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 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凌雪冰霜 [投稿]

【白话解】:

  在色界当中,往生到初静虑(初禅天)各层天世界的众生,能感受到在那些世界里,离开欲界的烦恼而自然而然生出的轻安乐(之所以叫做离生,是因为有身心分离之感)。往生到第二静虑(二禅天)各层天世界的众生,能够感受到比初禅天更高的禅定境界,也生出更高一层的喜乐来。往生到第三静虑(三禅天)的众生,能感受到在那些天世界里、远由于彻底远离了基于色身的喜乐,而生出的一种快乐(前面初禅天和二禅天,虽然有喜乐,还是被限制在肉身的受蕴当中的,而三禅天的乐则是脱离了肉身之后的乐)。往生到第四静虑(四禅天)各层天世界的众生,则能够感受到彻底舍弃了种种念头,从而获得的清净、寂静、不再有任何波动的快乐(只是一种境界,假名为快乐,其实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快乐的意思了)。无色界的各层天世界众生,都能感受到极为寂静、从种种束缚中被解脱出来的快乐(“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无色界没有物质现象,只剩下受、想、行、识四种生命特性)。在色界天世界中,由于六个方面比欲界更加得到强化,所以无论是苦还是乐也都得到强化。这六个方面分别是,在体型大小方面的强化、在身体柔软程度方面的强化、在因缘方面的强化、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强化、在内心无法辨别是非力量方面的强化、以及所依托事物的强化。

  具体来说是什么呢?在体型大小方面的强化,就是指每向上一层天,众生的身体大小就变得更大一些,由于色身本身是一种阻碍,色身的存在就是痛苦,所以当身体越变越大时,所带来的体型笨重的痛苦也就越来越增大了。身体柔软程度方面的强化,是指每向上一层天,众生的身体就变得更加柔软一些,越是柔软,就越敏感,各种感受也得到了放大,所以痛苦也就越来越增大。在因缘方面的强化,是指每向上一层天,感召痛苦的因缘就更增多、种类也更为繁杂,于是众生的痛苦也逐渐增大。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强化,是指每向上一层天,众生的生活场地就越宽广、寿命就越长,所以一生之中发生的各类感受都增多,当然痛苦的感受也增多。在内心无法辨别是非力量方面的强化,是指众生每向上一层天,思虑就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内心面对各种事物的思维能力、判断力逐渐消减,缺失了这些,就会导致痛苦逐渐增多。所依托事物的强化,是指感受痛苦的各种容器得到了加强,所谓容器,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根尘,由于这些根尘能力的强化,感受力变得更强,所以对于痛苦的感受也更强。如同对痛苦的感受得到上述六个方面加强那样,众生对于快乐的感受,也从同样的六个方面得到了加强。

  【原文】:

  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第二静虑地诸天。受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无色界诸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又由六种殊胜故。苦乐殊胜应知。一形量殊胜。二柔软殊胜。三缘殊胜。四时殊胜。五心殊胜。六所依殊胜。何以故。如如身量渐增广大。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依止渐更柔软。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苦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时分渐远无间。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内心无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所依苦器渐增。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苦殊胜如是乐殊胜义。随其所应广说应知。

【白话解】:

  快乐共有两种。一种叫做“非圣财所生”的快乐,另一种叫做“圣财所生”的快乐。“非圣财所生”的快乐,是指依靠四种生活物资为缘而生的快乐。第一类叫做适悦物资,第二类叫做滋长物资,第三类叫做清净物资,第四类叫做主持物资。适悦物资,是指包括车马、衣服这些显示尊贵身份的物资、音乐舞蹈熏香涂抹的物资、各种各样有趣好玩的珍奇物品及玩具、有着美好光泽的宝石、男女护卫仆人、各种各样的库藏珍宝等等,能让人心情快乐的物资。滋长物资,是指不需要动脑筋的,使用滚轮、砭石、按摩捶等等,按摩放松身体这一类的物资,能够滋养身体更加健康。清净物资,是指吉祥草、频螺果、满缸的螺贝等等,这些用于沐浴洗涤祈福的物资。住持物资,是指饮料和食物这些维持生命存续的物资。

  什么叫做“圣财所生”的快乐呢?是指以七种圣法财富为缘而生的快乐。哪七种圣法财富呢?第一种是信,也就是相信正法,没有怀疑。第二种是戒,也就是保持正法所要求遵循的戒律,不破戒。第三种是惭,因为自己还有不足、做错事而感到不安。第四种是愧,是对做错事感到后悔、反省。第五种是闻,是指经常听闻正法、听闻老师的教导,反复修习。第六种是舍,是对于正法所摒弃的,诸如欲望、执着等等能够真的做到舍弃。第七种是慧,由于长时间思维、修行正法,逐渐生出真实智慧来,能够更有智慧力地辨别是非、看清真假、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另外,还有十五种事物的特征,有助于区分圣财所生乐和非圣财所生乐。哪十五种呢?第一种,非圣财所生乐,能使众生发起恶行,而圣财所生乐,能使众生发起善行。第二种,非圣财所生乐,与带有罪业的欢喜快乐相应(非圣财所生的快乐,主要是由于沉溺于五欲六尘,而生起的快乐,所以是带有染污、带有罪业的,这些快乐享受完,会导致堕落和受苦,所以叫做带有罪业的欢喜快乐),而圣财所生乐,是与没有罪业的欢喜快乐相应的(是指这些快乐,不是五欲六尘的快乐,而是脱离世间痛苦之后所感受到的自然而然的轻松、自在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不会导致堕落的,所以叫做没有罪业的快乐)。第三种,非圣财所生乐,是比较微弱、短暂的,也不会时时处处都存在,而圣财所生乐,随着修行的加深,会逐渐遍布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后面两类又把时间和空间分别进行了阐述)。第四种,非圣财所生乐,不是一切时间都有的,因为这些快乐是依托于外部的因缘,所以受制于因缘的无常,而圣财所生乐,是一切世间都有的,因为这种快乐不依托于特定的条件,是从心内自然而然的流出。第五种,非圣财所生乐,不是一切地方都有,而是只有欲界才有,而圣财所生乐,是所有一切世界都有的,能够通达欲界、色界、无色界,对那些已经不受世界系缚的众生,也是有的。第六种,非圣财所生乐,不能带来未来世的圣财(正法修行相关福德)和非圣财(享受福报的物资),而圣财所生乐,既能带来未来世继续修行正法的圣财,也能带来美满的生活物资。第七种,非圣财所生乐,当享受的时候是有享完的时候,是有边际的,而圣财所生乐,是越享受就越是逐渐展转积累增长、越变越广阔的。第八种,非圣财所生乐,能够被他人、他物所夺走,例如被国王、盗贼、怨恨的人、或者被水灾、火灾等等夺走或损毁,而圣财所生乐,是不能被任何事物所夺走的。第九种,非圣财所生乐,不能从今生带到后世去(此生享受了就没了),而圣财所生乐是可以从今生带到后世去的(持续绵长)。第十种,非圣财所生乐,享受的时候不能充分满足,而圣财所生乐享受的时候是非常圆满具足的。第十一种至第十五种,非圣财所生乐,虽然有快乐,但是会害怕失去、会招致他人的怨恨嫉妒、容易引发灾祸、会带来烦恼痛苦、并且不能斩断未来世的各种大的苦恼。会害怕失去,是说在生起快乐感受的同时,就产生了痛苦的根源(当前的快乐一旦失去就会立刻变成痛苦,所以二者是一体两面)(这五点每一点是一种用于区分的事物特征)。会招致他人的怨恨嫉妒,是说这些享乐会成为他人争斗抢夺、吵架的根源。容易引发灾祸,是指这些快乐的载体(肉身),本身也是衰老、病痛、死亡的根源。会带来烦恼痛苦,是指因为这些快乐本来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就好像疥疮、癞子病那样,是导致产生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认识的根源,也是引发一系列的例如发愁、叹息、忧愁、苦恼等等各种各样烦恼的根源。不能斩断未来世各种大苦恼,是说贪欲、嗔恚等等,原本就跟随着虚妄、颠倒这两种错误的观念,是未来继续受苦的根源。而圣财所生乐,是不会带来害怕、不会招惹怨恨嫉妒、不会带来灾难、不会导致烦恼忧愁的,也能够彻底斩断未来世的与众生修行的程度相应的各种大的痛苦,与非圣财所生乐是不同的。应当知道具体来说,区别就是上面这些。

  【原文】:

  又乐有二种。一非圣财所生乐。二圣财所生乐。非圣财所生乐者。谓四种资具为缘得生。一适悦资具。二滋长资具。三清净资具。四住持资具。适悦资具者。谓车乘衣服诸庄严具。歌笑舞乐涂香花鬘。种种上妙珍玩乐具。光明照耀男女侍卫种种库藏。滋长资具者。谓无寻思轮石槌打筑蹋。按摩等事。清净资具者。谓吉祥草。频螺果。螺贝满瓮等事。住持资具者。谓饮及食。圣财所生乐者。谓七圣财为缘得生。何等为七。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闻六舍七慧。复次由十五种相。圣非圣财所生乐差别。何等十五。谓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又非圣财所生乐。有罪喜乐相应。圣财所生乐。无罪喜乐相应。又非圣财所生乐。微小不遍所依。圣财所生乐。广大遍满所依。又非圣财所生乐。非一切时有。以依外缘故。圣财所生乐。一切时有。以依内缘故。又非圣财所生乐。非一切地有。唯欲界故。圣财所生乐。一切地有。通三界系及不系故。又非圣财所生乐。不能引发后世圣非圣财。圣财所生乐。能引发后世圣非圣财。又非圣财所生乐。苦受用时有尽有边。圣财所生乐。若受用时转更充盛增长广大。又非圣财所生乐。为他劫夺。若王。若贼。怨。及水。火。圣财所生乐。无能侵夺。又非圣财所生乐。不可从今世持往后世。圣财所生乐。可从今世持往后世。又非圣财所生乐。受用之时不可充足。圣财所生乐受用之时究竟充满。又非圣财所生乐有怖畏。有怨对。有灾横。有烧恼。不能断后世大苦。有怖畏者。谓俱当生苦所依处故。有怨对者。谓斗讼。违诤所依处故。有灾横者。谓老病死所依处故。有烧恼者。谓由此乐性不真实。如疥癞病。虚妄颠倒所依处故。愁叹忧苦种种热恼所依处故。不能断后世大苦者。谓贪嗔等。本随二惑。所依处故。圣财所生乐。无怖畏。无怨对。无灾横。无烧恼。能断后世大苦。随其所应。与上相违。广说应知。

【白话解】:

  那些对于外界各种事物有欲望的众生,他们所享受的是欲界的客尘烦恼(客尘烦恼是一个佛经常用的名词,讲的是那些由于各种各样的欲望而带来的享受也好、痛苦也罢,因为都是无常的,所以就好像是一个过客在旅行之中所遇到的尘埃那样,起起伏伏,却终归都无法抓住,最后总要尘归尘、土归土的,用于形容欲界烦恼的毫无意义),而具有圣贤智慧命数的众生(也就是修行正法的众生),他们享受的则是修行正法所带来的一切。由五个方面的情况,能够看出二者的差别,因为存在这些差别的缘故,我们讲说具有圣贤智慧命数的众生,是依靠无上的智慧作为身命,而活在清净自由的状态下的。哪五个方面的差别呢?第一个差别,是享受、修习正法的众生,没有染污心。第二个差别,是享受、修习正法的众生,极为圆满彻底地明了真理。第三个差别,是享受、修习正法的众生,能一直生活在禅定的状态里。第四个差别,是享受、修习正法的众生与其他同修各各独立,并不互相依靠。第五个差别,是享受、修习正法的众生,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能够摧毁、降服各种邪恶的思想、化解怨恨。

  上文中说的有欲望的众生,所享受的所有欲望带来的快乐,要么是随顺着所贪爱的事物所带来的喜悦、要么随顺着所厌恶愤恨的失误所带来的烦恼、要么随顺着不明是非所选择的舍弃所带来的舍离(这里是指其他教派所教导的错误的舍离),而那些圣贤智慧命数的众生却不是这样。那些有欲望的众生,享受欲望带来的客尘烦恼时,从过去生生世世不知起点的经历以来,因为无常的缘故,有时舍弃、丢失一些欲望事物,有时又仿佛得到了一些欲望的事物,有时又仿佛一无所得,而那些圣贤智慧命数的众生却不是这样。还有,有欲望众生享受欲望时,对于正在享受的事物,于同一时刻既有喜爱也有忧患,享受之后,还会对这事物时而产生喜悦、时而产生忧愁烦恼,而那些圣贤智慧命数的众生却不是这样。那些号称离开欲望的缠绕,受其他教派教育的所谓的得到“智慧”之命的众生,对于各种各样的所见之物,由于产生好坏贵贱的分别心,并且受到邪门歪道的错误教育而持有错误的观念,使得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有着猛烈的执着心,长时间被欲望染污所跟随,即使有些时候能够脱离欲望,不久就又退失了修行,重复生起欲念。

  真正拥有圣贤智慧命数的众生,他们享受并遵循正法的指导,就不会这样。享受欲望的众生、以及各层世界里已经脱离欲望的众生,他们的所有欲望带来的快乐,以及脱离欲望带来的快乐,都不是真实的(都属于虚妄),也都是恶魔、怨恨所跟随追逐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执着于欲望带来的快乐还是脱离欲望感受到的快乐,都是无意义的,这些快乐都是低层次的快乐。这里所说的脱离欲望,是指初禅天、二禅天及欲界天这些层次比较低的修行者,所以他们的脱离欲望的快乐还是限制在欲界的层次里),这些快乐打个比方,就好比幻象、想象、影子、焰火、梦境中所看到的一样,仿佛是在幻境中看到漂亮的装饰品那样(感受到的快乐都是不真实的)。还有,那些执着于这些快乐的愚蠢的众生、那些感受欲望的众生以及脱离欲望的众生,他们所有的感受,都好比疯癫、痴狂、酒醉、混乱那样,因为没有压制欲望的恶魔军队就享受使用了,所以那些快乐并不是真实的快乐,更不能对恶魔的行动有所压制,真正拥有圣贤智慧命数的众生则不是这样。

  【原文】:

  又外有欲者。受用欲尘。圣慧命者受用正法。由五种相。故有差别。由此因缘。说圣慧命者。以无上慧命清净自活。何等为五。一受用正法者不染污故。二受用正法者极毕竟故。三受用正法者一向定故。四受用正法者与余慧命者不共故。五受用正法者有真实乐故。摧伏魔怨故。此中诸受欲者所有欲乐是随顺喜处贪爱所随故。是随顺忧处嗔恚所随故。是随顺舍处无简择舍之所随故。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则不如是。又诸有欲者受用欲尘。从不可知本际以来以无常故。舍余欲尘得余欲尘。或于一时郁无所得。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则不如是。又受欲者受用欲时。即于此事一起喜爱一起忧恚。复即于彼或时生喜或时生忧。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则不如是。又诸离欲外慧命者。于种种见趣自分别所起邪胜解处。其心猛利种种取著。恒为欲染之所随逐。虽已离欲复还退起。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则不如是。又受欲者及诸世间已离欲者。所有欲乐及离欲乐。皆非真实。皆为魔怨之所随逐。如幻如想如影如焰如梦所见。犹如幻作诸庄严具。又著乐愚夫诸受欲者。及诸世间已离欲者。凡所受用犹如癫狂如醉乱等。未制魔军而有受用。是故彼乐为非真实。亦不能制所有魔事。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则不如是。

【白话解】:

  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有情众生生存所依托的身体(无色界已经没有能看到的肉身,但仍有无色的众生存在,假名为“身”),应当如何来看待呢?应当把它们看作是有毒的热瘤那样,因为这些身体都是粗大笨重的物质所构成的。那么对于这个身体有快乐感受发生的时候,该如何看待呢?应当把它们看做是像有毒的热瘤,暂时遇到冰冷的触感,热毒痛苦得到缓解那样。对于身体痛苦感受发生的时候,又该如何看待呢?这就好比是热毒的肿瘤触碰了滚烫的热灰那样(感到更加痛苦)。那么,对于这个肉身发生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时,应当如何看待呢?就好比热毒的肿瘤远离了冷热的场所和物体时候那样,只是依托本身的有毒的热,而自然而然地待着。佛说,应当知道,快乐的感受,因为会消散,所以会带来痛苦(也被称为痛苦);痛苦的感受,因为加重了痛苦所以也被称为痛苦;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因为仍然自带本身的痛苦,也被称为是痛苦。(以上是讲的痛苦,下面几句是说喜和乐)喜悦有三种,一种叫做有喜爱滋味的喜悦,第二种叫做离开喜爱滋味的喜悦,第三种叫做超越了喜悦感觉的喜悦。这些类别在经文中有详细的论述。这些是指在欲界、色界这二界的情况。此外,佛还设立了彻底消灭思想和感受后的快乐,叫做想受灭乐,作为快乐当中第一名的、最殊胜的。这种快乐是指众生自然而然待着的快乐,而并不是因为某种感受而产生的快乐。佛经还说,快乐还可以另一种方式被分为三种,分别是远离贪婪欲望的快乐、远离嗔怒欲望的快乐、以及远离愚痴欲望的快乐。这三种快乐只有在无漏的世界中才能得到,所以这些快乐又被叫做“常住的快乐”,只在无漏的世界中有。

  接下来讲饮食方面的感受、使用。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那些即将出生的有情众生,以及已经出生的有情众生,之所以能安然住世,是因为有饮食的缘故。四种饮食类别当中,触食、意思食、识食这三种,是所有一切生活在三界当中的众生都有的,寿命依托着这些饮食安然住世、身体得到维持。只有断食(因为是一日三餐、两餐这类的方式,是间断发生的,所以叫做断食)这一种,仅在欲界有情众生当中才存在,这些众生的身体需要依靠断食才能维持。往生到地狱当中的有情众生,也有非常微小的断食,他们的五脏六腑中有微弱的风吹动,因为这股风的原因他们能够长时间生存。饿鬼、畜生和人道众生,是有比较粗糙的物质作为断食的,需要切碎然后再吞食。还有一些比较精细物质的食物,只对于住在羯罗蓝等胎位的众生、以及欲界各层天道众生才有(就是营养精华)。他们吃了这些精细的食物之后,所有的食物都变成养分流进了身体的四肢百骸,立刻就全都消化了,没有大便这些排泄物出现。

  【原文】:

  复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当云何观。谓如毒热痈。粗重所随故。即于此身乐受生时。当云何观。谓如毒热痈。暂遇冷触。即于此身苦受生时。当云何观。谓如毒热痈为热灰所触。即于此身不苦不乐受生时。当云何观。谓如毒热痈离冷热等处。自性毒热而本住故。薄伽梵说。当知乐受。坏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复说有有爱味喜。有离爱味喜。有胜离爱味喜。如是等类如经广说。应知堕二界摄。又薄伽梵建立想受灭乐。为乐中第一。此依住乐。非谓受乐。又说有三种乐。谓离贪离嗔离痴等欲。此三种乐唯无漏界中可得。是故此乐名为常乐。无漏界摄。复次饮食受用者。谓三界将生已生有情寿命安住。此中当知触。意思。识。三种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寿命安住。断食一种唯令欲界有情寿命安住。复于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细断食。谓腑藏中有微动风。由此因缘彼得久住。饿鬼傍生人中有粗断食。谓作分段而啖食之。复有微细食。谓住羯罗蓝等位有情及欲界诸天。由彼食已。所有断食流入一切身分支节。寻即消化。无有便秽。

【白话解】:

  对于淫欲的感受这件事,在各个地狱所有有情众生当中都没有这些淫欲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里的众生长时间反复承受各种各样极为猛烈剧烈的痛苦。因为这个原因,那里的有情众生,男性对于女性不会生起想要女人的冲动,女性对于男性也不会生起想要男人的冲动,更不要提能够凑到一起两两交合了。在饿鬼、畜生、人道当中所有有肉身的众生,因为既有痛苦也有快乐(快乐是指痛苦得到休息)的缘故,所以是有淫欲这回事的。男性和女性会展转两两交合,还有不干净的东西从体内流出来。欲界各层天道当中,尽管也有类似的事情,但是没有不干净的东西流出了,而是在男女生殖器的地方有风吹过,淫欲的烦恼就得以熄灭。四大王众天里,众生两两交会,不需要有风吹过,淫欲烦恼就可熄灭。(每向上一层天,淫欲的情况就减轻一些)如同四大王众天这样,三十三天也是这样。在时分天里,众生只要相互拥抱,淫欲的烦恼就没有了。在知足天,众生只要相视一笑,淫欲的烦恼就没有了。他化自在天里,互相一对视,淫欲的烦恼就没有了。

  对于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瞿陀尼洲这三洲的众生,有接受妻子妾室、布施钱财举行婚嫁、迎娶的情况。北拘卢洲,由于那里的众生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这样的想法,所以没有那些事情。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没有接受妻子妾室的事,也没有婚嫁迎娶的事。像前面三个大洲的样子,大力鬼的世界以及欲界的各层天也是有嫁娶的,唯独乐化天、他化自在天这两层没有。还有,所有各层欲界天的众生,都没有在腹中孕育肉胎这件事。四大王众天,众生是在父亲母亲肩膀上或者怀里,以五岁小孩的样子忽然化现而出生的。在三十三天以六岁小孩的样子出生。在时分天以七岁小孩的样子出生。在知足天以八岁小孩的样子出生。在乐化天以九岁小孩的样子出生。在他化自在天以十岁小孩的样子出生。

  【原文】:

  复次淫欲受用者。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无淫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长时无间多受种种极猛利苦。由此因缘。彼诸有情若男于女不起女欲。若女于男不起男欲。何况展转二二交会。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乐相杂故有淫欲。男女展转二二交会不净流出。欲界诸天虽行淫欲无此不净。然于根门有风气出烦恼便息。四大王众天。二二交会热恼方息。如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时分天。唯互相抱热恼便息。知足天。唯相执手热恼便息。乐化天。相顾而笑热恼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顾视恼便息。又三洲人。摄受妻妾施舍嫁娶。北拘卢洲。无我所故。无摄受故。一切有情无摄受妻妾亦无嫁娶。如三洲人如是。大力鬼及欲界诸天亦尔。唯除乐化天。及他化自在天。又一切欲界天众。无有处女胎藏。然四大王众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怀中。如五岁小儿欻然化出。三十三天如六岁。时分天如七岁。知足天如八岁。乐化天如九岁。他化自在天如十岁。

【白话解】:

  (上文说完了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三个层次的界域范围方面,各个地方众生感受的建立,接下来讲想要往生的欲望这件事是怎样建立的)

  建立想要往生的欲望,总共可以分成三种类别。有些有情众生当前居住在由欲望的尘埃构成的世界里,因为居住在这些地方。欲望能得到满足,感觉到富足尊贵又自由自在,所以会产生继续往生的欲望。这些地方都包括什么呢,包括一切人道的世界(四大洲),以及四大王众天和知足天,总体名为第一类往生欲望。有些众生能够随心所欲化现出那些能满足自己欲望的事物,因为这些化现出的欲望事物,他们能感受到富足尊贵、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地方都包括哪些呢?包括乐化天。因为那里的天道众生,为了自己享受的缘故,能够化现所想要的事物,而不是为了别人。所以他们化现出来的事物,只能自己享受那些富足尊贵和自由自在。因为这样的缘故,他们产生了继续往生的心愿,所以这些被称作第二类往生欲望。还有的有情众生除了能为自己的享受化现事物之外,他人也能为自己化现满足欲望享乐的事物,因为他人给自己化现出的事物,从而得以享受富足尊贵、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个地方是哪里呢?是在他化自在天这层天。由于那里的天道众生,既能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化现享乐物资,也能被他人幻化自己需要的事物,所以对于自己化现出的事物也并不觉得稀有奇特。因为这些众生是使用其他众生幻化出的物资来享乐,过着富足尊贵、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这层天的名字叫做他化自在天。并不是说那里的众生仅仅使用别人化现出来的东西,其实他们也使用自己化现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享乐,使得他们有继续往生的心意,所以叫做第三类往生欲望。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三种为了快乐而往生的情况。有些有情众生会使用脱离欲乐的欢喜和快乐灌溉、遍洒他们的身体(也就是以这种快乐沐浴全身的意思),主要是初静虑地(初禅天)的各层天世界,起名叫做第一类为了快乐而往生。有些众生会使用禅定所产生的欢喜和快乐灌溉、遍洒他们的身体,主要是第二静虑地(二禅天)的各层天世界,起名叫做第二类为了快乐而往生。还有一些众生,是用彻底摆脱前面几种快乐后的喜悦和快乐(假名为喜悦和快乐,其实只是一种清净的境界,已经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享乐感受了)灌溉、遍洒他们的身体,主要是第三静虑地(三禅天)的各层天世界,起名叫做第三类为了快乐而往生。有学生提问道:“为什么要设立三类往生欲望,以及三类为了快乐而往生这样的概念呢?”老师回答说:“是因为众生所追求的事物共有三种。第一种叫做对欲望的追求,第二种叫做对享有的追求,第三种叫做对梵行(脱离世间苦海)的追求。如果有些出家的众生,或者在家修行的婆罗门智者,堕落到了追求欲望享受的层次,他们所有一切的往生,都是因为上面所描述的三种欲望的引导,而发生的往生,并没有超出这些原因的求生意念的引导,所以设立因为欲望而往生的类别。如果有些出家的众生,或者在家修行的婆罗门智者,更多地追求享乐。因为他们对于享乐的这种贪恋,他们所以一切的往生,都是因为被享乐之心所引导的。由于各个世界里,向着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纯粹寂静的境界寻求往生的众生极其稀罕少见,所以希求这些、以及更殊胜层次的众生,不说他们是追求往生的。对于那些出家的众生,或者在家修行的婆罗门智者,追求梵行(脱离世间苦海)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希望达到无漏的境界(“漏”是指对于五欲六尘、对于低层次禅定乐的执着追求,“无漏”就是指没有这些追求后清清静静地状态)。

  有时也有一些邪门外道追求脱离世间苦海的修行者,为了追求具有不动性质的(此处的“不动”是指从色相上,看不到任何思想或是色身的行动,保持寂静不被他物所扰的状态,达到不动至少要是四禅天以上的境界,后面的四层天都有不动的特性)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而发起了邪门外道的分别心,还声称是得到了解脱,要知道这些邪门外道是属于受到限制的脱离痛苦的追求(也就是说,邪门外道所教授的方法,也是能达到一定的天道层次,但是有修行的天花板,到了一定程度再向上就达不到了,所以叫做“有上”,也就是“有上面的顶部”的意思)。而不受限制,能够继续向上提升的追求脱离苦海的众生,我们说他们是真正在追求无漏的境界的。”

  【原文】:

  复次生建立者谓三种欲生。或有众生现住欲尘。由此现住欲尘故富贵自在。彼复云何。谓一切人及四大王众天乃至知足天。是名第一欲生。或有众生变化欲尘。由此变化欲尘故。富贵自在。彼复云何。谓乐化天。由彼诸天。为自己故。化为欲尘。非为他故。唯自变化诸欲尘故。富贵自在。是名第二欲生。或有众生他化欲尘。由他所化诸欲尘故。富贵自在。彼复云何。谓他化自在天。由彼诸天。为自因缘。亦能变化。为他因缘亦能变化。故于自化非为希奇。用他所化欲尘。为富贵自在。故说此天为他化自在。非彼诸天唯受用他所化欲尘。亦有受用自所化欲尘者。是名第三欲生。复有三种乐生。或有众生用离生喜乐灌洒其身。谓初静虑地诸天。是名第一乐生。或有众生由定生喜乐灌洒其身。谓第二静虑地诸天。是名第二乐生。或有众生以离喜乐灌洒其身。谓第三静虑地诸天。是名第三乐生。问。何故建立三种欲生三种乐生耶。答。由三种求故。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谓若诸沙门或婆罗门堕欲求者。一切皆为三种欲生。更无增过。若诸沙门或婆罗门堕有求者。多分求乐。由贪乐故。一切皆为三种乐生。由诸世间为不苦不乐寂静生处起追求者极为鲜少。故此以上不立为生。若诸沙门或婆罗门堕梵行求者。一切皆为求无漏界。或复有一堕邪梵行求者。为求不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起邪分别。谓为解脱。当知此是有上梵行求。无上梵行求者。谓求无漏界。

【白话解】:

  所谓建立众生的有色或无色的形体,是指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当中往生的所有有情众生,共有四种感应得到身体情况的差别。第一种,有些众生所感应到的身体啊,只会由于自身的过度损耗或者不谨慎而受到伤害,却不会被其他众生所伤害。例如有一些生活在欲界天道中的众生,被起个名字叫做“游戏妄念”,那些天道众生,有的时候沉迷执着于各种各样的玩耍欲乐之中,而且很长时间都持续住在这种玩耍欲乐的状况里。因为玩乐的太久了,逐渐就忘记、失去了过往的记忆(进而忘却了从前所学过的知识以及增长的智慧,丧失了判断对错的能力,开始变得随波逐流)。因为失去了这些记忆,所以他们逐渐堕落,以致于从天道消失后堕落到更低层次的世界里。还有一些天道众生,被起个名字叫做“意愤”,这些众生呢,有的时候会斜着眼睛、带着挑衅肃杀的目光(这种目光是由于心里有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刻意的愤怒情绪而产生的,所以也就是类似于仇视、鄙视、愤恨这样的目光)互相对视着。因为这样的对视,更加互相看不顺眼,所以他们意识中的愤怒情绪逐渐增大,因为这样的情绪的增大,他们就丧失了继续生活在天道中的基础,于是就会从天道消失,堕落到更低层次的世界里。

  第二种,有些众生所感应到的身体呢,只会受到外界或者他人的原因造成的损害,而不会因为自身的缘故受到损害。那些处于羯罗蓝位、遏部昙位、闭尸位、键南位等等处于母胎发育各个阶段的众生,都是属于这类(因为在母胎里,自己没有行动的自由,所以一切的伤害都只能来源于外界)。

  第三种众生的身体,既可能被自己所损害,也可能被外界或者他人所损害。这类众生一般是已经从母胎中出生了,各个根尘都圆满具备,并且逐渐成长、发展直到成熟(这个时候既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想法而行动,也会遇到来自于外界或他人的行动影响,所以叫做既可能被自己的想法损害,也可能被外界或他人所损害)。

  第四种,众生所感应的身体,既不会受到自己的伤害,也不会受到他人的伤害。例如色界、无色界各层天界的众生、所有一切地狱世界的众生、类似于地狱众生的饿鬼众生、以及修行佛道的众生,到最后一世有身体的时候都属于此类(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众生,因为修行的层次比较高,所生活的世界比较美好,所以无所谓伤害的问题,对于地狱众生和地狱鬼众生,因为长时间受苦的缘故,也无所谓自己伤害自己还是他人伤害自己的问题,就是生活在痛苦里)。

  修行佛道的众生在最后一次有身的时候(也就是成佛入涅槃前这一世),他们的慈悲状态是坚固不变的(“定”是指坚固不变的,如《金刚经》中的“金刚”意思一样,表示在这个状态下不会被任何事物所影响,如同金刚一样坚固)、一切有目的的想法都完全消灭的状态也是坚固不变的,仿佛生活在一种虚无的境界里,他们对于其他众生全心全意地指导、帮助、教育的状况也是坚固不变的(不会受到外界所扰),虽然有色身存在,但就像是处在中有身的状态当中一样(中有身是指在两次往生之间的状态,也就是上一世的身体死亡了,到下次往生之间这段时间的存在状态,详情可以查阅前文“意地”当中的相关章节)。以上,就是感应到身体情况差别的四个种类对应的众生情况。

  【原文】:

  复次自体建立者。谓于三界中所有众生有四种得自体差别。或有所得自体。由自所害不由他害。谓有欲界天。名游戏忘念。彼诸天众。或时耽著种种戏乐。久相续住。由久住故。忘失忆念。由失念故。从彼处没。或复有天。名曰意愤。彼诸天众。有时展转捔眼相视。由相视故。意愤转增。意愤增故。从彼处没。或有所得自体。由他所害。不由自害。谓处羯罗蓝。遏部昙。闭尸。键南位。及在母腹中所有众生。或有所得自体。亦由自害。亦由他害。谓即彼众生处已生位。诸根圆满诸根成熟。或有所得自体。亦非自害亦非他害。谓色无色界诸天。一切那落迦。似那落迦鬼。如来使者。住最后身。慈定。灭定。若无。诤定。若处中有。如是等类。

【白话解】:

  什么是建立阿赖耶识作为种子所引发的种种因缘和结果呢?简单来说是从四个方面来讲的,第一个方面是从原因(也就是因缘)和结果关系前后呈现的相貌来讲,第二个是从原因和结果所依靠的事物方面讲的,第三个是从原因的不同种类以及结果的不同种类方面来讲的,第四个是从建立流转关系的角度讲的。(下面分别就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原文】:

  复次云何因缘果建立。谓略说有四种。一由相故。二由依处故。三由差别故。四由建立故。

【白话解】:

  因缘果的相貌,是指以某事物先发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现融合了,所以另一事物得以生起、被得到、形成、成办或者发生作用,我们就说前一个事物为后一个事物的原因(后一个事物为前一个事物的结果)。有学生问道:“什么样的事物,先发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现融合了之后,有另一种事物生起呢?(也就是什么样的因缘果的相貌发生了、建立了、出现融合了之后,被叫做是出生呢?后面的几个问题,分别对应前一句话中的“生起、被得到、形成、成办和被使用”)”老师回答说:“自身的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就是这样的事物。以自身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作为先出现的,除了种子所依靠的事物之外,所有其他的有色相的事物、没有色相的事物以及各种各样身语意的行动作为先建立的,跟随种子所感应到的,欲界所系缚的、色界所系缚的或者无色界所系缚的、以及不受系缚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就都得以生起(种子所感应到的这些,就是与种子和合的事物,种子是原因,这些想法就是结果)。”

  学生又问道:“什么样的事物,先发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现融合了之后,可以导致另一种事物被得到呢?”老师回答说:“例如声闻种姓、独觉种姓、佛种性就是这样的事物(译者注:佛法中将能够修行佛法的众生分为三类:声闻、独觉和佛,这三类众生被认为是有修行的因缘种子在阿赖耶识中的,并且根据他们修行表现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声闻是指那些通过听闻佛法,独自加强修行而达到涅槃境界的众生。独觉是指在成就的那一世没有听到佛法,但是因为过去生生世世听过佛法并且持续修行,能够独自开悟获得成就的众生。佛是指除了自身求得解脱之外,还愿意弘扬佛法,帮助他人成就的众生。这三类里面,佛种姓的众生最终能达到的成就是最高的。除了这三种有因缘种子的众生之外,其余众生也并不是说不能成就,而是需要在生生世世轮回中,遇到佛法并产生愿意修行的心愿后,才开始具备相应的种子,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的情况,所以只是把那些已经有种子的众生纳入到修行的范围内,对于还没有种子的,等未来时机成熟具备种子之后,才被纳入到修行众生的范畴里)。以这三类种姓的众生作为先出现的(也就是原因),这些众生内在的修行动力作为先建立的,外在的修行助力作为发生融合的事物,以获得脱离烦恼的系缚、证得涅槃寂静的众生作为结果(就是由于种姓的原因而能导致涅槃结果被得到)。众生内在的修行动力,是指符合真理(符合正法)的行动意愿、减少欲望、知道满足等等这些内在的修行。内在修行善的想法的众生,等到获得人天色身的时候,会出生在比较高贵的地方,并且六根的能力圆满没有缺损,也不会感召外部种种障碍。这些众生能够对于善的事物发自内心地生起清净的信仰,像这些想法,称为内在修行的动力。外在的修行助力,是指有佛出生世间,宣扬讲说最美好的修行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使得这些方法在世间还存在。那些愿意居住在正法教义里的众生,会随着正法的教义而思考、行动,把所有具有慈悲心和对正法有信心的众生,都看作是布施正法的主人。像这些外在佛法的讲授、外在其他众生的引导等等,就被称作是外在的修行助力。”

  学生又问道:“什么样的事物,先发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现融合了之后,能够使得哪些想法形成呢?(这一句话里含有三个问题,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为什么叫做形成?)”老师回答说:“教授正法的人(也就是传道的老师们)以他们对于所学习了解的、深信不疑的正法观点的喜爱为原因,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讲授语句的方式,例如宗旨(类似于建立某种定义、某种法则、某种规律,是概括性的语句)、原因分析、比喻、说明等等作为先建立的,与能理解正法意义不否认这些的众生、以及擅长辩论的众生作为相融合的同盟,能够产生所设立的正法语义得以成立的结果。(这种情况就叫做因为某些原因而形成了某些结果,此处的正法语义就是所形成的事物)”学生又问道:“什么样的事物,先发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现融合了之后,能够使得哪些事物得到成办呢?”老师回答说:“有些众生以他们所学习掌握的工艺、技巧相关的智慧作为原因,以随顺这些工艺、技巧而发起的勤劳努力作为先建立的,把所工作的环境中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工具作为融合的助力,就能得到手工艺品成型(成办)的结果。还有一个例子,以众生的喜爱心为原因,以吃住所依靠的用品、用具作为先建立的,以四种食物(断食、触食、意思食、识食)作为融合的助力,那些在这些有食物世界往生的有情众生,能够维持身体的生存(得到“使色身得到成办的结果”)。”

  学生又问道:“什么样的事物,先发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现融合了之后,能够产生哪些发生作用的结果呢?”老师回答说:“以自身的四大元素种子作为先导(先发生的、原因),以出生后的这一世作为先建立的,以这一世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物为所融合的,能够产生因为自身的业报而形成的各种行动、想法的作用。如眼睛把看见作为行动这样,其他各个根尘都有各自对应的行动。还有,地元素的特点是能够维持,水元素的特点是能够融化消烂事物,火元素的特点是能够灼烧事物,风元素的特点是能够使事物变得干燥。这些元素所构成的外界事物,就是属于自身业报展现在外的部分,与内在的部分有所不同。”

  【原文】:

  因等相者。谓若由此为先。此为建立。此和合故。彼法生。或得或成。或办或用。说此为彼因。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生耶。答。自种子为先。除种子依。所余若有色若无色以及业。为建立。助伴。所缘。为和合故。随其所应。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诸法生。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耶。答。声闻独觉如来种姓为先。内分力为建立。外分力为和合故。烦恼离系。证得涅槃。内分力者。谓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内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圣处。诸根无缺。无事业障。于其善处深生净信。如是等法。名内分力。外分力者。谓诸佛兴世宣说妙法教法犹存。住正法者随顺而转。具悲信者以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耶。答。所知胜解爱乐为先。宗。因。譬。喻。为建立。不相违众。善抗论者为和合故。所立义成。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办耶。答。工巧智为先。随彼勤劬为建立。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工巧业处办。复爱为先。由食住者依止为建立。四食为和合故。受生有情安住充办。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用耶。答。即自种子为先。如此生为建立。即此生缘为和合故。自业诸法作用可知。何等名为自业作用。谓眼以见为业。如是余根各自业用应知。又地能持。水能烂。火能烧。风能燥。如是等类当知外分自业差别。

【白话解】:

  因缘果(原因、因缘、果报)所依靠的事物,共有十五种(这里说的所依靠的事物,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媒介、载体,原因通过这些媒介而发挥作用,导致结果的发生,所以称为“所依靠的事物”。对下面每一类事物,采用“原因通过……产生结果”的句式就可以更好理解。例如,第一种是言语,那么就是“有些原因会通过言语作为媒介导致结果的发生”,举例而言就是“有人说了一句凶狠的话,会导致另一个人产生厌恶的情绪”,此处语言就是中间的媒介,其他的种类可以以此类推)。第一种是言语,第二种是接纳感受,第三种是习惯,第四种是得到滋养的阿赖耶识种子(阿赖耶识种子根据成熟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状态,一种是潜伏状态,还没有被唤醒,但是未来会发展成熟的,第二种是得到滋养正在成长中还没有完全得果的,第三种是已经得了果报的。这里说的得到滋养的种子,是说一些事物是因为阿赖耶识种子得到滋养进而导致的。比如说正法的修行,在不断熏染正法教义的过程中,种子不断得到滋养,就推动着修行的众生向着涅槃解脱的方向发展),第五种是没有间隔地消灭(也就是指事物是无间隔地、连续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因为这样的特质而发生前后的因果关系),第六种是环境界限,第七种是根尘,第八种是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第九种是人使用工具发挥的作用,第十种是符合真实的见解(观点),第十一种是随顺观点而行动,第十二种是事物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功能,第十三种是融合(相助),第十四种是屏障阻碍,第十五种是没有障碍。

  【原文】:

  因等依处者。谓十五种。一语。二领受。三习气。四有润种子。五无间灭。六境界。七根。八作用。九士用。十真实见。十一随顺。十二差别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碍。十五无障碍。

【白话解】:

  原因、因缘、果报的不同种类方面,共有十类原因、四类因缘、五类果报。(本段先介绍各种分类的名字,后面会一一加以详细介绍)十类原因分别是指,第一种叫做随说因,第二种叫做观待因,第三种叫做牵引因,第四种叫做生起因,第五种叫做摄受因,第六种叫做引发因,第七种叫做定异因,第八种叫做同事因,第九种叫做相违因,第十种叫做不相违因。四类因缘分别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五类果报分别是,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

  【原文】:

  因等差别者。谓十因。四缘。五果。十因者。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生起因。五摄受因。六引发因。七定异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五果者。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白话解】:

  十种原因的类别里面,以语言文字作为原因的依靠,设立了随说因。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脱离三界所有的有系缚(也就是有执着)或者没有系缚的想法,都是因为先设立了名词,才有思想在头脑中运行的。以思想的转动为先,才有了语言的发生。因为有了语言文字,在众生发生见闻觉知的同时,就会随即发起各种各样的言论、说法。所以我们依靠语言文字,设立了随说因(也就是跟随名词句式产生说话行为的意思)。以领纳感受作为原因的依靠,设立了观待因。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因为众多的有情众生,都有很多因欲望产生的追求、因欲望而执着的快乐。他们观察看待这些因为欲望而兴起的种种,对于那些能满足欲望的用具,有的努力追求得到、有的努力聚集、有的好好享用。另一些众生则是虽然具有因欲望产生追求心,但是对于享受的快乐并不执着,那么他们观察看待事物的时候,就只是努力追求并且好好享用,但不追求大量的积累和聚集(也就是仅仅是当次享用而已)。还有一些众生,不愿意再沉溺于欲望的痛苦里,他们观察看待这些事物,因缘是有时发生有时断绝的,有时候他们能彻底远离痛苦,但(在修行程度还不够坚固的时候)有时也仍然会有追求得到或者好好享受的情况发生。所以,以领纳感受作为依靠,设立了观待因(也就是观察看待的意思)。

  以过去养成的习惯作为依托的原因,称为牵引因。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众生由于过去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长时间熏染形成了一些清净行为和一些不清净行为的习惯,因为这些习惯的原因,自然而然会在可爱的不可爱的往生世界中,牵引感应到可爱或者不可爱的身体(习惯于清净行为的众生,会牵引感应到美好的身体形态、长相等,反则反之)。而且,因为这些习惯作为强化的力量,还能牵引感应来环境中身体外部事物的繁盛或者衰败(也就是指众生在环境中的境遇好坏)。因为这样的缘故,以各种行动形成的清净或者不清净的习惯作为依托,设立了牵引因这个类别(习惯会牵引来同类的意思)。以受到滋润的阿赖耶识种子作为依托的原因,设立生起因这个类别。是什么意思呢?由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执着系缚的想法,都是从这些想法相关的阿赖耶识种子里生长出的,所以把贪爱、执着的心情称为能滋润之物,把种子叫做被滋润之物。受到贪爱、执着心情滋润的阿赖耶识种子,作为先行之物,牵引着众生得到了各不相同的新生色身。当这些色身出现的时候(也就是出生的时候),就像佛经中所讲的那样,过去生生世世所做的业(语言、思想或者身体的行动)是感应出生的原因,贪爱执着是感应色身形成的原因,所以以被滋润的阿赖耶识种子作为依托,设立了生起因这个类别(也就是随贪爱执着而引起重复受身、受生的意思)。

  以无间断连续消灭的特性作为依托,同时还要以所行动的境界(比如眼睛所行动的境界就是视觉的范围)、根尘、发生的作用影响、通过工具所进行的行动、符合真实的见解等等作为依托,设立了摄受因这个类别。是什么意思呢?以欲界为例,有情众生因欲望而产生的那些执着、系缚的想法,以不间断地消灭又重生的连续形式,不停地发生感受。既连续感受每一时刻的外界环境,也感受根尘的活动、身体的行为、借助工具的行为、以及符合真实的见解等等,因为这些感受,各类行动不间断地连续发生。像欲界这样,色界和无色界的情况也是同样的。有时,因为众生具有符合正法的真实见解(正确的、无颠倒的见解),会有一些超出三界的,脱离系缚的想法运转发生。所以,将前面所说的无间断连续地发生的,那些外界环境、根尘、行为、使用工具的行为以及真实见解所相关的感受等等,作为依托,设立了摄受因这种类别。以随顺他物为原因作为依托,设立了引发因的类别。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由于欲界有系缚、执着的善的想法,能够引来欲界有系缚的更多更好地善的想法,也能引来色界有系缚、无色界有系缚甚至于脱离三界系缚的各类善的想法,这是由于随顺同类想法,能够引来同类想法(随顺的意思,有些类似于等流,都是指的同类引来同类,所以叫做“随顺”,是跟随、顺着的意思)。像欲界中有系缚的善的想法这样,在色界中有系缚的善的想法,也能引来色界、无色界有系缚的善的想法以及脱离系缚的各类善的想法。无色界有系缚的善的想法,也能引来无色界有系缚的善的想法、以及脱离系缚的各类善的想法。像无色界有系缚的善的想法这样,脱离系缚善的想法,也能引来更多的脱离系缚善的想法,并且能够引来、证得无为的境界(没有带有目的的、刻意的行动,只是随顺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式地去生活,不执着于任何事物)。

  另外,不善的想法也能引来更多更强力的不善的想法。例如,贪欲这种恶念,能够引来嗔恚、愚痴、傲慢、邪见、对正法的怀疑这些其他类别的恶念。也能够引发身体的邪恶行动、语言的邪恶行动、意识的邪恶行动。如同贪欲这样,应当知道,嗔恚、愚痴、傲慢、邪见、对正法的怀疑这些恶念,也分别能够引发各类恶念,这些恶念是随顺他们各自所相关的内容而发起的。还有,对于既不善也不恶的无记的想法,也能引来带有善、不善性质的无记法(之所以能引来带有善、不善性质的,是指有些行为举止,虽然没有行为主体刻意的善念、恶念作为发心,但是可能会在无意中造成有善恶属性的后果),如同在阿赖耶识中,有带有善、不善特质的阿赖耶识种子那样(举例来说,在过去生中,某位众生可能无意中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虽是“无记”的发心,但做了“不善”的行动,结果就在阿赖耶识中形成了一个带有“不善”性质的无记种子。这个种子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还是会感召同性质的事物发生,比如又发生了同类情况或者遇到当时的被侵害者的报复,虽然种子的主人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纯粹无记的想法,能够引来更强力的无记想法。例如,断食(也就是日常饮食)能够使得得到身体的有情众生,维持身体的存活、维持身体的健康,使得肉身得以逐渐成长壮大。因为上述这些随顺同类引发同类的情况,所以,以随顺同类为依靠,设立了引发因这种类别。

  以不同的功能作为依托,设立了定异因这个类别。是什么意思呢?例如,由于欲界有系缚的各种想法,自身的特性和功能互相有差别的缘故,能够引发各种各样自身特性和功能的发起。像欲界这样,色界、无色界、脱离系缚的世界也是一样。所以,以各有差别的不同功能作为依托,设立了定异因这种类别。以互相融合、互相帮助为依托(即各类因缘互相融合才能推动一些事物的发生),设立了同事因这一类别。是什么意思呢?例如色身出生这件事,需要各类因缘互相融合、互相帮助作为依托,欲界的有系缚想法的色身才能出生。像欲界这样,色界、无色界、脱离系缚的世界也是一样。像关于色身出生是需要因缘和合一样,所有的获得、成就、成办、作用,也都是需要与各类因缘融合才能得以发生的。所以,以互相融合、互相帮助为依托,设立了同事因这一类别。以屏障阻碍作为依托,设立了与意愿相违背的原因这一类别。是什么意思呢?例如,在欲界,有系缚想法的色身即将出生的时候,如果有屏障、阻碍出现在前,那些色身就不能顺利出生。像欲界这样,色界、无色界、脱离系缚的世界也是一样。像色身出生有可能会遇到障碍那样,所有的获得、成就、成办、作用,也都是会因为有障碍出现在前就不能得以发生的。所以,以屏障阻碍作为依托,设立了与意愿相违背的原因这一类别。以没有屏障阻碍作为依托,设立了不与意愿相违背的原因这一类别。是什么意思呢?例如,在欲界,有系缚想法的色身即将出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屏障、阻碍出现在前,那些色身就得以顺利出生。像欲界这样,色界、无色界、脱离系缚的世界也是一样。像色身出生没有遇到障碍那样,所有的获得、成就、成办、作用,也都是会因为没有遇到障碍而顺利发生的。所以,以没有屏障阻碍作为依托,设立了不与意愿相违背的原因这一类别。

  (接下来讲解四种因缘的类别)以阿赖耶识种子作为依托,设立了因缘的概念。以无间断连续生灭作为依托,设立了等无间缘的概念。以环境条件作为依托,设立了所缘缘的概念(所缘缘,是“所缘”的缘,也就是“所接触的事物”带来的缘)。以除了前述三种情况外的其他事物作为依托,设立了增上缘的概念(能够对缘分起到增强、减弱等等的作用)。(接下来讲解五种果报)以过去生积累下来的行为习惯作为同类事物的依托,设立异熟果和等流果(善的事物导致善的异熟果,还会引来其他同类的善的果报。例如不贪这一种善,除了引发不贪对应的异熟果外,还可以引发不嗔、不痴等等其他同为善的等流果)。以符合正法的真实见解为依托,设立了脱离系缚的果报。以使用工具的行为作为依托,设立了通过工具行动产生的士用果(例如,使用木工的工具,通过一定的技巧,能够做出椅子、桌子等等,这些事物就叫做士用果)。以与增上缘相应的其他事物为依托,设立了增上果(原先的果报得到了增强或减弱后的结果)。还有,随顺、利益的意思,是属于原因的意思。建立、设立的意思,是属于因缘的意思。成就、成办的意思,是属于结果的意思。

  此外,在建立原因的不同类别时,还可以从下列几种角度来观察它们的相貌(表现)。第一种角度,可以把原因的建立分为五种情况。第一是导致能出生的原因,第二是随顺方便的原因,第三是同时发生的原因,第四是没有间断连续生灭的原因,第五是过去久远以来生灭的原因。其中,导致能出生的原因,是指生起、起始的原因。随顺方便的原因,是指其他有助于事物发生的原因。同时发生的原因,是指在发生感受时的一部分,比如,在眼睛发生观看的行动时,与眼睛观色同时发生的还有眼识的生起,眼识就是与眼睛观色这一行动的同时发生的事物。由这种同时发生事物作为的原因就是俱生因。像眼睛这样,耳朵闻声和耳识等等其他根尘的情况也类似。没有间断连续生灭的原因,是指生起这件事是连续发生的,这种性质本身是一种原因。过去久远以来生灭的原因,是指以过去行为的业力作为牵引而形成的原因。第二种角度,也可以把原因的建立分为五种情况。第一种是惹人喜爱的原因,第二种是惹人厌恶的原因,第三是能引起积累、增长、强化的原因,第四是能推动事物不停流转的原因,第五是能够引起事物回归幻灭的原因。第三种角度,可以把原因的建立分为七层情况。第一层,事物无常的想法作为原因,因为世间不存在恒常不变的事物,能作为各类事物的原因的。这些无常的事物,有时是出生的原因,有时是获得的原因,有时是成立的原因,有时是承办的原因,有时是发生作用影响的原因。第二层,尽管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也就是说,无常的事物是以无常的事物为原因,但同时,既以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事物的特性作为原因,也以自身的特性作为原因,只是不处于同一个时间刹那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无常的事物的原因也是无常,但是作为结果的事物,是由自身与外界共同作用后,在连续的下一个刹那所生成的结果)。第三层,尽管既有其他事物为原因,也有自身为原因,还必须要有已经出现还没消灭的情况作为必要条件,才能被称作是原因,而不是那些还没有出现的情况,或者已经消灭的情况(后面两种情况都不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情况,所以不能被称作原因)。第四层,尽管已经出现还没消灭,但还需要获得其他的一些增上缘加以强化,才能成为原因,而不是在没得到其他增上缘的情况下。第五层,尽管得到了其他必须的增上缘,还要经过这些因缘的作用,真正推动事物发生了性质不同的变化,才能称为原因,没有发生变化是不行的。第六层,尽管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还必须要同事物的根本功能相适应,才能称为原因,造成功能丧失的不能称为原因。第七层,尽管与根本功能相应了,还必须要相合适、相随顺,才能被称为原因,没有相合适、相随顺的特点,也是不行的。由上面所说的这七层关系,对应着每一层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原因的各种类别,应当知道。

  【原文】:

  因等建立者。谓依语因依处。施设随说因。所以者何。由于欲界系法。色无色界系法。及不系法。施设名为先故想转。想为先故语转。由语故。随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故依语依处。施设随说因。依领受因依处。施设观待因。所以者何。由诸有情。诸有欲求欲系乐者。彼观待此。于诸欲具或为求得或为积集或为受用。诸有欲求不系乐者。彼观待此。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诸有不欲苦者。彼观待此。于彼生缘于彼断缘。或为远离或为求得或为受用。是故依领受依处。施设观待因。依习气因依处。施设牵引因。所以者何。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诸行。于爱不爱趣中牵引爱不爱自体。复即由此增上力故。外物盛衰。是故依诸行净不净业习气依处。施设牵引因。依有润种子因依处。施设生起因。所以者何。由欲色无色界系法。各从自种子生。爱名能润。种是所润。由此所润诸种子故。先所牵引。各别自体。当得生起。如经言。业为感生因。爱为生起因。是故依有润种子依处。施设生起因。依无间灭因依处。及依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见。因依处。施设摄受因。所以者何。由欲系诸法无间灭摄受故。境界摄受故。根摄受故。作用摄受故。士用摄受故。诸行转。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法亦尔。或由真实见摄受故。余不系法转。是故依无间灭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依处。施设摄受因。依随顺因依处。施设引发因。所以者何。由欲系善法。能引欲系诸胜善法如是。欲系善法。能引色无色系及不系善法。由随顺彼故。如欲系善法如是。色系善法。能引色系诸胜善法及无色系善法。不系善法。如色系善法如是。无色系善法。能引无色系诸胜善法及不系善法。如无色系善法。如是不系善法。能引不系诸胜善法。及能引发无为作证。又不善法能引诸胜不善法。谓欲贪。能引嗔痴慢见疑。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如欲贪如是。嗔痴慢见疑。随其所应尽当知。如是无记法。能引善不善无记法。如善不善无记种子阿赖耶识。又无记法。能引无记胜法。如断食。能引受生有情。令住令安。势力增长。由随顺彼故。是故依随顺依处。施设引发因。依差别功能因依处。施设定异因。所以者何。由欲系诸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故。能生种种自性功能。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及不系法亦尔。是故依差别功能依处。施设定异因。依和合因依处。施设同事因。所以者何。要由获得自生和合故。欲系法生。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和合如是。得。成。办。用。和合亦尔。是故依和合依处。施设同事因。依障碍因依处。施设相违因。所以者何。由欲系法将得生。若障碍现前便不得生。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如是。得成办用亦尔。是故依障碍依处。施设相违因。依无障碍因依处。施设不相违因。所以者何。由欲系法将得生。若无障碍现前尔时便生。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如是。得成办用亦尔。是故依无障碍依处。施设不相违因。复次依种子缘依处。施设因缘。依无间灭缘依处。施设等无间缘。依境界缘依处。施设所缘缘。依所余缘依处。施设增上缘。复次依习气随顺因缘依处。施设异熟果及等流果。依真实见因缘依处。施设离系果。依士用因缘依处。施设士用果。依所余因缘依处。施设增上果。复次顺益义是因义。建立义是缘义。成办义是果义。又建立因有五种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无间灭因。五久远灭因。能生因者。谓生起因。方便因者。谓所余因。俱有因者。谓摄受因一分。如眼于眼识。如是耳等于所余识。无间灭因者。谓生起因。久远灭因者。谓牵引因。又建立因有五种相。一可爱因。二不可爱因。三增长因。四流转因。五还灭因。又建立因有七种相。谓无常法是因。无有常法。能为法因。谓或为生因。或为得因。或为成立因。或为成办因。或为作用因。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又虽与他性为因。及与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又虽已生未灭。然得余缘。方能为因。非不得余缘。又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成变异。又虽成变异。必与功能相应。方能为因。非失功能。又虽与功能相应。然必相称相顺。方能为因。非不相称相顺。由如是七种相。随其所应。诸因建立应知。

【白话解】:

  前面讲完了因为界域而设立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三个层次的种种考虑。那么,什么叫做因为相貌而设立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三个层次呢?也有一首颂诗是这样说的:

  体。所缘。行相。等起。与差别。

  抉择。及流转。略辩相应知。

  通过颂诗我们应当知道,所说的相貌(表现)共有七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本身的特性,第二个方面是所接触的事物,第三个方面是行动的相貌,第四个方面是同时发起的行动,第五个方面分别,第六个方面是寻伺相关的判断,第七个方面是寻和伺导致的向前流动运转(反复往生)。寻和伺的本身特性,对于那些没有深入推导、揣摩的情况,以思考作为他们的特性。对于那些深刻思考过的情况,则以智慧为他们的特性。应当知道,寻和伺所接触的事物,是要依托名词、句法、文法等等意思作为媒介才能接触各种事物的。寻和伺的行动相貌,对于那些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寻找、推求的行为,是属于寻的范畴,而对于所接触的事物,发生的仔细的观察、思辨,是属于伺的范畴(总体来说,寻是属于比较粗糙、低层次的思维,伺是属于比较深入细致、高层次的思维)。与寻和伺同时发起的行动,是指语言的发起。寻和伺的分别,共有七种,是指前文讲过的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这七种分别。寻和伺相关的判断,是指思考“这些寻查、伺察是分别心吗?这些分别心是属于寻查、伺察的范围吗?”我们说,所有的寻查、伺察必定属于分别心。有些分别心不属于寻伺的范围,例如渴望出离世间的智慧,虽然是分别心,但不是寻伺的范围。还有,其他一切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的心和心所,都是属于分别,而不是寻伺(心和心所,是指五十三心法的那些,比如快乐、痛苦、愤怒等等,这些是属于感受的范畴,不属于思辨的范畴,所以不叫做寻伺)。

  寻和伺导致众生向前流动运转(反复往生),是指什么呢?地狱众生的寻伺,是什么样的行为、接触了什么事物、什么导致了他们承受地狱这样的痛苦呢?什么是他们所对应的,什么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正在辗转造作的是什么样的业呢?如同地狱众生的寻伺那样,在畜生道、饿鬼道、人道、欲界的各层天道、初禅天的各层天道众生,他们的寻伺,又是什么样的行为、接触了什么事物、什么导致了他们承受着目前的这些呢?什么是他们所对应的,什么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正在辗转造作的是什么样的业呢?在地狱众生心中,所有的寻伺只是关于悲伤痛苦的,是因为他们只能接触到不快乐的境界,进而带来各种痛苦。与这种忧愁烦恼相应,他们经常寻求脱离苦海,但是因为这些脱离苦海的想法时常会受到干扰,所以地狱众生只会一直承受痛苦。饿鬼道的寻伺跟地狱道类似。在畜生道、人道、大力饿鬼道里,众生的寻伺,一大部分是关于痛苦的,还有一少部分是关于快乐的。大多数时候接触的是不快乐的境界,少数时候能接触到一些快乐的境界。大多数时候引来痛苦,少数时候引来快乐。大部分时候与忧愁相应,少部分时候与喜悦相应。大部分时候追求脱离痛苦,少部分时候追求继续遇到快乐。但是因为他们的想法经常受到干扰,导致不能进步,所以,会长时间继续在这些世界里反复流转往生。

  欲界各层天众生的寻伺,大部分是快乐的,少部分是悲伤的。他们大多数时候接触快乐的境界,少数时候接触痛苦的境界。大部分时候引来快乐,少部分时候引来痛苦。大多数时候与喜悦相应,少数时候与忧愁烦恼相应。大部分时候追求重复遇到快乐,少部分时候追求脱离痛苦。但是因为他们的想法经常受到干扰,所以,会长时间继续在这些世界里反复流转往生。在初禅天中众生的寻伺,一直都是快乐的。他们一直都接触快乐的境界,一直都引来快乐,也一直都与喜悦相应。所以他们只追求不离开快乐的感觉,因为这样的想法,干扰了他们的进步,所以,会长时间继续在这些世界里反复流转往生。(这些就是寻伺导致的反复往生的情况,不同的世界层次里,情况有所不同)

  【原文】:

  复次云何相施设建立。嗢柁南曰。

  体。所缘。行相。等起。与差别。

  抉择。及流转。略辩相应知

  应知此相略有七种。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抉择。七流转。寻伺体性者。谓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若深推度所缘。慧为体性。应知寻伺所缘者。谓依名身句身文身义为所缘。寻伺行相者。谓即于此所缘。寻求行相。是寻。即于此所缘。伺察行相。是伺。寻伺等起者。谓发起语言。寻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说。寻伺抉择者。若寻伺即分别耶。设分别即寻伺耶。谓诸寻伺必是分别。或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法。皆是分别。而非寻伺。寻伺流转者。若那落迦寻伺。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耶。如那落迦如是。傍生。饿鬼。人。欲界天。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伺。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耶。谓那落迦寻伺。唯是戚行。触非爱境。引发于苦。与忧相应。常求脱苦。娆心业转。如那落迦寻伺一向受苦。饿鬼寻伺亦尔。傍生。人趣。大力饿鬼。所有寻伺。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触非爱境。少分触可爱境。多分引苦。少分引乐。多分忧相应。少分喜相应。多分求脱苦。少分求遇乐。娆心业转。欲界诸天所有寻伺。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触可爱境。少分触非爱境。多分引乐。少分引苦。多分喜相应。少分忧相应。多分求遇乐。少分求脱苦。娆心业转。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伺。一向欣行。一向触内可爱境界。一向引乐。一向喜相应。唯求不离乐。不娆心业转。

【白话解】:

  那么,什么叫做通过符合正法的行动意愿来建立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三地呢?也有一首颂诗说:

  依处。及与事。求。受用。正行。

  二菩提资粮。到彼岸方便。

  根据这首诗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建立是从八个方面来阐述的。八个方面分别是,所依托的、事项、追求、享受使用、符合正法的行动、声闻种姓资粮方便、独觉种姓资粮方便、菩萨种姓引发的方便这八个。符合正法的行动意愿,所依托的,有六个时刻。第一个是确定相信正法的时候,第二个是修行禅定入定时,第三个是行动时,第四个是在世间生活但思想上脱离欲望的时候,第五个是已经出离世间并且脱离欲念的时候,第六个是接触帮助有情众生的时候。符合正法的行动意愿所对应的寻伺相关事项,共有八类。第一类是布施所成就的福报发生作用的事项,第二类是受戒所成就的福报发生作用的事项,第三类是精勤修行所成就的福报发生作用的事项,第四类是听闻老师讲授正法所成就的福报发生作用的事项,第五类是思考正法奥义所成就的福报发生作用的事项,第六类是其他正法修行所成就的福报发生作用的事项,第七类是依靠智慧力量进行判断所成就的福报发生作用的事项,第八类是帮助其他有情众生所成就的福报发生作用的事项。

  符合正法的行动意愿的寻伺所追求的,就如同一个有情众生以符合正法的方式、不会导致凶险的方式来追求世间的财富,而不以非法、凶险的方式那样。这些寻伺所追求的也是这样,依托正法,如理如法地追求。符合正法的行动意愿相关的寻伺所享受使用的是什么呢?就好比前面那个人追求财富得到了之后,没有染污心、不住在对财富的执着里、没有沉迷、不被财富所系缚、不会被财富所困住、也没有执着心、也不会坚持非要留住财富,他能够在财富上面,深刻看出财富的有毒有害之处,明了脱离痛苦的道理,然后以这样的心态去享受财富,就叫做符合正法地享受使用。符合正法相应的寻伺的正确行动,是指,比如一个人明确知道应该对于父母、出家人、在家的修行人、以及其他师长等等,以恭敬心专心供养,让他们过好的生活,诚意侍奉他们。并且对于今生、后世做过和可能会做的罪业当中,能够感到巨大的恐惧,因此他们多行布施、积累福德、受持斋戒。声闻种姓资粮方便,我们将在声闻那一层次的时候详细介绍。独觉种姓资粮方便,我们将在独觉那一层次的时候详细介绍。菩萨种姓引发的方便,我们将在菩萨那一层次的时候详细介绍。

  【原文】:

  复次云何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嗢柁南曰。

  依处。及与事。求。受用。正行。

  二菩提资粮。到彼岸方便。

  应知建立略有八相。谓由依处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声闻乘资粮方便故。独觉乘资粮方便故。波罗蜜多引发方便故。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者。谓有六种依处。一决定时。二止息时。三作业时。四世间离欲时。五出世离欲时。六摄益有情时。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事者。谓八种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闻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简择所成事。八摄益有情所成事。如理作意相应寻伺求者。谓如有一以法及不凶险追求财务。不以非法及凶险。如理作意相应寻伺受用者。谓如即彼追求财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缚。不闷不著。亦不坚执。深见过患。了知出离。而受用之。如理作意相应寻伺正行者。谓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长等。恭敬供养。利益承事。于今世后世所作罪中。见大怖畏。行施作福。受斋持戒。声闻乘资粮方便者。声闻地中我当广说。独觉乘资粮方便者。独觉地中我当广说。波罗蜜多引发方便者。菩萨地中我当广说。

【白话解】:

  还有,布施的主体有四种表现。第一是布施的人常有满足欲望的快乐,第二是这些人对人群没有分别心、没有偏向,第三是这些人能够消除生活物资的短缺问题,第四是他们具有正法的智慧。能够认真持戒的人也有四种表现。第一是常有满足欲望的快乐,第二是能够结交有帮助的朋友,第三是使得恶业、恶念不出现,第四是他们具有正法的智慧。成就正法修行的人,也有四种表现。第一是解脱欲望的清净,第二是脱离欲望引来事物的清净,第三是具有确定的符合正法的观念、能够进入禅定状态的清净,第四是正法智慧所带来的清净。

  【原文】:

  复次施主有四种相。一有欲乐。二无偏党。三除匮乏。四具正智。具尸罗者亦有四相。一有欲乐。二结桥梁。三不现行。四具正智。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净。二引摄清净。三胜解定清净。四智清净。

【白话解】:

  接受布施的情况共有六类。第一类是接受正法的教学的布施,第二类是接受维持生命存续的布施,第三类是接受补足生活物资短缺的布施,第四类是被他人抛弃接受他人的接纳这种布施,第五类是在到处游学的过程中接受布施,第六类是沉迷执着于接受施舍的情况(依靠施舍维生而不努力)。有两种给损害烦恼分类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将它们分为八类。第一类是饥饿造成的损害烦恼,第二类是口渴造成的损害烦恼,第三类是食物过于粗糙造成的损害烦恼,第四类是疲劳倦怠造成的损害烦恼,第五类是寒冷造成的损害烦恼,第六类是炎热造成的损害烦恼,第七类是缺乏房屋等保护身体的物资造成的损害烦恼,第八类是房屋等遮蔽物本身不足造成的损害烦恼。第二种方法可以把它们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与生俱来的损害烦恼(与生理健康情况有关),第二类是生活物资匮乏造成的损害烦恼,第三类是被他人或者他物强迫做不愿意的事这种损害烦恼,第四类是因为时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损害烦恼,第五类是因为执着系缚造成的损害烦恼,第六类是用于维持生存的事业停止作废了(例如失业、企业倒闭等等)带来的损害烦恼。

  【原文】:

  复受施者有六种。一受学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贫匮受施。四弃舍受施。五羁游受施。六耽著受施。复有八种损恼。一饥损恼。二渴损恼。三粗食损恼。四疲倦损恼。五寒损恼。六热损恼。七无覆障损恼。八有覆障损恼。复有六种损恼。一俱生。二所余匮乏。三逼切。四时变异。五流漏。六事业休废。

【白话解】:

  事物所带来的利益,也有六种类别。第一类是身体维持生存带来的利益,第二类是身体勇猛健壮、没有伤病带来的利益,第三类是房屋覆盖保护带来的利益,第四类是涂抹香料带来的利益,第五类是衣服带来的利益,第六类是同住的伙伴带来的利益。另有四种不善的朋友的行事特征。第一种特征是不舍弃怨恨之心,第二种特征是引来别人所不喜欢的事物,第三种特征是不让朋友得到、见到喜欢的事物,第四种特征是引来的事物都不适合朋友使用。与这四种特征相反的情况,就是四种善良的朋友的行事特征。有三种可以被带来、被提供的物资。第一种是带来生活用品物资,第二种是带来可以让人欢喜快乐的物资,第三种是带来可以让人脱离喜悦快乐获得清净的物资。还有四种跟随他人供养侍奉的情况,第一种是跟随他人一起供养侍奉不了解过去的人(也就是陌生人),第二种是跟随他人一起供养侍奉各类亲朋好友的人,第三种是是跟随他人一起供养侍奉受人尊重的师长的人,第四种是是跟随他人一起供养侍奉具备真实福报及智慧的人。通过这四种跟随他人供养侍奉的方式,依托四件事,能得到五种果报。

  哪四件事呢?第一是没有摄持感受(也就是没有执着、欲求),第二是没有他人的侵犯烦恼,第三是应当供养他人也会受人供养,第四是同修好友一起进步。依靠这四件事,能够感应、得到五种果报。第一种果报是感应到巨额的财富物资,第二种果报是名声被很多人广泛听到,第三种果报是远离各种各样的烦恼,第四种果报是证得涅槃寂静的境界,第五种果报是往生善处(天道等等)。聪明智慧的人,一般有三种聪明智慧的特征,第一是对于善法乐于接受、并遵循善法行事,第二是对于善法绝对相信、坚定不移,第三是对于善法坚固不变、不会退转。另外,这些聪明智慧的人,还有三种特征,第一是接受并认真学习更高要求的戒律,第二是接受并认真学习更高要求的心法,第三是接受并认真学习更高层次的智慧。

  【原文】:

  复有六种摄益。一任持摄益。二勇健无损摄益。三覆护摄益。四涂香摄益。五衣服摄益。六共住摄益。复有四种非善友相。一不舍怨心。二引彼不爱。三遮彼所爱。四引非所宜。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四善友相。复有三种引摄。一引摄资生具。二引摄有喜乐。三引摄离喜乐。复有四种随转供事。一随转供事非知旧者。二随转供事诸亲友者。三随转供事所尊重者。四随转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种随转供事。依止四处。获得五果应知。何等四处。一无摄受处。二无侵恼处。三应供养处。四同分随转处。依此四处。能感五果。一感大财富。二名声普闻。三离诸烦恼。四证得涅槃。五或往善趣。又聪慧者有三种聪慧相。一于善受行。二于善决定。三于善坚固。复有三相。一受学增上戒。二受学增上心。三受学增上慧。

(阅读过程中如有发现错误,请您联系我们,便于我们及时改进,QQ:1300659095。感恩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