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醋 白果 白芝麻 扁豆 蚕豆 糙米 赤小豆 大豆 大麦 大米 稻米 豆腐 豆浆 豆渣 腐竹 高粱 高粱米 河粉 黑豆 黑麦 黑米 黑芝麻 红豆 红米 红小豆 黄豆 黄米 粳米 烤麸 藜麦 菱角 绿豆 麦片 麦仁 麦芽 眉豆 米饭 糯米 芡实 荞麦 水面筋 西米 籼米 香米 小麦 小米 燕麦 燕麦米 燕麦片 薏米

红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红小豆 | 作者:网络 [投稿]

\

红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红小豆除热毒,散恶血,消胀满,利小便,通乳。痈肿脓血,下腹胀满,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烦热,干渴,酒病,痢疾,黄疸,肠痔下血,乳汁不通;外敷治热毒痈肿,血肿,扭伤。红小豆可整粒食用,一般用于煮饭、煮粥、做红小豆汤或冰棍、雪糕之类。由于红小豆淀粉含量较高,蒸后呈粉沙性,而且有独特的香气,故常用来做成豆沙,以供各种糕团面点的陷料。红小豆还可发制红小豆芽,食用同绿豆芽

  红小豆又名赤豆、赤小豆红豆、红赤豆、小豆。红小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饭豆”。红小豆含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红豆中含蛋白质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 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黄素0.16毫克、烟酸2.1毫克。红小豆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宜与谷类食品混合成豆饭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点原料。李时珍称红小豆为“心之谷”,其功用为“生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上吐”,并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热痛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

红小豆的常用配方:

  1.红小豆研成粉末,用冷水调敷患处(已溃烂的疮疡,敷在疮口周围,以便排脓),一日两次,治热毒痈、外伤血肿及扭伤。

  2.红小豆粥:红小豆30-50克,水煮至半熟,放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为宜,加白糖调味食用亦可。有健脾益胃、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通乳作用,适用于水肿病、下肢湿气、小便不利、大便稀薄、身体肥胖、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3.茅根红小豆粥:鲜茅根200克(干品用50克)洗净,水煎半小时后去渣,放入粳米200克,同煮粥服食,可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4.红小豆120克,煮汤当茶饮,治水肿。

  5.红小豆250克煮粥食,可通乳。

  6.红小豆微炒,水煎代茶随意饮服,治产后恶露不下,腹痛。

  7.治误吞玻璃渣:红小豆适量煮熟,尽量饮服然后再服泻剂,红小豆和玻璃同大便排出。

红小豆的保健食谱:

  1.红小豆玉米薏仁

  原料:

  玉米须50克,红小豆15克,薏苡仁30克。

  做法:

  将玉米须加水适量先煎10分钟,赤小豆、薏苡仁洗净入锅,用旺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熬成稀粥。温服,每日1次。适用于治疗阳虚水泛见体型胖大、倦怠、苔白腻。

  2.桂花红小豆汤

  原料:

  红小豆500克,白糖200克,桂花45克。

  做法:

  将红小豆捡去杂质洗净后,放入水中浸泡一晚,使红小豆浸发。将红小豆放在锅中,加清水两升,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焖三小时左右,至红小豆酥烂,加入白糖,撒上糖桂花调匀即可。注意红小豆要煮酥烂,要保持红小豆外形完整。本品是上海最著名的传统名小吃,始于清朝中期,由上海流动食摊的经营者所创,是一种宵夜点心。

  3.冬瓜红小豆汤

  原料:

  冬瓜500克、红小豆40克

  做法:

  将冬瓜、红小豆加水两碗煮沸,用小火煨20分钟即可。

  用法:

  不加盐或少加盐,日服2次,食瓜喝汤。

  作用:

  利小便、消水肿、解热毒。适用于急性肾炎浮肿尿少者。

  评注:

  冬瓜含钠较低,是肾病浮肿病人的理想食品。慢性肾炎脾肾虚寒者不宜食用。

  4.车前子红小豆甜羹

  原料:

  车前子200克,红小豆250克,糯米500克。

  做法:

  车前子煎水,用车前子水煮赤小豆,至半烂,再放入糯米中,煮至糯米熟即可,加冰糖或白糖。

  功效:

  具有健脾,滋阴,补血,利水的作用。

红小豆的注意事项:

  红小豆久食则令人黑瘦结燥。中药另有一种红黑豆,系广东产的相思子,特点是半粒红半粒黑,注意鉴别,切勿误用,且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小便清长者忌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