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二十九讲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画外音:西晋灭亡东晋退守长江以南,中国再次南北分裂进入了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南朝经历了宋齐粱陈四个王朝,但这四个政权都是短命的,加起来才一百多年,那北朝的情况又如何,五胡十六国的混战之后鲜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但三字经中为什么称北魏为‘北元魏’,这个元字包含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北魏后来又是怎么分裂成北周和北齐,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首诗就叫《北齐》:‘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诗中的小怜是谁,而玉体横陈又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上一讲了三字经对南朝的描述,北朝三字经是这样来讲的: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三字经这段话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公元439年鲜卑族里有个世族叫拓跋氏,他所建立的魏国统一了黄河流域(这个国名跟曹操建立的魏国同名),隔长江一带和南朝对峙,为了避免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魏朝相混,所以我们叫它北魏,那问题就来了,北魏就北魏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元字叫北元魏,这就是三字经不可及的地方,它很简单但用词是经过斟酌的,每个字的使用都经过作者的考虑,当然也可能在流传过程中是别的学者的增订或完善,这一个元字透露出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一次著名的改革,什么改革呢,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个元字就是要给我们提示这次改革。

  孝文帝,公元467-499年。公元471孝文帝继位,随着他慢慢长大就决心采取改革措施,他首先明确规定官员的俸禄,原来北魏对这个是没有明确规定的,你自己拿吧,但孝文帝把它给制度化了,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这样一来北魏的国力开始强大。孝文帝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为了巩固统治他已经明白必须改变鲜卑族的某些落后风俗,必须吸取当时中原王朝,主要是指汉族的先进的文化。

  画外音:东晋退守长江以南后中原地区陷入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中,最后是鲜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北魏虽是鲜卑族统治,但当时当地的老百姓大部分还是汉族人,北魏孝文帝看到了汉文化的先进性,决心进行汉化改革。他第一步要做的事就是迁都。

  北魏在孝文帝之前100多年已定都在哪呢,平城,就是今天山西大同。孝文帝下了个决心,迁都,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今天的洛阳。这就进入了中原地带的心脏地区,但迁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北魏鲜卑族已习惯了北方的生活,今天在我们眼里洛阳也是北方,可当时在鲜卑贵族的眼里洛阳是南方,我不习惯那的生活啊。所以迁都一定会遇到巨大阻力。孝文帝很有心计,他预计到他的鲜卑大臣会反对,所以他就说,这么着,全国动员,干嘛,攻打南齐,上一讲过南朝是宋齐粱陈四个朝代,跟孝文帝大致对等的是齐。我要南伐去攻灭齐国。

  有一次上朝他就把这个主张提出来了,引起了大臣的纷纷反对,北魏挺好啊,打到南方去干嘛,南方那个地方都是些河流又没有成片的草原,我们是游牧民族啊,我的马牵到那里干嘛啊,对我们没有用啊,打他干嘛。纷纷地反对,其中最激烈的是仁成王拓跋成,而孝文帝当场拍桌子发火,回到宫中后单独把拓跋成给召进来,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冲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因为你是群臣之首,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打仗可以,是个兵家必争之地,但不适合作为一个要发展壮大,要控制中原的一个王朝的首都,更不适合在平城推进某些改革。现在我要移风易俗要改革,改革必须要迁都,我说出兵伐齐实际上就是想以这个为借口,率领或逼迫文武官员,还有这些贵族,这些军队跟我一起迁都中原。拓跋成那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也不是傻子,一听孝文帝这个意思就明白了。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骑兵30多万南下,从今天的山西大同出发到了洛阳,而这时正好是秋雨绵绵,足足下了一个多月,道路泥泞不堪行军困难,都是骑兵啊,北魏大量的骑兵行军很困难,但孝文帝依然下令继续进军,这些大臣,贵族,将领们本来就不打算伐齐,对南朝没兴趣,一看大雨就有借口了,又出来阻拦,孝文帝就很严肃很严厉地讲,我们如此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那岂不是要让后代人耻笑吗,好,既然大家都反对再往南走了,都反对去攻打齐朝了,那么行,要不就把国都迁到这,你们看怎么样。大家面面相觑,这很突然,他们全不知道,都以为他是去伐齐的,没想到他要迁都,那么大一个题目摆在大家面前,打仗变成迁都了,全楞了。孝文帝又讲,得,也别犹豫,同意迁都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这一下大家纷纷表示就到洛阳,不往南走了,我们就迁都。

  画外音:孝文帝巧用计策终于把国都迁到了洛阳,以洛阳为国都不仅有利于控制整个中原地区,而且也可以更多地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更有利于汉化改革的进行,那孝文帝下一步又进行了哪些移风易俗的汉化改革呢,而这些改革给北魏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接着他开始改革风俗,怎么改呢?第一,改说汉语。他下令鲜卑族要说汉语,30岁以上的人你改不了了,30岁以下的必须马上改口说汉语,30岁以上的暂缓,你慢慢学吧,只要是当官的30以下的一律说汉语,不说汉语就降职或撤职。第二,全部改穿汉人的服装。在汉族历史上在中原民族历史上我们有胡服骑射,原来汉族是穿着袖子很大,底下裙子上面衣服的服装,不好骑马打仗,所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学北方少数民族,我们改革了服装。哎,这个时候北魏鲜卑族却倒过来了要求把自己的服装改掉,改成汉族服装,鼓励鲜卑人同汉族通婚,但不是乱通的,孝文帝很厉害,鼓励鲜卑人很汉族的士族通婚,这样就把汉族知识分子的血缘与鲜卑族混血了;更厉害的是必须改用汉人的姓,他本来姓拓跋,北魏孝文帝叫拓跋宏,改姓什么,元,元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元旦啊,就是第一,就是no.1嘛。所以三字经这里说北元魏,用了一个元字。孝文帝从今以后就叫了元宏。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的政治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而且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族和中原民族的大融合,以一种和平的状态融合,不是通过杀戮,通过掠夺人口,通过把某个民族的人口抢过了变成我的奴隶,用和平的方式,用一种多赢的方式,完成民族的融合。文钟寄语:可以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多赢的状态,促成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但是像孝文帝这样的皇帝不可能代代都出的,所以孝文帝以后的北魏马上开始衰落。

  像北魏孝明帝年幼继位,是她的母亲胡太后辅政,这胡太后非常奢靡,但她是什么人呢,笃信佛教。为了佛教她举全国之力来弘扬佛教,北方的几大石窟,云冈石窟在孝文帝迁都之前就已经差不多建成了,龙门石窟是在孝文帝时期开始修建延续了400多年才完成,当初胡太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大量的国力,这就在当时削弱了北魏的国力,花钱太多了,但在今天留给我们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是珍贵无比的瑰宝,今天中国人没几个知道北魏了,也没几个知道拓跋宏胡太后,但谁不知道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啊。

  画外音: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在那个时期开始修建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现在已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珍贵遗产,但也许因为修建石窟耗资巨大,孝文帝改革后形成的强盛国力开始衰弱,北魏又出现了分裂,那北魏是怎么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的,他们之间的争斗又怎样对盛行的佛教带来了一次毁灭性的灾难呢?

  北魏终于发生了大乱,最后有一位姓高的,高欢和一个姓宇文的,宇文泰分掌大权,他们控制了北魏,慢慢地北魏开始分开。高欢控制了东魏,北魏分成了东西两派,东魏的都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一带),宇文泰控制了西魏,西魏的都城在今西安,当时叫长安。这就是三字经的分东西,这两位权臣的后代,高欢的后代宇文泰的后代最后都憋不住了,都自己当了皇帝。东魏高欢之子高阳建立了北齐,又叫高齐。西魏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了周,因为是在北方所以叫北周,又叫宇文周。他们之间相互攻打,这就是三字经里宇文周 与高齐的来历。在他们打来打去的过程中,与此有关的那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法难,佛法的劫难。这是怎么回事呢?

  北周武帝宇文邕(拥),公元543-578年,他是鲜卑人,小名弥罗突,他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由于北齐北周之间相互攻打,导致北周很多壮丁死于战乱人口越来越少,自然灾害也不断侵袭,但由于它的佛教本来很发达,所以当时寺庙里的和尚占了人口总数的1/10,就是僧人的数量太大了,而按照这个规矩来讲,这些僧人一不当兵,二不纳粮,三不生产。那就是规矩嘛,佛教僧侣历来如此。所以北周武帝就觉得必须改革政治来取消佛教,取消佛教是希望能够把那些僧人全部还俗,让他们该当兵的当兵,该种地的种地。原来佛教很繁荣的地方一下子没佛教了,僧人都没了。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反佛,历代的法难,往往都是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的考虑。这个灭佛的确带来了效果,因为北周一下国力强盛了。公元577年北周就灭掉了北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