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画外音:上讲讲到了‘炎宋兴,受周禅’这句话所包含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怎样从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割据走向了相对的平静和统一,接下来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赵匡胤却为何更加忧心忡忡,为什么说他的死是一个历史疑案,而一句十八传 南北混的背后还隐藏多少宋朝人的羞辱和泪水,只剩下半壁江山的南宋朝廷又为什么会制造出一桩千古冤案呢?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他问赵普,从唐末以来五个朝代没完没了的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百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赵普讲,陛下,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是因为藩镇手中的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全部收到朝廷来,把军队收归中央,这不就天下太平了吗。宋太祖连连点头,说得好说得好。赵普又进一步对宋太祖讲,现在的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个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这两个是什么人啊,就是替赵匡胤打开开封城门的那两个人,赵匡胤率兵出去,这两个大将替他留在朝廷内看住朝廷的人,所以应该是赵匡胤很亲信的人,赵匡胤一听,哎,不会不会,这两人是我的老部下老朋友怎么会反对我呢。赵普就说了一段很深沉的话,我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据我观察这两人没有什么统帅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我怕他们身不由主啊。赵匡胤一听咚咚咚咚敲自己的脑袋,哎哟哟,亏得你提醒。
过了几天,赵匡胤就在宫里举行宴会,请几位老将喝酒,这个事情发生在961年,赵匡胤就举起一杯酒请大家干杯,敬大家一杯,皇帝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今天的皇位,但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有很大的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老朋友说我当上皇帝一年多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啊,那么石守信这一批禁军大将一听感到十分惊奇。赶紧问,哎,陛下,这是什么缘故,您干嘛睡不好觉呢。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吗,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啊,那这些大将再笨也听明白了,赶紧跪在地上磕头,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啊。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这几位我难道还信不过吗,但是就怕你们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皇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这话一说所有的大将都觉得大祸临头,赶紧磕头,泪流满面号啕大哭,就说,哎呀陛下我们都是粗人没有想到这一点啊,请陛下开恩给我们指一条出路吧。
画外音:赵匡胤本身就是靠掌握着禁军才当上皇帝的,因此他对手握重兵的老部下越来越不信任始终担心被部下篡位,当这些部下明白了皇上最大的担忧之后赵匡胤又会如何处置他们呢,而赵匡胤最后是怎么死的,这也是一个说不清的千古之谜,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历史疑案呢?
赵匡胤说,哎,我替你们各位老哥们考虑,你们还是把兵权交出来吧,到地方上去做个高官做个闲官,买点田地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再结为亲家,彼此毫不猜疑这不更好吗。这些大将啊磕头如捣蒜。谢谢陛下,陛下的恩德太大了,替我们考虑得那么周到,谢谢啊,谢谢。酒席一散的第二天上朝,每人递上一份奏章都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马上恩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该干嘛干嘛。换句话说宋太祖不算太残忍,比起后面的朱元璋杀罚功臣,他没有,他只不过把你的兵权收回来,就让你们养尊处优去了,历史上就把这件事称作杯酒释兵权,这样呢,宋太祖赵匡胤就把中央禁军的兵权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全部控制住,宋太祖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宋朝开始稳定下来。
赵匡胤当了16年皇帝就驾崩了,而赵匡胤的死也在历史上是个疑案,这个疑案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烛影斧声’。关于赵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语焉不详,这么一代开国君主的怎么死的,官修正史上不清楚,大概是因为此后宋朝的皇帝,大家别以为,宋朝的皇帝是赵匡胤的子孙,不是的,宋朝的皇帝是他弟弟赵光义的直系子孙,接着宋太祖当皇帝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不是赵匡胤的儿子,所以后面的一脉可不就是赵光义的一脉吗,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好多史料被毁,知道真相的人也不敢说。导致对于开国帝王之死居然语焉不详,直到南宋才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略微讲了一下,但也没人看得懂。
野史方面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当然也并不统一,宋朝有个僧人叫文莹,他有一部流传很广的笔记叫《湘山野录》,曾记载了烛影斧声的故事,里面讲赵匡胤听了一位算命的人的话,觉得自己气数已尽,没几天可活了,就把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请进宫,来干什么呢,安排后事,当时赵匡胤患病已久,所以他就把宦官和宫女撤走,和赵光义开始谈论后事,喝完酒已是深夜,赵匡胤就拿起一把玉斧,玉做的斧头,皇帝身边的玉斧一般都是起礼仪作用的,皇帝当然不会举着一个斧头去干嘛,这是礼仪性的,但也可以砍死人,这种玉斧往往斩首时可以用的,所以赵匡胤拿玉斧就在雪地上刺,嘴里说什么呢,好做好做,不知道什么意思,当时肯定是有人听到的,这个话要传出来,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留宿在宫中,而第二天天刚亮就发现赵匡胤死了,那么赵光义就受了遗诏在灵前继位,这样的一个过程引发了很多人的猜疑。
因为这里面很简单,按宫廷的礼仪特别是宋朝宫廷的礼仪,赵光义是不能在宫廷里过夜的,你怎么能在宫廷里过夜呢,你怎么能在皇帝的后宫过夜呢,但是他在宫廷里睡觉,过夜;第二,太监宫女是不应该离开皇帝的,就在皇帝的寝宫外头,一直到清朝都是这样,都是睡着有太监宫女的,而在那天晚上居然一个都不在。所以很多人说这里面有一场血腥的谋杀。
画外音:十八传,南北混。宋朝开国150多年以后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东京汴梁(今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那这一时期汴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宋朝都在哪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一场让宋朝皇帝感到无比羞辱的灾难又是怎样降临的?
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整个的一幕景象,当然当时没有电影没有纪录片了,但是通过传世的一部非常著名的画卷‘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到当时的都城汴梁这种熙熙攘攘,非常繁华的景象。这个时候作为经济繁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出现的纸币叫交子正式得到了使用,北宋时期手工业当然也很发达,因为当时需求非常旺盛,单举一个例子,就瓷器来讲,宋朝有五大名窑,汝均官哥定窑,这五大窑口也在那个时候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除了造纸基本上是在汉朝,由蔡伦最后完善的之外,活字印刷就是由毕升在北宋时期发明的,毕升,970至1051年,今湖北英山人。而其中的指南针火药这也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发明,也是在北宋时期得到最后的完善。当时北宋的造船技术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的,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和当时的日本, 朝鲜半岛,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以瓷器茶叶丝绸为主要商品的出口非常地繁荣,应该说是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在某种意义上也超过了唐朝。
宋徽宗时期,就是公元12世纪北宋王朝文化经济社会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它的军事力量日渐衰弱,而东北的女真族日益强大。女真族有个部落叫完颜部,酋长叫完颜阿骨打,兵强马壮,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金兵多次南下侵扰北宋,宋朝的朝廷里面一直是主和派占据上风都不赞成打,所以屡屡失利宋朝逼迫割地赔款,而金兵却更加咄咄逼人屡次来犯、靖康元年(1126)在金军还没有攻破东京的情况下,开封还没有被攻陷的情况下皇室居然已经准备投降了,宋朝很文弱居然就已经准备投降,而开封的军民坚决要求抵抗,当时有30万人市民决心参战,而宋钦宗竟然亲自到金营求降。于是金兵更加肆无忌惮大肆搜刮,1126年开封就遭到了一场浩劫。
第二年的二月,金军废掉了宋徽宗宋钦宗,四月金军将俘虏的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加上俘虏的皇室少女,妇女,宫女,民女15000多人,就是女性有15000多人全部押到金朝,其中大部分人成为妓女,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惨痛的灾难,当然大量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图籍,包括浑天仪这种观察天象的仪器也被搬到金国。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奇耻大辱――靖康之难,这场劫难是浩劫。此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都死在金朝。
画外音: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要想读懂三字经这句话就要了解宋朝的历史,当然也要了解整个中国的形势和背景,那么当时宋辽金这三个王朝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弟子规》拼音读本及注释 dì zǐ guī 弟 子 规 zǒng xù 【总 叙】 dìzǐguī shèngrénxùn shǒuxiàotì c&igrav
Zhào Qián Sūn Lǐ Zhōu Wú Zhèng Wáng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Féng Chén Chǔ Wèi Jiǎng Shěn Hán Y&a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
三字经全文及注解 《三字经》全文1145字,要想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全文看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今我还不能完整的背诵整篇三字经呢。把《三字经》全文发布到我的网站上,以便不断学习。
弟子规原文 弟子规易解 儿童读经缘由(代序)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及其注解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
弟子规全文
原文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译文 哪怕是一点坏事,也要说服别人不要去做。无论是多么微小的好事,也能给别人带来方便。 故事 与人为善 古时候,有个寡妇叫刘氏。因为
原文 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追求真诚是做人的法则,做到了至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是从来没有的事;无法做到真诚,也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这句话强
原文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译文 看别人做起来觉得很容易,自己学起来才知道难度很大。不要以为看起来很简单,就感觉做起来也一样容易。 故事 卖油翁 宋朝有个叫陈康
原文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从师。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 译文 舍不得钱财就不要教育子女,庇护孩子的缺点就不要让他跟老师学习。要知道孩子是可以教导成材的,不要借口儿童无知而故意庇护孩子
原文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译文 前来对你说别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个制造是非的小人。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会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 父子骑驴 从前,有
原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译文 要做好一年的事情,在春天就应该做打算。要做好一天的事情,在黎明的时候就应该做打算。一个家庭若想幸福,关键是要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
原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父母所喜欢的事物,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讨厌的事物,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除去。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了伤,就会让父
晏子名婴,莱(山东)之夷维人,为齐国桓子弱之子,以邑为姓。晏子不仅德行出众,而且智慧过人,但从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贵族强权。 在辅佐齐景公时期,有一次,景公派遣晏子管理东阿这个地方,晏子于是
《史记?留侯世家》中讲了一个张良敬老的故事。张良,原姓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因此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后唐灭亡以后接着登上五代的第三个皇帝,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背着两重臭名的后晋皇帝——石敬瑭,那两重臭名呢,一个是儿皇帝,一个是汉奸卖国贼,这是石敬瑭身上背的两个罪名。石敬瑭,后晋高祖,892至942年,936年登基。关于石敬瑭的评价历来分歧很大,多数人批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