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一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凌雪冰霜 [投稿]

【白话解】:

  上面已经解释了什么是“五识身相应”的层级。那么什么是“意”的层级呢?应当知道,这也有五个方面的意义,分别是意识的自身特性(特征)、意识所依靠的、所接触并联系的、助手及伴侣以及意识的行动这五个方面。
  什么是意识的自身特性呢?有三个层次的意思,分别是心、意和识。心,是指一切种子所跟随依附而转的性质(佛教基本观点,阿赖耶识的种子是通过随心流转而发生作用的,所以心是一切种子的载体也是驱动种子变化、发展、成熟甚至结果的原动力)。心自身的特性(“体”是指心本身)是能够执持承载异熟所构成的阿赖耶识(即,心的根本功能是承载阿赖耶识)。意,是指无时无刻不在转动的意念,以及与身体的六种识同时作用并发生的意念(此处,将意识也算作一识,与前五识共计为六识,是因为意识本身还可以引致意识;意就是指因六种识的发生,而在脑海里不断在运行着的,所有思维的活动)。识,是指当前明了分别的那些所接触的境界。
  意识所依靠的有两种,一种是“等无间”,是指由意识所引致的其他意识,另一个叫做“种子”,是指这一切种子,执持感受所依靠的,异熟所摄持的,阿赖耶识。意识所接触联系的事物,是指一切的法(佛教中的“法”有多种意义,有时需理解为“想法”,有时需理解为“方法”,此处的“法”是指所有一切能在意识中活动的事物或者对象,近似“想法”),包括在接触的当时,所表现和反应的,以及不与接触同时发生的那些受蕴、想蕴、行蕴的内容(译者注:佛学中将色相、感受、思想、行动每一个维度中所包括的全部内容称为“蕴”。
  例如,受蕴就是指所有的感受所形成的集合,其他的“蕴”同理可知),以及无为这一种状态(无为包括没有特别的作为,以及随遇而安并不由心念引导而发生任何刻意的行为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意识看不见,也没有相对(间隔一定距离能看到的)色相。意识只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方式,摄取感受进入心内后的那些内容以及一切种子。意识的助手及伴侣,是想要这么做的意愿、接触、感受、想法、思考、欲望、很确定的结论、记忆、心一境性(三摩地是佛教名词,指的是心专注在一个境界时的状态,根据所专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无限多种不同的三摩地,对三摩地的另一种描述方式叫做“心一境性”,就是指心在保持专一时的那种境界和特性)、智慧(指般若,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识)、信仰、做了不正当事感到羞愧、没有贪婪、没有嗔怒、没有愚痴、精进努力、轻安乐(当放下一切欲望及与欲望相关的感受时,身体本然所具有的一种轻松的感觉,被称为轻安乐;通常修行者会在入禅定时长时地感觉到这种轻安乐,平日则不易察觉到)、不放任自己追求安逸、舍弃(舍有两种意思,一为舍弃、放弃之义,二为居住之义,此处前后均为修行正法,所以取“舍弃”之义)、不加害他物、贪婪、嗔怒(恚的程度比怒要更强烈一些,是指为了报复而加害的意思)、不明了真意(无明,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根本性的不了解、不清楚、不明白,佛教认为无明是一切妄念妄行的根源)、傲慢(包括骄傲、自大、自满等等内涵)、邪见(此处的“见”特指邪见,指那些与八正道不相符合的错误的观点)、怀疑(特指对于佛法真意的不完全信任,以及怀疑的态度,疑是导致很多修行者退步甚至放弃修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愤懑(气愤)、怨恨、被邪念所覆盖、烦恼、嫉妒、固执、乱说话、谄媚讨好、骄奢、加害于他物、做了错事没有惭愧反省之心,昏沉(沉睡或半沉睡状态、发呆,导致头脑不能清醒地感知)、走神、不相信、松懈怠惰、放任逸乐、不正确的欲念(通常邪欲特指不正当的淫欲)、不正确的确定的观点、忘记一些记忆、思维松散杂乱、不能正确了知当下、恶劣的行为、睡眠、较粗较浅显的思考、较细较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都是意识的助手及伴侣。
  它们所接触联系的对象相同,但是这些不同心境状态的相貌不同。每一时刻同时有一种相貌,随着刹那刹那的变化,心境的相貌也随之不断转化。每一种心境都是从它们各自的种子生起的,交替互相影响回应。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对象、各有各的依靠。意识的行动和作用方面,将明了分别其境界所接触对象特性的能力,称为最初的业。第二业是明了分别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的能力。第三业是对时间上刹那刹那瞬时的、以及相续流转明了分别的能力。第四业是接续而转随之发起的清净或不清净的所有一切想法的能力。第五业是取得可爱和不可爱果报的能力。第六业是能够引来身体其他五识发生作用。
  意识还能作为起因,发起与其同类属性的其他五识的变化(例如,善的思维能够引发善的行动,包括眼耳鼻舌身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行动、作用)。并且,这些意识相较其他五识来说,有更加殊胜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分别所缘(分别判断所接触的现象)、审虑所缘(深入审查细致思考所接触的现象)、喝醉、癫狂、做梦、察觉到在做梦、昏厥、清醒、发起新的身体和语言的行动、处于脱离欲望的状态、从脱离欲望的状态退步、切断善根、延续善根、死、生等等。

  【原文】: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彼所依者。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彼所缘者。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及一切种子。彼助伴者。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复能了别自相共相。复能了别去来今世。复刹那了别。或相续了别。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切法业。复能取爱非爱果。复能引余识身。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谓分别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白话解】:

  什么叫做分别所缘(即,分别的对象)呢?从七种分别而来。这七种被称作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和不染污分别。其中,有相分别,是指对于现前所接受的意义,与语言表达相关的身体能力都成熟,能够很好地通过语言表达的种种分别(译者注:有相分别,是指能够通过文字名称识别并判断的“分别”,特指人的语言能力觉醒后,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习得的,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的不同名称)。
  无相分别,是指由先前业力所引致的,即使没有形成语言文字能力,例如婴儿等等,也能产生的分别(例如,眼睛能够区分颜色,能够区分父母和外人,能够区分不同物体,但是并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区别)。任运分别,是指对于现在当前身处的境界,随着境界(本身)的趋势而运转,产生的种种分别(例如,眼前有一朵花,随着时间推进渐渐花开、花谢、结果,这种种的变化就属于境界运转的任运分别)。寻求分别,是指对于各种想法,通过观察这些想法的起因、特点、内容等等而发起的各种分别(例如,对某物产生喜爱的想法,寻求是指,反思观察这种喜爱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产生的,从而发现喜爱生起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叫做寻求分别)。
  伺察分别,是指对于自己所反思、寻找、观察、思辨立足的对象所起的种种分别(伺察分别比寻求分别要更加精细、深入,不仅观察现象,还进一步进行思考推断)。染污分别,是指对于过去回顾忆恋的事物、对于未来希望畅想的事物、对于现在执着不能割舍的事物,这些忆恋、希望、执着之心所同时产生的所有分别(例如,过去喜欢过但没得到的事物,心中总会产生种种怀念,这些怀念的内容,所包含的种种分别,就是染污分别,对于未来和现在执着之物也同样)。其中,那些欲望、嗔怒、加害相关的分别,或者随便与某一种烦恼或者烦恼引致的其他念头相应的分别,都被称为染污分别(佛法中的“染污”就是指种种执着和欲望,这些强烈坚固的念头会引发一系列思维行动,使人一直堕落下去,所以称为“染污”)。
  不染污分别,是指例如善的分别、没有执着印记的分别(无记是指,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虽然知道名称、区别,但并没有产生执着,只是按照生活基本需要而使用,这些事物被称为“无记”,无记也有另一层含义是“无记忆”,即这些事物经历之后并不会留下记忆)等等,是指离欲状态下的种种分别(例如,我仍然知道这朵花是红色的,那朵花是黄色的,但并没有特别喜欢或者讨厌哪一朵,只是知道有这些花而已,就是一种离欲后的分别)、没有嗔怒的分别、没有加害想法的分别、或者随便与哪一种信仰等等良善的想法相应的分别。例如外表庄严的装扮、各种与善法相关的工艺技巧以及它们相关的种种变化等等。以上所描述的这些分别的内容,称为分别的对象。

  【原文】:

  云何分别所缘。由七种分别。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任运分别者。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伺察分别者。谓于己所寻求。己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著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不染污分别者。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

【白话解】:

  什么叫做审虑所缘(即,审虑的对象)呢?有三种,一种称为如理所引,一种称为不如理所引,第三种称为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如理所引(如同真理所引发的),是指对那些不符合真实的事物,不去强化那些错误的认识,不符合真实的事物中,常见的例子是“四种颠倒”,第一种颠倒是对于宇宙人生无常变化的真相,认为是常住不变的;第二种颠倒是对于人生欲望执着都为苦恼的真相,认为是快乐的;第三种是对于染污不净的事物,认为是清净的;第四种是对于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真相,认为是有“我”的。
  如理所引还包括对那些符合真实的事物,不去损害。例如对于那些异教观点,比如没有布施给与这回事(正法的观点是布施和给与能够带来福报,而异教所持的观点是没有因果这回事,所以也没有布施所带来福报这回事,简称为“无施与”)能够认识到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如理所引的还包括通过那些源于智慧的想法,能够如实地了解知道各种可知的事物;以及通过善的、清净的、出离世间的智慧,所带来的那些能够如实感觉、知道事物的那些想法。
  以上起个名称叫做如理所引(如真理所引发的)。与如理所引的情况相违背的,称作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是指依靠无记的智慧来审视观察各种想法。这三类事物总体称为审虑的对象。

  【原文】:

  云何审虑所缘。谓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如四颠倒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亦不损减诸真实有如诸邪见。谓无施与等诸邪见行。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或善清净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如是名为如理所引。与此相违。当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谓依无记慧审察诸法。如是名为审虑所缘。

【白话解】:

  什么叫做“醉”呢?是指由于依靠正法、真理的力量薄弱的缘故(依止,是指依赖、信奉于有德者、正法、正念、真理的力量,也是修行者皈依正法的意志力)、或者不习惯喝酒、反复喝了太多次、或者喝得量太大了的缘故,而导致醉酒乱性等等现象。

  【原文】:

  云何醉。谓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习饮故。或极数饮故。或过量饮故。便致醉乱。

【白话解】:

  什么叫做“狂”呢?是指由于过去生或者此生早期的业所引致的、有的是由于各种境界发生错乱、惊恐怖愄而丧失心志、有的是与邪法恶僧接触冲突、还有的是由于各种鬼怪附身,所导致的发起精神失常疾病。

  【原文】:

  云何狂。谓由先业所引。或由诸界错乱。或由惊怖失志。或由打触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发癫狂。

【白话解】:

  什么叫做“梦”呢?是指由于依靠正法、真理的力量薄弱的缘故,或者由于疲劳倦怠过错失误、饮食过量、对于阴暗处的色相(暗相是相对明相而言的,明相是指正法,暗相是指非正法;另一层意思是明亮处和阴暗处色相之义)反复思考、放下一切事情休息、睡眠过多等等,或者由于他人/他物所引发的,例如扇扇子、各种咒语、药物、神通力,而发起的昏沉做梦的现象。

  【原文】:

  云何梦。谓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过失。或由食所沉重。或由于暗相作意思维。或由休息一切事业。或由串习睡眠。或由他所引发。如由摇扇。或由明咒。或由于药。或由威神。而发昏梦。

【白话解】:

  什么叫做“觉”呢?是指睡眠不断增加的人,受不了过度疲劳,日间劳作之后,希望进入深睡眠的时候,或者由他人/他物所引发的,在做梦当中觉知的现象(意识到自己在做梦)。

  【原文】:

  云何觉。谓睡增者。不胜疲极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

【白话解】:

  什么叫做“闷”呢?是指由于热风乱心、或者由于捶打身体、排泄过量转成痢疾甚至出血、或者由于过度勤苦辛劳,而导致休克、昏厥的现象。

  【原文】:

  云何闷。谓由风热乱故。或由捶打故。或由泻故。如过量转痢。及出血。或由极勤劳而致闷绝。

【白话解】:

  什么叫做“醒”呢?是指昏厥之后醒来的状态。

  【原文】:

  云何醒。谓于闷已而复出离。

【白话解】:

  什么叫做发起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行动呢?是指在发起行动前,先有发起这些行动的智慧作为先导的缘故。有了智慧判断要行动,其次有想要发起行动的欲念生起,并且有相关的功能发起(比如观看,要有眼睛处于集中注意力观看的状态等等),随顺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由体内动力流转(“风”是指身体内部经脉的运行,推动肢体、器官行动的生成),进而发起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行动。

  【原文】:

  云何发起身业语业。谓由发身语业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白话解】:

  什么叫做“离欲”(脱离欲望)呢?是指随着脱离欲望的善根成熟,所导致的离开欲望的状态。除了善根成熟外,还需要通过从他人/他物处获得了脱离欲望相关的教导、进而远离容易产生欲望的一切障碍,经由种种方便法门修行正法,并且思维不再颠倒等要素,才能形成脱离欲望的状态。

  【原文】:

  云何离欲。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远离彼障故。方便正修。无倒思维故。方能离欲。

【白话解】:

  什么叫做“离欲退”(从脱离欲望的状态退转)呢?是由于善根还不够坚固、比较软弱的缘故。刚修行善法不久的人,反复多次回忆能唤起欲望的事物(包括形貌、状态、种种色相),受到思想的干扰退转正法的修行。另外还容易受到过去业所引发的种种烦恼的障碍、以及不善的朋友的怂恿,进而发生的从脱离欲望的状态退转的情况。

  【原文】:

  云何离欲退。谓性软根故。新修善品者。数数思维彼形状相故。受行顺退法故。烦恼所障故。恶友所摄故。从离欲退。

【白话解】:

  什么叫做“断善根”(切断善根)呢?是说那些原本非常聪慧敏利之人,当前做了最严重(佛法中,上品、中品、下品是指不同的程度,通常用来形容善业和恶业的程度。上品程度最高最强烈,中品其次,下品较弱)的满足邪恶欲望的行为,或者受到邪恶的朋友影响,受到不正确的信仰的缠缚,以致于严重到了极点。这个人对于一切当前的恶业恶行,无所畏惧,对他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之心,能够切断所有善根。但是,这个人并非再也没有善的种子。种子仍然称为善根,没有贪念、嗔怒等等也叫作善根。由于这个人当前所有行为举止持续不断地与善根相违背,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切断善根”,并不意味着善根的种子被永远拔除了(时机成熟,仍然可以通过种种方便法门,唤醒其善根)。

  【原文】:

  云何断善根。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嗔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

【白话解】:

  什么叫做“续善根”(接续善根)呢?是说那些原本非常聪慧敏利之人,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努力地修行有福报的行为、到教授正法的法师门下亲耳聆听正法的教诲、并且对于证得圆满一事尚有犹豫(不全信),因此称为接续善根(不称为善根圆满,但善根不断地接续、增长会逐渐趋于圆满)。

  【原文】:

  云何续善根。谓由性利根故。见亲朋友修福业故。诣善丈夫闻正法故。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

【白话解】:

  什么叫做“死”呢?是指人在寿命到达此生法定数量后(佛法的基本观点,每个人的寿命,根据前世累积的业力情况会产生一定的限度),就会死亡。死亡的原因有三种类别,一种是由于寿命到达了限度而死亡(这种死亡是属于最好的一种,只是因为寿命到了,而非其他因素导致的提前死亡);第二种是由于此生应当享受的福报已经享受完了,该去三恶道受苦了,而产生的死亡;第三种是由于不避开对肉体会产生伤害的事物而死亡(比如从悬崖上摔下、不避开过路的车子等等)。
  死亡又分为到了应死的时候而死,以及没有到达应死的时候就死亡的情况。具体来说,寿命到达限度而死亡,比如有一个人,通过过往的业力积累所感得的寿命已经享受完了,就死去了,这种情况被称为到了应死的时候而死。福报享完而死,比如有一个人,生活物资严重缺乏,没有食物可以吃,没有衣物可以保暖而死去。
  什么叫做不避开不平等的事物而死呢?如佛所说,有九种原因,导致没能享尽全部寿命而死。第一种是无限度的吃;第二种是吃不能吃的东西;第三种是还没有消化完就又吃;第四种是吃生的(不干净的生食)不吐出来;第五种是一直不断地吃熟食;第六种是生病了不好好看病吃药,不知道对于自己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第七种是在不该吃的时候吃(比如半夜);第八种是吃的数量不合适(过多或者过少,或者忽多忽少不规律);第九种是做不符合修行者、不符合正法的事情。福报享完而死以及不避开不平等的死亡(上述九种情况)都属于没有到达应死的时候就死亡的情况。
  什么叫做“善心死”(以善良的心态死亡)呢?比如,有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自己回忆起这一生中所修习的种种善法。或者通过旁边的亲友帮助而回想起过去做过的善事。由于这些因缘,这个时候这些相信正法、善行善业等等的善法,在心中浮现,以致于粗略的影像纷纷出现。但是当他仔细回想细节的时候,这些影像又都消失了,只剩下没有善恶之分的心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到真正濒临死亡的时候,对于所修习的善法,自己无法再回忆起来了,他人也无法帮他回忆起来。
  什么叫做“不善心死”(以不善的心态死亡)呢?比如,有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自己回忆起这一生中所做的种种恶行。或者通过旁边的亲友帮助而回想起过去做过的恶行。使他在那个时候,贪念、嗔怒等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不善的想法,在心中浮现出来。再往后仔细回想的时候也是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如果一个人是“善心死”的,死亡的时候比较安逸快乐,临命终时,没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迫害身体。而“不善心死”或者“邪恶心死”的时候,临命终时,这个人会经历诸多痛苦烦恼。对于在将死时什么都不记得、他人也无法帮助他想起来的情况,叫做“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死亡的时候既感觉不到快乐,也感觉不到痛苦。

  【原文】:

  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白话解】:

  还有,所有这些行善或者行恶的人们(“补特伽罗”是佛教中对于众生个体的另一个名词,因为众生所生的六道不同,所以他们不能被统一叫做“人”、“鬼”、“天”等等,被称为“补特伽罗”,有些佛教著作也将其翻译为“数取趣”,就是“多次往返六道各趣的个体”的意思),将要命终的时候,可能会自己回忆起或者通过别人帮助,回忆起过去所修习的善业和不善业。他在这个时候,对于过去曾经投入精力最多、反复修习的内容,会比较容易记得,其他的都会忘记。如果过去这些事物投入的精力都差不多,那么他在这个时候会只记得最先想起的事情,抓住不放,不再生起其他的回想。
  在这个时候通过两种不同的“因增上力”(原因带来的强化的能量)而命终。一种“因增上力”是指喜爱执着于违背真理的无意义的言论;另一种是指清净或者不清净业所形成的增上力。通过这两种强化的力量,这个补特伽罗要享受完之前的业所引致的果报。对于修行恶业的人,在命终时先受那些(下一世即将承受的)恶业的果报的前相(前兆、预兆)。这种前相就好比在梦中,梦见无穷无尽多种变异古怪的影像。
  根据这种影响,佛说,那些做了恶业并不断强化恶业的人,在此时会看到如同日落时的山峰影子一般的影相,逐渐覆盖了整个梦境。要知道这样的补特伽罗,走的是从光明处像黑暗处迈进的路线;对那些已经将所有恶业的果报都感受殆尽的人,则会感受到如日出时的状态,从黑暗处迈向光明。并且,在梦中会看到各种各样美妙可爱的影相生起。对那些作恶做的最厉害的人,因为看到了种种怪异影相,全身会大汗淋漓、寒毛直竖、手脚乱动、大小便失禁、在虚空中乱摸、翻白眼吐白沫,有这样一些身体方面的变异怪相发生;对作恶程度一般的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些现象,即使有也没有作恶最厉害的人那样强烈。

  【原文】: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著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

【白话解】:

  还有,许多众生即将命终,还没进入昏沉回想的状态之前,由于过去长时间执着于有一个“我”并且习惯于对“我”的各种关爱,因为这种力量,认为命终了,这个“我”就没有了,于是对“我”更加兴起各种爱恋。因为这种对于“我”的爱恋的缘故,众生命终之后,舍弃了之前的肉身,还要形成一个“中有身”(佛教中的“中有身”是指在前世的身体舍弃后,还未在后世受生时的一个中间状态。因其不是物理身体,但又是如同幻有版存在的一种状态,就起个名字叫做“中有身”,意思是在中间时期假有的“身体”)。
  对于那些获得预流果和一来果的众生(当众生持续行善断恶,修行正法,直到灭了色界欲获得初禅时,就可获得“预流果”的果位,也是一种修行的境界,得到预流果后该众生将会在人道和天道往来七次,之后不复在六道中受生;一来果,是二禅的果位,是指在人道和天道往来一次后,就不再在六道中受生了),当临命终时,对“我”的爱恋也仍然出现。但是,预流果和一来果的众生,对于“我”的爱恋,通过智慧的力量反复思考,能够压制这种爱恋而不执着于它。
  就好比身强力壮的男人,与体弱的人比试力量,能够制服对方一样,得预流果和一来果的众生对于“我”爱的压制,也是这样。如果是已经得到不还果(不还果是三禅的果位,得果的众生不再在色界受生)的众生,临命终时,对“我”的爱恋就不再出现了。另外,临终时还有一个现象被称作“解肢节”(是指众生的阿赖耶识脱离肉身之前,需要断掉全身筋骨血脉的联系,好比将这些“解开”一样,解肢节通常是会带来一定痛苦的,但痛苦的程度随着该众生修行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别),除了天道众生以及地狱众生之外,其余色界众生都有这个环节。
  解肢节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痛苦较重的情况,另一种是痛苦较轻的情况。对于作恶业做的更多的众生,解肢节痛苦较重,对于作善业做得更多的众生,解肢节痛苦较轻。北拘卢洲的众生(佛经上说,娑婆世界人道众生生活的世界由四大洲构成,一为北拘卢洲,二为南赡部洲,三为东胜身洲,四为西牛贺洲;其中,南赡部洲是唯一有佛出世能闻佛法的洲,四大洲的生活状态方面,北拘卢洲最为殊胜,福报最大,因此临终时所受痛苦也比其他洲要轻),一切痛苦都比较轻(这只是相对人道其他洲众生而言的,与天道等等更殊胜的世界仍然无法比拟)。
  另一方面,对于色界(天道中色界的部分,天道中也有无色界的部分但不是此处所指)众生,当命终时各种根都具备(指六识对应的人体功能,比如眼睛看的能力、耳朵听的能力等等);对于欲界众生,当命终时,六识所应的功能根据此人情况不同,可能具备也可能不具备。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对于那些命终前得到清净解脱的人,他们的死亡称为“调善死”(调和善意的死亡),对于没能获得清净解脱的人,则称为“不调善死”。还有,将要命终时,那些做恶业的人,在阿赖耶识离开身体的时候,是从头顶开始向下舍离身体的,物理上的表现就是身体会从头顶开始变冷,依次向下直到心脏处,阿赖耶识彻底脱离身体。对于做善业的人,则是从脚底开始向上逐渐变冷,也是到达心脏时阿赖耶识离开身体。当阿赖耶识彻底离开身体之后,整个身体就全部冰冷了。

  【原文】: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著。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角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此复二种。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白话解】:

  什么叫做“生”呢?是由于对“我”的爱恋时刻不停的生起运转,从久远的过去以来喜欢执着于不正确的言论,已经熏染传习很久了,过去那些清净的业因(善业)和不清净的业因(恶业)已经熏染传习很久了,因此就继续形成这些内容的载体。
  由于上述这两种增上因的影响(乐著戏论和净不净业因),从阿赖耶识中,在死亡的瞬间就同时生起了中有身(中有身也是异熟种子的载体,所以叫做中有异熟)。上一世肉身的死亡和中有身的生起是同时发生的,就像天平的两端(一边翘起,另一边同时就下降),高低同时。而这个中有身必定六识诸根都具备(即,中有身也是可看、可听、可嗅、可尝、可触、可思想的)。作恶业的人,生成的中有身看起来是黑暗的,发着黑暗的光。而作善业的人,中有身则是如同白天的日光一样,是明亮的白光。并且,这个中有身,是极为清净的天眼(天眼是能够跨越时空和世界的层次,无障碍地观看到一切的)所行动的载体。
  当中有身生起时,从前坚固执着的对“我”的爱恋不再出现了,是因为阿赖耶识已住在中有身中(之前执着是因为害怕身体灭了之后“我”就没有了,此时前世身体灭了,但仍然有意识,阿赖耶识住在了中有身中,所以之前那些想法就没了)。但是,对于所身处的境界,却生起了错误的爱着(zhuo二声)。这种爱着是与接下来要往生的物种和地方有关的。中有身的形态也与即将往生的物种有关(要往生成牛马的,中有身就是牛马的形状;要往生成人、成鬼的,中有身也是相应的模样)。而中有身的眼睛,如同天眼一样,没有障碍可以看到一切。但这种天眼的功能主要是对于往生之处的。中有身的眼睛只能对即将往生的地方毫无障碍地观看,就好像得到了神通力一样。这种能力也只能保持到受生那一刻为止。(译者注:此处的天眼功能是由于阿赖耶识的业力在引导这一位众生往生到下一个该去的地方,所以中有身能看到自己将要去的方向以及所有到那里去所需要看到的东西,但并不是真正圆满的天眼,不能无障碍的看到所有一切)另外,通过这个天眼,能够看到与自己将生之处同类的其他中有身(例如,要往生做牛的,能看到其他牛形态的中有身,有情是指有情众生),并能看到自己将要往生的地方。
  作恶业的中有身,眼睛看到不干净的、染污的事物会觉得干净(视“不净”为“净”),行动的时候脸朝下。即将往生天道的,行动时候脸朝上,往生人道的,脸是朝向侧面。这个中有身,如果没有得到往生的因缘,等到七天就停止了。有些中有身是有往生因缘的,但自己还没决定去不去,这些满七天没能往生的中有身,就会灭而重生,再经历七天。像这样反复辗转一直没得到往生因缘,直到七个七天(四十九天)后,必定往生。中有身等待七天后,死而复生,复生的中有身的类别可能与之前的一样,也可能因为阿赖耶识种子中其他因缘成熟而改变即将往生的地方和类别,这些其他因缘成熟的将会在与之相应的物种之中往生(比如,生成牛的因缘不具足,但是中有身中生成马的因缘成熟了,就会往生成马而不成牛)。
  这个中有身,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时候被称为中有身,是因为在死亡和复生之间存在的特点。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健达缚。健达缚这个名字,是因为中有身有一种特点,追寻香气而行动,受到香气滋养。另一个名称叫做意行,顾名思义,是说中有身以意识为依止,向着即将往生的地方而行动。这个往生的地方,是指身体即将居住之处,而不仅仅是指心识的住处。中有身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趣生,是指它对于新的身体有生起的特点(趣,在这里可以译为“往、向……而去”的意思,同“去”)。要知道中有身,除了无色界(天道的一个部分,其中众生没有有形体的“身体”)外,其余六道各处都有。
  那些造恶业的众生,例如造了杀羊杀鸡杀猪等恶业的,跟随其同类造恶业的众生,因为长期不守正法律仪的众生影响的缘故(正法要求不杀生、不嗔怒等等,造恶业就是不守正法),作了能感应地狱果报的恶业、不善业。等到这些恶业逐渐积累增长到一定程度,他在处于中有身的时候,就仿佛在梦境中一样,自己在之前所造恶业应往生的地方又见到了那些同类的众生以及杀羊等等的事情,如在眼前。由于先前习惯了,对这些事情十分喜爱,这种爱染驱使着他逐渐模糊了眼前的景象,中有身突然消灭,入胎续起新的一世,新的身体就生起了。
  中有身即将消灭的时候,如同当初上一世肉身即将消灭的时候一样,也是如同看到了纷繁混乱的色相。接下来的生灭道理,与肉身转中有身时同理可知。中有身的生起,只是化生(相比其他的湿生、胎生、卵生而言,化生不需要什么媒介,就是忽然生起),并且中有身的六根功能都完整具足。当即将往生时,反复生起与那些杀猪杀羊造恶业的人一起娱乐玩耍(造恶业的人,认为造恶业能体会到一种快乐),并且学习杀猪杀羊的技术工巧。这个中有身在那时生起颠倒心(视恶为善,视恶为乐),其实,所谓造了各种各样的恶业,包括或冷或热的感觉等等,如果能了知这一切皆为虚妄,能够远离虚妄,对于所有上述的恶业以及造恶业的同伴,都不会兴起想去的欲望,更不要提往生到那里去了。
  如果中有身对那些境界没有爱恋之心,不想往生到那里去,就不会往生过去。这一点无论对于地狱、鬼道例如瘿鬼(鬼中的一类,这种鬼在喉咙处长了很大的瘤子,所以称为瘿鬼,瘿就是肿瘤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对于即将往生其余一些小鬼、畜生以及人道的众生,以及将往生天道中色界部分(还有可见色相的身体的天道称为色界)的众生,即将受生的时候,对于即将往生的地方,见到与自己同类的可爱的众生,因此产生想要去往生的快乐欲望,随着这种欲望牵引就到了往生的具体地点,然后便入胎得生。死生的经过,就是上述所说的这样。

  【原文】:

  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俱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因暗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行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辗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住。非心缘住。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彼将没时。如先死有。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技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当知亦尔。如瘿鬼等。又于余鬼傍生人等。及余色界天众同分中。将受生时。于当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前应知。

【白话解】:

  当三种条件都具备时,中有身就能够进入母亲的胎中了。第一个条件是即将受胎的他的母亲,身体状态健康良好,也正是适合受胎的时候(以人道来说,就是已排卵但未受精的时期);第二个条件是父母交合,同时发起爱意;第三个条件是健达缚(即中有身)正好出现在这里(父母交合处)。
  另外,还不能有三种影响受胎的障碍出现。这三种障碍是,母亲生殖系统有病患,种子有病患(这里的种子并非阿赖耶识的种子,而是指的卵子和精子)以及父母过去生所做影响感应受胎的业导致的问题。具体来说,母亲生殖系统有病患,是指阴道、子宫或卵巢被不正常的热风压迫,或者其中有肿瘤、物理性状异常,不平滑而曲折,有污秽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生殖系统不健康、有病患所导致的现象;种子有病患,是指父亲所出的爱液(精液)污秽不干净,并不是母亲有问题,或者母亲所出的卵子有病患而不是父亲,或者两者的精子和卵子都没有正常排除,或者父亲精子烂坏,或者母亲卵子烂坏,或者精子卵子都烂坏,等等这些,被称作种子有病患;什么叫做因为过去所作业而导致的问题呢?是说父亲或者母亲,没有做也不增加做那些能够感应孩子来受胎的业(能够受胎的前提是父母今生能够感召中有身来受胎,如果作恶业太多或者作了影响受胎的业,那么就无法引导中有身前来,也就没有受胎的业),或者那些中有身,作了并加强了那些感召其他人做自己父母的业,或者中有身感召了更加殊胜的往生佛菩萨境界的善业,这些情况都属于因为过去所作业而造成的难以受胎。如果没有这些影响受胎的障碍,开头所说的三种条件都具备时,这个众生就能顺利舍弃中有身而今入母亲胎中受生。
  这个众生在受生的时候,在中有身的状态下,自己看见与自己同类的(往生人道就看见同类的人,往生鬼道就看见同类的鬼)众生并且与他们一起玩耍嬉戏等等。于是产生了快乐、想要成为这样的众生的欲望,这个时候,他见到自己来生的父母进行交合,各自分泌出一些液体,而发起了颠倒的心念。是什么样的颠倒心念呢?就是仿佛看见父母在交合时,不觉得是父母在这样做,而是觉得自己在与其中的一位交合。看到自己在交合之后,就产生了爱染心。
  如果即将生为女儿身,就会感觉自己是在与父亲交合;如果即将生为男儿身,就会感觉自己是在与母亲交合。然后逐渐这种幻象越来越逼近,即将生为女儿的,会感觉母亲逐渐远去,即将升为男子的,会感觉父亲逐渐远去。直到眼前只剩下一个人(父亲或母亲),然后仍然渐渐逼近受胎之处(子宫)。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渐渐地看不到父母其他的部分了,只能看见男女生殖器官,于是就被束缚在这里。死生的经过,应当知道就像这样。如果是缺少福报的人,将会出生在地位低下、贫困的人家,他在前世死亡的时候以及此世入胎的时候,就听到各种各样纷繁杂乱(不怎么悦耳)的声音,并且看到自己仿佛身处在森林、竹林、芦苇荡等等中间。那些福报比较多的人,将会出生在地位尊贵、生活富裕的人家。在前世死亡的时候以及此世入胎的时候,会听到各种各样清净美妙悦耳可爱的声音,并且看到自己仿佛升入了华美的宫殿一般令人喜悦的景象。
  然后,父亲母亲的爱欲到达了最高潮,最后各自流出一滴浓厚的液体(即卵子和精子),两滴液体和合成为一个(受精卵),住在母亲的子宫中,融合成为一体,好比煮熟了的奶制品渐渐凝固一样。这个融为一体后的事物,是这个众生所有异熟种子所组成的阿赖耶识所依托的载体。什么叫做所依托的载体呢?是说这个融合之物的产生,与之前中有身的消灭同时发生,中有身灭了那一刻,经过阿赖耶识种子的功能,能吸引其余受身所需要的微细物质以及四大元素混合在一起,以及其余血液营养融合到一起,来渐渐使得最初的受精卵获得充足的营养而成长为胎儿。
  在这个时候,阿赖耶识已经入住了新的身体,将会与新的身体一起运转相续。这个状态被称为羯罗蓝的状态。在这个羯罗蓝的状态中,所有其他的(除身以外的五根)根尘都依托身根和身根所依止的场所而生(即,其他的五根随着身体在子宫内发育的逐渐完善而逐渐形成),这是因为与身根一起生起的其余那些根尘所对应的四大元素力量的缘故。这样,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意识等等依次形成并且趋于成熟。同样因为这些根尘所对应的四大元素力量,与诸根(眼、耳等)相关的依止处也逐渐形成(例如眼睛相关的眼窝、经络系统等等;耳朵的耳廓、内外的血肉支持等等)。如果所有这些根尘和所在之处的物理肉身都完全长好,就称为得到了圆满的依止处的成就。
  还有,这个羯罗蓝的色身,与心和心中所想安危与共,所以称为阿赖耶识的依托处。由于这种依托的力量,色身能够维持住不朽坏,因为色身如果损坏或者变好,心和心中所想也会随之变坏或者变好,所以才称他们为安危与共。羯罗蓝状态下,阿赖耶识最初所进入(并依托)的地方,被称作肉体之心(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存在物理的心脏里的)。这个肉心是阿赖耶识最初受胎时所进入(并依托)的地方,也是阿赖耶识这一生结束时最后所离开的地方。

  【原文】:

  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调适。而复值时。二父母和合。俱起爱染。三健达缚正现在前。复无三种障碍。谓产处过患所作。种子过患所作。宿业过患所作。云何产处过患。谓若产处为风热荫之所逼迫。或于其中有麻麦果。或复其门如车螺形。有形有曲。有秽有浊。如是等类。产处过患应知。云何种子过患。谓父出不净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烂。或母或俱。如是等类。种子过患应知。云何宿业过患。谓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长感子之业。或复俱无。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长感父母业。或彼父母。作及增长感余子业。或彼有情。作及增长感余父母业。或感大宗叶业。或感非大宗叶业。如是等类。宿业过患应知。若无如是三种过患。三处现前。得入母胎。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谈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谷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进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人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时中说识已住结生相续。即此名为羯罗蓝位。此羯罗蓝中。有诸根大种。唯与身根及根所依处大种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诸根大种力故。眼等诸根次第当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处大种力故。诸根依处次第当生。由彼诸根及所依处具足生故。名得圆满依止成就。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法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损益故彼亦损益。是故说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罗蓝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阅读过程中如有发现错误,请您联系我们,便于我们及时改进,QQ:1300659095。感恩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