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四十二讲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画外音:“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著名诗人苏轼的父亲,但他为什么到27岁才开始读书呢?“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而梁灏82岁中状元是真的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七、八岁就才华横溢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神童?“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蔡文姬才华卓越,但命运坎坷一生三嫁,那她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三字经》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些人?而我们从他们身上又能够学习到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得成就?《三字经》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老泉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是名气更大的苏辙、苏轼的父亲。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苏洵年轻时,家累很重,整天必须在外奔波,要维持这个家庭的生计,因此根本没时间读书,一晃到了27岁。27岁在古人时候就是成年人了,不光是成年人,类似于中年人的年龄了。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就对自己妻子讲,我觉得自己在文学上还应该可有所作为,现在恐怕必须开始发奋,开始读书,开始往这方面努力。但我又放心不下这个家,你说我该怎么办?而苏老泉的妻子程氏是个非常贤惠的女性,非常理解他支持他,从此接过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苏洵也由此开始起步。

  他起步虽晚,但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进步飞快。他进京去赴考,马上就受到当时文坛前辈,当时一些大官显宦的一致赞赏,成了有学问的大家。我们要知道“唐宋八大家”,唐宋是中国两大盛世,两个文化高峰期,一共才总结出八位、八大家。苏氏一门占了三个,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晚年求学的例子非常多。在西汉刘向编的《说苑》里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晋平公问师旷,我现在已经年过70了,但我现在想要读书,是不是太晚了。师旷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为什么不秉烛而学呢?就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来读书呢?我听古人说过少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候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而老年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的烛光。点燃蜡烛照明虽没有像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没有像正午的太阳那么明亮,但请问国君,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哪个更好一些?晋平公一下明白了。所以在中国传统当中一贯有这样的一种传统思想,只要坚持不懈,就算年龄很大开始学习也尤未未晚。

  画外音:苏老泉27岁开始求学,由此可见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梁灏82岁中状元的事是真的吗?

  在讲完27岁苏老泉的故事后《三字经》讲了一个岁数更大的人的故事。

  若梁灏(浩),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讲一个82岁取得最后成功的人。这个故事一定是惊心动魄非常吸引人,但《三字经》在这里错了,《三字经》作者在这里犯了一个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一个错误,也许《三字经》在这里没经过太严格的考察,就用了一个民间传说,而忘了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见于史籍的。

  梁灏,公元963-1004年,字太素,东平州城人。总共在这个世界上才活了41年,怎么可能82,比他在人世间活的年龄翻了一番,所以一定是错的。梁灏这人在历史上确实是有的,而且是个很著名的人,出生在官臣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当官的,但梁灏少年丧父,由他的叔父抚养成人,从小好学。梁灏初次考进士没中就留居在京城而到了雍熙二年(985)年再度赴考,经过了廷试和宋太宗的御试,考取了第一名时年23岁。“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所以魁多士是指在很多读书人中间独占魁首,独占鳌头。是二十三岁,不是八十二岁,所以我不太知道《三字经》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出现一个那么大的错误。

  画外音:《三字经》是儒家思想的启蒙教材,在长期的流传中经多人修改补充,这也可能就是出现误差的原因。梁灏82岁中状元可能就是民间一个误传,但历史上有那么多文人学士梁灏为什么会被民间传颂?他还有什么其他独特之处吗?

  梁灏有三个儿子,为什么我们在谈到别的《三字经》里人物的时候一般不讲他有几个儿子,为什么在讲到这位梁灏时要讲他的三个儿子?因为梁家父子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美谈。

  他的长子梁固985年出生,也正好是他父亲考取状元那年,生了这么个儿子,这个儿子叫梁固1017年去世。这人也是少有在志,而且非常崇尚节操,是个人品非常高尚的人。他在父亲去世后,因他父亲是一个官,所以受到了所谓被荫赐,就是受到祖辈的福荫,受到父辈的福荫,以荫赐被赐为进士出身。丧期满了以后,他辞去赐进士出身。一般人不用考试,赐了我一个进士那高兴得不得了,但他非常有志气把这个赐进士出身给辞掉,自己主动参加科举考试。在1008年又考取状元。

  在父亲考中状元当年生的儿子,后来又考中状元,这样的父子两状元,在中国历史上,在我有限知识范围里知道的就这么一对。而他的儿子为人爽直,才调俊雅,善与人交,慷慨好施,尚义气,有吏才。宋朝的这一对父子状元举世罕见,宋金以来就已经为他们修建过父子状元的牌坊,这个牌坊原来还一直在的,是个木质结构,到了清朝的康熙58年兖州太守奉旨重修牌坊,上面有一对对联也是比较有名的,“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这个对联就很说明问题了。

  画外音:像梁灏梁固这样的父子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确实罕见,也许正因为如此,梁灏才被收入《三字经》中。虽然年龄上弄错了,但也让我们了解到一对父子状元的故事。虽然《三字经》认为学习不分年龄,但年幼而聪明好学的就更被称赞了,那《三字经》当中所提到的莹和泌又是怎样的两个神童呢?

  中国的传统,毕竟是长久以来,都很羡慕那些少年神童的,而确实按照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人确实应在小时就开始学习。人的每一个人生经历都有他应该做的事情,而在少年时代,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学习,所以《三字经》接下来又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幼年开始就学有所成的人物。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两个人一个八岁,八岁就能吟诗了,一个七岁,七岁就能根据一盘棋来赋诗,有机智,讲了历史上两个神童。莹八岁的莹就是北魏的祖莹。

  祖莹,字元珍,范阳人,他父亲是中书侍郎钜鹿太守,所以他应该是出身一个官臣家庭。祖莹八岁时能够背诵《诗》、《书》,所以大家对祖莹就格外器重,觉得这个孩子不得了,当时大家都叫他什么?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当时有些官员就经常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华很多大人都达不到,最终一定会大有所为。他后来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学,一路还走得比较顺,到后来成为一名学士。

  而‘泌七岁,能赋棋’这个泌就是唐代的一代名臣李泌(722-789年)。他在幼年时就聪明非常,又能写文章,还能写赋,同时还非常擅于下棋,当时就有神童之号。而所谓《三字经》里能赋棋的故事就发生在李泌七岁时。这个事情说起来和唐玄宗李隆基有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