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四十讲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又讲了一个人叫赵中令,读鲁论,所谓的鲁论就是《论语》,鲁国嘛,鲁国的《论语》,我们今天读的《论语》的本子也就是鲁论这么一脉下来的。彼既仕,他都已经当官了,学且勤,学的还更加勤奋。三字经里这样的叙述是有它非常深厚的一种传统思想的背景的,什么背景呢?

  在古代出仕为官是成功的标志,你都当官了,那么在古代当然是成功的。在古代你经商,哪怕你成为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也和成功没关系,仕农工商,商在最后。第一等是仕,仕如果成功,就是已经当官,成为国家的命官,就是成功的标志了,所以他讲已经出世为官,已经取得成功的人,也不能放松学习,反而应加倍勤奋。三字经在讲道理时是层层递进面面俱到的。

  赵中令何许人也,就是北宋初年的赵普。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中令是他的官职,他的官职是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当时的赵匡胤还没黄袍加身,在陈桥兵变时,正是赵普参与了这件事情,赵普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谋士,应该是黄袍加身的幕后导演人之一。所以当赵匡胤变成了宋朝开国皇帝,赵普当然因为辅佐有功,所以官运亨通,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就是非常熟悉政府管理层面的工作,但没学问,学问不高,等做了宰相后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问不够,而宋太祖赵匡胤也经常劝他读书,晚年的赵普名位已高,宰相一级的人物了,但每次回家手不释卷。

  根据《宋史》讲,赵普只要下朝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关起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来整天阅读,到第二天他上朝去处理政事时,很多人发现他能引经据典,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有理有据,有理论有实践,大家都觉得很惊讶,不太知道他怎么能做到这一步,等赵普去世后,家人打开他那个宝贝箱子一看,一部《论语》,也就是说他熟读《论语》,而且是带着问题用心来读《论语》。三字经都是前后照应故事不是随便选的,他上朝碰到问题挂在心头,下朝回来去翻《论语》,看哪些孔夫子的和儒家早期弟子的教导有助于他去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

  画外音: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继位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可却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会读《论语》,而赵普的回答是我以半部《论语》辅助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句美谈。一部《论语》不到两万字,而赵普却花了大半辈子时间读它,赵普从《论语》中都读到了些什么呢?

  也正因为赵普用心去读书,把心贴到书上,所以他从儒家学说当中,从《论语》中汲取了很多为臣之道,他这个大臣当得跟别人不太一样。

  有一次一名大臣应当升官,但太祖赵匡胤历来就不喜欢这人,就不批准不让他升官,赵普坚决进谏,要求把这人提拔起来,这就是儒家学术当中的一种‘执言’,仗义执言。太祖被他逼得都发火了,因为虽然是君臣,两人也比较熟嘛,太祖就说了句很蛮横的话,我就是不给这人升官,你怎么样?皇帝跟宰相闹成这个样子。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表彰和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天经地义,况且刑赏,刑罚和赏赐,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你陛下个人的刑赏,你怎么能凭着自己的喜怒独断专行呢,太祖更愤怒了,脸上挂不住嘛,被自己大臣这么顶,而赵普紧跟在他身后盯着他,你走到哪我跟到哪,时间一长最终也得到了太祖的认可,这些都是读书所得,用心读书所得。

  画外音:赵普虽身居高官,但仍手不释卷苦读《论语》,他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三字经用了六个字彼既仕,学且勤来强调即使事业有成就的人也不能停止学习,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但是还有些人会借口说自己没有读书的条件而逃避学习。那对于这个问题三字经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字经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考虑到读书的人,学习的人可能会有的各种各样借口,如果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借口,我没有读书的条件的话,那三字经告诉大家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他们读书条件更差,差到不能差的程度,什么呢?连书都没有但他们依然非常勤勉,发奋读书。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这里讲到两个故事,一个是披蒲编,讲的是西汉年间温舒的故事,这个典故出于《汉书》,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汉书·贾牧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也就是讲有这么一个人温舒,他父亲是里监门,什么意思呢?这个官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居委会主任,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一个官,所以家里是很贫穷的,贫穷到什么地步,温舒从小就被他父亲派一个活,去放羊,在放羊过程中,温舒取了沼泽中芦苇这种比较长的植物的叶子,把它一点点截好,截成长短宽细差不多,干什么?用来抄书。在汉朝时,纸张还没大规模使用,主要是两种书写的载体,一个是竹简一个是帛,丝织品。帛是非常昂贵的,一般人根本用不起,竹简相对比较便宜,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搞到的,更何况制作竹简还有一套非常繁琐的程序。所以温舒就采一些这种野生的芦苇,把它编起来抄书,来学习律令。通过他的学习慢慢变成了一个负责监狱的,管理刑事的这么一个小小官员。由于他学有心得,所以慢慢当的这个官啊,还似乎有点大,慢慢当起来了。当然从历史上看温舒的官职都是非常小的,从来算不上一个达官显贵,他之所以能被列入正史,恰恰是因为他这个披蒲编这件事情,恰恰是因为他为自己创造读书条件的精神,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才有机会列入正史。

  而削竹简讲的是一个远远比温舒要著名的多的人物,谁呢,西汉时期著名的公孙弘。公孙弘,公元前200-121年,西汉淄川人。他少年时家里非常贫寒,为别人在海边放猪来维持生活,自己利用放猪的空隙去削竹子,因为他买不起做好的竹简,削竹子自己做成简册抄写书籍,年轻时曾担任过家乡薛县的狱吏,监狱里的小小的办事员,因为没有学识书没读好,经常发生过失做错事,所以被免职,从此他立下志向,在一个叫麓台的地方埋头读书,一直苦读到40岁,花了几十年时间。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下诏访求这些贤良文学之人,当时的公孙弘已60岁,以贤良的名义应招被任命为博士,所以公孙弘是个晚成之人。

  公孙弘为相数年,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能位极人臣,而直到今天,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对公孙弘推崇备至。他之所以能成功,之所以能登上高位,毫无疑问,他的这种持续苦学的精神,他的这种在贫困当中依然通过学习来掌握自己命运,改造自己命运的精神起了巨大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话‘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你的才能不能得到拓展,不学习你的本领不会增多,非志无以成学,你如果不立下学习的志向,不发愿苦读,那你也不会学有所成。这一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公孙弘讲的,也确实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画外音:披蒲编讲的是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的故事,削竹简讲的是公孙弘将文字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阅读的故事。彼无书,且知勉是说他们两个都很穷买不起书但仍不忘勤奋学习。三字经意在通过这两个小故事勉励后人即使条件艰苦也要用功读书。

  三字经在讲述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读书的故事后,接着标举出一种学习所需要的刻苦,勤奋的精神,三字经用哪些故事来讲述勤奋来讲述刻苦,请听下一讲。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画外音:《三字经》在明确了学习的态度之后,开始向我们介绍几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来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其中就提到了一些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成语,比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头悬梁锥刺股经常被人们作为刻苦学习的榜样而广为传诵,可对于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却知之甚少。那么悬梁刺股讲述的是谁的故事呢?在现代社会发愤读书是必要的,但勤奋一定要用这种毁伤肢体的方式来彰显吗?对于悬梁刺股这种极端的行为我们又该怎样看待?《三字经》中所提到的这些古人的励志故事,对于今天的现代人还能否适用,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