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四十讲

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画外音:三字经作为一部蒙学经典,在梳理完中国历史后,进入最后一个部分。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生动的古人勤学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作为一个求学者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态度,遵循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这其中提到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学有大成,后世都尊称他为“孔圣人”,《三字经》中所提的项橐只不过是个七岁孩子,那孔子为什么要拜他为师?这个叫项橐的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

  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

  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而那时孔子已是一个学有大成的人物,他尚且还要勤奋学习,这里就引出一个新的人物项橐。

  项橐是春秋期间鲁国一位神童,当然在历史上没留下多少关于他的确切记载,民间传说很多,讲他眉清目秀非常可爱,在我脑子中从小就认为,项橐应该是胖墩墩的,但没什么理由,因为没看到哪个记载说他是胖是瘦,但我就是这样一个印象。这个孩子无师自通聪明无比,从小特别喜欢,也特别善于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人物,观察自然,而且与生俱来有一种钻研精神,像这样的孩子在今天往往是父母比较头疼的,因为他什么都得问个为什么,什么都得追着往下问,一般父母见到这样的孩子,心情好时非常喜欢,心情不好时就烦得要命,项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虽然只有7岁,但孔子居然拜他为师,后来的人就把项橐尊称为圣公,因为孔夫子是圣人嘛,圣人的老师不论多大,这个名字总得叫得大一点,所以叫圣公。

  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他听说在莒(举)国有个小国,在莒国的东南沿海边有个地方,那个地方的百姓非常淳朴,但都很有学问,有这样一块知识宝地,孔子是哪里有学问就要到哪里去的,全世界的古代的这些圣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追着知识走,哪里有知识就到哪里去。所以孔子就跟弟子商议,我们出去旅游一次,去看看这个地方,体察一下那里的民情,感受一下那里人民的聪明程度。孔子就带着众弟子乘着马车风尘仆仆,就来到这个地方,到了一看,风景非常好,孔子正在非常高兴地观赏风景,观赏长得非常好的庄稼,看见前面大路上有一群孩子玩,孔子的马车就慢慢走过去,别的孩子噌噌全躲了,唯独有一个小孩就站在路中一动不动,这个孩子不用说就是项橐了,给孔子赶车的是他的弟子子路,子路是个比较勇武的人,脾气比较急,就大声呵斥,这个小孩子,老夫子在此,你怎么挡在路中不走。那这个孩子呢听了子路的话还是不动,还叉开双腿叉着腰就挡在路中不动。

  孔子当然很有教养,就在马车上探出头来问,哎,这个小孩子,这个小顽童,你拦在路中不走是什么意思啊。也不知道项橐认识不认识孔夫子,估计是不认识,他一听这位老人家叫他小顽童,心里很不爽,就下决心要作弄作弄这位老先生。他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这里有个城池啊,有城墙啊,你车马怎么过得去啊。孔夫子说,噫,这明明是一条路,哪里有城池啊。就问他城在何处。项橐不是叉着腿站在那嘛,就指一指,城在足下。我脚下这里就是城池。孔子一看这有点意思,这两脚叉开像城门,他用了一种象征,我就是城墙我挡着你。孔夫子一看这孩子不卑不亢,气质非凡,就动了一点童心,下车去看,看你脚下哪里有城池。一看,这小孩有点绝,两腿中间放着几块小石头搭了一道小城墙,那么就是有城墙在这里,是吧,人家没说我的城墙有多高,就说有道城墙嘛。

  孔子就问这孩子,哎,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小孩答‘御车马军兵’,说我这城墙就是挡你这个车马的,还可防防军队和兵。那孔子就说了,哎呀,小儿戏言。小孩子你就是开玩笑嘛,车马从此过又当如何,你这么小一道城墙我车过去又怎么样了。项橐说,这不对,这总还是一道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怎么过得去。孔子上下打量着这个孩子觉得这个地方的人真是聪明,小孩子如此聪明伶俐,只不过这孩子有点恃才傲物。孔子也懒得跟这个小孩子多说,因为他要赶路嘛,就跟他说,那我怎么办呢。就问他,孔子已经自降身份了。那项橐就说,哎,到底是城躲车马呢,还是车马应该绕城而走呢?孔夫子一想,没办法,只能赶着马车从他旁边过去了。

  画外音:孔子慕名来到莒国,却被年仅7岁的项橐拦住了去路,只得绕道而行,这种事情虽说让孔子有失体面,但孔子毕竟是至圣先师学有大成,不会与项橐计较,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事,让这位博学的老者自愧弗如,甘拜下风,甚至愿意拜项橐为师。那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孔子一进到这个地方,实际上就输给了一个小孩,心里难免也有点不爽,一路怏怏不乐。赶路,赶在路上看见路边有一个农夫正在锄地,孔子心里不快嘛,就下来问那个农夫‘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他不是拿着锄头在锄地嘛,看你那么忙,你知不知道你每天这个锄头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憋在那了,这谁知道啊,我天天种田我还一下下数啊。孔子和他的弟子都窃喜,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好像被问住了,正好僵在那时,突然看见远方赶过来一个小孩,就是项橐了,赶过来说,哎,我爸爸年年种地,原来这人是他爸爸,当然知道手中的东西每天抬起来几次了,你老夫子‘行必乘车马’只要出门就得乘马车,那你一定知道每天马蹄要抬起来几次了,孔子当场蹶倒,搞不过这孩子。

  但孔子看到这孩子聪明得不得了,实在是少见,那当然认定这就是个神童了,所以就下车仔细打量项橐,跟他讲,哎呀孩子,你的确才智过人这个没错,这么着,我出一道题你出一道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谁赢了谁当老师。项橐的回答是,不可戏我。你是老人家不可玩我,不能跟我开玩笑啊。孔子就讲,童叟无欺。不管老的小的都不欺。

  孔子接着就问‘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上有多少星晨,地上有多少五谷’。出了这么一道题,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都要靠着日月星辰的光芒,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靠五谷生存,这两样东西都离不开,那我就问问你这个小孩子了,天上到底有多少星辰,地上到底有多少五谷,这题目照理说无解的。

  项橐怎么回答呢?‘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夺),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天太高了我没法量,地广了我也没法用尺子量,一天一夜星晨,一年一茬五谷,每一天有一晚上都是星晨,一年总归一茬五谷,庄稼那时都是收一茬,不像今天有双季稻三季稻,这个当时都没有。孔子当时就几乎要晕了,这个回答挑不出一点毛病。

  画外音:孔子和项橐君子约定,相互出题,胜者为师,可让孔子没想到的是这个项橐虽然年仅7岁,但却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孔子出的题根本没难倒他,接下来该轮到项橐给孔子出题了,那项橐会给孔子出什么题呢?

  该轮到项橐出题了,项橐说‘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你孔子一上来就跟我讲天啊地啊,那我不讲那么大的,我是小孩嘛,我就讲人身体比地小吧,那么眼睛上的眉毛比天要低吧,我们讲点小的,两道眉毛生在眼睛上,天天可以看见,眉毛总是人人都看得见吧,那夫子您知不知道两道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啊?这个还真没法回答,它也不像一夜星辰一茬五谷那么好回答,你总不能说眉毛两根,这个肯定是不对的,是吧。

  孔子没有办法只好按刚刚的约定要拜师了,谁赢谁是老师嘛,刚刚要请教项橐,没办法了嘛,准备请教这个孩子怎么拜师,这时候看到项橐噗通跳到旁边水塘里待着,孔子就问,你怎么跳水了,你干什么呢?项橐回答,沐浴以后方可行大礼啊,怎么样,请夫子也下来沐浴,要把孔夫子也请到池塘里去。那孔夫子就说了‘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我没有学过游泳,我要到池塘里就会噗通沉下去浮不上来了。项橐说不对,您这个话不对,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不沉啊,说鸭子也没听说学过游泳啊,可鸭子怎么浮在水面上不沉呢?孔子说‘鸭子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

  孔子上当了,其实那个时候不理他就完了,孔夫子还跟他解释,还是比较好为人师嘛,以为项橐在请教他,说鸭子因为身上长着这个毛,鸭毛是不沾水的,叫离水之毛,那鸭身上长了这个毛,所以它不沉啊。项橐又说,哦,是这样吗,那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葫芦没毛,扔到水里它也不沉啊。这回孔夫子被他绕进去了,孔子说‘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就是葫芦是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项橐又说,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啊?这个钟啊,大铜钟,庙里的钟啊也是圆的呀,里面也是空的,怎么它扔下来就沉下去不浮起来啦。

  孔子面赤于腮,脸通红,很不好意思,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项橐在水塘里沐浴好爬上岸,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再也不东游,不出门了,往东不敢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我们很轻松的哈哈一笑之后领悟了什么,这个故事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使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无分长幼。

  一个真正把学习放着人生中崇高地位的人,一定会向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长的人虚心学习,而不会过于在乎自己的年龄,地位和身份。

  画外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孔子就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像孔子这样一位学有大成的尊者,尚且能做到不耻下问,不忘勤学,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三字经作为一部蒙学经典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在端正了学习态度之后开始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那怎样才能做到坚持,三字经又会给我们举什么例子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