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一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一 译文

  前面已经讲完<五识身相应地>。什么是意地呢?应当知道,意地也有五种体相,即意的自性、意的所依、意的所缘、意的助伴、意的作业。

  什么是意的自性呢?即心、意、识。心,即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漏种子所随逐的依止体,又能执受一切有漏种子和有根身,能引三界、六趣、四生的善恶业之异熟果体。意,包括恒行意和六识身无间灭意两种。这里的「识」是指第六识意识,能够当下了别所缘的境界。

  意的所依如下:等无间依,即意识;种子依,即如前所说摄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

  意的所缘,包括与其相应的一切事物。假若是不与前五识共通而有的所缘,是受蕴、想蕴、行蕴,无为、不可见无质碍的色法、六根和一切种子。

  意的助伴包括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妄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所有这些都可以与意同时生起,都可以作与意相应的心所法,所以称为助伴。它们与意的所缘是同一个,行相下是同一个,同时生起,一一而生,都是由各自的种子而生,又互相应,有其行相,有其所缘,有其所依。

  意的作业,初初能了别自己的所缘境,继而能了别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又能了别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能刹那了别也能相续了别。复能成为一切净、不净法升起的原因,或与一切净不净法同时生起,然后在喜爱与下喜爱的结果中执取分别。又能引发前五识产生业用,或者为因,令前五识与之相续流转

  原典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①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②,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自性?谓心③、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④、体能执受⑤、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⑥,谓恒行意⑦及六识身无间灭意⑧。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彼所依者:等无问依,谓意;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彼所缘者,谓一切法如其所应⑨。若不共者⑩,所缘即受、想、行蕴⑾,无为⑿、无见无对色⒀、六内处⒁及一切种子。

  彼助伴者,谓作意、触、受、想、思,欲⒂、胜解⒃、念⒄、三摩地⒅、慧⒆,信⒇、惭(21)、愧(22)、无贪(23)、无瞋(24)、无痴(25)、精进(26)、轻安(27)、不放逸(28)、舍(29)、不害(30),贪(31)、恚(32)、无明(33)、慢(34)、见(35)、疑(36),忿(37)、恨(38)、覆(39)、恼(40)、嫉(41)、悭(42)、诳(43)、谄(44)、憍(45)、害(46)、无惭(47)、无愧(48)、惛沉(49)、掉举(50)、不信(51)、懈怠(52)、放逸(53)、邪欲(54)、邪胜解(55)、忘念(56)、散乱(57)、不正知(58),恶作(59)、睡眠(60)、寻(61)、伺(62),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63),有所依。

  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64),是名初业;复能了别自相共相;复能了别去、来、今世(65);复刹那了别(66),或相续了别(67);复为转随转(68),发净不净一切法业;复能取爱非爱果(69);复能引余识身(70),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71)。

  注释

  ①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即本地分中第二意地章中的第一节。《瑜伽师地论》的意地篇幅占有第一卷的下半部分至第三卷。意地的内容摄括一切心意识而具有思量功能,它不同于五识、末那识,意地实际上是指整个精神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

  ②此亦五相应知:意地与前五识一样具有五相相应,是应该知道的。

  ③心:梵语为质多(citta),佛家各宗派解释各异。唯识家认为心即集起心,即积集一切诸法的种子,又能使这些种子变成现行,即种子识、阿赖耶识。

  ④唯识家将一切种子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有漏法种子,这类种子是有烦恼垢染性的种子,它必须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它的变现必须受到阿赖耶识的摄持,所以称为所随依止。还有一类种子是无漏法种子,这类种子是脱离烦恼垢染的出世性的种子,它并不受阿赖耶识摄持,却能寄寓在阿赖耶识中随转,所以称为所随依附依止。听随依附依止区别于所随依止,前者仅依附而非受摄持,后者受摄持。两者都依托阿赖耶识,都通过阿赖耶识转。

  ⑤体能执受:阿赖耶识能执受一切种子。

  ⑥意:思量,即思惟度量,它不同于意地,此意只指意地中的一相。

  ⑦恒行意:恒审思量意。佛家认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既无审(计度,辨识度量)又无恒,第六意识虽有审思量却不恒,而第八识虽恒却非审,唯有末那识(manas)既审思量而又恒。所以恒行意就是末那识。末那梵语义就是意,佛家说末那就是意识所依托的根,为了称名不混淆,所以将第六识名意识,将第七识以梵语名之末那。

  ⑧无间灭意:又名过去意,小乘认为意识也应有根,但又不能以什么色为根,便认定无间灭意是意识的根,亦即后念之意识依托于前念之意识而得升起。大乘起,建立第七识、第八识,便以第七末那识为第六识的根,而对无间灭识作出新的阐说。

  ⑨一切法如其所应:前五识的缘虑到的境界,亦为第六识的所缘境。唯识家认为:意识能与前五识同时升起,并协助前五识认识境界。故又称为五俱意识。五俱的情况还比较复杂,意识可以与五识中的任何一识俱转,又可以与同时俱起的五识同时俱转,总称为五俱。

  ⑩若不共者:如果意识不与前五识共所缘。

  ⑾蕴:同类现象蕴集、聚积。佛家认为人也好,宇宙也好,无非是各类精神、物质现象的聚积,如将各种现象一一解析开便见不到什么实物。佛家将人与宇宙共分为五蕴,除受蕴、想蕴、行蕴外,还有色蕴、识蕴。由于此处列举的是不与前五识所缘共者,所以排除了色蕴;又识蕴归入了下文的内六处,所以此处也不举。

  ⑿无为:又作无为法,以其不具有因缘和合性、无造作性,故称之。佛家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五蕴假、仗因托缘而生的,有造作的,所以称为有为法。有为法的实相是无为法,具有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此非彼、永恒真实的性质。唯识家将无为法分为六种,即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唯识家还认为,六无为中最根本的是真如无为。

  ⒀无见无对色:既看不见又无质碍的相状,如有表业及三摩地所产生的相状。有表业,即身体的造作、言语的造作,都具有善、不善、无记性;而善、不善、无记的造作,实际上是由思发动的。所以有表业所生色,其实是身、语业体现了意念的相状,而意念的相状本身却是无见无碍的。三摩地即静虑所产生的相,也是思的或意念的相状,虽然分为四个阶段即四禅定,心念相状各异,但都是无见无对。之所以还称为色,是因为还存在著相状,有间接的体现形式。

  ⒁六内处:又作内六处,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⒂欲:对所爱好的事物希望追求的心念。

  ⒃胜解:形容解力强胜,以致作出判断选择后不再犹豫疑虑,也不受其它的事因影响。类似于一般所说的信仰、主见、决定、执著等。

  ⒄念:对过去经历体验的事明记不忘,即忆念。

  ⒅三摩地:即定。对所观想的境界专注不散。

  ⒆慧:对所观想的境界推度决定,断却疑念。

  以上五种心所法称为别境(注⒂~⒆),即非遍行,只是对特定的部份境界起心念,如欲对非喜好境、胜解对非决定境、念对非经验境、三摩地对非专注境、无慧的邪见对所疑境都不起作用。

  ⒇信:信佛法实相的义理,即信其有实;又信三宝有清净功德,即信其有德;还信其有能,即相信自己和别人都能通过修习佛法获得成就。

  (21)惭:对所作的过失罪恶感到羞耻,通过自我对贤善的尊崇,生起止息重犯的心念。

  (22)愧:对所作的过失罪恶感到羞耻,由于被世人诃责厌弃而感到愧疚畏怯,生起止息重犯的心念。

  (23)无贪: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活不贪爱、不执取的心念。

  (24)无瞋:对痛苦、产生痛苦的原因及其它任何违逆自己的事,都以柔和不愤恨的心境相待。

  (25)无痴:对诸事理明解,不受谬误、虚妄迷惑的内心活动。

  (26)精进:又作勤。精进的内心状态有五种:㈠被甲精进,勇猛无畏地奋进;㈡加行精进,不断自我策励;㈢无下精进,进步中不自轻蔑怯惧;㈣无退精进,遭挫不屈,精进不已;㈤无足精进,虽有所成,并不满足,更进不退。

  (27)轻安:心境远离杂染转为轻适调畅、安稳不乱的内心活动。轻,杂染烦恼为粗重,远离粗重则为轻。安,调畅安稳。

  (28)不放逸:在无贪、无瞋、无痴的基础上,勤奋不已地修习一切断妄契真的世间、出世间的善事的内心活动。

  (29)舍:又称舍、行舍,在无贪、无瞋、无痴的基础上勤奋不已地修习,达到心境平等正直的内心活动。舍,舍离偏执。

  (30)不害:在无瞋的基础上使心性修到不去损害有情众生境界的精神活动。

  以上十一种称为善法(注(20)-(30)),即善心相应的心所法。佛家认为,不放逸、舍、不害属于假有,即是在别的心理活动基础展开的;其它都属于实有,即有自性,相对的独立性。

  (31)贪:对三界生活贪爱执取的心念,也是众生心性受杂染、生烦恼,在三界轮回受生死苦的重要原因之一。贪障蔽无贪,无贪对治贪。

  (32)恚:即瞋。对痛苦、产生痛苦的原因及其它任何违逆自己的事无不愤恨,概不容忍的内心活动。佛家认为瞋恚是广泛的一种内心活动,造业为害最烈。恚障蔽无瞋,无瞋对治恚。

  (33)无明:即痴。对诸事理不能明解,易受谬误、虚妄迷惑的内心活动。痴障蔽无痴,无痴对治痴。

  佛家称呼贪、恚(瞋)、无明(痴)为三毒、三不善根,认为一切污染都是以它们为根本生发的。

  (34)慢:即傲慢不让,恃己所长,傲慢待人的心理。慢,分为多种,㈠慢,对比自己差的,必计较自己已胜;对与自己相等的,必计较自己不差。㈡过慢,对胜过自己的,妄认定自己与别人相等;对与自己相等的,妄认为自己比人强。㈢慢过慢,对胜过自己的,反认为自己胜过别人。㈣我慢,自己本是五蕴结合的虚幻身,却自恃有主宰的实我。㈤增上慢,没有证悟佛道功德却妄以为自己已证悟。㈥卑慢,别人修道功德胜过自己却自以为相差无几。㈦邪慢,自己本无功德却自以为有功德。

  (35)见:也作恶见。即对各种真谛作出颠倒错误的推度见解。佛家一般将见分为五种,㈠萨迦耶见《sat-kayadarsana),意即身见,对五蕴结合的虚妄的自身及身外境妄计为实有;㈡边见,又作边执见,即偏执见,其中分为常见(妄以为「我」恒常不改,欢乐永享)、断见(妄以为「我」死后断灭,不受报应);㈢邪见,谤毁否定佛道因果报应义理的见解,佛家认为执邪见的人作恶最狂妄无忌;㈣见取,意即执取前三见(身见、边见、邪见),妄以为它们为最胜,能获理想涅槃境界;㈤戒禁取,又作戒取见、戒盗见,妄以为外教依据恶见定的戒律禁条是能导人向善涅槃的。

  (36)疑:对佛道各种谛义深怀疑虑,犹豫不定。

  以上六种心所法(注(31)~(36)),称为六根本烦恼,即这六种烦恼能生发出其他种种烦恼,所以又称六本惑。

  (37)忿:对现前违逆自己利益的人和事勃然大怒,不可遏止。是瞋的一种表现。

  (38)恨:心怀仇恨不舍。是瞋的一种表现。

  (39)覆:覆义即隐覆、藏蔽。造罪后恐失利益、荣誉,竭力掩盖的心理。在贪、痴基础上产生的心理。

  (40)恼:平素怀恨,遇事触动便起恼怒。

  (41)嫉:嫉妒别人的长处、成就。也是瞋的一种表现。

  (42)悭:秘藏财物悭吝不施舍。是贪的一种表现。

  (43)诳:为获取个人名利处心积虑诳骗世人。在贪、痴的基础上产生。

  (44)谄:阿谀谄媚,掩盖自己,诱人中计的心念。在贪、痴的基础上产生。

  (45)憍:即骄。自恃其长,骄傲放纵不可一世。也是贪的一种表现。

  (46)害:存心损害有情众生,为瞋的一种表现,能障蔽无瞋。

  (47)无惭:对自己所作的过失罪恶不感到羞耻。无惭能障蔽惭。

  (48)无愧:自己有了过失罪恶受到世人诃责厌弃,并不感到畏惧羞耻。无愧能障蔽愧。

  (49)惛沉:昏沉蒙昧,无心观想,不能明达。

  (50)掉举:内心轻浮躁动不能静止,能障碍行舍、三摩地。

  (51)不信:对佛道诸法实相的真谛、佛法僧三宝具有清净功德、世间出世间善根持不相信的态度。不信能障碍信。

  (52)懈怠:明知应该修善断恶却懒惰不努力的精神状态。懈怠能障碍精进。

  (53)放逸:在贪、瞋、痴基础上对修善断恶懈怠不力,以至放纵荡逸。此心所是在贪、瞋、痴三毒和懈怠的基础上生起的。

  (54)邪欲:对所爱好的恶事物生起希望、追求的心念。邪欲是欲的负面表现。

  (55)邪胜解:判断选取恶事物、反对佛道真谛毫不犹豫。邪胜解是胜解的负面表现。

  (56)忘念:即失念,对过去经历体验的事不能明记不忘。忘能障碍念。

  (57)散乱:心绪散乱,对所观想的境界不能专注。散乱与掉举略有差异,掉举对一事有多种解,不能深入理解得出定见;散乱对多种事物持一种心念,忽此忽彼,无法抉择。散乱也障碍定。

  (58)不正知:对所观想的境界持荒谬错误的见解。不正知在恶慧及痴的基础上产生。

  以上二十二种心所法称为随烦恼(注(37)-(58)),又称为随惑,它们都是随从根本烦恼所产生的更为具体的烦恼。《瑜伽师地论》与通常沿用的《百法明门论》在归纳随烦恼上略有差异,后者只列了二十种,而前者却多出了二种即邪欲、邪胜解,这两种都是别境中的负性面。

  (59)恶作:又称为悔。嫌恶所作过的恶,追悔不安的心理活动。

  (60)睡眠:又作眠,身入睡梦不由自主,心处昧暗。睡眠能障碍观想。

  (61)寻:即寻求推度。对事理的粗略寻思。

  (62)伺:即伺察。对事理由粗略寻思转成深入精细的思考。

  以上四种心所法统称为不定,意即这些心理活动的内容善恶性质不能定,因为它们都属于假有,即建基于别的心理活动基础上,所以它们的具体活动内容的善恶性质必须与其它的某些心理活动相联系才能定。

  (63)有所缘:有一定的对象才形成意与心所相应的复杂相状。

  (64)了别自境所缘:意识能对一切法,不管是共五识所缘还是不共五识所缘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也都是意识觉知识别的对象境界。

  (65)去、来、今世:佛家是以主体十二因缘因果报应来划分三世的,果法已灭称为过去世,已生未灭相为现在世,现世的因所致的果未生为未来世。

  (66)刹那了别:在极短的一刹那间对境的觉知识别。意识的刹那了别即寻求心。

  (67)相续了别:在善不善心的相续流转中觉知识别对境。相续了别是意识的相续了别在决定心之后。

  (68)为转随转:指转与随转谓意识即将作业时,若能为因,而引发其业,则称为转心或能转心。若意识与其业同时生起,而不相离,则称为随转心。

  (69)取爱非爱果:由意识净不净的作业获得可爱或不可爱的果报境界。生人、天趣为可爱果境;生地狱、畜生、鬼趣为非爱果境。

  (70)引余识身:意识先生能导引其余的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生发行运。

  (71)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在五识先生引动意识相应生后,意识就作为决定性原因发起,与五识或者善或者不善性质相同的相续流转活动。

译文

  又各种意识与其余前五识体相比,还具有前五识没有的精细深广的造作活动,指的是思量识别对象境界、精细思虑对象境界,如昏醉内心惑乱、如疯狂失常意乱、如昏梦心意昧暗、如从昏梦中觉寤清醒、如命终时心气闷绝、如闷绝过后出离生死入涅槃,如能发起身体造作和言语造作,如能远离对尘世生活的希求、如能使远离对尘世生活希求的心退转,如断善根、如续善根,如死、如生等。

  什么是思量识别对象境界呢?由七种分别构成,即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所说的有相分别,即先前率尔心位所受的境界相。诸根成熟又善晓名字语言的有情众生,对于先前所受境界的分别作用。

  所说的无相分别,即随先前的率尔心所引之境,不善晓名字语言的婴儿等所起的分别作用。

  所说的任运分别,指的是面对现前的对象境界,随顺意识境界的势力,自然流转所进行的思量识别。

  所说的寻求分别,是对于各种事物进行观察并粗略思考后所起的分别作用。

  所说的伺察分别,是对已经粗略思考过、已经观察过的境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并形成完整确定的观念过程中,所起的思量识别作用。

  所说的染污分别,是指对所贪爱的已经过去的事物,所进行的思量识别;对渴望将来能获取的可爱事物,进行思量识别;对恋恋不舍的现行事物,进行思量识别。对所爱好的事物之希望,追求的思量识别,对其他任何违逆自己的事,怀忿怒不容忍的思量识别,怀著损害有情众生所进行的思量识别,或随与根本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进行的思量识别。

  所说的不染污分别,有善类和无记类,就是出离情欲所产生的思量识别、对违逆自己的事物或痛苦不怀忿恨所进行的思量识别、怀著不损害有情众生的心情所进行的思量识别,或随著信等修善法类中的任何一种相应所进行的思量识别,或于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举止有威德合轨则所进行的思量识别,从事绘画、雕塑等工艺技巧时所进行的思量识别,以及佛、菩萨为了软化有情众生,以神通力变现种种有情众生时所有的思量识别。

  如此等类,称为思量识别对象境界。

  原典

  又诺意识①望余识身,有胜作业②,谓分别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云何分别所缘?由七种分别,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③所起分别。

  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④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⑤所有分别。

  任运分别⑥,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⑦所有分别。

  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⑧。

  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⑨所起分别。

  染污分别⑩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⑾、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耽著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

  不染污分别⑿者,若善、若无记⒀,谓出离分别⒁、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⒂相应,或威仪路⒃、工巧处⒄及诺变化⒅所有分别。

  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

  注释

  ①诸意识:包括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

  ②胜作业:精细深广的造作活动。佛家认为前五识的作业都是粗劣的,胜作业只有意识才具有。

  ③诸根成熟善名言者:各种感觉官能都已经成熟而且善于运用概念言辞的人,一般揩少年以上的人。

  ④随先所引:随顺决定心所择定的境界起染净心、等流心所进行的思量识别。六识实具有五种心,即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决定心对寻求心所寻的境起决定作用,寻求心所寻的境相对于决定心称为先境,但是无论寻求心、率尔心都没有分别作用,所以此处「先」非指寻求心、率尔心,而是指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具有分别作用,但它们必须随顺先境起分别作用,先境即是决定心所决定之境。由于染净心、等流心所分别观想前念先境,没有明确的具相,所以属于无相分别。由于此处辞句义玄,所以作了以上较详的阐释。

  ⑤婴儿等不善名言者:婴儿、幼儿等不善于运用概念言辞的人。婴儿等,除婴儿外,不善于名言的还有未能通事的幼儿。不善名言的分别没有明确的具相,所有也称为无相分别。

  ⑥任运分别:自然分别。任运,任境界现象运转,不加造作,义同自然。

  ⑦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此指意识的一种特殊的分别对象境界的精神活动,由于境界极其恢宏或极其胜妙或极其宜人,因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或者心意对境界已极其熟悉,曾千百遍领略,所以一旦面临此类境界,意识不须更加造作就能刹那思量识别,随顺境界自然如化。这类意识的现象,颇类似一般心理学、美学所谓的潜意识、感悟,在心理学机制上与中国禅宗的顿悟也有类同之处。

  ⑧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此处的寻求,不等同于前面所说的五心的寻求心。五心中的寻求心是起意识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初阶,而观察寻求所起分别是在心所法寻的基础上所起的分别作用。

  ⑨安立:建立,此处指思惟形成结果。

  ⑩染污分别:对境界的思量识别过程受到烦恼污染或受到烦恼的左右。

  ⑾于过去顾恋俱行:贪爱已过去了的事物所产生的思量识别,对所贪爱的过去事物进行的思量识别,或释为对过去事物怀有贪爱进行的思量识别。

  ⑿不染污分别:对境界的思量识别过程不受烦恼污染左右。

  ⒀若善、若无记:如善性的、非善非恶性的分别。

  ⒁出离分别,出离情欲所产生的分别。出离,出离情欲,佛家所倡的修养至涅槃。

  ⒂信等善法: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善类心所法。

  以上讲到出离、无恚、无害、信等善法相应,分别都属于不染污分别中的善类分别。

  ⒃威仪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举止,有威德合轨则。路,此处指举止之道。

  ⒄工巧处:绘画、雕塑、技术、机关、阴阳、历数等等工艺技巧作时的心念。处,梵名阿耶怛那(ayatana),意即处,即所谓根、境为心、心所法生发之处,此处意指作工巧时的心念。

  ⒅诸变化: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凭著神通力变现种种有情众生时的心意。

  以上列举的威仪路、工巧处、诸变化,当意识分别与它们相应生起作用时,就属于不染污分别的无记分别。此处的威仪路、工巧处、诸变化的无记性属于无覆无记。

  佛家说无记有两大类,一类有覆无记,即体本性具有妄惑,只是因为极劣弱没有显出恶性,如第七识,所谓覆即覆隐圣道;一类无覆无记,即体本性不具有妄惑,如内法的阿赖耶识自体、五胜义根,外法的山河草木等。无覆无记就人而言又分为四种,即异熟无记、威仪无记、工巧无记、变化无记。本文无记分别没有提及异熟,是因为异熟仅仅以作业引导,不属于分别。

译文

  如何才是精细思虑对象境界呢?就是依循真理精细思虑对象境界、不依循真理精细思虑对象境界、既不是依循真理又不是不依循真理精细思虑对象境界。

  所说的依循真理精细思虑对象境界,就是不在真实有的事物上增益,如四颠倒那样不真实有的事物。四颠倒如下:误认无常(非永恒)为常(永恒),误认苦为乐,误认不净为净,误认无我为有我;也不像各种邪见那样损减各种真实有的东西,各种邪见即如不主张布施等各种错误的见解;或者是以法住智,如实了解知晓各种所知的事物;或者是以菩萨善的清净的出世间智,如实觉悟知晓所知的各种事物。所有这些,称为依循真理精细思虑对象境界。如果与此相反,应当知道,这就称为不依循真理精细思虑对象境界。

  所说的既不是依循真理又不是不依循真理精细思虑对象境界,是依据无记智慧,审思观察各种事物。

  所有的这些,就称为精细审虑对象境界。

  原典

  云何审虑所缘?谓如理所引①、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②。

  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③,有如四颠倒④——谓于无常常倒⑤、于苦乐倒⑥、于不净净倒⑦、于无我我倒⑧;亦不损减诸真实⑨,有如诸邪见——谓无施与等诸邪见⑩行;或法住智⑾,如实了知诸所知事⑿;或善清净出世间智⒀,如实觉知所知诸法⒁。如是名为如理所引。与此相违,当知不如理所引。

  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谓依无记慧审察诸法⒂。

  如是名为审虑所缘。

  注释

  ①如理所引:佛家讲求契真悟真、通达真如真实,所称的理,也就是关于真实的谛义;迳称最高的真如(即绝对真理)为理体。

  ②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精细思虑对象既不契合真实的理又不违悖真实的理。

  以上所说的理,都是佛家概括的关于真实的谛义,佛家所说的真实是对现象世界的否定和对现实现象的出离,而不是指一般所说的客观实在和规律。

  ③不增益非真实:精细思虑对象境界时不是加强那些不合真实的观念。

  ④颠倒:又作颠倒见,以虚为实、以假为真、以苦为乐等颠倒是非真假的思想观念。

  ⑤于无常常倒:佛家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五蕴结合因缘所生,无一不是虚假不实、流转变易的,因而都是无常的;只有超脱现实现象的实相、空相,真如理体才是恒常不变、不生不灭的。但是作颠倒见的人却把无常的看作是常的。于无常常倒,还可以译成把无常的看作是常的,或对无常作常的颠倒见。

  ⑥于苦乐倒:佛家认为人生无非是苦。苦,梵语为豆怯(duhkha) ,意即逼恼身心,经籍列举的苦数林林种种,诸如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会合)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五阴即五蕴,五蕴结合的人身生长炽盛受苦,五蕴的身心盛受一切苦)。但是众生往往贪恋三界生活,将苦视为乐。佛家又认为出离生死涅槃成佛为乐,众生却以之为苦。

  ⑦于不净净倒:佛家认为现实现象、三界生活、情欲烦恼、见思惑迷等都是杂染心性污垢不净的,只有出离烦恼、超脱世间、断妄契真,涅槃清净才是净的。但是众生执迷不悟,以不净为净。

  ⑧于无我我倒:对无我与我作颠倒观。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五蕴假合因缘所有,离散流转便成为虚幻,所以不可能有独立的实体、不变的主宰(我)。人本身也是如此,但人往往执迷地认为虚幻的自身具有主宰性的我。我,独立的具有主宰性的永恒实体。

  ⑨不损减诸真实:精思思虑对象境界时不是损减那些符合真实的观念。

  ⑩谓无施舆等诸邪见:指的是妄说佛家没有施与等各种毁谤佛道的谬论。邪见,谬见。佛家特指否定佛教义理的论见。无施与,妄说佛家没有施与。

  施,是佛家六波罗蜜(paramita,意即度到涅槃彼岸)之一,是佛家修行的重要法门,要求向众生施与财物,施与无畏的精神,施与种种佛法义理。

  无施与等,诸邪见除无施与外,还有妄说世间无真阿罗汉,无因果报应等。诸邪见行,以各种邪见毁谤佛道。

  ⑾法住智:能知三界因果道理的世俗智,此智依教法而生,所以称为法住智。

  ⑿如实了知诸所知事:循依真实完全解知、所应解知的各种佛家关于人生宇宙的名相义理,诸如三法印、苦集灭道、因缘和合、惑业苦之类。

  ⒀善清净出世间智:修习佛道达到四种果位的智慧。小乘修道达到的果位有四种,即须陀洹果(srotapanna—phala,意为预流果,即初入圣道)、斯陀含果(sakrdagami-phala,意为一来果,即还须来欲界受生一度)、阿那含果(angami—phala,意为不还果,即不再来欲界受生,只到色界、无色界受生)、阿罗汉果(arahat-phala,意为不生果,即永入涅槃,不再来三界受生)。前三种果位称为有学位,即余有受生的学位还须学;后一种果位不再受生,称为无学位,即无须再学。前三者称为清净,后者称为善清净。四者都属于修出世间法,都具有出世间智。

  ⒁如实觉知所知诸法:循依真实觉悟通晓所应知晓的各种法义。这各种法义指百法,即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⒂依无记慧审察诸法:依靠非善非恶性的智慧精细思虑举止的威德轨则、工艺的巧作、菩萨的随意变化等等事理。

译文

  什么是昏醉内心惑乱?指的是,或者由于所依托的身体太弱劣,或者不习惯饮酒,或者饮酒次数太多,或者饮酒超过自己的酒量,就导致酒醉后或类似酒醉后的意识惑乱。

  什么是疯狂失常意乱?指的是,或者由先世造作导致现世果报,或者由于合成人身的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关系不平衡协调,或者因受到惊吓恐怖万状而精神失去自我控制,或者由于死穴受到打击,或者由于鬼魅附体作怪,造成疯狂失常意乱。

  什么是昏梦心意昧闇?指的是,或者由于所依托的身体太弱劣,或者由于过分疲倦意识失去自制,或者由于进食太多致使身体负担沉重,或者由于内心昏昧使意识难以行运,或者由于停息一切行事造作,或者由于嗜好睡眠,或者由于人身以外的种种原因作用(例如由摇扇使人凉爽昏睡多梦,或者由于他人用密咒加害,或者由于服了迷魂幻药,或者由于受到威势勇猛神验难测的力量作用),发生昏梦心意昧闇。

  什么是从昏梦中觉寤清醒?指的是,睡眠时间增长时,疲倦终于解除的缘故,有所作为如期寝眠的缘故,或者有身外的各种原因作用的缘故,使人从昏梦中觉寤清醒。

  什么是命终时心气闷绝?指的是,由于六大界合成的身体中风的动性和火的热性的错乱,或者由于捶打,或者由于腹泻(如泻得过分转成痢疾和出血),或者由于极度勤劳,致使心气闷绝。

  什么是从昏惑中清醒?指的是,在闷绝过后出离生死入涅槃。

  原典

  云何醉?谓由依止性①羸②劣③故,或不习饮故,或极数饮故,或过量饮故,便致醉乱。

  云何狂?谓由先业所引④,或由诸界错乱⑤,或由惊怖失志,或由打触末摩⑥,或由鬼魅所著而发癫狂。

  云何梦?谓由依止性羸弱,或由疲倦过失,或由食所沉重⑦,或由于闇相作意思维⑧,或由休息一切事业⑨,或由串习⑩睡眠,或由他所引发(如由摇扇,或由明咒⑾,或由于药,或由威神),而发昏梦。

  云何觉?谓睡增者,不胜疲极⑿故,有所作者⒀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

  云何闷?谓由风热乱⒁故,或由捶打故,或由泻故(如过量转痢及出血),或由极勤劳而致闷绝。

  云何醒?谓于闷已而复出离。

  注释

  ①依止性:意识听依托的意根体性。

  ②羸:瘦弱,此形容体性弱。

  ③劣:此形容意根弱劣,不适应激烈、紧张、复杂、繁重的精神活动,终致昏惑混乱,佛家也称这种内心状态为醉。

  ④由先业所引:由先世造作导致(现世果报的癫狂)。

  ⑤诸界错乱: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的结合失衡不协。色身由六大界和合生,六大界和合关系不平衡、不协调即为错乱。诸界,即六大种。唯识家认为六大界和合失衡,是导致人神志癫狂的重要原因。界,相当于所谓大种,即宇宙构成元素。

  ⑥末摩:marman,梵语意为支节或死穴、死节。死穴受打击极为痛苦,重则丧命。佛家说人死穴有六十四处,另说有一百二十处。

  ⑦贪所沉重:进食太多使身体负担沉重。这种情况常常使人昏睡多恶梦。

  ⑧闇相作意思维:内心昏昧使意识难行多生睡梦。闇相,内心处于昏暗状态。

  ⑨休息一切事业:停息一切行事造作。这样易使人昏睡多梦。

  ⑩串习:多次习行。

  ⑾明咒:即密咒、真言。佛家认为有的密咒具有神秘的作用,有的咒可使人失去神志,昏睡生梦。咒,梵语为陀罗尼(dharani) ,陀罗尼含义甚多,此处主要指咒陀罗尼,即神验莫测的秘密语。

  ⑿不胜疲极:疲倦终于解除。

  ⒀有所作者:佛家对睡眠之道有一系列的要求以达到修善净心,虽寝睡心不纵乱,觉悟清醒。

  ⒁风热乱:风热过亢,就狂躁不止,体温高热,呼吸急促,气息闷绝;风热极弱,就体温趋冷,呼吸渐弱至闷绝。

译文

  什么是发起身体的造作、言语的造作?指的是由于发动身体、言语造作的思虑先活动:其次由于预先考虑一番后,生起决定心对未来境(将要做的事)有所选择,于是再生起对可爱乐作的事的希求心念;再次由于接著希求心念后,内心产生要发动身体、言语造作的念头;再次由于发动身体、言语造作的念头生起后,再支动身体、言语随顺那念头生起作用,从此就发起了身体的造作、言语的造作。

  什么是离欲?指的是,随著出离情欲烦恼的善根种子成熟的缘故,从他人处听受到佛法的,并将此作为依据使自己获得正修契真的缘故,远离那些障碍圣道的烦恼的缘故,以种种慧巧方便修习正法作循依真实不颠倒思惟的缘故,因此才能离欲。

  什么是离欲的心退转?指的是由于贪恋名利,根性钝劣的缘故,初修静虑的人,反复多次思虑种种禅定相状的缘故,修习静虑获得相应却忍受不住停滞退步的缘故,被烦恼障碍的缘故,受恶友影响的缘故,便使离欲的心退转。

  什么是断善根?指的是由于根性慧利的人作了各种最乐意做的恶事,将来必得恶果现行事的缘故,随顺那些引导自己向恶的人行事所得的缘故,那些人心生反佛思想极为严重,顽固到底的缘故,那些人在作一切现行恶事过程中对将来堕入恶道受苦没有丝毫畏惧的缘故,以损害其他众生为乐,不存丝毫同情心的缘故,皆能断善根。这些人的阿赖耶识中由先世善因形成的种子也称为善根,不贪爱尘世生活、愤恨一切苦痛等等的现行也称为善根。只是由于在建立现行的善根过程中途转向作恶事,才称为断善根;并非由于永远拔掉了他们的具有善性的种子的缘故。

  什么是续善根?指的是由于根性慧利的缘故,看见亲朋好友在修习能获福德的佛事的缘故,到修行勇进的人那里听受真正佛法的缘故,对违悖佛理的各种谬见产生犹豫,从而转向决定证悟真正佛法的缘故,能使已断阻的善根续接上。

  原典

  云何发起身业、语业?谓由发身、语业智①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②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云何离欲?谓随顺离欲根③成熟故,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远离彼障④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⑤故,方能离欲。

  云何离欲退?谓性软根⑥故,新修善品⑦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⑧故,受行⑨顺退法⑩故,烦恼所障故,恶友⑾所摄故,从离欲退。

  云何断善根?谓利根⑿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⒀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⒁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⒂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瞋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⒃,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⒄。

  云何续善根?谓由性利根⒅故,见亲朋友修福业⒆故,诣善丈夫⒇闻正法故,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

  注释

  ①智:此处意指在有所行为前先动脑思虑计划一番,即预先考虑。

  ②身、语业风转:支动身、语业风随著内心转动。佛家认为万物能动是因为有风(动性),人呼吸是风,造作也如风的支动或动性显现,所以业也称作业风。

  ③离欲根:出离情欲或出世间涅槃的种性。唯识家是以阿赖耶种子种性来解释善、恶根的,人有善根即出世种性,但必须成熟变现方能实现离欲,得以证悟还灭。

  ④障:障碍人修圣道,烦恼的异名。诸佛籍列举的障数大同小异,本论列举的障主要有三,一是加行障,对加力修行的障碍,如体弱多病、缺少食物等经不住修行加力;二是远离障,对远离尘世的障碍,如贪恋尘世种种爱乐事理不想舍离;三是寂静障,对禅定静思的障碍,如放逸自满思绪骚乱,使心难以安定静修。

  ⑤方便正修无倒思惟:以种种慧巧方便修习彻底觉悟解脱的正法,作循依真实不颠倒的思虑。方便,upayakausala,修习佛法的慧巧方法。正修,修习彻底觉悟解脱的正法。

  ⑥性软根:贪恋名利,根性钝劣,在修习中轻易退转。软,贪恋名利遏制善性。

  ⑦善品:此处指修静虑(禅定)法,因旨在离欲,所以称为善品。

  ⑧彼行状相:修静虑法,每至一定地都有内心种种行运称为行,行运的状相或内心状态为行状相。

  初修习禅定的人,因思惟其状相得以进入静虑境界;但是往返多次思惟生杂念,又不能升登无漏究竟境界,因而有可能从离欲过程中退转,出定。

  ⑨受行:静虑时内心行运效果获得了。

  ⑩顺退法:或忍受不住静虑时的喜乐、功德,或未能调练好诸根以便进步,或贪恋已有效果等等顺次退还以至丧失一切成果。

  ⑾恶友:引导自己向恶的人,恶指悖违佛道;相反地,引导自己起善向佛的人为善友。

  ⑿利根:素质慧利;相反者为钝根,即素质愚钝。此处利钝,都是指摄受佛道的可能程度。

  ⒀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作了各种最乐意做的恶事,必然导致将来堕入恶道的现行事。成就,此处只是讲作成了,不是常讲的功德成就。上品,佛家将导致恶果的烦恼恶行分为不同等次,行相猛利、程度极重者为上品,次为中品、下品;上、中、下三品中又细分为上、中、下三品,如上品中又分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其它类推。恶,其现行导致将来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者称为恶。现行法,现行现象。

  ⒁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那些人心生反佛道的思想极为严重,顽固到底,摧折善法。邪见缠,由自己心生邪见固执不改。所谓邪见即认定无因果、无施与等。

  ⒂得无畏:存在无怖畏心,此处无怖畏不是佛家常说的因脱离三界六道无怖畏,而是指对可怕的后果没有意识到而无怖畏。

  ⒃相违相续:即相违性的相续,相违作为修饰成分;相续即续接著的。

  ⒄非由永拔彼种子故:前文讲到善根有二种,一是种子善根,二是现行善根。此处所讲的不是拔掉第一种善根,而是断阻了第二种善根。

  ⒅性利根:与前面的性软根相对,即根性慧利的善于接受佛法真谛的本性。

  ⒆福业:特指能获福德的佛事。

  ⒇善丈夫:也略说为丈夫,指修习佛道勇进不退的行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