忌之。凡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稻花阴乾为末、揩牙固齿。

  粳米

  和胃补中、清肺。

  甘平。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补益气血。色白入肺。除烦清热。利便止渴。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新米乍食动气。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以鸡屎白。泔、古名米沈、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米

  一名占。补气温中。

  甘温。益气温中,和脾养胃,除湿止泄。以上麻麦稻类。

  稷

  补、和中。

  甘平。益气和中。宜脾利胃。吴瑞日用本草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 、孙炎云:稷即粟也、时珍曰:稷黍之苗、虽颇似粟、而结子不同、粟穗丛聚攒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孙氏谓稷为粟误矣、芦 、即蜀黍也、其茎苗高硕如芦、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也、往往以芦 为稷、故吴氏亦袭其误也、今并正之。黍之不粘者为稷。茎、治通身水肿。煎汤浴之。

  黍

  补中。

  甘温。益气补中。苏颂曰:粘者为秫、可以酿酒、北人谓为黄米、亦曰黄糯、不粘者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时珍曰:此误以黍为稷、以秫为黍也、盖稷之粘者为黍、粟之粘者为秫、粳之粘者为糯、别录本文、著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谬误如此、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与黍为黄米矣。久食令人多热烦。罗愿尔雅翼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最粘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根、治心气疼痛。(煎汤温服。

  粱

  补气和中。

  甘。黄粱平、白粱青粱微凉。益气和中。除烦渴。止霍乱下痢。利大小便。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而黄粱尤得土气之中和也。粟之大者为粱。手足生疣、白粱米粉、铁铫炒赤、研细、以众人唾和涂之、浓一寸、即消。

  粟

  北方谓之小米。补气养肾。

  咸淡微寒。补虚损。益丹田。开脾胃。利小便。治反胃热痢。粱之小者为粟。小儿重舌、嚼哺之。

  秫

  即黄米。益阴、利肺大肠。

  甘微寒。治肺疟。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症。妊娠下黄汁。去寒热。利大肠。

  粱米、粟米之粘者为秫。久泄胃弱、黄米炒为粉、每用数匙、沙糖拌食、良。

  子

  救荒。

  甘涩。补中益气。浓肠胃。济饥。一名龙爪粟。又名鸭爪稗。周宪王救荒本草曰:子生水田中、及下湿地、叶似稻、但差短、梢头结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捣米煮粥、炊饭、磨面皆宜、时珍曰: 子、山东河南亦五月种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茎、有开细花簇簇、结穗如粟穗、而分数歧、如鹰爪之状、内有细子、如黍粒而细、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涩。

  蜀黍

  一名高粱、一名芦 、俗名蜀秫、又名芦粟。温中涩肠、救荒。

  甘涩温。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同功。茎高丈许。状如芦荻而内实。叶亦如芦。

  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红黑色。米性坚实。黄赤色。有二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济荒、可以养畜、梢可作帚、茎可织箔席、编篱供爨、最有利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误矣、其谷壳浸水色红、可以红酒。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

  玉蜀黍

  一名玉高粱。救荒。

  甘平。调中开胃。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根叶、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

  菰米

  一名茭米。救荒。

  甘冷。止渴。解烦热。调肠胃。可疗饥。

  东子

  救荒。

  甘平。益气轻身。久服不饥。坚筋骨。能步行。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为饭食。河西人语曰:贷我东 、偿尔田粱、郭仪恭广志云:东 子似葵、青黑色、并凉间有之、时珍曰:相如赋东雕凋胡、即此、魏书云:乌丸地宜东 、似 、可作白酒、又广志云: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 粥、六月种、九月收、牛食之尤肥、此

  蓬草子

  救荒。

  酸涩平。作饭食。不饥。无异粳米。(蓬类不一、有雕蓬、即菰米也、又有黄蓬、青科、飞蓬、黄蓬草生湖泽中、叶如菰蒲、秋月结实成穗、子细如雕胡米、饥年人采食之、须浸洗曝舂、乃不苦涩、青科、西南夷人种之、叶如茭黍、秋月结实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细、其稃甚薄之类、末大本小、风易拔之、故号飞蓬、子如灰 菜子、亦可济荒、又魏略云:鲍出遇饥岁、采蓬实、日得数斗、为母作食、葛洪西京杂记云:宫中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邪气、大抵三种蓬子、亦不甚相远。

  草米

  救荒。

  甘寒。作饭去热。利肠胃,益气力,久食不饥。藏器曰:生米田中、苗似小麦而小、四月熟、可作饭、郭璞尔雅注疏云:一名守气、生废田中、似燕麦、子如雕胡、可食。

  草子

  救荒。

  甘平。补虚羸损乏。温肠胃。止呕逆。久食健人。轻身不饥。博物志云:东海洲上有草、名曰 、有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熟、民敛获至冬乃讫、呼为自然谷、亦曰禹馀粮、李 南海药谱曰: 实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国未曾见也、方孝孺逊志斋集、有海米行、盖亦 草之类也、其诗云:海边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荠、妇女携篮昼作群、采摘仍于海中洗、归来涤釜烧松枝、煮米为饭充朝饥、莫辞苦涩咽不下、性命聊假须臾时。

  稗

  救荒。

  辛甘。苦微寒。作饭食。益气宜脾。故曹植有芳菰精稗之称。根苗。金疮及伤损出血不已、捣敷、或研末掺之即止、甚验。

  薏苡仁

  补脾肺、通行水。

  甘淡微寒而属土。阳明药也。胃、甘益胃。土胜水。淡渗湿。泻水所以益土。故健脾。

  治水肿湿痹。香港脚疝气。泄痢热淋。益土所以生金。故补肺清热。色白入肺、微寒清热。治肺猪肺蘸末服、良。)扶土所以抑木。故治风热筋急拘挛。厥阴风木主筋、然治筋骨之病、以阳明为本、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弛、故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又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盖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阳明湿热上蒸于肺、则肺热叶焦、气无所主而失其治节、故痿 、薏苡得土之燥、禀秋之凉、故能燥脾湿、善祛肺热。筋、寒则急、热则缩、湿则纵、然寒湿久留、亦变为热、又有热气熏蒸、水液不行、久而成湿者、薏苡去湿要药。令人能食。大便燥结。因寒筋急。勿用。其力和缓。用之须倍于他药。炒熟微研。

  御米壳

  即罂粟壳。涩肠、敛肺、固肾。

  酸涩平。敛肺涩肠而固肾。治久嗽。泻痢脱肛。遗精多溺。心腹筋骨诸痛。东垣曰:收涩固气、能入肾、故治骨病尤宜。酸收太紧。令人呕逆。醋制而与参术同行、可无妨食之害。且兜积滞。反成痼疾。泻痢初起。及风寒作嗽。忌用。丹溪曰:此是收后药、要先除病根。一名丽春花。红黄紫白。艳丽可爱。凡使壳。洗去蒂及筋膜。取薄皮。醋炒或蜜炒。

  得醋、乌梅陈皮良。嫩苗作蔬、除热润燥、开胃浓肠、御米润、治反胃。甘寒润燥。煮粥食。治反胃。加参尤佳。

  阿芙蓉

  一名阿片、俗作鸦片。涩、止泻痢。酸涩温。微毒。止泻痢。收脱肛。

  涩精气。

  此罂粟花之津液也。罂粟结青苞时。午后以大针刺其外面青皮三五处。勿损里面硬皮。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阴乾。故今市者。犹有苞片在内。俗入房中术用之、京师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术耳、大有害、勿为其所惑。以上稷粟类。

  黑大豆

  补肾解毒。

  甘寒色黑。属水似肾。豆有五色、各入五脏。故能补肾镇心。肾水足则心火宁。明目。黑水神光属肾、肾水足则目明。下气利水。古方治水肿每单用、或加入他药。除热祛风。炒热、酒沃、饮其汁、治产后中风危笃、及妊娠腰痛、兼能发表、千金云:一以去风、一以消血结。活血。产书云:炒令烟绝、酒淋服、下产后馀血。解毒。苏颂曰:古称大豆解百药毒、试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消肿止痛。捣涂一切肿毒。煮食利大便。紧小者。入药更佳。盐水煮食。尤能补肾。畏五参、龙胆、猪肉。忌浓朴。犯之动气。得诸胆汁、石蜜、牡蛎、杏仁、前胡良。卒风不语、大豆煮汁、煎稠如饴含之、并饮汁、喉痹不语、同上法。

  黄大豆

  宽中、利大肠。

  甘温。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研末。熟水和涂痘后痈。凡痘毒生在要处、恐致带疾、令其母嚼烂生黄豆、浓敷之、即消、另生他处。豆油、辛甘热。微毒。涂疮疥。解发。

  白豆

  一名饭豆。补调中。

  甘平。补五脏。思邈曰: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暖肠胃,调中,助十二经脉。豆腐、见造酿类。叶、煮食。利五脏。下气。

  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

  甘酸平。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而通小肠。心与小肠相为表里、行水。同鲤鱼煮食、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呕吐香港脚。昔有患香港脚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践踏之、遂愈。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乾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 腮、道士赞宁、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所亲见、后任自患恶疮、傅永授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伪也、后过豫章、见医治胁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医惊拜曰:予用此活三十馀口、愿勿复宣、凡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止渴解酒。通乳汁。下胞胎。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瘦身重。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

  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今肆中半粒红半粒黑者。是相思子。一名红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气、风痰瘴疟、虫蛊毒、研二七枚服。

  绿豆

  清热解毒。

  甘寒。行十二经。清热毒而解渴。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景岳曰:凡热毒劳热诸火、热极不能退者、用绿豆、不拘多寡、宽汤煮糜烂、入盐少许、或蜜亦可、待冰冷、或浓或稀或汤、任意饮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伤脾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渴、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乾、不宜浓、但略煮半熟清汤、冷冻饮料之、尤善除烦清火。去浮风而润肤。利小便以治胀。浓肠胃以和脾。善治泻痢。胃寒者不宜食。功在绿皮。去壳即壅气。粉、扑痘疮溃烂。良。一人诵观音经甚诚、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萨、梦僧授一方、绿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调浓敷、纸贴、杉木皮札定、其效如神。圆小者佳。解烧酒毒、多食豆粉、解鸩酒毒、豆粉三合、水调服。

  豌豆

  理脾胃。

  甘平。治吐逆泄痢。消渴淡煮食之、良。腹胀。时珍曰:豌豆属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研末。涂痈肿痘疮。

  蚕豆

  涩、补中。

  甘涩温。补中益气。涩精实肠。汪颖食物本草曰:快胃和脏腑、洛按、蚕豆闭涩而补、极易作胀、所谓快与和、安在哉、时珍曰:万表积善堂方言、一人误吞针入腹、诸医不能治、有教令煮蚕豆连壳、同韭菜多食之、不得食别物、针自大便同出、可验其性之利脏腑也、洛谓肠叠腹中、曲折而远、针入必伤、焉能速之使出哉、食韭菜卒难就化、纠缠而裹针外、蚕豆涩滞、粘在韭上、同护针而不伤肠脏耳、又有即此方、同胡桃肉食者、此则取其通利、而欲其速下也。发芽则全不闭涩。香甘可口。

  豇豆

  泻、利水解毒。

  甘涩平。散血消肿。清热解毒。治消渴吐逆。泄痢便数。解鼠莽毒。按周宪王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豇豆煮汁饮则解、欲试者、先刈鼠莽苗、以汁灌之、根即烂不生、可见为消伐之物、又豇豆同米煮作饭、米粒便软小、尤可见其性之克削也、时珍述卢廉夫之言、谓其补肾、以其豆子微曲如肾形也、不知如肾形者、不过入肾而已、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非能补心补肾也。

  白扁豆

  补脾、除湿消暑。

  甘平。腥香微黄。脾之谷也。调脾和胃。降浊升清。消暑除湿。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土强湿去、正气自旺、所以能疗呕吐霍乱、及带下诸证。赤白带下、炒研末、米饮服二钱、霍乱转筋、研末、醋汤和服、俱妙。中和轻缓。故无禁忌。然多食能壅气。伤寒邪炽者勿服。生用或炒研。

  豆

  涩、祛风。

  甘苦涩温。治贼风风痹。味劣。无甚功用。止可作马料。故俗呼马料豆。

  刀豆

  下气归元。

  甘温。温中下气。利肠胃。益肾归元。止呃逆。时珍曰:刀豆本草失载、惟近时小书载其暖而补元阳也、有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或令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亦取其下气归元、而逆自止也。

  黎豆

  温中益气。

  甘微苦温。有小毒,温中益气,多食令人闷。一名狸豆。豆作狸首文、故名。以上菽豆类。

  淡豆豉

  宣、解表除烦。

  苦泄肺。寒胜热。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热、煮食寒、作豉冷。发汗解肌。调中下气。

  治伤寒寒热头痛。烦躁满闷。懊 不眠。发斑呕逆。凡伤寒呕逆烦闷、宜引吐、不宜用下药以子豉汤、能吐虚烦。血痢温疟。疫气瘴气。豆经蒸罨、能升能散、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诜治用代麻黄汤、通治伤寒发表、亦治酒病。

  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者勿用。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亦忌之。造豉法、用黑豆

  六月间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芦席上。微温。蒿覆五六日后。黄衣遍满为度。不可太过。

  取晒簸净。水拌乾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筑实瓮中。桑叶浓盖三寸。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是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

  大豆黄卷

  一名豆 。理胃消水。

  甘平。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破妇人恶血。疗湿痹筋挛膝痛。黑大豆为 牙。生五寸长。便乾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服食所须。一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阴乾。小儿撮口、初生豆芽、研烂绞汁、和乳灌少许、良。

  豆腐

  清热、利大肠。

  甘咸寒。有小毒。清热散血。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中其毒者。以莱菔汤解之。

  陈米

  养胃、利小便。

  甘淡平。可以养胃。煮汁煎药。亦取其调肠胃。利小便。去湿热。除烦渴之功。暑月吐泻大渴、宜饮之。

  糯米 秫米 黍米

  补气温胃、甘温益气。治脾胃虚寒。泄痢吐逆。小儿痘疮白色。

  粳米 米 粟米 粱米

  补气养胃、利小便。甘平益气。养脾胃。利小便。止烦渴。罗天益卫生宝鉴云:糯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韩 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令专啖粟米粥、绝去他味、旬馀减、月馀痊、此五谷治病之理也、张来粥记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涸、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又苏轼帖云: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一种痰饮之人。不宜食之。嘉言曰:粥饮之、化为痰甚易。予每晨食粥、甚觉合宜、夜膳进粥、即不爽快、正以粥易成痰、早晨行阳二十五度、不致成痰、即得粥之益、晚间行阴二十五度、即易成痰、则受粥之害、一物也、早晚宜否之异如此、亦见修养家过午不食、为有理也。

  蒸饼

  通、利水、消食。

  甘平。消食养脾胃。和中化积滞。活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爱竹谈薮云: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用蒸饼大蒜淡豆豉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日、今日进三服、病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尔。陈久者良。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古、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凡药所须、且能治疾、唯腊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悬之、风乾、临用时、以水浸胀、擂烂滤过、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且面已过性、不助湿热、其以果菜油腻诸物为馅者、不堪入药。肘后方、汤火伤、灼馒头饼、烧存性、研末、油调涂之。

  面筋

  解热和中。

  甘凉。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一切荤素诸菜、皆宜煮食、若熏炙煎炒、则助火伤阴、焦者尤甚。

  麦粉

  利五脏、调经络。

  甘凉。和五脏。调经络。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时珍曰:麦粉、乃是麸面洗面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古方鲜用、按积善堂方云: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 热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锅炒之、初炒如饧、久炒则乾、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顷觉痒、乾则不能动、久而肿毒自消、药力亦尽而脱落、甚妙、此方屡用有验、药易而功大、济生者、宜收藏之。

  神曲

  宣、行气化痰、消食。

  辛散气。甘调中。温开胃。化水谷。消积滞。医馀云:有伤粽子成积、用曲末、少加木香、盐汤下、数日鼻中闻酒香、积遂散而愈。治痰逆症结。腹痛泻痢。胀满翻胃。回乳炒研、酒服二钱、日二。下胎。产后血晕、末服亦良。亦治目病。倪惟德原机启微集云: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造曲法、以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以白面百斤。青蒿、苍耳、野蓼。各取自然汁三升。杏仁泥、赤小豆末。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 蛇、六神。通和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罨。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乾收之。陈久者良。研细炒黄。酒药曲、近今各地。有入诸药草及毒腑,断不可服。食积心痛、陈神曲一块、烧红、淬酒二大碗服之。

  红曲

  宣、破血、燥、消食。

  甘温。色赤入营而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鱼肉酢用之、以能腐生物使熟也。治赤白下痢。

  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时珍曰: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化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红曲以白米饭杂曲母、湿热蒸罨、自变为真红、此人夺造化之巧者也、故治脾胃营血、得同气相求之理。忌同神曲。红入米心。陈久者良。

  麦

  宣、开胃健脾、泻、行气、消积。

  甘温。能助胃气上行。而资健运。快脾宽肠。和中下气。消食除胀。散结祛痰。化一切米面果食积。尤善通乳。薛立斋治一妇人丧子、乳胀欲成痈、单用麦芽一二两、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气如此。以谷消谷。有类从之义。停谷食者宜之。然有积消积。无积消肾气。

  今人多用大麦者。非也。炒用。

  谷芽

  宣、健脾消食。

  甘温。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功同麦芽。而性不损元。味甘气和、具生化之性、故为健脾温中之圣药。炒用。

  饴糖

  补中缓脾。

  甘温。益气补中。健脾化痰。润肺止嗽。仲景建中汤用之、取其甘以补脾缓中也。过用能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肾病尤不可服。误吞稻芒、频食饴、妙。

  酱

  解毒。

  咸冷利。杀百药及热汤火毒。并一切鱼肉菜蔬蕈毒。入药当用豆酱。陈久弥佳。轻粉毒、陈酱化水漱。

  醋

  敛气血、散瘀、消痈肿。

  酸苦温。散瘀。治产后血晕。烧红炭投醋中、使闻其气。除症疗心腹诸痛。涂痈疮肿。

  杀鱼肉毒。愈黄胆黄汗。多食损筋骨。损胃。损颜色。用米醋。

  酒

  宣、行药势。

  大热有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缓。浓者尤热而毒。淡者利小便。用为向导。

  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热饮伤肺。温饮和中。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

  辟邪逐秽。暖水脏。行药势。过饮则伤神耗血。最能乱血、故饮之身面俱赤。损胃烁精。

  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相火上炎、肺经受烁、致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忘惧、肾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痨损蛊膈、痈疽失明、为害无穷、汪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醉饱就床、热壅三焦、伤心损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动火、因而致病者多矣、景岳曰:酒成于酿、其性则热、而质化为水、其质则寒、阴虚者饮之则伤阴、阳虚者饮之则败阳、故或致血不养筋、则为中风、或致伤脾、则为痰饮泻痢、或湿热上浮、则为喘为螈 疼痛、或致动血伤精、则为劳损吐衄、或致伤肌腐肉、则为烂疮痔漏、其有积渐日久而成水鼓者、则尤多也。烧酒、散寒破结。损人尤甚。醇而无灰。陈久者佳。腊月酿造、藏之得法、数十年不坏。畏绿豆粉、枳 子、葛花、咸卤。得咸则解、水制火也。以上造酿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