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三十二讲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画外音:唐太宗李世民夺取皇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后人称赞的就是他能善于纳谏。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掌握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容易独断专行,要想政治清明必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而唐太宗的宰相魏征就是以勇于进谏而名垂青史的,那魏征是怎么成为唐太宗的宰相呢,他又是如何冒死向唐太宗进谏的,而开创了唐朝第二个盛世的唐玄宗是不是因为宠幸杨贵妃而导致了唐朝的由盛转衰呢?

  接下来三字经也是用一节篇幅12个字把唐朝整个历史给概括了。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二十传指唐朝皇帝的数量,20个皇帝,三百载指唐朝的寿命三百年,那唐是被谁灭的,被梁,在历史上称作后梁,国乃改这个国家改掉了,不再叫唐朝叫后梁了。一般来讲唐朝三百年的历史分前后两截,分水岭在755年,755年以前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盛世,而755年以后唐朝就开始由盛转衰一直到灭亡。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是李世民在位时创立的一个天下太平,蓬勃向上的时期,前面讲过李世民还在很年轻时就追随他父亲李渊起兵,因为他常年带兵打仗所以对民间疾苦是有切身感受的,所以李世民不是一个纨绔子弟。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位一代明君心中一直有一种忧惧,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把老百姓比为水,把自己唐朝这个统治比为船,当然船离不开水,水能载舟,船永远是在水面上行驶的,但李世民最忧惧的是什么,水能覆舟。处理不好这个关系,水掀起波浪人民反抗了,那么你这个统治之船也是会被打翻的。当然李世民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也非常会耍各种各样的手段但终究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好皇帝,他身上有许多令人赞叹的优点是别的皇帝一般都没有的,在历史上最为称道的是什么,纳谏,他非常容易去接受或非常愿意去接受臣下的批评,根据臣下的这种进谏来修改自己的统治策略和统治手段。

  画外音:唐太宗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掌握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很容易独断专行。历朝历代的教训已说明如果皇帝毫无节制地独断专行最终必将导致亡国结局,所以李世民鼓励大臣们要经常提意见和建议,而最敢于向李世民直言进谏的就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那魏征是怎样成为李世民的宰相呢?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河北晋州人。魏征曾出家当过道士,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投靠李渊他主要是为谁服务呢,为太子李建成,所以魏征登上仕途属于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所以特别受到李建成的器重,上讲我们也讲到后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把太子给杀了,自己继位当了皇帝,照理说我把太子杀了也肯定要把太子身边的重要谋士也得处理掉,但李世民非常清楚魏征是个人才所以亲自召见魏征,这样一个接见的场景是非常有意思的,李世民召见魏征一见面就非常生气,说什么呢,魏征,你怎么敢,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这李世民先把兄弟关系不好说成是身边的这些人出的主意,在场的大臣一看李世民这种态度都觉得魏征有杀身之祸,这样问就是出言不善来者不善嘛,就基本上是要处理掉你了。

  但魏征这一刻显出超越常人的气度和姿态,一般讲皇帝那么火,自己原来服务的太子已被杀掉了,一般也就是解释我没有给太子出主意,我没有离间你们。魏征没有,他非常自信地回答,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那他不会有今天的下场。这个话是很高明,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你们兄弟就不会闹,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弄不好干掉的是你。这个话很厉害,李世民听了不仅火气马上降下来,还就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这种气度所折服,从心里开始喜爱,钦佩,在某种意义上还有那么一丝畏惧,他觉得这个人不一样所以就立即重用了魏征。

  画外音:魏征的刚正不阿使李世民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马上任命魏征为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建议大夫,魏征果然尽忠职守勇于直谏,李世民并不顾虑魏征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不久又把魏征提到宰相的位置,那魏征是怎样向李世民直谏,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又是否能够听得进去呢?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而魏征也越来越显示出他的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皇帝大胆进谏,在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里我们从史书上可明确查到魏征进谏200多次,这个是很庞大的数字,一个下级部属一般都不怎么敢对上级提意见何况是一个臣子向皇帝提200多条意见,而每一次唐太宗都尽量考虑他的意见,尽量予以采纳。魏征这种进谏他有时完全是犯颜直谏,所谓的犯颜直谏是不管你皇帝高兴不高兴,听得进听不进,我做臣下的本分就是应该把我的真实想法禀告给你,不能阿谀奉承不能顺着你皇帝,不能天天喊万岁,喊英明吧。即使在唐太宗大怒时魏征也敢当面廷争,在朝廷上就跟皇帝争执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对魏征的敬畏之心还越来越重,在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纪录,举两个例子。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秦岭山中打猎,唐太宗戎马出身是非常喜欢打猎的,行装都准备好了突然唐太宗下令不去了,大家觉得很奇怪当时也没有人问,为什么你都兴师动众准备打猎了突然又不去了呢?魏征问唐太宗,唐太宗苦笑着回答,当初啊我确实是憋不住想去打猎,好久没打猎了,把人叫齐了,行装准备好了,一想,大概你又要来进谏了所以我想别惹麻烦了就打消了这念头不去了,不去了行了吧。一个皇帝对臣下还没进谏他都有点害怕。还有一次,这是最著名的一次。

  唐朝的这些人都特别喜欢鹰,鹞(要)鹰,非常好的鹰。有一次有人给了唐太宗一只,进贡了一只非常好的鹰,唐太宗很高兴,古人很多人是喜欢鹰的,因为他要打猎要打仗啊,有个鹰做助手,所以他把鹰架在臂膀上很得意地在宫廷里逛来逛去,像一个宠物嘛,忽然远远看见魏征来了,把他吓得赶快把这个鹰拿下来藏在袍子里不让魏征看见,魏征又来跟他谈公务,谁也不知道魏征到底知不知道,魏征如果眼睛好看见,好,你上班的时候在玩鹰,魏征就故意很唠叨很啰嗦跟他谈了半天,谈完了走了。唐太宗掀开袍子一看鹰死了,憋死了,唐太宗心疼得一句话也不敢说,这样一种君臣关系。

  画外音:魏征直谏虽说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一片忠心耿耿,但忠言逆耳普通人尚且不愿听到批评意见更何况是贵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了,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李世民有没有受不了的时候,而一旦有一天皇帝真的发怒了魏征会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不过李世民气量再大有候也受不了这个魏征,太唠叨。他经常进谏谁都烦。我们现在有时偶尔听见不同意见,涵养好的能接受,每天提十条意见一般看到你也准烦。所以有一次唐太宗上完朝怒气冲冲回到后宫,这个皇后长孙皇后一看,哟,怎么今天不高兴就问唐太宗,唐太宗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话,我一定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一定要把这乡巴佬弄死。皇后问谁是乡巴佬啊,唐太宗说还不就是那个魏征,那乡巴佬烦的要死天天给我进谏。这时长孙皇后也显示出了不起的一面。一般的皇后,哎呀,那你就把他杀了吧,一个乡巴佬算什么,只要你高兴,万寿万疆。可长孙皇后不是马上跪下来说,我恭喜皇帝。哎,李世民说,我要杀乡巴佬你恭喜什么呀。皇后讲什么呢,你有这样一个臣下敢于直面进谏是因为陛下乃圣明之君,你既然是圣明之君有这样一个贤明的臣子你该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能杀掉呢,你杀掉他了以后怎么证明你是贤明君主呢。唐太宗一听恍然大悟所以此后更加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更加努力的进谏,君臣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贞观16年(公元642年)魏征生病卧床,唐太宗派出去探视他的中使,什么叫中使呢,宫中的使臣一般是宦官了,派出探病的中使叫道路相望,什么叫道路相望,一拨出去还没回来第二批又去探望,送东西送药表示慰问啊,整个路上全部是唐太宗派去探魏征病的。魏征一生节俭是个很清廉的官毫无积蓄而且居然家无正寝,家里连间像样的卧室都没有很清廉的一个官,唐太宗立即下令把自己原来要用来修筑宫殿的材料给魏征造了一间大房子,不久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并放声痛哭就在这个场合说出了一句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话,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用好的铜做了一面铜镜你可以去端正自己的衣冠,像我们今天戴帽子穿衣服总要看看穿衣镜;以古为镜,以以往的事情古代的事情来作镜子你可以知道兴替,知道一个王朝为什么兴盛为什么陵替;你以一个他者以别人作为镜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失,非常有名的话。

  画外音:唐太宗虽是个明君但毕竟是皇帝,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魏征生前虽得到唐太宗最高的礼遇但死后又发生了什么呢,唐太宗为什么要把魏征的墓碑推倒?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