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 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凌雪冰霜 [投稿]

【白话解】:

  (前文已经对于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三个层次的界域、相貌、符合正法及不符合正法的情况进行了讲解,接下来这部分对于这三个层次中出现的各类杂乱染污的情况进行讲解。这三地都是属于身体、语言、思维活动的范畴,所以所谓的杂乱染污,也是指的身体、语言、思维活动中的各类杂乱染污的状态)

  什么叫做设立这三个层次中的各类杂乱染污的情况呢?总共有三类杂乱染污的情况,应当知道。哪三种呢?第一种叫做烦恼的杂乱染污,第二种叫做行为的杂乱染污,第三种叫做往生的杂乱染污。什么是烦恼的杂乱染污呢?有一首颂诗是这样说的: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

  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

  应当知道,所谓烦恼的杂乱染污,有这些方面的事情需要了解,分别是烦恼本身的特点、分类、发生的原因、发生时的状态、发生的方式,以及比较强烈烦恼的特征、作为烦恼的根源的颠倒观点、烦恼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烦恼带来的问题麻烦。

  【原文】:

  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谓由三种杂染应知。何等为三。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烦恼杂染云何。嗢柁南曰。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

  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

【白话解】:

  烦恼本身的特点,是指当各种想法生起的时候,自然而然会造成一种不安静、不平静的状态出现。因为这种想法生起而引起了不安静、不平静状态的持续变化,所以把这种情况简单称作是烦恼本身的特点。

  【原文】: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

【白话解】:

  烦恼的分类,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有时设立一类,就是从烦恼的杂乱染污本身的意思来说的。有时设立两类,一个叫做通过观察事实真相就能断除的烦恼,另一个叫做需要通过扎扎实实的修行功夫才能断除的烦恼。有时设立三种烦恼,分别为欲界系缚的烦恼、色界系缚的烦恼和无色界系缚的烦恼。有时设立四种烦恼,分别是指在欲界的有善与不善判断的烦恼、在欲界的没有善不善判断的烦恼、在色界的没有善不善判断的烦恼、在无色界的没有善不善判断的烦恼(上面一段的定义中,把不平静称为烦恼的本性,所以,所有导致不平静发生的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都属于烦恼的范畴。佛学中,把善性、不善性相关的称之为是“记”,意思是因带有善恶属性而被记下来的事物;对那些只是日常生活必须发生的比如吃饭睡觉、对于工艺技巧的学习和思考等等这些,则既不能称为是善,也不能称为是不善,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无记”。无记并不意味着没有行为、也不意味着没有记忆,只是没有被记下来善或不善的性质而已。在色界和无色界,众生已经脱离了欲望的缠缚,但是他们还有由于无记的行为所造成的不平静、不安静,所以这些无记的行为也被看作是烦恼中的一种)。

  有时设立五种烦恼。分别是通过观察苦谛所能断除的烦恼、通过观察集谛所能断除的烦恼、通过观察灭谛所能断除的烦恼、通过观察道谛所能断除的烦恼、通过实实在在修行道谛所能断除的烦恼(佛学中,苦集灭道四谛是常用概念。其中,苦谛是指世间这些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的种种痛苦;集谛,集是聚集的意思,集谛就是指那些能够聚集、引来痛苦的那些原因,也就是那些十二缘起等等的事物发展规律;灭谛,是指灭除招引痛苦原因、求趣解脱、求趣涅槃的修行过程;道谛,道就是道路、方法的意思,道谛是指修行的原理、道理、方法、各层成果的判定标准、通往涅槃的道路)。有时设立六种烦恼,分别是贪欲的烦恼、嗔恚的烦恼、我慢的烦恼、无明的烦恼、邪见的烦恼、疑惑的烦恼(特指对于正法有疑问、不相信)。

  有时设立七种烦恼。对应着七种随眠(本论中,随眠是指有一些烦恼是处于休眠的状态一直跟随着众生的,因缘和合的时候,随时可能会引起念头的生成并推动众生产生行为。例如,通过过去的经历,积累起了看见红玫瑰就想要的习惯。那么这种对红玫瑰的贪欲就会一直潜伏着,没有看到红玫瑰的时候就是休眠状态。当他再看到红玫瑰的时候,这种贪欲就会随之而起发挥作用。所以,对应每一类烦恼,都有相应的烦恼随眠存在。这也是有时候修行者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解脱了,但其实并未解脱,就是因为随眠烦恼的根本还在,只是没有在当前发生作用罢了)。第一种是贪欲的随眠烦恼;第二种是嗔恚的随眠烦恼;第三种是对于修行中成就的一些事物有执着的随眠烦恼(此处,“有贪”与“欲贪”的对象不同。“欲贪”是针对欲界当中,基于根尘的享受所引发的贪欲。而“有贪”则是指修行者脱离了欲界烦恼和欲界的贪念之后,进入到修行的各层境界里,对于那些境界的美好状态产生了执着的贪欲。都叫做“贪”是因为都有执着存在,只是对象不同,所以名称上作了区分);第四种是我慢的随眠烦恼(“我慢”是指认为有一个“我”,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因为这个“我”而生起的骄慢心,天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并且执着于自己拥有的事物等等,都是“我慢”的范畴);第五种是无明的随眠烦恼(“无明”是对事实真相不明白的意思,因为不明白,所以产生了各种颠倒的、错误的观念,进而引发了许多的烦恼产生,所以无明既是烦恼,也是造成其它烦恼的原因);第六种是邪见的随眠烦恼(“邪见”是指邪门外道的错误观点);第七种是疑惑的随眠烦恼(是指对于正法道理没能完全理解,进而产生疑问、疑惑,对正法不能完全信任。因为这种疑惑的存在,使得很多有情众生的修行发生中断、退步)。

  有时设立八种烦恼。分别是贪欲的烦恼、嗔恚的烦恼、我慢的烦恼、无名的烦恼、疑惑的烦恼、邪见的烦恼、以及见取、戒禁取两种取的烦恼(后文有详细讲解,这里先把分类的名词提出来)。有时设立九种烦恼,是指九种事物的结缚(称为结,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形容这些观念的坚固,就像是绳结一样结结实实的,很难破除的)。第一种叫做爱欲的结缚;第二种叫做嗔恚的结缚。第三种叫做我慢的结缚。第四种叫做无明的结缚。第五种叫做邪见的结缚。第六种叫做见取和戒禁取的结缚。第七种叫做疑惑的结缚。第八种叫做嫉妒的结缚。第九种叫做悭吝的结缚。有时设立十种烦恼。第一种叫做萨迦耶见的烦恼(萨迦耶就是我执,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以及认为有我所拥有的东西,持有这种见解,叫做萨迦耶见);第二种叫做边执见的烦恼(边执见,是指执着于、认为世界是有边界、无边界等等,持有这些见解,叫做边执见);第三种叫做邪见的烦恼;第四种叫做见取的烦恼;第五种叫做戒禁取的烦恼;第六种叫做贪欲的烦恼;第七种叫做嗔恚的烦恼;第八种叫做我慢的烦恼;第九种叫做无明的烦恼;第十种叫做疑惑的烦恼。有时将烦恼分成一百二十八种(欲界,苦集灭道各有10种烦恼,共40;色界,苦集灭道各有9种烦恼,共36;无色界,苦集灭道各有9种烦恼,共36;欲界对治修,6种烦恼;色界对治修,5种烦恼;无色界对治修,5种烦恼。总计40+36+36+6+5+5=128)。

  首先有十种烦恼,是由于众生在十二种谛中的迷惑、执着,而产生的,应当知道。这十二种谛都是什么呢?是指的欲界的苦谛、欲界的集谛、色界的苦谛、色界的集谛、无色界的苦谛、无色界的集谛、欲界通过修行所成就的覆盖万事万物的智慧果报所带来的灭谛、道谛、色界通过修行所成就的覆盖万事万物的智慧果报所带来的灭谛、道谛、无色界通过修行所成就的覆盖万事万物的智慧果报所带来的灭谛、道谛这十二种谛(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个世界中,分别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3X4=12种)。在这些当中,对于欲界来说,在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当中,是上述的十种烦恼都具足的(指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贪欲、嗔恚、我慢、无明、疑惑这十种)。对于色界来说,除了嗔恚这一种烦恼没有之外,在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当中,其他九种烦恼也都有。就像色界这样,无色界的情况跟色界也是这样(除了嗔恚外,其他烦恼都有)。

  在欲界对治这些烦恼的修行中,有六种烦恼,是指除去邪见、见取、戒禁取和疑惑烦恼之外的其余六种(萨迦耶见、边执见、贪欲、嗔恚、我慢、无明)。对于色界对治烦恼的修行中,有五种烦恼,是指上述六种烦恼除去嗔恚以后的剩余五种(萨迦耶见、边执见、贪欲、我慢、无明)。就像色界对治烦恼的修行这样,无色界的情况也是这样。如同(上述这些烦恼造成的)迷惑、执着那样,相对应的每一类的障碍也是同样(例如某一个世界有萨迦耶见的迷惑执着存在,那么那个世界也就有萨迦耶见的障碍存在,妨碍众生修行)。所谓萨迦耶见,是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于是,众生就执着于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蕴,或者那个能区别、判断事物属于染污还是清净的智慧,视为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把这些色受想行识、判断力等等都当成是属于“我”本体的特征。

  所谓边执见,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执着色受想行识为“我”的自体特性之后(边执见是以前面的萨迦耶见为基础的,所以首先承认了有“我”这件事),同时还把随便观察到的事物执着地认为是离散的、恒常不变的(此处的“断”是相对“恒”而言的,“恒”意味着连续,“断”就意味着离散。这里的断,是指人们观察到的一个个的事物看似是各自独立的、分开的。“常”则意味着这些事物是保持一个状态持续不变)。以这种对事物的分别、判断所体现的染污的“智慧”(并非真是智慧,只是那些众生自以为的“智慧”,因此加了引号)作为边执见这种错误见解的特征。

  所谓邪见,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无论是谈论原因、谈论结果还是谈论事物的发挥作用的方式,都损坏了事实真相,只将那些由于种种分别心所生起的执着的、染污的“智慧”作为这种见解的特征(邪见就是指根本就不对的、邪恶的、错误的见解)。所谓见取,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对于前面所说的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这些错误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所依凭的那些依据、原因,生起了与这些观点相对应的各类观点,与其他的观点对比,把这些错误的观点执着地认定是最棒的、最好的、殊胜美妙是第一名的,(因为这种错误的执着)见取就仅仅是以染污的“智慧”作为特征(简单来说,见取中的“取”是指深信、执着为最殊胜的意思,“见”是指各类的错误见解的意思)。

  所谓戒禁取,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对于那些错误的见解,他们看见那些信仰错误见解的众生,日常行动时遵守很多的戒律、禁忌,并且了解了那些戒律禁忌的缘由,以及与戒律禁忌需要同时履行的其他责任,这些众生观察这些错误的戒律和禁忌,执着这些事物是清净的、解脱的、出离世间的,(因为这种错误的执着)见取就仅仅是以染污的“智慧”作为特征(见取是指对于某些错误观点执着为最殊胜的,戒禁取是指对于错误观点相关的戒律、禁忌执着为是清净、解脱的)。所谓贪欲,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对于外部和内部的令人喜爱的境界,发起了分别、判断等等染污执着,这些对喜爱境界的执着就是贪欲的特征。

  所谓嗔恚,则是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对于外部和内部令人不喜欢的境界产生厌恶、憎恨、嗔怒、伤害之心,发起了分别、判断等等染污执着,这些对不喜欢境界厌恶、憎恨、嗔怒、伤害之心的执着就是嗔恚的特征。所谓我慢,就是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对于外部和内部的种种事物产生了高低强弱等等的分别心,(对自己)产生了高傲、自大的态度,这种通过高低强弱的分别心所产生的高傲自大的态度相关的染污心,就是我慢的特征。所谓无明,就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并且由于放任这些想法发挥作用而失去了遏制这些行动的正念,对于所了解的事物,发生了源自于无知的各种分别心,以这种分别导致的染污执着,就是无明这种烦恼的特征。所谓疑惑,就是指由于与宣扬错误言论的众生亲近,所听到的并不属于正法,进而形成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对于所了解的事物,对于正法所讲解的内容发起不相信、错误的理解和感觉(也就是怀疑、不完全相信,就叫做“异觉”),这种分别心就是疑惑这种烦恼的特征。

  【原文】:

  烦恼分别者。或立一种。谓由烦恼杂染义故。或分二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三种。谓欲系。色系。无色系。或分四种。谓欲系记。无记。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或分五种。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六种。谓贪。恚。慢。无明。见。疑。或分七种。谓七种随眠。一欲贪随眠。二嗔恚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或分八种。谓贪。恚。慢。无明。疑。见。及二种取。或分九种。谓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何等名为十二种谛。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于色界苦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除嗔。有余烦恼迷执。如于色界。于无色界亦尔。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谓除邪见。见取。戒禁取。疑。于色界对治修中。有五烦恼迷执。谓于上六中除嗔。如于色界对治修中。于无色对治修中亦尔。如迷执。障碍亦尔。萨迦耶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等随观执五种取蕴。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慧为体。边执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执五取蕴为我性已。等随观执为断为常。若分别若不分别染污慧为体。邪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拨因拨果。或拨作用。坏真实事。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比方他见。等随观执为最为上。胜妙第一。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戒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彼见。彼见随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等随观执力清净。为解脱。为出离。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贪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可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染著为体。恚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非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憎恚为体。慢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高下胜劣。若分别不分别高举为体。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疑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为体。

【白话解】:

  烦恼发生的原因呢,共有六种。第一种是由所依托的事物而发生;第二种是由所接触的事物而发生;第三种是由亲近的众生影响而发生;第四种是由于邪门外道的教法所影响而发生;第五种是由于反复修习违反正法的言论而发生;第六种是由于有不合适的行动意愿生成而发生。通过这六种原因,众生发起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依托的事物,是指那些过去所积累的随眠相关的事物忽然被想起来,而导致了那些相关的烦恼重新生起(比如过去看见红色玫瑰花,我很喜欢,没有看到红色玫瑰花的时候,这种喜欢就休眠了,不发生作用。等到我重新想起红色玫瑰花这个事物时,我对红色玫瑰花的喜爱之心、执着之心又发生了,这种烦恼又生成了)。所接触的事物,是指随顺烦恼的环境事物出现在前,发起了烦恼(比如,我第一次看到玫瑰花,就特别喜欢,因为玫瑰花出现在眼前了,我看见了,所以发起了喜爱心、执着心,发起了烦恼)。亲近的众生,是指那些一起学习的不能正确理解正法意思的身边的同修们、好朋友们、亲人们。邪门外道的教法,是指听闻了那些不符合正法意思的外道的言论。反复修习是指过去生生世世反反复复学习同样的事物(从而形成了惯性思维)。行动意愿生成,是指由于发起了不符合真理的行动意愿,从而各种各样的烦恼开始出现。

  【原文】:

  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数习故者。谓由先植数习力势。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诸烦恼生。

【白话解】:

  烦恼发生时的状态,简单来讲共有七种。第一种是随眠的状态(休眠状态不作用);第二种是缠缚的状态(烦恼正在生起、正在作用,弄得人心里烦乱,好似被什么东西缠住了一样);第三种是分别心生起的状态(对这种事物的特殊性产生执着);第四种是同时发生的状态(也就是各种同类烦恼纷纷兴起。我们平日里自我观察能够发现,当我们对某一个事物发生执着的时候,会随即而生起许多其他的想法。例如,我很喜欢一朵玫瑰花,我就很想念这玫瑰花,以致于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得到这朵花呢?我该怎么做呢?为什么这朵花这么让我喜欢呢……等等这些的想法,都是与玫瑰花这个贪欲的烦恼同时生起的种种烦恼,所以叫做“俱生”,就是同时生起的意思);第五种是比较微弱的烦恼;第六种是强度适中的烦恼;第七种是非常强烈的烦恼。通过两种事物作为因缘,那些随眠的烦恼处于休眠状态。一是由于那些随眠烦恼相关的种子一直跟随着众生;二是由于遇到了一些强化这些事物的情况(例如反复熏习等等,从而增强了随眠的坚固程度)。

  【原文】:

  烦恼位者。略有七种。一随眠位。二缠位。三分别起位。四俱生位。五软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缘故。烦恼随眠之所随眠。一由种子随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白话解】:

  烦恼发生的方式,简单来说是通过两种情况(原文中的说法,把这两种情况称作是两扇门,从这两扇门里会发生烦恼,是一种形象的比喻),那些烦恼得以对众生产生困扰的。第一种是通过现前发生的缠缚的状态;第二种是通过随眠的方式潜伏着。缠缚状态又有五种层次的情况。第一种是造成了众生不平静、不能安静;第二种是妨碍众生遵循善道;第三种是推动众生发起邪恶的行为、往生恶道;第四种是感召当下的低贱的感受(也就是感召了当下的苦受,由于苦受是属于卑下的、低劣的,所以说是当下的低贱感受);第五种是能引发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等苦果。又通过七种方式,所有一切的烦恼,对于众生的见解及修行,能形成障碍,应当知道。(这些方式分别是)对正法的错误理解、对正法的不理解、对正法的不能肯定的理解(也就是一会儿认为是这样,一会儿又认为不是这样,不肯定、有怀疑、有动摇的理解,就叫解了不解了,也就是一会儿觉得理解,一会儿又觉得不理解的意思)、坚定执着于错误的理解(这前四种是针对缠门来说的,后三种是针对随眠门来说的);因所依托的事物而产生、因害怕所产生(有些众生,对于正法的真理是会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的。例如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这件事,很多众生就觉得很难接受,他们会因为害怕而抗拒这些真理、不愿意接受这些真理,造成了烦恼)以及任由当下的情况现前发生这七种。

  【原文】:

  烦恼门者。略由二门。烦恼所恼。谓由缠门。及随眠门。缠门有五种。一由不寂静住故。二由障碍善故。三由发起恶趣恶行故。四由摄受现法鄙贱故。及能引发生等苦故。又由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碍。应知。谓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执故。彼因依处故。彼怖所生故。任运现行故。

【白话解】:

  什么叫做上品烦恼的特点呢?是指这些烦恼啊,相当的猛烈厉害、特别严重。这种特点又可细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是从侵犯了正法的学习的方面来看,第二是从往生恶道的方面来看,第三是从连续不断发展的方面来看,第四是从事情本身的性质来看,第五是从发起了邪恶行动的方面来看,第六是从对治这种烦恼的方法来看。从侵犯了正法学习的方面来看,是指因为这个猛烈的烦恼缠缚啊,使得所有一切本应学习的地方都被损毁、侵犯了。从往生恶道的方面来看是指,因为这种强烈的烦恼,使得这些(有猛烈烦恼的)众生往生到欲界的充满各种痛苦的恶道中去。从连续不断发展的方面来看,是指因为具有那些贪欲、嗔恚等等,这些众生出生后六根逐渐发育成熟,经过少年时期逐渐成长壮大,但是只能在六道中轮回而不能趣入涅槃境界。从事情本身的性质来看,是指这些猛烈的烦恼,作用在了本该加以尊重的事物上(例如父母、长辈、老师等等,本应尊重,但是因为有了猛烈的烦恼,就不能尊重了,所以造成了恶行恶业)、本该得到功德的事物上(指佛法僧,这些能够带来功德的事物)、以及本来不应该做的那些事上(例如恶业恶行,本来不该做,但是因为烦恼特别严重啊,他控制不了自己,就去做了那些坏事,比如杀盗淫妄等等)。从发起了邪恶行动的方面来看,是指因为这个特别厉害的烦恼缠缚,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享乐的欲望,于是就发起了各种邪恶的身体、语言、思想的行动。从对治这种烦恼的方法来看,这类极为猛烈、严重的烦恼缠缚,通过最初的、比较简单的对治方法就可以把他们断掉了(虽然这些烦恼很强烈,但是只要断掉了烦恼的根源,贪欲、执着、分别这些,就能彻底断掉,这也是一个以柔克刚的道理)。

  【原文】:

  云何烦恼上品相。谓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种。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续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恶业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毁犯一切所有学处。由生故者。谓由此故。生于欲界苦恶趣中。由相续故者。谓贪等行。诸根成熟。少年盛壮。无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谓缘尊重田。若缘功德田。若缘不应行田而起。由起恶业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以增上适悦心。起身语业。由究竟故者。谓此自性上品所摄。最初软对治道之所断故。

【白话解】:

  作为烦恼的根源的颠倒观点,共有七种。第一种是想法的颠倒;第二种是见解(观点)的颠倒(想法的颠倒,层次比较浅,就是指的对于观察的事物发生了颠倒了。比如,本来是无常的事物,看成是恒常不变的,这叫做想法的颠倒。而简洁的颠倒呢,则是对于这些错误的想法啊,起了执着心,坚定地那样认为,所以简洁的颠倒力量要更强一些);第三种是心的相貌的颠倒;第四种是把无常的事物看作是恒常不变的,这种颠倒;第五种是把痛苦的事物看作是快乐的,这种颠倒;第六种是把不清净的事物看作是清净的,这种颠倒;第七种是把没有“我”这件事看作是有一个恒常不变、实实在在的“我”存在,这种颠倒。想法的颠倒,是指在本来无常、痛苦、不清净、没有“我”的这些事物上面,生起了恒常、快乐、清净、有“我”的错误的分别、判断。见解的颠倒,是指对于前面讲的这些分别、判断的颠倒,确定那些事物里面有可爱、快乐、恒常等等这些,并且对这种认识产生了坚固的执着心。心的相貌的颠倒,是指对于所执着的事物上,发起了贪欲、嗔恚等等一系列的烦恼,不平静,所以是颠倒了。

  应当知道,烦恼简单来说有三类。有的烦恼是属于造成颠倒想法的根源,有的烦恼是属于发生颠倒想法时候那个现前的表现,有的烦恼是属于与其他颠倒想法同类的被带出来的延伸的烦恼。造成颠倒想法的根源,是指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清楚,从根本上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颠倒想法的具体表现,是指萨迦耶见(也就是执着有个我)、边执见(认为事物都是各自独立的,有边缘、能分开,因此对一个个的事物有分别心)的一部分(之所以说是一部分,是因为这类烦恼还有另一部分属于被带出来的延伸烦恼)、见取(执着于错误的见解)、戒禁取(执着与错误的戒律禁忌)、及贪欲。与颠倒想法同类的延伸烦恼,是指邪门外道的错误见解(上文可知,共有十六大类,还有许许多多的变种,这些都属于延伸、扩展出来的)、边执见的一部分(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边执见属于前面颠倒想法的表现,对于这事物相关的同类事物的延伸,是属于此类)、嗔恚、我慢、疑惑这些烦恼。在这些当中,萨迦耶见是把原本没有“我”却认为有“我”这件事的颠倒。边执见的一部分,是把原本无常的事物却看成是恒常不变的,这件事的颠倒。见取,是把原本不清净(错误的见解、观点)的事物看成是清净的(正确的、符合正法的),这样的颠倒。戒禁取,是把原本痛苦的事物看成是快乐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苦行,本来是毫无意义的痛苦,却被认为是一种快乐并且因此能够获得正道),这种颠倒。贪欲是同时具备两种颠倒的情况,一是把不清净的事物,执着为是清净的(所以产生欲望,比如邪淫),二是把痛苦的事物,执着为是快乐的(比如对于五欲六尘享乐的事物,以为是快乐,但其实都是痛苦)。

  【原文】:

  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想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著。心倒者。谓即于彼所执著中。贪等烦恼。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谓无明。颠倒体者。为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

【白话解】:

  烦恼在表现上的差异,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应当知道。(这些情况分别起了名字,叫做)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栀、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下文逐一进行讲解),像这些等等许多不同类别的烦恼。应当知道,在这些中间,因为烦恼能够招引、融合各种痛苦,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结(也就是用绳结来比喻,烦恼能把痛苦结在众生身上)。烦恼能够使得众生原本的善性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缚(就好像手脚被捆上了,束手束脚的,很多事情行动不便,所以叫做缚)。世间所有一切的能起到强化烦恼作用的种子跟随着众生,(潜伏着、休眠着)所以起个名字叫做随眠。因为烦恼出现了颠倒、染污的执着心,起个名字叫做随烦恼(跟随烦恼出现的颠倒、染污等等)。烦恼反反复复出现,起个名字叫做缠(总是纠缠着众生)。这些烦恼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一样,很难平安渡过,很容易被卷进激流顺流漂下去,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暴流。烦恼能导致各种各样的邪恶行为,随众生方便而发生,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栀(栀子是一种植物,会随机长出许许多多的枝杈,此处是形容这些邪恶的行为的发生,随众生方便,从各种位置长出来,就好像栀子的枝杈那样)。

  烦恼能够使得众生连续不断地往生、取得身体,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取。众生很难从烦恼中解脱出去,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系(就是被系住、逃脱不了的意思)。烦恼能把真实意义覆盖住,使真实意义暴露不出来,起个名字叫做盖。烦恼能把善行善念的庄稼田地毁坏,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株杌(杂草的意思)。烦恼自身的特点就是染污的,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垢(就是污垢的意思)。烦恼能够经常对众生造成伤害,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常害。烦恼本身的特点就是不平静,无论走多远都跟随着众生,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箭(就好像被箭头跟随着那样,总是被扰乱、被伤害、造成痛苦)。烦恼能够依凭具体的事项而发生作用,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所有(指所依托的那些事物)。烦恼是不善的思想行为所依凭的,所以叫做根(就像植物的根基一样,能长出各种各样不善的枝叶来)。烦恼带有导致邪恶的行动的特性,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恶行。烦恼能够使众生的心绪流动不安,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漏(就像水流有漏出那样,流动着不平静)。烦恼能使众生无论享受、使用多少都不知满足,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匮(匮乏,缺少,老觉得不够、不满足)。烦恼能使众生想要的事物常常处在一种缺乏的状态下,(因为缺乏而引起心内的灼烧)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烧。

  烦恼还能引来身体或者其他事物的衰败、损坏(比如,总是忧愁,人的状态就显得憔悴),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恼(恼坏的意思)。烦恼能成为众生之间争斗、辩论、争执的原因,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有诤(就是能够产生争执的意思)。烦恼能够把过去所积累的那许许多多的善根,作为木柴,用烦恼之火烧干净,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火。烦恼现前的时候,众生就像是得了一场高烧的病症那样,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炽然(炽烈燃烧的意思)。多种多样的烦恼就像一棵棵大树聚集在一起那样,所以起个名字叫做稠林(茂密的丛林的意思)。烦恼能使得众生沉溺、执着于各种各样美好的欲望享乐当中,并且能够障碍众生,使他们不能证得脱离世间苦海的果报,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拘碍(被拘留、扣留住了、妨碍住了,不得脱离的意思)。针对上面讲的这些烦恼的不同表现,佛菩萨们,观察并跟随那些烦恼的增长现象,从各种各样的烦恼门(每一类烦恼视为一扇门)里,(进一步地)设立了各种类别(是为了未来对治起来更有针对性,所以佛菩萨把这么多的烦恼进一步细分)。

  烦恼结,共有九种,就像前文所讲的那样(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烦恼缚有三种,分别是贪缚、嗔缚、痴缚。烦恼随眠有七种(欲贪随眠、嗔恚随眠、有贪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疑随眠),就像前文所讲的那样。随烦恼有三种,分别是贪欲的随烦恼、嗔恚的随烦恼、愚痴的随烦恼。烦恼缠有八种,分别是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烦恼暴流有四种,分别是欲暴流、有暴流(有,是对应着对事物有分别而言的)、见暴流(见是指邪见)、无明暴流。烦恼栀也是这样(对应着有四种)。烦恼取有四种,分别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烦恼系有四种,分别是贪身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烦恼盖有五种,分别是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烦恼株杌有三种,分别是贪欲株杌、嗔恚株杌、愚痴株杌。像株杌一样,烦恼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也都有贪嗔痴这三种。

  烦恼根是指三种不善事的根,分别是贪欲的不善根、嗔恚的不善根、愚痴的不善根。烦恼漏有三种,分别是欲望的漏、有漏(有,是对应着对事物有分别而言的,因为有分别是欲望的基础,所以有分别本身也是漏)、无明漏。烦恼匮有三种,分别是贪欲匮、嗔恚匮、愚痴匮。如同匮这样,烦恼的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这些表现,也是有贪嗔痴这三种。烦恼拘碍有五种,第一种叫做顾念、依恋自己的肉身;第二种叫做顾念、依恋各种各样的物欲享受;第三种叫做与引起快乐的事物混杂居住在一起;第四种叫做缺少正法的随顺教育、引导;第五种是获得一点点的善法,就觉得很满足了(容易骄傲自满,所以是一种拘碍)。

  【原文】: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栀。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性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栀。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著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佛薄伽梵。随所增强。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缚者三缚。谓贪嗔痴。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嗔痴。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如暴流。栀亦尔。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系者四系。谓贪身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盖者五盖。谓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株杌者三株杌。谓贪嗔痴。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匮者三匮。谓贪嗔痴。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白话解】:

  烦恼带来的问题麻烦方面,应当知道各种烦恼都有无量无边的问题麻烦。当烦恼生起的时候,首先会恼害、扰乱众生的心;然后对于所接触的事物、境界,发起颠倒的认识、想法,使得那些各种各样的休眠状态的烦恼,都变得越来越坚固;并且招致其他同类的想法也纷纷生起,连续不断地运转,能带来对自己的伤害(痛苦),也能带来对他人的伤害,也能带来对自己和他人同时的伤害;还能导致当前罪恶行为的发起、未来罪恶行为的发起,对当前对未来都有罪恶影响的行为的发起;能够使得众生饱受他们这一生的身体、心灵的忧愁痛苦;能够引致各种各样巨大痛苦的生起;能够使得众生反复往生在六道中,距离脱离苦海的涅槃世界、极乐世界越来越远;能够使得众生过去修行的那些殊胜的善法都退步了、丧失了;能够使众生发生物资和财富方面的衰败、损坏、四散、丧失;能够使众生不能得到正法带来的不害怕、不恐惧,所以整日担惊受怕,没有任何威望可言;还能够使众生的卑鄙、邪恶的名声,广泛流传遍布十个方向的世界(上下、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十个);还能使得众生经常被有智慧的长者所批评、指责;能使得众生临命终的时候,生起巨大的忧愁悔恨,使得肉身损坏之后,堕落往生到各种恶道、甚至于地狱当中去;还能使得众生自己无法证得正法的殊胜果报、获得真实利益。烦恼带来的、像这样的问题和麻烦还有许许多多,无量无边。

  【原文】:

  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人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白话解】:

  (上面讲完了什么是烦恼杂染,接下来讲解什么是业杂染)

  什么是业杂染呢?也有一首颂诗是这样说的: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

  增上品。颠倒。差别。诸过患。

  应当知道,所谓行为(业)的杂乱染污,有这些方面的事情需要了解,分别是行为杂乱染污本身的特点、分类、发生的原因、发生时的状态、发生的方式,以及比较激烈行为的特征、作为行为杂乱染污根源的颠倒观点、行为杂乱染污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行为杂乱染污带来的问题麻烦。下面逐一进行解释,应当知道。

  【原文】:

  云何业杂染。嗢柁南曰。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

  增上品。颠倒。差别。诸过患。

  当知业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

【白话解】:

  什么是行为杂乱染污本身的特点呢?是指当想法生起的时候啊,相应的行动就随之产生和发起了(比如说,有一个染污的想法生起,就是我想要红玫瑰,那么我不仅仅是想想,我还行动了,真的去花田里摘花了,这就叫做相应的行动产生和发起了)。而且,因为这些行为的发生,身体的行动、语言的行动,在最初的行为发起之后也随之不断发起、运转,这就叫做行为杂乱染污本身的特点。

  什么是行为杂乱染污的分类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类,第一个是从众生相貌差别来分;第二个是从发生事项的差别来分类。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分别对应着善性的和不善性的十种行为(共20种)。分别是指杀生的行为、远离杀生的行为、偷盗的行为、远离偷盗的行为、邪淫的行为、远离邪淫的行为、说假话、远离说假话、挑拨离间、远离挑拨离间的、粗俗恶毒的语言、远离粗俗恶毒的语言、花言巧语、远离花言巧语、贪欲的行为、远离贪欲的行为、嗔恚的行为、远离嗔恚的行为、邪门外道的错误见解、远离邪门外道的错误见解。(本段是总起,后面逐一进行讲解)

  【原文】:

  业自性云何。谓若法生时。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是名业自性。

  业分别云何。谓由二种相应知。一由补特伽罗相差别故。二由法相差别故。此复二种。即善不善十种业道。所谓杀生。离杀生。不与取。离不与取。欲邪行。离欲邪行。妄语。离妄语。离间语。离离间语。粗恶语。离粗恶语。绮语。离绮语。贪欲。离贪欲。嗔恚。离嗔恚。邪见。离邪见。

【白话解】:

  什么是通过众生相貌差别来设立行为的差别呢?是指如同佛经中所讲的那样,是指产生杀生行为的众生、产生偷盗行为的众生……产生邪门外道错误见解的众生这些(是针对这个行为的主体而言的,下面辨析的是同为杀生的众生,还有各种行动表现的不同)。(下面逐一讲解造作了杀生行为的众生,所带有的特征)产生杀生行为的众生,这是一种总括的说法。最极端暴力邪恶的众生,是指杀害其他众生的心念正好出现在当下的情况。被血液染红了双手的众生,是指成就杀生的行动时被杀众生的相貌改变的情况(对方被杀了、鲜血流出来,染红了杀生者的双手,所以外观看着发生改变了)。坚定执着于最残忍、最极端的杀害的众生,是指斩断对方的生命、把对方的四肢切开、坚决不能让对方还有存活的可能,这样的情况。对杀生这件事没有羞耻感的众生,是指自己自觉主动地愿意犯这种杀生的罪业(没有别人强迫他,他自己愿意,不觉得这件事是不好的,没有羞耻心)。没有怜悯之心的众生,是指会为他人招来灾祸的情况(对他人的灾祸不感到悲哀、没有怜悯心、同情心)。

  曾经有一位出家修行的外道众生,名字叫做无系,他这么说:“在半径一百逾缮那的范围内,所有的有情众生,你们如果不杀生就是遵守戒律,否则就是不遵守戒律了。”佛菩萨为了对治他这种说法的错误,所以讲说:“应当是对于所有一切的有情众生(不是你说的那个一百逾缮那的范围里不杀生就是遵守戒律,而是对所有一切众生都不能杀生才叫遵守戒律)。”然后那些外道众生,又说了:“树等等的外界事物,也是有生命存在的(意思是说你吃素,植物也是有生命的,那么你砍掉植物也是杀生)。”为了对治这种说法的错误,佛菩萨讲说:“杀生戒律是针对那些真实有情众生而言的(那些树啊、石头啊等等的并不是真实有情众生)。”为了进一步显示什么是属于真实的福德,什么是不属于真实福德的,进而对治那些错误的言论(佛菩萨又说了几句话)。(一句是)佛菩萨为众生开示,所谓的杀害行动的对象,是指的一切众生,乃至于最小的捃多蚁(一种蚂蚁的名字)等等都在这个范畴内。这句话是为了开示,杀生的行为是没有特指的,所有的有情众生,不管多大、多小,都是不能杀害的。(第二句是)对于杀生这些事没能远离的众生,如果遇到善法的因缘呢,还是有可能远离杀生的。如果他没能远离杀生、也没有接受善法的引导,那么他还是要被称作是属于犯了杀生的众生的(因为他还在做杀生的行动)。

  上面这些话简单来说,是为了开示杀生的相貌(血涂双手)、杀生的作用、杀生的因缘、以及杀生的各种情况的差别。另外,简单来讲,就是为众生开示什么是实实在在的杀生、杀生类别的不同、杀生对象的不同、以及把这些众生起个名字叫做杀生的众生,这些事。这些说法,都是佛菩萨开示会犯杀生行为的众生的相貌,但并不是开示杀生的思想的情况(法相差别,在后面会进一步介绍,这里是先讲犯这些错误的众生)。

  【原文】:

  补特伽罗相差别建立者。谓如经言。诸杀生者。乃至广说。杀生者者。此是总句。最极暴恶者。谓杀害心正现前故。血涂其手者。谓为成杀生相变故。害极害执者。谓断彼命故。解肢节故。计活命故。无有羞耻者。谓自罪生故。无有哀愍者。谓引彼非爱故。有出家外道。名曰无系。彼作是说。百逾缮那内。所有众生。于彼律仪若不律仪。为治彼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所。即彼外道。复作是说。树等外物。亦有生命。为治彼故。说如是言。真实众生所。此即显示真实福德远离对治。及显示不实福德远离对治。如是所说诸句。显示加行杀害。乃至极下捃多蚁等诸众生所者。此句显示无择杀害。于杀生事若未远离者。此显遇缘容可出离。谓乃至未远离来名杀生者。又此诸句略义者。谓为显示杀生相貌。杀生作用。杀生因缘。及与杀生事用差别。又略义者。谓为显示杀生如实。杀生差别。杀所杀生。名杀生者。又此诸句。显能杀生补特伽罗相。非显杀生法相。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发生偷盗这种行为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不与取,就是别人不给你,你就取来了,也就是偷盗的意思)犯了偷盗的众生,这是总起的话。对于其他众生所有之物(进行偷盗),是指其他众生所拥有保存着的财务、谷物等等事物(生活物资)。如果说的是积累聚集在一起的事物的话(例如仓库中密集储存的稻米),那么是指的对于这些聚集在一起的物资,或者进一步积累、或者被转移了位置。如果是指被保存在闲适安静之处的话,是指这些事物在安静的地方、或者生长、或者聚集、或者被转移。能够被称作是可以被偷盗的物资的,是指那些人家不想给你、不舍得给你、不愿意舍弃的事物。偷盗的时候仿佛是自己的一样在那里享受,就叫做把别人的东西执着为是自己所有的。别人不给你,你自己就取来用了,是指这个人那时候遇到了生活物资缺少的情况,于是就自己去把那些东西拿来了,执着为是自己的。别人不给你,你自己取来用还享受这种快乐的,是指对于偷盗这些事很喜欢做、很享受。对于别人不给你、不舍得给你、不愿意舍弃的事物产生了希求心、渴望心,等于是抢劫、偷盗他人所喜欢的事物为自己所有的。

  如果那些事物本来的主人,没有提前愿意给你,比如借债那样,那么就称作是别人不给你的事物。如果那些事物本来的主人,对于想要得到那些事物的人舍不得给,就叫做不舍得。如果那些事物本来的主人,对于其他众生,不根据他们所想要的、所希望享受的而把这些东西舍弃给他们,就叫做不愿意舍弃。为了自己使用而偷取的,是指别人没给就偷取了,或者别人没给就取来享乐了。凶恶贪婪而偷取的,是指对于人家所不愿意给、不舍得给、不愿意舍弃给你的事物却生起了想要的希望。带有不清白性质的偷取,是指对于大家所竞争的事物,明明被他人所战胜了,却不去努力战胜对方、不去雪耻。带有不干净性质的偷取,是指虽然战胜了对方,但是这个胜利里面有不干净的东西(作弊等等)。有罪恶的偷取,是指能够坦然享受现世、未来世可能感召的不可爱的果报。对于偷盗的事情没能远离的情况,如同前面杀生那一段里所说的一样,应当知道(即对于偷盗这些事没能远离的众生,如果遇到善法的因缘呢,还是有可能远离偷盗的。如果他没能远离偷盗、也没有接受善法的引导,那么他还是要被称作是属于犯了偷盗的众生的)。其他的关于偷盗相貌、偷盗类别等等的情况也是如同杀生那段所说的一样。这里面简略来说,是说由于众生偷盗了这些事物,成就了偷盗的行为。如果在那个发生偷盗行为的地方,根据其所偷盗的类别,实实在在发生劫夺、偷盗了,那么因为这种行为,就说是发生了偷盗的错误,这是偷盗这件事的总体意思。再有,本段主要介绍的是发生偷盗行为的众生的相貌,并不是指偷盗这种思想的情况,应当知道,其他的也是这样。

  【原文】:

  复次不与取者者。此是总句。于他所有者。谓他所摄财谷等事。若在聚落者。谓即彼事。于聚落中。若积集。若移转。若闲静处者。谓即彼事。于闲静处。若生若集。或复移转。即此名为可盗物数者。谓所不与不舍不弃物。若自执受者。谓执为己有。不与而取者。谓彼或时资具阙少。执为己有。不与而乐者。谓乐受行偷盗事业。于所不与不舍不弃而生希望者。谓劫盗他欲为己有。若彼物主。非先所与。如酬债法。是名不与。若彼物主。于彼取者而不舍与。是名不舍。若彼物主。于诸众生不随所欲受用而弃。是名不弃。自为而取者。谓不与而取故。及不与而乐故。饕餮而取者。谓所不与不舍不弃而希望故。不清而取者。谓于所竞物。为他所胜。不清雪故。不净而取者。谓虽胜他。而为过失。垢所染故。有罪而取者。谓能摄受现法后法非爱果故。于不与取若未远离者。如前杀生相说应知。所余业道亦尔。此中略义者。谓由盗此故。成不与取。若于是处。如其差别。如实劫盗。由劫盗故。得此过失。是名总义。又此中亦显不与取者相。非不与取法相。当知余亦尔。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发生邪淫这种行为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说是有发生邪淫行为的众生,这是总起的句子。那些被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所守护的女孩子,被这些监护人就像亲生父母守护自己家处女那样,为了有朝一日把女孩交给合适的人,认真勤奋地守护着这些女孩。每时每刻都看护着,不让女孩子与其他人(非未婚夫的人)一起做粗鄙污秽的事(指男女两两交会之事)。如果父母或者长辈的监护人去世了呢,那么这些女孩子就会被其他亲人,诸如她们的兄弟姐妹认真守护。如果连兄弟姐妹也没有的人,就会被其他亲属来守护。如果一个亲戚也没有的女孩,因为害怕损害家族名誉,所以也会好好照顾、守护自己,保持贞洁。或者那些未婚夫家的亲戚,为了自己儿子(迎娶的女孩保有贞洁)也会认真勤奋地守护女孩子。惩治那些邪淫的人,是各个国家的国王。执法的人,依据国家的刑罚法律,也守护女孩子不被侵犯。对于身体有天然残疾的女孩,也有守门人保护着她们不受侵犯。

  这里简单的介绍了还没有婚配给他人的女孩,三类守护人。第一类是自己家的长辈、至亲、眷属、还有她们自己对他们的守护;第二类是国王、执法者对他们的守护;第三类是守门人对他们的守护。别人的妻子侍妾,是指已经婚配给他人的女孩。别人所持有的女孩,是指虽然没有婚配给别人,但是被上面三类守护者所严加看护的女孩。那些公然行凶诈骗的人,是指通过一些手段矫乱女孩的思维而施行邪淫。通过力量强迫的人,是指对于女孩的守护人,比如父母等等,公开的强迫、逼迫他们交出女孩。通过隐藏、潜伏方式偷偷行邪淫的,是指不直面守护人的情况。偷偷地私底下互相高高兴兴地偷情的,是指发生男女交会的事情。对于这件事按照理智的判断,不认为该行邪淫的,是指通过不合适的方式、在不合适的地方、不合适的时间,在自己家妻子侍妾的住所里,行邪淫的罪业。这里面简单介绍了发生邪淫的众生,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他们的行为、行为的分类、以及想要发生邪淫的情况,应当知道。

  【原文】:

  复次欲邪行者者。此是总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犹如父母。于己处女。为适事他故。勤加守护。时时观察。不令与余共为鄙秽。若彼没已。复为至亲兄弟姊妹之所守护。此若无者。复为余亲之所守护。此若无者。恐损家族。便自守护。或彼舅姑。为自儿故勤加守护。有治罚者。谓诸国王。若执理者。以治罚法而守护故。有障碍者。谓守门者。所守护故。此中略显未适他者三种守护。一尊重至亲眷属自己之所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三诸守门者之所守护。他妻妾者。谓已适他。他所摄者。谓即未适他。为三守护之所守护。若由凶诈者。谓矫乱已而行邪行。若由强力者。谓对父母等。公然强逼。若由隐伏者。谓不对彼。窃相欣欲而行欲行者。谓两两交会。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谓于非道非处非时。自妻妾所。而为罪失。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别。若欲邪行。应知。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发生说谎话这种行为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说谎话是指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明明不知道却说知道,明明已经证得了果报却说是没有证得,明明没有证得果报却说是已经证得了)说是有说谎话的众生,这是总起的句子。国王,是指在皇族、皇家的人。国王的使者,是指那些辅助国王治理国家、执法的人。其他的人,是指那些年长的人和修行的人。众人,是指聚集在会议中一起听法的人。大法会集中的地方,是指来自四方的人和非人众生所聚集听讲的地方。已经知道的人,是指跟随前面三种人听经闻法的众生。已经通过观察看见正道的人,是指不仅听闻了正法,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啊,明白了、看到了、了解了经文的意思,发起了深刻地、肯定的见解的人。众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原因,例如害怕、恐惧(不敢直面正法所开示的道理),或者因为执着于别人供养的那些美味的东西,而说谎话。如同因为自己的原因那样,也可能因为其他的、外界的一些原因而说谎话。因为害怕、恐惧,是指害怕说真话会发生被惩罚、被指责、被别人骂等等这些的缘故而说谎话。因为执着于别人供养的美味东西,是指那些为了听闻正法、恭敬顶礼、供养长者居士的人会供养很多的财物、谷物、珍宝等等(为了贪图他人的这些供养物资而说谎,例如我没有得道,却假称我已经得道了,从而骗取他人的侍奉)。明知故犯说谎话的人,是遮蔽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为了一些利益、想得到的东西、掺杂了欲望而说一些谎话的。这里面简单介绍了说谎话所依靠的事物、说谎话的种类、原因以及邪恶的想法,这样讲的说谎话这件事,应当知道。

  【原文】:

  复次诸妄语者者。此是总句。若王者。谓王家。若彼使者。谓执理家。若别者。谓长者居士。若众者。谓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若已见者。谓随曾见所经语言。若由自因者。谓或因怖畏。或因味著。如由自因。他因亦尔。因怖畏者。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因味著者。谓为财谷珍宝等故。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此中略义者。谓依处故。异说故。因缘故。坏想故。而说妄语应知。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发生挑拨离间这种行为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说是有挑拨离间的众生,这是总起的句子。挑拨离间产生了破坏他人行为的众生,是指对于这种破坏感到很高兴。听到了他说的话,就跟这个人说,听到了这个人说的话,转眼就告诉那个人,像这样随顺所听到的,说出那些离间两个人关系的话。挑拨离间能够破坏原本非常融洽的两个人的关系,是因为这些挑拨离间的众生能够因为他人关系破裂而生起快乐。要是这两个人因为这些话互相分开的话,这个挑拨离间的人就更能生起喜悦感觉了。喜欢破坏别人友好关系的人,对于他人被挑拨而关系破裂这件事,很执着于这种喜悦,很喜欢干这种事情,所以心里有了染污。乐于让原本友好的两个人分开的人,对于挑拨他人分离这件事,很执着于这种快乐,所以心里有了染污。宣说各种挑拨离间他人关系话语的人,有时根本就没有听到别人说的话(自己编了一些假话来说),有时根据当时情况随其方便来说(顺着当时那些人的心意,来说挑拨离间的话)。此处我们简单介绍了挑拨离间的众生,简单地介绍了那些挑拨离间的人为此感到快乐的事、挑拨离间还没彻底破坏关系的情况、彻底破坏关系的情况、心里有了染污的情况、以及随其方便乱说话的情况,应当知道。

  【原文】:

  复次离间语者者。此是总句。若为破坏者。谓由破坏意乐故。闻彼语已。向此宣说。闻此语已。向彼宣说者。谓随所闻。顺乖离语。破坏和合者。谓能生起喜别离故。随印别离者。谓能乖违喜更生故。喜坏和合者。谓于已生喜别离中。心染污故。乐印别离者。谓于乖违喜更生中。心染污故。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故。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离间意乐。离间未坏方便。离间已坏方便。离间染污心。及他方便。应知。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产生粗俗恶毒语言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有一些说粗俗恶毒语言的众生,这是总起句。(先讲什么是美好的语句,与美好的语句相反的就是粗俗恶毒的语言了)这里面因为受持戒律(尸罗,是指戒律的意思)的缘故,就叫做没有扰动的语言。文法句式称谓都很美好,这就叫做悦耳动听的语言。出于想要了解真相的强烈的真诚之心所发起的,没有虚假、虚伪的、没有奉承说好话的情况,这样的语言叫做合心意的语言。没有什么夸大其词,只是顺应时机为众生带来有益的道理的,这样的语言叫做让人喜爱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够引导众生往生到涅槃寂静的世界里,所以被称为是最棒的语言。文辞句式值得反复品味,这样的语言叫做美妙的语言。善于解释文章句子,这样的语言叫做清楚明白的语言。能够彰显道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这样的语言叫做很容易学习了解的语言。因为接受了正法教导的缘故,这样的语言叫做可以因此获得功德的语言。脱离了对事物的贪爱、品尝之心,而发起的语言,叫做没有什么依赖事物的语言。不超过合理的程度的,叫做不会让人反感的语言。连续不断、内涵宽广的,叫做含义无边无尽的语言。

  上述的从没有扰动的语言开始,到含义无边无尽的语言,简单概括来说可以被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遵守戒律相关的语言,这类语言只有一种;第二类是让人觉得喜欢、喜悦的语言,这类语言有三种(悦耳、称心、可爱)。第三类是讲经说法的语言,是指其他的那些。对于第三类讲经说法的语言,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叫做所往生的地方很圆满的语言(指往生涅槃境界这件事);第二种叫做文辞句式很圆满的语言(指文辞句式值得反复品味的那些美妙语言);第三种叫做根据众生的程度而随其方便讲说的圆满语言,是指其余的那些。再者,对于未来世情况的令人喜爱的、快乐的语言,叫做让人喜爱的语言。对于过去世的情况的令人喜爱的、快乐的语言,叫做让人快乐的语言。对于现在这一生各种事情及感受相关的让人喜爱、快乐的语言,叫做让人高兴的语言、或者合人心意的语言。应当知道,众生平等的这些让人欢喜的语言,被称作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喜爱的、快乐的、高兴的、合人心意的语言(这是指的让人高兴的话是众生平等的,大家都会觉得喜欢的)。这里面宣说正法的语言,被叫做三摩呬多的语言(也就是修行进入禅定、心一境性境界的语言)。修持戒律相关的语言,称作因为对于修持戒律这件事很坚定、不后悔,所以逐渐地能引导众生进入禅定、心一境性境界的语言。这里面毒辣的、蜇人的、恶毒的语言,是指对其他众生产生侮辱毁谤、放纵嗔恚之毒的语言。粗俗的语言,是指会让其他众生发起烦恼、混乱,因此让其他众生产生痛苦感觉的语言。其他粗俗恶毒的语言,就是与前面讲的美好的语言相反的情况,应当知道。

  【原文】:

  复次粗恶语者者。此是总句。此中尸罗支所摄故。名语无扰动。文句美谓。故名悦耳。增上欲解所发起故。非假伪故。非谄媚故。名为称心。不增益故。应顺时机引义利故。名为可爱。趣涅槃宫。故名先首。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善释文句。故名分明。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离爱味心之所发起故。名无所依止。不过度量故。名非可厌逆。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又从无扰动语。乃至无边无尽语。应知略摄为三种语。一尸罗律仪所摄语。谓一种。二等欢喜语。谓三种。三说法语。谓其所余。即此最后。又有三种应知。一所趣圆满语。谓初一。二文辞圆满语。谓次二。三方便圆满语。谓其所余。又于未来世可爱乐故。名可爱语。于过去世可爱乐故。名可乐语。于现在世事及领受可爱乐故。名可欣语。及可意语。应知即等欢喜语。名无量众生可爱可乐可欣可意语。即说法语名三摩呬多语。即尸罗支所摄语。名由无悔等渐次能引三摩地语。此中毒螫语者。谓毁辱他言纵嗔毒故。粗犷语者。谓恼乱他言发苦触故。所余粗恶语。翻前白品应知。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产生花言巧语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有一些说着花言巧语的众生,这是总起句。关于举报众生违反正法教导、产生罪恶的时候,有五种不合时宜的情况。第一种是所说的话不合时宜,这个叫做不合时宜的语言;第二种是所说的话不符合事实,这个叫做不合事实的语言;第三种是那些话引导不出正法的道理,这个叫做没有意义的语言;第四种是比较粗俗的话,这个叫做不符合正法的语言;第五种是带有愤怒、恶意的语言,这个叫做不平静的语言。还有,(除了上述五种之外)不认真地讲经说法的时候(这里的邪说法指的不是邪门外道,是教授正法的时候不好好说,不认真,没有认真备课),不能端正地思考就给众生宣讲出来了,这个叫做没有好好思考就说的语言。为了讨好听众而宣说的,叫做不平静的语言(因为心里有讨好心,不平静,所以说出的话不一定完全如实说)。不合时宜地宣说,前后所讲的话互相矛盾的,叫做掺杂混乱的语言。并不符合正法原理而说的话,叫做不含有正法教导意义的语言。通过不符合实施情况的事物作为比喻,叫做不合适的比喻的语言。明显包含污秽、染污内容的话,叫做不含有正法的语言。另外,在唱歌、欢笑、游戏、娱乐的时候,以及观看舞蹈、音乐、戏剧、相声等等这些节目的时候,有一些没有意义的语言出现。这里简单讲了讲花言巧语都包括什么,与前面几种语言一样,绮语也有针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而说的情况。

  【原文】:

  复次诸绮语者者。此是总句。于邪举罪时。有五种邪举罪者。言不应时故。名非时语者。言不实故。名非实语者。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者。言粗犷故。名非法语者。言挟嗔恚故。名非静语者。又于邪说法时。不正思审而宣说故。名不思量语。为胜听者而宣说故。名不静语。非时而说。前后义趣不相属故。名杂乱语。不中理因而宣说故。名非有教语。引不相应为譬况故。名非有喻语。显秽染故。名非有法语。又于歌笑嬉戏等时。及观舞乐戏笑俳说等时。有引无义语。此中略义者。谓显如前说三时绮语。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具有贪婪欲望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那些具有贪婪欲望的人,这是总起句。这些众生啊,因为心里有着猛烈的、强烈的贪欲,所欲对于别人所有的东西,因为这种贪欲不断地强化,总想着能占为己有。这是因为他们生起了“我一定要有那些东西”的坚定地执着心。对于财富产生贪婪欲望,是指世间所认为的这些财富的东西(比如黄金、白银、宝石等等)。对于资具产生贪婪欲望,是指世间生活所需要使用到的这些物资工具。把财富和资具这两类东西,总称为是事物。有贪欲的众生呢,总是觉得啊,凡是他人所拥有的东西,都应当是属于我的。这种想法就是贪婪欲望生起时的表现。这里简单地介绍了贪欲的相貌情况。应当知道,也介绍了贪婪欲望的特征、所接触的(财富和资具)和贪欲的表现。

  【原文】:

  复次诸贪欲者者。此是总句。由猛利贪者。谓于他所有。由贪增上。欲为己有。起决定执故。于财者。谓世俗财类。具者。谓所受用资具。即此二种。总名为物。凡彼所有。定当属我者。此显贪欲生起行相。此中略义者。当知显示贪欲自性。贪欲所缘。贪欲行相。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具有愤怒、嗔恚、恶意之心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那些具有愤怒、嗔恚、恶意之心的众生,这是总起句。恶意也有一些区别。对于其他有情众生所有的,由于愤怒、嗔恚、恶意的强化力量的缘故,产生了损害众生的心思,并且对这种损害的心思十分肯定坚决。对于他们觉得应当杀害的众生,他们想要伤害这些众生的肉身。对于他们觉得应当伤害的众生,他们想要损害他们的身体、使他们烦恼。对于他们觉得应当衰败损毁的众生,他们想要让这些众生的财富、物资发生损坏消耗。对于那些他们认为应当受到各种各样忧愁烦恼所困扰的众生,他们想要使他们自己损失了自己的财富、物资。这里简单地介绍了具有愤怒、嗔恚、恶意之心的众生的情况,如前文所说,应当知道。

  【原文】:

  复次嗔恚心者者。此是总句。恶意分别者。谓于他有情所。由嗔恚增上力。欲为损害。起决定执故。当杀者。谓欲伤害其身。当害者。谓欲损恼其身。当为衰损者。谓欲令彼财务损耗。彼当自获种种忧恼者。谓欲令彼自失财物。此中略义。如前应知。

【白话解】:

  (接下来讲解具有邪门外道见解的众生,所产生的相貌、带有的特征)有一些具有邪门外道见解的众生,这是总起句。产生这样见解的众生,这是显示他们内心是认可、并且很喜欢这些邪门外道见解所开示的意义的。设立这样言论的众生,这是显示他们被其他众生所教授,认为这些说法是具有意义的。那些持有“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祭祀”这些言论的众生(具体请参见上文相关章节的讲解),因为对三种事物有着执着的爱乐心,不愿意布施,所以才这么说。第一类是世俗的财富物资,第二类是修行禅定过程中的清净快乐,第三类是祭祀物资的天道的快乐。那些众生用来供养火神、天神(指邪门外道的一些神)的仪式、祭祀品等等,叫做祭祀物资。(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这些众生,认为布施、供养、祭祀这些事是没有功德的,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事情里的事物有贪心,执着心,不愿意舍弃,执着于这些享乐里面)而且,他们为了向大众宣扬显示这种道理,说是那些正法戒律修行,是不能生善的、也不能治疗所对治的事物,说那些布施也不能生善,不能治疗所对治的事物,于是他们就说啊,没有美好的行为这回事,也没有邪恶的行为这回事,更没有与美好的行为、邪恶的行为所对应的果报、异熟种子这些。

  另外,他们为了向大众宣扬显示这种道理,说是没有依托所接触的事物流转变化这回事,于是他们就说啊,既没有这一世,也没有过去世、未来世这些。他们还向大众宣扬显示,说没有众生循环轮转往生这回事,于是他们就说啊,不存在那些幻化方式出生的有情众生(天道、地狱道这些)。他们还宣扬显示,说没有在生生世世流转中反复修行对治恶行,回归涅槃寂静的事情,为了证明这个呢,他们说是,世间没有真正的阿罗汉存在。以致于啊,他们广泛地说了一切违反正法教义的说法,把正法所讲的那些真理都不承认。(接下来是老师讲解正法的教义)那些已经通过修行实现各层烦恼息灭、进入寂静状态的情况,起个名字叫做正至(至,就是前往、达到的意思,正至,也就是达到了正法的修行境界)。对于那些远远离开邪门外道所教的行为的有情众生,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再颠倒错乱了,所以起个名字叫做正行(意思是符合正法的行为)。原因发生的时候,起个名字叫做是现在这一世的世间。结果发生的时候,起个名字叫做是那一世(未来世)的世间。通过自己的正常的努力所作的事,起个名字叫做自然(自然而然的行动)。

  获得神通智慧的众生,是指圆满获得了第六种神通的情况(佛教六神通分别为:1.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2.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3.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4.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5.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6.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前五种,有些邪门外道的修行也是可以达到的,但唯独第六种,是只有佛教正法弟子才能获得的。所以这里说获得神通智慧,是指获得了漏尽通的众生)。

  已经证得了一部分正法果报的众生,是通过观察思考彻底明白正法并且坚定相信正法,所成就的。正法果报圆满具足的众生,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按照正法的道理去修行,而取得的成就。为他人开示正法真意的众生,是指自己真实地知道了,并且还为他人宣说的情况。修成真正阿罗汉的众生,所说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所作已办这四句话,应当知道与其他佛经中所讲的是一样的(在《杂阿含经》中,佛祖讲到众生修成阿罗汉果报的时候,是明明了了知道自己的修行情况的,所以会说这四句话,意思是我的六道轮回往生这件事已经不会再有了,修行的正法已经成就了,不再后世继续在六道中受生,所修行的一切都已经办好了、成就了。前面那些邪门外道是说没有真正的阿罗汉这回事,这里老师是讲说真阿罗汉是有的,就像佛经中所讲的那样,成就的时候,那些众生是知道的)。

  这一段简单介绍了邪门外道的情况,讲解了他们毁谤正法所讲的原因、结果、修行功能、真实情况的道理。这里说的修行功能,是指通过正法的修行啊,能够起到像种下了善法种子并且种植养育的功能、让众生维持正法的教义而行动的功能、使众生来来回回按照正法行动的功能、以及感应更加殊胜世界的往生功能。上文还简单介绍了那些诽谤正法所讲的原因、结果、因缘流转、流转往生道理的情况,以及诽谤有针对各种问题进行对治达到问题消灭的情况。对于那些诽谤流转往生道理的众生,大家应该知道他们诽谤的是原因,而不是在诽谤有自身相貌这回事。诽谤说没有灭除问题烦恼这回事,应当知道他们诽谤的是那些灭除烦恼的功德(说那些功德是没有的,不存在的),而不是在诽谤众生的本体(此处讲师是帮助大家新一步剖析那些邪门外道的教法里面的细微差别,以便正法弟子们遇到的时候能够区分清楚)。

  【原文】:

  复次诸邪见者者。此是总句。起如是见者。此显自心忍可欲乐当所说义。立如是论者。此显授他当所说义。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者。谓由三种意乐非拨施故。一财物意乐。二清净意乐。三祀天意乐。供养火天。名为祠祀。又显非拨戒修所生善能治所治故。及显非拨施所生善能治所治故。说如是言。无有妙行恶行二业果及异熟。又显非拨流转依处缘故。说如是言。无有此世。无有他世。又显非拨彼所托缘故。及非拨彼种子缘故。说如是言。无母无父。又显非拨流转士夫故。说如是言。无有化生有情。又显非拨流转对治还灭故。说如是言。世间无有真阿罗汉。乃至广说。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名正至。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因时。名此世间。果时。名彼世间。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为自然。通慧者。谓第六。已证者。谓由见道。具足者。谓由修道。显示者。自所知故。为他说故。我生已尽等。当知如余处分别。此中略义者。为显示谤因。谤果。诽谤功用。谤真实事。功用者。谓值种功用。任持功用。来往功用。感生业功用。又有略义差别。谓显示诽谤。若因。若果。若流转缘。若流转士夫。及显诽谤彼对治还灭。又诽谤流转者。应知谤因。不谤自相。谤还灭者。应知谤彼功德。不谤补特伽罗。

【白话解】:

  另外,符合正法的一切行为,应当知道,是与前述的这些相反的(前面依次讲了十种恶行的情况,与白品对应的是黑品。黑品就是由染污的、恶行的意思,也就是指上面讲的这十种恶行。白品与黑品相对,是反过来,也就是对应着的十种善行的意思,也就是前文所讲的远离那十种恶行时的情况)。这其中的区别,我现在就来讲一讲。与前述的被欲望所牵引着的种种邪恶的行为相反,修行正法教义的修行众生,这是总起句。请当知道这里面通过三种清净而得到圆满的清净(这三种其实是讲的清净的三个方面)。第一种叫做每时每刻都清净(这是从时间角度讲的);第二种叫做对他人所说的明白什么是应当相信的,这种清净(这是从有辨别力、判断力、坚定心方面讲的);第三种叫做按照正法的要求来行动的清净(这是从行为举止的表现方面讲的,后面对每一种清净进一步讲解)。如果众生整个这一生、直到享尽寿命为止,久远以来的所有的行动都能清净,那么就表现出了时时刻刻清净的情况。如果众生在有争论的地方能够清清楚楚地明白对与错就叫做“清”(“清”是指心里明白,这叫清),尽管有争论,但也不会被他人的错误观点带着走,不会违反正法所教的道理,就叫做“净”(“净”是指行动上干净,这叫净),清和净加在一起,就表现出了面对他人所说的,保持清净的状况。

  这里面可能会出现满足清的要求,但不满足净的要求的情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说这个众生实实在在的犯了错了,但是呢他在辩论中获得了胜利。第二句话,是说这个众生啊其实是没有犯错,但是他在辩论中辩输了。第三句话,是说这个众生其实没有犯错,也在辩论中获得了胜利。第四句话,是说他实实在在犯了错了,在辩论中也输了。不用被欲望所染污的身体接触女人,就叫做远离出生之地的恶臭。不去做男女交会的卑贱的事,就叫做远离了淫荡的欲望。不用其他的例如以手碰触等行为而放出不干净物质,就叫做没有卑贱的欲爱。众生愿意接受奉行正法的修行,就叫做远离猥琐的事物。以上这些称作是正确的行为、具足清净的行为。应当知道这里简单介绍了这些。还有,与妄语(说谎话)的情况相反的,就是可以让人相信的人,因为可以委托他们做事(因为他们说真话,说实话)。可以委托他们做事呢,是因为他们可以被寄放事物(也就是说,事物、东西放在他们那里让人放心、踏实)。应当被设立的,是指对于那些关于正法的讨论、辩论,应当被设立为是正当的辩论。没有虚伪、狂妄言论的人,是说对于别人委托的、寄托的事物,不会虚伪狂妄,也不会欺骗蒙蔽(比如有人寄托了一些粮食在我这里,那么我就老老实实地帮他存好,不会说是有什么损坏然后欺骗对方的情况)。这里面简单介绍的,是显示了白品(也就是履行正法所带来的)三种类别的持续感受(摄受,是指能保持住的感受)。第一种是远离欲望获得解脱的持续感受(对应着前面说的让人可信赖、可委托);第二种是保持正法行为的持续感受(对应前面说的关于正法积极参加辩论,是对正法行为的一种维护);第三种是发挥功能作用的持续感受(对应前面说的不会虚伪狂妄、不会欺骗蒙蔽这些事,是属于恪守正法的功能作用,能够使这些恪守正法的人这样行为)。

  【原文】:

  复次白品一切。翻前应知。所有差别。我今当说。谓翻欲邪行中。诸梵行者者。此是总句。当知此由三种清净而得清净。一时分清净。二他信清净。三正行清净。尽寿行故。久远行故者。此显时分清净。诤处雪故名清。无违越故名净。此二总显他信清净。此中或有清而非净。应作四句。初句者。谓实毁犯。于诤得胜。第二句者。谓实不犯。于诤堕负。第三句者。谓实不犯。于诤得胜。第四句者。谓实毁犯。于诤堕负。不以爱染身触母邑故。名远离生臭。不行两两交会鄙事故。名远离淫欲。不以余手触等方便而出不净故。名非鄙爱。愿受持梵行故。名远离猥法。如是名为正行清净具足。当知略义即在此中。又翻妄语中。可信者。谓可委故。可委者。谓可寄托故。应可建立者。谓于彼彼违诤事中。应可建立为正诤故。无有虚诳者。于委寄中。不虚诳故。不欺罔故。此中略义者。谓显三种摄受。一欲解摄受。二保任摄受。三作用摄受。

【白话解】:

  设立行为杂乱染污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是指什么呢?是指那些杀生、远离杀生等等的一系列行为(前文讲的是做这些恶行的人,是怎么个相貌,这里开始是讲这些恶行本身的特点,以及造成恶行的思想根源,讲解的是这些人是怎么想的,才会做这些恶行)。什么叫做杀生呢?就是指对于其他的有情众生,心里发起了杀害他们、从而获得快乐的想法,发起了染污的心思。如果对于那些众生,生起了时机方便的时候就会杀害之心,那么他们就会切实地履行所有完成这个杀害所需要做的行动(比如,可能需要准备工具、寻找时机、做好准备、事后还要清理干净等等一系列的行动,都属于这个杀生行动)。

  什么叫做偷盗呢?(不与取,就是别人不给你,你就取来了,也就是偷盗的意思)就是指对于别人所拥有的物资,生起了想要偷盗、从而获得快乐的想法,发起了染污的心思。如果对于那些众生,生起了时机方便的时候就会进行偷盗之心,那么他们就会切实地履行所有完成这个偷盗所需要做的行动。什么叫做邪淫的行为呢?就是指本来不应该行邪淫这件事,因为不合道理、地点不合适、时间也不合适,但是却因为常常亲近想要邪淫带来快乐的对象,发起了染污的心思,如果对于那些众生,生起了时机方便的时候就会进行邪淫之心,那么他们就会切实地履行所有完成这个邪淫所需要做的行动。什么叫做说谎话呢?就是对于其他的有情众生,生起了(把真实想法覆盖住了)想说谎话的欲望、快乐,生起了染污的心思。如果时机方便就会对他人说谎话(这里的伪证,意思是,没有证得的修行境界,假称是已经证得了,从而骗取其他众生的供养、恭敬等等),并且会说为配合这个谎话的所有其他的话(也就是通常说的,为了圆一个谎言,要不断地说更多的谎言一样)。

  什么叫做挑拨离间的话呢?就是指对于其他的有情众生之间的友好关系,生起了破坏他们这种友好关系的心思,并且因为这种破坏能让自己觉得很高兴,生起了这样的染污的心思。于是他就在时机方便的时候,对于他们分别说各种破坏关系的话,并且为了达成破坏的结果而说了更多的各种各样的话。什么叫做粗俗恶毒的语言呢?是指对于其他的有情众生,生起了粗言恶语对待他们、并且因此会觉得很爽、很高兴的心思、生起了这样的染污的心思,如果他们时机方便,就会马上对他人说这些粗俗恶毒的语言,并且还会说与这些粗俗恶毒语言相关的其他辅助的话。什么叫做花言巧语呢?是指生起了想说花言巧语的心思,并且觉得这么做自己会很高兴,生起了这样的染污之心。如果时机方便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这样的与事实情况不相符的语言,并且说与之相关的、辅助这些花言巧语被人领受的其他的语言。什么叫做贪婪的欲望呢?是指对于其他有情众生所有的事物,生起了自己想要占有的欲望、幻想自己占有之后的快乐,生起了染污的心思。对于其他有情众生所有的事物,在任何时机方便的时候都很肯定地想要据为己有并且幻想拥有的快乐,并且随之产生了与这个贪婪欲望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意念、想法(比如我就是想要啊,我怎么才能得到呢……等等这一系列的想法)。

  什么叫做愤怒嗔恚呢?就是指对于其他的有情众生,生起了想伤害他们的欲望,并因此觉得快乐(也就是很乐于伤害其他众生),生起了这样的染污之心,如果时机方便的时候他们就很肯定地想要做他们乐于做的伤害其他众生的事情,并且随之产生了与这个伤害众生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意念、想法。什么是邪门歪道的见解呢?就是指发起了乐于诽谤正法的想法、生起了这样的染污之心,如果时机方便的时候他们就很肯定地想要做他们乐于做的诽谤正法的事情,并且随之产生了与这个诽谤正法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意念、想法。什么叫做远离杀生呢?就是对于杀生这种行为,生起了觉得是一种可怕的病患这样的想法,想要脱离这种行为、获得解脱,生起了强烈的向善之心,并且随其时机的方便随时静止、息灭他们这些邪恶的想法,并且愿意去做避免杀生相关的所有行动。向远离杀生这样,远离偷盗、远离邪淫等等,一直到远离邪门外道的诽谤正法这些,应当知道也是这样。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对于不同的事情,例如偷盗、邪淫等等一直到邪门外道的诽谤这些,生起了觉得是可怕病患的想法,并且随其时机的方便随时静止、息灭他们这些邪恶的想法。上面这十种情况,还可以简单被分为三类,也就是肉身的行动、语言的行动、思维(意念)的行动。对这三种进行详细地讲解,也可以扩展为上述这十种情况,应当知道。

  【原文】:

  复次法相差别建立者。谓即杀生离杀生等。云何杀生。谓于他众生。起杀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杀方便。及即于彼杀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不与取。谓于他摄物。起盗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盗方便。及即于彼盗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欲邪行。谓于所不应行。非道。非处。非时。起习近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欲邪行方便。及于欲邪行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妄语。谓于他有情。起覆想说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伪证方便。即于伪证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离间语。谓于他有情起破坏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破坏方便。及于破坏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粗恶语。谓于他有情。起粗语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粗语方便。及于粗语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绮语。谓起绮语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不相应语方便。及于不相应语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贪欲。谓于他所有。起己有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所有起己有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嗔恚。谓于他。起害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起害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邪见。谓起诽谤欲乐。起染污心。若于起诽谤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离杀生。谓于杀生。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如离杀生如是。离不与取。乃至离邪见。应知亦尔。此中差别者。为于不与取起过患欲解。乃至于邪见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意业。如是十种略为三种。所谓身业。语业。意业。即此三种。广开十种应知。

【白话解】:

  行为杂乱染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应当知道共有十二类原因。第一是贪欲、第二是嗔恚、第三是愚痴、第四是执着于自己(自私、自爱、我慢的意思)、第五是执着于他人他物(特别在乎别人拥有的事物)、第六是跟随他人他物所转(比如说,有件东西众人都有,天天在你面前讲,诱惑你,你就跟随着这些人的诱导慢慢地思想被染污了,也想要这些东西了,能跟随他人而转就说明这个人自身修行不坚定,容易退失)、第七是所喜爱的味道(或感受)、第八是害怕恐惧(比如说谎话,有时候是因为害怕)、第九是被别人伤害了(被他人欺负,所以很生气,起了嗔恚心,想要报复)、第十是不负责任的乱说话(比如绮语,有些时候就是纯粹在乱说话)、第十一是误以为是正法(也就是对正法理解不透彻,其他人随便说一些言论,就以为是正法了)、第十二种是邪门外道的错误见解。

  【原文】:

  业因云何。应知有十二种相。一贪。二嗔。三痴。四自。五他。六随他转。七所爱味。八怖畏。九为损害。十戏乐。十一法想。十二邪见。

【白话解】:

  行为杂乱染污发生时的状态是指什么呢?应当知道,简单来说的话一共有五种相貌。分别是比较微弱的行为、一般程度的行为、猛烈强力的行为、正在生起的行为(也就是正在做的行为)、反复熏染形成习惯的行为。由于造作了比较微弱的邪恶行为的缘故,众生会往生到畜生道里去。由于造作了一般程度的邪恶行为的缘故,众生会往生到饿鬼道中去。由于造作了猛烈强力的邪恶行为的缘故,众生会往生到地狱当中去。由于造作了微弱的善性行为的缘故,众生得以往生到人道之中。由于造作了一般程度的善性行为的缘故,众生得以往生到欲界的各层天道之中。由于造作了比较猛烈强力的善性行为的缘故,众生得以往生到色界各层天道、或者无色界各层天道当中去。什么叫做比较微弱的邪恶行为呢?是指以比较微弱的贪婪欲望、愤怒嗔恚、愚痴无明作为因缘而发生的行为。什么叫做一般程度的邪恶行为呢?是指以一般程度的贪婪欲望、愤怒嗔恚、愚痴无明作为因缘而发生的行为。什么叫做猛烈强力的邪恶行为呢?是指以猛烈强力弱的贪婪欲望、愤怒嗔恚、愚痴无明作为因缘而发生的行为。对应着,那些善性行为,也是一样,比较微弱的、一般程度的、猛烈强力的善性行为各自对应着相应程度的不贪婪、不嗔恚、不愚痴作为因缘而发生,应当知道。什么叫做正在生起的行为呢?是指那些已经开始做了,还没有消灭,正在进行中的行为。什么叫做反复熏染形成习惯的行为呢?是指那些已经做完了,已经息灭了,没有正在进行中的行为(也就是处于休眠状态,当前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因为习惯还是有,未来还可能会发生)。

  【原文】:

  业位云何。应知略说有五种相。谓软位。中位。上位。生位。习气位。由软不善业故。生傍生中。由中不善业故。生饿鬼中。由上不善业故。生那落迦中。由软善业故。生人中。由中善业故。生欲界天中。由上善业故。生色无色界。何等名为软位不善业耶。谓以软品贪嗔痴为因缘故。何等名为中位不善业耶。谓以中品贪嗔痴为因缘故。何等名为上位不善业耶。谓以上品贪嗔痴为因缘故。若诸善业。随其所应。以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应知。何等生位业。谓已生未灭现在前业。何等习气位业。谓已生已灭不现前业。

  (阅读过程中如有发现错误,请您联系我们,便于我们及时改进,QQ:1300659095。感恩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